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合肥六中2025-2026学年上学期高一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阅读(72分)(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5题。农业文化遗产指的是一种活态的、至今仍在生产领域发挥作用的生产系统。我国有着悠久的农耕历史,留下了众多的农业文化遗产。为保护传承几千年来的农业文化遗产,2012年,当时的农业部开始启动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项目评选活动,至今共列入5批118项。这些遗产是中华传统农耕方式的优秀代表,有的形成了循环生态利用的模式,依然造福于当地。当我们重新审视这些遗产时,发现了一些非同寻常的意义。在中国的农业遗产中,水稻元素最为显眼。这与水稻在中国传统农业中的重大作用相匹配。中国是重要的农业文明起源地,在万年前开始别化水稻,唐宋以来,经济中心开始向南方转移,水稻承接了经济中心转移的重要任务,使中华农耕文明始终得以延续。水稻起源于南方地区,将沼泽地变成良田。稻田所处的低湿地含有的营养物质成分高于北方旱地,水稻的产量优势得到发挥。魏晋南北朝时期,大批人口迁移至江南一带,推动了当地水稻种植。隋朝大运河的开通,便于将南方的粮食向北方输送。唐宋之际,经济中心由黄河流域转向长江流域,宋代已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出现。水稻与鱼、鸭、蟹、虾、鳅等在稻田中共生,形成小的种养系统。自公元9世纪保持至今的稻鱼共生系统,是一种典型的生态农业生产方式。水稻为鱼类提供庇荫和有机食物,鱼则发挥耕田除草、松土增肥、吞食害虫等功能。这种生态循环减少了系统对外部化学物质的依赖,水稻、杂草构成了系统的“生产者”,鱼类、昆虫、各类水生动物构成了系统的“消费者”。系统自身不需使用化肥农药,就维持了正常循环,保证了农田的生态平衡,有利于构建良好的生态环境。其突出代表是“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和“贵州从江侗乡稻鱼鸭系统”。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2005年6月成为中国第一个世界农业文化遗产。水稻还成就了高山梯田与丘陵梯田。只要有灌溉条件,人们就会选择种水稻而不是旱地作物。其中,云南元阳稻作梯田、广西龙胜龙脊梯田是其突出代表。在云南元阳的高山上,山顶为森林,接着是村庄、梯田,底下是河流,这个梯田系统被解读为“江河一森林一村寨一梯田”四度同构的“人与自然高度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这里的田随山势地形变化,坡缓地大则开垦大田,坡陡地小测开垦小田,甚至沟边坎下石隙也开田,梯田大者有数亩,小者仅有赣箕大。1300多年来,哈尼族人生生不息“雕刻”出了一幅幅山水田园风光画。2013年,该遗产在第三十七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水稻还与小麦形成了稻麦轮作的水旱轮作系统。这个系统中,因为土壤环境在千湿中轮换,相应的作物病虫害因为转换失去了固有的生存环境,危害大大减轻,“云南剑川稻麦复种系统”就是其代表。自新石器时代晚期开始,生活在今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剑川县境内的人每年5月6月栽种水稻,10月11月水稻收获后翻耕播种大麦或者小麦,麦茬翻耕后再栽水稻。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全球农业面临的问题。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项目因致力于促进可持续农业的振兴和农村发展目标的实现,得到广泛认同。到今年为止,中国共有15个农业文化遗产列入全球重1合肥六中2025-2026学年上学期高一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答案试卷总分: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一、阅读(72分)(一)阅读1(本题共5小题,19分)1【答案】D【解析】A项,“江河一森林一村寨一梯田”四度同构只是农业生产系统的一种模式,不是“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界定标准。B项小型“农户或以传统的家庭为单位的生产结构更有利于做到这一点”,文中看不出这样的生产结构更利于保证生物多样性,尽管当时的生产结构是农户或以传统家庭为单位。C项“促使中国经济中心转移的同时也加快了人口南迁的步伐”于文无据。2【答案】C【解析】“总分总形式”不正确,作者先提出论题、观点,进而以水稻为例分析论证观点,最后总结。不是总分总形式。另外“并借此彻底解决农业面临的问题”错误,夸大其词。3【答案】D【解析】“到水稻产区就可以领略这15个农业遗产的全貌”,15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并非都是在水稻产区,原文说“在中国的农业遗产中,水稻元素最为显眼”。4【答案】①开篇点题,明确说明对象及其核心特征一“活态性”;②总领全文,为下文具体介绍各种仍在发挥作用的农业文化遗产(如稻鱼共生、梯田系统等)张本:③与静态的文物遗产形成对比,突出农业文化遗产的现实价值。5【答案】①农业的未来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而应是传统智慧与现代科技的融合。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技术保障了国家的粮食安全,其精神值得铭记。②传统农业文化遗产中的生态循环、物种共生、因地制宜等智慧,为解决现代农业面临的土壤退化、面源污染等问题提供了宝贵思路。③理想的“农业的未来”,应是在保障高产稳产的同时,兼顾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健康,走一条产量与质量并重、生产与生态协调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这才是对中华农耕文明最好的继承与发展。(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6【答案】B【解析】A项分析错误,归因不当。同学的态度是外因,但香雪行为最根本的动力源于其内心的觉醒与主动遍求,即她对自尊、对平等、对融入更广阔知识世界的强烈渴望。外界的刺激只是促发了她内在的诉求。C项分析错误。“北京话”的话是开车时间紧迫下的无奈回应,带有善意的承诺意味,不能直接解读为厌烦与虚伪。D项情感理解片面,此处的“羞涩”与“畏缩”更侧重于香雪在更高级的文明产物面前,对自身落后处境的敏感与自尊心受挫,而非简单的自卑与愤怒。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语文 语文答案(1).pdf 语文 语文试题(1).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