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科学学科核心素养科学观念:通过收集和解释证据,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和大小的历程,初步形成宇宙空间观念。科学思维:通过分析、比较地球形状和大小的证据,建立证据与解释之间的关系;通过对“地是平面”的观点提出质疑、批判,进而提出创造性见解;通过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逐步建构地球形状和大小的模型。探究实践:通过现象观察、方案设计、实验模拟,并结合科学史,分析证据得出相关结论;通过学习科学家思考问题的方法,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与结果。态度责任:通过相关科学史的学习,初步养成敢于质疑、追求创新的科学态度,同时感悟科学探索的艰辛和不易;通过分析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们认识地球形状和大小的贡献,感受科学技术进步的重要意义。【课前预习】1.地球的形状1、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的一些现象和方法:(1) ;(2) ;(3) ;(4) ;(5) ;(6) 。2.地球的大小(1)现代科技测量表明,地球是一个 的球体。(赤道半径比两极半径略长21km)(2)两极半径 ,赤道半径 ,赤道周长 。(3)在太空上看地球很圆的原因: 。【课中研学】提问:我们脚下的大地,是什么形状的?你从未离开过地球表面,从未从太空看过地球,你是如何如此确信它是一个球体的呢? 你的证据是什么?出示三张图片,从三个维度开始梳理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一、地球的形状1.古代中国的地球观(1) 筷子一头圆、一头方。圆的象征“天”,方的象征“地”。这是中国人对世界基本原则的理解。你知道其中的寓意吗?2. 地球是个球体的证据链(1) 证据1:远去帆船的船身比桅杆先消失公元前6世纪,毕达哥拉斯坐在海边高山上观海思考。“为什么远去帆船的船身比桅杆先消失?”首次提出大地可能是个曲面的猜想。(2) 设计实验,验证猜想。为什么远去的帆船船身比桅杆先消失?【器材】自制帆船、篮球、水平桌面学生根据教师要求,完成模拟实验。3分钟完成,汇报结果。【练习】1. 比较在篮球表面和木板表面上移动的铅笔,其长度和铅笔头随位置变化的不同是在篮球表面铅笔头先消失,长度变短;在木板表面铅笔头不会消失,长度不变。那是因为篮球是球体。2. 通过此活动,我们知道海面上远去的船只船身比桅杆先消失的原因是地球是一个球体。3. 实验中铅笔模拟船只,篮球模拟地球。这种实验方法称为模拟法。(3) 证据2:月食过了 2 个世纪,亚里士多德多次观察月食时, 发现大地投射到月球上的影子是弧形的,由此推断地球是个球体。设计实验,验证猜想。【器材】手电筒和篮球、白球和黑球、纸盒。教师利用材料示范模拟实验。(4) 证据3:站得高看得远【器材】细木条(两根)、篮球、纸盒、记号笔。(5) 证据4:麦哲伦航海1519年,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船队,经过长达 3 年的十分艰苦的海上航行,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绕地球航行一周的壮举。观看相关视频。(6) 证据5:从太空拍摄地球①苏联宇航员加加林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在太空目睹地球是个球体的人。观看卫星上拍摄的地球照片。最直观的看到地球是个球体。蓝色部分是海洋;黄色部分是沙漠。绿色部分是森林;白色部分是白云。2.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过程阶段一.地球的大小1. 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球体。赤道半径:6378千米;两极半径:6357千米。【思考与讨论】出示毛主席的诗词,“坐地日行八万里”是什么意思?地球赤道周长:40000公里,合八万里。由于地球自转,我们跟着地球一起自转,一日已行了八万里路。【科学阅读】测量地球的周长【科学记数法】对于很大或很小的数,可以用科学记数法来呈现。科学记数法是用 一个大于等于 1,小于 10 的数乘以 10 的指数来表示数。例如:长度单位换:1m = 1000 mm = 1×10 mm1mm = 1/1000 m = 1×10-3m地球的赤道周长约为:40000 km = 4×10 km细胞的大小约为:0.000022m = 2.2×10-5m二.课堂小结三.课堂练习1.古人往往凭经验和直觉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太阻绕着地球转动,而地球是静止不动的,整个大地是平的。2.能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的现象和方法:3.现代科技测量表明,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球体。地球的赤道半径是6378km.,两极半径是6357 km,仅差0.33%。赤道周长约为4x104km。【课堂总结】【课堂练习】1.(2025七上·金华期末)关于地球的相关知识,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地球是一个两极稍鼓、赤道略扁的球体B.铅笔在篮球和木板上移动的模拟实验说明了地球是个球体C.经纬线是真实存在的D.东西半球分界线有两条,而南北半球分界线只有一条2.(2025七上·临海期末)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下列不能作为推断地球的形状是个球体的依据是A.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 B.远去的帆船船身比桅杆先消失C.地球仪是一个球体 D.麦哲伦的环球航行3.(2025七上·浙江期末)地球是我们人类的家园,如图所示,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是A.①→③→② B.③→①→② C.③→②→① D.②→③→①4.(2025七上·黄岩期末)2024年4月25日,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顺利将宇航员送入中国空间站,当宇航员在太空回望地球时,能看到的是A.能辨方位的经纬网 B.倾斜的地轴C.绕月球公转 D.巨大的球体5.(2024七上·嘉兴期末)探究“为什么海面上远去帆船的船身比桅杆先消失”时,小嘉开展了如图所示的实验:把铅笔的头竖直朝下,分别由A向B和由C向D移动,观察铅笔的长度和铅笔头随位置的变化而发生的变化。(1)在木板上移动铅笔时,木板模拟的是 。(2)如图所示,实验中应把篮球和木板置于 。(3)铅笔由A向B移动的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课后练习】1.(2024七上·杭州期中) 限于活动范围,人们通常无法直接观察地球的形状,但可通过身边某些现象和事件找到地球是球体的证据。下列现象和事件不能作为证据的是( )A.海面上远去的船只船身比桅杆先消失B.太空拍摄的地球照片C.铅笔在篮球和木板上移动的位置变化D.麦哲伦环球航行2.(2024七上·金东期中)2024年10月30日,神舟十九号航天员顺利入住“天宫”。当宇航员在太空回望地球时,能看到的( )A.能辨方位的经纬网 B.巨大的球体C.绕月球公转 D.倾斜的地轴3.(2024七上·萧山月考)古诗中常有一些能反映科学道理的词句。下列能反映大地是曲面的诗句是( )A.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B.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C.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D.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4. 下列关于地球形状和大小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两极稍鼓、赤道略扁的不规则圆形B.它的平均半径大约4万千米C.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证实了地球的形状是个球体D.它上面有很多实际存在的经纬线5. 演示地球形状变化的实验示意图与玩拨浪鼓很类似。这个实验能说明 ( )A.地球因为自转变成了一个正圆球体B.地球因为绕太阳转动变成了一个两极略鼓、赤道略扁的球体C.地球因为自转变成了一个两极略扁、赤道略鼓的球体D.地球正在向正圆球体演化6.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坐地日行八万里”的地理位置是在赤道B.地球是一个两极略鼓、赤道稍扁的椭球体C.地球的赤道半径和两极半径相比,相差不大D.站在大地上,无论向哪个方向走,永远也走不到地平线7. 北极燕鸥常令人肃然起敬,它瘦小如燕,在北极出生,当冬季到来之前,它开始飞越重洋,一直向南,在南极浮冰上越冬;冬去春来,它又飞回北极繁衍下一代,北极燕鸥就这样往返于两极之间,一生飞行超过 请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北极燕鸥一年内往返迁移的距离最接近( )A. B. C. D.8. 人们对地球形状的探索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将下列探索过程中的认识或发现按从古到今的顺序排序,正确的是 ( )①地球卫星照片 ②月食时地球投射到月球上的影子是弧形的 ③天圆地方 ④麦哲伦环球航行A.①②③④ B.③②④① C.③④②① D.②④①③9. 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天圆地方”“球体”“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球体”等阶段。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B.人类对科学的认识在不断完善C.地球的形状是不断变化的 D.科学可以改变人的认知10.(2024七上·浙江月考)丁丁和冬冬两名同学对科学课非常感兴趣,经常在课后一起借助身边的物品来模拟各种科学现象,如图所示,冬冬看到的现象是 ( )A.当小船沿桌面靠近冬冬时,船身逐渐出现B.当小船沿桌面离开冬冬时,船身逐渐消失C.当小船沿伞面靠近冬冬时,船身逐渐出现D.当小船沿伞面离开冬冬时,船身突然消失11.在海边观察远处驶来的轮船,会依次出现如图甲、乙、丙所示的现象。这种现象反映的地理事实是( )A.地球自西向东自转 B.地球是个球体C.地球绕太阳公转 D.海平面上升12. 亚里士多德多次观察月食时,发现大地投射到月球上的影子是弧形的,由此推断地球的形状一定不可能是 ( )A. B. C. D.13. 人类对地球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过程。(1)根据图示材料,说明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大致为 (填序号)。(2) 为了证明地球是个球体,某同学收集了下列证据:①远离海岸的帆船,船身比桅杆先消失;②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③日食时,太阳缺损的部分为圆弧形;④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⑤远处的事物无法看清。其中不能作为证明地球是个球体的证据的是 (填序号)。14.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站在海边看远处驶来的船只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到船身的一部分,最后看到全部船身。材料二:公元前 300 年左右,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观察月食时,发现地球投到月球上的影子是弧形的,便对地球的形状有了新的认识。材料三:1961 年 4 月,苏联“东方一号”发射成功,舱内宇航员成为飞上太空拍摄地球照片的第一人。(1)材料一中的现象证明地球是 (填形状);如果海面是平的,那么站在海边看到的船只的景象为 。(2)由材料二提到的月食现象可推测,下列月食过程的图中,不能证明地球是球体的是 (填字母)。(3)关于人类认识地球的形状,材料三反映的事件的重大科学意义是 .15. 当难以直接用研究对象进行实验时,人们采用模型或模仿某些条件进行实验,这类实验叫作模拟实验。(1)如图所示,把篮球顶端和木板上表面置于同一水平视线上,把铅笔头竖直朝下,分别由A 向B 和由C 向D 移动。当铅笔在木板上由C向D 移动时,人眼能否看到铅笔的全貌 。当铅笔在篮球球面上由 A 向B 移动时,人眼能否看到铅笔的全貌 °(2)在海上航行的船只远去时,观察到的现象应与上述铅笔在 (填“球面”或“水平面”)上的移动相似,说明海面是 。参考答案课前预习“天涯海角”总是走不到边远去帆船的船身比桅杆先消失(驶来帆船的船帆比船身先出现);月食时,日光投影是弧形的;麦哲伦的环球航行;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登高而望远,发现地平圈越来越大。两极稍扁、赤道略鼓6375千米 6378千米 4万千米赤道半径与两极半径相差很小课中研学任务点一:1.古代中国的地球观(1)①天圆地方说:“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它的意思是,蓝天就象是一个半球状的圆盖,大地好像一块四方的棋盘。②盖天说:后来,我国又盛行了另一种盖天说。《晋书·天文志》中说:“天如斗笠,地似覆盆。”③浑天说:东汉张衡在《张衡浑仪注》中说:“浑天如鸡子。天体圆如弹丸,地如鸡子中黄,孤居于天内,天大而地小。天表里有水,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古代中国人的地球观在发展:天圆地方说→盖天说→浑天说。任务点二:【思考与讨论】地球赤道周长:40000公里,合八万里。由于地球自转,我们跟着地球一起自转,一日已行了八万里路。四、课堂练习2.①远去的帆船船身比桅杆先消失;②月食时,月球的缺损面是弧形的;③麦哲伦率领船队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球航行;④通过观察太空拍摄的地球。⑤观察人造卫星拍摄的照片,蓝色的是海洋,黄色的是陆地,白色的是云层。课堂练习1.【答案】D【知识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的模型-地球仪【解析】【分析】在地球仪表面的地理事物有赤道、极点、经线和纬线等,其中赤道是地球上最长的纬线,极点是指地轴与地球最北端和最南端的交点,经线是指连接南北两极并与赤道垂直的弧线,纬线是指环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解答】A.地球是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A错误;B.在篮球表面铅笔的末端先消失,长度也变短;在木板表面铅笔的末端不会消失,长度也不会发生改变,篮球是圆的,而木板表面是平的,不能说明地球的形状,B错误;C.经纬线只存在地球仪上,C错误;D.东西半球分界线有两条,东西半球分界线是20°W和160E,而南北半球分界线是赤道只有一条,D正确;故答案为:D。2.【答案】C【知识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解析】【分析】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球体,今天,人们通过从宇宙空间发回的地球卫星照片,就能看清地球的真实形状。但是,在此之前,由于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人们无法看到地球的全貌。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探索过程。能证明地球形状是球体的例子很多,如离岸的船总是船身先消失,桅杆后消失、站得高,才能看得远、麦哲伦环球航行、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月食等。【解答】能证明地球形状是球体的例子很多,如远去的帆船总是船身先消失,桅杆后消失、站得高,才能看得远、麦哲伦环球航行、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选项C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3.【答案】B【知识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解析】【分析】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受认知能力的影响,古代人认为地面是平的,天是方的,故有“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盘”的说法。后来随着认知视野的扩大,人们认为“天如斗笠,地如覆盘”的说法。随着麦哲伦环球航行,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到现在,人们利用人造地球卫星上拍到的地球照片,更加准确的证明地球是圆球体的结论。【解答】由于受观测条件和科学技术的限制,人类对地球的认识经过了漫长的过程,从天圆地方即③→观测月食现象猜测是正球体即①→麦哲伦环球航行→地球的卫星照片,最后证实了②地球是一个两极部位稍扁的不规则球体。所以,人们对地球形状认识的过程为③①②。故答案为:B。4.【答案】D【知识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自转;地球公转【解析】【分析】现在人们对地球的形状已有了一个明确的认识:地球并不是一个正球体,而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解答】当宇航员在太空回望地球时,能看到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球体,地轴、经纬网都是人为定义的,在地球中并不真实存在,地球是绕太阳进行公转。故答案为:D。5.【答案】(1)地平面(2)同一水平面(3)铅笔头先消失,铅笔的长度越来越短【知识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解析】【分析】(1)铅笔在球上移动,模拟船在海面上运动,可知木板模拟的是海平面。(2)船在海面上行驶,可知应将篮球和木板置于同一水平面上。(3)铅笔模拟的是船,铅笔头模拟的是船身,可知铅笔头先消失。【解答】(1)木板模拟的是海平面,铅笔模拟的是船帆,球模拟的是地球。(2)为了观察到帆船在海面上远去,应把篮球和木板置于同一水平面上。(3)铅笔从A移向B,相当于船从海面上远去,由“帆船的船身比桅杆先消失” 可知,铅笔头先消失,铅笔的长度越来越短。课后练习1.【答案】C【知识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解析】【分析】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知过程:1.古时候的人,由于活动的范围很小,只看到自己生活地区的一小块地方,因此单凭直觉,就产生了种种有关“天圆地方”的说法。例如,我国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周代,就有“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棋盘)”的盖天说。2.伴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和各种知识的积累,人们逐渐认识到,大地在大范围内不可能是平坦的,而应该是弯曲呈弧形的。例如,在海边看离岸的船,先是船身隐没,然后才是桅帆,在陆地上旅行的人,如果向北走去,一些星星就会在南方的地平线上消失。3.15-16世纪的地理大发现,特别是1519-1521年,麦哲伦率领的一支船队,环绕地球航行一周成功,这为大地是球形提供了有力的证据。4.伴随着近现代的科技发展,人类通过发射卫星等科技手段,证明地球是一个两极略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解答】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海面上远去的船只船身比桅杆先消失;麦哲伦环球航行;太空拍摄的地球照片;都是地球是个球体的证据。铅笔在篮球和木板上移动的位置变化,不能证明地球是个球体。故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2.【答案】B【知识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解析】【分析】 现在人们对地球的形状已有了一个明确的认识:地球并不是一个正球体,而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解答】地轴、经纬网都是人为定义的,在地球中并不真实存在,故AD错误;当宇航员在太空回望地球时,能看到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球体,故B正确;地球是绕太阳进行公转,故C错误。故选B。3.【答案】C【知识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解析】【分析】 能证明地球形状是球体的例子很多,如离岸的船总是船身先消失,桅杆后消失、站得高,才能看得远、麦哲伦环球航行、月食、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等。【解答】A.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绘的是大漠孤烟直冲云霄,长河落日圆圆的景象,并不能反映大地是曲面,故A错误;B.“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描绘的是黄河之水从天上来的景象,并不能反映大地是曲面,故B错误;C.“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描绘的是想要看得更远,就要再上一层楼的情景,这是因为地球是曲面的,视线会被地球的曲面阻挡,故C正确;D.“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描绘的是瀑布飞流直下的景象,并不能反映大地是曲面,故D错误。故选C。4.【答案】C【知识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内部的结构【解析】【分析】现在人们对地球的形状已有了一个明确的认识:地球并不是一个正球体,而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经过测量,地球的极半径为6357千米,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地球的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地球表面积为5.1亿平方千米,最大周长约4万千米。【解答】A 、地球是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而不是两极稍鼓、赤道略扁,该选项说法错误。B 、地球的平均半径约为 6371 千米,赤道周长约 4 万千米,该选项中半径的数据错误。C 、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首次证实了地球是一个球体,该选项说法正确。D 、经纬线是人们为了便于确定地球上某点的位置而人为划分的,在地球上实际并不存在,该选项说法错误。故答案为: C 。5.【答案】C【知识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解析】【分析】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球体。如今,人们通过从宇宙空间发回的地球卫星照片,就能看清地球的真实形状。但是,在此之前由于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人们无法看到地球的全貌。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深索过程。【解答】“演示地球形状变化的试验示意图”与玩拨浪鼓很类似。这个试验能说明:地球因为自转变成了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故答案为:C。6.【答案】B【知识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解析】【分析】现在人们对地球的形状已有了一个明确的认识:地球并不是一个正球体,而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经过测量,地球的极半径为6357千米,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地球的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地球表面积为5.1亿平方千米,最大周长约4万千米。【解答】A、“坐地日行八万里”的地理位置是在赤道,A正确,不符合题意;B、地球是一个赤道略鼓、两极稍扁的椭球体,B错误,符合题意;C、地球是个椭圆体,赤道半径和两极半径相比,相差不大,C正确,不符合题意;D、地球是一个球体,站在大地上,无论向哪个方向走,永远也走不到地平线,D正确,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7.【答案】B【知识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解析】【分析】经过测量,地球的极半径为6357千米,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地球的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地球表面积为5.1亿平方千米,最大周长约4万千米。【解答】两极之间的距离即一条经线的长度,经线的长度约是赤道长度的一半,所以北极燕鸥每年在两极之间往返一次的行程即两条经线的长度,约为4万千米。故答案为:B。8.【答案】B【知识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解析】【分析】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球体。今天,人们通过从宇宙空间发回的地球卫星照片,就能看清地球的真实形状。但是,在此之前,由于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人们无法看到地球的全貌。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深索过程。【解答】由于受观测条件和科学技术的限制,人类对地球的认识经过了漫长的过程,从③天圆地方→②据月食形状推测→④麦哲伦环球航行→①地球的卫星照片,后来证实了地球是一个两极部位稍扁的不规则球体。故答案为:B。9.【答案】C【知识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解析】【分析】自然界、社会和思维发展规律的知识体系。是在人们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是实践经验的总结。【解答】A、科学是不断发展的,是公认正确的说法,A项不符合题意;B、地球形状的变化,是科学改变了人们的观念、认识,人类对科学的认识在不断提高,B项不符合题意;C、地球形状的不断变化,是人类认识的不断变化,不断深入完善,不是最终认定,C项符合题意;D、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的认识也在不断提高,科学可以改变人的观念,D项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10.【答案】C【知识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解析】【分析】 由于受观测条件和科学技术的限制,人类对地球的认识经过了漫长的过程,从天圆地方→根据太阳、月亮的形状猜测→麦哲伦环球航行→地球的卫星照片,后来证实了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能证明地球形状是球体的例子很多,如离岸的船总是船身先消失,桅杆后消失、站得高,才能看得远、麦哲伦环球航行、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月食等。【解答】 由于地球的形状是球体,在海边看到有帆船从远方驶来时,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见船身,而目送帆船远去时,先是船身消失,最后桅杆消失。实验中,当小船沿桌面靠近、离开冬冬时,由于桌面是水平的,会一直能看到船身,不是逐渐,故AB错误;由于伞面是个弧形,用来模拟地球的形状,当小船沿伞面靠近冬冬时,船身逐渐出现,故C正确;当小船沿伞面离开冬冬时,船身逐渐消失,而不是突然消失,故D错误。故选C。11.【答案】B【知识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解析】【分析】 麦哲仑的环球航行也能证明地球是个球体。【解答】A、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引起的是昼夜交替现象和太阳的东升西落,故A错误;B、从远处驶来的轮船,船帆先出现,船身后出现,是因为地球是个球体,故B正确;C、地球绕太阳公转引起的是昼夜长短变化以及四季交替,故C错误;D、海平面上升主要是因为全球变暖,冰川融化,故D错误。故答案为:B。12.【答案】D【知识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解析】【分析】由于受观测条件和科学技术的限制,人类对地球的认识经过了漫长的过程,从天圆地方→天如斗笠,地如覆盘→麦哲伦环球航行→地球的卫星照片,后来证实了地球是一个两极部位稍扁的不规则球体。现在人们对地球的形状已有了一个明确的认识:地球并不是一个正球体,而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解答】亚里士多德多次观察月食时,发现大地投射到月球上的影子是弧形的,由此推断地球的形状一定不可能是正方体,可能是椭球体、圆柱体及圆锥体。故答案为:D。13.【答案】(1)③①②(2)③⑤【知识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解析】【分析】由于受观测条件和科学技术的限制,人类对地球的认识经过了漫长的过程,从天圆地方→天如斗笠,地如覆盘→麦哲伦环球航行→地球的卫星照片,后来证实了地球是一个两极部位稍扁的不规则球体。现在人们对地球的形状已有了一个明确的认识:地球并不是一个正球体,而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解答】(1)根据图示材料,说明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大致为③天圆地方→①正球体→②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2)能证明地球是个球体的证据有远离海岸的帆船,船身比桅杆先消失;月食时,月轮缺损的部分为圆弧形;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人造卫星给地球拍摄的照片都能证明地球是个球体等。而日食时,日轮的缺损部分为圆弧形,证明月球的形状,远处的事物无法看清,不能证明地球是个球体。因此,③⑤不能作为证明地球是个球体的证据。14.【答案】(1)球体;桅杆和船身一起被看到(2)C(3)在太空中拍摄的地球照片最能科学地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知识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解析】【分析】由于受观测条件和科学技术的限制,人类对地球的认识经过了漫长的过程,从天圆地方→天如斗笠,地如覆盘→麦哲伦环球航行→地球的卫星照片,后来证实了地球是一个两极部位稍扁的不规则球体。【解答】(1)站在海边看远处驶来的船只先看到桅杆在看到船的一部分,最后看到全部船体,该现象能够证明地球是球体,如果海面是平的,桅杆和船身应该一起看到。(2)出现月食是因为地球遮挡光线,月球表面的阴暗部分为圆弧、半圆或月全食是正圆,得知地球是个球体。C是满月,不能证明。(3)1961年4月,苏联“东方一号”发射成功。宇航员成为飞上太空的第一人,该事件的重大地理意义是卫星照片最能科学的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15.【答案】(1)人眼始终能看到铅笔的全貌;开始能够看到铅笔的全貌,后来铅笔的下端看不见了(2)球面;球面【知识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解析】【分析】能证明地球形状是球体的例子很多,如乘船出海时,港口的灯塔会从下到上依次从视野中消失,离岸的船总是船身先消失,桅杆后消失、站得高,才能看得远、世界不同地区,看北极星的仰角不同、月食时,阴影始终是弧形的、麦哲伦环球航行、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人越往山上爬,看到的地平圈就越大(或站在大地上,无论向那个方向走,永远也走不到地平线)等。【解答】(1)当铅笔在木板上由C向D移动时,因为木板是平面,铅笔在同一平面内移动,人眼始终能看到铅笔的全貌。当铅笔在篮球球面上由A向B移动时,由于篮球是球面,铅笔的下端会逐渐被球面遮挡,开始能够看到铅笔的全貌,后来铅笔的下端看不见了。(2)在海上航行的船只远去时,观察到的现象应与上述铅笔在球面上的移动相似。因为船只远去时,船身会逐渐被海面遮挡,就像铅笔在球面上移动时下端被遮挡一样。这说明海面是球面。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科学学科核心素养科学观念:通过收集和解释证据,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和大小的历程,初步形成宇宙空间观念。科学思维:通过分析、比较地球形状和大小的证据,建立证据与解释之间的关系;通过对“地是平面”的观点提出质疑、批判,进而提出创造性见解;通过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逐步建构地球形状和大小的模型。探究实践:通过现象观察、方案设计、实验模拟,并结合科学史,分析证据得出相关结论;通过学习科学家思考问题的方法,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与结果。态度责任:通过相关科学史的学习,初步养成敢于质疑、追求创新的科学态度,同时感悟科学探索的艰辛和不易;通过分析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们认识地球形状和大小的贡献,感受科学技术进步的重要意义。【课前预习】1.地球的形状1、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的一些现象和方法:(1) ;(2) ;(3) ;(4) ;(5) ;(6) 。2.地球的大小(1)现代科技测量表明,地球是一个 的球体。(赤道半径比两极半径略长21km)(2)两极半径 ,赤道半径 ,赤道周长 。(3)在太空上看地球很圆的原因: 。【课中研学】提问:我们脚下的大地,是什么形状的?你从未离开过地球表面,从未从太空看过地球,你是如何如此确信它是一个球体的呢? 你的证据是什么?出示三张图片,从三个维度开始梳理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一、地球的形状1.古代中国的地球观(1) 筷子一头圆、一头方。圆的象征“天”,方的象征“地”。这是中国人对世界基本原则的理解。你知道其中的寓意吗?2. 地球是个球体的证据链(1) 证据1:远去帆船的船身比桅杆先消失公元前6世纪,毕达哥拉斯坐在海边高山上观海思考。“为什么远去帆船的船身比桅杆先消失?”首次提出大地可能是个曲面的猜想。(2) 设计实验,验证猜想。为什么远去的帆船船身比桅杆先消失?【器材】自制帆船、篮球、水平桌面学生根据教师要求,完成模拟实验。3分钟完成,汇报结果。【练习】1. 比较在篮球表面和木板表面上移动的铅笔,其长度和铅笔头随位置变化的不同是在篮球表面铅笔头先消失,长度变短;在木板表面铅笔头不会消失,长度不变。那是因为篮球是球体。2. 通过此活动,我们知道海面上远去的船只船身比桅杆先消失的原因是地球是一个球体。3. 实验中铅笔模拟船只,篮球模拟地球。这种实验方法称为模拟法。(3) 证据2:月食过了 2 个世纪,亚里士多德多次观察月食时, 发现大地投射到月球上的影子是弧形的,由此推断地球是个球体。设计实验,验证猜想。【器材】手电筒和篮球、白球和黑球、纸盒。教师利用材料示范模拟实验。(4) 证据3:站得高看得远【器材】细木条(两根)、篮球、纸盒、记号笔。(5) 证据4:麦哲伦航海1519年,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船队,经过长达 3 年的十分艰苦的海上航行,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绕地球航行一周的壮举。观看相关视频。(6) 证据5:从太空拍摄地球①苏联宇航员加加林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在太空目睹地球是个球体的人。观看卫星上拍摄的地球照片。最直观的看到地球是个球体。蓝色部分是海洋;黄色部分是沙漠。绿色部分是森林;白色部分是白云。2.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过程阶段一.地球的大小1. 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球体。赤道半径:6378千米;两极半径:6357千米。【思考与讨论】出示毛主席的诗词,“坐地日行八万里”是什么意思?地球赤道周长:40000公里,合八万里。由于地球自转,我们跟着地球一起自转,一日已行了八万里路。【科学阅读】测量地球的周长【科学记数法】对于很大或很小的数,可以用科学记数法来呈现。科学记数法是用 一个大于等于 1,小于 10 的数乘以 10 的指数来表示数。例如:长度单位换:1m = 1000 mm = 1×10 mm1mm = 1/1000 m = 1×10-3m地球的赤道周长约为:40000 km = 4×10 km细胞的大小约为:0.000022m = 2.2×10-5m二.课堂小结三.课堂练习1.古人往往凭经验和直觉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太阻绕着地球转动,而地球是静止不动的,整个大地是平的。2.能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的现象和方法:3.现代科技测量表明,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球体。地球的赤道半径是6378km.,两极半径是6357 km,仅差0.33%。赤道周长约为4x104km。【课堂总结】【课堂练习】1.(2025七上·金华期末)关于地球的相关知识,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地球是一个两极稍鼓、赤道略扁的球体B.铅笔在篮球和木板上移动的模拟实验说明了地球是个球体C.经纬线是真实存在的D.东西半球分界线有两条,而南北半球分界线只有一条2.(2025七上·临海期末)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下列不能作为推断地球的形状是个球体的依据是A.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 B.远去的帆船船身比桅杆先消失C.地球仪是一个球体 D.麦哲伦的环球航行3.(2025七上·浙江期末)地球是我们人类的家园,如图所示,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是A.①→③→② B.③→①→② C.③→②→① D.②→③→①4.(2025七上·黄岩期末)2024年4月25日,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顺利将宇航员送入中国空间站,当宇航员在太空回望地球时,能看到的是A.能辨方位的经纬网 B.倾斜的地轴C.绕月球公转 D.巨大的球体5.(2024七上·嘉兴期末)探究“为什么海面上远去帆船的船身比桅杆先消失”时,小嘉开展了如图所示的实验:把铅笔的头竖直朝下,分别由A向B和由C向D移动,观察铅笔的长度和铅笔头随位置的变化而发生的变化。(1)在木板上移动铅笔时,木板模拟的是 。(2)如图所示,实验中应把篮球和木板置于 。(3)铅笔由A向B移动的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课后练习】1.(2024七上·杭州期中) 限于活动范围,人们通常无法直接观察地球的形状,但可通过身边某些现象和事件找到地球是球体的证据。下列现象和事件不能作为证据的是( )A.海面上远去的船只船身比桅杆先消失B.太空拍摄的地球照片C.铅笔在篮球和木板上移动的位置变化D.麦哲伦环球航行2.(2024七上·金东期中)2024年10月30日,神舟十九号航天员顺利入住“天宫”。当宇航员在太空回望地球时,能看到的( )A.能辨方位的经纬网 B.巨大的球体C.绕月球公转 D.倾斜的地轴3.(2024七上·萧山月考)古诗中常有一些能反映科学道理的词句。下列能反映大地是曲面的诗句是( )A.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B.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C.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D.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4. 下列关于地球形状和大小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两极稍鼓、赤道略扁的不规则圆形B.它的平均半径大约4万千米C.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证实了地球的形状是个球体D.它上面有很多实际存在的经纬线5. 演示地球形状变化的实验示意图与玩拨浪鼓很类似。这个实验能说明 ( )A.地球因为自转变成了一个正圆球体B.地球因为绕太阳转动变成了一个两极略鼓、赤道略扁的球体C.地球因为自转变成了一个两极略扁、赤道略鼓的球体D.地球正在向正圆球体演化6.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坐地日行八万里”的地理位置是在赤道B.地球是一个两极略鼓、赤道稍扁的椭球体C.地球的赤道半径和两极半径相比,相差不大D.站在大地上,无论向哪个方向走,永远也走不到地平线7. 北极燕鸥常令人肃然起敬,它瘦小如燕,在北极出生,当冬季到来之前,它开始飞越重洋,一直向南,在南极浮冰上越冬;冬去春来,它又飞回北极繁衍下一代,北极燕鸥就这样往返于两极之间,一生飞行超过 请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北极燕鸥一年内往返迁移的距离最接近( )A. B. C. D.8. 人们对地球形状的探索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将下列探索过程中的认识或发现按从古到今的顺序排序,正确的是 ( )①地球卫星照片 ②月食时地球投射到月球上的影子是弧形的 ③天圆地方 ④麦哲伦环球航行A.①②③④ B.③②④① C.③④②① D.②④①③9. 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天圆地方”“球体”“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球体”等阶段。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B.人类对科学的认识在不断完善C.地球的形状是不断变化的 D.科学可以改变人的认知10.(2024七上·浙江月考)丁丁和冬冬两名同学对科学课非常感兴趣,经常在课后一起借助身边的物品来模拟各种科学现象,如图所示,冬冬看到的现象是 ( )A.当小船沿桌面靠近冬冬时,船身逐渐出现B.当小船沿桌面离开冬冬时,船身逐渐消失C.当小船沿伞面靠近冬冬时,船身逐渐出现D.当小船沿伞面离开冬冬时,船身突然消失11.在海边观察远处驶来的轮船,会依次出现如图甲、乙、丙所示的现象。这种现象反映的地理事实是( )A.地球自西向东自转 B.地球是个球体C.地球绕太阳公转 D.海平面上升12. 亚里士多德多次观察月食时,发现大地投射到月球上的影子是弧形的,由此推断地球的形状一定不可能是 ( )A. B. C. D.13. 人类对地球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过程。(1)根据图示材料,说明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大致为 (填序号)。(2) 为了证明地球是个球体,某同学收集了下列证据:①远离海岸的帆船,船身比桅杆先消失;②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③日食时,太阳缺损的部分为圆弧形;④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⑤远处的事物无法看清。其中不能作为证明地球是个球体的证据的是 (填序号)。14.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站在海边看远处驶来的船只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到船身的一部分,最后看到全部船身。材料二:公元前 300 年左右,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观察月食时,发现地球投到月球上的影子是弧形的,便对地球的形状有了新的认识。材料三:1961 年 4 月,苏联“东方一号”发射成功,舱内宇航员成为飞上太空拍摄地球照片的第一人。(1)材料一中的现象证明地球是 (填形状);如果海面是平的,那么站在海边看到的船只的景象为 。(2)由材料二提到的月食现象可推测,下列月食过程的图中,不能证明地球是球体的是 (填字母)。(3)关于人类认识地球的形状,材料三反映的事件的重大科学意义是 .15. 当难以直接用研究对象进行实验时,人们采用模型或模仿某些条件进行实验,这类实验叫作模拟实验。(1)如图所示,把篮球顶端和木板上表面置于同一水平视线上,把铅笔头竖直朝下,分别由A 向B 和由C 向D 移动。当铅笔在木板上由C向D 移动时,人眼能否看到铅笔的全貌 。当铅笔在篮球球面上由 A 向B 移动时,人眼能否看到铅笔的全貌 °(2)在海上航行的船只远去时,观察到的现象应与上述铅笔在 (填“球面”或“水平面”)上的移动相似,说明海面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核心素养】 浙教(2024)版七上《3.1认识地球-第一课时》学案-学生版.docx 【核心素养】 浙教(2024)版七上《3.1认识地球-第一课时》学案-教师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