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模拟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湖南省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模拟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湖南省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模拟卷01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份
一、现代文阅读(共35分)
(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早指出:“人民生活中本来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这是自然形态的东西,是粗糙的东西,但也是最生动、最丰富、最基本的东西;在这点上说,它们使一切文学艺术相形见绌,它们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源泉。这是唯一的源泉,因为只能有这样的源泉,此外不能有第二个源泉……实际上,过去的文艺作品不是源而是流,是古人和外国人根据他们彼时彼地所得到的人民生活中的文学艺术原料创造出来的东西。我们必须继承一切优秀的文学艺术遗产,批判地吸收其中一切有益的东西,作为我们从此时此地的人民生活中的文学艺术原料创造作品时候的借鉴。有这个借鉴和没有这个借鉴是不同的,这里有文野之分,粗细之分,高低之分,快慢之分……但是继承和借鉴决不可以变成替代自己的创造,这是决不能替代的。”宋诗就可以证实这一节所讲的颠扑不破的真理,表示出诗歌创作里把“流”错认为“源”的危险。这个危险倾向在宋以前早有迹象,但是在宋诗里才大规模地发展,具备了明确的理论,变为普遍的空气压力,以至于罩盖着后来的元、明、清诗。我们只要看六朝钟嵘的批评“殆同书抄”,看唐代皎然的要求“虽欲经史,而离书生”,看清代袁枚的嘲笑“天涯有客太诊痴,误把抄书当作诗”,就明白宋诗里那种习气有多么古老的来头和多么久长的影响。
从古人各种著作里收集自己诗歌的材料和词句,从古人的诗里滋生出自己的诗来,把书架子和书箱砌成了一座象牙之塔,偶尔向人生现实居高临远地凭栏眺望一番。内容就愈来愈贫薄,形式也愈变愈严密。偏重形式的古典主义发达到极端,可以使作者丧失了对具体事物的感受性,对外界视而不见,恰像玻璃缸里的金鱼,生活在一种透明的隔离状态里。据说在文艺复兴时代,那些人文主义作家沉浸在古典文学里,一味讲究风格和辞藻,虽然接触到事物,心目间并没有事物的印象,只浮动着古罗马大诗人的好词佳句。我们古代的批评家也指出相同的现象:“人于顺逆境遇所动情思,皆是诗材;子美之诗多得于此。人不能然,失却好诗;及至作诗,了无意思,惟学古人句样而已。”这是讲明代的“七子”,宋诗的病情还远不至于那么沉重,不过它的病象已经显明。譬如南宋有个师法陶潜的陈渊,他在旅行诗里就说:“渊明已黄壤,诗语余奇趣;我行田野间,举目辄相遇。谁云古人远?正是无来去!”陶潜当然是位大诗人,但是假如陈渊觉得一眼望出去都是六七百年前陶潜所歌咏的情景,那未必证明陶潜的意境包罗得很广阔,而也许只表示自己的心眼给陶潜限制得很偏狭。这种对文艺作品的敏感只造成了对现实事物的盲点,同时也会变为对文艺作品的幻觉,因为它一方面目不转睛,只注视着陶潜,在陶潜诗境以外的东西都领略不到,而另一方面可以白昼见鬼,影响附会,在陶潜的诗里看出陶潜本人梦想不到的东西。这在文艺鉴赏里并不是稀罕的症候。
(摘编自钱锺书《宋诗选注序》)
材料二:
如果说唐诗是“诗人之诗”,而宋诗就是“学人之诗”。这一点,也是宋代的作家和唐代的作家不一样的地方。我感觉到宋代作家的人文修养、文化修养,甚至包括艺术修养,都高过了唐人,归结到一点,就是宋代诗人的学养是比较丰富的。就文学的发展而言,宋诗贵独创而不贵拘泥,宋诗在唐诗已兴盛的情况下,难以为继;穷则思变,于是开辟新境,涉足唐人未到之处,另创一格与唐诗形成分庭抗礼之势。
宋诗与唐诗是不一样的,这个不一样究竟表现在什么地方?主要的观,点有这样几点:一点是,认为宋诗和唐诗的不同,就是人文意象占主导地位。古典诗歌的意象,大致有两个来源:一个是自然的意象,就是日月星辰、山川风物,自然界的意象;另外一种意象是人文的意象,就是历史文化遗存的意象,这种人文意象更多地体现在典故的运用上。所以,宋诗用典比较多,这被认为是宋诗的一个特点、一个特征。另外,还有一点认为,宋诗从整体上来说,它追求一种格调,风格典雅。宋诗的美,是一种什么美呢?有人说,是一种老境的美,就是渐入老境。老境的美就是一种平淡的美,是老树著花的美。所以,宋诗的这种代表,像黄庭坚,他的风格就是一种瘦硬的风格。瘦硬就是他尽量避免用很多感彩比较强烈的形容、比喻这样的词句,尽量避免用华丽辞藻。比较华丽的辞藻往往是在人的感情比较丰富的时候用,而宋诗里面没有这种,它都是比较平淡的;而且,从苏东坡开始到黄庭坚,他们都把平淡作为诗人诗歌创作风格成熟的最高标志。
(摘编自王若怡《宋诗是否真的比唐诗差》)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民生活中本来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虽较粗糙,但它们是一切文学艺术的源泉。
B. 我们可以继承、借鉴、批判吸收优秀的文学艺术遗产,但决不能用此代替自己的创作。
C. 钟嵘的“殆同书抄”和袁枚的“天涯有客太冷痴,误把抄书当作诗”,都对宋诗提出了批评。
D. 苏轼、黄庭坚都把平淡作为诗歌创作风格成熟的最高标志,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宋诗的特点。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若作者丧失了对具体事物感受性,可能是他对形式的偏重发展到了极端。
B. 无论东方还是西方,都曾经有一些作家沉浸在古人作品中而忽视现实事物的现象。
C. 宋诗贵独创而不贵拘泥的原因是宋人的人文修养、文化修养和艺术修养都超过了唐人。
D. 材料一和材料二表现出的对宋诗的看法都只是大体而言,并非所有宋诗都如此。
3. 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着重论述宋诗的不足,在论述时使用了生动形象的语言,而且旁征博引。
B. 材料一引用毛泽东同志的讲话是为了论证宋诗弊病形成的原因和造成的影响。
C. 材料一第二段运用了引用论证、举例论证和比喻论证,论证有力,论证手法多样。
D. 材料二从不同的角度论证了宋诗与唐诗的不同,肯定了宋诗的创新。
4. 材料一举陈渊的例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观点?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并分析。
5. 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谈谈宋诗有哪些特点。
【答案】1 C 2. C 3. B
4. ①证明宋诗已具有显明的“惟学古人句样”的病象(从古人各种著作里收集自己创作诗歌的材料和词句)。
②只关注文艺作品而对现实事物关注不够(对文艺作品的敏感造成对现实事物的盲点和对文艺作品的幻觉)。
5. ①宋诗的材料和词句来源于古人各种著作,与人生现实隔离(把继承和借鉴当成自己的创作)。
②重形式而轻内容的现象已经显明。
③宋诗中人文意象占主导地位,用典较多。
④整体上风格典雅、平淡。
(二)(本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路标
茹志鹃
没有,没有,没有石子,没有草棍,没有树枝,更没有白粉,没有任何一点路标的痕迹。
没有人,没有一个人。灰蒙蒙的天,灰蒙蒙的地,在这灰蒙蒙的天地当中,只有自己,站在一条灰蒙蒙的路上。
伍原想喊一声,就这么“喂”地喊一声。这里没有人,只是喊给自己听,壮壮胆,解解怯,泄泄闷,他要世界活着,自己活着。
但是,不能喊,不敢喊。他要窒息了。
行军路线是向北的,他是向北走的。走了有三小时,也许四小时。走了四十里,也许是五十里。应该到铁路了,也许站在铁路的边边上了?
停住脚,沉住气。再看一看,再听一听,只要点点与人有关的东西,一缕烟,一个脚印,一丝灯光……那么,一切就有希望。自己,自己背上的档案,那里有埋在淮河畔的小榕的入党报告。还有老邹,咯着血的老邹,只有自己知道他躺在什么地方。
没有,一切与人有关的迹象都没有。
无声无息的泪水,乘着无月无星的夜,毫无顾忌地涌了出来。
“可能走岔了路?”伍原在心里跟自己商量着。
“不,方向是对的。在接近敌区时,是不做路标的。”
“那么,现在已经接近敌区了?”
“肯定,快到铁路了。”
“那就快走!不能停留。”顿时,伍原感觉在这灰蒙蒙的后面,有什么东西活动了起来,无数隐蔽的眼睛,冰冷的枪口,潜伏的危机。但是,往哪里走呢?
棉衣已经湿得贴在了胸口,背上是越来越沉的档案。伍原狠狠地跺了跺脚,听天由命地坐到地上,泪水便像决了的堤。
可是,慢!那是什么?好像冥冥中有神,不,鬼!鬼火?
远远的,贴在地上,就那么一小点,一小点儿黄黄的光,不飘忽,不闪烁。伍原不敢眨眼,屏息静气,站起身,啊!一站起,它便像钻入了地下。伍原赶紧趴下。在呢!荧荧的,黄黄的,小小的一点。在呢!在呢!伍原小心翼翼地,敏捷地,他不知哪里来的这份力气,竟像只猫似的向那一小点儿轻盈迅速地爬去。
这如豆的一小点光。
世界再不是死的,自己再不是孤独的,部队就在前面,档案当然会安然无恙地交给指导员,老邹当然也会马上接回来。这一点如豆的光,明天,包含着一切的明天,这不飘忽,不闪烁,小如绿豆似的光!
有人了!找到人了!我到底找到老乡啦!“老乡!”伍原迫不及待地叫了一声。这一声叫,却不防把自己的眼泪叫得掉了下来。“老乡!老乡!”他连连地又叫了两声。一半是为了需要,一半是为了自己想叫。可是窝棚里静静的,没有任何反应。伍原赶紧爬到跟前,从高粱缝隙里看到,里面确确实实有一个人,一个老乡。他背对着棚口,席地坐着,正就着一盏油灯,低着头,紧张而有力地做着什么。
“老乡!”伍原稍稍放大了声音,那人依然低了头,急急地朝一个口袋里搓着玉米穗。看来,他的耳朵听不见。伍原只得爬进棚去,正伸手想拉他一把,突然之间这聋人像背后长着触角,敏捷地跳起,把灯吹灭,然后转身想跑。伍原哪里肯让他跑掉,两臂一伸,把他的腿抱住了。那个人也不作声,就在伸手不见五指的矮棚里,和伍原扭打起来。伍原不肯还手,一边抵挡着,一边死死抱住不放。明知他的耳朵听不见,可还是大叫着:“老乡!老乡!
这个人却毫不理会,只是“唔唔”地叫着,挣出手来进行袭击。
伍原绝望了,这个人不但聋,还不能说话。伍原只得利用背上的重量,把他牢牢地揿在地上,但不知怎么才能让他明白自己是共产党,是野战军。伍原捉住哑巴的一只手,把它贴到自己帽子上,想让他明白,这不是国民党的大盖帽,这是八路军的帽子。可是哑巴并不理解,他死死捏紧拳头,硬勾着肘子,不肯就范,后来又忽然利用这个机会,迅速灵活地向伍原脸上猛击几下。
急,痛,头昏,眼前金星直冒,浑身大汗淋漓,不知如何才能摆脱这一窘境。伍原突然觉得疲惫之极,手脚发软,不住地冒汗。却不知怎么,他流下了眼泪,好像刚才在路上没来得及流完的泪水,一齐奔涌而出。伍原伏在哑巴身上,大哭了起来,为自己,为前面走不完的路,为小榕,为老邹,也为这个倒霉而顽强的哑巴。
忽然,伍原觉得有只手,轻轻地摸索着自己的头,自己的帽子,自己的脸颊。哑巴顿时“哇哇”地大叫起来,那一只手还拍着伍原的肩,一边挣扎着要起来。伍原松了手,但说不清为什么,人却仍伏在地上抽抽噎噎。
哑巴挣脱了出来,匆忙地摸了火镰打着,点上了灯,上上下下地打量着伍原。猛然,他似乎省悟了什么,双手直向棚外挥动,又急急地拿起灯,拉着伍原爬出窝棚。他一手擎着灯,一手直指东北方向,然后做了个正步走的姿势,一双眼睛急切地盯着伍原。伍原点头,然后敬礼,然后回身走去。
伍原走上大路,回头望望,那一星豆子似的灯光,不飘忽,不移动,像是镶嵌在夜空当中。
夜空下的世界,依然斗转星移。
(有删改)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灰蒙蒙的天,灰蒙蒙的地,在这灰蒙蒙的天地当中……”灰蒙蒙的环境为后文情节的发展提供了背景,又烘托出伍原此刻找不到方向又不见人迹的迷茫无助的心情。
B. 为了把战友的档案和受伤战友的消息及时送给部队,八路军战士伍原虽然在行进途中迷路了,但始终以坚定的信念毫不畏惧地前行。
C. 伍原看到了一个老乡,迫不及待地想伸手拉住,老乡却“敏捷地跳起,把灯吹灭,然后转身想跑”,这使小说的情节有了波澜。
D. 老乡虽然既听不见又不会说话,但内心明亮,当他知道了伍原的身份,最终为伍原指引了部队前进的方向。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叙述聋哑“老乡”为迷路的八路军战士伍原指路的故事,《百合花》叙述小通讯员和“我”向新媳妇借被子的故事,二者都刻画了小人物平凡而伟大的形象。
B. 小说开头“没有”一词反复出现,强调了没有任何“路标”的迹象出现,这与标题形成反差,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C. 本文与《百合花》都善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如老乡“一手擎着灯,一手直指东北方向”,小通讯员“肩上撕挂下来的布片,在风里一飘一飘”。
D. 本文与《百合花》都是战争题材的作品,均以故事情节取胜,笔调简明朴实,语言充满诗情画意,体现茹志鹃小说散文化的写作风格。
8. 本文标题与《百合花》标题均有象征作用,试结合小说内容加以分析。
9. 小说中多次写伍原流泪,每次流泪的表现都不同,心情也不一样。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具体分析,并说明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答案】6. B 7. D
8. ①“路标”象征指引伍原前行的勇气和希望。
②“百合花”象征军民纯洁的情谊和美好的人性。
9. 分析:
①开端部分,伍原因为迷路,流下了近乎绝望的泪;
②等发现了灯火,他流下了激动的泪;
③聋哑“老乡”的误解,他又流下了委屈而无奈的泪。
效果:
①眼泪展现了伍原的心境,使得这个人物形象更加真实丰满;
②眼泪串起故事情节,推动情节发展;
③流泪情节丰富主题,引发读者共鸣。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齐湣王二十五年,复卒使孟尝君入秦,昭王即以孟尝君为秦相。人或说秦昭王曰:“孟尝君贤,而又齐族也,今相秦,必先齐而后秦,秦其危矣。”于是秦昭王乃止。囚孟尝君,谋欲杀之。孟尝君使人抵昭王幸姬求解。幸姬曰:“妾愿得君狐白裘。”此时孟尝君有一狐白裘,直千金,天下无双,入秦献之昭王,更无他裘。孟尝君患之,遍问客,莫能对。最下坐有能为狗盗者,曰:“臣能得狐白裘。”乃夜为狗,以入秦宫臧中,取所献狐白裘至,以献秦王幸姬。幸姬为言昭王,昭王释孟尝君。孟尝君得出,即驰去,更封传,变名姓以出关。夜半至函谷关。秦昭王后悔出孟尝君,求之已去,即使人驰传逐之。孟尝君至关,关法鸡鸣而出客,孟尝君恐追至,客之居下坐者有能为鸡鸣,而鸡齐鸣,遂发传出。出如食顷,秦追果至关,已后孟尝君出,乃还。始孟尝君列此二人于宾客宾客尽羞之及孟尝君有秦难卒此二人拔之。自是之后,客皆服。
孟尝君过赵,赵平原君客之。赵人闻孟尝君贤,出观之,皆笑曰:“始以薛公为魁然也,今视之,乃眇小丈夫耳。”孟尝君闻之,怒。客与俱者下,斫击杀数百人,遂灭一县以去。
齐湣王不自得,以其遣孟尝君。孟尝君至,则以为齐相,任政。
节选自《史记·孟尝君列传》
材料二:
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干虎豹之秦。嗟乎!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选自王安石《读孟尝君传》
10. 材料二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纸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始孟尝君A列此二人B于宾客C宾客尽羞之D及孟尝君E有秦难F卒此G二人拔之。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句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 “即驰去”的“去”与《短歌行》“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的“去”意思相同。
B. “客之居下坐者有能为鸡鸣”与“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都是状语后置句。
C. “赵平原君客之”的“客”与《沁园春·长沙》“粪土当年万户侯”的“粪土”用法相同。
D. “始以薛公为魁然也”与“因为长句,歌以赠之”的“以”用法相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秦昭王听信游说后,不仅没有任用孟尝君为秦相,反而把他囚禁起来,准备杀掉。
B. 孟尝君手下盗得狐白裘,献于秦昭王幸姬,因幸姬的游说,孟尝君才得以脱离虎狼之秦。
C. 赵人嘲笑孟尝君矮小,孟尝君听闻很气愤,砍杀了几百人才离开,可见其并不贤能。
D. 王安石认为:如果孟尝君能得到“士”就可以南面称王而制服秦国,根本不需要这些鸡鸣狗盗之辈。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相秦,必先齐而后秦,秦其危矣。
(2)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14. 王安石对孟尝君有怎样的评价?材料一有哪些事实可以支持王安石的观点?请简要概括。
【答案】10 CDF
11. C 12. B
13. (1)(孟尝君)现在在秦国担任宰相,谋划事情必定先考虑齐国,然后才考虑秦国,秦国恐怕危险了。
(2)那鸡鸣狗盗之徒出自孟尝君的门下,这就是有真才实学之士不投奔他的原因。
14. ①鸡鸣狗盗之徒不是真正的贤士,凭借齐国的强大,真正的贤士是一定可以让秦国臣服的人。真正的贤士不会投靠孟尝君,因为他的门下充满了鸡鸣狗盗之徒。
②支持王安石观点的事实有:孟尝君依靠手下的“鸡鸣狗盗”之徒来化解危难,如通过偷得狐白裘和学鸡鸣等方法才得以逃脱秦国的追杀;此外,孟尝君因在赵国被嘲笑而大发雷霆,滥杀无辜,显示出他的短虑和冲动。
参考译文:
材料一:
齐滑王二十五年,终于又派孟尝君进入秦国,秦昭王立即让孟尝君担任秦国宰相。臣僚中有的人劝说秦王道:“孟尝君贤能,可他又和齐王同族,现在在秦国担任宰相,谋划事情必定先考虑齐国,然后才考虑秦国,秦国恐怕危险了。”于是秦昭王就罢免了孟尝君的宰相职务。他把孟尝君囚禁起来,图谋杀掉孟尝君。孟尝君知道情况危急就派人冒昧地去见昭王的宠妾请求解救。那个宠妾说:“我希望得到孟尝君的白色狐皮裘。”这时孟尝君有一件白色狐皮裘,价值千金,天下没有第二件,到秦国后献给了昭王,再也没有别的皮裘了。孟尝君为这件事发愁,问遍了宾客,谁也想不出办法。有一位能力差但会披狗皮盗东西的人,说:“我能拿到那件白色狐皮裘。”于是在夜里化装成狗,钻入秦宫中的仓库,取出献给昭王的那件狐白裘,献给昭王的宠妾。宠妾替孟尝君向昭王说情,昭王便释放了孟尝君。孟尝君获释后,立即乘快车逃离,更换了出境证件,改了姓名逃出城关。夜半时分到了函谷关。昭王后悔放出了孟尝君,再捉拿他,他已经逃走了,就立即派人驾上传车飞奔而去追捕他。孟尝君一行到了函谷关,按照关法,鸡叫时才能放来往客人出关,孟尝君恐怕追兵赶到,宾客中有个能力较差的人会学鸡叫,他一学鸡叫,附近的鸡随着一齐叫了起来,便立即出示了证件逃出函谷关。出关后约摸一顿饭的工夫,秦国追兵果然到了函谷关,但已落在孟尝君的后面,就只好回去了。当初孟尝君把这两个人安排在宾客中的时候,宾客无不感到羞耻,等孟尝君在秦国遭到劫难,最终靠着这两个人解救了他。自此以后,宾客们都佩服孟尝君广招宾客不分人等的做法。
孟尝君经过赵国,赵平原君把他当作客人来接待。赵国人听说孟尝君贤能,出来围观,都笑话他说:“当初把薛公当作高大威武的人,现在看来,不过是矮小瘦弱的男子罢了。”孟尝君听到这话,非常愤怒。和他一起的门客下了马车,杀了数百人,于是屠灭了那个县城然后离去。
齐愍王心中不自在,因为他派遣了孟尝君。孟尝君来到齐国后,就被任命为齐相,负责处理政务。
材料二:
世上的人都说孟尝君能收得有才能之士,由于这一原因,才德之士会去投奔他,而孟尝君终于依靠他们的力量而逃出了凶恶如虎豹的秦人之手。唉!孟尝君只不过是个鸡鸣狗盗之徒的头领而已,哪里谈得上得士?若不是这样,凭着齐国如此强大,再得一真正的士人,就可以面南而坐,使秦国北面称臣,又何必凭借鸡鸣狗盗之力呢?那鸡鸣狗盗之徒出自孟尝君的门下,这就是有真才实学之士不投奔他的原因。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琴歌
李颀
主人有酒欢今夕,请奏鸣琴广陵客。
月照城头乌半飞,霜凄万树风入衣。
铜炉华烛烛增辉,初弹渌水后楚妃。
一声已动物皆静,四座无言星欲稀。
清淮奉使千馀里,敢告云山从此始。
【注】①琴歌:听琴有感而歌。歌是诗体名。②广陵客:广陵在今江苏扬州,唐淮南道治所。古琴曲有《广陵散》,魏嵇康临刑奏之。“广陵客”指琴师。③渌水、楚妃:都是古琴曲。④清淮:淮水。时李颀即将赴任新乡尉,新乡临近淮水,故称清淮。⑤云山:高耸入云的山岭,此代指归隐。
15. 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篇交代听琴的场合、时间、缘起以及演奏者。因酒兴而鸣琴,可见其心情之畅达自适。“欢”字,渲染了宾主之间推杯换盏、其乐融融的热闹气氛。“鸣琴”二字点题,提挈全篇。
B. 三、四句写夜景。诗句描绘了一幅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深秋月色图:月光倾泻在城垣上,时有乌鹊惊飞;银霜满树,寒风吹衣,一派凄冷肃杀之气。以景衬情,突出作者凄凉伤感的心情,为下文写弹琴作了铺垫。
C. 五、六句写初弹情景。“铜炉华烛烛增辉”是陪衬,扣合首句“欢今夕”三字,表明酒宴已入高潮。铜炉檀香,华烛生辉,广陵客登场献艺,格外引人注目。
D. 末尾两句写自己的感触。诗人奉命出使清淮,别宴上缕缕琴音不禁牵动了他的无限乡思。想到自己离家万里,不知何日能还乡,内心萌生了一种强烈的归隐愿望。
16. 古人描摹音乐颇有心得,请比较本诗中“一声已动物皆静,四座无言星欲稀”与《琵琶行》中“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在表达上的异同。
【答案】15. B 16. 同:以侧面烘托手法,突出音乐勾魂夺魄的艺术魅力,烘托出演奏者高超演奏技巧。
异:①本诗此两句从“一声”到“星欲稀”,突出演奏过程之长。诗人陶醉在琴歌中,时光过得很快,照应首句的“欢”,为下文抒发渴望归隐之情埋下伏笔。
②“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为演奏结束时的情景,以环境的寂静深化诗境,与下文写其不幸身世形成对比,为作者抒发贬谪之苦造势。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对家畜、家禽的日常生活情态的描写,来表现他归隐田园后闲适的生活状态。
(2)酒是诗歌中的重要意象,也是古人生活的一部分。曹操《短歌行》中“________”既体现了诗人的洒脱,又暗含着对人生短暂的感叹。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中,词人用“________”来抵挡“晚来风急”;苏东坡《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词人感慨“人生如梦”,于是举起酒杯,“________”,以此祭月;杜甫《登高》中,诗人两鬓斑白,更是“________”,怎能不令人感慨?
【答案】 ①. 狗吠深巷中 ②. 鸡鸣桑树颠 ③. 对酒当歌 ④. 三杯两盏淡酒 ⑤. 一尊还酹江月 ⑥. 潦倒新停浊酒杯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阿尔卑斯山脉在法国境内最出名的是勃朗峰,它坐落在法瑞意三国交界处,其中一面就位,于法国萨瓦勃朗峰地区。萨瓦勃朗峰地区的博日自然公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为世界地质公园。2005年博日山区发起了法国第一个森林宪章,旨在提高公民对森林资源的认识以及对森林的管理为目的,并可持续发展的方式对当地木材资源进行评估和开发。广阔的牧场间,奶酪生产加工车间。 在博日山区,不同的地质活动和微气候造就了_ 的风土条件,博日山地的高山牧场可以出产奶酪,而尚贝里以北十公里的萨瓦背斜谷则以出产优质的葡萄酒而闻名。作为葡萄酒“老字号”产区,萨瓦地区有着_ 的土壤条件。在广阔的阿尔卑斯山麓间,斑驳的石墙,潺潺的溪流,蜿蜒的小径和间错的房舍,( )。阿尔卑斯山被称为“大自然的宫殿”,多元化的自然景观为当地带来了丰富的旅游资源,当地人通过发掘这些优质的山地旅游资源来吸引游客,并根据不同季节开发丰富多彩的体验式项目。到了夏季,这里是的户外运动圣地,山地徒步,峡谷漂流,帆板皮划艇,山地自行车....夏日的户外运动选择更加丰富多样。
1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以提高公民对森林资源的认识以及对森林的管理为目的,并可持续发展的方式对当地木材资源进行评估和开发。
B. 旨在提高公民对森林资源的认识以及对森林的管理能力为目的,并以可持续发展的方式对当地木材资源进行评估和开发。
C. 旨在提高公民对森林资源的认识以及促进对森林的管理,并以可持续发展的方式对当地木材资源进行评估和开发。
D. 以提高公民对森林资源的认识以及促进对森林的管理为目的,并可持续发展的方式对当地木材资源进行评估和开发。
19.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鳞次栉比 截然不同 相得益彰 鹤立鸡群
B. 鳞次栉比 大相径庭 得天独厚 首屈一指
C. 星罗棋布 大相径庭 相得益彰 鹤立鸡群
D. 星罗棋布 截然不同 得天独厚 首屈一指
20.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在天地山水间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点缀在葡萄园中
B. 点缀在葡萄园中,在天地山水间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C. 葡萄园被点缀,在天地山水间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D. 天地山水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点缀在葡萄园中
【答案】21. C 22. D 23. B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用典,借古说今,文言中常用,当然是因为这样表达有好处,好处大致有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引古可以加重意思的分量。因为所引古事古语几乎都是名人之事、名人之言,甚至圣贤之事、圣贤之言,其正确性是 ① 的,文中用了,就会有更大的说服力量。如 a ,引用老子“五音令人耳不聪,五色令人目不明”的话,比说自己认为如何如何,似乎力量就大得多。
二是表达一个意思时,引用大家熟悉的古事古语常常比用自己的话省力。如形容黄宪人品的 ② ,引用古语“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原是形容孔子的),可 ③ 达到效果;如果不引用而以事实描述,那就会很费力。
三是用典可以简驭繁,就是用较少的词语表达较多的意思。如形容文人贫困,引用“室唯四壁”,只用四个字,所表达的除穷以外,还有才学像司马相如,将来必成大名的意思。在用典的一些好处里,这以简驭繁的好处分量最重,力量最大,它常常使为文的人不能不用。这种强制性最明显地表现在作诗方面,古诗词字数往往有限制,有时还要讲究格律,表意还要丰富,不用典就不容易轻松地写出来,如孟浩然《宴梅道士山房》中“忽逢青鸟使,邀入赤松家”一联就是这样。
四是用典可唤起联想,让意思显得更形象生动。比如,如果以“惊鸿”来代美丽的妇女,熟悉《洛神赋》的人自然会想到洛神的美,这表达的效果比说一个美女就好多了。
五是用典可以使语意更委婉。通常表难言之意或难写之情,也就是不好直说的话,尽可以用典故表示。如《资治通鉴》记淝水之战,苻坚大军南下,谢安故作镇静,桓冲很忧虑,说:“天下事已可知,吾其左衽矣!”“左衽”是用典(出于《论语·宪问》),等于说我要当亡国奴了。“亡国”的话当然不好明说,但用了典故就委婉多了。
2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2. 请在文中画波浪线处a补写恰当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不超过10个字。
【答案】21. ①不容置疑 ②高不可及 ③轻而易举
22. 反对声色的享乐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列名言,根据要求写作。
哪怕对自己的一点小小的克制,也会使人变得强而有力。——高尔基
自制是一种秩序,一种对于快乐与欲望的控制。——柏拉图
你要控制自己的情绪,否则你的情绪便控制了你。——大仲马
就上述材料谈谈你的理解和看法,自选角度写一篇作文。
要求:题目自拟,体裁不限(诗歌除外),字数不少于800。
【答案】例文:
戒掉不良情绪,做个自律的人
越是无能的人越是喜欢乱发脾气,越是卓越的人越是不显山露水,成功者都是理智、从容的人,优秀者都是明理豁达的人。
人的情绪就像是一座沉寂的火山,如果你一直让自己的精神处在生气、抱怨、颓废、消沉的边缘地带,那么终有一天你心中的活火山就会爆发,然后造成一个害人害己、得不偿失的不良局面。因此,你一定要懂得收敛、调节、管控自己的情绪,因为只有真正做到怒不过夺,喜不过予,形不于色之后,你才能真正赢得别人的尊重。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人在不如意的时候就会产生不良情绪,这是正常的生理反应。此时,聪明的人能够克制自己的情绪,变被动为主动,“亡羊补牢”为时不晚。而有的人则不然,往往不能克制自己的情绪,造成不良后果。我们该怎样做自己情绪的主人?
如果你还学不会隐藏、控制和管理自己的情绪,那么说明你还没有真正成熟;如果你还是没心没肺、情不自禁地将情绪摆给别人观赏,那说明你的修行和素养还不达标;如果你的情绪已经带给了别人不适和厌恶,而且还让自己陷入了暴躁、狼狈的境地,那就说明你这个人完全不懂人情世故,全然不会做人做事。
不良的情绪就像是炮仗一样,稍有不慎就会被点燃,因此,为了不伤害别人,也为了不毒害自己,你一定要懂得去释放自己的压力。其实管理情绪并不是那么困难,只要你可以让自己每天都变得耐心一点、冷静一点、大度一点、无私一点,那么长此以往你就会变成一个不轻易失控、不轻易生气、不轻易抱怨的佛系之人。当然,这种佛系心态并不是让你忍气吞声、委曲求全、无作无为,而是要让你学会智慧、灵活、机警地去与人交流,只有这样才不会让外漏的情绪伤害、连累、惹怒别人,也不会轻易让别人通过表情和举止看透你的心思、目标、态度和底线。
只有小孩子才会执拗、固执、肆意、笨拙、无理地去宣泄自己的情绪,而一个成熟、明理的大人是绝对不会让别人看透自己的。虽然发脾气是一种本能,但是控制脾气却是一门本领,但愿你可以成功戒掉自己的不良情绪,做个自律的人,成为一个心境好、素养高、修行强的智慧之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