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内能和热量 教案 2025-2026学年教科版物理九年级上学期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2 内能和热量 教案 2025-2026学年教科版物理九年级上学期

资源简介

《内能和热量》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是在分子动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具体说明内能是物体内部的能量。与机械能相比,内能不直观、更抽象,学生难于直接接受和理解,所以教科书一开始通过与机械能中动能和势能作类比建立内能的概念,应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学习新的知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对生活中常见实例的分析,指出内能是不同于机械能的另一种形式的能。。
二、学情分析
在进入这节课《内能》的学习之前,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相关知识,如温度、热量、物态变化、分子动理论等。这些知识为学生理解内能的概念、内能与温度的关系以及改变内能的方式等奠定了基础。然而,由于内能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在初次接触时可能会感到有困难。
三、教学目标
【物理观念】知道内能的概念和单位;知道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掌握热值和燃料燃烧放热计算。
【科学思维】会用类比的方法建立内能的概念,能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
【科学探究】通过探究找到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法;用所学知识解释一些内能增加或减少的实例。
【科学态度与责任】通过探究,使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四、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内能概念的建立,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途径。
(二)教学难点 用类比的方法建立内能的概念。
五、教学方法和器材:
(一)教学方法:本节课教学设计以讨论、分析交流为主要学习方式,。
(二)器材:教材、烧杯、开水、冷水、红色墨水、多媒体及幻灯片。
六、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
师:“今天的天气晴间多云,最高温度 37°C。”哇,真热!太阳,向大地辐射着能量...... 那什么是能量呢?
生:疑惑不解,迫切想要知道答案。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引入新课——内能。
(二)、新课教学
(1)温度与热运动
活动 1 :创设情境:
现象中包含着许多微观的信息。对扩散现象的探究,可以帮我们了解分子世界中的一些奥秘。
【实验探究】温度对扩散的影响
把两滴蓝墨水分别同时滴入盛有冷水和热水的两个玻璃杯中(图1-2-2)比较两杯水中墨水扩散的快慢,能得出什么结论 影响扩散快慢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生:温度。
师生总结:
1 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
2 结论:温度越高,扩散就越快,说明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就越剧烈,
3 热运动: 物体内部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叫做热运动.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通过直接感知的现象,推测无法直接感知的事实是研究物理问题的常用方法。
(2)、温度与热运动
活动 2 :创设情境:
1.运动的物体具有动能,那么处于热运动的分子是否具有动能?
2.受到地球吸引的物体若被举高,具有重力势能;分子与分子之间也有相互作用力,分子之间是否也具有势能?
生:举手回答:运动的分子具有动能,相互吸引或排斥的分子也具有势能。
设计意图: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让学生参与到课堂。同时也为描述内能的概念做铺垫。
师生总结出
内能的定义:物体内所有分子的动能和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单位:焦耳(简称焦,用J表示)
师问:1、内能与机械能是一回事吗?
2、比较静止在地面上的球和运动在空中的球所具有的机械能和内能.
生:分析后 回答
设计意图:防止学生混淆,留足够的时间给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师:提出问题:炽热的铁水有内能,南极的冰山是否有内能?
生:分析
师生总结出: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内能。
(3) 改变内能的方式
师:内能,是不同于机械能的一种能量形式。它可以从火堆传过来,也可以由双手摩擦获得,还可以来自通电的电热器……
【实验活动】 让笔杆热起来
拿一支铅笔,怎样做能让笔杆热起来 试一试有几种方法。和同学进行交流,统计所有的方法,并进行归纳分类。
生:思考 回答
师:归纳 总结出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 热传递和做功。
设计意图:每个学生都参与进课堂,动脑思考,感受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师生总结出
(一)热传递
1 定义:以内能的形式从一个物体向另一个物体直接传递,叫做热传递。
2 实质:内能的转移
3 条件:存在温度差
4 方向:从高温传向低温
(二)做功:
1 定义:其他形式的能量转化为内能或内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叫做做功。
实验探究:做功改变内能(一);做功改变内能(二);做功改变内能(三)
总结:
1、外界对物体做功,可以使物体的内能增加.
2、物体对外界做功,可以使物体的内能减小.
2 实质:内能和其他形式的能之间的相互转化.
师:请你举出一些生活中做功使物体内能改变的例子。
设计意图:体会生活与实际相结合。
(4)燃烧:放出热量
秋天的晚上,同学们在野外露营,围坐在堆熊熊燃烧的篝火旁,欢乐地歌唱、讲故事·····
在篝火旁,我们会感到暖意。从微观上来看,这主要是由于篝火周围空气中的分子的热运动变得剧烈了。这意味着空气内能增加了,这些能量来自燃烧的篝火。
燃料的燃烧是一种化学变化,在燃烧过程中,燃料的化学能转化为内能。
在现代社会,人类所用的大部分能量仍然来自各种燃料的燃烧。
师:活动1 认识燃料
1 分类:固体燃料、液体燃料、气体燃料.
2.能量转化:化学能转化为内能
提出问题:用不同的燃料(如麦秸和木柴)做熟同一顿饭时,所需要的燃料的质量不同。这表明了什么?
生:分析、归纳、总结。质量相等的不同燃料在完全燃烧时放出的热量是不同的.
设计意图:使学生通过生活经验分析出质量相等的不同燃料在完全燃烧时放出的热量是不同的。总而为接下来的热值学习做铺垫。
师生总结出:
(二)热值(q)
1.定义:把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Q与燃料质量 m的比,叫做这种燃料的热值.
2.公式:
3.单位:J/kg
师:通过让学生观看热值表 分析出热值的第二个单位:J/m3
从而引出公式
师:看10页右上角“一些常见燃料的热值表”表,你有何发现?
思考:热值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生:只与燃料种类有关!
4.影响因素:燃料种类
师:对公式进行推导和计算:
设计意图:通过理论推到加深对热值两公式的理解;并通过计算现实问题,培养学生的分析、计算能力。
设计意图:体会生活与实际相结合。
七、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时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成功的体会和经验?
课堂检测
板书设计
十、反思盘点:
对初中来说来说,最重要的是培养他们对物理的兴趣。由于本节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我认为对于培养学生认识自然和热爱科学等方面的兴趣有较好的促进作用,在教学中尽量多安排一些体验性活动,让学生多认识一些生活中的内能现象,多积累一些感性经验,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物理的美妙感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