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科学学科核心素养科学观念:知道机械运动的分类,能区分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科学思维:知道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探究实践:能准确说出速度的定义,即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态度责任:在观察、交流等活动中,能积极参与互动,乐于与他人合作,认真倾听,敢于发表意见的品质。【课前预习】一 运动的描述1、运动的分类:分为 运动和 运动;直线运动又可分为: 运动与 运动。2、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1)在相同的时间内,比较物体通过的路程,通过路程长的物体运动快,如图甲所示。(2)比较物体通过相同的路程所用的时间,所用时间短的物体运动快,如图乙所示。3、速度(1)定义:在物理学中,把路程与时间之比叫 。速度等于 。(2)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 的物理量。物体运动得 ,速度 ;物体运动得 ,速度 。(3)公式:。通常用s表示 ,t表示 ,用 表示速度。(4)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 或m s-1(米每秒)。交通运输中常用 (千米每小时)做单位。单位换算:1m/s= 。(5)一些物体运动速度的大小1m/s的物理意义:物体运动的时间为1s,物体运动的距离为1m。二 速度的测量1、匀速直线运动物体沿 ,如果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等, 保持 ,这种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2、匀速直线运动的图像(1)s-t图像:匀速直线运动的图像是一条过原点的 。由图甲、乙可知,时间改变,路程也随之改变,但路程与时间的比值(即速度)不变。(2)v-t图像:匀速直线运动的v-t图像是一条平行于时间轴的直线。由图丙可知,时间改变,速度不变。3、变速直线运动物体 ,如果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不相等, ,这种运动叫变速直线运动。4、变速直线运动的图像(1)s-t图像:变速直线运动的s-t图像是一条过原点的曲线。由图可知,时间改变,路程也随之改变,路程与时间的比值(即速度)也在改变。(2)v-t图像:做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速度随时间会发生变化。图甲表示物体做加速运动,图乙表示物体做减速运动。5、平均速度(1)定义:它表示物体在某段时间内(或通过某段路程时)的 程度。平均速度不是速度的平均值。所以在应用公式计算时,s表示一段路程、t则是对应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2)公式: ,在特殊情况下求平均速度: 当t1=t2时,;当s1=s2时, 。【课中研学】一、运动的描述思考与讨论:物体从一个位置运动到另一个位置,总要经过一定的路线。图中汽车和过山车的运动路线有什么不同?1、机械运动的类型根据物体运动路线的形状,可以将物体的运动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思考与讨论:请根据运动路线,判断他们是做直线运动,还是做曲线运动。方法与技能:分类分类是基于研究对象的某种特征将它们区分为不同类别的方法。例如,我们可以按植物是否有种子,把植物分为有种子植物和无种子植物;按物体运动路线的形状,把运动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分类必须先提出分类标准,再将对象按标准区分归类。分类应突出事物的特征,使事物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清晰。一、速度运动的物体,有的运动得快,有的运动得慢。那么,如何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呢?在2021年东京奥运会男子100米半决赛中,中国运动员苏炳添以9.83秒的成绩打破亚洲纪录,创造了历史。赛场上,我们如何比较运动员百米赛跑的快慢?思考与讨论1.如图所示,如果你是观众,在你眼中谁跑得最快?如何判断的?2.如图所示,如果你是裁判,在你眼中谁跑得最快?如何判断的?1、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1)在相同时间内,比较物体通过的路程,通过路程长的物体运动快(2)比较物体通过相同路程所用的时间,所用时间短的物体运动快思考与讨论:某同学先后两次参加赛跑,如何比较这两次赛跑的快慢?2、速度(1)定义:物体的运动路程与所用时间的比(2)公式(3)物理意义速度可以定量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在数值上等于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3、速度的单位速度单位由长度单位和时间单位组合而成。(1)基本单位:米∕秒,读作:米每秒,符号:m/s或m·s-1(2)常用单位:千米∕时,读作:千米每小时,符号:km/h或km·h-1(3)单位换算①20m/s=20×3.6km/h=72km/h②108km/h=108×1/3.6m/s=30m/s【例题】非洲羚羊奔跑的速度为20m/s,城市道路上汽车的速度为30km/h。请通过计算比较它们运动的快慢。思考与讨论:写出比较非洲羚羊和汽车运动快慢的其他方法,并通过计算加以说明。二、速度的测量人们研究物体的运动,就要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如人奔跑的速度、汽车行驶的速度、高速列车运行的速度、火箭飞行的速度。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可以从简单的直线运动开始。探索活动:图中记录了甲、乙两辆汽车在平直公路上的行驶情况,在坐标图中画出路程与时间关系图像,判断甲、乙两辆汽车在各段时间内速度的特点。1、匀速直线运动(1)定义:我们把物体沿直线且速度不变的运动叫作匀速直线运动。(2)运动图像①路程-时间图像②速度-时间图像2、变速直线运动(1)定义: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如果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不相等,这种运动就叫作变速直线运动。(2)运动图像①路程-时间图像②速度-时间图像实践活动1.据图计算某同学赛跑过程中不同时间段的速度,判断他在这个过程中的快慢变化情况。如何判断这种运动的快慢?2.在生活中,速度是人们比较关注的一个量。为了保障交通安全,必须对交通工具的速度进行限制。你认识如图所示的限速标志吗?了解给车辆测速的方法吗?请查阅资料,并与同学交流。【课堂总结】【课堂练习】1.(2025七上·黄岩期末)如图所示为甲乙两物体做直线运动的图像,有关两物体的运动情况描述,错误的是()A.甲物体在0~2秒内,做匀速直线运动B.甲物体在2~4秒内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为20米/秒C.乙物体在0~2秒内,做加速直线运动D.乙物体在2~4秒内通过的距离是80米2.(2025七上·吴兴期末)如图甲是小车甲运动的s-t图象,图乙是小车乙运动的v-t图象, 由图象可知( )A.甲的速度为10m/sB.甲、乙都以2匀速运动C.甲、乙两车经过5s一定相遇D.甲车速度越来越大,乙车速度不变3.(2025七上·台州开学考)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传统活动。下列v-t和s-t图像描述了五条相同的龙舟从同一起点线同时出发、沿长直河道划向同一终点线的运动全过程,其中能反映龙舟甲与其它龙舟在途中出现船头并齐的是()A. B. C. D.4.(2025七上·吴兴期末)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当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数字分别表示“时:分:秒”。(1)本实验的实验原理为 。(2)实验中为了便于操作,应使斜面的坡度较 (填“大”或“小”),以减小测量的误差。(3)若s2的路程正好是全部路程的一半,则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是 m/s;小车通过上半程的速度 VAB与小车在下半程的速度 VBC相比,VAB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VBC5.(2025七上·临海期末)周末,某同学外出游玩,查询出行信息如图甲,假设三种方式都是匀速直线运动。(1)图乙是三种出行方式的s-t图象,与步行对应的曲线是 。(2)地铁显示车速如图丙,用时与图甲所示信息相同,求此过程中地铁行驶的路程。(3)步行出行,果然用时36分钟,请在图丁中画出步行的v-t图象。【课后练习】1.(2025七上·义乌期末)甲、乙两位同学从起跑线进行百米赛跑,其s-t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0-12s 甲同学做加速运动B.6s时刻两位同学的速度恰好相等C.甲前半路程的平均速度大于其后半路程的平均速度D.2-10s 内二者相遇了一次(1题图) (2题图)2.(2025七上·临海期末)甲、乙两同学从同一地点同时同向做直线运动,他们通过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所示。由图像可知A.甲、乙全程没有相遇B.甲以10m/s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C.在 0~10s, 甲比乙运动得慢D.在 10~20s,乙做匀速直线运动3.(2025七下·长兴竞赛)交通部门常用测速仪来检测车速,测速原理是测速仪前后两次发出并接收到被测车反射回的超声波信号,再根据两次信号的时间差,测出车速,如图甲。某次测速中,测速仪发出与接收超声波的情况如图乙所示,x表示超声波与测速仪之间的距离。则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假设超声波的速度为340米/秒,且声速与车速均保持不变)A.汽车收到第一次信号时,距测速仪 102米B.汽车收到第二次信号时,距测速仪68米C.汽车两次收到信号的时间差为1.4秒D.检测出汽车的速度约为26.2米/秒4.(2025七上·椒江期末) 台州机场高速项目已审批通过,该路线全长约9千米,若建设完成将大大提高市民通行效率。假设快车行驶全程用时约6分钟,则快车全程平均速度约为A.15米/秒 B.25米/秒 C.30米/秒 D.90米/秒5.(2025七下·长兴竞赛)小明在上学的路上,先以v1的速度走完前一半路程,又以v2走完后一半路程,则他在上学的全程中平均速度为( )A. B. C. D.6.(2025七上·上城期末)夏日清晨,校田径队在进行训练。 甲、乙两名同学从同一地点沿直线跑道同向奔跑,两位同学运动的路程(s)随时间(t)变化的图象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乙同学做匀速直线运动时的速度是1 米/秒B.第15秒时, 甲同学的速度等于乙同学的速度C.0-5秒时间内, 甲同学相对于乙同学向后运动D.5-20秒时间内, 以甲同学为参照, 乙同学是静止的7.(2025七上·浙江期末)如图是利用每秒闪光30次的照相机装置拍摄到的4个物体运动的频闪照片,图中黑点表示物体,箭头表示物体运动方向,其中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是A. B. C. D.8.(2025七上·镇海区期末)汽车沿平直的公路向左匀速行驶,如图甲所示,当经过热气球基地时,恰有一个热气球竖直升空,则车中的人以车为参照物看到热气球的运动轨迹是( )A. B. C. D.9.(2024七上·温州期末)2023年3月,温州市马拉松比赛顺利举行,选手甲以2小时15分钟的时间跑完全程,取得第一名的成绩。下列是小明针对选手甲和某位同样跑完全程的选手乙绘制的关系图像(体现全过程),其中更符合比赛结果的是( )A. B. C. D.10.(2024七上·杭州期末)甲、乙两辆汽车在同一平直公路上同地、同时出发,并排同向行驶,它们的s-t图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0~t1时间内乙车做减速运动B.0~t1时间内甲车做减速运动C.0~t1时间内甲车的平均速度大于乙车的平均速度D.0~t1时间内甲车始终在乙车前方11.(2024七上·临平期末)小河同学、小南同学先后从同地沿同一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小河同学比小南同学晚 3s 出发,小南同学出发 6s 时通过的路程为 6m,此时两同学相距 3m,在如图所示的 a、b、c、d 四条图线中,小河同学的 s﹣t 图是( )A.一定是图线 a B.一定是图线 bC.可能是图线 c D.可能是图线 d12.(2024七上·路桥期末)比值定义法是通过两个量的比值来定义一个新的量的方法。下列事例不属于比值定义的是( )A.速度=运动路程/所用时间B.电扇转速=风扇转动圈数/转动时间C.近视率=班级近视人数/总人数D.课本长度=多次测量长度总和/次数13.(2024七上·路桥期末)在日常生活中,下列估算接近实际的是 ( )A.一瓶可乐的体积约500L B.人走路的速度约10m/sC.《科学》教科书的长度约25cm D.人体感觉舒适的气温约50℃14.(2024七上·萧山月考)甲同学骑自行车去看望乙同学,得知消息后,乙同学步行去迎接,接到后同车返回。整个过程,他们的位置与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据图可知( )A.两同学在 t=10 分钟后的某一时刻相遇B.相遇前甲的速度是乙的 4 倍C.相遇后乙的速度是原来的 1.5倍D.整个过程中甲的速度是乙的 2 倍(14题图) (15题图)15.(2025七上·金华期末)甲、乙两辆车同时、同地向同一方向运动,它们运动的s-t图像如图所示:(1)第7秒时,甲车的速度为 。(2)第10秒时,甲、乙图像相交的点表示的含义是 。(3)乙车从开始到5秒末通过的路程为 。16.(2024七上·兰溪期中)一辆电动玩具车做匀速直线运动,它的速度-时间图像如图甲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1)小车在4~8s运动的路程为 。(2)请在图乙中画出它的路程-时间图像。(3)小车0~12s的平均速度为 。(保留两位小数)17.(2024七上·北仑期中)如图是道路监控抓拍到的甲、乙两辆汽车从A到B行驶的画面。已知时间间隔为0.1s,AB距离为10m内连续拍到的画面。请回答:(1)根据图①的信息,计算出甲车的速度 ;(2)根据图①的信息,乙车做什么运动?答: ,理由是 ;(3)该道路限速如图②所示,请判断甲车是否超速?答: ,并在坐标图③中,画出汽车运动的速度(v)-时间(t)图像 。18.(2025七上·黄岩期末)在“测量纸锥的下落速度”的活动中,小黄进行以下实验:①取一张圆形纸,剪去一部分做成纸锥,如图甲。②实验前测量出2米高度,作为纸锥下落的高度。③在2米高处自由释放纸锥(如图乙),同时开始计时,纸锥落到地面时,结束计时。④计算出纸锥在这段时间内的运动速度。⑤……位置 时间/秒 刻度尺示数/厘米A 0 0B 0.1 20C 0.2 45D 0.3 80E 0.4 125(1)为使实验结果更准确,请完成第⑤步骤: ;(2)小黄用频闪照相机通过每隔0.1s曝光一次的方法拍摄记录下纸锥的运动过程,测量各阶段距离并记录在表中。请根据上表数据,在坐标图中画出纸锥运动的路程与时间关系图像。(3)小黄开展进一步探究,为探究锥角大小对纸锥下落速度的影响,准备另一张等大的圆形纸,裁去更大的扇形圆心角进行重复实验。在改变锥角大小时,如何控制纸锥质量相同,请简要说出操作方法: 。19.(2025七上·钱塘期末)2024年10月1日晚,1500架无人机灯光表演秀在金沙湖公园上空上演。为观看表演,小塘从家中(O点)出发到金沙湖(B点),路上采用了骑共享单车和步行两种方式,假设两种方式都匀速。他从家里出发到达金沙湖的路程和时间情况如图所示。(并且不考虑转换行进方式时所耽误的时间)(1)试通过计算说明OA段和AB段哪一段是步行的?(2)全程的平均速度是多少?(3)在日常生活中,小塘配载智能手环可以测得配速,也可来判断步行的快慢。配速=时间/路程;请帮他计算一下此次行程平均配速是多少s/km?20.(2024七上·浙江期末)科学上常用“频闪照相”来研究物体的运动。如图(a)是照相机分别记录的跑步者甲、乙跑步时的频闪照片,已知照片曝光时间间隔一定,由此回答下列问题。(1)在图(a)记录的时间内, (填“甲”或“乙”)跑步的平均速度大。(2)如图(b)中图像描述的是 (填“甲”或“乙”)的运动。(3)如图(c)所示是跑步者用随身携带的手机 APP软件记录的“配速”(配速定义:通过每公里路程所需要的时间)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则在t1、t2、i3三个时刻中,运动得最快的时刻是 。(4)如图(d)所示是甲、乙两车运动的部分s-t图像,当两车从同一地点同时同向出发时,当时间t= s时,两车相距12m。参考答案课前预习直线 曲线 匀速直线 变速直线 速度 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运动快慢 越快 越大 越慢 越小 路程 时间 v m/s km/h 3.6km/h直线运动 运动快慢 不变 倾斜直线 沿直线运动 运动快慢发生了变化 平均快慢课中研学任务点一:一、运动的描述思考与讨论:思考与讨论:请根据运动路线,判断他们是做直线运动,还是做曲线运动。任务点二:思考与讨论1.苏炳添跑得最快,因为他在6.9s内跑得最远→比较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2.苏炳添跑得最快,因为他跑100m用的时间最少→比较通过相同路程所用的时间思考与讨论: 时间和路程都不相同→用物体运动的路程除以所用的时间探索活动:甲:速度保持不变;乙:速度越来越大1. 测量通过某段路程与所用的时间,计算运动的平均速度课堂练习1.【答案】B【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平均速度的计算及测量【解析】【分析】(1)甲图为通过的路程与时间的变化关系图,根据0~2s内路程与时间的变化图象为过原点的直线分析物体的运动状态;2~4s,物体通过的距离没有发生变化,据此确定物体的运动状态;由图可知0~4s内甲物体通过的路程;(2)图乙为速度随时间变化图象,可知物体在2~4s内速度大小为40m/s,从而确定物体的运动状态,根据s=vt得出物体通过的路程。【解答】(1)甲图为通过的路程与时间的变化关系图,可知0~2s内,路程与时间的变化图象为过原点的直线,故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2~4s,物体通过的距离没有发生变化,处于静止状态;(2)如图乙为速度随时间变化图象,所示,物体在2~4s内速度大小为40m/s,处于匀速直线运动状态,2-4s内,物体通过的路程为:s=vt=40m/s×2s=80m。故答案为:B。2.【答案】B【知识点】速度与物体运动;速度公式及其应用【解析】【分析】根据计算出甲的速度,从乙中得出乙的速度,由此进行分析解答。【解答】A.从甲图可知,,故A错误;B.从甲图可知,甲做匀速运动,其速度为2m/s,从图乙中可知,乙做匀速运动,其速度为2m/s,故B正确;C.由于不知道甲和乙出发的时间与出发的地点是未知的,因此不能判断它们经5s一定相遇,故C错误;D.从图中可知,甲乙两车均做匀速直线运动,故D错误。故答案为:B。3.【答案】D【知识点】速度与物体运动;速度公式及其应用【解析】【分析】在速度-时间图线中,图线与时间轴围成的面积表示路程,结合面积比较两者的路程关系,判断是否会出现船头并齐;在路程-时间图线中,图线对应的纵坐标表示路程,通过两图线是否有交点判断在途中否会出现船头并齐。【解答】 A、速度—时间图线围成的面积表示路程,可知,在到达终点前,甲图线围成的面积始终大于乙图线围成的面积,则龙舟甲与龙舟乙在途中不会出现船头并齐的现象,故A错误;B、速度—时间图线围成的面积表示路程,可知,在两图线交点对应的时刻前,丙的路程比甲大,即丙在前,在交点对应的时刻后有一个时刻,两路程相等,可知龙舟甲和龙舟乙在途中会出现船头并齐,故B错误;C、在到达终点前,两图线没有交点,即不会出现路程相同,则龙舟甲和龙舟乙在途中不会出现船头并齐,故C错误;D、在到达终点前,两图线有交点,即路程相同,可知龙舟甲和龙舟戊在途中出现船头并齐,故D正确。故答案为:D。4.【答案】(1)V=S/t(2)小(3)0.2;小于【知识点】平均速度的计算及测量【解析】【分析】(1)测量平均速度需要测量路程和时间,再用计算平均速度。(2)斜面坡度较小,用时较长.(3)用计算上半段的平均速度。【解答】(1)测量平均速度需要测量路程和时间,再用计算平均速度。(2)斜面坡度较小,用时较长,便于测量时间;(3)若s2的路程正好是全部路程的一半,tAB=10:35:03-10:35:00=3s,则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是,通过下半程时,tBC=10:35:05-10:35:03=2s,则通过下半程的平均速度为,因此,vAB小于vBC。故答案为:(1);(2)小;(3)0.2;小于。5.【答案】(1)③(2)根据题意,t=6min=0.1h地铁行驶的路程:s= vt=30km/h×0.1h=3km答:地铁行驶的路程为3km(3)【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平均速度的计算及测量【解析】【分析】(1)由图甲可知步行到目的地所用的时间最长,再由图乙分析当路程相同时,哪个图线所对应的时间最长;(2)由图可知地铁的速度和运行时间,利用可求出此过程中地铁行驶的路程;(3)已知步行速度不变,由此画出v-t图象。【解答】 (1)由图甲可知,步行到目的地所用的时间最长,由图乙可知,当路程相同时,图线③所用时间最短,因此与乘坐地铁对应的是图线③;(3)根据题意,步行与地铁行驶的路程相同,都为3km,已知步行所用时间为36min,根据速度公式,可得步行速度,在图丁中画出v-t图象如下所示:课后练习1.【答案】D【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平均速度的计算及测量【解析】【分析】根据速度公式。【解答】A 、在图像中,匀速直线运动是一条倾斜的直线,甲同学的图像是一条倾斜直线,说明甲做匀速直线运动,A 选项错误。B 、图像中,斜率表示速度,在6s时刻,甲、乙图像的斜率不同,所以两位同学的速度不相等,B 选项错误。C 、甲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始终不变,所以甲前半路程的平均速度等于后半路程的平均速度,C 选项错误。D 、由图像可知,在2s时乙在甲前面,10s时甲超过了乙,所以2-10s内二者相遇了一次,D 选项正确。故答案为:D。2.【答案】C【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平均速度的计算及测量【解析】【分析】 在s-t(路程-时间图像)图像中,路程通常用纵轴表示,时间用横轴表示,两条图线相交,表示此刻二者相遇;图像的倾斜程度反映了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的快慢,倾斜程度越大,运动越快,直线的倾斜程度小,运动越慢,图线平行于横轴,物体静止不动。【解答】 A、在t=15s时,两图线相交,表示此刻甲、乙同学相遇,故A错误;B、由图可得,故B错误;C、在0~10s内,甲的路程小于100m,而乙的路程等于100m,表示甲同学的速度小于乙同学速度,故C正确;D、由图像可知,在10~20s,乙的路程没有变化,表示乙同学保持静止状态,故D错误。故答案为:C。3.【答案】C【知识点】速度与物体运动;速度公式及其应用;平均速度的计算及测量【解析】【分析】 (1)测速仪第一次发出超声波时,经过了到达了汽车处,而信号从汽车处返回测速仪,也行驶了0.3s的时间,由速度公式算出汽车收到第一次信号时距测速仪的距离;(2)在第二次发出的信号,在与汽车相遇返回到测速仪时,超声波行驶了,由速度公式算出汽车收到第一次信号时距测速仪的距离;(3)这两次汽车与测速仪的距离差就是汽车行驶的距离,由图算出汽车经过的时间,利用速度公式求出汽车的速度。【解答】 A、测速仪第一次发出超声波时,从信号发出到与汽车相遇经历的时间为:,距测速仪的距离:s1=v波t1=340m/s×0.3s=102m,故A正确;B、由图知,汽车收到第二次信号时,经过的时间为:,距测速仪的距离:s2=v波t2=340m/s×0.2s=68m,故B正确;CD、汽车收到两次信号距离测速仪的距离差:s=s1-s2=102m-68m=34m,经过时间t=1.6s-0.3s=1.3s,汽车的速度为:,故C错误,D正确。故答案为:C。4.【答案】B【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平均速度的计算及测量【解析】【分析】由速度的公式代入数值即可求出。【解答】知路线全长s=9千米=9000米,行驶全程用时t=6分钟=360秒。然后根据速度公式可得,快车全程平均速度故答案为: B。5.【答案】B【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平均速度的计算及测量【解析】【分析】平均速度等于总路程和总时间的比值,先根据速度公式求出物体在前一半路程和后一半路程的运动时间,得出全程用的时间,再利用总路程除以总时间求全程的平均速度。【解答】 设全程路程为s,则物体在前一半路程的运动时间,物体在后一半路程的运动时间:,物体全程用的时间:,∴物体全程的平均速度:。故答案为:B。6.【答案】C【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平均速度的计算及测量【解析】【分析】A、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路程和时间的图象就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B、根据图象进行判断;CD、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变化了,物体就是运动的;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不变,物体就是静止的。【解答】A、由图象可知:乙在0~5s,路程和时间的图象是过原点的直线,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这段时间内乙运动的速度是4m/s,乙同学5s之后保持静止,故A错误;B、第15秒时,甲在0~20s,路程和时间的图象是过原点的直线,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乙同学处于静止,甲同学的速度大于乙同学的速度,故B错误;C、0-5秒时间内,乙比甲的倾斜度更大,甲同学的速度小于乙同学的速度,甲同学相对于乙同学向后运动,故C正确;D、5-20秒时间内,甲同学运动,乙同学静止,以甲同学为参照,乙同学是运动的,故D错误。故答案为:C。7.【答案】B【知识点】机械运动的分类;速度与物体运动【解析】【分析】物体沿直线做快慢不变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解答】A、物体在相等的时间里运动距离不同,所以速度大小在变化,不是匀速运动,故A错误;B、物体的运动方向和速度大小都不变,是匀速直线运动,故B正确;C、物体运动方向在不断变化,不是直线运动,故C错误;D、物体运动方向在不断变化,不是直线运动,故D错误。故答案为:B。8.【答案】B【知识点】参照物及其选择;速度与物体运动【解析】【分析】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参照物不同,物体的运动状态可能也会不同。【解答】汽车向前运动,以汽车为参照物,气球向右运动,气球在上升,速度逐渐减小,所以以车内的人为参照物,气球向右上方运动。故答案为:B。9.【答案】C【知识点】速度与物体运动【解析】【分析】 根据题意知甲乙两位选手最终跑完的路程是一样的,且甲跑完全程所用时间最短。【解答】 甲乙两位选手都跑完了全程,则最终跑完的路程是一样的,故A、B错误,甲选手取得全马第一名的成绩,则甲跑完全程所用时间最短,故C正确,D错误。故选C。10.【答案】A【知识点】速度与物体运动【解析】【分析】在路程-时间图像中,纵坐标表示路程,结合平均速度等于路程与时间之比分析。【解答】 AB.根据s-t图像知,乙车的运动图像是曲线,且曲线越来越平缓,说明乙车做减速运动,甲车的运动图像是直线,说明甲车做匀速直线运动,故A正确,B错误;C.根据纵坐标表示路程,知0~t1时间内甲、乙两车通过的路程相等,所用时间也相等,则平均速度相等,故C错误;D.0-t1过程中每个时刻纵坐标不同,且能看出其中甲路程>乙路程,能得出甲在前,只有0和t1两个时刻纵坐标相同,甲乙在同一位置,另外纵坐标如果理解为位置,那么期间每个时刻位置不一样,可知道甲的位置在乙的位置后面,即乙车在前方,故D错误。故选A。11.【答案】D【知识点】速度与物体运动;速度公式及其应用【解析】【分析】已知小南运动的时间,小河比小南晚3s出发,可以求出小河的运动时间;小河的运动情况分两种:一是小河在小南的前面,另一种是小河在小南的后面,分别求出小河的速度,再与图中的图线比较即可。【解答】小南同学6s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为6m,读图可知,其运动图像为d。小河同学比小南同学晚出发3s。小南同学运动到长6s时,二人相距3m,这有两种可能。一是小河同学的路程为6m-3m=3m即小河同学3s时间内运动了3m,其图像为d。二是小河同学运动路程为6m+3m=9m即小河同学在3s时间内运动了9m,1s时间内运动3m,其运动图像为a。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12.【答案】D【知识点】长度的测量;速度与物体运动【解析】【分析】用多次测量结果除以次数计算课本长度,该过程中没有新定义的量。【解答】A、由速度等于路程除以时间来看,速度是通过比值定义的新的量,故A不符合题意;B、转速等于总圈数除以时间,可知转速是通过比值定义的新的量,故B不符合题意;C、由近视率等于近视人数除以总人数来看,近视率是通过比值定义的新的量,故C不符合题意;D、课本长度等于多次测量结果除以次数,是为了减小误差,故D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13.【答案】C【知识点】长度的测量;体积的测量;物理量的单位;速度与物体运动;气温及其变化【解析】【分析】人每秒走两步,每一步距离约为0.5m,可知速度约为1m/s。【解答】A、一瓶可乐的体积约500mL,故A错误;B、人走路的速度约1m/s,故B错误;C、《科学》教科书的长度约为25cm约为手的长度的1.5倍,故C正确;D、人体感觉舒适的气温约25℃,故D错误。故答案为:C。14.【答案】D【知识点】速度与物体运动;速度公式及其应用;平均速度的计算及测量【解析】【分析】根据计算速度并进行比较。【解答】A、由图可知,甲乙在第10min时相遇,故A错误;B、相遇前甲的速度,乙的速度,可知相遇前甲的速度是乙的3倍,故B错误;C、相遇后乙的速度为,可知相遇后,乙的速度为原来的2倍,故C错误;D、整个过程甲乙运动的时间相同,甲经过的路程为4km,乙经过的路程为2km,由可知,甲的速度是乙的2倍,故D正确。故答案为:D。15.【答案】(1)0(2)甲乙两车在10秒内通过的路程相等均为140米(3)70m【知识点】速度与物体运动【解析】【分析】 在s-t图象中,倾斜直线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由s-t图象可知两车运动时间以及路程为,据此利用速度公式计算速度以及路程。【解答】(1) 第7秒时, 甲静止,所以 第7秒时,甲车的速度为0;(2) 第10秒时,甲、乙图像相交的点表示的含义是甲乙两车在10秒相遇,此时甲乙两车在10秒内通过的路程相等均为140米;(3) 乙车从开始到10秒末通过的路程为140m,乙车做匀速运动,所以 乙车从开始到5秒末通过的路程为70m。16.【答案】(1)4m(2)(3)1.33m/s【知识点】速度与物体运动;速度公式及其应用【解析】【分析】 (1)先由图甲得出电动玩具车在4~8s的速度是1m/s,然后算出电动玩具车4s内通过的路程;(2)计算出0~4s和4s~12s运动的路程,在图乙上作出这两个点,最后将原点和这两个点依次连起来,即得出它的路程-时间图象;(3)计算出总路程和总时间,根据求出平均速度。【解答】 (1)由图知,0~4s的速度为1m/s,由可知,0-4s运动的路程:s=vt=1m/s×4s=4m;(2)4s~12s的速度为:v2=1m/s,运动时间为:t2=12s-4s=8s;由得,小车运动的路程为:s2=v2t2=1m/s×8s=8m;路程一时间图像如图所示:(3)小车行驶的总路程为:s=8m+8m=16m;整个路程的平均速度为:。17.【答案】90km/h;加速运动;因为相同时间间隔,移动的距离变大(合理均可);没有超速;【知识点】平均速度的计算及测量【解析】【分析】(1)根据图片确定AB之间的距离和时间,根据计算甲车的速度;(2)根据图片确定乙车相同时间内距离的变化规律,根据分析它的运动特点;(3)①根据图②确定轿车的限速标准,然后与实际速度比较即可;②根据甲车速度的变化规律完成作图即可。【解答】(1)根据题意可知,AB距离为10m,而中间有四个时间间隔,则时间是,那么甲车的速度为:。(2)根据图①可知,相同时间内乙车移动的距离变大,根据可知,乙车是加速运动。(3)①根据图②可知,轿车的限速为100km/h,甲车实际速度是90km/h,所以没有超速。②甲车是匀速直线运动,即时间变化时速度不变,始终保持25m/s,如下图所示: 18.【答案】(1)再剪出一个大小不等的扇形,再将它们做成锥角不等的纸锥,重复步骤③(2)(3)先把圆形纸剪去相同大小的扇形,再把其中一个圆形纸再剪去一小部分扇形并用胶水沾在纸锥的内侧,便可保证纸锥的轻重是相同的【知识点】控制变量法;速度与物体运动【解析】【分析】(1)由图甲可知,应改变减去扇形的大小,制成纸锥,进行重复实验。(2)将表中数据描在图中对应位置,并用光滑的线将各点连接起来。(3)要探究角度的影响,由控制变量法可知,应控制纸锥的质量相同,可将扇形剪下后用胶水沾在纸锥上。【解答】(1)根据题意知道,应再剪出一个大小不等的扇形,再将它们做成锥角不等的纸锥,重复步骤③。(2)根据表格数据,做出图像如下图(3)根据纸锥一开始的制作方法,先把圆形纸剪去相同大小的扇形,再把其中一个圆形纸再剪去一小部分扇形并用胶水沾在纸锥的内侧,便可保证纸锥的轻重是相同的,这样也就符合了控制变量法研究的要求。(1)根据题意知道,应再剪出一个大小不等的扇形,再将它们做成锥角不等的纸锥,重复步骤③。(2)根据表格数据,做出图像如下图(3)根据纸锥一开始的制作方法,先把圆形纸剪去相同大小的扇形,再把其中一个圆形纸再剪去一小部分扇形并用胶水沾在纸锥的内侧,便可保证纸锥的轻重是相同的,这样也就符合了控制变量法研究的要求。19.【答案】(1)解:(1)根据图片可知,OA时间为5min,走过的路程为1200m,则OA段的速度为:;AB段时间为,路程为:,则AB段的速度为:,由于步行的速度小于骑共享单车的速度,因此AB段是步行的速度。(2)解:根据图片可知,全程的路程为2400m,时间为25min=1500s,则全程的平均速度是:。(3)解:根据“配速=时间/路程”可知,小塘此次行程平均配速是:。【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平均速度的计算及测量【解析】【分析】 (1)根据公式分别计算出OA和AB段的速度,然后比较大小即可;(2)根据图像确定全程的路程和时间,用速度公式计算平均速度;(3)根据求解。(1)据图可知,OA段是过原点倾斜的直线,说明在做匀速直线运动,当时间为5min,走过的路程为1200m,则OA段的速度为:;AB段同样是倾斜的直线,说明也在做匀速直线运动,且当时间为,路程为:,则AB段的速度为:,由于步行的速度小于骑共享单车的速度,因此AB段是步行的速度。(2)据图可知,全程的路程为2400m,时间为25min=1500s,全程的平均速度是:。(3)已知配速=时间/路程,则小塘此次行程平均配速是:。20.【答案】(1)乙(2)甲(3)t2(4)6【知识点】速度与物体运动;速度公式及其应用【解析】【分析】(1)设曝光时间间隔Δt,由图(a)知甲乙通过的距离s相同,比较甲乙所用时间,根据比较两次记录中跑步的平均速度大小;(2)图(b)中s-t的图象为过原点的直线,可确定其速度大小为一定值;比较(a)可知甲、乙两图相同的物理量和不同物理量,根据分析回答;(3)由图(c)根据配速定义结合速度公式分析;(4)先计算出甲和乙的相对速度,再根据计算出两车相距12m的时间。【解答】(1)设曝光时间间隔Δt,由图(a)知,甲乙通过的距离s相同,甲所用时间为5Δt,乙所用时间为3Δt,由可知,乙跑步的平均速度大;(2)图(b)中s-t图象为过原点的直线,故其速度大小为一定值;由(a)可知,甲在相同时间间隔Δt内通过的距离相同,由可知,甲的速度不变,故图(b)中的图象描述的是甲的运动;(3)配速是指跑每公里路程所用的时间,此数值越小(大),表示运动相同路程所用的时间越少(多),根据知,运动越快(慢);由图(c)知t2时刻的配速值最小,其运动速度最快;(4)由(d)图可知,甲车的速度:,,则甲相对乙的速度为:,则它们相距6m的时间为:。故答案为:(1)乙;(2)甲;(3)t2;(4)6。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科学学科核心素养科学观念:知道机械运动的分类,能区分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科学思维:知道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探究实践:能准确说出速度的定义,即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态度责任:在观察、交流等活动中,能积极参与互动,乐于与他人合作,认真倾听,敢于发表意见的品质。【课前预习】一 运动的描述1、运动的分类:分为 运动和 运动;直线运动又可分为: 运动与 运动。2、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1)在相同的时间内,比较物体通过的路程,通过路程长的物体运动快,如图甲所示。(2)比较物体通过相同的路程所用的时间,所用时间短的物体运动快,如图乙所示。3、速度(1)定义:在物理学中,把路程与时间之比叫 。速度等于 。(2)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 的物理量。物体运动得 ,速度 ;物体运动得 ,速度 。(3)公式:。通常用s表示 ,t表示 ,用 表示速度。(4)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 或m s-1(米每秒)。交通运输中常用 (千米每小时)做单位。单位换算:1m/s= 。(5)一些物体运动速度的大小1m/s的物理意义:物体运动的时间为1s,物体运动的距离为1m。二 速度的测量1、匀速直线运动物体沿 ,如果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等, 保持 ,这种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2、匀速直线运动的图像(1)s-t图像:匀速直线运动的图像是一条过原点的 。由图甲、乙可知,时间改变,路程也随之改变,但路程与时间的比值(即速度)不变。(2)v-t图像:匀速直线运动的v-t图像是一条平行于时间轴的直线。由图丙可知,时间改变,速度不变。3、变速直线运动物体 ,如果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不相等, ,这种运动叫变速直线运动。4、变速直线运动的图像(1)s-t图像:变速直线运动的s-t图像是一条过原点的曲线。由图可知,时间改变,路程也随之改变,路程与时间的比值(即速度)也在改变。(2)v-t图像:做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速度随时间会发生变化。图甲表示物体做加速运动,图乙表示物体做减速运动。5、平均速度(1)定义:它表示物体在某段时间内(或通过某段路程时)的 程度。平均速度不是速度的平均值。所以在应用公式计算时,s表示一段路程、t则是对应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2)公式: ,在特殊情况下求平均速度: 当t1=t2时,;当s1=s2时, 。【课中研学】一、运动的描述思考与讨论:物体从一个位置运动到另一个位置,总要经过一定的路线。图中汽车和过山车的运动路线有什么不同?1、机械运动的类型根据物体运动路线的形状,可以将物体的运动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思考与讨论:请根据运动路线,判断他们是做直线运动,还是做曲线运动。方法与技能:分类分类是基于研究对象的某种特征将它们区分为不同类别的方法。例如,我们可以按植物是否有种子,把植物分为有种子植物和无种子植物;按物体运动路线的形状,把运动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分类必须先提出分类标准,再将对象按标准区分归类。分类应突出事物的特征,使事物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清晰。一、速度运动的物体,有的运动得快,有的运动得慢。那么,如何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呢?在2021年东京奥运会男子100米半决赛中,中国运动员苏炳添以9.83秒的成绩打破亚洲纪录,创造了历史。赛场上,我们如何比较运动员百米赛跑的快慢?思考与讨论1.如图所示,如果你是观众,在你眼中谁跑得最快?如何判断的?2.如图所示,如果你是裁判,在你眼中谁跑得最快?如何判断的?1、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1)在相同时间内,比较物体通过的路程,通过路程长的物体运动快(2)比较物体通过相同路程所用的时间,所用时间短的物体运动快思考与讨论:某同学先后两次参加赛跑,如何比较这两次赛跑的快慢?2、速度(1)定义:物体的运动路程与所用时间的比(2)公式(3)物理意义速度可以定量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在数值上等于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3、速度的单位速度单位由长度单位和时间单位组合而成。(1)基本单位:米∕秒,读作:米每秒,符号:m/s或m·s-1(2)常用单位:千米∕时,读作:千米每小时,符号:km/h或km·h-1(3)单位换算①20m/s=20×3.6km/h=72km/h②108km/h=108×1/3.6m/s=30m/s【例题】非洲羚羊奔跑的速度为20m/s,城市道路上汽车的速度为30km/h。请通过计算比较它们运动的快慢。思考与讨论:写出比较非洲羚羊和汽车运动快慢的其他方法,并通过计算加以说明。二、速度的测量人们研究物体的运动,就要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如人奔跑的速度、汽车行驶的速度、高速列车运行的速度、火箭飞行的速度。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可以从简单的直线运动开始。探索活动:图中记录了甲、乙两辆汽车在平直公路上的行驶情况,在坐标图中画出路程与时间关系图像,判断甲、乙两辆汽车在各段时间内速度的特点。1、匀速直线运动(1)定义:我们把物体沿直线且速度不变的运动叫作匀速直线运动。(2)运动图像①路程-时间图像②速度-时间图像2、变速直线运动(1)定义: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如果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不相等,这种运动就叫作变速直线运动。(2)运动图像①路程-时间图像②速度-时间图像实践活动1.据图计算某同学赛跑过程中不同时间段的速度,判断他在这个过程中的快慢变化情况。如何判断这种运动的快慢?2.在生活中,速度是人们比较关注的一个量。为了保障交通安全,必须对交通工具的速度进行限制。你认识如图所示的限速标志吗?了解给车辆测速的方法吗?请查阅资料,并与同学交流。【课堂总结】【课堂练习】1.(2025七上·黄岩期末)如图所示为甲乙两物体做直线运动的图像,有关两物体的运动情况描述,错误的是()A.甲物体在0~2秒内,做匀速直线运动B.甲物体在2~4秒内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为20米/秒C.乙物体在0~2秒内,做加速直线运动D.乙物体在2~4秒内通过的距离是80米2.(2025七上·吴兴期末)如图甲是小车甲运动的s-t图象,图乙是小车乙运动的v-t图象, 由图象可知( )A.甲的速度为10m/sB.甲、乙都以2匀速运动C.甲、乙两车经过5s一定相遇D.甲车速度越来越大,乙车速度不变3.(2025七上·台州开学考)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传统活动。下列v-t和s-t图像描述了五条相同的龙舟从同一起点线同时出发、沿长直河道划向同一终点线的运动全过程,其中能反映龙舟甲与其它龙舟在途中出现船头并齐的是()A. B. C. D.4.(2025七上·吴兴期末)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当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数字分别表示“时:分:秒”。(1)本实验的实验原理为 。(2)实验中为了便于操作,应使斜面的坡度较 (填“大”或“小”),以减小测量的误差。(3)若s2的路程正好是全部路程的一半,则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是 m/s;小车通过上半程的速度 VAB与小车在下半程的速度 VBC相比,VAB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VBC5.(2025七上·临海期末)周末,某同学外出游玩,查询出行信息如图甲,假设三种方式都是匀速直线运动。(1)图乙是三种出行方式的s-t图象,与步行对应的曲线是 。(2)地铁显示车速如图丙,用时与图甲所示信息相同,求此过程中地铁行驶的路程。(3)步行出行,果然用时36分钟,请在图丁中画出步行的v-t图象。【课后练习】1.(2025七上·义乌期末)甲、乙两位同学从起跑线进行百米赛跑,其s-t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0-12s 甲同学做加速运动B.6s时刻两位同学的速度恰好相等C.甲前半路程的平均速度大于其后半路程的平均速度D.2-10s 内二者相遇了一次(1题图) (2题图)2.(2025七上·临海期末)甲、乙两同学从同一地点同时同向做直线运动,他们通过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所示。由图像可知A.甲、乙全程没有相遇B.甲以10m/s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C.在 0~10s, 甲比乙运动得慢D.在 10~20s,乙做匀速直线运动3.(2025七下·长兴竞赛)交通部门常用测速仪来检测车速,测速原理是测速仪前后两次发出并接收到被测车反射回的超声波信号,再根据两次信号的时间差,测出车速,如图甲。某次测速中,测速仪发出与接收超声波的情况如图乙所示,x表示超声波与测速仪之间的距离。则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假设超声波的速度为340米/秒,且声速与车速均保持不变)A.汽车收到第一次信号时,距测速仪 102米B.汽车收到第二次信号时,距测速仪68米C.汽车两次收到信号的时间差为1.4秒D.检测出汽车的速度约为26.2米/秒4.(2025七上·椒江期末) 台州机场高速项目已审批通过,该路线全长约9千米,若建设完成将大大提高市民通行效率。假设快车行驶全程用时约6分钟,则快车全程平均速度约为A.15米/秒 B.25米/秒 C.30米/秒 D.90米/秒5.(2025七下·长兴竞赛)小明在上学的路上,先以v1的速度走完前一半路程,又以v2走完后一半路程,则他在上学的全程中平均速度为( )A. B. C. D.6.(2025七上·上城期末)夏日清晨,校田径队在进行训练。 甲、乙两名同学从同一地点沿直线跑道同向奔跑,两位同学运动的路程(s)随时间(t)变化的图象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乙同学做匀速直线运动时的速度是1 米/秒B.第15秒时, 甲同学的速度等于乙同学的速度C.0-5秒时间内, 甲同学相对于乙同学向后运动D.5-20秒时间内, 以甲同学为参照, 乙同学是静止的7.(2025七上·浙江期末)如图是利用每秒闪光30次的照相机装置拍摄到的4个物体运动的频闪照片,图中黑点表示物体,箭头表示物体运动方向,其中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是A. B. C. D.8.(2025七上·镇海区期末)汽车沿平直的公路向左匀速行驶,如图甲所示,当经过热气球基地时,恰有一个热气球竖直升空,则车中的人以车为参照物看到热气球的运动轨迹是( )A. B. C. D.9.(2024七上·温州期末)2023年3月,温州市马拉松比赛顺利举行,选手甲以2小时15分钟的时间跑完全程,取得第一名的成绩。下列是小明针对选手甲和某位同样跑完全程的选手乙绘制的关系图像(体现全过程),其中更符合比赛结果的是( )A. B. C. D.10.(2024七上·杭州期末)甲、乙两辆汽车在同一平直公路上同地、同时出发,并排同向行驶,它们的s-t图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0~t1时间内乙车做减速运动B.0~t1时间内甲车做减速运动C.0~t1时间内甲车的平均速度大于乙车的平均速度D.0~t1时间内甲车始终在乙车前方11.(2024七上·临平期末)小河同学、小南同学先后从同地沿同一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小河同学比小南同学晚 3s 出发,小南同学出发 6s 时通过的路程为 6m,此时两同学相距 3m,在如图所示的 a、b、c、d 四条图线中,小河同学的 s﹣t 图是( )A.一定是图线 a B.一定是图线 bC.可能是图线 c D.可能是图线 d12.(2024七上·路桥期末)比值定义法是通过两个量的比值来定义一个新的量的方法。下列事例不属于比值定义的是( )A.速度=运动路程/所用时间B.电扇转速=风扇转动圈数/转动时间C.近视率=班级近视人数/总人数D.课本长度=多次测量长度总和/次数13.(2024七上·路桥期末)在日常生活中,下列估算接近实际的是 ( )A.一瓶可乐的体积约500L B.人走路的速度约10m/sC.《科学》教科书的长度约25cm D.人体感觉舒适的气温约50℃14.(2024七上·萧山月考)甲同学骑自行车去看望乙同学,得知消息后,乙同学步行去迎接,接到后同车返回。整个过程,他们的位置与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据图可知( )A.两同学在 t=10 分钟后的某一时刻相遇B.相遇前甲的速度是乙的 4 倍C.相遇后乙的速度是原来的 1.5倍D.整个过程中甲的速度是乙的 2 倍(14题图) (15题图)15.(2025七上·金华期末)甲、乙两辆车同时、同地向同一方向运动,它们运动的s-t图像如图所示:(1)第7秒时,甲车的速度为 。(2)第10秒时,甲、乙图像相交的点表示的含义是 。(3)乙车从开始到5秒末通过的路程为 。16.(2024七上·兰溪期中)一辆电动玩具车做匀速直线运动,它的速度-时间图像如图甲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1)小车在4~8s运动的路程为 。(2)请在图乙中画出它的路程-时间图像。(3)小车0~12s的平均速度为 。(保留两位小数)17.(2024七上·北仑期中)如图是道路监控抓拍到的甲、乙两辆汽车从A到B行驶的画面。已知时间间隔为0.1s,AB距离为10m内连续拍到的画面。请回答:(1)根据图①的信息,计算出甲车的速度 ;(2)根据图①的信息,乙车做什么运动?答: ,理由是 ;(3)该道路限速如图②所示,请判断甲车是否超速?答: ,并在坐标图③中,画出汽车运动的速度(v)-时间(t)图像 。18.(2025七上·黄岩期末)在“测量纸锥的下落速度”的活动中,小黄进行以下实验:①取一张圆形纸,剪去一部分做成纸锥,如图甲。②实验前测量出2米高度,作为纸锥下落的高度。③在2米高处自由释放纸锥(如图乙),同时开始计时,纸锥落到地面时,结束计时。④计算出纸锥在这段时间内的运动速度。⑤……位置 时间/秒 刻度尺示数/厘米A 0 0B 0.1 20C 0.2 45D 0.3 80E 0.4 125(1)为使实验结果更准确,请完成第⑤步骤: ;(2)小黄用频闪照相机通过每隔0.1s曝光一次的方法拍摄记录下纸锥的运动过程,测量各阶段距离并记录在表中。请根据上表数据,在坐标图中画出纸锥运动的路程与时间关系图像。(3)小黄开展进一步探究,为探究锥角大小对纸锥下落速度的影响,准备另一张等大的圆形纸,裁去更大的扇形圆心角进行重复实验。在改变锥角大小时,如何控制纸锥质量相同,请简要说出操作方法: 。19.(2025七上·钱塘期末)2024年10月1日晚,1500架无人机灯光表演秀在金沙湖公园上空上演。为观看表演,小塘从家中(O点)出发到金沙湖(B点),路上采用了骑共享单车和步行两种方式,假设两种方式都匀速。他从家里出发到达金沙湖的路程和时间情况如图所示。(并且不考虑转换行进方式时所耽误的时间)(1)试通过计算说明OA段和AB段哪一段是步行的?(2)全程的平均速度是多少?(3)在日常生活中,小塘配载智能手环可以测得配速,也可来判断步行的快慢。配速=时间/路程;请帮他计算一下此次行程平均配速是多少s/km?20.(2024七上·浙江期末)科学上常用“频闪照相”来研究物体的运动。如图(a)是照相机分别记录的跑步者甲、乙跑步时的频闪照片,已知照片曝光时间间隔一定,由此回答下列问题。(1)在图(a)记录的时间内, (填“甲”或“乙”)跑步的平均速度大。(2)如图(b)中图像描述的是 (填“甲”或“乙”)的运动。(3)如图(c)所示是跑步者用随身携带的手机 APP软件记录的“配速”(配速定义:通过每公里路程所需要的时间)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则在t1、t2、i3三个时刻中,运动得最快的时刻是 。(4)如图(d)所示是甲、乙两车运动的部分s-t图像,当两车从同一地点同时同向出发时,当时间t= s时,两车相距12m。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核心素养】 浙教(2024)版七上《4.1机械运动-第二课时》学案-学生版.docx 【核心素养】 浙教(2024)版七上《4.1机械运动-第二课时》学案-教师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