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论语》十二章任务式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1《论语》十二章任务式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选择性必修上册5.1《<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积累“志于学”“不惑”“耳顺”“从心所欲不逾矩”等关键词句,准确翻译并理解文意。梳理“学而时习之”“学而不思则罔”等经典语句的语法结构与逻辑关系。
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对比分析(如“志向的坚定性”“学与思的关系”),培养辩证思维与批判性思维。梳理“立志→为学→修身”的逻辑链条,理解君子成长的阶段性特征与循环提升规律。
审美鉴赏与创造:感受孔子语言的凝练性与哲理性(如对比手法、比喻修辞),体会古典文本的简约之美。鉴赏颜回“不改其乐”、孔子“乐以忘忧”等精神境界,提升对高尚人格的审美感知。
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儒家“君子”人格的核心内涵(德才兼备、修己安人),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修身立德”的价值观。联系当代生活,思考君子之道对个人成长与社会发展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难点
积累“志于学”“不惑”“耳顺”“从心所欲不逾矩”等关键词句,准确翻译并理解文意。梳理“学而时习之”“学而不思则罔”等经典语句的语法结构与逻辑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叩问“君子”本质
导入语:“你认为‘君子’是天生的吗?为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后)
引用孔子自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并提问:“这段话揭示了什么?”
思考并回答对“君子天生论”的看法;
观察孔子的人生轨迹,初步感知“君子是后天修炼而成”的结论。
设计意图:以问题激活思维,通过孔子的人生阶段引出“君子成长密码”的探究主题,明确学习目标。
二、任务一:成长的起点——立志:人生的“定盘星”
活动设计:
1. 关键句:
原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提问:“‘志于学’为何是起点?‘志’的坚定性如何体现?”
(结合《孙子·军争》“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对比,强调个人志向不可外力改变。)
2. 深度追问:
资料补充:《论语·子罕》“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强调主观意志的决定性)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我的志向是什么?如何像孔子一样坚守它?”
(分享后教师点评,引导联系实际)
设计意图:通过经典对比与生活联结,理解“立志”是君子成长的根基,培养目标意识与坚持品格。
三、任务二:成长的路径——为学:修炼的“方法论”
活动设计:
活动1:如何学习?——方法与态度
1. 学习方法:
原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教师引导:
“时习”= 定期复习?结合学生经验提问:“你如何‘时习’?感受到快乐了吗?”
(引出“知新”是快乐的根源——通过复习发现新理解。)
对比“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礼记·学记》),理解“知新”需独立思考。
辩证分析“学而不思”与“思而不学”的弊端(引用孔子“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2. 学习态度:
原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教师引导:
解读“为学三境”(知之→好之→乐之),提问:“你有过‘乐学’的体验吗?”
(联系兴趣学科说明)
分析“三人行”的学习智慧
(向他人优点学,从缺点反思自己)
感悟“逝者如斯夫”的惜时之思
(类比当代“时间管理”的重要性)
设计意图:通过文本细读与生活关联,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乐学态度与开放心态。
活动2:为何学习?——目标导向
原文:“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教师提问:“远方的‘朋’为何而来?与‘学而时习之’有何关系?”
(引导学生理解:学问精进后吸引志同道合者,共同切磋是更高层次的快乐。)
设计意图:揭示学习的社会性价值,理解“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的深层含义。
四、任务三:成长的目标——成人:理想的“终极形态”
活动设计:
活动1:孔子的人生坐标
原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资料补充: “三十而立”:《论语·季氏》“不学礼,无以立”
(立=知礼守礼,人格独立)。
“四十不惑”:学问成熟后的清醒
(不再被表象迷惑)
“五十知天命”:领悟恒常之道
(如《易》中“道”的永恒)。
“六十耳顺”:包容不同声音
(如周游列国时面对嘲讽的豁达)。
“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自由与规范的统一
(道德内化为本能)
教师提问:“这一轨迹说明君子成长是怎样的过程?”
(引导学生总结:阶段性提升,最终达到“道德与自由融合”的理想人格。)
活动2:君子的精神画像
原文: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教师引导:
对比颜回与孔子的“乐”
(物质匮乏但精神富足,因追求道义而满足)。
讨论:“如果富贵与道德冲突,你会如何选择?”
(联系“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原文:“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资料补充:“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君子更关注自我提升而非外界评价)。
总结:君子理想人格的特征——安贫乐道、重义轻利、内心自足。
活动3:通往理想的路径
原文:“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教师引导:
“三省吾身”= 自我反思的具体维度
(对他人、朋友、学习负责)。
“博学笃志”= 广泛学习+坚定目标
(知行合一)。
总结:“修身”是通过具体行动
(学习、反省)将道德内化为品格。
设计意图:通过经典文本与人物案例,理解君子人格的内涵与达成路径,树立精神标杆。
五、总结升华:君子的成长密码
以思维导图形式总结:
1.密码一:立志
(志于学,匹夫不可夺志)——方向与坚守。
2.密码二:为学
(学而时习,学思结合,惜时乐学,择善而从)——方法与态度。
3.密码三:修身
(三省吾身,博学笃志)——实践与反思。
终极境界:人格完善(安贫乐道)、精神自由(从心所欲不逾矩)、人际和谐(人不知而不愠)。
学生活动:齐诵关键句(如“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分享本节课的收获。
结语:“君子的成长不是‘顿悟’,而是‘渐修’。愿同学们以立志为帆,以学习为桨,以修身为舟,在成为‘完善之人’的路上不断前行!”
六、作业设计(分层选择)
1. 基础层:整理文中圈画的实词和虚词,句子的释义,并识记。
2. 发展层:结合自身经历,写一篇300字短文《我的“志”与“学”》
(如“我的志向是___,我打算如何像孔子一样坚持?”)。
3. 挑战层:调研一位当代“君子式人物”(如科学家、志愿者),分析其身上体现的“君子品格”(如安贫乐道、重义轻利),制作人物卡片。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