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部分学校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备考核心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图片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山西省部分学校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备考核心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图片版,含答案)

资源简介

姓名」
准考证号】

材料二:
秘密★启用前
儒学变与不变的关系用“返本开新”这一命题说,是“本”与“新”的关系。经是返本
开新之“本”,学是返本开新之“新”。返本开新,返什么本?就是返回到“经”。开什么
语文
新?开时代需要之“新”。这里有一个问题,为什么解决时代新问题时需要返本?
学术的发展,总是表现出后辈研究者对此前研究者的质疑,总是给人一种印象:越
是后来的学人越理解古人。我们今天解释经典的时候,解释先秦诸子的时候,总会挑清
注意事项:
人研究的毛病、挑宋人研究的毛病、挑汉代学者研究的毛病。我们离孔子最远,结果恰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题相应的位置,
恰好像我们比我们的前人更理解孔子,更理解古代经典的本意。其实古人的理解,放在
2.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上无效。
他的那个时代也是有其合理性的,只是因为清代的解释、宋人的解释、汉代人的解释,满
足不了我们所处时代的需要了,所以才有“毛病”可挑。透过这些质疑,我们可以顺着历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
代学者的“经”之“学”回到“经”本身,重新解释“经”,在质疑中超越,然后开出我们这个
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用
时代所需要的“学”。这是儒学发展的必经之路,是返本开新的真谛之所在。
0.5mm黑色笔迹签字笔写在答题卡上。
纵观儒学发展的历史,宋儒为什么批评汉儒?何止是宋儒,从三国时期的经学家王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弼就已经开始批评了。王弼为什么要建立一套玄学化的经学?因为两汉经学用阴阳五
一、阅读(72分)
行、天人感应为“经”之所载的核心价值建立的理论基础在王弼的时代已经垮台了、支撑
(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不住了,所以王弼要为儒学这套价值另找一个新的理论基础。他虽然注《老子》、注《易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经》,但最终还是要回归到名教与自然的问题上来。宋儒经历了佛散中国化以及道教的
材料一:
兴盛,他们吸收佛道的新资源,又为“经”里面的这套价值建立了一个新的理论基础,形
仁爱观作为孔子和儒家思想的内核,不只是一个道德层面的概念,而且是一个兼具
成理学化的经学。由此来看,古代儒学经历的历次开新,都是一种理论的创新。这就是
本体论、价值论和方法论的核心范畴。
返本与开新。返本与开新是一个双向诠释的过程,可以立足于“本”而审视“新”,可以立
从本体论看儒家仁爱观的人格平等意蕴。“仁”者,二人也,标示着人不是孤立的个
足于“新”来探究“本”。前者提供价值,后者增长知识,这就是儒学的变与不变。从中也
体存在。因此,“仁”最直白的含义就是人与人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存,相知相
不难发现,儒学的发展就是一个自我批判的过程。
通相爱的共情。于是,当孔子的学生樊迟问“仁”时,孔子就直接回答曰“爱人”,这是
今天我们面临一个崭新的时代,更加需要强化返本开新的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
“仁”的一般含义。但是,不止如此,从字源学考察,“仁”字中的这个“二”,上面一横代表
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阐述“第二个结合”时指出:“‘结合'的结果是互相成就,造就了
天,下面一横代表地,“仁”表示天地人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人的生命源于天地万
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
物,人道源于天地之道,人性本于天地之性,那么“仁”就不仅体现为人伦之道,而且承载
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儒学研究者们也
着宇宙本体、蕴含着天地之性。以天道立人道,以天性定人性,这就是儒家仁爱观的本
应努力走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的实践之路。
体论根据。孔子仁爱观的本体论建构,在后来儒家思想的发展中得到进一步阐发和完
善。如孟子基于人之“四端”而提出尽心、知性、知天。北宋儒学大家张载指出“天地之
(摘编自杨庆中《儒学的变与不变》,光明日报2025.09.15)
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明确提出天人一体的哲学本体
材料三:
论思想。到明代大儒王阳明那里,孔子的“仁”被称为良知,“可知充天塞地中间,只有这
或有人怀疑,中国一向无哲学,甚至说中国没有系统严密的思想。在中国,一些传
个灵明”,直截了当地提出“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都
诵古今的话,只像是格言,好像只是些经验谈。其实这是中国人把行为实证与语言思
具有源于天地万物本性之“仁”,都蕴蓄了至善至美的天性。
想,融合成一片,相顾并进而有此表现。中国人的思想,是务求与体验合一,不让思想一
(摘编自喻立平《儒家仁爱观及其时代价值》,光明日报2024.11.12)
条线单独地一直向前,这是中国思想之妥当稳健处。
语文试题第1页(共10页】
语文试题第2页(共10页)秘密★启用前
2025-2026学年高三备考核心模拟中期考试
语文参考答案详解及评分说明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1(19分)
1.(3分)C(“脱离了经义本身,解释存在缺陷”错,历代儒学研究并设有脱离经典本义,原文说“放在他的那个
时代也是有其合理性的”)
2.(3分)D(主客颠倒,应是“儒学的理论创新之‘变',是为守护与人生实践结合这一不变'的内核)
3.(3分)B(A项扩大范围,材料一只是阐述了“仁”的本体论;C项“与时俱进”应是“知行合一”;D项材料三的中
心议题并非“儒学发展”,而是从思想方法的角度,对比中西思想的差异)
4.(4分)示例:
这三则材料正好回答了“儒家思想是什么、如何发展、为何如此”的问题:材料一阐述了儒家思想是植根于天
人一体宇宙观的“仁爱”思想;材料二论述了儒家思想是通过不断“返本开新”以适应时代需求来发展自身;材料
三揭示了儒家思想这一发展模式的深层原因,是他们对于“知行合一”的追求。
(建立材料之间的逻辑关联1分,具体分析三则材料的关联3分,意思对即可)
5.(6分)
示例一:《大学之道》中的三纲八目,正是材料二中儒家“返本开新”的实践路径。它将材料一所揭示的“天地
之仁”这一根本,通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的“返本”路径,展现修齐治平的时代新篇章,完美诠释了内圣外王的永
恒追求。
(分析出课文和材料一、材料二的印证各给3分,意思对即可)
示例二:《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孟子的“四端”之说,正是对材料一“源于天地之仁”的本体论的印证。这
“不忍人之心”,则是材料二中说的返本之“本”;将其扩而充之,即是面对时代需要的“开新”,使内在仁德化为外
在仁政。
(分析出课文和材料一、材料二的印证各给3分,意思对即可)
(二)阅读Ⅱ(18分)
6.(3分)A(“反对发电报的范爱农非常冷漠,是阻碍革命的对象”错,这是两人相识初期作者对范爱农的误解)
7.(3分)D(含蓄深沉的语言能起到“于无声处听惊雷”式的效果,与直抒胸臆只是表达方式不同,并没有减弱
《范爱农》的批判力度)
8.(6分)
①范爱农:正直、孤傲,对革命抱有真诚的理想,却在革命后备受排挤,是理想破灭后仍不妥协的悲剧性知识
分子。
②“我”(《祝福》):是思想进步而又软弱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接受了新思想但又无力改变现实,对祥林嫂
的悲剧抱有同情却又无能为力,只能选择逃避。
(每点3分,意思对即可)
9.(6分)
示例一:关于范爱农是失足落水还是自杀的问题
作者写得模糊,表面看来范爱农像是失足落水,因为喝醉酒和落水之间有很强的关联。说他是自杀,是源于
他对于自身生存环境的绝望,理想破灭,最终以死抗拒。作者这样写,能引发人的深思,把范爱农之死的个体悲
剧扩展为时代悲剧。
语文试题答案第1页(共5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