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24课寓言四则《杞人忧天》练习题(含答案)积累与运用1. 文学文化常识填空。《列子》,旧题为_______著,据后人考证,可能是晋代人的作品。今本八篇,内容多为_________、_________和 _________。列子,相传是 _________ (时代)时的 _________ (学派)人物。2. 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杞人( ) 崩坠( ) 亡处亡气( ) 中伤( )日月星宿( ) 舍然大喜( ) chú( )步跐( )蹈 qǐn( )食3.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身亡所寄 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天,积气耳 积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终日在天中行止 行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只使坠 只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亦不能有所中伤 中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充塞四虚 四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若躇步跐蹈躇步 跐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找出下面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其人舍然大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义。(1)若屈伸呼吸 古义: _____________ 今义: 如;好像(2)奈何忧崩坠乎 古义: _____________ 今义: 怎么办6.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1)之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往晓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2)其 其人曰 ______________________奈何忧其坏______________________(3)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废寝食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7.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2)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阅读理解阅读课文,回答问题。杞人忧天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无处无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邪?”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其人曰:“奈地坏何?”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无处无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8、理解带点文言词义身亡所寄( ) 若屈伸呼吸 ( ) 其人舍然大喜 ( )9、翻译文言句子①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②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10、《杞人忧天》这则寓言围绕“忧”字展开,请你结合原文,将下面的思维导图补充完整。如何看待开导者“日月星宿,亦有所中伤”的解释 有什么作用 杞人反复提出问题,说明了什么 .两个“喜”分别有什么作用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甲】杞人忧天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无处无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邪?”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其人曰:“奈地坏何?”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无处无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乙】朝三暮四宋有狙公①者,爱狙,养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损其家口②,充狙之欲。俄而匮③焉,将限其食。恐众狙之不驯④于己也,先诳之曰: “与若芧⑤,朝三而暮四,足乎?”众狙皆起而怒。俄而曰: “与若芧,朝四而暮三,足乎?”众狙皆伏而喜。 (选自《列子·黄帝》)【注释】①狙公: 养猴子的老人。狙,猕猴。②家口: 家人的口粮。③匮: 缺乏,不足。④驯: 驯服,顺从。⑤芧(xù): 橡树的果实。14.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1)因往晓之 晓: __________________(2)舍然大喜 舍然: __________________(3)宋有狙公者 者: __________________(4)与若芧 若: __________________15. 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两处需要断句,请在相应位置用“/”标出。养 之 成 群 能 解 狙 之 意 狙 亦 得 公 之 心16. 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2)俄而曰: “与若芧,朝四而暮三,足乎?”17. 选择原文语句填空。寓言虽篇幅短小,但也不缺乏富有表现力的精练之语,如【甲】文中,杞人老是担心天会崩塌地会陷落,无比忧虑,以至于“(1) __________________”;【乙】文中的宋人爱狙如命,以至于初遇粮食危机时甘愿“(2) ______________________”。阅读寓言时,要抓住精练而富有表现力的语句,细细品味。18. 同学们对两篇寓言的寓意进行了讨论,请你根据自己的理解,补全以下对话。读完《杞人忧天》,笑过之后,我明白了: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相对而言,《朝三暮四》这则故事的寓意就简单一些,讽刺了一些人只计较眼前的利益,却缺少长远的目光。那可不一定,在环境日渐恶化的今天,我们的确需要“杞人”一样的忧患意识呢!而且你对于《朝三暮四》这则故事的寓意的理解,是从猴子的角度来说的。若从狙公的角度来看,这则故事的寓意恐怕应该这么来理解: (2) _________________。由此看来,寓言往往是可以从多角度来解读的,正所谓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啊。(三)阅读下文,回答问题。虞允文,字彬甫,隆州仁寿①人。六岁诵《九经》,七岁能属文。丁母忧,哀毁骨立。念父之鳏且疾,不忍离左右。父死,始登进士第。秦桧当国,蜀士多屏弃,桧死,中书舍人赵逵首荐允文。召对,谓人君必畏天,必安民。上嘉纳之。十一月壬申,金主②率大军临采石。丙子,允文至采石,立招诸将,勉以忠义。或曰:“公受命犒师,不受命督战,他人坏之,公任其咎③乎?”允文叱之曰:“危及社稷,吾将安避?”时敌兵实四十万,宋军才一万八千。允文乃分戈船为五,备不测。部分甫毕,敌已大呼,亮麾数百艘绝江而来。中流官军以海鳅船冲敌舟皆平沉敌半死半战日暮未退。允文入阵中,士殊死战。会有溃军自光州至,敌疑援兵至,始遁。又命劲弓尾击追射,大败之。以捷闻,犒将士,谓曰:“敌今败,明必复来。”丁丑,果至,复大战。焚其舟三百,始遁去,再以捷闻。允文多荐知名士,有所见闻即记之,凡所举,上皆收用。御史萧之敏劾允文,太上曰:“采石之功,之敏在何许?毋听其去。”上为出之敏,允文言之敏端方,请召归以辟言路。淳熙元年薨,赐谥忠肃。(节选自《宋史·虞允文传》)【注】①隆州仁寿:今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②金主:金朝皇帝完颜亮。③咎:罪过。19.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正确答案填在括号内。( )中流官军A以海鳅船B冲敌C舟皆平D沉E敌半死F半战G日暮未退。20.下面对句中加点词意义的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查字典,“当”有“终当”“掌管”等义项,“秦桧当国”中“当”应选择“掌管”。B.由课文“东临碣石”可以推知“金主率大军临采石”中“临”的意义为“到达”。C.根据前文中“以捷闻”,可以推知“再以捷闻”中“再”字的意义为“两次”。D.联系成语“选贤举能”,可以推知“凡所举”中“举”字的意义为“举荐”。2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虞允文聪颖好学,事亲至孝。母亲去世时哀伤不已,一直随侍父亲,等到父亲去世后参加科考,中进士第。B.秦桧独揽朝政大权时,蜀地的人才受到排挤打压,秦桧死后,虞允文经人推荐被皇帝召见,受到赞美赏识。C.虞允文有勇有谋,采石大战中用谋略排兵布阵,作战时身先士卒,带领军队殊死一战,以少胜多击败敌军。D.虞允文为人宽厚,顾全大局。萧之敏因弹劾他而被贬,他请求皇帝将萧之敏召回,以回避朝中大臣的议论。2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谓人君必畏天,必安民。危及社稷,吾将安避?答案1、列御寇 民间故事 寓言 神话传说 战国 道家 2.qǐ zhuì wú zhòng xiù shì躇 cǐ 寝 3.(1)同“无”,没有 (2)聚积的气体 (3)行动,活动 (4)纵使,即使 (5)伤害 (6)四方 (7)这四个字都是踩、踏的意思 4.“舍”同“释”,解除、消除 5.(1)你 (2)为何,为什么 6.(1)助词,的 代词,他,指“杞人” 助词,的 (2)指示代词,那 代词,指“地” (3)词尾,表示“……的样子” (4)代词,……的人 7.(1)你一屈一伸,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里活动,为什么担心天塌地陷呢? (2)日月星辰也(不过)是气体积聚的东西中那些能发光的,即使掉下来,也不会有什么伤害。8、寄:依托 、依附 若:你 舍:同“释”,消除9、①又有一个担心他的人,因此去开导他。②你踏步行走,整天在地上活动,为什么担心地会陷下去呢?10.A、忧什么 B、 忧彼之所忧者11、他的解释是不科学的,但这代表了当时人们认识事物的水平。同时,这句话揭示了杞人的“忧”是毫无根据的瞎担心。12.杞人反复提出问题,实则反映他内心的重重忧虑,照应了前文废寝食”13.前一个“喜”表现了杞人内心的担心解除后的放心、喜悦心情;后一个“喜”则表现了开导者的热心与善良的品质,他的关心他人的精神和耐心诱导的做法,是值得称赞的。14.(1)告知,开导 (2)消除疑虑的样子 (3)……的人 (4)你15.养之成群/ 能解狙之意/ 狙亦得公之心16.(1)那个杞国人疑虑消除,非常高兴;开导他的人也放心了,非常高兴。(2)过了一会儿,(他又)说: “(我)给你们(吃) 橡树果实,早上四颗,晚上三颗,(这样)够吗?”17.(1)废寝食 (2)损其家口,充狙之欲18.(1)不要去忧虑那些不切实际的事物 (2)讽刺了那些玩弄手法欺骗人的行为19、.C E G20、C21、D22.(1)(虞允文)说一国之君必须敬畏上天,必须安抚百姓。(2)国家面临危险,我又将逃避到哪里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