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南市商河县部分学校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A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山东省济南市商河县部分学校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A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高三语文月考试题(A卷)
本试卷共11页,共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 2025.10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与世界上其他民族一样,中华民族在早期也同样处于蒙昧状态,相信有超自然因素的存在,相信神灵掌控着人世的一切。中国最早的王朝是夏王朝,从现存的夏文化遗址中,我们可以找到足够的证据,证明当时的人们对超自然因素的顶礼膜拜。对超自然因素的崇拜,一开始是在“万物有灵”信念的驱使下进行的,后来,随着思维的发展,人们又比照人类社会的组织形式,为神灵编排等级,认为宇宙间有一个至高无上的神,它统治着天上和人间的一切。这个至高无上的神被称为“帝”或“上帝”。后来,夏王朝被商王朝取代,在商王朝留下的文字中,已经出现了“帝”“上帝”这样的名称。商代人认为“上帝”不但管理天上事务,也管理人间事务。商王是“受命于天”的人间最高统治者,代替“上帝”管理人间,因此被称为“天子”。在商代人的心目中,上帝高高在上,它对人间发号施令,管理万民,却不屑于听取民众的呼声。这样的天人关系是单向的。上帝决定人事,人的行为不能影响上帝,上帝对人类降下的奖赏或惩罚与人类自身的行为毫无关系。
商王朝是被周王朝取代的。商王朝后期,统治者纣自恃天命在身,肆行无忌、暴虐无度,引起民怨,最终导致周武王率军讨伐,推翻了商王朝,建立了周朝。但是,周的统治者感受到的并不全是欣喜,他们对商王朝的覆灭产生了困惑:从国家实力来看,商是大国,周是小邦;从地理观念来说,商位于天下之中央,周偏处西隅;更重要的是,从人与天的关系来论,商“受命于天”,商王是代天理民的,在这种情况下,周何以能取代商难道天命还能转移吗这些理论问题如果不思考清楚,周王朝又如何能够确保自己的长治久安!在武王伐纣关键的牧野之战中,周朝统治者利用商朝士卒的临战倒戈取得胜利,推翻了商朝的统治。鉴于这一事实,周朝统治者意识到了民众力量的重要性。商朝士卒的倒戈,改变了天命,这表明天不是高高在上、与人世隔绝的,它会顺从民意。武王能够推翻商纣,是因为商纣的暴虐行为导致了民怨,上天顺应民意,将天命由商纣转移到了武王身上。周朝统治者对周之所以能够取代商这一理论问题的思考,导致了中国传统天命观的变革。这种变革的结果是天人感应学说的诞生。
天人感应学说认为,天具有赏善罚恶的功能,它与人有互动,通过观察人间君主执政措施的优劣,对之进行相应的褒扬或惩罚。天对人间君主管理国家的措施不满意时,会通过一些异常现象来告诫君主,比如日食、月食、飓风、地震,等等。西汉董仲舒对天人感应学说作过系统的阐释,他提出:“凡灾异之本,尽生于国家之失。国家之失乃始萌芽,而天出灾害以谴告之;谴告之,而不知变,乃见怪异以惊骇之;惊骇之,尚不知畏恐,其殃咎乃至。以此见天意之仁,而不欲陷人也。”
天人感应学说在春秋时期已经很流行了。它成了约束君主行为的一种思想武器,在这种武器的震慑下,君主很少敢于公然以“予命在天”作为饰非拒谏的借口而肆行无忌。相反,有些聪明的君主还以此为借口,塑造自己敬天爱民的形象。历史上,那位“三年不鸣,一鸣惊人”的“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庄王就曾经这样做过。楚庄王当政期间,有几年风调雨顺,“天不见灾,地不见孽”,这本是值得庆幸的,他却为此跑去祈祷山川,说老天爷是否要抛弃自己了,否则为什么不降点灾害以提醒自己有过错呢?楚庄王的做法正是当时人们对天人关系认识的反映。
天人感应学说的核心思想是天与人相通,天根据民意来治理人事,体现了浓厚的敬天保民的意识,含有人本主义思想。虽然该学说所说的“人”,更多是指人的群体,但它比中世纪的欧洲把人视为上帝奴仆的思想,无疑更可取一些。
因为异常自然现象的出现是天意的表达,这就要求人们认真地观察这些自然现象,比如观察天象的变化,以准确领悟天意,这无形中促进了自然科学如天文学的发展。而科学的发展,最终必然导致天人感应学说的破产,这是可以想象出来的。
实际上,在科学尚未得到长足发展之时,就有学者指出了该学说的荒谬,提出了自然灾害、异常天象的发生与人间政治无关的思想,这就是天人相分学说。该学说认为,天是天,人是人,阴阳变化、四季交替,这是天的本分;修身养性、治理国家,这是人的职责;二者互不相关。人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动作用,办好自己的事情,不要祈求上天的恩赐。这种认识,比之天人感应学说,无疑更为清醒。
天人相分,说的是异常自然现象的出现与人间政治没有关系,并非说人与自然没有关系。人毕竟生活在自然中,一定会与自然发生关系,那么,这种关系究竟是怎样的呢随着科学的进一步发展,人们对天与人的关系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刘禹锡提出了著名的天人交相胜学说。他指出:“大凡入形器者,皆有能有不能。天,有形之大者也;人,动物之尤者也。天之能,人固不能也;人之能,天亦有所不能也。故余曰天与人交相胜耳。”所谓天人交相胜,是说天在某些方面可以胜过人,人在某些方面又可以胜过天,天与人各有所能,各有所不能,二者可以互补。人掌握了自然规律以后,可以运用自身的力量,兴利除弊,造福人类。
(摘编自江晓原《科学史十五讲》)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夏、商时期,人们对神灵极其崇拜,只是现在对夏王朝已有足够的证据证明这一点,而对商王朝则证据不足。
B.在天人感应学说出现之前,绝大多数中国古人所认为的天与人的关系是单向的,天决定人事,人事却不能影响天意。
C.春秋时期大多数国君受天人感应学说的约束而不敢肆行无忌,这说明天人感应学说已成为当时的主流思想观点。
D.和天人相分学说只强调天与人间政治没有关系相比,天人交相胜学说更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主张天人互补。
2.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周朝统治者从商朝士卒临战倒戈这件事认识到了民众力量的重要性,从而促使了中国传统天命观的重大变化。
B.文中楚庄王“一鸣惊人”的事例独特而典型,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说明了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对天人关系的认识。
C.天人感应学说含有朴素的人本主义思想,强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这比把人视为上帝奴仆的观点更具进步性。
D.从天掌管人间一切的观点一直到天人交相胜学说,中国古人对天人关系的认识逐步深化,并且由蒙昧走向明智。
3.文中说“有些聪明的君主还以此为借口,塑造自己敬天爱民的形象”。下列选项中的“聪明”和文中的“聪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他非常聪明,但学习粗心大意,成绩并不十分理想。
B.他太聪明了,把事情没有成功的责任全推给了我们。
C.他可真够聪明的,竟为了不被老师批评而不惜撒谎。
D.他真是聪明,居然想出这么一个馊主意来逃避劳动。
4.下面这段话体现了中国古人对天人关系认识的哪种观点请根据文本进行判断并阐述理由。(4分)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修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
——荀子《天论》
5.本文选自《科学史十五讲》,该书作者认为中国古人对天人关系认识的演变和中国古代科学的发展关系密切。请根据文本内容简要阐述作者的观点。(6分)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蚕(节选)
萧乾
早晨冒了雨,撑了伞照例下山到万寿桥头去买我的十八学士和水仙。那被天气打破了饭锅的花贩,一见我这风雨无阻的主顾,就极高兴地站了起来。买妥了一束杏黄色的十八学士,又挑了一束夜来香。当他拢起选好的花,用麻莲缠束的时候,我发现竹扁担的那头装满了翠绿的叶子,以为是野茶呢,就问:“那是干吗的呀?”
“先生,这是桑叶。”把缠好的花递给我后,他就掀开盖上的叶子,拿出一个小竹簸箩来。
上面爬满了的正是蚕,这么多的古怪小生命!我马上欢喜得恨不把花抛了。摸一摸袋子,只花了十个铜板,就被允准在几百条身世飘零的肥白柔软小虫里选了八条。捧着我这八条——叫什么好呢?我是爱小猫、松鼠和许多活物的人,这一切我都唤作“小乖乖”,就暂叫这八个“图囝”罢。
把带回来的叶子细心加以料理,剪去生硬的叶梗,又选几片葱绿的嫩叶剪成散锦的星颗和一面缺玦的月。等小匣子给清新的绿氛溢满了,才小心翼翼地把蚕儿们捧出,一条条轻轻地放进锦匣里。有的高兴得打了个滚儿,一耸一耸地找寻所需要的食料去了。有的还恋恋不舍地,抬抬头,寻觅这温存的主人,想知道自己是什么样一份命运,到了这种地方。
呵,小匣子绿得静得简直像伊甸园。遍地是美味果子,只要一张口就有的是吃。有这万能的主宰,慈悲为怀的主宰高踞在半空,用如闪的眼关照它们游荡在我手造的园里。它们舒服,我也感到作了神仙的畅快。
然而想让这八条生命占去我全部的感情,实际上还不是可能的事。陡然记起明天九点的作文,还有一班卷子没看呢!黄昏时分,才把最后的一本加上了分数。吁了一口气,立在窗前眺望由闽西蜿蜒而来的长蛇似的闽江,和点缀在那长蛇腰部碧绿的沙洲。那片仅余的落日残晖忽然在我眼中逝去,我的头就掩在两只温润的手掌里了。
“吓死我了。梅,放开。”
回响又是一个“哼”,再一个带笑的“哼”,眼睛才触到光明。
“鬼诗人!养了蚕却不喂。”
“蚕?呵,我的孩子们!”亏了她提醒,赶紧跑到床前看,呵,我造了什么孽,又白又长的孩子们,一抬一落地向我眈眈逼视,诅咒我这残忍的人。更可怜的,是两三条已枯瘦得像讨饭老婆子的腮额,软弱无力地蜷伏在仅剩了残梗的枯叶上。我惭愧得心痛了。呵,孩子们,你们想我是全能的主宰,是拥有一切的主人,便将命运交给我摆布。其实我不过是一个大于你们乐园中的一生物,忙得自己都顾不过来。你们信托我,其实我外行得懂得给你们把叶子剪成月亮,却忘记了准备该接济的食料。向厨师傅讨来仅剩的桑叶,食料有了,瘦的也用尽那细长身体里所蕴蓄的气力,向叶子这边爬去。健壮的,就尽力排挤它们的同食者。梅赌气把叶全挪到瘦的身边,但壮的一耸一耸地又追了过来。谁也不能给它们中间一个公允的保证呵!
明朝下床一看,果然昨夜残喘的两条,已经死去了,在临死以前把枯瘦成一层薄皮的身子,隐藏在一片残叶底下。活着的六条,因为叶子早已吃尽,也不大有生气了。看见我来,有的抬起头来作着向我乞怜的神气。孩子,这不是我的能力,我变不出桑叶来呵!有的,多半就是那最健壮倔强的,忍耐在匣的一角,等待丰年或死亡。
匆忙洗好脸,就下山为这些饥儿办给养去了。
几天后的一个早晨,当我照例走到匣前查看时,看到的却是非照例的奇事。一条浅黄色的蚕躲在匣的犄角,如欧洲中古弦乐手弹月牙琴似的斜斜地织起丝网来。
于是我们就商量起叫它在哪儿留下这点生命的痕迹呢?忽然,机灵的梅说:“我们在西禅寺照的像呢?好不好叫它们爬到上面去做点事情,织成一幅丝像?”于是她摘下靠窗壁上的镜框,匆忙地扯出嵌在里面的合照。将蚕由它自织的网里掏出来,用食指轻轻地,抚了一下那小蚕的肚腹说:“小宝宝,好好地作!”
吐丝的蚕和吃叶的蚕可不同了。当蚕幼少的时候,实在常常可以看得出它那腼腆羞涩处。及至壮年,粗大的头,粗大的身子,和运行在粗的身子里的粗大的青筋都时刻准备反抗的。若是由它嘴里夺去它正咬着的叶子,它会拼死地追,直追到嘴里才能干休。它爱竞争,纵使叶子有富余,竞争也还是免不掉的事。如今,这暮年的蚕可不然了:身子柔软得像一泡水,生活在它们成了可有可无的事,所以谦和温柔,处处且来得从容。
从此我的工作升为监工了。
有时,梅和我迎着窗并肩坐着,守定工作的孩子们。几天的工夫,一张雪白柯达纸已织成金黄色了,灿烂得可以比晚霞。但是,可怜的蚕呀,却消瘦得比才生育完的妇人还惨凄。落日的一抹余晖正洒在案头的相片上。梅一眼看见蚕肚里的丝快吐净了,动作一天比一天呆滞,身体一天比一天瘦小,就唏嘘起来。于是我们计划起蚕的养老问题,我马上隔山一跃就跃到棺材问题上去了。梅说,傻瓜,它还要变蛾子呢!于是,又回到养老问题。鉴于动物眷恋故乡的本能,我们的决议便以为把原有盒子作养老院最为得体。梅自荐处置这件事情。
梅一手握着新棉花,一手是枯了的叶子。她把棉花舒舒坦坦地铺在匣子里,周围撒上剪碎的叶末,然后把六条懒懒的老蚕轻轻地安置在棉花上。她伤感地搓搓手,屈下身子向它们说:“安心地作梦罢!你们唯一心爱的东西,我都堆在你们身边了。愿这气息洗去荒年的印象,使你们的梦境丰满。”
然而身子弯成齿形的镰刀似的老蚕们毫无动静,只酣酣地睡去了,再没了一丝活气。
夜,由山边,由江上波涛似的袭来了。我俩如黑袍长髯的神父似的围立在它们的死床畔,守着这六条无可责贬的生命,直到夜色顺便带进来一个老太太的声音时,梅就被叫回家吃饭去了。
一九三三年九月二十九日
(有删改)
文本二:
虚无缥缈的烦恼——释《蚕》(节选)
萧乾
写第一篇小说《蚕》的时候,我二十三岁。怎么那时我就为宇宙间有没有神这么个玄而又玄的问题困扰起来了呢?《蚕》是我自己对这个问题当时做出的结论:“即使有个神,它也必是变幻无常,同时,望了人类遭际徒然爱莫能助的。蚕的生存不是神的恩泽,而靠的是自身的斗争。”我并且在同一文中指出《蚕》是用达尔文《天演论》否定了命运。
当蚕闹起饥荒时,神也无能为力。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中“被天气打破了饭锅”的描述,既交代了当天花贩生意的惨淡,也为“我”买下蚕提供了背景,暗示了蚕“身世飘零”的命运。
B.文中的蚕经历被购买、受照料、因缺食出现死亡、吐丝后在“养老院”中失去生命的过程,并未实现梅所说的化蛹成蛾。
C.文中对蚕“健壮的,就尽力排挤它们的同食者”的描写,隐喻了现实社会中弱肉强食的残酷法则,表达了作者对人性的否定态度。
D.吐丝后的蚕与《包身工》中的“芦柴棒”一样“消瘦”,均源于人为剥削:蚕是因“我”的刻意忽视,“芦柴棒”则是因资本家的无情压榨。
7.关于文本一中的“我”,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将桑叶剪成“散锦的星颗和一面缺玦的月”,并把蚕“小心翼翼地”“捧出”,“轻轻地放进”匣子,可见“我”对蚕充满怜惜。
B.“我”作为叙述者,以第一人称视角串联起买蚕、养蚕、观蚕吐丝到送别蚕的全过程,让读者更易产生对弱小生命的同情。
C.“我”对蚕的态度从最初的欢喜珍视,到中途因疏忽而愧疚,再到见证其吐丝、老去时的感伤,情感自然而真挚。
D.“我”赞同把蚕从网中掏出放到照片上,还自封为“监工”,表现了“我”作为知识分子在特定年代与普通民众间存在的隔阂、矛盾。
8.文本一画线段落写“我”观察锦匣中的蚕,这段描写有什么用意?(4分)
9.文本一中前半部分“我”和梅与吃叶的蚕的互动富有象征意味,这种互动又是如何体现文本二中的结论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太史公曰余读孟子书至梁惠王问何以利吾国未尝不废书而叹也。曰:嗟乎,利诚乱之始也!夫子罕言利者,常防其原也。故曰“放于利而行,多怨”①。自天子至于庶人,好利之弊何以异哉!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材料二: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将何以利吾国乎?”孟子曰:“仁义而已,何必曰利。”
夫利有二:有货财之利,有安吉之利。惠王曰“何以利吾国”,何以知不欲安吉之利,而孟子径难以货财之利也?《易》曰:“利见大人”,“利涉大川。”“乾②:元,享,利,贞。”《尚书》曰:“黎民亦尚有利哉?”皆安吉之利也。行仁义,得安吉之利。孟子不必。且语问惠王:“何谓‘利吾国’。”惠王言货财之利,乃可答若设③。今惠王之问未知何趣,孟子径答以货财之利。如惠王实问货财,孟子无以验效也;如问安吉之利,而孟子答以货财之利,失对上之指,违道理之实也。
(节选自王充《刺孟篇》)
材料三:
夫言有大而非夸。达者信之,众人疑焉。孟子曰:“禹抑洪水,孔子作《春秋》,而予距杨④、墨。”盖以是配禹也。文章之得丧,何与于天!而禹之功与天地并,孔子、孟子以空言配之,不已夸乎。自《春秋》作而乱臣贼子惧,孟子之言行而杨、墨之道废,天下以为是固然而不知其功。孟子既没,有申、商、韩非之学,违道而趣利,残民以厚主,其说之陋也,而士以是罔其上。上之人侥幸一切之功,靡然从之。而世无大人先生如孔子、孟子者,推其本末,权其祸福之轻重,以救其惑,故其学遂行。秦以是丧天下,陵夷至于胜、广、刘、项之祸,死者十八九,天下萧然。洪水之患,盖不至此也。方秦之未得志也,使复有一孟子,则申、韩为空言。作于其心,害于其事,作于其事,害于其政者,必不至若是烈也。使杨、墨得志于天下,其祸岂减于申、韩哉?由此言之,虽以孟子配禹可也。
(节选自苏轼《<居士集>叙》)
【注】①“放于利而行,多怨”语出《论语·里仁篇》,“放”同“仿”,追逐。②乾:八卦之一,代表天。③设:根据文意,疑“言”之误。④杨:杨朱,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太史公曰A余读孟子B书C至D梁惠王问E何以利F吾国G未尝不废H书而叹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常防其原也”与《伶官传序》中的“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中的“原”意思不同。
B.“利见大人”与《墨子·兼爱》中的“故贼人以利其身”中的“利”用法相同。
C.《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中国古代儒家典籍“六经”之一。
D.“靡然从之”与蒲松龄《聊斋·促织》中的“靡计不施”中的“靡”意义、用法都不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孔子认为,为追逐“利”而行动,就会招致很多怨恨;司马迁进一步发展孔子观点,认为谋利的确是一切祸乱产生的开始。
B.在觐见梁惠王的时候,面对着梁惠王关于“利”的发问,孟子并没有正面回答,而是另起炉灶,提出了关于仁义的话题。
C.王充认为“利”既可以指货财之利,也可以指安吉之利,并且通过《易经》《尚书》引文解释字义,来为自己的刺孟张本。
D.苏轼认为道家、墨家、法家思想祸患后世,是因没有像孔子、孟子这样有学识的前辈,推究本来,权衡祸福轻重,解答迷惑。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何以知不欲安吉之利,而孟子径难以货财之利也?
(2)违道而趣利,残民以厚主,其说之陋也,而士以是罔其上。
14.司马迁、王充、苏轼对孟子的言论有不同看法。请结合三则材料加以概括。(5分)
(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诗,完成15~16题。
次俞秀老韵
王安石
解我葱珩①脱孟劳②,暮年甘与子同袍。
新诗比旧增奇峭,若许追攀莫太高。
和陆郎中放翁韵
姜特立③
遥知三径长荒苔,解组④东归亦快哉。
津岸纷纷群吏去,船头衮衮好山来。
平时佳客应相过,胜日清尊想屡开。
若许诗篇数还往,直须共挽古风回。
【注】①葱珩:青绿色玉佩,这里是官服配饰。②孟劳:宝刀名。③姜特立:南宋诗人,其诗“意境特为超旷,往往自然流露”。他对当时诗坛上的雕琢之风不满。④解组:解下官印,辞官卸任。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两首诗歌同为唱和诗,从中可见朋友之间的诗歌往来以及双方的诗歌追求。
B.王诗中解葱珩、脱孟劳,与姜诗中“解组”一样,都暗含卸下官职的轻松。
C.姜诗“群吏去”“好山来”对举,描写脱离官场纷扰、美景扑入眼帘的场景。
D.姜诗五、六句想象归隐生活,勾勒出一幅友朋相聚、诗酒唱和的闲适图景。
16.两首诗都以“若许”句结尾,所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 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6分)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古代论说文常以形象思维增强说服力,苏洵《六国论》中用形象的比喻表明六国诸侯祖辈创业艰难的两句是“ , ”。
(2)陆游在《书愤》中,将意象两两组合,描绘出两幅开阔、壮盛的战场画卷的句子是“ , ”。
(3)语文老师组织同学们围绕“古诗词中的意象”进行研究性学习,某小组以“潮”作为研究对象选择了诗句“ , ”。
二、语言文字运用(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
中国古代数学给了我们后世自信的底气与骨气。2024年11月,中国科协宣传文化部主办“文明的烛火——中国科学文化探源主题讲座”活动,旨在围绕“中国古代数学思想与成就”,探讨中国古代数学的“ A ”“言约旨远”。
中国古代数学成就优越,其影响是多方面的。春晚上2024年的扑克魔术在几轮操作下一步步显示出魔术背后蕴含的数学规律。“牌看似混乱,但无论何时,无论谁的牌,第一张牌与第五张牌都可以拼成同一张牌;同样,第二张与第六张、第三张与第七张、第四张与第八张牌也分别能拼成同一张牌。”这个数学规律就是这四对牌对应的两个数字除以四都有同样的余数,这就是数学上的同余概念。神奇魔术的背后体现了中国古代关于同余的数学思想与数学理论。
中国古代数学对( 乙 ),有关准、绳、规、矩、筹、策等说法或俗语都源于数学。如人们 B 的“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以法律为准绳”等说法也与数学有关。
中国是数学启源地之一,中国古代数学做出了源头性的贡献,包括数论、代数、几何、无穷与极限等,从而对华夏文明产生了重大影响,这影响包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中华文化从根基上是非常推祟数学的。“文明的烛火”燃烧绵延千年的智慧,发挥中国古代数学的“引擎”作用,让数学之美与时代之美交相辉应。
18.文中最后一段将“中国古代数学”比作“引擎”,使用了暗喻的修辞手法。请以“信念”为本体写一个句子。要求:语意完整,使用暗喻;暗喻贴切,表达流畅。(4分)
19.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表述不当,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21.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4分)
22.文中最后一段中有多处错别字,请找出两处并加以改正。(4分)
三、作文(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人生总有躲不开的苦:学习的苦、自律的苦,皆是成长的必经之路。正如那句感慨:凡事在成熟之前,都带着苦味。
上述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语文10月月考(A卷)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B(3分)A项,“而对商王朝则证据不足”错误,由原文“在商王朝留下的文字中,已经出现了‘帝’‘上帝’这样的名称”等信息可知,现在也有商王朝留下的相关证据证明这一点,而并非“证据不足”。C项,“这说明天人感应学说已成为当时的主流思想观点”错误,“大多数国君受天人感应学说的约束而不敢肆行无忌”和“天人感应学说已成为当时的主流思想观点”之间没有必然联系;另外,原文只是说“天人感应学说在春秋时期已经很流行了”,这并不意味着“天人感应学说已成为当时的主流思想观点”。D项,“天人相分学说只强调天与人间政治没有关系”错误,由原文“天人相分,说的是异常自然现象的出现与人间政治没有关系,并非说人与自然没有关系”等信息可知,天人相分学说也认为人与自然有关系。
2.C(3分)“强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错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不是天人感应学说的观点,而是天人相分学说的观点。
3.A(3分)文中的“聪明”和A项的“聪明”都用作褒义词,表示肯定。B、C、D三项都是褒义词贬用,表示否定和讽刺。
4.观点:天人相分学说。理由:①天人相分学说认为自然灾害、异常天象的发生与人间政治无关。②荀子认为天道运行自有规律,而国家贫穷、忧患、灾祸的发生和天没有关系,这和天人相分学说的观点一致。(观点判断正确2分,理由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若观点判断错误,则本题不给分)
5.①中国早期处于蒙昧状态,人们对天的认识缺乏科学知识,因而产生了君王受命于天、天人感应等错误认识。②中国古人需要观察天象变化,以准确领悟天意,这促进了自然科学如天文学的发展。③随着中国古代科学的发展,人们对天的认识越来越符合科学,于是产生了天人相分、天人交相胜学说。(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源于文本且合理的其他答案也可酌情给分)
6.B(3分)A.“为‘我’买下蚕提供了背景,暗示了蚕‘身世飘零’的命运”错误。“被天气打破了饭锅”仅交代花贩因下雨生意惨淡,“我”买蚕是因看到桑叶问起,并非提供背景;蚕“身世飘零”是因被售卖的处境,并非此句暗示。C.“表达了作者对人性的否定态度”错误。文本二提到《蚕》用《天演论》否定命运,写蚕的竞争是表现生存靠自身斗争,并非否定人性。D.“蚕是因‘我’的刻意忽视”错误。蚕消瘦是因吐丝耗尽体力,“我”和梅照顾蚕并准备养老院,并非刻意忽视。
7.D(3分)D.“表现了‘我’作为知识分子在特定年代与普通民众间存在的隔阂、矛盾”错误。文中“我”赞同将蚕放到照片上、自封“监工”,是和梅一起照顾蚕、观察其吐丝的过程,是对蚕的关注与陪伴,原文未提及“与普通民众间存在的隔阂、矛盾”,属于无中生有。
8.①通过描绘伊甸园般的静谧丰饶之境,将饲蚕场景神圣化,暗示“我”作为主宰者的绝对掌控权,展现“我”对养蚕的美好幻想和掌控感。②与后续“我”因疏忽导致蚕陷入困境的情节形成反差,增强情节张力。③通过“我”“作了神仙的畅快”与后文的“惭愧得心痛”形成情感对比,突出人对蚕的生命有掌控感的虚妄性,启发读者思考,深化主旨。(每点2分,答出两点给4分)
9.象征意味:作者笔下的“我”和梅代表着神的行为,而蚕则是人类的象征。(2分)如何体现结论:①“我”自认是蚕的“主宰”,打造“伊甸园”,却因批改试卷忘记喂食,导致两条蚕饿死,这是文本二中“神的变幻无常”的展现;面对蚕的弱肉强食,梅虽试图挪动桑叶以保证公允,却无法改变健壮者争夺资源的本能,最终只能任由两条蚕死亡;面对蚕的乞怜,“我”却变不出桑叶来,印证了“神望了人类遭际徒然爱莫能助的。”②饥荒中,健壮的蚕主动排挤同类争夺桑叶,六条蚕因自身韧性熬过饥饿得以存活,体现蚕的生存要“靠自身斗争。”(每点2分,共4分)
10.ACG(3分)
11.B(3分)B项中的“利”:前者是名词,吉利;后者是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获利;A项中的“原”:前者为名词,根本、根源;后者为动词,推究;D项中的“靡”:前者为形容词,全、尽;后者为动词,没有。
12.D(3分)在苏轼看来,给后世带来祸患的是法家。
13.(1)怎么知道他不是想得到平安吉祥的利,而孟子却轻率地以货物钱财的利去责难他呢?(“径”“难”、状语后置句、句意各1分,共4分)
(2)违背仁义之道而追逐利益,残害百姓来增加君王的财富,他们的学说非常浅陋,但是读书人却以此欺骗他们的国君。(“趣”“厚”“罔”、句意各1分,共4分)
14.①司马迁谈的是孔子很少言利,赞同孟子的行为;②王充谈的是孟子不言利,是对孟子另转话题的批判;③苏轼谈的是对孟子自比禹的评价,认为孟子“言有大而非夸”。(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给4分,答出三点给6分)
15.A(3分)“双方的诗歌追求”有误。
16.①王诗表面上说希望朋友诗歌水平不要进步太快,以免自己赶不上,实则以此赞美朋友。同时也包含对友人诗风不要过于奇峭的委婉提醒。②姜诗希望友人常以诗歌往来唱和,共同扭转诗坛上的雕琢之风,使诗歌回归古朴自然的风格。(每点3分,共6分)
17.(每空1分,共6分)
(1)暴霜露 斩荆棘
(2)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
(3)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山围故国周遭在 潮打空城寂寞回/春潮带雨晚来急 野渡无人舟自横/春江潮水连海平 海上明月共潮生)
18.信念是黑夜中的北斗星,在迷茫困顿的时刻,始终为前行的脚步指引方向。(使用了暗喻的修辞手法给2分,暗喻贴切、语言流畅给2分)
19.A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B耳熟能详(习以为常)(每处1分,如有其他符合语境的成语,也可给分)
20.中国古代数学成就卓越,其影响是多方面的。2024年春晚上的扑克魔术在几轮操作下一步步显示出魔术背后蕴含的数学规律。(两处表述不当:一是“成就”与“优越”搭配不当,二是“春晚上2024年”语序不当。每处错误修改正确给2分。如有其他修改方式,修改后无语病且不改变原意的可给分)
21.甲:很多人可能并不清楚 乙:中国语言也有重要影响(每处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的酌情给分)
22.①“启源地”中的“启”应改为“起”;②“推祟”中的“祟”应改为“崇”;③“交相辉应”中的“应”应改为“映”。(每找出一个字给1分,每改对一个字给1分,只需找出并改对任意两个字即可。多改的话取前两个字,从第三个字起不给分)
23.参照高考作文评分标准。(60分)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太史公说:“我读《孟子》一书,每当读到梁惠王问‘怎样才对我的国家有利’时,总不免放下书本而有所感叹。说:唉,谋利的确是一切祸乱的开始呀!孔子极少讲利的问题,其原因就是经常防备这个祸乱的根源。所以他说‘为追逐自己个人的利益而行动,就会招致很多怨恨’。上自天子下至平民,好利的弊病都存在,有什么不同呢?”
材料二:
孟子会见梁惠王,梁惠王说:“老头,你不远千里而来,要拿什么使我的国家得利呢?”孟子说:“讲仁义就行了,为什么要说利呢?”
利有二种:有货物钱财的利,有平安吉祥的利。梁惠王说“拿什么使我的国家得利”,怎么知道他不是想得到平安吉祥的利,而孟子却轻率地以货物钱财的利去责难他呢?《周易》上说:“(此卦)吉利体现在‘大人’身上。” “(此卦)吉利体现在过大河。”“乾卦:元始,亨通,和谐,贞正。”《尚书》上说:“老百姓也很看重利啊。”全是平安吉祥的吉利。实行仁义就会得到平安吉祥的利。孟子不必(开始)就一定责难,姑且先问一问惠王:“你说的使我的国家得利是什么意思?”要是梁惠王说是货物钱财的利,才能够以“仁义而已,何必曰利”来回答。如今还不知道惠王问的是什么意思,孟子就轻率地以货物钱财的利来对答。如果梁惠王确实是问货财的利,孟子也无法用什么来证明;如果是问平安吉祥的利,而孟子以货物钱财的利来对答,那就不符合君主的意图,也违背了起码的常识。
材料三:
言论有大而不夸耀的,通达的人会相信它,而庸人则会怀疑它。孟子说:“禹抑制洪水,孔子作《春秋》,而我摒弃杨朱、墨子的学说。”这是以这种言论来与禹的功业相提并论。文章的得失,与天有什么关系?而禹的功绩却与天地并存。(庸人认为)孔子、孟子以空言来与禹相提并论,难道不是夸耀吗?自从《春秋》问世以来,乱臣贼子感到恐惧;孟子的言行,使得杨朱、墨子的学说被废弃。天下人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却不知道他们的功劳。孟子死后,世上推行法家的思想,违背仁义之道而追逐利益,残害百姓来增加君王的财富,他们的学说非常浅陋。但是读书人却以此欺骗国君,国君也侥幸所取得的所有功业,全然听从他们。而后世再没有像孔子、孟子这样有学识的前辈,推究事物发展的始终,权衡事情祸福的轻重,来解答这些迷惑,法家的思想得以推行。秦朝因此而丧失天下,衰败到了(遭受)陈胜、吴广、刘邦、项羽等(起兵)的祸乱,死者十之八九,天下萧条。洪水的灾害,也没有达到这种程度。当秦国的理想还没实现时,如果有像孟子这样的人,那么申不害、韩非的权谋之术就会成为空谈,(儒家思想)从内心发出而对事情有损害,做事情而对朝政有损害的,也一定不会如此激烈。如果道家、墨家的学说推行于天下,其祸患也不会亚于法家。由此说来,即使把孟子与禹相提并论也是可以的。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