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彭州市彭州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四川省成都市彭州市彭州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四川省彭州中学2025-2026学年度
高2023级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考试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7分)
(一)阅读I(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计算,一直追求的是如何让机器具备智能。机器能思考吗?时至今日,我们发现,对于什么是思考、什么是智能,依然缺乏精确的定义。
图灵在1936年完成了奠定计算机理论的一篇论文,在这篇论文中他将理想的机器计算过程与人类的用纸笔的计算过程相类比,建立了离散状态下机器计算过程的普适模型。就图灵而言,这篇论文成功的起点是类比人类计算员的思维规律,因此他一直在试图解答一个终极问题:“机器能思考吗?”这促成了他于1950年发表了另一篇著名的文章《计算机器与智能》。
图灵在这篇文章中提出了一个“模仿游戏”:游戏由3个角色组成,一个人类B(比如女人),一个模仿者A(比如男人),以及一个人类提问者C。游戏过程中,C不断地向A和B提问,比如C问A和B:“你的头发有多长?”模仿者A的目标是尽量使提问者C做出错误的判断,于是A可能会说:“我长发及腰。”但这个游戏继续玩下去也可能会很复杂,因为B可能会说:“我是女性,你别听他的!”但A也可以说出同样的话,因此提问者C要做出正确判断并不容易。
现在图灵问,如果模仿者A是一台机器,那么会怎么样?提问者做出错误判断的次数越多,机器的智能程度就越高。这样图灵就用模仿游戏代替了原本“机器能思考吗?”的问题。这个游戏最终被称为“图灵测试”,现在其已经成为衡量机器智能程度的重要标准。
图灵认为机器能否具备智能,与学习能力息息相关。而认为机器能具备和人同等的智能,其实就是图灵观点的加强版,即认为人脑内在活动机制也是一个类似机器的离散状态计算过程。(甲)在缺乏足够的生物学证据的背景下,这一论断不仅是科学上的,也涉及心灵和哲学领域,由此引发了一场世纪大论战,至今也未见分晓。
由此,以图灵和哥德尔为代表,针对“机器能思考吗?”这一问题的观点被分成了两个阵营,认为“大脑是一台图灵机”的人,我们称其秉持着“图灵信念”,而认为“人的心灵高于机器”的人,我们称其秉持着“哥德尔信念”。实际上,这个问题有着更深层次的物理和哲学渊源,秉持图灵信念者,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的唯物论,而秉持哥德尔信念者,无疑可以追溯到柏拉图的理想世界。2000多年过去了,这个哲学问题依然没有答案,两种观点都大有杰出人才存在。
对图灵信念的一个最强有力的挑战来自美国哲学家塞尔教授,他在1980年发表了一篇名为《心灵、大脑与程序》的文章,提出了一个名为“中文屋”的思想实验。在这个实验中,有一个只懂英文而完全不懂中文的人坐在一个封闭的小屋内,他手边有一本英汉字典(工具书,或类似的翻译程序)能够进行查询,屋子只有一个窗口与外相通。这时屋子外的人将写有中文的纸片通过窗口递进来,屋子里的人通过查询英汉字典翻译后再将结果传出去。这样屋子外的人会认为屋子里的人是懂中文的,但实际上这个人并不懂中文。塞尔通过这个思想实验反驳了关于机器会具备智能的说法,他认为计算机只是处理了接收到的信息,给人一种智能的印象,而并不理解信息真正的内容。
多数计算机科学家坚定地秉持着图灵信念,其中就有候世达。他撰写了一篇文章来反驳与塞尔类似的观点。在这篇文章中,他假想了一个理想的机器智能,站在机器的视角,以创作诗歌为例说明了机器是可能具备人类智能的。文中提到:
“语法”这个术语具有非同一般的重要性,我们从来没有说过语法处理过程不会涉及语义。(丙)当我们从各种结构的变换以及表示概念的可识别半稳定模式开始处理语法、就引发了从无语义到完全语义之间平滑过渡的关键问题。
自哥德尔之后,形式系统就将语法和语义区分了开来,图灵机这样的形式系统关注的是语法,然而智能的概念却涉及语义,这正是其中存在混淆的地方。侯世达解释的这段关于如何完成从语法到语义的过渡,说明了机器具备智能的可能性。
在1950年的文章中,图灵大胆预测机器要通过他的模仿游戏,成功欺骗人类,需要大约50年时间:“我认为,在大约50年时间里,有可能对具有约10 存储容量的计算机进行编程,使得它们在演示模仿游戏时达到这样出色的程度:经过5分钟提问,一般提问者做出正确判断的机会,不会超过70%……”
图灵的预测相当成功。2012年,基于深度学习的“卷积神经网络”在计算机视觉领域通过了图灵测试,比图灵预测的时间只晚了12年。(丁)到了2023年,基于深度学习的ChatGPT风靡全球,它的前身GPT-3采用大模型训练了1750多亿个参数,相当于10 量级,只比图灵的预测高出了两个量级,而且还存在进一步优化的空间。
这样,图灵信念者的不懈努力拉开了机器智能的帷幕。
(摘编自吴翰清《计算》)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图灵从类比人类的用纸笔的计算过程开始,最终建立了离散状态下机器计算过程的普适模型。
B. 哥德尔认为人的心灵高于思维,更高于机器,这一认识可视为对亚里士多德的唯物论的颠覆。
C. 美国哲学家塞尔教授提出了一个名为“中文屋”的思想实验,对图灵信念构成了最强有力的挑战。
D. 侯世达认为机器在语法处理过程中不会涉及语义,而语法到语义的过渡说明了机器可能具备智能。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如果能对“思考”这个概念认知达成一致,人们对“机器能思考吗”这个“终极问题”就会形成共识。
B. 人工智能的研究不仅涉及计算机领域,还涉及物理、哲学等多个领域,因此需要多领域联合攻关。
C. 完成中英文翻译是“中文屋”思想实验的关键,如果把中文调换成俄文,实验结论就没有说服力。
D. 图炅对未来50年计算机发展趋势的成功预测,说明了计算机的存储容量越大,智能程度就会越高。
3. 下列对材料中画横线句子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甲句用“不仅”“也”这组关联词语,说明了“论断”所涉及的领域广泛,交待了“世纪大论战”的复杂性。
B. 乙句直接解释了上句中哥德尔的观点,连用两个“显然”,语气十分肯定,强调了人与机器的不同。
C. 丙句用“结构的变换”“平滑过渡”等词语,解说机器智能的工作原理,兼具形象性和科学性,通俗易懂。
D. 丁句多处引用数据,与前文的数据形成对比,直观地呈现了ChatGPT前身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严谨准确。
4. 以下表格是对图灵测试的梳理和分析,请在下表括号中填入恰当的内容。
参与者 A:模仿者①_______B:回答者(人类)C:提问者(人类评委)
测试规则 三个参与者对话,对话内容可以是任意的;人类评委C可以提出任何问题,但不知道②_______
测试结果 如果③_______,则通过测试
测试局限性 ④_______
5. 请依据图灵的观点或塞尔的观点,分析下面Deepseek对自身工作原理的解答。
你是如何工作的呢? 已深度思考(用时7秒)ˇ 您好!我是一个人工智能助手,通过算法处理输入信息并生成回应。我的工作原理基于深度学习技术,通过分析大量文本数据学习语言规律,从而理解问题并组织回答。每个对话我会独立处理,不会保留历史记录。如果有其他疑问,欢迎随时提出。
(II)阅读II(18分)
阅读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红舞鞋的审判》(修订版)
林小雨踮起脚尖,像一只即将绝迹的白鹤。午后的阳光透过舞蹈教室的窗户,在她的发梢镀上一层金色光晕。这是她偷偷练习《天鹅湖》的第三周,每一个绷直的脚背都在诉说着不为人知的渴望。“再高一点,小雨。”张薇老师轻声指导,“想象自己正在云端。”是啊,云端。只有在舞蹈中,小雨才能逃离那个永远排在班级第38名的自己。她的数学卷子上鲜红的“78”像一道伤疤,但在舞蹈里,没有分数,只有飞翔。
“林小雨!”教室门被猛地撞开,巨大的声响让所有孩子都僵住了。班主任李老师站在门口,身后是小雨的父母——父亲林建国穿着沾满油漆的工装,母亲王秀梅紧紧攥着一个破旧的布袋。“你父母来了。”李老师的声音像冰刀,“把音乐关了。”小雨保持着单足站立的姿势,整个人像被施了定身术。她看见母亲躲闪的目光,父亲铁青的脸,还有李老师手中那张决定她命运的成绩单。“期中考试,数学78,语文82,英语75。”每一个数字都像鞭子抽在小雨心上,
“上次的保证书还记得吗?任何一科低于90分,自愿退出舞蹈队。”舞蹈老师张薇快步走来:“李老师,有什么话不能课后说吗?”“课后?”李老师冷笑,“再让她浪费一个下午?张老师,舞蹈能帮她考重点初中吗?能让她将来找到工作吗?”林建国大步上前,女儿优美的舞姿刺痛了他的眼睛。昨晚,他刚在工地上扛了十二个小时的水泥。“把舞鞋脱了。”他的声音嘶哑。
小雨颤抖着看向母亲,王秀梅却低下头,从布袋里取出一个塑料袋:“小雨,听话……”“现在!立刻!”李老师喝道。就在小雨的手指触到鞋带时,张薇突然挡在她身前:“既然这是最后一舞,让她跳完吧。”令人意外的是,林建国点了点头:“跳吧,跳完这最后一次,死了这条心。”音乐重新响起。小雨踮起脚尖,这一次,她的舞蹈变成了诀别。每一个旋转都在告别,每一个伸展都在失去。当最后一个音符落下,她的眼泪终于决堤。
“现在,把舞鞋交出来。”小雨跪坐在地上,像在进行一场献祭。她慢慢解开鞋带,将还有余温的舞鞋轻轻放在李老师手中。“回家。”林建国拽起女儿的胳膊。赤脚走过长长的走廊,小雨听见李老师对父母说:“周末的补习班每小时200,虽然贵,但效果很好……”
回到家,一场更残忍的仪式正在等待。王秀梅径直走进卧室,从床底下拖出一个纸箱。小雨的心跳骤停——那里珍藏着她所有的舞鞋:红色的拉丁舞鞋,那是她八岁生日时姑姑送的礼物;白色的足尖鞋,上面还有第一次登台时不小心沾上的口红印;甚至还有一双已经穿不下的儿童芭蕾鞋,那是她舞蹈梦开始的地方。“妈……”小雨的声音在发抖。王秀梅一言不发,开始把舞鞋一双双装进塑料袋。她的动作机械而决绝,仿佛在处理什么危险品。“不要!”小雨扑过去,紧紧抱住那双红色拉丁舞鞋,“求你了,妈妈,至少留下这一双……”林建国一把夺过舞鞋:“你还执迷不悟!”
最让小雨心碎的一幕发生了——王秀梅拿出一个小型保险箱,那是家里存放重要证件和存折的箱子。她开始把舞鞋一双双塞进去,每塞一双,就传来锁扣的咔哒声。“不!”小雨跪倒在地,双手死死抓住母亲的衣角,“妈妈,我求你了……我保证下次考到90分,我保证每天只睡5个小时……求你别把它们锁起来……”她的额头磕在冰冷的地板上,发出沉闷的响声。泪水在地板上汇成一滩小小的水洼。王秀梅的手停顿了一瞬,但当她看见丈夫严厉的目光,还是狠心推开了女儿:“等你考上重点初中,妈妈就还给你。”保险箱的门重重关上,密码锁转动的声音像命运的宣判。
小雨瘫软在地,看着那个铁盒子吞噬了她所有的梦想。深夜,当家人都睡去后,小雨悄悄起床。她打开衣柜,试图寻找任何与舞蹈相关的东西,却只找到一张被撕碎又细心粘好的舞蹈比赛获奖证书。她赤脚在房间里旋转,没有音乐,没有舞鞋,只有月光作伴。直到脚底磨破,在地板上留下斑驳的血迹。隔壁传来父亲的咳嗽声,她立即僵住,像一尊被定罪的雕塑。
第二天清晨,小雨在书包里发现了一张纸条,是张薇老师悄悄塞给她的:“真正的舞者,在心里跳舞。”她默默地把纸条揉成一团,扔进了垃圾桶。有些梦想,一旦被锁进保险箱,就再也取不回来了。窗外,一群白鸽飞过。小雨摸了摸自己再也不能起舞的脚,开始背诵数学公式。
6. 对小说中“保险箱”意象的理解,最深刻的一项是( )
A. 保险箱象征着舞蹈鞋的价值珍贵,暗示父母其实认可女儿的艺术天赋。
B. 保险箱作为家庭重要物品的存放处,收纳舞鞋体现了父母对女儿爱好的重视。
C. 保险箱是禁锢的隐喻,代表着以爱为名的暴力对孩童梦想的制度化囚禁。
D. 保险箱暗示着经济因素在教育选择中的决定性作用,反映了底层家庭的无奈。
7. 关于小雨“跪地乞求”与后续“丢弃纸条”行为转变,下列分析最准确的一项是( )
A. 这体现了一个孩童的善变特质,说明她对舞蹈的热爱只是一时冲动。
B. 这是青春期叛逆心理的典型表现,展现了她与父母关系的恶化过程。
C. 这构成了从外在祈求到内心绝望的完整心理轨迹,暗示梦想被彻底扼杀。
D. 这表明她理解了老师的深意,决定以精神舞蹈代替现实中的舞蹈。
8. 小说中王秀梅这一角色具有深刻的矛盾性。请分析她在“收纳舞鞋”过程中的复杂心理,并探讨这一形象在批判现实主题中的特殊价值。
9. 文中“赤脚在房间里旋转”与“开始背诵数学公式”两个细节形成强烈对比。请结合当代中国教育现实,谈谈这种对比所揭示的深层悲剧性。
二、文言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昔季康子患盗,问于孔子。对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乃知上不尽利则民有以为生苟有以为生亦何苦而为盗?其间凶残之党,乐祸不悛,则须敕法以峻刑,诛一以警百。今中民以下,举皆阙食,冒法而为盗则死,畏法而不盗则饥;饥寒之与弃市,均是死亡,而赊死之与忍饥,祸有迟速。相率为盗,正理之常。虽日杀百人,势必不止。苟非陛下至明至圣,至仁至慈,较得丧之孰多,权祸福之孰重,特于财利少有所捐,衣食之门一开、骨髓之恩皆遍。然后信赏必罚,以威克恩,不以侥幸废刑,不以灾伤挠法,如此而人心不革,盗贼不衰者,未之有也。
臣所领密州,自今岁秋旱,种麦不得,直至十月十三日,方得数寸雨雪,而地冷难种,虽种不生,比常年十分中只种得二三。窃闻河北、京东,例皆如此。今来二麦元不曾种,即无根苗可检,官吏守法,无缘直放。若夏税一例不放,则人户必至逃移。寻常逃移,犹有逐熟去处,今数千里无麦,去将安往?但恐良民举为盗矣。
(节选自北宋·苏轼《论河北京东盗贼状》)
材料二:
窃尝论天下之忧莫深于外侮,而患或起于内讧。何谓外侮,戎狄是也。何谓内讧,贼盗是也。内讧不作,国家无间,外侮虽甚,犹可为也。外侮之来,内讧复起,虽有智者,不能为谋。故为国之深谋,在于常虞戎狄之患,除治盗贼,使不至于内讧而已。国无内患,专意于敌,外侮虽至,则吾有以待之。今夫戎狄之忧,天下之通忧也,是故并虑以思,合谋而动,除戎器,戒不虞,警军刑,固罗落,敌虽强大,夫何为哉。盗贼之兴生于微细,偷不已而至于暴,小不制而至于大,浸浸不绝,将成痈疽。
(节选自南宋·薛季宣《上张魏公书》)
材料三:
捕盗之法,非严刑峻法不足以止奸,然徒法不能以自行。必官民一心,而后法可行也。夫民之于官,畏之不如信之,信之不如亲之。官于民亲,则民为官用,而盗可弭矣。
且捕盗者,非徒责之胥役,州县官皆当其责。盖盗贼之起,由于有司失于抚驭,民不聊生,故铤而走险。若州县官平日能加意于民,则民安其居,乐其业,何至为盗哉?
(节选自清·蓝鼎元《论捕盗》)
10. 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乃知上A不尽利B则民有C以为生D苟有E以为生F亦何苦G而为盗?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弃市,指犯人在人众集聚的闹市被执行死刑,以示其为大众所弃。
B. 革,意为改变,与《六国论》“革灭殆尽”中的“革”意思不同。
C. 虞,意为料想,与成语“高枕不虞”中的“虞”意思和用法相同。
D. 有司,与《出师表》“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中的“有司”意思相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执政者对于那些幸灾乐祸、不思悔改的凶残之人,就必须整饬法令,用严厉的刑罚给予惩治,甚至不惜杀一儆百,达到消弭盗贼的治理效果。
B. 中产以下百姓如今都缺少吃食,要么因顶风盗被处死,要么守法挨饿受冻而死,两者只有早晚之别,故他们相继为盗,自然让人不足为怪。
C. 薛季宣认为,抵御外侮是当下最迫切任务,而消除内讧是抵御外侮的重要前提,只有内部安定团结,才能真正有效抵挡住强大的外敌入侵。
D. 蓝鼎元指出,百姓应该加强与官员的情感联结,由畏惧到信任乃至亲近,唯有如此,他们才能参与官府用严法有效治理盗患的行动,消除盗患。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数千里无麦,去将安往?但恐良民举为盗矣。
(2)内讧不作,国家无间,外侮虽甚,犹可为也。
14. 请结合材料,谈谈如何有效治理盗贼。
三、诗文阅读。(15分)
(一)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感怀诗一首①(节选)
杜牧
荡荡乾坤大,瞳曈日月明。
叱起文武业,可以豁洪溟②。
安得封域内,长有扈苗征③?
七十里百里,彼亦何常争。
往往念所至,得醉愁苏醒。
韬舌辱壮心,叫阍④无助声。
聊书感怀韵,焚之遗贾生。
[注]①《感怀诗一首》是杜牧早年以政治为题材创作的抒情长诗,分为三段。第一段追忆唐朝的建立和唐初的政治,第二段历述“安史之乱”以后七十余年间藩镇割据、朝廷衰弱、兵连祸结的历史,第三段是面对满目疮痍,自述忧愤,节选内容出自第三部分。②洪溟:大海。③扈苗征:《尚书·虞书·大禹谟》记载,夏启继位后,有扈氏不服,夏启于是发动征讨,平定叛乱。④阍:宫门。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篇“荡荡乾坤大,曈曈日月明”运用对偶,描绘出天地广阔、日月光明的宏大景象,诗人的豪迈胸襟令人为之一振。
B. “叱起文武业,可以豁洪溟”表明诗人渴望凭借文治武功澄清天下,“叱起”一词尽显决心,“豁洪溟”比喻天下澄明。
C. “安得封域内,长有扈苗征”与“安得广厦千万间”,均充溢着强烈的情感,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的关切以及忧国忧民的情操。
D. “聊书感怀韵,焚之遗贾生”写诗人焚烧诗篇寄给贾生,表明其希望未来能像贾谊一样得到朝廷重用,施展自己的才华的希冀。
16. 如何理解“韬舌辱壮心,叫阍无助声”的意思?这两句诗有什么作用?
(II)默写。(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客至》里与《红楼梦》中探春给宝玉的花笺上写的“扫花以待”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苏轼在《石钟山记》使用典故描摹了石钟山发出的声响,其中“噌吰”声是“__________”,而“窾坎镗鞳”声则是“__________”。
(3)古代诗人对“烟”字情有独钟,比如常用“烟”字表现柳树的生机或朦胧之美,如“__________”,或用“烟”字形容水雾弥漫,如“__________”。
四、语言文字运用。(18分)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据多家媒体2025年9月30日晚报道,网红博主户晨风在微博、抖音、哔哩哔哩等平台的全网账号已被彻底封禁。其账号因被投诉违反法律法规和平台社区公约,现已无法查看,头像变灰,粉丝数量清零。此次封禁正值中央网信办部署开展“清朗·整治恶意挑动负面情绪问题”专项行动期间,该行动旨在整治包括挑动群体极端对立情绪在内的多项问题。户晨风此前曾因发明“苹果人”与“安卓人”概念,将人群与手机品牌挂钩,并借此挑动对立情绪引发广泛争议
18. 在关于户晨风事件的报道中,有句话写道:“要纠正‘苹果人’与‘安卓人’带来的认知扭曲,关键在于压实网络平台的主体责任,不能让标签化的撕裂成为暴力起号、流量变现的路径依赖。”请结合上下文,具体分析“路径依赖”一词在此处的含义及表达效果。
19. 情境微写作:假设你是某社交媒体平台的内容运营负责人,在户晨风事件后,你需要面向平台内容创作者撰写一份“关于抵制恶意挑动负面情绪的倡议书”要点。(要求:至少60字,至少有3个要点)
20. 材料中提到,户晨风的全网封禁与中央网信办开展的“清朗·整治恶意挑动负面情绪问题”专项行动在时间上存在关联。请问:能否据此断定其封禁直接源于此次专项行动?请阐述你的推理过程。
五、作文。(60分)
21. 按要求作文。
网红博主户晨风因发明“苹果人”和“安卓人”概念,认为将人群划分等级,制造对立,最终其全网账号被彻底封禁。这一事件引发了广泛的社会讨论。有评论指出,其行为的根源在于将一切的社会关系简化为“冲突”,并将“制造冲突”视为流量变现的“路径依赖”。
对此,你有怎么样的思考呢?结合材料,联系现实,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得少于800字。
四川省彭州中学2025-2026学年度
高2023级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考试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7分)
(一)阅读I(19分)
【1~5题答案】
【答案】1. D 2. B
3. C 4. ①. 机器 ②. A和B哪个是人类 ③. 人类评委不能区分A和B哪个是人类,或者说模仿者使人类评委做出错误判断的次数达到一定比例 ④. 测试结果可能受到提问者主观判断的影响,或者模仿者可能通过技巧欺骗提问者等
5. 图灵观点:
①Deepseek通过算法处理输入信息并生成回应,其工作原理基于深度学习技术,这体现了机器的学习能力。
②Deepseek通过分析大量文本数据学习语言规律,从而理解问题并组织回答,这表明机器能够模拟人类的思维过程,具备一定的智能。
塞尔观点:
①Deepseek虽然能够处理输入信息并生成回应,但它并不真正理解信息的含义,只是按照预设的算法和程序进行机械的操作。
②Deepseek所谓的“理解问题并组织回答”,只是基于大量文本数据的学习和模拟,而不是真正的智能理解。
(II)阅读II(18分)
【6~9题答案】
【答案】6. C 7. C
8. (1)王秀梅的复杂心理体现在:作为母亲,她本能地理解女儿对舞蹈的热爱,这从她“手停顿了一瞬”的细节可以看出;但在现实压力和丈夫权威下,她选择成为压迫的共谋。她的矛盾性在于:用保管珍贵物品的方式毁灭珍贵之物,用延缓满足的承诺掩盖永久剥夺的实质。
(2)这一形象特殊价值在于,她不是简单的反派,而是体制的受害者和复制者,揭示了应试观念如何异化母爱,使最应该保护孩子梦想的人成为梦想的扼杀者。
9. (1)“赤脚旋转”代表着被剥夺后的本能反抗和灵魂诉求,是生命本真的最后呐喊。“背诵公式”象征着对体制的彻底屈服,是精神死亡的开端。两个细节的并置展现了当代中国教育中最残酷的现实:不仅剥夺孩子的现实选择,更要扼杀其精神反抗,最终实现从外到内的完全规训。
(2)这种对比揭示了教育的异化——从激发潜能变成消灭个性,从培养人才变成制造标准化产品,最深的悲剧不是被迫放弃爱好,而是在放弃后连怀念的权利都被剥夺,必须“自觉”地成为体制的拥护者。(合理即可)
二、文言文阅读。(20分)
【10~14题答案】
【答案】10. BDF
11. C 12. D
13. (1)如今数千里都没有麦子,他们离开的话将能去哪里呢?只恐怕善良的百姓都会去做盗贼了。
(2)内部争斗不发生,国家就没有嫌隙,即使外敌入侵很严重,也还可以应对。
14. ①让利于民,为百姓开衣食之门;②防微杜渐,把盗患消弭于萌芽;③官民一心,以严刑峻法打击盗贼。
三、诗文阅读。(15分)
(一)古代诗歌阅读(9分)
【15~16题答案】
【答案】15. D 16. 意思:“韬舌辱壮心”指诗人敛藏锋芒、缄默不言的处世姿态,暗含壮志受挫的屈辱;“叫阍无助声”意为诗人向朝廷陈情,却得不到任何回应。
作用:①通过与前文豪情壮志的鲜明对比,抒发了诗人壮志难酬的悲愤。②承接上文对理想的追求,转而描述现实的无奈,形成情感和内容上的转折,为结尾诗人以写诗感怀排遣郁闷做铺垫,使诗歌结构更具层次感和连贯性。
(II)默写。(6分)
【17题答案】
【答案】 ①. 花径不曾缘客扫 ②. 蓬门今始为君开 ③. 周景王之无射也 ④. 魏庄子之歌钟也 ⑤. 烟柳画桥(绿杨烟外晓寒轻) ⑥. 烟波江上使人愁(烟笼寒水月笼沙)
四、语言文字运用。(18分)
【18~20题答案】
【答案】18. ①含义:此处的“路径依赖”是一个经济学概念的化用,原指一旦进入某一路径就可能对这种路径产生依赖。在语境中,特指一些内容创作者习惯于将“制造群体对立、贴标签”这种引发争议的方式,视为获取流量和实现变现的固定、甚至唯一有效的方法。
②表达效果:该词生动形象地揭示了一些内容创作者陷入“制造对立——获取流量——变现”的恶性循环而不思创新的现状,强调了改变这种不良创作模式的紧迫性,使论述更具深度和批判力。
19. ①守底线:严格遵守法规,不制作、不传播挑动群体对立的内容。
②重内容:摒弃炒作套路,致力于创作有价值、能引发积极共鸣的优质内容。
③谋长远:认清监管趋势,勿存侥幸心理,共同维护健康有序的创作生态。
20. 不能断定其封禁直接源于此次专项行动。推理过程:
①报道明确指出户晨风被封禁的直接原因是“违反法律法规和《微博社区公约》”等相关规定。
②其此前发表的“苹果人”与“安卓人”等挑动对立的言论,符合中央网信办专项行动中重点整治的“挑动群体极端对立情绪”的问题描述。
③两者在时间上的关联及内容上的契合,表明户晨风封禁事件发生在专项行动的大背景之下,是其整治对象的一个典型案例。但基于现有信息,封禁操作是由平台依据自身规则执行,尚不能确定是专项行动指挥部门的直接指令。
五、作文。(60分)
【21题答案】
【答案】例文:
拒造对立藩篱,共筑沟通桥梁
网红博主户晨风因炮制“苹果人”“安卓人”等级划分概念遭全网封禁,折射出流量时代部分创作者将“制造冲突”奉为变现捷径的畸形生态。当社会关系被简化为非此即彼的对立,当沟通共识让位于情绪煽动,我们不得不深思:这种冲突式逐利何以滋生?又该如何破局?
冲突式逐利的泛滥,源于流量逻辑对内容创作的异化与认知维度的降维。在算法推荐机制下,极端观点比理性表达更易引发点击,情绪宣泄比逻辑思辨更能催生互动,这种“流量至上”的导向让部分创作者陷入路径依赖。户晨风并非个例,美食圈曾有博主刻意渲染“南方甜粽vs北方咸粽”的地域对立,用夸张言辞挑起骂战,短期内粉丝量暴涨;科技领域也有自媒体为博眼球,将不同品牌用户贴上“智商税”“崇洋媚外”标签,靠拉踩引战实现广告变现。他们无视事物的多元性,将复杂社会关系切割为二元对立的碎片,本质上是用认知降维换取商业利益,最终只会加剧社会撕裂。若任由此类行为蔓延,人与人之间将筑起无形藩篱,理性对话的空间会被不断挤压。
与制造冲突者相反,真正的创作者始终以构建共识为己任,用理性沟通传递价值。故宫博物院前院长单霁翔便是典范,面对“故宫是否该商业化”的争议,他没有陷入“保守派”与“革新派”的对立叙事,而是带领团队推出“数字故宫”,让文物走出库房;打造文创产品,让传统文化融入生活。他用“让文物活起来”的实际行动,既回应了保护文物的诉求,又满足了大众亲近传统文化的需求,以共识赢得社会赞誉。同样,“一带一路”倡议之所以能获得广泛响应,正是因为它摒弃了“零和博弈”的对立思维,以“共商共建共享”的理念搭建合作桥梁,用共赢实践打破冲突迷思。
破解决对立困局,需要创作者坚守责任,更需要大众保持理性。创作者当明白,真正的流量源于价值输出,如科普博主李永乐用通俗讲解传播知识,靠专业内容收获信任;大众应学会甄别信息,不被情绪裹挟,在争议中保持独立思考。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言:“我们无法通过冲突抵达真理,唯有理性对话方能接近真相。”
户晨风的封禁不是终点,而是重构内容生态的起点。当创作者放下对立煽动的捷径,当大众重拾理性沟通的能力,人与人之间的藩篱自会消解,共识的桥梁终将搭建。这不是空洞的期许,而是每个个体践行理性后的必然结果。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