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单元教学】岭南版八上第11课《新能源助力未来》核心素养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大单元教学】岭南版八上第11课《新能源助力未来》核心素养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岭南版《新能源助力未来》教学设计(第11课)
课题 新能源助力未来 单元 第二单元 学科 美术 年级 八年级
核心素养目标 审美感知:感受太阳能板、风车、潮汐发电机等新能源设施的造型美感,理解科技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视觉表达,提升对 “绿色科技” 主题美术作品的审美判断力。艺术表现:运用思维导图(线条、色彩、图标)、沙盘模型(空间规划、材料搭配)等美术形式,表达对新能源类型、开发意义及社区设计的思考,掌握视觉化表达的基本方法。创意实践:小组合作完成新能源社区沙盘设计,结合仿生造型、环保材料等元素,探索 “科技 + 艺术 + 环保” 的创意融合路径,培养创新思维与动手能力。文化理解:通过新能源主题美术实践,理解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内涵,认识美术在传播环保理念、展现科技进步中的作用,增强生态文化意识。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第二单元“艺术与科技的交融” 的核心课时,以 “新能源”为主题,搭建“科技认知— 美术表达 — 创意应用”的学习链条:知识层面:梳理新能源(风能、太阳能、海洋能、核能等)的类型、优点及开发意义,建立 “科技服务生活” 的认知;技能层面:学习思维导图(关键词提炼、视觉符号设计)、沙盘模型(空间布局、材料运用)的美术表现方法;3.素养层面:引导学生用美术语言诠释科技与环保的关系,实现 “认知 — 表现 — 创意” 的递进,呼应单元 “艺术与科技交融” 的核心主题。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具备以下基础与需求:1.认知基础:对新能源(如太阳能路灯、电动车)有生活感知,但缺乏系统分类与深层意义的理解;21世纪教育网独家资源2.技能基础:掌握简单的绘画、手工技巧,有小组合作经验,但用思维导图梳理逻辑、用沙盘规划空间的能力需要引导;3.学习需求:对 “科技 + 创意”的主题兴趣浓厚,渴望通过实践将抽象知识转化为具象作品,需教师提供具体示范与个性化指导。
教学重点 掌握新能源的主要类型、优点及开发意义,能通过思维导图清晰呈现逻辑关系;2. 小组合作完成新能源社区沙盘设计,合理融入新能源设施(如风车、太阳能屋顶),体现美术造型与空间规划能力。
教学难点 1.将新能源的科技属性转化为美术视觉元素(如用流线型造型表现潮汐发电机,用暖色调体现太阳能);2.沙盘设计中平衡 “功能性”(新能源设施的合理布局)与 “艺术性”(造型美感、色彩搭配),凸显创意理念。
教学方法 情境导入法、案例分析法、示范教学法、小组合作法、实践指导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环节一:导入 播放短视频(内容:清晨太阳能路灯熄灭、风力发电机转动、潮汐电站运作,搭配城市居民的绿色生活场景),同时展示 PPT 中 “阳光、水流、海风”的实景图;提出问题:“视频和图片里,哪些设施在为我们的生活提供能量?这些能量和传统的煤、石油相比,有什么不一样的感受?”倾听学生回答,提炼“清洁、环保” 等关键词,引出课题《新能源助力未来》。过渡语:“同学们刚才精准地找到了视频里的新能源设施,也感受到了它们‘清洁、可重复’的特点 —— 这些改变我们生活的新能源,到底有哪些具体类型?它们又能为地球和人类的未来带来什么?接下来,我们一起走进‘新能源知识库’,解开这些疑问。” 1.观看视频与图片,专注捕捉新能源相关场景; 2. 结合生活经验举手回答,分享对 “太阳能路灯”“风车” 的认知,尝试说出“不污染空气”“可重复使用” 等特点。 1.用动态视频+静态图片创设情境,调动学生视觉感知,快速聚焦“新能源”主题;2.从生活经验切入提问,降低认知门槛,激发探索兴趣。21世纪教育网独家资源
环节二:新课讲授 布置活动一:小组讨论,说说你知道哪些新能源。一、认识新能源:类型与特点1.讲解新能源的定义,展示PPT中“新能源分类”图表(含风能、太阳能、海洋能、核能等,搭配对应的设施图片:陆上风电、光伏发电板、潮汐涡轮机、核电站);逐类讲解核心特点:风能:结合“全球风能总量是人类年耗能源数倍” 的数据,说明“可再生、储量大”;21世纪教育网独家资源太阳能:展示家庭太阳能屋顶案例,强调 “清洁、普及性强”;核能:用“运行中几乎不排放温室气体”说明环保优势,补充 “安全技术成熟”的常识;3.组织学生思考:举例子说明“煤炭发电”“太阳能发电”的污染情况,提问“哪种能源更适合长期使用?为什么?”,引导学生总结新能源“可再生、清洁环保、储量大”的共同优点。二、解读新能源:开发的意义布置活动二:用思维导图描述新能源开发的意义。展示PPT中“新能源开发意义”的三个维度(环境、经济安全、未来可持续),结合案例讲解:环境维度:说明 “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缓解气候变化”;经济安全维度:结合“我国风电产业带动百万就业” 的数据,强调“减少对国外化石能源依赖,创造经济增长点”;未来维度:用“化石能源50年后可能枯竭” 的预测,指出“新能源是人类未来的‘能量保障’”; 2.引导学生小组讨论:“除了这三个方面,新能源还能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如 “降低电费”“减少噪音污染”),并邀请小组代表补充。3.用思维导图描述新能源开发的意义①讲解示范思维导图绘制方法:中心主题:用“地球 + 闪电” 图标表示 “新能源开发意义”;21世纪教育网独家资源主分支:围绕 “环境”“经济”“未来” 三个核心,用不同颜色标注(如环境 — 绿色、经济 — 蓝色); 、子分支:写关键词(如 “环境” 下写 “减污染、护蓝天”),搭配简单图标(如 “蓝天” 画小太阳)等②讲解思维导图绘制技巧1.工具:一张白纸,铅笔,彩笔等。2.关键词: 每个分支上只写关键词(如“环境保护”“节能”),而不是长句子。③颜色和图标: 给每个主分支设定不同的颜色后并可以画一些简单图标(如地球、灯泡、风车绿叶)来辅助记忆。④优秀作品欣赏 学习新能源类型与特点。2.认真观看PPT图表,记录每种新能源的对应设施(如“风能 — 风车”“海洋能 — 潮汐涡轮机”);结合教师讲解,在笔记本上标注核心特点(如 “核能:无温室气体排放”);思考对比,“煤炭”与 “太阳能”的污染差异,举手发言总结新能源的共同优点。理解新能源开发意义 1.跟随教师分析三个维度的意义;2.小组讨论5分钟,围绕 “生活中的新能源好处” 记录小组观点(如“太阳能路灯晚上不用拉电线,更安全”),派代表分享。3.学习用思维导图描述新能源开发的意义。4.欣赏优秀思维导图作品。 用 “图表 + 案例 + 数据” 结合的方式,将抽象的科技知识具象化,符合八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与小组讨论,让学生从“被动听”转为“主动思”,深化对新能源 “优点”与“意义”的理解,为后续美术实践奠定认知基础。思维导图 — 沙盘”两个层次设计实践,从“平面表达”到“立体空间”,逐步提升艺术表现难度,符合学生认知递进规律;
环节三:实践创作 小组合作设计 “新能源社区” 沙盘1.请同学们分享让你规划一个新能源社区,你会如何设计呢?2.欣赏AI设计的新能源社区作品展示 PPT 中 “优秀沙盘案例” 与 “AI 设计的新能源社区”图片(含蜂鸟仿生风车、太阳能屋顶、氢能充电桩等元素),讲解设计要点:空间布局:分“居住区、能源区、休闲区”,能源设施(如风车)放在开阔处,避免遮挡;美术表现:用黏土捏制 “太阳能屋顶”(三角形造型),用吸管制作 “风车叶片”(流线型),用蓝色颜料表现 “潮汐能装置”;21世纪教育网独家资源创意理念:需体现 “科技与自然融合”(如在风车旁种“黏土树木”);5.分组(4 人一组),发放沙盘材料(沙盘底座、黏土、吸管、颜料、小石子等),明确分工(1 人画布局图、2 人制作设施、1 人负责色彩搭配); 6.巡视指导:对 “布局不合理” 的小组(如将核电站放在居住区旁),提醒 “能源设施需考虑安全性”;对 “材料运用单一” 的小组,建议 “用小石子装饰休闲区,增加层次感”。 观看优秀案例,讨论小组的设计思路(如 “我们要在社区北边放风车,南边做太阳能停车场”);2. 按分工行动: - 布局者:在草稿纸上画社区分区草图; - 制作者:用黏土捏房子、吸管做风车; - 色彩者:给 “潮汐装置” 涂蓝色,给 “树木” 涂绿色;3. 小组内沟通调整(如 “风车太大,要缩小一点,不然会挡住房子”)。 1.分 “思维导图 — 沙盘” 两个层次设计实践,从 “平面表达” 到 “立体空间”,逐步提升艺术表现难度,符合学生认知递进规律;2. 教师示范 + 材料支持 + 个性化指导,降低实践门槛,确保不同能力的学生都能完成作品; 3.小组合作分工,培养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体现美术学习的 “合作性”。
环节四:作品展示与交流 引导展示与评价: - 对思维导图:提问 “你的主分支为什么用这三种颜色?子分支的关键词是怎么想的?”,鼓励其他学生评价 “你觉得这个思维导图的逻辑清晰吗?有什么可以改进的地方?”;对沙盘:要求解说员介绍“我们的社区用了哪些新能源设施?设计时考虑了什么(如安全、美观)?”,其他学生可以提问“为什么把氢能充电桩放在小区门口?”;教师总结点评:肯定所有作品的创意(如 “某组的‘蜂鸟风车’造型很有艺术感”“某组思维导图的‘噪声减少’补充得很细致”),同时提出改进建议(如 “沙盘可以加个‘垃圾分类站’,让环保更全面”)。21世纪教育网独家资源 参与“新能源艺术展”:思维导图作者:向同学介绍自己的设计思路(如“我用绿色画环境分支,因为绿色代表环保”);沙盘解说员:清晰讲解小组的设施布局和创意理念(如 “我们把风车放在东边,因为东边风大,能更好地发电”);倾听他人展示,主动提问或评价(如 “你的思维导图子分支有点多,能不能合并一些?”“你们的沙盘如果加个儿童乐园会更完整”); 4.记录教师的点评建议,思考自己作品的改进方向。 通过 “展览 + 解说” 的形式,为学生提供展示平台,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和自信心;2. 学生互评 + 教师点评结合,既培养学生的审美评价能力,又通过针对性建议帮助学生优化作品,深化对 “科技 + 艺术” 融合的理解。
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回顾:知识层面:“我们认识了哪些新能源?它们的共同优点是什么?”技能层面:“我们用了哪两种美术形式表达新能源主题?(思维导图、沙盘)”理念层面:“通过这节课,我们明白了‘新能源’和‘艺术’‘环保’之间的什么关系?”2.总结升华:“这节课,我们用美术的眼睛发现了新能源的美,用创意的双手设计了未来的绿色社区 —— 希望大家以后能继续关注科技与环保,用更多美术作品传递‘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1. 积极回应教师的回顾问题,集体回答或举手补充(如 “我们认识了风能、太阳能、核能”“美术能让新能源的理念更直观”); 2. 认真倾听总结,思考 “如何在生活中继续关注新能源”(如 “回家观察小区的新能源设施”)。21世纪教育网独家资源 1. 通过 “知识 — 技能 — 理念” 三个层面的回顾,帮助学生梳理课堂脉络,巩固学习成果; 2. 升华 “可持续发展” 理念,将课堂学习与生活实践结合,体现美术学科的育人价值。
课后作业 完善作品:根据课堂点评,修改思维导图(如优化分支逻辑)或补充沙盘细节(如添加 “新能源宣传牌”);
教学反思 学生对新能源知识的掌握程度是否达标?思维导图与沙盘实践的时间分配是否合理?对 “技能薄弱学生” 的指导是否有效?如何进一步提升学生 “科技与艺术融合”的创意能力?
图形
图文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