安徽省六安市裕安区新安中学2026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安徽省六安市裕安区新安中学2026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安徽省六安市裕谷区新安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唐宋时期,洞庭湖水面进一步向西扩展。形容湖区水域汪洋浩渺的“八百里洞庭”一词,开始出现于这一时期的诗文之中。如唐代诗僧可朋的“周极八百里,凝眸望则劳。水涵天影阔,山拔地形高”;宋代梅尧臣的“风帆满目八百里,人从岳阳楼上看”;还有“洞庭八百里,幕阜三千寻”;等等。
但《元和郡县志》记载:“洞庭湖在县(巴陵)西南一里五十步,周回(周围)二百六十里;青草湖在县南七十九里,周回二百六十五里。”洞庭、青草两湖合计,周回仅五百余里,与《水经注》记载的“广圆五百余里”一致,并无变化。因此,诗文中的“八百里洞庭”,当包括当时华容县境内的赤沙湖(此时亦称赤亭湖)。估计唐代东洞庭水面已开始向西洞庭扩展,赤沙湖有纳入洞庭湖的趋势。
宋代文献中,洞庭湖向西扩展的趋势已有明确记载。《皇朝郡县志》记载:“洞庭湖在巴陵县西,南连青草亘赤沙,七八百里。”《巴陵志》记载更为明确:“洞庭湖在巴丘西,西吞赤沙,南连青草,横亘七八百里。”可见随着湖区的继续沉降,水面扩展,洞庭、青草、赤沙三湖已连成一片汪洋水域(见下图)。赤沙为洞庭吞并后,原来两湖之间的华容南境,地皆面湖,民多以舟为居处,随水上下,渔舟为业者十之四五,所至为市,谓之潭户。
(摘编自《洞庭湖演变的历史过程》)
材料二:
元明清时期,长江流域经济发展迅速,土地开发加剧,原始植被遭受大量破坏,水土流失日趋严重,长江含沙量不断增加,导致云梦泽逐渐淤填消亡。随着云梦泽的消亡和北岸统一的荆江大堤形成,长江水位抬升,洪水期的洞庭湖范围继续扩展,达到极盛。清道光《洞庭湖志》记载:“洞庭湖东北属巴陵,西北跨华容、石首、安乡,西连武陵、龙阳、沅江,南带益阳而寰湘阴,凡四府一州九邑,横亘八九百里,日月皆出没其中。”这一时期洞庭湖的面积达6000平方千米左右。
19世纪中叶开始,洞庭湖演变剧烈。清咸丰二年荆江南岸马林工溃决,形成藕池口,因民力拮据未修复,至清咸丰十年,长江发生特大洪水,在藕池口之下形成藕池河。清同治九年长江又发生特大洪水,荆江黄家铺溃决,事后堵塞不坚;清同治十二年复溃,形成松滋河。藕池河、松滋河形成后,大量洪水涌入洞庭湖的同时也带来大量泥沙,洞庭湖湖底不断淤积,北部堤垸不断增长侵蚀湖面。由于洪水位抬升,洞庭湖南部的沅江县(今沅江市)、湘阴县境内的堤垸不断溃废,弃田为湖,洞庭湖发生南迁的同时,面积也逐步减小。至1949年,洞庭湖面积减为4350平方千米,目前洞庭湖面积大约为2625平方千米。
(摘编自《洞庭百问》)
材料三:
主持人:
余妹辰:在洞庭湖区围湖垦殖得到严格控制的背景下,洞庭湖的面积是基本上不会再变了。泥沙淤积已是洞庭湖萎缩的主要因素,而且三峡水库下泄的水沙冲淤对洞庭湖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在1998年的时候,国内的一些知名科研院所的专家们,对三峡水库运行之后100年以内的各个时段,经过荆南三口进入洞庭湖的水沙量进行了详细的预测。专家们认为,三峡水库运行之后,随着时间的延长,三峡水库排沙比会逐渐增大,但到运行100年的时候,水库的库容会基本淤平,形成一个冲淤平衡的状态,洞庭湖会在2150年因为泥沙的淤积而彻底消亡。但是根据水利部公布的近些年的荆南三河实际进入洞庭湖的输沙量数据,还有湘、资、沅、澧“四水”年均入湖泥沙数据,以及出湖泥沙数据来对比,我们可以发现,三峡水库运行之后的第一个10年,淤积在洞庭湖的泥沙年均大概是52×104吨;三峡运行之后的第11~18年,淤积量为负值,也就是说,这个阶段洞庭湖的洲滩处于被冲刷的状态。2003年至2020年,也就是后三峡时代的这18年,统计实际入湖泥沙量与出湖泥沙量相同,相当于洞庭湖无泥沙淤积。出现这种情况可能与三峡水库实际下泄水沙情况、荆南三口分流入湖水沙情况、流域上游水土保持状况进一步的好转等多重因素有关。
如今,洞庭湖的入湖泥沙已大幅度减少。可以肯定的是,即使三峡水库运行100年之后进入水库的泥沙把库容淤满,进入洞庭湖的泥沙又会逐渐增加,但是水土保持持续好转,不会让洞庭湖的泥沙淤积恢复到前三峡时代的态势,洞庭湖也不会按照当时三峡建坝设计水沙量预测所说的在2150年消亡。
(摘编自《“大美洞庭,生生不息”之洞庭湖的形成和演变》)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根据《元和郡县志》与《水经注》的记载,唐宋时期洞庭湖的范围与诗文中“风帆满目八百里”“洞庭八百里”等描述一致。
B.从《唐宋时期洞庭湖水系图》看,洞庭湖和其西边的赤沙湖、南边的青草湖已连成一片,这是湖区沉降、水面扩展的结果。
C.19世纪中叶开始,藕池河、松滋河逐渐形成,大量洪水携带着泥沙涌入洞庭湖,造成北部堤垸不断增长以及南部堤垸全部溃废。
D.根据一些专家的预测,洞庭湖会在2150年因泥沙淤积而彻底消亡,但实际上洞庭湖在三峡水库运行后泥沙淤积没有变化。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估计唐代东洞庭水面已开始向西洞庭扩展”中的“估计”一词表示并不确定,体现了语言表达的准确性。
B.材料二按时间顺序梳理元明清至现代洞庭湖的演变,阐述了洞庭湖面积变化的原因,条理很清晰。
C.材料三通过对比1998年一些专家的预测与三峡水库运行后的实际数据,有理有据地指出洞庭湖不会在2150年消亡。
D.三则材料均谈及洞庭湖“扩展与萎缩”的原因,材料一、二着眼于自然因素,材料三着眼于人为因素,形成互补。
3.根据材料内容,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元明清时期,长江流域开发加剧, ,导致云梦泽逐渐淤填而至消亡。随着云梦泽消亡与荆江大堤形成,长江水位抬升,在洪水期,洞庭湖 ,面积达6000平方千米。19世纪中叶,随着藕池河、松滋河的形成, ,加之堤垸侵蚀湖面,至1949年洞庭湖面积减为4350平方千米,目前约为2625平方千米。
4.材料三中主持人的问题可能是什么?请写出一个并阐述理由。
5.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中的“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是如何体现地理特征的?请结合材料一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儿子,你是谁
夏有志
刘科长发现子儿子的秘密,血压又高了。
这天,他在家休息,发现儿子独居的小屋实在脏乱得不成体统,就一边骂着“可恶的小少爷”,一边喘着粗气替儿子打扫起来。扫到儿子的床下,他窥见一个磨损得不像样的小皮箱。这是他早年上学住校时用过的,已经为他服务过三十年了。记得去年曾把它扔了,没想到它又从垃圾堆悄悄溜回到了儿子床下。
刘科长好奇地把旧皮箱从床下拖了出来。哼,还上着锁。他用改锥把铁活页上的螺丝旋下几颗,轻轻一撬,箱盖和箱盒就分了家。
看看这浑小子把什么宝贝藏在里面。哼,要是有危险品,瞧我不扒他一层皮!
刘科长的两只手在箱子里刨开了,还好,没有匕首一类的东西,不是旧书就是纸头。
这是几本课外参考书,那是一摞子电影明星照片,“九州方圆”活页歌片……嗯?
信。女孩子的字体!
这么说是女孩子给儿子写的信。好家伙,十四岁就有女孩子的信啦!我像他这么大的时候,男女生还分班上课。刘萌:
你好,你偷偷塞给我的信,让我又害怕又痛苦。我求求你别再给我写信了,因为你的信让我一夜一夜睡不着觉,只是瞪着,一屋子的黑暗……刘萌,我不愿电影里男女谈恋爱的事儿过早地来到你和我身上。我还小,还不懂事,我希望咱俩中间有一条清澈的河,隔着河远远望你,你才是我心目中的你。如果你再写信,我连一个字也不看就撕!原谅我吧。
小丽
不知道浑小子给人家小丽写了些什么鬼话,叫人家又害怕又痛苦。好,回家后要狠狠审他!
翻过两张纸,下面的文字吸住了刘科长的眼睛。
入团申请书敬爱的团支部:
自从听了老山前线英模报告团的录音以后,我的心再也平静不下来了。你们知道,过去我在班里总爱嘲讽那些要求入团的人,总以为他们全是假招子;而且过去我总以“持不同政见者”自居,以为那样才有时代青年的味儿,可现在……
为什么没写完?是真的要往前迈出这人生的一步,还是又被什么怪想法给拽住了?
但不管怎么说,刘科长见到儿子的申请书心里微微有些热,仿佛看见了春芽在挺着绿色的枪刺,向地皮上面拱。
翻过一张八寸的彩照,刘科长吓了一哆嗦。
兄弟盟约
我哥儿们三人,虽不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在现今世态炎凉的社会里,只有亲如手足的人才能真交。
我们要紧紧抱成一团,一人有难,兄弟相帮,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空口无凭,立此为据。一式三份,每人一张。
这个天杀的,搞起旧社会的帮会来啦!
搜,快搜!这小子,平时你一管他,他就瞪着眼睛说:“别总拿你们五六十年代的经来教育我们,时代不同啦,我们有我们的追求!”
好哇,看你都追求些什么!猛地,手一烫。
感谢信刘萌同志:
您好!
前次来京不慎丢失钱包,蒙您解囊相助。我现已回到四川与家人团聚了。我全家每每提起您,都异常感动;每当我心生懈怠时,您的形象就浮现在我眼前,从您身上我看到了八十年代新少年的可爱形象。二十元借款已汇出。望查收……
刘科长的心尖儿颤了几颤。前些日子给儿子买运动衫的钱,他说丢了,为此一气之下狠狠抽过他一顿皮带。啊,那晚上他捂着脸,不哭,不叫,生生忍受了几十下,原来……
刘科长眼睛有些潮湿。小皮箱里盛着一个儿子,一个几乎不认识的陌生儿子!
儿子,你是谁呀?
看,《当前中日关系之我见》,看,《对中国足球队提几项建议》,看,损坏公物赔偿费收据……
什么《告父亲书》?
爸爸,您总要我按您的旨意干这干那,您总在对我说我,说我人生的道路只有在大学毕业后才能铺展开来。我认为这就是我和您分歧的关键。您既然让我来到这个世界上,就该让我自己呼吸自由思考,甚至是拥有自由干蠢事的权利,我要独立地自由地生活,不是等十年后,而是现在就要一个自由的属于我的小天地,现在就要!爸爸,您不能总拴着我了,我常常为在您的腋窝下唯唯诺诺而感到羞耻……
携着室外的寒风,刘萌走进了家。头发又蓬又长,不戴帽子,不穿棉大衣,虽然被一日的寒风冻得浑身打战,却装出一副快活神气。
爸爸有些异样,上上下下盯着儿子。不认识?还是又在酝酿什么教育演说辞?
父子俩面对面僵立,对视了片刻,刘科长指指桌子说:“我的新皮箱不用了,给你吧。寒假要开始了,把你的屋子好好打扫一遍!”
儿子迷迷瞪瞪瞟了眼桌子,那上面果真有一个崭新的人造革皮箱。皮箱?他的心一跳,慌忙跑进自己的小屋。
小屋被整理过,地面被仔细扫过。只是怪,爸爸的笤帚印一到床下就缩了回来,似乎很胆怯,竟不敢向床底下多伸出一厘米。
当然,床底下的那个旧皮箱也没挪地方,还塞在床铺下面,它藏着儿子的全部秘密。
(有删改)
文本二
在当代儿童文学创作领域,夏有志以其对少年精神世界的哲学性观照与社会现实的敏锐文学化处理,成功突破了传统“好孩子”叙事的扁平化框架,他笔下的儿童形象既非道德理想主义的完美化身,也不是苦难叙事的符号载体,而是具有存在主义特质的复杂生命个体,在时代裂变的洪流中展现出精神成长的多维可能性。
夏有志的创作实践始终秉持“去符号化”的文学自觉,着力呈现少年精神世界的辩证性与矛盾性。这种叙事策略打破了传统儿童文学的二元对立价值判断,以存在主义视角重构少年形象的真实性。正如他在创作谈中所言;“儿童文学不应成为成人价值观的投射场,而应是映照人性复杂性的三棱镜。”
夏有志的文学贡献在于,他通过艺术化的叙事重构了中国儿童文学的人物谱系。这些少年形象既是时代浪潮中的个体生命标本,也是人性复杂性的微观解剖。他们的精神困境与突围历程,本质上是对“成长如何被理解与尊重”这一永恒命题的文学应答。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小丽的回信中,“清澈的河”既象征着纯洁又象征着距离,表明小丽希望与刘萌保持一种纯洁的友谊,并不希望过早涉及恋爱。
B.小说善用细节描写,如“春芽在挺着绿色的枪刺向地皮上面拱”的环境细节,“吓了一哆嗦”的动作细节,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C.小说通过写刘科长与儿子的思想差异,突出了两代人之间的代沟,展现了父亲对儿子的专断压制与儿子对自由的渴望之间的矛盾。
D.小说结尾含蓄而深刻,刘科长给儿子一个新皮箱的举动,暗示父子之间的矛盾已然化解,“成长如何被理解与尊重”这一命题也有了答案。
7.关于刘萌旧皮箱里的秘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萌写的入团申请书虽未完成,但表明他内心已经受到积极思想的触动,开始思考个人的成长与进步,只是在行动上还存在一些犹豫。
B.刘萌与另外两位同学签订“兄弟盟约”,这反映出他们受不良社会风气影响,想要用结拜抱团的方式来反抗家长对他们的管束。
C.刘萌瞒着父亲把买运动衫的钱资助给丢钱包的人一事,展现了他善良且富有同情心的一面,这也契合丢钱包者感谢信中“可爱”的评价。
D.刘萌写《告父亲书》表达对独立自由的渴望,是因为他在成长过程中逐渐有了自己的主见,并对父亲干涉自己的生活存在一定不满。
8.刘科长在发现儿子皮箱中的秘密的过程中,内心经历了多次起伏,请结合文本一简要分析。
9.正如文本二所言,夏有志的作品“突破了传统,好孩子,叙事的扁平化框架”,文本一中塑造的多样化性格的刘萌就是对这一理念的实践。请指出“刘萌”多样化性格的体现,并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夏,四月,辛巳,陕州都监王玉奏克复潼关。
帝与左右谋以太后怒李涛离间欲更进用二枢密以明非帝意。左右亦疾二苏之专,欲夺其权,共劝之。壬午,制以枢密使杨邠为中书侍郎兼吏部尚书、同平章事,枢密使如故;以副枢密使郭威为枢密使;又加三司使王章同平章事。凡中书除官,诸司奏事,帝皆委邠斟酌。自是三相拱手,政事尽决于邠。事有未更邠所可否者,莫敢施行,遂成凝滞。三相每进拟用人,苟不出邠意,虽簿、尉亦不之与。邠素不喜书生,常言:“国家府廪实,甲兵强,乃为急务。至于文章礼乐,何足介意!”既恨二苏排己,又以其除官太滥,为众所非,欲矫其弊,由是艰于除拜。士大夫往往有自汉兴至亡不沾一命者。凡门荫及百司入仕者悉罢之。虽由邠之愚蔽,时人亦咎二苏之不公所致云。
以镇宁节度使郭从义充永兴行营都部署,将侍卫兵讨赵思绾。
(节选自《资治通鉴》卷第二百八十八)
材料二:
夏四月辛巳,陕州兵马监押王玉奏,收复潼关。
定州孙方简奏,三月二十七日,契丹弃定州遁去。壬午,以枢密使杨邠为中书侍郎兼吏部尚书、平章事,使如故;以副枢密使郭威为枢密使,加检校太尉;三司使王章加检校太尉、同平章事。郢州刺史尹实奏,荆南起兵在境上,欲攻城。是日,以澶州节度使郭从义为永兴军一行兵马都部署。时供奉官时化、王益,自凤翔部署前永兴节度使赵赞部下牙兵赵思绾等三百余人赴阙,三月二十四日,行次永兴,思绾等作乱,突入府城,据城以叛,故命从义帅师以讨之。甲申,王景崇奏,赵思绾叛,见起兵攻讨。
(节选自《旧五代史》卷一百一)
材料三:
朕惟君子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故能刚健笃实,辉光日新。《书》亦曰:“王,人求多闻,时惟建事。”《诗》《书》《春秋》,皆所以明乎得失之迹,存王道之正,垂鉴戒于后世者也。
凡十六代,勒成二百九十四卷,列于户牖之间而尽古今之统,博而得其要,简而周于事,是亦典刑之总会,册牍之渊林矣。
《诗》云:“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故赐书名曰《资治通鉴》,以著朕之志焉耳。
(节选自宋神宗《资治通鉴·序》)
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帝与左右A谋B以太后怒C李涛离间D欲更E进用二枢密F以明G非帝意。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苟,如果,与《齐桓晋文之事》中“苟无恒心,放辟邪侈”的“苟”意思相同。
B.“不之与”,即不与之,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忌不自信”的“不自信”句式相同。
C.以,让,与《梦游天姥吟留别》“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的“以”用法不同。
D.日,天天,每天,与《劝学》中“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的“上”“下”用法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臣们本来就嫉妒二苏夺了他们的权力,都劝说皇帝再选拔任用两位枢密使。任命后,凡中书省任命官员、各司上奏公事,皇帝都委托杨邠办理。
B.有的士大夫长久不曾升迁过一次;凡靠余荫得官的子弟及从各部门入仕的,全都罢免。这虽说是由于杨邠愚昧闭塞,但时人也归咎于二苏封官不公。
C.赵思绾之前是永兴节度使赵赞的部下,他被派遣从凤翔前往京城,后来到达永兴时,他却发动叛乱,占据城池,最终被澶州节度使郭从义率兵讨伐。
D.宋神宗认为《资治通鉴》内容广博且得其要点,对事件的叙述简明却又周详,是历代典制法规的总汇、档册文牍的全书,阅之便知从古到今的道统。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事有未更邠所可否者,莫敢施行,遂成凝滞。
(2)皆所以明乎得失之迹,存王道之正,垂鉴戒于后世者也。
14.材料一与材料二对杨邠的写法有何不同?这种不同是出于何种写作目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中秋夜洞庭圆月
姚 合
素月闲秋景,骚人泛洞庭。沧波正澄霁,凉叶未飘零。
练彩凝葭荧①,霜容静杳冥②。晓栖河畔鹤,宵映渚边萤。
圆彩含珠魄,微飙发桂馨。谁怜采频客,此夜宿孤汀。
【注】①葭荧:芦与荻。均为水生植物名。②杳冥:指天空。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开头写秋天的夜晚,诗人泛舟于洞庭之上,一个“闲”字,不仅写出秋夜的清幽,也表现了诗人悠然自得的心境。
B.“沧波正澄霁,凉叶未飘零”,描绘出湖水澄澈、天气转凉、树叶尚未凋零的景象,展现出浩荡清冷的秋景。
C.“晓栖河畔鹤,宵映渚边萤”,写清晨河畔栖息的鹤与夜晚小洲边闪烁的萤火虫,时空交织,拓展了诗歌的意境。
D.同是描写月下之景的作品,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将诗情、画意、哲理完美地融为一体,本诗则以写景、抒情为主。
16.诗歌运用多种手法描写月亮,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曹操《短歌行》中的“ , ”两句,化用管子的“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表达了接纳更多人才的愿望。
(2)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中用“ , ”两句,表达了对自己坎坷身世的无限感慨,这两句借酒抒情,思接古今,是全词余音袅袅的尾声。
(3)与下图内容相契合的古诗词名句,可以是:“ , 。”
五、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敦煌,让人心生向往。②在这座承载千年文明的艺术宝库中,③既镌刻着古老的历史印记,④又涌动着青春的活力。⑤其文化遗存中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与价值理念,⑥实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文化胸怀与文化自信。
近年来,“数字敦煌”让洞窟文物“走出”秘境,而飞速发展的数字技术更为舞台艺术创新提供了全新可能。舞台剧《受到召唤·敦煌》便从敦煌文化与莫高精神中汲取灵感,通过1935年敦煌学家常书鸿与2035年数字研究中心青年张燃的跨时空对话,生动展现了一代代敦煌人的匠心传承。该剧突破传统舞台边界,融合话剧、音乐、舞蹈等多元艺术形式,构建起多空间多线性的叙事结构。同时,它巧妙运用即时拍摄、5G技术、人工智能与3D特效等科技手段,以震撼视听效果诠释敦煌艺术的博大精深。
这种“艺术+科技”的融合,绝非炫技之作,________让观众深度感受敦煌大美。在文化建设数字化赋能的进程中,文艺舞台的创新潜力正不断释放。
守传统文化之正,创时代表达之新。这样的探索旨在唤起人们对敦煌的向往,让年轻人感受中华文明的悠久传承与( ),从千年敦煌文化与莫高精神中汲取力量。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要“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呵护、弘扬和发展中华文明瑰宝。从古人以匠心开凿洞窟,到今天以文艺力量传承文脉,敦煌文化在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中,正续写着中华文明的新篇章。
18.文中第一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19.请分析画线句子中两个引号的作用。
20.下列填入文中横线处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而是借助技术手段复刻经典艺术,打造传统的戏剧场景
B.而是为了追求视觉震撼效果,设计复杂的舞台技术装置
C.而是将现代科技与传统艺术融合,更加突出传统艺术的价值
D.而是通过对经典艺术的转译转码,营造沉浸式戏剧空间
21.填入文中第四段括号内的词语,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生生不息 B.周而复始 C.绵延不绝 D.历久弥新
22.请用四个疑问句来概括文本每段的段意,每句不超过18个字。
六、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李绅
要做一粒好种子,身体、精神、情感都要健康。——袁隆平
相信种子,相信岁月。——梭罗
以上材料对青年人成长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B 2.D 3. 水土流失使长江含沙量增加 扩展至极盛状态 大量泥沙随洪水入湖淤积 4.问题:泥沙淤积和水沙冲淤对洞庭湖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哪些因素将对洞庭湖的面积产生影响?)
理由:
①从回答来看,余姝辰首先指出泥沙淤积已是洞庭湖萎缩的主要因素,然后围绕三峡水库运行后不同阶段洞庭湖的泥沙淤积与被冲刷的数据,分析泥沙淤积和水沙冲淤对洞庭湖的影响。
②还指出未来即使三峡水库淤满,水土保持持续好转也会抑制洞庭湖的泥沙淤积,洞庭湖不会在2150年消亡,与问题完全呼应。 5.①从地理特征来看,宋代洞庭湖面积扩大,洞庭、青草、赤沙三湖已连成一片,水域广阔。
②“三万顷”是对洞庭湖浩渺水面的直接描述,基于词人所见。
③“扁舟一叶”写湖面上的船看起来很小,从侧面衬托洞庭湖的辽阔。
6.A 7.B 8.①惊讶、担忧。当看到箱子里有女孩子的信时,刘科长感到惊讶,又担心儿子早恋影响成长,内心产生了担忧。
②欣慰、疑惑。看到儿子的入团申请书,为儿子有积极向上的想法而欣慰,但又因申请书没写完,而感到疑惑。
③愤怒、焦急。看到“兄弟盟约”时,刘科长认为儿子搞起了旧社会的帮会,愤怒的同时也焦急地想要继续搜查,担心儿子走上歪路。
④愧疚、感动。看到感谢信时,刘科长明白冤枉了孩子,内心充满愧疚,同时也为儿子乐于助人而感动。
⑤纠结,反思。看到《告父亲书》,刘科长开始理解儿子并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 9.①刘萌有幼稚和叛逆的一面:订立兄弟盟约,反映出他受一种特定的、带有江湖色彩的价值观影响;“头发又蓬又长,不戴帽子,不穿棉大衣”这些独特的外在表现是他个性和叛逆意识的一种强烈表达。
②刘萌有善良和担当的一面:资助陌生人的行为体现了他内心深处的善良;损坏公物赔偿映射出他具有责任心和担当意识。
③他正在反思与成长:写入团申请书追求进步,展现出他对主流价值观的认同;《当前中日关系之我见》等文章体现他对社会中存在的问题能够进行深入思考和审视。
10.BDF 11.D 12.A 13.(1)凡是没有经过杨邠认可或否定的事情,就无人敢施行,于是政务逐渐停滞积压。
(2)《诗经》《尚书》《春秋》,都是用来阐明得失的规律,存守王道的正统,给后代留下借鉴和训诫的作品。 14.①材料一比较详细地对杨邠其人其事进行叙述和评论,材料二只用一句话交代。
②《旧五代史》写历史,相对客观;《资治通鉴》也记历史,并且起到给后人借鉴的作用,所以写人写事时须加上评论。
15.A 16.①正面描写:“素月”直接点明了秋天夜晚的月亮洁白素雅的色泽,给人以纯净之感。②烘托:“沧波正澄霁”,通过描写澄澈的湖水侧面反映出月光的明亮。③比喻修辞:“练彩凝葭荧”写月光如白练凝聚在芦苇上,展现出月光的皎洁。
17. 山不厌高 海不厌深 人生如梦 一尊还酹江月 马作的卢飞快 弓如霹雳弦惊(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18.②句,删掉“在……中”,介词打头的句子掩盖了句子的主语。
⑥句,将“实现”改为“彰显”,动宾搭配不当。 19.(1)“数字敦煌”的引号:表示特定称谓。“数字敦煌”是对利用数字技术保护、展示敦煌文物的项目的专有名称,引号用于明确标识这一特定概念或项目名称。
(2)“走出”的引号:表示特殊含义。“走出”本指人的动作,此处将洞窟文物拟人化,赋予其“从秘境中呈现出来”的抽象意义,引号用于强调这一词语的引申用法,而非其字面本义。 20.D 21.B 22.(1)敦煌为何让人心生向往?
(2)舞台剧如何展现敦煌传承?
(3)“艺术+科技”融合目的何在?
(4)探索敦煌文化意义何在?
23.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