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盘古开天地表格式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2 盘古开天地表格式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四学”教学设计
科目 语文 年级 四 课题 12.盘古开天地 主备人 课时 2
辅备人
【课标要求】 一、课标内容要求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2.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体会句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了解冒号、引号的一般用法。 3.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圈点、批注等阅读方法。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乐于与他人讨论交流。 4.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 二、学业要求 喜爱阅读童话、寓言、神话等,在阅读过程中能提取主要信息,借助阅读经验和生活经验预测情节发展,能结合关键词句解释作品中人物的行为,从某个角度分析和评价人物; 能发现作品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并根据需要进行摘录;能借助上下文语境,说出关键语句、标点符号、图表在表达中的作用;能复述读过的故事,概括文本内容,根据自己的阅读理解提出问题并与他人交流;乐于和他人分享阅读所得,关注有新鲜感的词句,并有意识地在口头和书面表达中运用。
【教材分析】 一、明确教材内容在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单元以神话组织单元,是继三年级上册童话单元、三年级下册寓言单元之后,第三次以文体组织单元,编排了《盘古开天地》《精卫填海》《普罗米修斯》三篇精读课文和《女娲补天》一篇略读课文,其中《精卫填海》是文言文。这些神话是中国古代神话和古希腊神话中的经典,学生可以从中体会古代劳动人民对自然、对世界的独特理解和神奇想象,还能感受故事中鲜明的人物形象:勇于献身的盘古、坚韧执着的精卫、勇敢不屈的普罗米修斯和甘于奉献的女娲。 本单元的第二个语文要素是“感受神话中神奇的想象和鲜明的人物形象”。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过《羿射九日》,对神话有了一些感性认识。这次专门编排神话单元,旨在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神话的特点,帮助学生形成对神话这种文学体裁的初步认识。篇章页的插图展示了龙,人首蛇身的优羲,印度猴王哈奴曼、人身鹰头的埃及守护神荷鲁斯,以及特洛伊战争中的特洛亚战士和希腊战士,旨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四篇课文运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感受神话神奇的想象和鲜明的人物形象,《盘古开天地》要求边读边想象画面,交流故事中神奇的地方,感受盘古伟岸挺拔和无私奉献的形象;《精卫填海》通过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的形式,体会故事的神奇,感受精卫坚韧执着的个性;《普罗米修斯》通过交流故事中打动自己的情节的方式,感受主人公为人类幸福不畏强暴、勇敢坚毅的美好品格;《女娲补天》通过发挥想象讲述女娲从各地拣来五种颜色石头的过程,感受女娲不怕困难、甘于奉献的品质。“交流平台”引导学生从神奇的想象、人物个性鲜明、借用神的故事表达对世界的认识等方面,总结、梳理神话的特点,并在语文园地的“词句段运用”中予以强化。 二、明确教材的思路及其内在的逻辑关系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引导学生感受神奇的想象和鲜明的人物形象,不能脱离具体的语言文字。可让学生默读课文,勾画出自己感到神奇的情节,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神奇;也可让学生找出触动自己的人物或情节,结合具体的语言文字感受神话主人公的形象;还可借助课文中的留白让学生展开想象,丰富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增添故事的神奇色彩。 要引导学生认识到神话是虚构的,并非真实的故事。学生在学习中容易发现神话中的人或事,不是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对此,教师可顺势点拨:神话本身就是虚构的故事,是超越经验的想象。还可通过设置“天地和世间万物究竟是怎样形成的”“火真是普罗米修斯带给人类的吗”等类似问题,适时链接相关传说或科学事实,帮助学生认识到:关于同一事物的神话不是唯一的,神话故事不等同于科学事实。
【学情分析】 教学本课时,可以先借助插图帮助学生梳理课文内容,了解盘古开天地的过程。然后通过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故事神奇的想象,结合具体语句交流自己认为神奇的地方,在朗读、想象、交流有机融合中感受盘古鲜明的人物形象。最后用自己的话完整地讲述盘古开天地的过程,在表达中进一步感受盘古为开辟天地勇于献身的精神。
【学习目标、重难点】 1.基础性目标:我能边读边想象画面,说出课文中神奇的地方。(重点) 2.挑战性目标:我能讲述盘古开天地的过程,交流对盘古的感受。(重难点)
过程设计(第二课时) 【错题集锦】
学生“学” (“六学”:自主、合作、探究、体验、展示、反思) 教师“导” ( “三导”:目标导航,路径导引,问题导学)
导学 1.我能边读边想象画面,说出课文中神奇的地方。 2.我能讲述盘古开天地的过程,交流对盘古的感受。 1.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故事神奇的想象,结合具体语句交流自己认为神奇的地方,在朗读、想象、交流有机融合中感受盘古鲜明的人物形象。 2.用自己的话完整地讲述盘古开天地的过程。
自学 任务一.抓重点词句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神奇的想象。 1.自读课文,勾画文中自己认为神奇的地方。 2.品读重点词句,边读边想象画面。 3.交流。 ①感受天地未分开之前的神奇状态。 ◎观察插图,联系上下文感受宇宙“混沌”像个“大鸡蛋”,里面“黑乎乎一片”。 ◎对比现实中天地的清朗和辽阔,交流自己的体会,感受神奇的景象。 ②自主朗读第2自然段,重点学习“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这个句子。 ③朗读第3~4自然段时,想象盘古在撑起天地的过程中身体神奇的变化。 ④朗读第5自然段,想象盘古化为万物的神奇画面。 4.模仿课文中“他的……变成了……”句式,描绘自己想象到的画面。 1.教学第2自然段,在学生自主朗读的基础上重点学习“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这个句子。 ①让学生找出句子中的反义词“轻-重”“清-浊”,结合生活中“羽毛与泥土”“清水与污泥”等经验来感知理解,想象天地形成时轻重、清浊分离的奇幻过程。 ②通过对比朗读进一步体会。 2.引导学习第3~4自然段时,学生通过朗读,想象盘古在撑起天地的过程中身体神奇的变化,抓住“随着它们的变化而变化”“跟着长高”“像一根柱子”等词句展开交流。 3.教学第5自然段,重点引导学生想象盘古化为万物的神奇画面。 ①配乐范读第5自然段,边听边想象课文描绘的画面。 ②师生合作读、男女生轮换读、自由读等方式,启发学生联系生活经验,读出“风、云、太阳、月亮、江河、雨露”带给我们的美好感受。
互学 任务二.借助重点词句,讲述盘古开天地的过程,感受人物形象。 1.借助重点词句了解盘古开天地的具体过程。 提示:盘古醒来后先“用斧头劈过去”,天地分开后盘古“头顶天,脚踏地”,为了不让天地重新合拢,盘古“就像一根柱子,撑在天和地之间”,天地成形盘古倒下后,“他的身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2.品读语言文字,感受盘古的人物形象。 ①品读“就拿起斧头,对着眼前的黑暗劈过去……”想象画面,体会巨人盘古力大无比、勇于开创; ②品读“他呼出的气息变成了四季的风和飘动的云……”想象盘古的身体发生的巨大变化,体会盘古勇于献身的精神。 3.讲述盘古开天地的过程。 1.引导学生借助重点词句了解盘古开天地的具体过程。 2.引导学生讲述盘古开天地的过程。 要求: ①将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作为线索,用“很久很久以前”引出故事的开始。 ②用“有一天”讲述故事的发生。 ③抓住“天和地分开后”“过了一万八千年”“盘古倒下以后”等清楚地讲述故事的经过。
评学 任务三.实践活动 收集中国的神话故事读一读,然后讲给同学听。 联系本单元“快乐读书吧”,让学生根据推荐找相关的书籍来阅读,也可以鼓励学生阅读其他中国神话故事,然后选择一个感兴趣的故事多读几遍,作好讲故事的准备,最后开展“我喜欢的中国神话”故事会。
【板书设计】 12.盘古开天地 “很久很久以前”(开始)→ “有一天”(发生)→“天和地分开后”“过了一万八千年”“盘古倒下以后”(经过)
【课后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