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5张PPT)第三单元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第7课 古代的商业贸易子目二 货币、信贷、商业契约 古代世界 古代中国货币 ①古埃及开始用铜块和银块作为货币。 ②小亚细亚出现金属铸币 中国商朝用贝等天然物作为货币作用:便利了商品交换和流通;促使商业的功能由最初的互补余缺向________转化信贷 ①两河流域:出现经营借贷的商人。 ②古埃及:出现较为完备的__________。 ③古希腊:货币经营行业开始兴起,出现汇票的雏形 ①春秋:实物借贷形式普遍,出现货币信贷。②唐朝:出现“飞钱”。③宋朝:______开始使用,取代不少汇兑业务。④明朝:钱铺等新式金融机构盛行。⑤清朝:_________借贷显著发展,出现庄票逐利增财借贷合约纸币资本性 古代世界 古代中国商业 契约 ①古埃及:契约广泛使用。 ②两河流域:古巴比伦订立契约是普遍现象 ①商周时期出现契约。②汉朝以后,涉及财产关系和______关系的契约普遍。③唐宋以后契约的应用更加广泛共同 作用 便利了__________,扩展了商贸活动的领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观念人身商品交换【概念】信贷广义的信贷是指存款、放款的信用活动的总称。狭义则仅指贷款,即货币持有者将货币资金按一定的利率借给用款人,用款人需要在约定的期限内归还本息的信用活动。【概念】商业契约契约实际上就是合同。商业契约指在经济活动中当事人双方订立的有关买卖、抵押、租赁等事项的文书或条款,有口头商业契约和文书商业契约两种形式。契约既是对彼此诚信的承诺,也是缔约双方履约的凭证。【概念】飞钱实际上是一种票证,类似现代汇票。飞钱的使用一方面降低了对铜钱的需求,缓和钱币的不足,同时商人前往各地进行贸易活动时,亦减轻了携带大量钱币的不便。【概念】钱铺是古代中国的金融机构,原始业务是经营货币兑换。明末的钱铺已开始经营存放款、汇兑及发行兑换券等业务。1. 【探究】中国古代货币演变图1 商朝贝币 图2 秦朝统一货币 图3 宋朝纸币拓片根据图示概述中国古代货币发展的趋势,并结合所学指出图2措施实行的目的。答案:趋势:从贝币到金属货币,从金属货币到纸币;从多样性到统一性;从笨重到轻便;从自然属性到国家统一发行。目的:巩固国家统一;加强中央集权;促进经济发展。2. 【史料阅读】钱之为体,有乾坤之象,内则其方,外则其圆。其积如山,其流如川……亲之如兄,字曰“孔方”,失之则贫弱,得之则富昌。无翼而飞,无足而走,解严毅之颜,开难发之口。钱多者处前,钱少者居后。处前者为君长,在后者为臣仆。君长者丰衍而有余,臣仆者穷竭而不足。[(西晋)鲁褒《钱神论》]依据史料并结合所学,解读作者对货币以及当时金钱观的认识。答案:史料承认了货币的流通与交换功能,指出钱币是由于社会发展进步而产生的,也透露出作者对金钱崇拜的讥讽。结合时代背景,魏晋时期商品经济有一定发展,货币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作者揭示出货币力量对传统的儒家标榜的人生价值观念的扭曲。3. 【学思之窗】拜占庭帝国的金币拜占庭帝国金币在中国出土数量很多。上图是在中国北魏墓葬中出土的拜占庭帝国阿纳斯塔修斯一世时期(491—518)的金币。上述史料可以用于佐证什么历史现象?答案:据史料推测,魏晋时期中国与拜占庭帝国等西方国家有一定的商贸往来,也说明即使在南北朝分裂时期,丝绸之路并没有完全中断。4. 【探究】信贷类型的对比庄票形成于清朝前期,是钱庄签发的一种票据,上面写有一定金额并由钱庄负责兑现。庄票分为即期和远期两种,即期庄票见票即可支付,远期庄票须到期才能支付。庄票都不记名,不论何人持有,凭票即付,不得挂失和止付。所以,庄票可以代替现金流通。依据庄票的介绍并结合飞钱的特点,比较庄票与飞钱的异同。答案:同:两者都可用于兑现,都属于信贷业务;都是商品经济繁荣的体现。异:飞钱不能流通于市场,没有货币功能;庄票可以代替现金流通。5. 【问题探究】(购买人的宣言)[代理人谢勒夫卡]说道:我从文书简提手中买来这所房屋。我为了它而给了他十个沙图;此项契约在胡夫-阿海特公墓村的议会(贾贾特)的面前,当着简提的许多身为凯米普的祭司团成员的证人的面,由登记办公室盖章确认。(对价格的详细说明)一块四肘尺宽十肘尺长的布料:三沙图一张床:四沙图一块二肘尺宽十肘尺长的布料:三沙图(对房屋的描述)按墨线精确地建造无花果木的屋顶尚未完成(卖者的宣言)他说:以国王的生命起誓!我将使法律手续完成,将使你对此事满意,并对属于这房屋的任何东西的情况满意,因为现在你已经实施了这种交换的付款。(梅努《凡尔库特混杂文件》,默尼著,景昭译《生活在古埃及》)根据史料,结合所学知识,描述古埃及人是如何签订商业契约的。契约对商业贸易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了什么影响?答案:这是一份房屋买卖契约签订过程的材料,从中可以看出契约的签订必须遵循严格的程序并采取一种庄严的宣誓的形式,在祭司和官吏的面前签订契约。影响:契约可以保证商业贸易的顺利进行,使人们形成诚实守信的契约精神。2. (2023江苏高考)唐《杂令》规定,公私借贷可自行签订契约,官府不干涉,但利息总量不得超过本金一倍。唐敬宗发布敕文,对“出利过本两倍”的私债,官府不负责追讨超过法定利率的债务。由此可知唐朝( )A. 暂时放松重农抑商的政策B. 禁止民间的资本性借贷活动C. 保障借贷主体的适当权益D. 通过法律手段调整人身关系【解析】“利息总量不得超过本金一倍”“不负责追讨超过法定利率的债务”,体现了唐朝对借贷商业活动的适度把控,对借贷双方均有保护和限制,故C项正确;材料与重农抑商政策无关,排除A项;B项“禁止”与材料表述不符;人身关系一般指与人身不可分离而无直接财产内容的社会关系,材料未涉及,排除D项。C1. (2025中山期末)敦煌文书是在敦煌鸣沙山发现的唐代古籍。在其中大量关于“乡法”(即民间世代承袭的习惯法)的记述中,包含有买地契、卖舍契、便贷契、雇工契、养男(女)契、放妻书、放良书等各种契约文书的书写样本。这说明当时( )A. 社会法律制度和体系非常完善B. 乡法取代了国家法的法律地位C. 契约精神广泛影响着社会生活D. 私有财产制度成为全社会共识C【解析】唐朝的契约文书内容广泛,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说明契约精神深刻影响着社会生活,故选C项;契约是由双方订立的有关买卖、抵押或租赁等事项的文书,不属于法律,不能得出A项结论,且“完善”表述过于绝对;虽然材料提及了“乡法”,但唐代乡法并没有取代国家法的法律地位,此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中的契约文书内容广泛,不仅涉及私有财产方面,且通过材料信息无法判断私有财产制度成为全社会共识,排除D项。2. 下图为《唐朝和北宋洛阳地区货币使用所占比重变化示意图》。对两者变化解读最准确的是( )A. 表明金银开采数量增加B. 表明政府铸币量迅速提高C. 说明纸币使用范围有限D. 受商业贸易发展状况影响D【解析】材料反映了唐朝使用的绢帛到宋代已经消失,这是受商业贸易发展状况影响,实物交换退出历史舞台,故选D项;材料反映了北宋洛阳地区使用金银比重增加,这并不能说明当时金银开采数量增加,故A项错误;北宋洛阳地区使用铜钱比重增加,也不能说明政府铸币量迅速提高,故B项错误;材料数据无法体现当时纸币使用范围有限,故C项错误。3. (2025徐州期中)熙宁八年(1075年)夏,吴越大旱,赵师孟救灾,“民取息钱者,告富人纵予之,而待熟,官为责其偿”。朱熹也曾几次劝谕上户借贷下户,以度灾荒,官府为债务的偿还作保证。这表明( )A. 官府保护债权人的正当权益 B. 富民成社会救助的主体力量C. 政府鼓励民间资本自由流通 D. 自然灾害抑制农业生产发展【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债权人在灾荒时期按照官府的劝谕进行借贷,官府承诺会让债务人(下户)偿还债务,这体现了对债权人权益的维护,故选A项;材料中的做法是给农民借钱,让其度过灾荒,不是社会救助,排除B项;材料中是政府鼓励上户向下户借贷,有明显的导向性,不是鼓励民间资本自由流通,排除C项;材料主要内容是灾荒发生后,政府鼓励上户对下户的借贷以帮助下户度过灾年,没有说明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发展产生了多大的影响,排除D项。A4. (2025宿迁期末)《宋刑统》对于“违法积利,契外制夺,及非出息之债者” “欠负公私财物,乃违约乖期不偿者”,都有相关处理条文。这些规定意在( )A. 加强市场管理 B. 保障贵族权益C. 打击豪强地主 D. 完善法律体系【解析】这些条文主要涉及经济领域中的契约、债务等问题,其目的在于规范市场交易行为,加强对市场的管理,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故选A项;题干中的规定是针对市场交易中的普遍行为,并非专门为保障贵族权益而设,排除B项;条文主要是对经济领域契约、债务等行为的规范,没有明确指向打击豪强地主,排除C项;这些规定在一定程度上能使法律体系更完善,但这是客观结果,而非制定这些规定的主要目的,排除D项。A5. (2025广州期末)明代的田宅买卖契约文书中有“二意情愿,并无逼勒”“两相允洽,各无异言”之类的话语。“自愿非逼”是有效的契约不可缺少的条件,而立契人遵守自愿订立的契约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义务。这种契约订立形式( )A. 保障了农民的土地所有权 B. 打击了土地兼并行为C. 杜绝了土地交易中的纠纷 D. 适应了经济发展需要【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明代的田宅买卖必须遵循自愿的原则,有利于保护买卖双方的权益,有利于不动产的商品交易,适应了经济发展的需要,故选D项;田宅买卖中的土地转让是变更土地所有权的表现,排除A项;土地买卖本身就是土地兼并的表现,排除B项;根据材料“二意情愿,并无逼勒”“两相允洽,各无异言”反映了在土地交易中缓解了纠纷,排除C项。D6. (2025沈阳期末)下表所示为明初徽州部分土地买卖契约文书。由表可知,明初( )明初徽州部分土地买卖契约文书A. 土地兼并日趋严重 B. 政府主导下赋税制度变化C. 商品经济迅速发展 D. 市场调节推动白银货币化D契约 内容歙县汪镒卖山骨并苗契 四至内该身三分之一,自情愿凭中将前项山骨并苗尽行立契出卖与本都李宗明名下为业,面议价银陆两贰钱五分正休宁县张孟威卖地契 面议作时值价银贰两正,其银当日收足,其地今从出卖之后一听买人自行叫工看管休宁县李彦清卖田契 今来无物支用,自情愿将前项四至内田骨并租苗柿木尽行立契出卖与李希泰名下,三面议作时值价白银拾肆两正【解析】结合材料“面议价银陆两贰钱五分正”“面议作时值价银贰两正”可知民间交易中使用白银的情况越来越多,故选D项;材料仅给出三则土地买卖的契约文书,不能判断整个社会土地兼并日趋严重,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交易中使用了白银作为货币,没有体现赋税制度,排除B项;商品经济是指对(手工业所产生的)商品的交换,材料中土地的买卖不能反映商品经济的发展,排除C项。7. (2025北京海淀期末)当铺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兴起,唐朝时期取得了合法地位。清朝时期,钱庄大量出现,庄票普遍流行。从当铺到钱庄的发展表明( )A. 社会救助机构不断完善 B. 信贷业务不断发展C. 商业契约意识开始形成 D. 对外贸易逐渐繁盛【解析】据材料“当铺……取得了合法地位”“庄票普遍流行”可知,随着商品经济发展,金融机构和信贷业务不断发展,故选B项;据所学可知,当铺是以货币借贷为主的金融机构,钱庄是以货币兑换、存款放款和汇兑业务为主的金融机构,不是社会救助机构,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商业契约意识随着商业出现而产生,排除C项;材料中当铺和钱庄是国内金融机构,不能反映对外贸易发展,排除D项。B8. (2025厦门期末)乾嘉年间,晋商出资合伙经营商号时往往订立契约文书,对商号的所有权、账期利润分配、清算责任承担等方面进行详细约定。对此理解正确的是,晋商( )A. 普遍财力雄厚 B. 促进全国金融网络形成C. 经营范围广泛 D. 推动资本组织形式更新【解析】晋商以契约的形式来约定商业活动中的各种权益和责任,这种做法有助于明确各方的权利和义务,规范商业行为,同时也反映了晋商在商业组织和管理上的创新,这种以契约为基础的商业合伙形式,可以看作是资本组织形式的更新,故选D项;材料没有提及晋商拥有的资本情况,排除A项;材料只涉及晋商合伙经营商号时订立契约文书,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经营范围,排除C项。D9. 清代前期钱铺银号已经比较普遍地开展了存、放款业务,但钱铺银号在实际放款中,利率并不统一,关系交好与否、借贷形式、种类差别均影响利率高低。这说明( )A. 民间资本促使政府职能转变 B. 钱铺已经转变为近代银行业C. 借贷交易秩序亟须规范 D. 商业资本借贷发展迅速【解析】清代前期虽然出现了开展存、放款业务的钱铺银号,但利率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没有实现统一,说明借贷交易秩序亟须规范,故选C项;“利率并不统一,关系交好与否者、借贷形式、种类差别均影响利率高低”,说明钱铺利率受到多种因素影响,没有涉及政府职能转变,排除A项;利率受多种因素影响,因此并没有转变为近代银行业,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商业资本借贷发展迅速,排除D项。C10. (2025太原期末)古代两河流域的借贷行为有文字合同,在泥板文书中标明债权人、债务人、数量、时间、期限、利率与罚息等事项,而且一般列具多位证人,用途也基本分成两大类即生活消费和投资,且在生活消费类借贷中,明显具有扶贫的特征。这反映了两河流域( )A. 法律体系较为完备 B. 关注百姓生活状况C. 借贷行为较为规范 D. 政府保护私有产权【解析】古代两河流域的借贷行为在诸多方面都有明确的记录和规定,这反映出其借贷行为较为规范,故选C项;材料关注点不是法律建设,排除A项;关注百姓生活状况应体现在对百姓衣食住行、就业、医疗、教育等全方位的保障和重视上,排除B项;材料仅仅呈现了借贷行为本身的一些规范,并未涉及政府在其中的角色,排除D项。C11. (2025清远期末)古巴比伦时期的《埃什奴那法典》是记录借贷行为最早的法典。当时的民间流行一种“无息贷款”;还有一种以神作为债权人的借贷关系,这种借贷被称为“神庙借贷”。这说明( )A. 巴比伦是世界的商业中心 B. 古巴比伦时期商品经济比较活跃C. 政府非常重视商业的发展 D. 两河流域的农业手工业发展迅速【解析】“无息贷款”和“神庙借贷”均属于经济行为,说明当时商品经济比较活跃,故选B项;材料没有涉及和世界其他商业城市作对比,排除A项;题干涉及法典和两种借贷形式,并没有提及政府在商业发展中的态度和作用,排除C项;题干主要是围绕借贷关系展开,重点在于反映商品经济中的资金融通情况,排除D项。B12. (2025太原期末)《汉谟拉比法典》规定:自由民将财物委托给另一个自由民保管,应该签订契约,保证委托的有效性。如果在委托时没有签订契约,而受委托之人事后否认保管了财物,则无法对其进行起诉。此规定( )A. 蕴含明显的契约精神 B. 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C. 保障了社会公平正义 D. 维护了诚实守信的原则【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汉谟拉比法典》对财务委托等进行了严格规定,且规定必须签订契约,体现了明显的契约精神,故选A项;《汉谟拉比法典》维护的是奴隶主的利益,当时并不平等,排除B项;古巴比伦是奴隶制国家,其法律是为保护贵族私有财产不受侵犯,“保障了”说法错误,排除C项;契约原则上升到法律角度说明实际生活中出现了不守信的现象,且仅凭一条法律条文不能得出“诚实守信”,排除D项。A13. 古代社会,没有货币人们也能够相处,物物交换是重要的形式。古埃及作为一个中央集权控制的经济体,拥有大量财富,但货币出现200年以后,古埃及才随着商品量增加,正式使用货币进行大量交易。这说明( )A. 统治者不支持货币使用B. 当时货币铸造技术落后C. 贸易规模制约货币使用D. 物物交换的形式更便利【解析】“但货币出现200年以后,古埃及才随着商品量增加,正式使用货币进行大量交易”说明当商品交换数量达到一定的程度时,才会对货币产生需求,即贸易规模制约货币作用,故选C项。C14. (2024清远期末)雅典法律规定,在土地交易中,在转让土地后的60天内,必须以书面形式向执政官报告,执政官将公告该交易行为,在法定期限之内,任何人均可以就该土地的所有权、抵押权等事项提出异议。这说明雅典( )A. 崇尚契约精神 B. 维护交易秩序C. 人文精神淡化 D. 法律程序完备【解析】材料中的规定要求土地交易后进行书面报告并公告,允许一定期限内对交易内容提出异议,这明显是为了确保交易的公正、透明,防止欺诈和纠纷,从而维护交易秩序,故选B项;材料中的规定更多是在保障交易的透明性和公正性,而非直接体现对契约精神的崇尚,排除A项;材料中的法律规定并未体现出对人文精神的淡化,反而是在保障人的权益和交易的公正性,排除C项;材料中的规定只是针对土地交易的一个具体环节,不能全面反映其法律程序的完备性,排除D项。B15. (2025苏州期中)(13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世界上第一张纸币出现在四川。宋“统一”全国之后,四川还是一个使用本地货币的地区。由于铜钱短缺,政府规定在四川只能使用铁币,而铁作为货币而言过于笨重,40千克铁的价值还不及28克银子,虽然官府仍然要求纳税人缴纳铜钱,但政府又禁止使用铜钱,这使货币的情况更加复杂……宋朝铜钱中的铜含量从83%降到46%,铁钱对铜钱的比率不定,官府规定一文铜钱值10个铁钱,而实际比率接近4。10世纪末,农民起义爆发,这是平民们不满情绪的体现。四川商人针对这种复杂局面,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张纸币,用来方便其长途贸易,当地人将铁存在商户那,拿着存单当期票。这些纸币逐渐取代了笨重的铁钱。在11世纪初,朝廷特许16家商户专门发行纸币……1023年,官府设立“交子务”接手纸币专营,政府最初计划通行的纸币以三年为一期,然而这些规定逐渐松弛,纸币流通的时间延长。纸币的通行地区扩大到四川以外,到11世纪末时,已扩展到中国北方的全部地区。最初发行纸币时有29%的现金储备,而后来发行时现金储备量不断减缩,到11世纪70年代,面额1 000的纸币的实际价值已降到940文左右。——摘编自韩森《开放的帝国:1600年前的中国历史》(1)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纸币发行的背景。(6分)答案:背景:四川地区货币使用情况复杂;铁钱笨重,价值低;铜钱短缺且含铜量下降;政府货币政策不合理;农民起义反映出社会矛盾。(6分)(2) 据材料,概括宋代纸币发行、使用的变化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7分)答案:趋势:从商户发行到官府专营;流通时间延长;通行地区扩大;现金储备量减少。(4分)影响:初期适应了商业发展的需求,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后期纸币贬值,引发通货膨胀,影响社会经济稳定。(3分)谢谢观赏子目二 货币、信贷、商业契约知识奠基(快读教材子目二,完成表格)古代世界 古代中国货币 ①古埃及开始用铜块和银块作为货币。 ②小亚细亚出现金属铸币 中国商朝用贝等天然物作为货币作用:便利了商品交换和流通;促使商业的功能由最初的互补余缺向逐利增财转化信贷 ①两河流域:出现经营借贷的商人。 ②古埃及:出现较为完备的借贷合约。 ③古希腊:货币经营行业开始兴起,出现汇票的雏形 ①春秋:实物借贷形式普遍,出现货币信贷。 ②唐朝:出现“飞钱”。 ③宋朝:纸币开始使用,取代不少汇兑业务。 ④明朝:钱铺等新式金融机构盛行。 ⑤清朝:资本性借贷显著发展,出现庄票商业契约 ①古埃及:契约广泛使用。 ②两河流域:古巴比伦订立契约是普遍现象 ①商周时期出现契约。 ②汉朝以后,涉及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契约普遍。 ③唐宋以后契约的应用更加广泛共同作用 便利了商品交换,扩展了商贸活动的领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观念【概念】信贷广义的信贷是指存款、放款的信用活动的总称。狭义则仅指贷款,即货币持有者将货币资金按一定的利率借给用款人,用款人需要在约定的期限内归还本息的信用活动。【概念】商业契约契约实际上就是合同。商业契约指在经济活动中当事人双方订立的有关买卖、抵押、租赁等事项的文书或条款,有口头商业契约和文书商业契约两种形式。契约既是对彼此诚信的承诺,也是缔约双方履约的凭证。【概念】飞钱实际上是一种票证,类似现代汇票。飞钱的使用一方面降低了对铜钱的需求,缓和钱币的不足,同时商人前往各地进行贸易活动时,亦减轻了携带大量钱币的不便。【概念】钱铺是古代中国的金融机构,原始业务是经营货币兑换。明末的钱铺已开始经营存放款、汇兑及发行兑换券等业务。核心探究1. 【探究】中国古代货币演变图1 商朝贝币图2 秦朝统一货币图3 宋朝纸币拓片根据图示概述中国古代货币发展的趋势,并结合所学指出图2措施实行的目的。答案:趋势:从贝币到金属货币,从金属货币到纸币;从多样性到统一性;从笨重到轻便;从自然属性到国家统一发行。目的:巩固国家统一;加强中央集权;促进经济发展。2. 【史料阅读】钱之为体,有乾坤之象,内则其方,外则其圆。其积如山,其流如川……亲之如兄,字曰“孔方”,失之则贫弱,得之则富昌。无翼而飞,无足而走,解严毅之颜,开难发之口。钱多者处前,钱少者居后。处前者为君长,在后者为臣仆。君长者丰衍而有余,臣仆者穷竭而不足。[(西晋)鲁褒《钱神论》]依据史料并结合所学,解读作者对货币以及当时金钱观的认识。答案:史料承认了货币的流通与交换功能,指出钱币是由于社会发展进步而产生的,也透露出作者对金钱崇拜的讥讽。结合时代背景,魏晋时期商品经济有一定发展,货币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作者揭示出货币力量对传统的儒家标榜的人生价值观念的扭曲。3. 【学思之窗】拜占庭帝国的金币拜占庭帝国金币在中国出土数量很多。上图是在中国北魏墓葬中出土的拜占庭帝国阿纳斯塔修斯一世时期(491—518)的金币。上述史料可以用于佐证什么历史现象?答案:据史料推测,魏晋时期中国与拜占庭帝国等西方国家有一定的商贸往来,也说明即使在南北朝分裂时期,丝绸之路并没有完全中断。4. 【探究】信贷类型的对比庄票形成于清朝前期,是钱庄签发的一种票据,上面写有一定金额并由钱庄负责兑现。庄票分为即期和远期两种,即期庄票见票即可支付,远期庄票须到期才能支付。庄票都不记名,不论何人持有,凭票即付,不得挂失和止付。所以,庄票可以代替现金流通。依据庄票的介绍并结合飞钱的特点,比较庄票与飞钱的异同。答案:同:两者都可用于兑现,都属于信贷业务;都是商品经济繁荣的体现。异:飞钱不能流通于市场,没有货币功能;庄票可以代替现金流通。5. 【问题探究】(购买人的宣言)[代理人谢勒夫卡]说道:我从文书简提手中买来这所房屋。我为了它而给了他十个沙图;此项契约在胡夫-阿海特公墓村的议会(贾贾特)的面前,当着简提的许多身为凯米普的祭司团成员的证人的面,由登记办公室盖章确认。(对价格的详细说明)一块四肘尺宽十肘尺长的布料:三沙图一张床:四沙图一块二肘尺宽十肘尺长的布料:三沙图(对房屋的描述)按墨线精确地建造无花果木的屋顶尚未完成(卖者的宣言)他说:以国王的生命起誓!我将使法律手续完成,将使你对此事满意,并对属于这房屋的任何东西的情况满意,因为现在你已经实施了这种交换的付款。(梅努《凡尔库特混杂文件》,默尼著,景昭译《生活在古埃及》)根据史料,结合所学知识,描述古埃及人是如何签订商业契约的。契约对商业贸易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了什么影响?答案:这是一份房屋买卖契约签订过程的材料,从中可以看出契约的签订必须遵循严格的程序并采取一种庄严的宣誓的形式,在祭司和官吏的面前签订契约。影响:契约可以保证商业贸易的顺利进行,使人们形成诚实守信的契约精神。2. (2023江苏高考)唐《杂令》规定,公私借贷可自行签订契约,官府不干涉,但利息总量不得超过本金一倍。唐敬宗发布敕文,对“出利过本两倍”的私债,官府不负责追讨超过法定利率的债务。由此可知唐朝( )A. 暂时放松重农抑商的政策B. 禁止民间的资本性借贷活动C. 保障借贷主体的适当权益D. 通过法律手段调整人身关系【答案】 C【解析】“利息总量不得超过本金一倍”“不负责追讨超过法定利率的债务”,体现了唐朝对借贷商业活动的适度把控,对借贷双方均有保护和限制,故C项正确;材料与重农抑商政策无关,排除A项;B项“禁止”与材料表述不符;人身关系一般指与人身不可分离而无直接财产内容的社会关系,材料未涉及,排除D项。本 课 小 结【课时作业】1. (2025中山期末)敦煌文书是在敦煌鸣沙山发现的唐代古籍。在其中大量关于“乡法”(即民间世代承袭的习惯法)的记述中,包含有买地契、卖舍契、便贷契、雇工契、养男(女)契、放妻书、放良书等各种契约文书的书写样本。这说明当时( )A. 社会法律制度和体系非常完善B. 乡法取代了国家法的法律地位C. 契约精神广泛影响着社会生活D. 私有财产制度成为全社会共识【答案】 C【解析】唐朝的契约文书内容广泛,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说明契约精神深刻影响着社会生活,故选C项;契约是由双方订立的有关买卖、抵押或租赁等事项的文书,不属于法律,不能得出A项结论,且“完善”表述过于绝对;虽然材料提及了“乡法”,但唐代乡法并没有取代国家法的法律地位,此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中的契约文书内容广泛,不仅涉及私有财产方面,且通过材料信息无法判断私有财产制度成为全社会共识,排除D项。2. 下图为《唐朝和北宋洛阳地区货币使用所占比重变化示意图》。对两者变化解读最准确的是( )A. 表明金银开采数量增加B. 表明政府铸币量迅速提高C. 说明纸币使用范围有限D. 受商业贸易发展状况影响【答案】 D【解析】材料反映了唐朝使用的绢帛到宋代已经消失,这是受商业贸易发展状况影响,实物交换退出历史舞台,故选D项;材料反映了北宋洛阳地区使用金银比重增加,这并不能说明当时金银开采数量增加,故A项错误;北宋洛阳地区使用铜钱比重增加,也不能说明政府铸币量迅速提高,故B项错误;材料数据无法体现当时纸币使用范围有限,故C项错误。3. (2025徐州期中)熙宁八年(1075年)夏,吴越大旱,赵师孟救灾,“民取息钱者,告富人纵予之,而待熟,官为责其偿”。朱熹也曾几次劝谕上户借贷下户,以度灾荒,官府为债务的偿还作保证。这表明( )A. 官府保护债权人的正当权益B. 富民成社会救助的主体力量C. 政府鼓励民间资本自由流通D. 自然灾害抑制农业生产发展【答案】 A【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债权人在灾荒时期按照官府的劝谕进行借贷,官府承诺会让债务人(下户)偿还债务,这体现了对债权人权益的维护,故选A项;材料中的做法是给农民借钱,让其度过灾荒,不是社会救助,排除B项;材料中是政府鼓励上户向下户借贷,有明显的导向性,不是鼓励民间资本自由流通,排除C项;材料主要内容是灾荒发生后,政府鼓励上户对下户的借贷以帮助下户度过灾年,没有说明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发展产生了多大的影响,排除D项。4. (2025宿迁期末)《宋刑统》对于“违法积利,契外制夺,及非出息之债者”“欠负公私财物,乃违约乖期不偿者”,都有相关处理条文。这些规定意在( )A. 加强市场管理 B. 保障贵族权益C. 打击豪强地主 D. 完善法律体系【答案】 A【解析】这些条文主要涉及经济领域中的契约、债务等问题,其目的在于规范市场交易行为,加强对市场的管理,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故选A项;题干中的规定是针对市场交易中的普遍行为,并非专门为保障贵族权益而设,排除B项;条文主要是对经济领域契约、债务等行为的规范,没有明确指向打击豪强地主,排除C项;这些规定在一定程度上能使法律体系更完善,但这是客观结果,而非制定这些规定的主要目的,排除D项。5. (2025广州期末)明代的田宅买卖契约文书中有“二意情愿,并无逼勒”“两相允洽,各无异言”之类的话语。“自愿非逼”是有效的契约不可缺少的条件,而立契人遵守自愿订立的契约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义务。这种契约订立形式( )A. 保障了农民的土地所有权B. 打击了土地兼并行为C. 杜绝了土地交易中的纠纷D. 适应了经济发展需要【答案】 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明代的田宅买卖必须遵循自愿的原则,有利于保护买卖双方的权益,有利于不动产的商品交易,适应了经济发展的需要,故选D项;田宅买卖中的土地转让是变更土地所有权的表现,排除A项;土地买卖本身就是土地兼并的表现,排除B项;根据材料“二意情愿,并无逼勒”“两相允洽,各无异言”反映了在土地交易中缓解了纠纷,排除C项。6. (2025沈阳期末)下表所示为明初徽州部分土地买卖契约文书。由表可知,明初( )明初徽州部分土地买卖契约文书契约 内容歙县汪镒卖山骨并苗契 四至内该身三分之一,自情愿凭中将前项山骨并苗尽行立契出卖与本都李宗明名下为业,面议价银陆两贰钱五分正休宁县张孟威卖地契 面议作时值价银贰两正,其银当日收足,其地今从出卖之后一听买人自行叫工看管休宁县李彦清卖田契 今来无物支用,自情愿将前项四至内田骨并租苗柿木尽行立契出卖与李希泰名下,三面议作时值价白银拾肆两正A. 土地兼并日趋严重B. 政府主导下赋税制度变化C. 商品经济迅速发展D. 市场调节推动白银货币化【答案】 D【解析】结合材料“面议价银陆两贰钱五分正”“面议作时值价银贰两正”可知民间交易中使用白银的情况越来越多,故选D项;材料仅给出三则土地买卖的契约文书,不能判断整个社会土地兼并日趋严重,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交易中使用了白银作为货币,没有体现赋税制度,排除B项;商品经济是指对(手工业所产生的)商品的交换,材料中土地的买卖不能反映商品经济的发展,排除C项。7. (2025北京海淀期末)当铺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兴起,唐朝时期取得了合法地位。清朝时期,钱庄大量出现,庄票普遍流行。从当铺到钱庄的发展表明( )A. 社会救助机构不断完善B. 信贷业务不断发展C. 商业契约意识开始形成D. 对外贸易逐渐繁盛【答案】 B【解析】据材料“当铺……取得了合法地位”“庄票普遍流行”可知,随着商品经济发展,金融机构和信贷业务不断发展,故选B项;据所学可知,当铺是以货币借贷为主的金融机构,钱庄是以货币兑换、存款放款和汇兑业务为主的金融机构,不是社会救助机构,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商业契约意识随着商业出现而产生,排除C项;材料中当铺和钱庄是国内金融机构,不能反映对外贸易发展,排除D项。8. (2025厦门期末)乾嘉年间,晋商出资合伙经营商号时往往订立契约文书,对商号的所有权、账期利润分配、清算责任承担等方面进行详细约定。对此理解正确的是,晋商( )A. 普遍财力雄厚B. 促进全国金融网络形成C. 经营范围广泛D. 推动资本组织形式更新【答案】 D【解析】晋商以契约的形式来约定商业活动中的各种权益和责任,这种做法有助于明确各方的权利和义务,规范商业行为,同时也反映了晋商在商业组织和管理上的创新,这种以契约为基础的商业合伙形式,可以看作是资本组织形式的更新,故选D项;材料没有提及晋商拥有的资本情况,排除A项;材料只涉及晋商合伙经营商号时订立契约文书,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经营范围,排除C项。9. 清代前期钱铺银号已经比较普遍地开展了存、放款业务,但钱铺银号在实际放款中,利率并不统一,关系交好与否、借贷形式、种类差别均影响利率高低。这说明( )A. 民间资本促使政府职能转变B. 钱铺已经转变为近代银行业C. 借贷交易秩序亟须规范D. 商业资本借贷发展迅速【答案】 C【解析】清代前期虽然出现了开展存、放款业务的钱铺银号,但利率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没有实现统一,说明借贷交易秩序亟须规范,故选C项;“利率并不统一,关系交好与否者、借贷形式、种类差别均影响利率高低”,说明钱铺利率受到多种因素影响,没有涉及政府职能转变,排除A项;利率受多种因素影响,因此并没有转变为近代银行业,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商业资本借贷发展迅速,排除D项。10. (2025太原期末)古代两河流域的借贷行为有文字合同,在泥板文书中标明债权人、债务人、数量、时间、期限、利率与罚息等事项,而且一般列具多位证人,用途也基本分成两大类即生活消费和投资,且在生活消费类借贷中,明显具有扶贫的特征。这反映了两河流域( )A. 法律体系较为完备 B. 关注百姓生活状况C. 借贷行为较为规范 D. 政府保护私有产权【答案】 C【解析】古代两河流域的借贷行为在诸多方面都有明确的记录和规定,这反映出其借贷行为较为规范,故选C项;材料关注点不是法律建设,排除A项;关注百姓生活状况应体现在对百姓衣食住行、就业、医疗、教育等全方位的保障和重视上,排除B项;材料仅仅呈现了借贷行为本身的一些规范,并未涉及政府在其中的角色,排除D项。11. (2025清远期末)古巴比伦时期的《埃什奴那法典》是记录借贷行为最早的法典。当时的民间流行一种“无息贷款”;还有一种以神作为债权人的借贷关系,这种借贷被称为“神庙借贷”。这说明( )A. 巴比伦是世界的商业中心B. 古巴比伦时期商品经济比较活跃C. 政府非常重视商业的发展D. 两河流域的农业手工业发展迅速【答案】 B【解析】“无息贷款”和“神庙借贷”均属于经济行为,说明当时商品经济比较活跃,故选B项;材料没有涉及和世界其他商业城市作对比,排除A项;题干涉及法典和两种借贷形式,并没有提及政府在商业发展中的态度和作用,排除C项;题干主要是围绕借贷关系展开,重点在于反映商品经济中的资金融通情况,排除D项。12. (2025太原期末)《汉谟拉比法典》规定:自由民将财物委托给另一个自由民保管,应该签订契约,保证委托的有效性。如果在委托时没有签订契约,而受委托之人事后否认保管了财物,则无法对其进行起诉。此规定( )A. 蕴含明显的契约精神B. 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C. 保障了社会公平正义D. 维护了诚实守信的原则【答案】 A【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汉谟拉比法典》对财务委托等进行了严格规定,且规定必须签订契约,体现了明显的契约精神,故选A项;《汉谟拉比法典》维护的是奴隶主的利益,当时并不平等,排除B项;古巴比伦是奴隶制国家,其法律是为保护贵族私有财产不受侵犯,“保障了”说法错误,排除C项;契约原则上升到法律角度说明实际生活中出现了不守信的现象,且仅凭一条法律条文不能得出“诚实守信”,排除D项。13. 古代社会,没有货币人们也能够相处,物物交换是重要的形式。古埃及作为一个中央集权控制的经济体,拥有大量财富,但货币出现200年以后,古埃及才随着商品量增加,正式使用货币进行大量交易。这说明( )A. 统治者不支持货币使用B. 当时货币铸造技术落后C. 贸易规模制约货币使用D. 物物交换的形式更便利【答案】 C【解析】“但货币出现200年以后,古埃及才随着商品量增加,正式使用货币进行大量交易”说明当商品交换数量达到一定的程度时,才会对货币产生需求,即贸易规模制约货币作用,故选C项。14. (2024清远期末)雅典法律规定,在土地交易中,在转让土地后的60天内,必须以书面形式向执政官报告,执政官将公告该交易行为,在法定期限之内,任何人均可以就该土地的所有权、抵押权等事项提出异议。这说明雅典( )A. 崇尚契约精神 B. 维护交易秩序C. 人文精神淡化 D. 法律程序完备【答案】 B【解析】材料中的规定要求土地交易后进行书面报告并公告,允许一定期限内对交易内容提出异议,这明显是为了确保交易的公正、透明,防止欺诈和纠纷,从而维护交易秩序,故选B项;材料中的规定更多是在保障交易的透明性和公正性,而非直接体现对契约精神的崇尚,排除A项;材料中的法律规定并未体现出对人文精神的淡化,反而是在保障人的权益和交易的公正性,排除C项;材料中的规定只是针对土地交易的一个具体环节,不能全面反映其法律程序的完备性,排除D项。15. (2025苏州期中)(13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世界上第一张纸币出现在四川。宋“统一”全国之后,四川还是一个使用本地货币的地区。由于铜钱短缺,政府规定在四川只能使用铁币,而铁作为货币而言过于笨重,40千克铁的价值还不及28克银子,虽然官府仍然要求纳税人缴纳铜钱,但政府又禁止使用铜钱,这使货币的情况更加复杂……宋朝铜钱中的铜含量从83%降到46%,铁钱对铜钱的比率不定,官府规定一文铜钱值10个铁钱,而实际比率接近4。10世纪末,农民起义爆发,这是平民们不满情绪的体现。四川商人针对这种复杂局面,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张纸币,用来方便其长途贸易,当地人将铁存在商户那,拿着存单当期票。这些纸币逐渐取代了笨重的铁钱。在11世纪初,朝廷特许16家商户专门发行纸币……1023年,官府设立“交子务”接手纸币专营,政府最初计划通行的纸币以三年为一期,然而这些规定逐渐松弛,纸币流通的时间延长。纸币的通行地区扩大到四川以外,到11世纪末时,已扩展到中国北方的全部地区。最初发行纸币时有29%的现金储备,而后来发行时现金储备量不断减缩,到11世纪70年代,面额1 000的纸币的实际价值已降到940文左右。——摘编自韩森《开放的帝国:1600年前的中国历史》(1)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纸币发行的背景。(6分)答案:背景:四川地区货币使用情况复杂;铁钱笨重,价值低;铜钱短缺且含铜量下降;政府货币政策不合理;农民起义反映出社会矛盾。(6分)(2) 据材料,概括宋代纸币发行、使用的变化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7分)答案:趋势:从商户发行到官府专营;流通时间延长;通行地区扩大;现金储备量减少。(4分)影响:初期适应了商业发展的需求,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后期纸币贬值,引发通货膨胀,影响社会经济稳定。(3分)子目二 货币、信贷、商业契约知识奠基(快读教材子目二,完成表格)古代世界 古代中国货币 ①古埃及开始用铜块和银块作为货币。 ②小亚细亚出现金属铸币 中国商朝用贝等天然物作为货币作用:便利了商品交换和流通;促使商业的功能由最初的互补余缺向 转化信贷 ①两河流域:出现经营借贷的商人。 ②古埃及:出现较为完备的 。 ③古希腊:货币经营行业开始兴起,出现汇票的雏形 ①春秋:实物借贷形式普遍,出现货币信贷。 ②唐朝:出现“飞钱”。 ③宋朝: 开始使用,取代不少汇兑业务。 ④明朝:钱铺等新式金融机构盛行。 ⑤清朝: 借贷显著发展,出现庄票商业契约 ①古埃及:契约广泛使用。 ②两河流域:古巴比伦订立契约是普遍现象 ①商周时期出现契约。 ②汉朝以后,涉及财产关系和 关系的契约普遍。 ③唐宋以后契约的应用更加广泛共同作用 便利了 ,扩展了商贸活动的领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观念【概念】信贷广义的信贷是指存款、放款的信用活动的总称。狭义则仅指贷款,即货币持有者将货币资金按一定的利率借给用款人,用款人需要在约定的期限内归还本息的信用活动。【概念】商业契约契约实际上就是合同。商业契约指在经济活动中当事人双方订立的有关买卖、抵押、租赁等事项的文书或条款,有口头商业契约和文书商业契约两种形式。契约既是对彼此诚信的承诺,也是缔约双方履约的凭证。【概念】飞钱实际上是一种票证,类似现代汇票。飞钱的使用一方面降低了对铜钱的需求,缓和钱币的不足,同时商人前往各地进行贸易活动时,亦减轻了携带大量钱币的不便。【概念】钱铺是古代中国的金融机构,原始业务是经营货币兑换。明末的钱铺已开始经营存放款、汇兑及发行兑换券等业务。核心探究1. 【探究】中国古代货币演变图1 商朝贝币图2 秦朝统一货币图3 宋朝纸币拓片根据图示概述中国古代货币发展的趋势,并结合所学指出图2措施实行的目的。2. 【史料阅读】钱之为体,有乾坤之象,内则其方,外则其圆。其积如山,其流如川……亲之如兄,字曰“孔方”,失之则贫弱,得之则富昌。无翼而飞,无足而走,解严毅之颜,开难发之口。钱多者处前,钱少者居后。处前者为君长,在后者为臣仆。君长者丰衍而有余,臣仆者穷竭而不足。[(西晋)鲁褒《钱神论》]依据史料并结合所学,解读作者对货币以及当时金钱观的认识。3. 【学思之窗】拜占庭帝国的金币拜占庭帝国金币在中国出土数量很多。上图是在中国北魏墓葬中出土的拜占庭帝国阿纳斯塔修斯一世时期(491—518)的金币。上述史料可以用于佐证什么历史现象?4. 【探究】信贷类型的对比庄票形成于清朝前期,是钱庄签发的一种票据,上面写有一定金额并由钱庄负责兑现。庄票分为即期和远期两种,即期庄票见票即可支付,远期庄票须到期才能支付。庄票都不记名,不论何人持有,凭票即付,不得挂失和止付。所以,庄票可以代替现金流通。依据庄票的介绍并结合飞钱的特点,比较庄票与飞钱的异同。5. 【问题探究】(购买人的宣言)[代理人谢勒夫卡]说道:我从文书简提手中买来这所房屋。我为了它而给了他十个沙图;此项契约在胡夫-阿海特公墓村的议会(贾贾特)的面前,当着简提的许多身为凯米普的祭司团成员的证人的面,由登记办公室盖章确认。(对价格的详细说明)一块四肘尺宽十肘尺长的布料:三沙图一张床:四沙图一块二肘尺宽十肘尺长的布料:三沙图(对房屋的描述)按墨线精确地建造无花果木的屋顶尚未完成(卖者的宣言)他说:以国王的生命起誓!我将使法律手续完成,将使你对此事满意,并对属于这房屋的任何东西的情况满意,因为现在你已经实施了这种交换的付款。(梅努《凡尔库特混杂文件》,默尼著,景昭译《生活在古埃及》)根据史料,结合所学知识,描述古埃及人是如何签订商业契约的。契约对商业贸易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了什么影响?2. (2023江苏高考)唐《杂令》规定,公私借贷可自行签订契约,官府不干涉,但利息总量不得超过本金一倍。唐敬宗发布敕文,对“出利过本两倍”的私债,官府不负责追讨超过法定利率的债务。由此可知唐朝( )A. 暂时放松重农抑商的政策B. 禁止民间的资本性借贷活动C. 保障借贷主体的适当权益D. 通过法律手段调整人身关系本 课 小 结【课时作业】1. (2025中山期末)敦煌文书是在敦煌鸣沙山发现的唐代古籍。在其中大量关于“乡法”(即民间世代承袭的习惯法)的记述中,包含有买地契、卖舍契、便贷契、雇工契、养男(女)契、放妻书、放良书等各种契约文书的书写样本。这说明当时( )A. 社会法律制度和体系非常完善B. 乡法取代了国家法的法律地位C. 契约精神广泛影响着社会生活D. 私有财产制度成为全社会共识2. 下图为《唐朝和北宋洛阳地区货币使用所占比重变化示意图》。对两者变化解读最准确的是( )A. 表明金银开采数量增加B. 表明政府铸币量迅速提高C. 说明纸币使用范围有限D. 受商业贸易发展状况影响3. (2025徐州期中)熙宁八年(1075年)夏,吴越大旱,赵师孟救灾,“民取息钱者,告富人纵予之,而待熟,官为责其偿”。朱熹也曾几次劝谕上户借贷下户,以度灾荒,官府为债务的偿还作保证。这表明( )A. 官府保护债权人的正当权益B. 富民成社会救助的主体力量C. 政府鼓励民间资本自由流通D. 自然灾害抑制农业生产发展4. (2025宿迁期末)《宋刑统》对于“违法积利,契外制夺,及非出息之债者”“欠负公私财物,乃违约乖期不偿者”,都有相关处理条文。这些规定意在( )A. 加强市场管理 B. 保障贵族权益C. 打击豪强地主 D. 完善法律体系5. (2025广州期末)明代的田宅买卖契约文书中有“二意情愿,并无逼勒”“两相允洽,各无异言”之类的话语。“自愿非逼”是有效的契约不可缺少的条件,而立契人遵守自愿订立的契约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义务。这种契约订立形式( )A. 保障了农民的土地所有权B. 打击了土地兼并行为C. 杜绝了土地交易中的纠纷D. 适应了经济发展需要6. (2025沈阳期末)下表所示为明初徽州部分土地买卖契约文书。由表可知,明初( )明初徽州部分土地买卖契约文书契约 内容歙县汪镒卖山骨并苗契 四至内该身三分之一,自情愿凭中将前项山骨并苗尽行立契出卖与本都李宗明名下为业,面议价银陆两贰钱五分正休宁县张孟威卖地契 面议作时值价银贰两正,其银当日收足,其地今从出卖之后一听买人自行叫工看管休宁县李彦清卖田契 今来无物支用,自情愿将前项四至内田骨并租苗柿木尽行立契出卖与李希泰名下,三面议作时值价白银拾肆两正A. 土地兼并日趋严重B. 政府主导下赋税制度变化C. 商品经济迅速发展D. 市场调节推动白银货币化7. (2025北京海淀期末)当铺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兴起,唐朝时期取得了合法地位。清朝时期,钱庄大量出现,庄票普遍流行。从当铺到钱庄的发展表明( )A. 社会救助机构不断完善B. 信贷业务不断发展C. 商业契约意识开始形成D. 对外贸易逐渐繁盛8. (2025厦门期末)乾嘉年间,晋商出资合伙经营商号时往往订立契约文书,对商号的所有权、账期利润分配、清算责任承担等方面进行详细约定。对此理解正确的是,晋商( )A. 普遍财力雄厚B. 促进全国金融网络形成C. 经营范围广泛D. 推动资本组织形式更新9. 清代前期钱铺银号已经比较普遍地开展了存、放款业务,但钱铺银号在实际放款中,利率并不统一,关系交好与否、借贷形式、种类差别均影响利率高低。这说明( )A. 民间资本促使政府职能转变B. 钱铺已经转变为近代银行业C. 借贷交易秩序亟须规范D. 商业资本借贷发展迅速10. (2025太原期末)古代两河流域的借贷行为有文字合同,在泥板文书中标明债权人、债务人、数量、时间、期限、利率与罚息等事项,而且一般列具多位证人,用途也基本分成两大类即生活消费和投资,且在生活消费类借贷中,明显具有扶贫的特征。这反映了两河流域( )A. 法律体系较为完备 B. 关注百姓生活状况C. 借贷行为较为规范 D. 政府保护私有产权11. (2025清远期末)古巴比伦时期的《埃什奴那法典》是记录借贷行为最早的法典。当时的民间流行一种“无息贷款”;还有一种以神作为债权人的借贷关系,这种借贷被称为“神庙借贷”。这说明( )A. 巴比伦是世界的商业中心B. 古巴比伦时期商品经济比较活跃C. 政府非常重视商业的发展D. 两河流域的农业手工业发展迅速12. (2025太原期末)《汉谟拉比法典》规定:自由民将财物委托给另一个自由民保管,应该签订契约,保证委托的有效性。如果在委托时没有签订契约,而受委托之人事后否认保管了财物,则无法对其进行起诉。此规定( )A. 蕴含明显的契约精神B. 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C. 保障了社会公平正义D. 维护了诚实守信的原则13. 古代社会,没有货币人们也能够相处,物物交换是重要的形式。古埃及作为一个中央集权控制的经济体,拥有大量财富,但货币出现200年以后,古埃及才随着商品量增加,正式使用货币进行大量交易。这说明( )A. 统治者不支持货币使用B. 当时货币铸造技术落后C. 贸易规模制约货币使用D. 物物交换的形式更便利14. (2024清远期末)雅典法律规定,在土地交易中,在转让土地后的60天内,必须以书面形式向执政官报告,执政官将公告该交易行为,在法定期限之内,任何人均可以就该土地的所有权、抵押权等事项提出异议。这说明雅典( )A. 崇尚契约精神 B. 维护交易秩序C. 人文精神淡化 D. 法律程序完备15. (2025苏州期中)(13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世界上第一张纸币出现在四川。宋“统一”全国之后,四川还是一个使用本地货币的地区。由于铜钱短缺,政府规定在四川只能使用铁币,而铁作为货币而言过于笨重,40千克铁的价值还不及28克银子,虽然官府仍然要求纳税人缴纳铜钱,但政府又禁止使用铜钱,这使货币的情况更加复杂……宋朝铜钱中的铜含量从83%降到46%,铁钱对铜钱的比率不定,官府规定一文铜钱值10个铁钱,而实际比率接近4。10世纪末,农民起义爆发,这是平民们不满情绪的体现。四川商人针对这种复杂局面,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张纸币,用来方便其长途贸易,当地人将铁存在商户那,拿着存单当期票。这些纸币逐渐取代了笨重的铁钱。在11世纪初,朝廷特许16家商户专门发行纸币……1023年,官府设立“交子务”接手纸币专营,政府最初计划通行的纸币以三年为一期,然而这些规定逐渐松弛,纸币流通的时间延长。纸币的通行地区扩大到四川以外,到11世纪末时,已扩展到中国北方的全部地区。最初发行纸币时有29%的现金储备,而后来发行时现金储备量不断减缩,到11世纪70年代,面额1 000的纸币的实际价值已降到940文左右。——摘编自韩森《开放的帝国:1600年前的中国历史》(1)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纸币发行的背景。(6分)(2) 据材料,概括宋代纸币发行、使用的变化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7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学用word.docx 教用word.docx 第7课 子目二 货币、信贷、商业契约.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