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统编版(五四学制)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13 纪念白求恩(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初中语文统编版(五四学制)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13 纪念白求恩(教案)

资源简介

七上13《纪念白求恩》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文化自信:通过学习白求恩的国际主义精神和共产主义精神,了解其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无私奉献的事迹,增强对人类共同价值的认同,提升道德修养境界,培养全球视野和社会责任感。
语言运用:积累文中重要字词(如“殉职”“狭隘”“热忱”等),掌握语言表达的准确性与感染力;学习叙议结合、对比等写作手法,体会语言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提升语言表达与分析能力。
思维能力:理清文章结构,把握“总—分—总”的论述思路,分析对比手法的作用,培养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学会从正反两面思考问题,理解白求恩精神的现实意义。
审美创造:感受文章中对白求恩精神的深情赞颂,体会语言的庄重与力量,培养对高尚人格和道德品质的审美感知,激发对真、善、美的追求。
教学重点
1.理解并概括白求恩的精神品质,结合具体语句进行分析。
2.掌握文中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教学难点
深刻领悟白求恩精神的时代价值,将其转化为自身的行动指南。
教学过程
导入:
白求恩,加拿大共产党员,著名胸外科医师。在抗日战争时期,他率领医疗队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冒着枪林弹雨救死扶伤,最后因感染不幸逝世。毛泽东同志为他写下了这篇著名的文章《纪念白求恩》。
引出课题:今天,我们就跟随毛主席的笔触,共同探讨三个核心问题:我们究竟在纪念什么?为何时至今日我们依然要纪念他?以及,我们应该如何去纪念他?
任务一:明纪念内核
活动一:默读课文,重点勾画出作者笔下白求恩精神品质的句子,并概括出各段内容要点,理清文章结构。
第1段,赞扬白求恩同志的国际主义精神。(“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这种精神。”)
链接资料1: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不久,白求恩在一次演讲中指出, “帝国主义的不义之战爆发了,人民的胜利就不远了。人民革命一定会在这场帝国主义为争夺财富发动的战争里得到成功。真正的战斗是在中国,那里的斗争决定着我们这个世界的命运,我要和他们一起战斗”。于是,白求恩践行了列宁主义认为的“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要拥护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的路线,进而在将自己的想法向加拿大共产党和美国共产党汇报后,组建援华医疗队和募捐资金,于1938 年 1 月从加拿大温哥华乘船取道香港,后又通过飞机、火车、汽车、骑马等多种交通工具,一路跋山涉水,历经艰难险阻,最终到达延安和晋察冀根据地。
第2段,赞扬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
链接资料2:白求恩大夫作为美国胸外科协会五大理事之一,有着较高的声誉和丰厚的待遇,但为了理想和信仰,他毅然决然抛弃这些身外之物,远渡重洋,奔赴抗日战场。1938 年 6月,白求恩从延安转赴晋察冀解放区,见到聂荣臻司令员的第一句话就是“告诉我,司令员同志,我的战斗岗位在哪里?”第二天他就赶往 60 多里外的后方医院驻地五台县松岩口村,并立即投入工作。他到达抗日前线的第一周就为520多名伤员做了检查。特别是在齐会战斗中,为抢救伤员,白求恩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冒着生命危险,以精湛的医术和高度的责任感,创造了连续工作 69 个小时不休息的记录,给 115 名伤员做了手术,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根据地医疗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所以,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
赏析:连用两个双重否定句“没有一个不”,极其有力地强调了无一例外,每个人都佩服,每个人都感动的事实,写出作者斩钉截铁不可动摇的语气,进而突出他的感动敬佩之情。
第3段,赞扬白求恩同志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白求恩同志是个医生,他以医疗为职业,对技术精益求精”)
链接资料3:在对待技术的态度上,白求恩认为,“通向胜利的道路上我们必须掌握先进技术,对医生来说,虽然技术不能战胜所有的死亡、疾病和伤残,但可以战胜其中的绝大多数”。白求恩来到中国后,在深入了解八路军医院的情况之后,他以清单的形式向卫生部列出了八路军医院存在的诸多问题,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给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案。一是建立较为健全的医疗体制,如制定了医务人员职责制度、例会制度、查房制度、建档制度等,较好地规范了医疗体系的运行;二是培养了一大批医务人员,如成立了“特种外科实习学校”,白天给医护人员讲授相关医学课程,晚上为他们补习内外科知识,通过系列培训有效提升了医务人员的技术水平;三是撰写了适应中国需要的医学教科书,如《游击战争中师野战医院的组织和技术》《移动的伤员急救系统》等教科书,为加强根据地医务人员的业务学习起到了重要帮助;四是发明了一些医用设备,如设计高标准的手术室以及焚化炉和放担架的装置,为开展手术创造了便利条件。这些重要举措对于抗战时期缺医少药的八路军可谓是雪中送炭,也足以体现白求恩大夫的敬业精神。
第4段,号召全党学习白求恩同志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
段落 不同表述 相关内容 关联的人
1 毫无利己的动机 国际主义精神,共产主义精神 白求恩
2 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 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 每个共产党员
4 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 变成有利于人民的人 我们大家
看起来相似的“毫不利己'其实是针对不同的人表达了三个层次的内容:作为外国人的白求恩,他的 “毫不利己”也应的是国际主义精神,这一点很难做到,因为它不仅要“利人”,还要“利”一切?? 国家的无产阶级;作为对每个共产党员的要求,“毫不利己”的后面还加上了“专门利人”,体现了中 国共产党提出的“为人民服务”的理念,这里的“利人”,指的是我们的同志与人民;作为对“我们大家”(即每一个普通老百姓)的要求,是不“自私自利”。相对于“利己”,“自私自利”是一个贬义词,常常伴随着损害他人的利益,是与“利人”相对应的“损人”。因此,普通人的要求是不自私、不损人,与前两个相比,是略低一级的要求,也是普通人更容易达到的标准。
第3段白求恩为什么会对技术精益求精?也是因为他能够克服自私自利之心,将他人的生命和健康时刻放在心上。有了这样的认识,他才有动力对技术精益求精。所以,尽管只有第 3 段没有出现“毫不利己”这样的字眼,但其本质蕴含其中。
总结:先概括叙述白求恩的事迹,再分别阐述对他精神品格的理解,最后做总结,号召大家学习。白求恩的国际主义精神,是白求恩最突出的特质,所以放在第一点重点说:"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是他国际主义精神的最好体现,所以紧接着来说;对技术的精益求精是具体业务的追求,放在后边说,也体现出先政治,后业务的认识原则。(总分总)
总结:通过归纳各段要点理清思路的方法:一画:画重点语句;二圈:圈关键字词;三概:概段落大意;四析:析各段关系;五理:理文章思路。
过渡句:通过刚才的梳理,白求恩同志的光辉形象与伟大精神已清晰地呈现在我们面前。毛主席不仅是在向我们 “讲述” 白求恩的故事,更是在对我们 “论说” 这种精神的价值。他是如何将“讲述”与“论说”完美结合的呢?这就要探究本文的核心写法——夹叙夹议。
活动二:请同学们再次跳读课文,圈画出文中典型的记叙句和议论句,并思考它们是如何结合的。
“夹叙夹议” 是记叙与议论两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在文中,用议论这一种表达方式写出的语句往往具有评价的性质,因而,这样的语句,在文中一般是语段的中心句,是观点性的表达;用记叙表达方式创作的语句,一般都用以陈述某种事实,因而在文中往往充当观点的论据。
链接资料:表达方式随语言表达的产生发展而逐步形成。现代写作学研究提出“表达方式”这一概念,表达方式的多种多样构成了交流方式的丰富多彩。五种表达方式包括记叙、说明、议论、描写、抒情。①记叙:对人物的经历、事件的发展和环境所作的叙说和交代。(事实——重过程)
②描写:描写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的形态、动作或景物的状态等具体特征描绘出来。一般分为人物描写和景物描写。(形象——重印象)
③抒情:抒发、倾吐感情的一种表现手法。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情感——重情感)
④议论:对人、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表示的意见、看法。(看法——重观点)
⑤说明:说清楚事物的特征、性质。主要用在说明文中。(知识——重介绍)
重点探讨第4段:前四句,先记叙自己同白求恩的交往(记叙);后四句,论述学习白求恩精神的意义(议论)
回忆同白求恩的交往,按时间顺序,先后说了会面和通信,语言非常质朴,感情非常真挚。从上一个句群到下一个句群,从“我”的心情扩大到大家的心情,思路非常顺当。白求恩精神的核心是毫无自私自利之心,这是对上文的总结。接着进一步阐明学习的意义,同时也是对白求恩同志高风亮节的崇高评价。
总结:
依据记叙与议论两种表达方式写作的语句及其所处语段位置的不同,“夹叙夹议”在文中有如下三种表现:
一是先记叙后议论。这是“夹叙夹议”中最为常见的表现,课文中的第一段就是运用这种方式的写作。从题目看“纪念”决定了文章的悼念性质,白求恩明确了纪念的对象。所以,课文开篇处用来陈述白求恩的语句都是记叙,后边那些用以阐释为什么要纪念他原因的语句,多为议论。“白求恩同志是加拿大…不远万里来到中国。”这就是典型的叙述;后边谈及对行为的评价性语句,就是经典的议论性表达。
二是先议论后记叙。这种“夹叙夹议”的表现可谓是第一种方式的翻版,或者称之为第一种表现的变形。课文的第二段就是这样的案例:作者首先用“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热忱”这样语句来表明自己对白求恩的评价,然后再用陈述性的语句来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结合“从前线回来的人……无不为之感动”这段陈述性的语句,读者可以从亲眼目睹过白求恩工作或者亲经历白求恩救治的过程里,感受到前边评价的中肯。
三是叙、议融合,并非截然分开。如果上述两例里的记叙与议论之间有明显的区分,那么在叙、议融合的语句里,记叙与议论往往集中体现在一句话或一段话里,通过那些感彩浓郁的选词,既陈述事实,又表明观点。这类语句一般在文中起到过渡的作用。如“现在大家纪念他,可见他的精神感人至深”,语句的前半句是陈述事实,后半句是对白求恩精神的中肯价。
任务二:探纪念缘由
活动一:结合背景资料及文本2、3段,理解作者写作此文的目的。
链接资料1:在当时的解放区,激昂的抗日救亡情绪让很多有志青年纷纷投军,他们立志杀敌报国,但在他们非常固执的意识里,上战场杀敌人才是真革命、真爱国,而干行政、搞后勤、做服务、抓生产等职责都不值一提。因为这种狭隘的、偏颇的思想,部分非战斗序列的人员觉得自身似乎低人一头,自卑地认为自己无出路、无前程,并且因此产生一些革命投机分子,见异思迁,破坏了革命大家庭的稳定秩序。
链接资料2:为进一步扩大和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增强党的组织力量,1938年3月,中共中央通过的《关于大量发展党员的决议》指出,“大量的十百倍的发展党员,成为党目前迫切与严重的任务”。到 1938 年底,共产党员的人数已经从全国抗战开始的 4万多人发展到 50多万人。在党员人数迅速增长的同时,党员队伍成分和思想状况变得复杂起来,少数投机分子和异己分子趁机混入党组织,虽然在组织形式上入了党,但思想上并未真正入党。
链接资:3:本文写作于1939年的12月21日,正值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严重关头,毛泽东本人也说过:“我们中国人民,是处在历史上灾难最深重的时候,是需要人们援助最迫切的时候。”
对工作的态度 对同志、人民的态度 对工作的要求
白求恩 “极端的负责任” “极端的热忱” “满腔热忱” “对技术精益求精”
不少的人 “对工作不负责任,拈轻怕重,把重担子推给人家,自己挑轻的。一事当前,先替自己打算,然后再替别人打算。出了一点力就觉得了不起,喜欢自吹,生怕人家不知道。” “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 “见异思迁”“鄙薄技术工作以为不足道、以为无出路”
思考:作者运用对比手法的目的是什么?
通过对比的手法,将“不少的人”在工作上拈轻怕重、对同志和人民的态度冷漠麻木、对工作的要求上见异思迁的行为,与白求恩同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反衬出白求恩大夫大公无私,对工作认真负责,对人民极端热忱的精神。同时也批评指出了"不少的人"的自私自利的行为。借此表明自己的期望,希望每一个共产党员都能以白求恩大夫为榜样。
所以作者在文中发出了号召:
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连用五个“一个……的人”,形成排比句式,气势雄浑,富有感染力,突出白求恩的精神对每一个人影响之大,同时也号召大家向白求恩同志学习,成为一个真正高尚、纯粹、有益于人民的人。
请仿照例句写一个排比句。
同样都是纪念白求恩,同样都有叙述,都有议论,为什么毛泽东的纪念文采用了夹叙夹议的手法,且侧重于议论,而聂荣臻的回忆录,却以叙述为主呢?
1. 作者身份与视角的不同
毛泽东:政治领袖的宏观视角
毛泽东是党的最高领导人,他看待白求恩,是从全局高度出发的。白求恩之于他,是一个国际主义战士和共产主义者的典范。他的写作目的超越了个人情感的抒发,更在于提炼其精神价值,用于全党全军的思想教育。因此,他需要将白求恩的事迹抽象化、理论化,上升到“精神”“主义”的层面。
聂荣臻:亲密战友的个人视角
聂荣臻是晋察冀军区的司令员,是白求恩在工作上的直接领导者和亲密战友。他们朝夕相处,共同经历战火。聂荣臻是从个人交往和共同经历的视角来回忆白求恩的。他的笔下是那个他亲眼所见、亲身接触的白求恩,充满了具体细节和个人情感。
2. 写作目的与受众的不同
毛泽东:旨在“教化”与“动员”
《纪念白求恩》的写作目的非常明确:号召全体共产党员学习白求恩的精神。文章结尾处“现在大家纪念他,可见他的精神感人之深。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直接点题。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必须以议论为主,通过对比(“不少的人对工作不负责任……”)和说理,清晰地告诉读者“什么是白求恩精神”、“为什么要学习”、“学了之后怎样做”。文中的叙述(如白求恩的国籍、职业、死亡原因等)只是作为引出议论的事实论据。
聂荣臻:旨在“怀念”与“呈现”
《怀念白求恩同志》的目的更侧重于表达个人和战友们的深切缅怀,并通过讲述不为人知的故事,让读者看到一个更丰满、更真实的白求恩。比如“要拿我当一挺机关枪使用”这句直接引语,极具画面感和人格魅力,是叙述中的神来之笔。这种写法的目的是通过感人的故事来打动读者,让情感在叙事中自然流露,而非直接说教。
思考记叙文中的记叙和议论文中的记叙的区别。??
明确:①目的不同:记叙文中的记叙是为了让人们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及真实情景;议论文中的记叙是为证明论点提供事实论据。②详略不同:记叙文中的记叙要详尽、具体、生动、突出中心;议论文中的 记叙要简明、概括、扣住论点。
任务三:思纪念做法
活动一:文章原题为《学习白求恩》,后改为《纪念白求恩》,请思考作者的修改意图。
链接资料1:1939 年 10月下旬,加拿大共产党员白求恩大夫在河北省涞源县摩天岭战斗中因抢救八路军伤员时,左手手指被碎骨刺破而受到致命的感染,不幸于11月12日在河北省唐县殉职。12月1日,延安各界举行追悼白求恩大夫大会,毛泽东题写了“学习白求恩同志的国际主义精神,学习他的牺牲精神、责任心与工作热忱”的挽词。1939 年12月21日,毛泽东应八路军政治部和卫生部的邀请,为在 1940年出版的《诺尔曼·白求恩纪念册》写下了《学习白求恩》一文,以此缅怀因公殉职的国际友人白求恩大夫,后来收录在《毛泽东选集》第二卷,改名为《纪念白求恩》。
链接资料2: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的解释,“学习”是“效法”,即“照着别人的做法去做”的意思。而“纪念”则是“用事物或行动对人或事表示怀念”。
从“学习白求恩”到“纪念白求恩”,从字面分析,学习也是纪念,而纪念则是更永久的学习。毛泽东对标题的修改不但表明了他对白求恩的敬仰,更是希望全党全军全国人民永远和世世代代学习他。“学习”的对象可以是一个有可取之处的普通人,而“纪念”的对象往往是具有特殊政治意义与崇高地位的人。可见,从 1939 年到 1952 年,白求恩在中国的政治地位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过渡:从“学习”到“纪念”,意味着白求恩精神不应是过去时,而应是现在时和将来时。那么,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我们该如何让这份纪念落地生根?
活动二:作为一名学生,我们该如何践行白求恩的这种精神?
情境一:作为一名学生,如何在日常学习和班级工作中体现“极端负责”和“精益求精”?
情境二:未来当你走上工作岗位,白求恩精神对你的职业观会有怎样的影响?
情境三:在社会生活中,我们如何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如:志愿者活动、乐于助人等)
于个人而言,是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学生就是学习),追求卓越。
于社会而言,是坚守职业道德,服务社会,关爱他人。
纪念,就是让白求恩精神在我们的时代,通过我们每一个人的言行,焕发出新的光芒。
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沿着“纪念什么→为何纪念→如何纪念”的路径,重温了《纪念白求恩》这篇经典文章。我们认识到,白求恩不再是一个遥远的历史符号,他所代表的对事业的忠诚、对技术的钻研、对人民的奉献,是今天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学习和传承的精神火炬。希望大家能成为一个“大有利于人民的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