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扬州市广陵区扬州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江苏省扬州市广陵区扬州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江苏省扬州中学2026届高三10月语文自主学习效果评估
2025.10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①文学作品给读者的印象,若以客观与主观为两极,理念与情感为对立,则每有知性与感性之分。所谓知性,包括知识与见解。知识是静态的,被动的,见解却高一层。见解动于内,是思考,形于外,是议论。议论要有层次,有波澜,有文采,才能纵横生风。散文的知性该是智慧的自然洋溢,而非博学的刻意炫夸。说也奇怪,知性在散文里往往要跟感性交融,才成其为“理趣”。
②至于感性,则是指作品中处理的感官经验:如果在写景、叙事上能够把握感官经验而令读者如临其景,如历其事,这作品就称得上“感性十足”,富于“临场感”。另一方面,知性的散文,不论是议论文或杂文,只要能做到声调铿锵,形象生动,加上文字整洁,条理分明,则尽管所言无关柔情美景或是慷慨悲歌,仍然有其感性,能够感人,甚至成为美文。
③因此感性一词应有两种解释。狭义的指感官经验之具体表现,广义的甚至可指:一篇知性文章因结构、声调、意象等等的美妙安排而产生的魅力。也就是说,感性之美不一定限于写景、叙事、抒情的散文,也可以得之于议论文的字里行间。
④散文常有议论文、描写文、叙事文、抒情文之分,准此,则其第一类应是知性散文,其余似乎就是感性散文了。其实,如此分类,不过便于讨论而已。究其真相,往往发现散文的名作,在这些功用之间,只是有所偏重,而非断然可分。文章的风格既如人格,则亦当如完整的人格,不以理绝情,亦不以情蔽理,而能维持情理之间的某种平衡,也就是感性与知性的相济。也因此,知性散文之中,往往有出色的感性片段;反之,在感性散文里,也每有知性的片段令人难忘。例如丘迟的《与陈伯之书》对于叛将晓之以义,动之以情,戒之以史,大致上是一篇知性文章,但其传世之句,却是“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最富感性的这一段。反之,《前赤壁赋》原为感性抒情之作,但是苏子答客的一段,就地取材,因景立论,而以水月为喻,却转成知性的高潮。“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知性的哲理乃成为感性美文的脊椎,支撑起全篇的高超洒脱。
⑤准此,把散文分成知性与感性,往往失之武断,并无太大意义。许多出色的散文,常见知性之中含有感性,或是感性之中含有知性,而其所以出色,正在两者之合,而非两者之分。就像一面旗子,旗杆是知性,旗是感性:无杆之旗正如无旗之杆,都飘扬不起来。又像是水果,要是一味甜腻,便属软性,而纯然苦涩呢,便属硬性。最耐品味的水果,恐怕还是甜中带酸,像葡萄柚那样吧。
⑥所以太硬的散文,若是急于载道说教,或是矜博炫学,读来便索然无趣。另一方面,太软的散文,不是一味抒情,便是只解滥感,亦令人生厌。只求唯美,其结果只怕会美到“媚而无骨”,终非散文之大道。要求作家下笔就得“载道”,不是自己的道,而是当道的道,固然是太“硬”了。反之,怂恿作家笔端常带“纯情”,到了脱离言志之境,又未免太“软”了。一位真正的散文家,必须兼有心肠与头脑,笔下才有兼融感性与知性,才能“软硬兼施”。
(摘编自余光中《散文的知性与感性》)
材料二:
①中国传统散文呈现出如此神奇魅力,根本原因在于其有学、有识、有情,从而达到了“深远如哲学之天地,高华如艺术之境界”。作家的学养决定了散文的厚度。好的散文,应当以知识为核心,闪烁着知性的光辉,流露出作家的学养、涵养、修养,以及对历史和文化的深刻反思,应该具有厚重的文化意识和深邃的历史感。有学未必有识,但有识必先有学。思想的深度决定着散文的高度。白居易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纵观古代散文传统,占据绝对优势和统治地位的是“文以载道”的创作主张。“情感”是散文的基底和内核,中国散文素有伟大的抒情传统。陈世骧认为:“抒情精神在中国传统之中享有最尊尚的地位,正如史诗和戏剧兴致之于西方。”我国古人没有情感教育这个概念,但是很多散文实际上起到了情感教育作用。
②传统与现代从来都不是一对矛盾。相反,优秀传统文化是散文创新的发动机、助推器。把传统与现代截然割裂开来、把继承与创新对立起来,把传统视为负担,视为创新的障碍,是一种不可取的简单粗暴的做法。回望传统不是要回到传统,继承传统不是要固守传统。学习、继承古典散文中的优秀传统正是为了更好地创新。“守正创新”,根本在于守正,目的在于创新。散文创作要寻求突破,必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创新。要敢于挑战前人,也要敢于突破自我。散文是一个开放的文体,在语言、结构、叙事、抒情、说理等诸多方面都有很大的发挥空间。
③纵观当下的散文创作,不少散文可以说才华有余,学识不足,没有感情。也许有的作家忙于创新,不屑于学习传统,这是很危险的。不管散文如何创新,它的基本价值永远不会过时,学、识、情,这个本不能丢。广大读者之所以依然爱散文,爱的就是它所传达出的真善美。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根深才能叶茂,本固才能枝荣。
④当下散文创作中,有的以创新之名,滥用虚构的权利,破坏了散文的真实性原则,放弃了散文的真诚品格和写作伦理。有的把“真实”简单等同于“写实”,满足于生活琐事、日常经验、小情小感的记述,没有找到散文写作的大道,思想性、艺术性都欠缺。这两种看似处于两个极端的写作,其实都源于传统根基不牢。所以,只有根植于传统文化肥沃的土壤,并积极吸收一切优秀文化丰富的养分,借鉴其他文体优长的表现方法,敢于探索也善于创新,现代散文才能绽放出绚烂的花朵。
(摘编自徐可《散文深深根植于传统文化的土壤》)
1.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中的感性之美不仅包括在写景、叙事中把握感官经验而产生的富于“现场感”的美,还包括由于语言和写作技巧得当而产生的艺术美感。
B.材料一中把议论文归为知性散文,把描写、叙事、抒情文归为感性散文,这样归类仅仅是为了便于讨论,作者认为这是武断且没有太大意义的。
C.材料二中作者认为“有学未必有识”,“识”是“学”的升华,散文所承载的社会责任与价值判断比它传递出的文化意识更有价值。
D.材料二剖析当下散文创作弊病,认为传统根基不牢导致了一些散文滥用虚构,破坏散文的真实性,或仅满足于琐事的记述,欠缺思想性。
2.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第④段使用举例和对比论证,论述了优秀的散文往往是感性与知性的相济,不以理绝情,亦不以情蔽理,文风高超洒脱。
B.材料一第⑤段以“旗子”“水果”这类生动的形象,从视觉、味觉激活读者感知,化具象为抽象,使论证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
C.材料二第①段引用白居易名言、陈世骧观点,论证了中国传统散文有承担社会责任、发挥情感教育作用的传统,增强了论述的权威性。
D.材料二第②段以“发动机”“助推器”为喻,强调继承传统对散文创新的作用,印证了散文创新要敢于挑战前人、勇于突破自我的观点。
3.请根据材料一内容,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每处不超过15个字。(3分)
《阿房宫赋》是一篇华丽的辞赋,前两段恣意铺张,堪称描写文的典范。但从第三段的“嗟乎”起,虽仍维持写景的排比句法, ① 。到了末段,正式进入知性的高潮:“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议论一波三折,鞭辟入里,顿挫之中,势如破竹,层层相推,乃逼出最后的结论。逻辑饱满的张力,一路推向结论的高潮,其为美感,绝不逊于写景鲜活、叙事生动、抒情淋漓尽致的感性高潮。何以知性的议论也会产生美感呢? ② ,乃能一气呵成,略无滞碍。理智的满足配合生理的快感, ③ 。
4.请分析材料二画线句的论证效果。(4分)
5.校文学社将召开主题为“承传统文脉,融情理风华”的散文写作交流会。请你根据文中两则材料,拟一则发言提纲。(6分)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万物凝视
鲍尔吉·原野
光线给桌子写信
亲爱的桌子,我是光线,哈哈,没想到我会给你写信吧。我每天都在你的桌面上走一走,迈着光的大步,穿光的皮靴,欣赏你身上的花纹。
喜鹊说你成为桌子之前是一棵榆树。我猜你是果尔果日河边的榆树。外皮纵裂的沟被雨水浇过,长出绿色的苔藓。榆树身体向河水倾斜,好像有一件东西掉进河里,它拿枝杈去捞。
我是光线,我看过许多东西,也抚摸过许多东西。我抚摸过屋檐下的小燕子,摸过它们的眼睛和黄色的嘴。凶狠的牧羊犬睡觉时,我摸过它的牙。
你可能认为速度最快的是牧民吉日格朗的雪青马。我要告诉你,太阳在博格达山上升起,不到一秒钟,光线就到达果尔果日河对岸的白桦林。要知道,这两个地方相距33公里,我们只用了不到一秒钟。雪青马完全做不到。
如果没有光,就没人知道你是一个方桌子,有美丽的花纹。因为有光,大仁钦才知道他的妻子贵丽丝花是一个漂亮的女人。贵丽丝花的头发像密密的乌云堆积在头顶。稍微一激动,她的脸色就会变红,眼睛里浮起泪花。没有光,小狗进屋偷吃羊骨头,你们也不会发现。没有光,大仁钦找不到他藏在箱子底下的酒瓶子,同样找不到偷偷放在炕席底下、顶棚上面和外屋粮食里的钱。
我羡慕你身上摆着最美丽的食物。那些像羊脂一样切成小方条的奶豆腐,像蜂蜡一样放在木碗里的黄油,同样放在木碗里的炒米和奶茶,都在桌子上飘散香味。人们在桌子前喝奶茶,抽旱烟,商量各种各样的事情。作为一个桌子,摆满羊肉的时刻让你最自豪。
大仁钦手拿小刀子,刀刃朝里,把羊肉削成小片送进嘴里。他长时间研究一块带肉的羊骨头,吃光所有的肉丝,把干净的骨头放在桌子上,微笑欣赏。蒙古人认为不吃尽骨头上的肉,会受到老天的惩罚。酒瓶子和酒盅也要摆上桌。酒从瓶子里流进酒盅,再流进人肚子,把这个人变成另一个人。温顺的人变成暴躁的人,懦弱的人变成勇敢的人。人们在酒精的指引下转换各种各样的性格,这一切都在桌子前发生。你享尽了荣华富贵,期待你的回信。
爱你的光线
桌子的复信
亲爱的光线,收到了你的来信。我仿佛看见你在桌子上爬。早上五点多钟,太阳从东边的伊和塔拉草甸上升起,你趴在房子的墙壁上等待进屋,你们不会拐弯,要等到太阳转过身才穿过玻璃来到桌子上。窗户有一块玻璃碎了,蒙着塑料布,把一些光线挡在外边。从我的角度看,塑料布被晨光照得鲜红,像一块橘子皮。
你们每天从玻璃窗挤进来检查炕上的每一样东西。大仁钦被烟熏黄的炕席已经铺了很多年,你们每天都检查炕席的篾片。你们想要找到什么呢?我告诉你们,大仁钦是个穷人,他家里什么也没有。你们已经看到了,他炕上放一个蓝底带黄色向日葵图案的布枕头,枕头永远放在炕东,不换位置。地下的东西你们也检查过了,一把铁锹,一双带黄条纹的黑色雨靴,纸壳箱里放着马铃薯袋子。马铃薯上面放花生袋子。正对炕的位置摆一对红漆木箱。木箱顶上挂着大镜子。
箱子锁着,你们进不去。即使不锁,你们也进不去,因为光线只能穿透透明的东西。箱子里放着一件蓝色的绸蒙古袍,带橙色滚边。腰带也是橙色的丝绸。箱子里还有一双羊毛里子的军用大头鞋,大仁钦一直没舍得穿。还有一件紫色的毛衣,被虫子咬出好多洞。这些东西无关紧要,重要的是那个黑人造革兜子,里面放着绿软布包袱。打开绿包袱,露出灰蓝两色的羊毛围巾。打开它,见到一个防雨绸兜子。里面装着草场证,证明有一片草场属于大仁钦。还有林权证,证明果尔果日河左岸的杨树林是他的。还有一个包红绸子的铝制纪念章,这是大仁钦在那达慕大会获得摔跤冠军得到的奖章。这些东西除了大仁钦和贵丽丝花,其他人没见过。我今天透露给你,是因为你对世界上的秘密特别有兴趣,而我也轻松了一点。
亲爱的光线,你们会睡觉吗?白天你们飞到蒙古包的顶上,飞到鼠李的小白花瓣上,飞到牛犊的小屁股上,连洋铁桶存的雨水里都进入好多光。你们甚至趴在牛粪上。
我喜欢主人大仁钦咳咳地咳嗽,好像要说出让人惊奇的话语。我还喜欢主人脸上的皱纹,像老树的年轮一样。大仁钦坐在桌子边上喝酒,他那张脸好像是一张地图。从天空俯瞰大地估计就是他脸的样子——皱纹代表河流和道路,但没人知道顺着他脸上的皱纹会走向哪里。
你知道大仁钦用什么东西来装饰这间贫困的房子吗?歌声。他唱起歌来,房子变得亮堂堂,好像有金色的蜜蜂飞舞,屋里每个角落都有泉水的回声。大仁钦最喜欢歌唱自己的母亲,可惜他母亲没有听到。歌唱的时候,大仁钦两只眼睛像亮起两支蜡烛,火苗战栗又抖动。他唱母亲,唱山峰,唱天上的飞鹰,唱羊羔。这些歌唱完后,屋子变得非常整洁,不用再打扫,大仁钦的气色也变得很好。
亲爱的光线,你下回给我写信,请告诉我果尔果日河的情形,我想念这条河。它的左岸长着芦苇,驴蹄草和核桃、楸树,还有槭树。右岸长着甜杨树、山杨树和鸢尾草。是不是有很多小鸟在那里做窝?还会有骨顶鸡和灰椋鸟在树上对唱。我相信你一定看到草丛里有很多鸟蛋。我还想知道博格达山的山埂上的藜芦开花了没有,它开白花。八角茴香开红花。河边上有松鸦吗?
我想让大仁钦背着我去看看这条河和这些树。但我每天有很多事要做,背上放着奶豆腐、炒米、红茶的茶缸,还有烟灰缸。我像家庭妇女一样,哪儿也不能去。希望你下次写信告诉我。
爱你的桌子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光线羡慕桌子上可以摆放美丽的食物,它认为摆满羊肉让桌子倍感自豪,对比之下觉得自己不如桌子有价值。
B.桌子称大仁钦的歌声能让屋子“变得亮堂堂”“非常整洁”,体现了他试图用歌声来掩盖对贫困生活的无奈。
C.大仁钦吃尽骨头上的肉以免受到“老天惩罚”这一细节,反映出蒙古族传统习俗中对自然和食物的敬畏之心。
D.桌子在回信结尾询问果尔果日河与博格达山的近况,表明它作为榆树的记忆已模糊,渴望通过光线更新信息。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赋予无生命体以人的情感与思想,让“光线”与“桌子”互通信件,这增强了文本的趣味性和哲理性。
B.作者在讲述中刻意隐去了自己的声音,完全让光线、桌子成为叙述主体,从而确保了故事客观冷静的基调。
C.桌子回信中“爬”“趴”等词刻画的光线形象,与前文光线的骄傲自得形成反差,暗含了万物平等的主题。
D.本文语言充满诗意、温情,富有生活气息,体现了作者对自然万物的独特认知,看似浅显,实则韵味深长。
8.桌子在给光线的回信中,事无巨细地描述了主人大仁钦的日常生活。请分析这样写的作用。(4分)
9.本文与史铁生的《我与地坛》都饱含着对物的深情“凝视”。请结合文本,分析两篇作品中的“凝视”有何不同。(6分)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遂从破龙涧而上,山脉怒坼,赭石纵横,神物爪角痕,时隐时露。相传龙与神斗,龙不胜,破其山而去。说近荒惑,然有迹象,似可信。行四五里,层折而度,越密岭,跻磴道,遂陟椒极。有土垤碗础,疑古时冢,然无碑碣志谁某。升望海墩,东向凝睇。是时云光黯黠,迷漫一色,莫辨瀛海。顷之,雨至,山有古寺可驻足,得少休憩。雨歇,取径以南,益露奇境:龈腭摩天,崭绝中断,两崖相嵌,如关斯辟,如刃斯立,是为剑门。以剑州大剑、小剑拟之,肖其形也。侧足延伫,不忍舍去。遇山僧,更问名胜处。僧指南为太公石室;南而西为招真宫,为读书台;西北为拂水岩,水下奔如虹,颓风逆施,倒跃而上,上拂数十丈。又西有三沓石、石城、石门,山后有石洞通海,时潜海物,人莫能名。余识其言,欲问道往游,而云之飞浮浮,风之来冽冽,时雨飘洒,沾衣湿裘,而余与客难暂留矣。少霁,自山之面下,困惫而归。自是春阴连旬,不能更游。
噫嘻!虞山近在百里,两经其下,未践游屐。今之其地矣,又稍识面目,而幽邃窈窕,俱未探历,心甚怏怏。然天下之境,涉而即得,得而辄尽者,始焉欣欣,继焉索索,欲求余味,而了不可得;而得之甚艰,且得半而止者,转使人有无穷之思也。呜呼!岂独寻山也哉!
(节选自沈德潜《游虞山记》,有删改)
材料二:
十八日,与黎莼斋游狼山,坐萃景楼望虞山,乐之。二十一日,买舟渡江,明晨及常熟。时赵易州惠甫适解官归,居于常熟,遂偕往游焉。
虞山尻尾①东入常熟城,出城迤西绵二十里,四面皆广野,山亘其中。其最胜为拂水岩,巨石高数十尺,层积骈叠,若累芝菌,若重巨盘为台,色苍碧丹赭斑驳,晃耀溢目。
岩之麓为拂水山庄旧址,钱牧斋②之所尝居也。嗟乎以兹丘之胜钱氏惘不能藏于此终焉余与易州乃乐而不能去云。
岩阿③为维摩寺,经乱,泰半毁矣。出寺西行,少折,逾岭而北,云海豁开,杳若天外,而狼山忽焉在前。余指谓易州,亦昔游其上也。又西下为三峰寺,所在室宇每每可憩息。临望多古树,有罗汉松一株,剥脱拳秃,类数百年物。寺僧具酒果笋面饷余两人,已日昃矣。循山北过安福寺,唐人常建诗所谓“破山寺”者也,幽邃称建诗语。寺多木樨华,由寺以往,芳馥载涂。
返自常熟北门,至言子、仲雍墓,其上为辛峰亭。日已夕,山径危仄不可上,期以翼日往。风雨,复不果。二十四日遂放舟趣吴门。行数十里,虞山犹蜿蜒在蓬户,望之了然,令人欲反棹复至焉。
(节选自张裕钊《游虞山记》,有删改)
【注】①尻尾:尾部。②钱牧斋:钱谦益,明末清初著名文学家。③岩阿:岩角。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嗟乎A以兹丘B之胜C钱氏惘D不能藏E于此F终焉G余与易州H乃乐I而不能去云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坼,指分裂、裂开,与“吴楚东南坼”(《登岳阳楼》)中的“坼”词义相同。
B.碑碣,纪念或歌颂某人事迹的刻石的总称,方顶的叫“碑”,圆顶的叫“碣”。
C.霁,指雨后或雪后转晴,与“不霁何虹”(《阿房宫赋》)中的“霁”词义相同。
D.东,向东,名词作状语,与“顺流而东也”(《赤壁赋》)中的“东”词义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游山途中,沈德潜向山僧打听山上名胜并想与友人前往,但因连续二十多天阴雨连绵,无法成行,只得遗憾离去。
B.张文文末写行数十里回望虞山,表现自己余兴未尽的心理感受,同时也与文首坐在萃景楼远望虞山之感相照应。
C.两则选文均以游踪为线索,移步换景,全面铺叙,将登山越岭的所见所闻在笔下逐一展现,且部分内容可以相互映衬。
D.两则选文为同题游记,都流露出对一方山水的难舍之情,但各具特色,沈文于写景中见哲思,张文于写景中见禅意。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4分)
(2)今之其地矣,又稍识面目,而幽邃窈窕,俱未探历。(4分)
14.两文均写到了拂水岩胜景,但侧重点略有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5分)
(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次韵子瞻新城道中[注]
苏 辙
春深溪路少人行,时听田间耒耜声。
饥就野农分饷黍,迎嫌尉卒闹金钲。
闲花开尽香仍在,白酒沽来厌未清。
此味暂时犹觉胜,问兄何日便归耕。
【注】子瞻新城道中:苏轼因厌弃朝廷党争而请求外调杭州,在出巡杭州西南新城途中有感而发,写下《新城道中》。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包含时间、地点、人物等要素。“少人行”表明诗人晚春独自出行心中略显寂寞。
B.同野农分食的随性之举和尉卒敲钲的热闹之声交织在一起,营造出郊游欢快洒脱的氛围。
C.晚春闲花将要凋零,而香气仍存,只是杯中浊酒让诗人本还愉悦的心情平添一份烦闷。
D.诗中多种感官交织,自然风景与田园生活融合,诗人最终形成“犹觉胜”的整体印象。
16.苏轼在《新城道中》发出“人间歧路知多少,试向桑田问耦耕”的感慨,苏辙在本诗中对此作了回应,请加以分析。(6分)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劝”是一门艺术,比如荀子《劝学》中“ ▲ ”一句,以金为喻,劝勉人们通过学习提升自己;魏征《谏太宗十思疏》中“ ▲ ”一句,则以江海为喻,劝谏唐太宗应虚怀若谷。
(2)在草原盛会上,人们围着篝火享用烤全羊、烤牛肉等美食,开怀畅饮,纵情狂欢,就像李白《将进酒》中“ ▲ , ▲ ”所写的那样。
(3)诗词中常用典故收尾,有言有尽而意无穷之效,如“ ▲ , ▲ ”。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
MBTI指标全称为“迈尔斯-布里格斯类型指标”,是美国一对母女凯瑟琳·布里格斯和伊莎贝尔·迈尔斯在荣格心理类型理论的基础上,开创的一个人格评估模型。关于其来由,有一个说法是,二战期间,大量男性奔向战场,女性走出家门参加工作,为了帮助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女性找到适合其性格的工作,二人研究出该指标。
MBTI将人格特质分为:内倾-外倾、实感-直觉、思维-情感、判断-感知4组相互独立的倾向,在此基础上组合成16种类型,每个类型分别用4个字母标示。比如,ISTJ代表内倾实感型人格,重视逻辑、分析和决断、写下“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杜甫就颇有这种特质。
I(内倾) 喜欢独处,倾向保留自己的内心想法,较少与陌生人交流。 E(外倾) 乐于加入群体活动,大方表达自己观点,常常成为群体中的焦点。
S(实感) 注重实用思维,偏好具体的指引,强调实践中的细节。 N(直觉) 擅长抽象思考,【①用简练的语言表达完备的意思】,掌握概念与大方向。
T(思维) 在乎原则、公理、正义、伦常等,对事不对人。 F(情感) 重视和谐、体谅,常把人们的情绪纳入处事的考量。
J(判断) 目标导向,希望一切在掌控中,【②按照一定的步骤、顺序进行】地照计划实现。 P(感知) 保持开放的选择,随现状调整策略,能接受意想不到的改变。
MBTI关注取向与生活方式对照表
而从职场选拔工具到“万物皆可MBTI”,不过最近一两年时间。MBTI之所以能出圈契合了三方面因素。
契合人们偏爱分类的天性。从中国五行学说到西方十二星座的分类,人们不断创造对人群进行分类的方式,试图通过分类帮助人们节省注意力资源,让脑子“不费电”。MBTI把千人千面归纳为16个面,每种类型只用4个字母一语道尽,简洁明了。
契合青年社交认同的需求。无论是写在微博、小红书上的一串字符,还是作为聚会团建时的破冰开场白,MBTI已然成为当代年轻人社交时的“接头暗号”。比如对照MBTI内倾与外倾的区别,青年群体正在形成I人与E人的二分法,相当于是“社恐还是社牛”更新潮的表述,一句“你是I人还是E人”能迅速帮助他们找到组织。
契合网络制造流行的逻辑。“认识你自己”虽然是2000年前刻在古希腊德尔菲神庙上的古老神谕,但也是当前互联网的流量密码。“测测你的性格颜色”“听歌测你的恋爱人格”等小测试不断引发分裂式传播。MBTI正是“认识你自己”的加强版,也自然能从流量池中分一杯羹。
18.阅读以下句子,参照MBTI对照表,选出最能体现儒家性格和道家性格的一项(3分)
“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论语·公冶长》)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
“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庄子·人间世》)
“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庄子·山木》)
A.NJ/SF B.ST/NT C. SF/NP D.FJ/TP
19.请用成语替换表格中【①】【②】两处的内容。(4分)
20.请找出文章最后一段中的两处语病,并进行修改,将修改后的句子誊写到下面横线上。(4分)
21.文中画线句可以改写成:“其来由是,在二战期间大量男性奔向战场导致女性走出家门参加工作,二人研究出该指标帮助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女性找到适合其性格的工作。”改句与原句语意一致,但原句表达效果更好,请简要分析其原因。(3分)
22.有人认为李白的MBTI是ENFP,请仿照文章第二段画波浪线部分,为ENFP与李白写一段介绍。(4分)
三、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本试卷阅读一中提到“一位真正的散文家,必须兼有心肠与头脑,笔下才有兼融感性与知性,才能‘软硬兼施’。”
这句话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江苏省扬州中学2026届高三10月语文自主学习效果评估
参考答案
1.C(C项“散文所承载的社会责任与价值判断比它传递出的文化意识更有价值”错误。材料二第①段提到“有学未必有识,但有识必先有学”,强调“识”(思想深度)以“学”(知识)为基础,但并未比较二者价值高低,可见选项说法于文无据。)
2.C(A项“文风高超洒脱”错误。材料一第④段用《与陈伯之书》《前赤壁赋》举例,论证“优秀散文是感性与知性相济”,但“文风高超洒脱”仅对应《前赤壁赋》,并非整体论证结论。B项“化具象为抽象”错误。材料一第⑤段以“旗子(旗杆是知性,旗是感性)”“水果(甜中带酸)”为喻,是“化抽象为具象”,而非“化具象为抽象”。D项“印证了散文创新要敢于挑战前人,勇于突破自我”错误。材料二第②段以“发动机”“助推器”为喻,论证的是优秀传统文化是散文创新的助力,而“敢于挑战前人、勇于突破自我”是散文创新的具体做法,并非比喻论证印证的观点。)
3.(1)却渐从感性摆渡到知性(2)那是因为声调铿锵加上条理分明/是因为声调铿锵,文字整齐(3)乃生协调和谐之美/达到知性与感性相济的境界(一处1分)
4.①先破后立,强化正确观点。“不是”破除错误认知,“正是”强化正确观点“学习、继承优秀传统是为了更好的创新”。②并列分句,增强论证力度。两个“不是”的否定语气与“正是”的肯定语气,并列存在形成强烈对比,比直接抛出观点更具有论证力度。(每点2分,其他答案酌情给分)
5.①散文创作者应兼有心肠与头脑,追求散文知性与感性的平衡、相济,避免急于载道说教或一味抒情滥感。②散文创作应坚守“有学、有识、有情”的传统。积累知识,沉淀文化意识;发挥情感共鸣与教育作用;深化思想、传递价值主张,让作品兼具温度与深度。③散文创作应守正创新。反对割裂传统与现代,散文写作应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挑战前人,突破自我。在散文语言、结构、叙事、抒情、说理等方面大胆创新。(每点2分,其他答案酌情给分)
6.C A项中“觉得自己不如桌子有价值”不对。B项中“用歌声掩盖对贫困生活的无奈”不对。D项“记忆模糊,渴望通过光线更新信息”表述不对。
7.B “确保故事客观冷静的基调”不对,故事讲述是主观的,充满温馨的。
8.①桌子是“静默观察者”的形象,它是深沉、忠诚且充满温情的家庭见证者,表达了对主人及其生活的深厚情感。②塑造大仁钦的人物形象,于贫困中展现精神丰盈:通过桌子见证的生活细节,使读者对大仁钦日常生活的印象更丰富、完善。③深化文章“万物有灵”与“平凡即诗”的主题:一个无生命的物件成为故事的叙述者,表达了万物皆有灵性、平凡日常中蕴含诗意与光辉的深刻主题。
9.①凝视的发起者与关系不同:本文是光线与桌子双向平等的对话,互相凝视与通信,构成一种万物有灵的共生关系。《我与地坛》是单向的凝视。主要是“我”(史铁生)、地坛,地坛作为客体默默承受我的情感投射。②凝视的内容不同:本文是于对日常生活中平凡事物的关注,如大仁钦家的布枕头、马铃薯袋、红漆木箱等;《我与地坛》中主要关注的是地坛中为人忽视的带有生命力的事物,如瓢虫、雨燕、苍黑的古柏等。③凝视的目的(即文章主题)不同:本文凝视事物是为了展现一个温暖、丰盈的外部世界,传达了万物平等,万物有灵的观念。《我与地坛》中“我”凝视古园、游人,是为了映照自身的残疾、苦难与生死困惑,最终达成与命运的和解,展现对生命本身的哲学思考。④凝视的情感基调不同:本文的基调是温暖、好奇、充满童趣的,凝视中充满了对生活细节的玩味与欣赏;《我与地坛》的基调是沉静、苍凉、饱含哲思的,凝视中交织着痛苦、迷茫、感恩与哲思。(写出任意三点并能加以合理分析即可得分。)
10.ACF
11.D(“东”是名词活用为动词,向东行进、向东去)
12.A(“但因连续二十多天阴雨连绵,无法成行”错误,原文的表述是“自是春阴连旬,不能更游”,“连续二十多天都是阴雨连绵”是本次游山之后的事情。本次游山无法成行的原因是“云之飞浮浮,风之来冽冽,时雨飘洒,沾衣湿裘,而余与客难暂留矣”,困惫而归后雨接连下了二十多天,亦不能再去游玩。)
13.(1)等到李牧因为受诬陷(小人的谗言)而被杀害,赵国都城邯郸变成秦国的一个郡,可惜赵国用武力抵抗却不能坚持到底。(“洎”,及、等到;“诛”,被诛杀;“为”,成为;“终”,坚持到底。)
(2)现在到了那个地方,又只稍稍了解到它的情况,而那些幽深的地方,都未曾探访游历过。(“之”,到,往;“幽邃窈窕”,幽深的地方;“探历”,探访游历。)
14.①沈文写拂水岩的自然风光,侧重描绘了岩石周围奔腾如虹的水势,展现出自然山水的雄奇壮美。②张文侧重描写拂水岩高大雄伟、层叠奇巧、色彩斑斓的特点,同时记述与之相关的文化古迹,如拂水山庄旧址,更具文化的厚重感。
15.D(A.“晚春独行的诗人心中略显寂寞”错误。“少人行”虽点出春深时人稀少,但并未体现“寂寞”情绪,反而烘托出清幽、闲适的氛围,与诗人“犹觉胜”的心境不符。
B.“尉卒敲钲的热闹之声……洒脱……”错误。“迎嫌尉卒”中“迎嫌”二字透露出对官场扰民行为的不满,与洒脱无关。“闹”并非热闹,而是喧闹,是对清静自在的破坏。
C.“只是杯中浊酒让诗人本还愉悦的心情平添一份烦闷”错误。“白酒沽来厌未清”中“厌”并非厌烦、烦闷之意,而是满足之意。颈联两句表达的意思是:花虽开尽,但花香犹在;酒虽未清,但令人满足。符合诗人淡泊心境。)
16.①苏轼的感慨表明他已厌弃官场,而动了归隐田园之心。
②苏辙对比叙写田野清幽自在之景与尉卒喧闹之声,来坚定苏轼远离人间歧路即官场争斗而回归田耕的信念。
③尾联苏辙追问苏轼何日归耕,期盼兄长早日回归田园。
17.(1)金就砺则利;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2)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3)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18.C
19.①言简意赅;②按部就班
20.第一处,关联词不当,“虽然……但是”改成“不仅……更”。“认识你自己”不仅是2000年前刻在古希腊德尔菲神庙上的古老神谕,更是当前互联网的流量密码。
第二处, 搭配不当,“形成裂变式传播”改为“引发裂变式传播”,或者在“传播”后面加上“的局面”之类的词语也可以。
21.①原句使用“有一个说法是”,使表达更为严谨;②原句使用短句,表达更加活泼,符合上下文语言风格;③原句中“为了”引导的目的状语在前,更加强调研究该指标的原因,与句首“关于其来由”呼应,符合论述逻辑。
22.答案示例:ENFP代表外倾直觉(情感/感知)型人格,重视直觉、灵感与抒情,吟诵“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李白便代表着这一类型。
23. 【审题】
(1)读懂题目: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材料中提到散文家需“兼有心肠与头脑,笔下才有兼容感性与知性,才能‘软硬兼施’”,从为人处世的角度来看,“心肠”可象征着感性、情感因素,代表着善良、同情、同理心等,让人在与人交往中能给予温暖和关怀;“头脑”则象征着理性、理智,意味着冷静思考、客观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感性与理性的结合,“软硬兼施”的处事方式,能让我们在为人处世中更加成熟和周全。
(2)思辨分析:感性与理性并非相互排斥,而是相辅相成的。感性让我们更有人情味,能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情感和需求,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理性则让我们在处理事情时更加冷静和理智,避免因情感冲动而做出错误的决策。只重感性,可能会感情用事,缺乏原则;只重理性,又可能会显得冷漠,缺乏温情。我们可进一步思考,在不同的情境下,如何平衡感性与理性。在面对他人的困难和痛苦时,需要用感性去共情和关怀;而在处理复杂的问题和矛盾时,则需要用理性去分析和解决。
(3)联系实际:在当今快节奏、多元化的社会中,人际关系变得更加复杂,信息传播迅速且繁杂。我们需要在感性与理性之间找到平衡,以适应不同的社交场景和工作需求。同时,社会的发展也需要我们既要有人文关怀,又要有科学理性的思维,才能更好地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在当今社会中,我们面临着各种挑战和诱惑,更需要将感性与理性有机结合,“软硬兼施”地处理人际关系和解决问题。最后总结全文,呼吁大家在为人处世中,既要怀揣着温暖的心肠,又要运用智慧的头脑,做一个成熟、理智且富有情感的人。
【立意参考】
(1)感性理性同行,处世大道宽广。
(2)用感性润色人际关系,以理性谋划处事策略。
(3)平衡感性理性,构建和谐处世格局。
【参考译文】
材料一:
于是从破龙涧上山,山脉突起并且裂开,红褐色的石头纵横交错,传说是神奇动物龙的爪子和角磨过的痕迹,它们时隐时现。相传龙跟神争斗,龙不能获胜,就冲破那座山离去了。传说的内容接近荒唐,让人迷惑,但这里有些痕迹,似乎又值得相信。行走了四五里路,层层曲折向上攀,翻越山岭,登上石径,就攀登到了山顶。上面有石块堆成的小土丘,似乎是古时的坟墓,但没有墓碑标记是什么人的坟墓。登上望海墩,向东凝望。这时云的颜色昏暗,天地迷蒙一片,连大海也看不清楚。不一会儿,雨下起来了,虞山中有一座古寺可以停留稍作休息。雨停了,我们从小路向南出发,沿途不断出现奇丽的景色:两旁龈腭般的山峰直逼云天,险峻的大山仿佛被从中劈开,两边的山崖竞相争高,像那大门被打开,又像刀刃直立,这就是剑门。用剑州的大剑、小剑来拟称它,是因为它们的外形相像啊。我停下脚步站了很久,不忍离开。后来遇到山里的僧人,再向他询问山中的名胜之地。僧人指引说南面是太公石室;由南往西是招真宫和读书台;由西往北是拂水岩,水流向下奔腾如彩虹一般,大风逆吹,水沫向上飞溅高达几十丈。山的西面有三沓石、石城、石门,虞山后面有一个石洞通往大海,不时有隐藏的海中生物,人们叫不出它们的名字。我听得懂他的话,想问路前往游玩,但这时山上流云浓密,风不断刮来,非常寒冷,天上不时有雨飘洒,打湿了衣服,我和朋友都难以停留片刻。不一会儿天放晴了,我们就从虞山的正面下山,困顿疲惫地踏上归途。从此,春雨接连下了二十多天,不能再次去虞山游玩。
唉!虞山靠近吴城只有百里,我两次从山下经过,都无法实现登山的愿望。现在到了那个地方,又只稍稍了解到它表面的情况,而那些幽深的地方,都未曾探访游历过,心里很不快乐。但是世间的种种境界中,有的一接触就能领会到,而一领会到就走到尽头了,开始的时候很高兴,接下来就索然无味了,想找回一些值得玩味的,却一点也找不到了;反而那些得来很艰难的,而且得到一半就没有了的,却让人有无穷无尽的思恋啊。唉!难道只是寻山吗!
材料二:
清光绪二年秋八月十八日,我和黎莼斋游狼山,坐在萃景楼上,远望虞山,觉得景色很美。二十一日就雇了船过江。第二天早上,到了常熟。这时易州赵惠甫恰巧免官回来,住在常熟,便与我一同去游玩。
虞山后面向东延伸进常熟城,出城斜向西,绵延有二十里地,四面都是广阔的田野,山横亘在中间。其中最美的景点是拂水岩,大石高有几十尺,一层层堆积重叠着,像层积的灵芝,又像重重叠叠的大石盘修筑的平台,有暗青色、红色,斑斓驳杂,光彩夺目。
岩脚下是拂水山庄的旧址,是钱牧斋曾经住过的地方。唉!凭着这么好的山丘,钱先生却糊涂地不能隐居在此终了一生,我和赵惠甫却快乐得不想离开啊。
山崖的边侧是维摩寺,经过战乱后大半被毁坏了。出了寺向西走,稍微转个弯,过了一道岭,然后向北,只见云海豁然开朗,渺渺茫茫,仿佛天外一般,而狼山忽然出现在前面。我指着狼山对赵惠甫说,之前我在那上面游玩过。又从西边下去,是三峰寺,所在房屋常常都可作休息。走进寺里一看,里面很多古树,有一株罗汉松,树皮已经剥落,树干蜷曲光秃,像是数百年的树。寺里和尚准备了酒菜、水果,请我们两人吃,太阳将要西斜。我们沿着山向北走,经过安福寺,那就是唐代诗人常建诗中所说的“破山寺”,清幽深邃,和他诗中描绘的相符。寺里多桂花树,从安福寺经过,一路上充满着芬芳。
从常熟北门返回,我们便到了言子和仲雍的坟墓。上面是辛峰亭。这时太阳已经下山了,山路陡险无法上去,相约第二天去游玩。因为刮风下雨,又没有成行。于是二十四日乘船往吴门去,走了几十里水路,虞山好像还在船篷上面蜿蜒曲折,望去清清楚楚,使人想要掉转船头再去游玩。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