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文化的内涵与功能 教案-2025-2026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7.1文化的内涵与功能 教案-2025-2026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简介

7.1《文化的内涵与功能》教学设计
一、核心素养目标
政治认同:结合文化强国建设实践,理解文化对国家发展的支撑作用,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认同。
科学精神:通过分析戏剧交流案例,准确界定文化的内涵,辩证认识文化的多元功能,提升逻辑分析能力。
公共参与:联系身边文化现象,主动参与文化体验与传播活动,践行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公民责任。
二、学情教材分析
(一)学情分析
高中生对 “文化” 有直观认知(如戏曲、歌曲等),但缺乏理论层面的系统界定;熟悉时政热点,对文化交流类活动兴趣浓厚,但对文化功能的深层理解不足,需通过具象案例搭建理论与实践的桥梁。
(二)教材分析
本课是必修四《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开篇基础,分为 “什么是文化” 和 “文化的功能” 两目。第一目界定文化的内涵与特点,是理解文化功能的前提;第二目阐述文化对个人、社会、国家的作用,为后续学习文化传承创新奠定基础。教材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需结合时政素材强化理解。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文化的内涵与特点;文化对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的功能。
教学难点:区分文化现象与非文化现象;理解文化与经济、政治的辩证关系及文化的引领作用。
四、教学方法和准备
(一)教学方法
议题式教学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探究法、情境教学法。
(二)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包含 “汤显祖国际戏剧交流月” 素材的 PPT,准备探究任务单,梳理教材知识点框架。
学生:预习教材内容,搜集身边的文化现象案例(如校园文化、地方戏曲等)。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 2025 年 10 月 “汤显祖国际戏剧交流月” 开幕式晚会片段(含《汤莎会》《神女劈观》等节目),教师提问:“这场跨越古今、融汇中西的戏剧盛宴属于什么范畴?它为何能引发广泛共鸣、传递中国声音?” 引出本课主题 —— 文化的内涵与功能。
(二)议题探究
总议题:文化何以成为时代发展的精神力量?
分议题一:解码戏剧盛宴 —— 什么是文化?
探究与分享
背景材料:2025 年汤显祖国际戏剧交流月以 “十年文明互鉴路,牡丹新声世界听” 为主题,涵盖昆曲选段、国风歌曲、跨文化戏剧等多元形式。中外艺术家携手创作,既展现《牡丹亭》等传统经典,又融入现代音乐、实景舞台等创新元素。
问题设置:① 晚会中的哪些元素属于文化现象?② 这些文化现象体现了文化的哪些特点?③ 结合教材,如何准确界定 “文化” 的内涵?
教师活动
引导学生区分文化现象(戏曲表演、歌曲创作等)与非文化现象(舞台灯光设备等物质载体)。
梳理知识点并板书:
文化的内涵: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现象,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内容,以及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内容。
文化的特点: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离不开物质载体(如戏剧需通过舞台、演员表演承载);具有传承性与创新性(如《牡丹亭》的古今演绎)。
学生活动
小组讨论 5 分钟,结合材料与教材发言。
展示课前搜集的文化案例,运用知识点进行简要分析(如校园艺术节属于文化现象,体现实践性与传承性)。
分议题二:聚焦文化价值 —— 文化有哪些社会功能?
探究与分享
背景材料:戏剧交流月期间,抚州当地文旅消费同比增长 30%,不少传统戏曲团体通过年轻化改编收获大量青年观众;《汤莎会》让中西方观众感受到 “至情” 与 “挚爱” 的共通情感,助力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优化文化产品供给,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问题设置:① 戏剧交流月如何影响当地经济发展?体现文化与经济的什么关系?② 跨文化戏剧为何能引发情感共鸣?说明文化具有什么功能?③ 结合材料,分析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教师活动
讲解核心知识点并板书:
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经济是基础,政治是集中表现,文化是精神支撑;文化产业促进经济发展,文化交流助力政治互信。
文化的社会功能:① 引领风尚(如戏曲年轻化改编引导审美);② 教育人民(传递情感共鸣与价值观);③ 服务社会(带动文旅发展、丰富精神生活);④ 推动发展(提升软实力,支撑强国建设)。
补充 “相关链接”:引用习近平总书记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 的论述,强调文化对民族复兴的根基作用。
学生活动
小组合作完成 “文化功能对应表”(匹配材料案例与文化功能),派代表展示。
举例说明生活中文化服务社会的实例(如社区图书馆、乡村文化站)。
分议题三:感悟文化力量 —— 文化如何塑造个人与国家?
探究与分享
背景材料:戏剧交流月中,00 后演员用现代唱腔演绎《牡丹亭》,坦言 “通过戏曲读懂了传统美德”;晚会主题曲《我在牡丹亭等你》由中英歌手共唱,成为文明互鉴的纽带。某中学组织学生观看晚会录像后,不少学生主动学习传统戏曲知识。
问题设置:① 戏曲体验对青少年成长有什么作用?② 中华文化通过戏剧交流走向世界,体现了文化的什么国家功能?③ 结合自身经历,谈谈文化对个人的塑造作用。
教师活动
梳理知识点并板书:
文化对个人的功能:① 丰富精神世界(提供精神滋养);② 增强精神力量(激励行动);③ 促进全面发展(提升素养)。
文化对国家的功能:凝聚民族精神,提升国际影响力,为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呼应文化强国战略目标)。
学生活动
开展 “我的文化感悟” 微分享,讲述自身参与文化活动(如读经典、看展览)的收获。
讨论:作为青少年,如何助力中华文化传承创新?(如学习传统戏曲、参与文化志愿活动等)
分议题四:辨析文化现象 —— 如何准确把握文化内涵与功能?
探究与分享
背景材料:有人认为 “戏剧道具是物质产品,不属于文化”;也有人说 “文化只能娱乐大众,没有实际价值”。
问题设置:① 结合教材知识,判断上述观点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② 如何避免对 “文化” 的认知误区?
教师活动
总结易混点:① 文化是精神现象,但其载体可以是物质的;② 文化功能是多元的,兼具精神价值与实用价值。
强化知识点:文化的本质是精神力量,能在实践中转化为物质力量。
学生活动
进行 “文化认知辨析” 小游戏,快速判断案例(如 “手机”“手机软件中的国学课程”)是否属于文化,巩固内涵理解。
(三)知识小结
采用 “思维导图” 形式梳理本课知识:以 “文化” 为核心,分支呈现 “内涵与特点”“社会功能”“个人与国家功能”,标注时政案例与教材知识点的对应关系,强化体系化记忆。
(四)课后练习
1.“你是那夜空中最美的星星,陪伴我一路前行,你是我生命中最美的相遇,早安我的隆回……”《早安隆回》因催人奋进的歌词、朗朗上口的旋律配上动感的节奏,迅速风靡网络和社会,也让隆回县成了网红旅游城市,推动隆回文化旅游和产业发展。这表明( )
①文化以经济为基础,一定的经济政治决定一定文化
②文化推动发展,文化的价值在于能否创造经济价值
③文化服务社会,满足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
④文化反作用经济,给予经济重大影响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合理利用乡村地名的多重价值能助力乡村振兴。例如,许多地理标志产品都是“地名+品名”的表现形式,像烟台苹果、西湖龙井等,产生的经济效益有目共睹。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和地名息息相关,如杨家埠年画、扬州弹词,地名为非遗项目及其衍生产品赋能,提高了经济效益。这说明( )
①文化是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的积极因素
②一定的文化决定并影响着人们的实践和经济生活
③一定的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给经济带来影响
④文化与经济的相互融合有利于为乡村振兴提供动力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3.景德镇市珠山区三宝村依托深厚的陶瓷文化底蕴,通过吸引“景漂”“景归”人才、举办交流培训活动、打造“陶瓷+”多元业态等方式,年接待游客突破120万人次,实现了从“卖泥巴”到“卖文化”的转变。这一变化体现了( )
①文化引领风尚,为人们提供精神指引
②文化教化育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③文化服务社会,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
④文化推动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动力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4.2024年是纪念孔子诞辰2575周年。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儒家思想,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深刻影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天,人们围绕孔子的思想及其时代价值展开深入交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  )
①提升文化软实力,决定经济政治发展
②在延续中华民族文化血脉中激发前进动力
③厚植文明根脉,汲取中华优秀文化滋养
④凝聚起共筑中国梦的强大物质力量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5.“宝镜如明月,出自秦宫样。隐起双蟠龙,衔珠俨相向。”双龙镜流行时期,正是大唐皇朝最具活力的阶段。这一时期,铜镜制作力求新颖,构图匀称,方圆之中充满着愉悦与和谐。同时,龙的形象、神态、韵味都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材料表明( )
①文化需要通过载体呈现,双龙镜是大唐文化的物质载体
②一定的文化会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给予经济重大影响
③文化可以引导人们认识真善美,为人们提供丰富精神食粮
④双龙镜承载了民族记忆,赋予中华传统文化新的时代特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参考答案:DDCCB
六、教学反思
听课状态:时政案例 “汤显祖国际戏剧交流月” 有效吸引学生兴趣,小组讨论参与度较高,但部分学生对 “文化与经济交融” 的理解仍显模糊,需增加生活化实例辅助。
知识点讲解:通过分议题层层递进讲解知识点,逻辑清晰,但 “意识形态与非意识形态的区分” 一带而过,可能导致学生认知不深,下次教学需补充简单案例(如哲学与物理的区别)。
作业练习:课后练习兼顾基础与实践,但缺乏分层设计,可增加选做题(如为家乡文化传播提建议),满足不同层次学生需求。实践任务需明确调查方法,提升可操作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