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南市商河县部分学校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B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山东省济南市商河县部分学校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B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高三语文月考试题(B卷)
本试卷共11页,共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 2025.10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新周刊》:你开设文学讲座时,在众多文学名著中,为何会选择《红楼梦》?
白先勇:我觉得《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小说,这是毋庸置疑的。如果选五本世界文学中最伟大的小说,我一定选它,而且可能会将它排到第一位。
在哲学思想上,《红楼梦》融合了儒释道三家之长,相当深刻;人物塑造方面,又极为鲜活。这样的一本书,在各种意义上,都能代表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我想讲,文学是一个民族心灵最深刻的投射,而《红楼梦》在这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大学生亲近我们的传统,或许可以从这本书开始。
《新周刊》:最近一次重读大概是在什么时候?你在书中关心的内容会与以往有区别吗?
白先勇:我6月下旬又要演讲《红楼梦》了。每次讲之前,我都会重温,我觉得自己看得很熟了,但这本书就像是一个个密码,但凡翻看,就会解出新的秘密。有时候,我发觉原来还有些地方被漏掉了。
我时常感叹,一部18世纪的小说,竟然汇集了各种小说艺术的手法,即使放到现在看,它也是非常先锋的。我有一个想法,我们的文学史常把《红楼梦》归结为传统小说、章回体小说、旧小说。中国的现代小说,常常将鲁迅的作品视作发端。但我认为,《红楼梦》已经有了现代手法的运用,或许我们可以从《红楼梦》开始论及现代小说。
《新周刊》:曹雪芹在书中为全知观点,你觉得这样的叙事方式,其优势何在?
白先勇:对观点的灵活运用是《红楼梦》非常厉害的地方。大观园那么大、那么复杂,如果用个平常的全知观点来写,讲半天也说不清楚。一开始的时候,是林黛玉进贾府的观点,之后,又转成其他人的观点。
比如,第十七回,贾政带了一批清客,还带了贾宝玉,去逛大观园。在元妃省亲时,大观园是社会性的家族团聚之地,它规规矩矩的。等到刘姥姥进大观园,又完全不一样了,她看什么都是新鲜的,里头彩蝶纷飞,热闹得不得了。刘姥姥看到一座牌坊,以为那是玉皇宝殿,在某种意义上,那里就是人间的“太虚幻境”。后来,大观园衰落了,等林黛玉去世,贾宝玉再经过潇湘馆的时候,听到哭声,萧索而凄凉,每个人的感受不一样。
利用不同的叙事观点,巧妙地把大观园多层次的意义一一展现出来,这是《红楼梦》的“现代性”之一。
《新周刊》: ?
白先勇:《红楼梦》的英译本作者、牛津大学的戴维·霍克思写过一篇论文,说《红楼梦》是一本象征主义小说,光是里面的“玉”,就能有很多含义。
还比如说,第八十二回,林黛玉做了个噩梦,梦里贾母诸人要把她嫁走。在此之前,她一直担心自己和宝玉的婚姻成不了,因为她没有父母替她做主。这种心理是弗洛伊德式的,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此外,书中很多地方用了戏中戏,以及文本之间的互动。这些手法都是非常现代的。
《新周刊》:《红楼梦》写尽贾府兴衰与人世无常的同时,也呈现了哲学命题,包含了佛道思想,而其中的宗法社会系统的法理运行机制,又代表着儒家传统。你觉得曹雪芹为何会将这些主题融合在一起?这与他的个人经历和时代又有哪些关联?
白先勇:乾隆时代,儒释道都已经非常成熟了,这些观念在曹雪芹心中也得到了融合。他最了不起的是,用很玄妙的笔法,把那些形而上的主题形式展现得生动活泼。
我举一个例子,是在人物塑造方面的。我们看贾政,他完全遵循儒家那一套,追求入世、经世致用,可偏偏贾宝玉不信这一套,他是佛道的代表,他的生命哲学是镜花水月、浮生若梦、佛道的出世思想。这样,父子之间的冲突就产生了。贾政讨厌宝玉,但那也是爱之深责之切,希望他能够按照儒家的方式去行事。可宝玉完全不管,最后出家的那一幕,就显得更为动人:他光头赤足,穿着红色的大斗篷,“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贾政在雪地上气喘吁吁追赶宝玉,等回到船上,贾政了悟他的儿子宝玉可能就是来历劫的。那一瞬间,佛、道与儒家之间有了对话,也产生了某种人世间的同情。
《新周刊》:《红楼梦》塑造人物极为成功,就你个人而言,最青睐的角色是哪一个?她/他的哪些方面吸引你?
白先勇:我现在了解贾宝玉了。《红楼梦》有个书名常常被忽略,叫《情僧录》——情僧当然指的是贾宝玉。情僧是一个悖论:有情不能为僧,成僧必须断情,但情是贾宝玉的宗教,是他的信仰。宝玉出家前向贾政辞别,光头赤足,身上穿的是大红猩猩毡的斗篷,而不是黑色或褐色的袈裟。红意寓情,宝玉的前身是神瑛侍者,住在赤瑕宫。他灌溉的绛珠仙草,两人在红彩下缔结仙缘。在大观园里,宝玉住怡红院,里面种的是红海棠。宝玉出家,身穿厚重的大红斗篷,是他担负着世间的情殇,为世间所有遭情所伤的人扛着情的“十字架”离世而去,所以他是情僧。
《新周刊》:你说过,“《红楼梦》之前,很少有中国小说把女性的位置放得那么高,对她们有一种精神上的崇拜”。它与前作所描写的女性有何不同?
白先勇:《红楼梦》对女性的尊重是前面的文学作品所没有的。《水浒传》写女性,要么就是女丈夫,要么品行不端,但到了《红楼梦》就完全不一样了,其女性地位相当之高,并且每个女性人物都写得很好。
(摘编自《白先勇:理解〈红楼梦〉的伟大,自然心生敬畏》)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学史常把《红楼梦》归结为传统小说、章回体小说、旧小说,白先勇认为《红楼梦》中现代手法的运用可能比鲁迅的作品更早。
B.对《新周刊》提到的“全知观点”“哲学命题”,白先勇在回答过程中对这些观点进行了否定,他的认知水平是超越提问者的。
C.白先勇认为林黛玉做噩梦体现的心理是弗洛伊德式的,由此可以推知,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甄士隐梦见一僧一道也是同样的心理。
D.《新周刊》的前三个问题侧重于整体艺术特色,最后两个问题侧重于作品内涵,体现了提问者逻辑严密、逐步深入的思维特征。
2.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白先勇用“伟大”“举足轻重”等词语对《红楼梦》进行高度评价,表明自己讲座中选择《红楼梦》的原因。
B.在回答《新周刊》提出的某些问题时,白先勇不是直接表明态度,而是通过对《红楼梦》文本的分析回应提问、暗含观点。
C.白先勇两次回答都提到了贾宝玉穿着红色的大斗篷,一次是要说明贾宝玉与儒家思想格格不人,一次是要说明他担负着世间的情殇。
D.“《西游记》中独立自主女性形象的出现,对明代社会女性的思想解放有着积极意义。”此句可作为最后一问中白先勇观点的一个证据。
3.请根据白先勇对第三个问题的回答,完成下面表格中的内容。(3分)
《红楼梦》中的大观园
视角 “大观园”呈现的状况 结论
元妃 繁华有序 ②
刘姥姥 新鲜、热闹
贾宝玉 ①
4.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出相应的问题,并简要阐述理由。(4分)
5.“整本书阅读《红楼梦》”单元提示指出,要“建构阅读长篇小说的方法和经验”。通过以上访谈材料,关于阅读《红楼梦》,你收获了哪些方法或经验?请简要说明。(6分)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琴和箫
孙犁
我同她们的父亲虽然是同乡,但是在抗战刚开始,家乡正在混乱的时候才搅熟了。在那些时候,女人总是把一个孩子交到我的怀里,从床头上拉出一支黑色的竹箫来吹。我的朋友望着他那双膝间的胡琴筒,女人却凝视着丈夫的脸,但我详细观察了,总觉得在她的心里和那个男人的心里,有一种共同的东西在交流。
不久,他就参加了那风起云涌一样的游击队。她就同丈夫一同到军队里去了。把孩子送到河间的年老的父亲那里去。
敌人进攻我们的县城,我的朋友同他的部队在离县城十五里地的沙滩迎击,受伤殒命。那时正是春天。孩子们的母亲赶回来,把他埋葬了。她和我商议,把大菱交给我看管,她带着二菱去。临走,她把那个布满灰尘的南胡给我们留下,她和二菱带走了箫。
一天夜晚,或者是什么中秋节日,我给大菱讲了一个故事。
“珂叔叔,你把爹的南胡放到哪里了?”孩子找到了南胡。我帮她定好弦,安放在她那小膝盖上,孩子就也望着那胡琴筒开始演奏了,但那声音简直是泣不成声,我支持不住自己,转过身去,探身窗外,月色多么皎洁,天空多么清冷啊!
冬天,孩子们的母亲带了二菱来看我们。她已经能够镇静,只是当从包裹里拿出一双白色的小鞋给大菱换上的时候,她才哭了。
这一次,她又把二菱强留给我,说是要到延安去了。不久,我只得把她们又送到河间去,因为我要到别处去工作。
今年五月,敌人调集了四五万兵力,说要用“拉网战术”消灭我们。我就想:敌人像一个愚呆恶毒的蜘蛛,妄想用脆弱的残网,绞杀有幸福生活的人民和有战斗历史的子弟兵吗?我看见敌人那些炮楼在夜色里摇摇欲坠,因为它们没有根底。
已经是秋初,稻子比往年分外好,漫天漫野的沉重低垂的稻穗。在田埂上走过,稻穗扫着我的腿,我就像每逢跳到那些交通沟里一样,觉到振奋了。
一个夜晚,我和一个专摆渡游击战士的船夫约好,到淀北边一个偏僻的小庄子上去,我顺着羊肠小道摸到了泊船的处所,我倒坐在艇的前面,船夫站在后尾上撑起篙来。
现在坐在船上了,眼前是一片茫茫的水,船划过荷茎菱叶,嚓嚓地响,潮气浸到眼皮上来,却更有些清醒了。我开始想到这也是和大菱、二菱旧游之地,我们就要在这里和敌人决战了。
当船将要靠近北岸的时候,船夫告诉我,“就在这个地方,”他用篙触一触一个久已作废的渔人撒网站立的棚台架,“两个女孩子死得好惨。”
他说着,身子很像就站不稳,船也摇摆起来,他继续说:“同志,我也是五十岁的人了,也伤过几个儿女,可是没比这一次伤了我的老心。她们,就坐着我的船啊。刚上船来,你没见过那股欢喜劲儿,她们大的也不过十三四岁,那小的也就有十岁,还有像你这样一个同志带领她们。一上船那大孩子就说:可不怕了,在这里我们就不怕他们。你知道,那些孩子也是和我们一样,在敌人的炮火里爬过来跳过去啊。那孩子说了就趴在船帮上洗了一个脸,把一个多月小脸上带着的烟火气、汗土,全洗了个干净。那带她们的大同志还说不要洗脸,战斗没完啊,那孩子不管,把头发也洗了洗。我没见过那样俊气的孩子,我看见了这样可爱的孩子,我就忘去了我那死去的孩子了。我也高兴,就说洗吧,咱们不怕他们。可是就在这个地方,没提防岸上那片苇地里一小队鬼子跑出来,就用机枪向我们扫射,那大同志把那个小女孩子拉到自己怀里,卧倒下去,他是第一个死的。当我赶紧拨转船想跑,那大女孩子就直栽到水里去了,临死我还看见她那新洗过的俊气的脸。就是我这老没死的倒钻到水里逃了命。”
我听下去,无数我认识的孩子们的脸就一一出现在眼前,我检阅着她们,我也一一检阅自己的心、志气。我在孩子们的脸上,像那老船夫的话,我只看见了一股新鲜的俊气,这俊气就是我的生命的依据。
那老船夫最后一篙把船撑到岸上,临别他又说一句:“就为了这两个孩子,我也要干到底啊!”
我在岸上停了一刻,看见他急转回船去,箭似的走了。我再看看那久已作废的渔人撒网站立的棚台架,但已经不能辨认,我从那茫茫的一片水里像看见了大菱和二菱。
我走向那约定工作的小庄子上去,我甚至忘记了那附在我裸露的腿上的像马蝇一样厉害的蚊虻,我不堪设想那殉了难的就是大菱姐妹,那也许是她们,也许不是她们,但那对我是一样,对谁也是一样,像那老船夫说的。
晚间休息下来的时候,我遥望着那漫天的芦苇,我知道那是一个大帐幕,力量将从其中升起。忽然,我也想起在一个黄昏,不知道是在山里或是平原,远远看见一片深红的舞台幕布,飘卷在晚风里。人们集齐的时候,那上面第一会出现两个穿绿军装的女孩子,一个人拉南胡,一个人吹箫,演奏给人们听。
一九四二年八月二十五日晨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用细腻的笔触叙述了孩子父亲的牺牲,极力渲染了他的牺牲给家庭带来的伤痛,让读者颇有一种沉重的叹惋。
B.第五段描写的“月色多么皎洁”与《荷花淀》开头描写的“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都渲染了清新宁静的氛围。
C.孩子父亲牺牲之后,孩子母亲放下孩子毅然去延安,既有家仇,更有国恨,与孙犁笔下的众多女性一样,思想上开始了觉醒。
D.“我只看见了一股新鲜的俊气,这俊气就是我的生命的依据。”这句话是说两个女孩子的牺牲触动了我,让我清楚了生命的意义。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通过船夫的动作、语言描写,表现了船夫对孩子牺牲的悲痛、对侵略者的愤恨和坚定的斗争决心。
B.小说中多次提到“俊气”,让读者强烈感受到美好事物被摧毁的哀伤,感受到孙犁“荷花淀派”作品中很少感受到的残酷。
C.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有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等作用。如第九段中的“漫天漫野的沉重低垂的稻穗”烘托了“我”处在抗战之中内心的沉重。
D.孙犁描写战争的小说,有时用平静的语调叙事和塑造人物形象,但平静之下有波澜,这篇小说也体现了这一特点。
8.“琴和箫”在小说中含义丰富深刻,请简要分析。(4分)
9.请分别从叙述视角、主题表达、语言风格的角度,比较本小说与《荷花淀》的不同之处。(6分)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晋公子重耳奔狄,从者狐偃、赵衰、颠颉、魏武子、司空季子。
二十四年春,秦伯纳之①。吕、邵畏倡,将焚公宫而弑晋侯②。寺人披③请见,公使让之,且辞焉,曰:“蒲城之役④,君命一宿,女即至。其后余从狄君以田渭滨女为惠公来求杀余命女三宿女中宿至。虽有君命,何其速也 夫祛⑤犹在,女其行乎!”对曰:“臣谓君之入也,其知之矣;若犹未也,又将及难。君命无二,古之制也。除君之恶,唯力是视。蒲人,狄人,余何有焉 今君即位,其无蒲、狄乎 齐桓公置射钩而使管仲相,君若易之,何辱命焉 行者甚众,岂唯刑臣!”公见之,以难告。
二十五年冬,晋侯围原,命三日之粮。原不降,命去之。谍出,曰:“原将降矣。”军吏曰:“请待之。”公曰:“信,国之宝也,民之所庇也。得原失信,何以庇之?所亡滋多。”退一舍而原降。晋侯问原守于寺人勃疑,对曰:“昔赵衰以壶飧从径,馁而弗食。”故使处原。
(节选自《左传·僖公》)
材料二:
晋文公既受原于王,难其守。问寺人勃疑,以畀赵衰。余谓守原,政之大者也,所以承天子,树霸功,致命诸侯,不宜谋及媒近,以忝王命。而晋君择大任,不公议于朝,而私议于宫;不博谋于卿相,而独谋于寺人。虽或衰之贤足以守,国之政不为败,而贼贤失政之端,由是滋矣。况当其时不乏言议之臣乎 狐偃为谋臣,先轸将中军,晋君疏而不咨,外而不求,乃卒定于内竖,其可以为法乎?且晋君将袭齐桓之业,以翼天子,乃大志也。然而齐桓任管仲以兴,进竖刁以败。则获原启疆,适其始政,所以观视诸侯也,而乃背其所以兴,迹其所以败。然而能霸诸侯者,以土则大,以力则强,以义则天子之册也。诚畏之矣,乌能得其心服哉 其后景监⑥得以相卫鞅,弘、石⑦四得以杀望之,误之者晋文公也。
呜呼!得贤臣以守大邑,则问非失举也,盖失问也。然犹羞当时陷后代若此,况于问与举又两失者,其何以救之哉 余故著晋君之罪,以附《春秋》许世子止、赵盾之义。
(节选自柳宗元《晋文公问守原议》)
【注】①纳之:指以兵护送重耳回国。②晋侯:即晋文公重耳。③寺人披:即勃赣。④蒲城之役:晋献公曾派勃赣到蒲城谋杀公子重耳,勃赣斩断了重耳的衣袖,重耳跳墙侥幸逃走。⑤祛:指被勃嶷斩断的衣袖。⑥景监:秦孝公亲近的宦官。⑦弘、石:即弘恭、石显,汉元帝时的宦官。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其后余从狄[A]君以田[B]渭滨[C]女为惠公来[D]求杀余[E]命女[F]三宿[G]女[H]中宿至。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让,责备,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其言不让”的“让”意思不同。
B.其,还是,与《烛之武退秦师》中“吾其还也”的“其”意思和用法相同。
C.法,制度,与《谏逐客书》中“孝公用商鞅之法”的“法”意思相同。
D.背,违背,与《苏武传》中“不顾恩义,畔主背亲”的“背”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柳宗元认为晋文公能成为诸侯霸主,靠的是土地广大,军力强盛,以及天子册封的名义,诸侯只是畏惧他,而非真正的信服。
B.柳宗元举齐桓公任用管仲而兴盛、任用竖刁而衰败的例子,指出晋文公正处于创建霸业的关键时期,却重蹈了齐桓公的覆辙。
C.晋文公包围原城,命令只携带三天的粮食,三日后,在原城将降的情况下,晋文公仍守信撤离,退兵三十里而原城投降。
D.勃鞮曾先后替晋献公和晋惠公刺杀重耳,在重耳回晋为君后,为了弥补自己的过失,他主动求见重耳并告知吕甥、邵芮的阴谋。。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得原失信,何以庇之 所亡滋多。
(2)且晋君将袭齐桓之业,以翼天子,乃大志也。
14.柳宗元认为晋文公不应向寺人勃询问原地长官的人选,请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其理由。(5分)
(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春泛若耶溪
綦毋潜
幽意①无断绝,此去随所偶②。
晚风吹行舟,花路入溪口。
际夜③转西壑,隔山望南斗。
潭烟飞溶溶,林月低向后。
生事且弥漫④,愿为持竿叟。
【注】①幽意:寻幽的心意。②所偶:所遇。③际夜:到了夜晚。④生事:人生世事。弥漫:不可捉摸。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歌前两句开门见山交代出行意图,“随”与“纵一苇之所如”的“纵”一样,含有无拘无束的意思。
B.诗人从际夜、月低等时间维度写泛舟时间之长,从花路、溪口、西壑等空间维度写泛舟范围之广。
C.“潭烟”两句生动描绘了诗人夜晚泛舟所看到的水雾缓缓飘动、月亮低垂树梢的动人景象。
D.“晚风”六句记叙所见所闻,结尾两句抒发所感,表达了对人生世事的迷茫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16.对清幽意境的追求,深植于中国文化的审美基因中。请分析这首诗是如何营造清幽意境的。(6分)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孔子曾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荀子在《劝学》中也有相近的观点,即“ , ”。
(2)《红楼梦》善于对唐诗进行翻新化用,如探春邀请贾宝玉参加海棠诗社时说的“扫花以待”,便是由杜甫的《客至》诗中“ , ”化出。
(3)“啸”在古诗文中常用来表现一种放旷的情怀,如“ , ”。
二、语言文字运用(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
修辞要秉承得体性原则,这个原则符合汉民族重“和谐”的价值取向。得体是言语外在美的展示,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制约下,“得体”其实就是:“和谐”“和合”之美,即话语表达与言语环境,话语表达与话语对象等诸因素之间要和谐、协调。
( 甲 )。在某电影颁奖晚会上,主持人要因饰演焦裕禄而获奖的李雪健说几句话,李雪健说的是:“所有的鲜花和荣誉,都给了傻小子李雪健,而所有的苦和累,都给了焦书记……”李雪健之言,谦虚得体,赢得了满场的掌声,他称自己是:“傻小子”正是为了衬托自己塑造成功的荧幕形象焦裕禄。
( 乙 )。①言语环境简称“语境”,②是交际活动中的一个重要因素。③语境包括文化世界的社会环境,④物理世界的自然环境、时间环境、空间环境和心理世界的心理环境等内容组成。⑤简而言之,言语的环境就是场合,⑥得体性原则就是要选择一个合适的语境。⑦得体性原则是评价话语良好的最重要的标准,⑧也是决定话语表达效果的最重要的因素。
( 丙 )。从前有一个书吏想让儿子继承自己的事业,就强迫儿子背诵公文套话。有一年,他家的海棠花开迟了,他要儿子作一首诗,儿子吟道:“庭前一株海棠花,缘何至今未发芽?着尔东风齐助力,火速明朝便开花。”本应用于公文语体中的“缘何”“着尔”“火速”等用于文艺语体中就没了诗味。
( 丁 )。说话不看对象,就如同 。这里强调的是语言必须服从语言对象,要考虑到“可接受性”,要考虑到说写者的编码意图能顺利地被听读者正确解码,对不同的交际对象,就得选用不同的语码,这就是语言对象的得体性。中国有句俗语“对着秀才说书,见着屠夫说猪”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18.文中第三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19.下列填入各段首括号中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得体要符合交际目的、得体要注意言语环境、得体要注意适合语体、得体要注意言语对象
B.得体要注意适合语体、得体要注意言语环境、得体要符合交际目的、得体要注意言语对象
C.得体要注意言语环境、得体要注意适合语体、得体要注意言语对象、得体要符合交际目的
D.得体要符合交际目的、得体要注意适合语体、得体要注意言语对象、得体要注意言语环境
20.下列填入文中第五段横线处的词语,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无的放矢 B.对牛弹琴 C.驴唇不对马嘴 D.缘木求鱼
21.在修辞小组讨论会上,小组成员围绕“修辞的得体性原则”展开讨论。请结合文本内容,为“修辞的得体性原则”下一个定义,以便厘清概念。(4分)
22.高三(8)班将举办“致敬经典”主题班会,班长负责撰写邀请函,邀请语文老师参加。以下是邀请函初稿,其中有四处表达不得体,请进行修改。(4分)
邀请函
尊敬的王老师:
您好!
咱班打算于本周五下午3点,在教室举办“致敬经典”主题班会。作为语文老师,您肚子里有很多墨水,我们诚挚邀请您拨冗莅临,为此次班会给予指导。要是您能来,同学们定会十分欣喜,您可千万别不来啊!
此致
敬礼!
高三(8)班全体成员
×年×月×日
三、作文(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做个勇敢的人:接受世界的不完美,包括不完美的自己;没做成的事,下次再努力;允许偶尔失败,接纳聚散无常。
上述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语文10月月考(A卷)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A(3分)B.“白先勇在回答过程中对这些观点进行了否定理解清洪,根据对观点的灵活运用是《红楼梦》非常厉害的地方”“佛、道与儒家之间有了对话,也产生了某种人世间的同情”可知,白先勇对“全知观点”“哲学命题”等进行了拓展,而不是“否定”。另外,“他的认知水平是超越提问者的”说法牵强,作为提问者和回答者,文中没有对两者的“认知”进行比较。C.原文说林黛玉“这种心理是弗洛伊德式的,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不能由此推断贾宝玉、甄士隐的梦也是“弗洛伊德式的”。D.“前三个问题侧重于整体艺术特色”错误,前两个问题都不是。
2.D(3分)根据最后一段,可知白先勇认为《红楼梦》之前,女性在作品中地位不高,“《西游记》中独立自主女性形象的出现”,不符合白先勇的观点。
3.①衰败凄凉。(1分)②对观点的灵活运用,使“大观园”具有层次性。(2分)
4.①问题:(除利用不同的叙事观点巧妙展现大观园多层次的意义之外,)《红楼梦》的“现代性”还体现在哪里?
②理由:前文写“《红楼梦》已经有了现代手法的运用”,画横线处的上一个问题的答案谈论的是“现代性”的一个体现,横线处的问题应该就“现代性”的其他方面进行提问,以和回答中的“这些手法都是非常现代的”相照应。(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5.①反复品读,挖掘深层内涵。《红楼梦》如“密码”,每次翻阅都能解出新秘密,即便熟悉仍会发现被忽略之处。②理解思想背景,解读作品主题和人物命运。书中汇聚成熟的儒释道思想,结合乾隆时期思想背景,能更清晰理解作者对宗法社会、人世无常等主题的表达。③关注创新点,挖掘作品的艺术突破。作品突破传统章回体局限,运用现代手法,关注女性命运,通过这些创新,可重新认识其在现代小说发展中的先锋地位。(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若从“关注《红楼梦》叙事视角的灵活性”“从细节处解读人物”“跨文本比较阅读”等方面作答,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6.D(3分)A.“小说用细腻的笔触叙述了孩子父亲的牺牲,极力渲染了他的牺牲给家庭带来的伤痛”错。原文对孩子父亲的牺牲是这样描述的:“敌人进攻我们的县城……把他埋葬了”,据此可知,小说对孩子父亲的牺牲是一笔带过,也没有极力渲染他的牺牲给家庭带来的伤痛。B.“…都渲染了清新宁静的氛围”错。本文第五段中写孩子拉胡琴思念牺牲的父亲,胡琴的声音“简直是泣不成声”,“我支持不住自己……天空多么清冷啊”,由此可见“月色多么皎洁”渲染的是清冷凄凉的氛围。C.“孩子父亲牺牲之后,孩子母亲……思想上开始了觉醒”错。由原文“他就参加了那风起云涌一样的游击队。她就同丈夫一同到军队里去了”,可见孩子母亲思想上的觉醒是在丈夫牺牲之前。故选 D。
7.C(3分)C.“烘托了‘我’处在抗战之中内心的沉重”错。由原文“已经是秋初,稻子比往年分外好,漫天漫野的沉重低垂的稻穗……觉到振奋了”可知,“沉重低垂”是因为稻子长势好,“我”“觉到振奋”,由此可见,此时“我”的心情并不沉重。
8.①象征“我”的朋友夫妇之间深厚、和谐的情感。“我”的朋友演奏胡琴,女人总是吹箫来配合,二人心灵共鸣。②蕴含着“我”对大菱姐妹的思念之情。小说结尾写了“我”幻想两个女孩子拉胡琴、吹竹箫的场景,这是“我”对大菱姐妹思念之情的流露。③象征勇赴国难、不惧牺牲的精神代代相传。“我”的朋友为抗战而死,其妻奔赴延安,代表他们精神的琴和箫传给了他们的女儿,暗示他们的精神代代相传。(每点2分,答出两点给4分)
9.①叙述视角的角度:本文叙述视角是第一人称,属于有限视角。《荷花淀》的叙述视角是全知视角。②主题表达的角度:《琴和箫》讲述的是在抗战时期一个幸福美好的艺术家庭被敌人毁灭的悲惨故事,表达了对日本侵略者的憎恨之情,同时表达了人民群众支持抗战、同仇敌忾、保卫祖国的决心。《荷花淀》描述了以水生嫂为代表的白洋淀青年妇女由普通的劳动妇女成长为机智勇敢的抗日游击战士的过程,表现了抗日根据地人民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精神。③语言风格的角度:《琴和箫》语言含蓄深沉,充满感伤。《荷花淀》语言朴素自然,清新洗练。(每点2分,共6分)
10.CEG(3分)
11.C(3分)C项,文中加点的“法”意为标准、准则,二者意思不同。A项,“其言不让”的“让”意思是谦让。B项,二者都表示祈使,意为还是。D项,“畔主背亲”的“背”意思是背离。
12.D(3分)“为了弥补自己的过失”错误,根据勃疑“君命无二,古之制也。除君之恶,唯力是视。蒲人,狄人,余何有焉”的言论可知,勃疑认为他之前刺杀重耳是忠于王命的体现,如今告知吕甥、邹芮的阴谋也是因为重耳成为了晋君,他应效命于王,并不是“为了弥补自己的过失”。
13.(1)得到原城而失掉信用,用什么庇护百姓 丢失的东西就更多了。(“何以”“亡”“滋”各1分,句意1分,共4分)
(2)而且晋文公想要继承齐桓公的霸业,用来辅佐天子,这是宏大的志向。(“袭”“翼”各1分,“乃大志也”判断句式1分,句意1分,共4分)
14.①守原之事关系重大,与寺人相谋有辱王命。②这一行为滋生了伤害贤良、败坏政治的祸根。③晋文公疏贤臣而问政于宦官,为后世宦官专权开了恶端。(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给4分,答出三点给5分)
15.D(3分)“‘晚风’六句记叙所见所闻”错误,中间六句没有写所闻。
16.①选取典型意象。诗中晚风轻柔,花溪静谧,潭烟朦胧缥缈,林月低垂。这些意象渲染了清幽的底色。②以动衬静。舟行缓慢,晚风轻拂,雾气飘动,月亮后移。这些细微、轻柔的动态,让清幽感更显真切。③融情入景。先有诗人“幽意无断绝”的寻幽之心,才有清幽之景,使景物都染上了一层主观的清幽意趣。(每点2分,共6分)
17.(每空1分,共6分)
(1)吾尝终日而思矣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2)花径不曾缘客扫 蓬门今始为君开
(3)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登东皋以舒啸 临清流而赋诗/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借书满架 偃仰啸歌/啸傲东轩下 聊复得此生/天门一长啸 万里清风来)
18.(1)③修改为:语境由文化世界的社会环境;或④,修改为:物理世界的自然环境、时间环境、空间环境和心理世界的心理环境等内容。
(2)⑦修改为:得体性原则是评价话语好坏的最重要的标准。(每处2分,共4分,其中指出序号1分,修改正确1分)
19.A(3分)
20.D(3分)D.缘木求鱼:爬到树上去找鱼,比喻方向或办法不对头,不可能达到目的。语境强调“说话不看对象”,而非方法不对,使用不恰当。
21.修辞的得体性原则是指修辞要符合汉民族重“和谐”的价值取向,使话语表达与言语环境及言语对象等诸因素之间和谐、协调的修辞原则。(符合下定义格式1分,内容3分)
22.①将“咱班打算”改为“本班拟定。”②将“您肚子里有很多墨水”改为“您学识渊博。”③将“要是您能来”改为“若您能够出席。”④将“您可千万别不来啊”改为“期待您的参加。”。(每处1分,共4分)
23.参照高考作文评分标准。(60分)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晋国的公子重耳逃亡狄国,随从他一起逃亡的有狐偃、赵衰、颠颉、魏武子、司空季子等人.
鲁僖公二十四年春,秦穆公派军队护送公子重耳回到晋国。晋惠公的旧臣吕甥、都芮怕受晋文公的迫害,企图放火烧毁晋文公的宫室,杀死晋文公。寺人勃凝请求面见晋文公,文公派人责备他,并且拒绝见他,说:“你到蒲城杀我那回事,君王叫你过一夜再去,你当天就到了。后来我(避难到狄国)跟着狄君在渭水边打猎,惠公命你来刺杀载,叫你过三夜再去,你第二夜就赶到了。虽然你是奉国君的命令行事,可是为什么要那样的快呢 那时被你斩断的残袖我还保存着,你还是快走开吧!”寺人勃疑答道:“我以为您既然回国为君,当然已经懂得为君的道理了;如果您还没有懂得为君之道的话,那么恐怕您又要遭到灾难了。执行国君的命令不能有二心,这是自古以来的法度。替国君除恶,当然要尽自己最大的力量。您选到蒲的时候是蒲人,选到狄的时候是狄人,(杀一个蒲人或狄人,)和我有什么关系呢 现在您做了国君,难道就不会有像蒲人、狄人一样危害您的人吗 从前齐桓公不计较射钩的仇恨,任命管仲做国相,如果您的做法不同于齐桓公(而念斩袖之怨),(那我会自动走开,)何必辱劳您下命令呢 那时惧罪出奔的人多着呢,岂止我一个!”晋文公(听后,)立刻召见寺人勃疑,勃凝便将吕甥、郡芮的阴谋报告给晋文公。
鲁僖公二十五年冬,晋文公包围了原城,命令携带三天的粮食。到了三天原城人不授降,晋侯命令军队撤离原城。间谍从城里出来,说:“原城准备投降了。”军吏说:“请等待一下。”晋文公说:“信用,是国家的宝贝,百姓靠它庇护。得到原城而失掉信用,用什么庇护百姓 丢失的东西就更多了。”退兵三十里而原城投降。晋文公向寺人勃疑询问原地长官的人选,勃疑回答说:“从前赵衰用壶携带了食物跟随您,一个人走在小路上,饿了而不去吃它,”所以晋侯让赵衰做原大夫,
材料二:
晋文公从周襄王那里接受原地以后,难以确定治理那儿的长官。他问宦官勃疑后,便把这个职务给了赵衰,我认为治理原地,是政治上的大事,借以传奉天子,建立霸业,向诸侯传达王命,这样的事不应该和宦官商量,以致玷污了周天子的赏赐。可是晋文公选择担负重任的官员,不在朝廷公开议论,却在内宫私下商讨;不广泛地听取大臣的意见,却单独向宦官咨询。虽然赵衰的才能也许足以治理原地,国家的政治不会因此而败坏,但是伤害贤良、败坏政治的祸根,却从这里滋生出来了。何况那时晋国并不缺乏能够提出建议的臣子呢 狐偃身为谋臣,先轸作为中军统帅,晋文公却疏远了他们,不和他们商量,把他们排斥在外,不征求他们的意见,却最后由宦官来决定,这种做法难道可以作为标准吗 而且晋文公想要继承齐桓公的霸业,用来辅佐天子,这是宏大的志向。可是齐桓公任用管仲才兴盛齐国,进用竖习霸业就衰败了。那么晋文公得到原地,扩大了疆土,正是他开始创建霸业,为诸侯树立榜样的时候,而他却抛弃齐桓公的成功经验,重蹈齐桓公失败的覆辙。然而晋文公成为诸侯霸主,靠的是土地广大,军力强盛,以及天子册封的名义。诸侯实在是畏惧他,哪里能够得到诸侯的诚心悦服呢 此后景监能够荐举商鞅作丞相,弘恭、石显能够害死萧望之,造成这种恶果的(源头)正是晋文公。
唉!晋文公得到贤良的大臣来治理原地这样的大地方,可见问守原的过错不在于被推举的人不好,而只是问错了人,但是这事还是被当时人耻笑,并贻害后代,到这个地步,何况在被问的对象和被推举的人两方面都错了,那还有什么办法可以挽救呢 所以我揭示晋文公的错误,用来附和《春秋》贬斥许世子止和赵盾的用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