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哦,香雪》教学设计(表格式)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2《哦,香雪》教学设计(表格式)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1.3.2《哦,香雪》 教学设计
课题 哦,香雪 单元 一 学科 语文 年级 高一
学习目标 1.了解作家铁凝的相关常识及写作背景。2.梳理小说的情节。3.分析了解香雪的人物形象,理解环境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4.理解“铅笔盒”的象征意义。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品味小说淳朴优美、清新婉丽的语言,体会“散文体”小说的语言特色。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梳理情节、分析人物言行等方法,把握香雪的形象特征。审美鉴赏与创造:赏析小说中的环境描写,体会艺术魅力。文化传承与理解:正确理解作品的自然美和人情美,启迪学生对美好理想的憧憬,培养学生对现代文明的追求。
重难点 分析了解香雪的人物形象,理解环境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理解“铅笔盒”的象征意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一座大山,一辆火车,一个小站,一群年轻的女孩子。四十个鸡蛋,三十里路,一个铅笔盒,一段不平凡的人生岁月。哦,香雪!哦,香雪! 学生齐读,感受氛围 诗意导入
讲授新课 一、预习检测1.读准下列汉字的读音。娇嗔(  ) 褶皱(  ) 斟酌(  ) 咋呼( ) 凛冽(  ) 胳膊( )撇( ) 磨蹭( ) 碾轧( ) 搡( ) 窸窸窣窣 ( ) chēn zhě zhēn zhuó zhā hu lǐn liè gē bo piě mó ceng yà sǎ xī sū二、作家作品铁凝,姓屈,女,汉族,1957年9月生于北京,籍贯河北省赵县,高中学历,中共党员,著名作家。人称文坛“美女作家”,也有人称她是“女性主义”作家。 2006年当选中国作家协会主席。 1975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主要著作有长篇小说《玫瑰门》、《大浴女》、《笨花》等4部,中、短篇小说《哦,香雪》、《第十二夜》、《没有钮扣的红衬衫》、《对面》、《永远有多远》、《一千张糖纸》等。作品曾6次获包括“鲁迅文学奖”在内的国家级文学奖;另有小说、散文获中国各大文学10余项。由铁凝编剧的电影《哦,香雪》获第41届柏林国际电影节大奖,以及中国电影“金鸡奖”“百花奖”。三、写作背景小说发表于1982年6月,并获得全国优秀短片小说奖及首届“青年文学创作奖”。铁凝曾下乡四年,与一群十八九岁的年轻姑娘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这些女孩成为铁凝小说中人物的原型。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改革开放,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革,中国文学也深受影响。铁凝的小说反映了20世纪80年代初改革开放后的中国走向文明、开放的痛苦与喜悦。四、名家评价老作家孙犁,看过《香雪》之后,给铁凝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信:今晚安静,在灯下一口气读完了你的小说《哦,香雪》,心里有说不出的愉快。这篇小说,从头到尾都是诗,它是一泻千里的,始终如一的。这是一首纯净的诗,是清泉。它所经过的地方,也都是纯净的境界。五、整体感知1.朗读课文,小说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小说以北方小山村台儿沟为背景,叙写了每天只停留一分钟的火车给一向宁静的山村生活带来的波澜。描写了以香雪为代表的一群山村少女对外界的渴望和对知识的追求。2.小说的情节发展序幕——火车开进台儿沟开端——姑娘们欢喜迎火车发展——香雪渴望拥有铅笔盒高潮——香雪换回铅笔盒结局——香雪深夜归来六、新知讲解1.小说中,香雪是一个怎样的姑娘?(1)乘客眼中的香雪: 值得信任,眼睛是“洁如水晶”、面孔是“洁净”的。嘴唇“柔软得宛若红缎子似的”。(2)伙伴眼中的香雪: 白净,天生一副好皮子,善良。(3)香雪心中的自己: 自尊。在学习,“因为贫穷,同学们才敢一遍又一遍地盘问她”,换铅笔盒时,“台儿沟再穷,她也从没白拿过别人的东西”。换回铅笔盒后,“明天理直气壮地去上学,理直气壮地打开书包,把‘它’摆在桌上”。执着。为了换取铅笔盒,总是第一个出门,甘愿受父母责怪,不去“北京话”的亲戚家住,抹黑走三十里夜路,都体现了她的执着的追求和对知识的渴望。希望通过知识来改变自己的命运,改变整个台儿沟的命运。2.环境描写在小说中对于人物形象的塑造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小说重点描写了香雪一段小小的历险经历:她在那停车一分钟的间隙里,毅然踏进了火车,用积攒的四十个鸡蛋,换来了一个向往已久的带磁铁的泡沫塑料文具盒。当她一个人站在陌生的西山口时,她的内心经历了哪些变化? 结合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尝试分析。明确:她经历了:怕——不怕——犹豫——坚定。 ⑴“现在她害怕这陌生的西山口,害怕四周黑幽幽的大山,害怕叫人心跳的寂静,当风吹响近处的小树林时,她又害怕小树林发出的窸窸窣窣的声音。” ——怕 ⑵“她站了起来,忽然感到心里很满意,风也柔合了许多。她发现月亮是这样明净。群山被月光笼罩着,像母亲庄严、神圣的胸脯;那秋风吹干的一树树核桃叶,卷起来像一树树金铃铛,她第一次听清它们在夜晚,在风的怂恿下“豁啷啷”地歌唱。” ——不怕 ⑶“她环视群山,群山沉默着;她又朝着近处的杨树林张望,杨树林悉悉萃萃地响着,并不真心告诉她应该怎么做。” ——犹豫 ⑷“小溪的歌唱高昂起来了,它欢腾着向前奔跑,撞击着水中的石块,不时溅起一朵小小的浪花。” ——坚定 小结:景物描写给读者展现了一幅幅月夜山景的图画,它在为人物的活动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背景,也有效的烘托了人物的内心活动,经历了害怕——不再害怕——犹豫——坚定,这一变化。虽然是在30里的山路上完成的,但香雪却跨越了由自卑、封闭、落后到自信、开放、进步的巨大心理障碍,这一障碍的跨越正是小说要着力表现的内容——自强。3.如何理解标题“哦,香雪”中的“哦”字?表达了什么情感?明确:“哦”是一个语气词,我们可以有多种解读,可以是恍然大悟的“哦”,明白了香雪这样一个形象和品格;可以是惊讶的“哦”,在众多人物中,香雪是很特别的一个,为了换取铅笔盒,一个人小姑娘走了三十里的夜路,这种举动让人惊讶;可以是喜悦的“哦”,为香雪得到了想要的铅笔盒,在同学面前可以自豪地展示它;也可以是赞叹的“哦”,赞颂香雪勇于追求、不畏艰险、挑战自我的美好品质。4.本文的语言有哪些特点?在书中标画出来,和大家一起品味。本文语言清新婉丽、文字鲜活灵动。作者以细腻优美的文笔描写了美好的山村夜景,用散文诗一样的抒情笔调写到:“她发现月亮是这样明净。群山被月光笼罩着,像母亲庄严、神圣的胸脯;那秋风吹干的一束束核桃叶,卷起来像一束束金铃铛,她第一次听清它们在夜晚,在风的怂恿下"豁啷啷"地歌唱。她不再害怕了,在枕木上跨着大步,一直朝前走去。大山原来是这样的!月亮原来是这样的!核桃树原来是这样的!”。语言清新流畅,令人陶醉。散文体小说不将重点放在情节的构造上,而是重点写人,写人的内心世界,写人的美好。小说中队台儿沟女孩子们的描写,他们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对“小北京”的调侃,让我们看到她们的天真、朴实自然。而香雪洁白如水晶般的眼睛、少女们天真烂漫的笑声、在深夜一起去接30里外的香雪,这些都构成了美丽清纯、如诗如画的风景线。七、合作探究1.香雪为了换“铅笔盒”,用掉了40个鸡蛋,走了30里的夜路,值得吗?反映了怎样的主题?明确:值得。“铅笔盒”不再是一个单纯的学习用品,它和小说中的皮书包一样,都具有象征意义。象征着文化、知识、现代文明。香雪的行为,体现了她主动追求文明和进步,对新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在香雪等年轻人的带领下,台儿沟一定能从贫穷落后逐步走向文明进步,人们必定会获得尊重和理解,这是她身上智慧的觉醒,显示出强烈的时代意义。2.“小木盒”和“火车”在小说中又有哪些深刻含义?明确:“小木盒”就是香雪原来使用的铅笔盒,正是因为小木盒遭到了同学的不屑,才促使香雪要拥有一个带磁铁的铅笔盒,才有了后面的故事。小说中的“小木盒”象征贫穷、落后、封闭。“火车”开进了大山,给大山带来了生机与活力,让姑娘们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向往。“火车”和“铅笔盒”一样,象征的是现代文明。八、课堂练习选择合适的词语填空。 抱怨 埋怨(1)凤娇一声尖叫,( )着挤上来的一位姑娘。(2)火车停了,发出一阵沉重的叹息,像是在( )着台儿沟的寒冷。答案:(1)埋怨 (2) 抱怨九、拓展提高 以“大山”“小溪”“月光”“铁路”四个意象为关键词,仿照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描写一个场景,表达真实的情感,注意营造意境,字数不少于100字。 齐读学生识记作品学生齐读学生读完后谈自己的感受梳理中不一定非常细,大体把握住就可以重点品读学生找出来范读,读出韵味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尝试去理解学生品读后和同学分享,谈自己的感受再读文章,体会“散文体”语言的魅力同学们讨论学生大声说出自己的理解积累词语 落实基础知识,扫清文字障碍知人论世了解创作年代,引导学生感受不一样的青春抓整体,再具体分析指导学生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不可分割答案不唯一,只要能说出自己的理解,有道理即可引导学生理解语言的重要性开拓学生的思维结合主旨来理解
课堂小结 这篇小说讲述了一群以香雪为代表的山村少女对开进深山的火车表现出来的喜怒哀乐,以此折射出受现代文明冲击的山村变化。小说借台儿沟写出了改革开放后的中国从历史的阴影下走出,摆脱封闭、愚昧、落后,走向开放、文明与进步的痛苦与喜悦。
板书 哦,香雪铁凝小木盒——贫穷、落后铅笔盒——文化、知识香雪——美丽、自尊、进取、执着 对新生活的向往,自尊自爱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