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 教案-2025-2026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7.3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 教案-2025-2026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简介

7.3《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教学设计
一、核心素养目标
政治认同:结合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部署,理解“双创”路径与民族精神的时代价值,增强对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的认同感,坚定文化自信。
科学精神:通过2025年文化实践案例,辩证分析传统文化“双创”的方法,理性认识民族精神的传承与发展,避免文化传承中的形式主义误区。
公共参与:立足湘西非遗传承、乡村文化振兴等实例,树立“传承文化、弘扬精神”的责任意识,主动参与文化传播与精神践行活动。
二、学情与教材分析
(一)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通过前序学习已掌握文化内涵与功能,对非遗、传统节日等文化现象有生活感知,且关注微短剧、文创等流行文化形式,但对“双创”的具体路径、民族精神与文化传承的内在联系缺乏系统认知,需时政案例搭建理论与实践的桥梁。
(二)教材分析
本框是必修四《哲学与文化》第七课的深化内容,承接“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下设“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两目,形成“文化传承路径—精神内核弘扬”的逻辑链,是落实“文化强国”教育的核心载体,为后续学习文化自信奠定基础。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内涵及实践路径;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弘扬民族精神的时代意义与实践要求。
教学难点:结合2025年时政案例阐释“双创”的区别与联系;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精神的根基,把握“文化传承”与“精神弘扬”的内在统一。
四、教学方法和准备
教学方法:议题式教学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教学准备:制作含2025年10月时政素材的PPT(四中全会公报节选、湘西非遗微短剧片段、昆山周庄文化IP案例);印发探究任务单;布置预习“双创”、民族精神等核心概念。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播放2025年10月时政混剪: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部署、湘西“钢火烧龙”非遗微短剧拍摄现场、昆山周庄文化IP展演。提问:“这些场景中,传统文化如何焕发新生?背后承载的民族精神又如何体现?今天我们共同探寻文化传承与精神弘扬的时代答案。”
学生活动:观看视频,结合生活经验(如接触的文创产品、红色故事)自由发言,初步感知文化创新与精神传承的鲜活实践。
设计意图:以高层部署与地方实践联动场景切入,激发探究欲,自然引出本课主题。
(二)议题探究
总议题:2025年文化实践中,如何实现传统文化“双创”与民族精神弘扬的同频共振?
分议题一:守正创新——传统文化“双创”的路径如何落地?
探究与分享
背景材料:2025年10月,多地探索传统文化“双创”新路径:①湘西州推出微短剧《阿桂的村晚》,将300年“钢火烧龙”非遗技艺融入剧情,用4K技术呈现,上线前带动拍摄地民宿预订量增长65%;②江苏昆山周庄依托“水乡文脉”,打造实景演艺、非遗工坊等载体,将传统民俗转化为文旅IP,实现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双提升;③某非遗传承人固守技艺形式,拒绝数字化改编,导致技艺面临失传风险。
问题设置:①湘西非遗微短剧和周庄文旅IP分别体现了“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二者内涵有何不同?②结合反面案例,说明传统文化传承为何必须坚持“双创”?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研读教材第一目,梳理“创造性转化”(改造旧形式,赋予新表达)与“创新性发展”(拓展新领域,融入新元素)的核心区别,结合案例分析“双创”的共同原则——立足传统、适配时代。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5分钟,完成“双创”内涵对比表,明确二者差异与联系,全班分享。
知识点讲解:
创造性转化:将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的内容,通过现代形式(如微短剧、实景演出)呈现,使其适应当代生活(如湘西非遗+微短剧)。
创新性发展:在传统文化基础上,融入现代技术、产业理念,拓展应用场景(如周庄文化+文旅产业)。
核心要求: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既反对固守传统的“守旧主义”,也反对脱离传统的“虚无主义”。
分议题二:精神溯源——民族精神如何植根传统文化土壤?
探究与分享
背景材料:2025年10月,湘西微短剧《筸军满怒》热播,以姜糖制作、南方长城等文化元素为载体,讲述筸军抗战故事,红军后代参与演出传递家国情怀;江苏昆山周庄村民自发组建“文化传承理事会”,以村规民约传承“诚信经营、邻里互助”的民俗美德,凝聚乡村治理合力。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指出,要“植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弘扬民族精神。
问题设置:①材料中的“家国情怀”“诚信互助”分别对应中华民族精神的哪些内涵?②结合案例,说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的内在联系。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研读教材第二目,明确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结合案例分析传统文化是民族精神的“根脉”,民族精神是传统文化的“灵魂”。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6分钟,从材料中提炼文化元素与精神内涵的对应关系,绘制“文化—精神”关联图,全班展示。
知识点讲解:
中华民族精神基本内涵: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包含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
文化与精神的联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精神形成的深厚根基(如民俗美德孕育勤劳勇敢品质);民族精神是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如家国情怀贯穿红色文化传承),二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分议题三:时代践行——新时代如何弘扬民族精神?
探究与分享
背景材料:2025年10月践行民族精神的鲜活案例:①湘西非遗传承人张孝铭手把手教授青年“钢火烧龙”技艺,强调“对得起祖辈传承”,诠释自强不息的精神;②昆山周庄“文化+旅游”从业者坚守诚信经营,游客满意度连续三年提升,彰显诚信友善的品质;③“寻美潇湘红”活动中,青年学生拍摄红色微短剧,传播革命故事,践行爱国主义精神。
问题设置:①材料中不同群体践行民族精神的方式有何差异?②结合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说说新时代弘扬民族精神的具体路径。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结合教材知识,从“传承者”“从业者”“青少年”等不同主体归纳践行路径,强调弘扬民族精神需融入日常实践。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5分钟,分类梳理“个人—社会—国家”层面的践行方法,形成行动清单。
知识点讲解:
弘扬民族精神的时代路径:
立足传统文化传承:通过非遗保护、民俗实践等活化精神内涵(如传承人授艺)。
融入生产生活实践:在职业岗位、社会交往中践行精神要义(如诚信经营)。
依托现代传播载体:借助微短剧、新媒体等扩大精神影响力(如青年拍红色作品)。
核心要求:与时代需求相结合,推动民族精神与时俱进。
分议题四:价值共生——“双创”与精神弘扬如何助力发展?
探究与分享
背景材料:2025年10月数据显示:湘西非遗微短剧带动当地旅游收入增长40%,1200余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昆山周庄文化IP赋能乡村振兴,村民精神文化生活满意度达92%。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强调,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动力。
问题设置:①“双创”与精神弘扬对经济社会发展有哪些具体作用?②这印证了教材中文化的哪些功能?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链接前序“文化功能”知识点,结合案例分析“双创”与精神弘扬的双重价值——既丰富精神生活,又推动经济发展。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4分钟,从“精神富裕”“经济增长”“社会和谐”三个维度归纳价值,补充生活中的同类案例。
知识点整合:
双重价值:①精神层面:满足人民高质量精神文化需求,凝聚社会共识(如乡村文化认同);②实践层面:赋能产业发展、乡村振兴,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动力(如文旅融合增收)。
理论依据: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脉。
(三)相关链接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公报:“植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对应“文化与精神的内在联系”。
湘西非遗微短剧:体现“创造性转化”与爱国主义精神的融合,对应“双创路径与精神践行”。
昆山周庄文化IP:印证“创新性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对应“文化的社会功能”。
(四)课后练习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应该()
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②全盘继承,保持传统文化的原汁原味
③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④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2025年春节档,《哪吒之魔童闹海》(简称《哪吒2》)火爆出圈,《哪吒2》中深受观众喜爱的“结界兽”形象,灵感来源于三星堆遗址和金沙遗址青铜人像。该形象圆润的大头、凸出的杏眼等面部特征,保留了三星堆青铜器的神秘感,又通过卡通化处理增添了呆萌气质。“结界兽”形象的设计()
①敢于创造性转化:将庄重严肃的文物形象转化为符合现代审美的动画角色
②善于古为今用:借用古遗址中的青铜人像的故事讲述当代人的故事
③缘于作者能动性:既致敬传统文化,又通过现代叙事手法让文物形象焕发新生
④精于继承与发展:直接把文物拿过来,使其成为连接历史与当代观众的文化桥梁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2025年9月3日,我国隆重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在抗战中,唐淮源、寸性奇、王甲本、陈钟书和李忍涛五位滇军将领牺牲,滇军在台儿庄战役中的英勇表现,鼓舞全国抗战,滇军抗战事迹被后人铭记和传承。伟大抗战精神的锻造形成,凝聚着滇军将士的血性担当。这告诉我们()
①滇军英勇抗战佐证民族精神是在战火中淬炼而不断发展的
②滇军血性担当可被视为鼓舞全国人民英勇抗战的一面旗帜
③爱国主义流淌在民族血脉中,是锻造抗战精神的物质载体
④抗战精神已经融入大滇传统文化忠诚与担当的优良品格中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4.烧烤,古代称之为“炙”,上半部分为肉,下半部分为火,是肉放在火上烤制的象形字。早在数十万年前,北京猿人已开始使用天然火烤制食物,《诗经》中也有主人烤制兔肉招待贵宾的故事。时至今日,烧烤技术不断改进,烧烤食材包罗万象,丰富的调味品更增鲜香,几把椅子围在桌旁,一架烤炉便是国人的“深夜食堂”。这表明()
①汉字传承了烧烤文化,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
②烧烤文化由人所创造,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③我国烧烤文化源远流长,不断得到创新和发展
④被现代人所接受的传统文化能够促进社会发展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5.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一抔黄土一抔魂,千般壮志千般勇。”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熔铸的伟大抗战精神,始终是鞭策中华儿女跨越一切激流险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动力。这说明抗战精神()
①是中华民族共同的,也是独特的精神标识
②具有凝聚和动员中华民族力量的强大功能
③作为革命文化,具有超越时空的永恒价值
④集中体现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参考答案:CBCCC
(五)知识小结
教师引导构建框架: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传承路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精神内核(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实践逻辑(文化植根精神、精神赋能发展)→青年担当(做传承者、践行者、创新者),强调“文化是根,精神是魂,双创是路,发展是果”。
六、教学反思
听课状态层面:学生对湘西非遗微短剧、周庄文旅IP等案例兴趣浓厚,讨论积极性高,但部分学生对“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区别”仍存在模糊认知,在分议题一的分享中表述不够精准。后续需增加“同一文化资源的两种转化方式”对比案例,通过具象化差异强化理解。
知识点讲解层面:借助时政素材覆盖了“双创”路径、民族精神内涵等核心知识点,但对“文化传承与精神弘扬的相互作用”讲解稍显仓促,未能充分结合学生生活案例展开。可补充“校园汉服文化与礼仪精神传承”等身边实例,让理论更贴近学生认知。
作业练习层面:短评写作题能激发学生思考,但部分学生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行动规划空洞。后续可提供优秀短评范文,增设“行动可行性评估”环节,要求结合校园或社区资源细化方案,提升作业的实践导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