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通化市梅河口市第五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吉林省通化市梅河口市第五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梅河口市第五中学2025~2026学年度上学期
高三语文学科第二次培优限时训练
本试卷分四部分,全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芡在分类学上隶属于睡莲科芡属,其俗名“芡实”是大众更为熟知的名称,其拉丁属名Eu—ryale是希腊神话中一位女妖的名字,由于这位女妖的所有发丝均为致命的毒蛇,因此她的名字被很形象地用来描述芡属全株具锐刺的形态特征。芡实成熟的果实近球形,因其顶部的宿存花萼狭长呈披针状而使整个果实形似鸡头,故在江浙一带又被叫作“鸡头米”,是当地传统的粮食作物,因其独特的风味而被列为著名的“水八仙”之一(其余“七仙”分别为茭白、莲藕、水芹、慈姑、荸荠、莼菜、菱角)。
除了极具特色的果实,芡实最为人们所赞叹的是它那巨大的叶片。这些近圆形的浮水叶片通常能长至1米直径,而在条件十分适宜的环境下其直径甚至能够长至接近3米,芡实是睡莲科内体型唯一能和王莲属相媲美的植物。然而在分类学上,芡实属的发表要早于王莲属,在亚马逊王莲被英国植物学家Robert Schomburgk发现之初,因为其同样具有巨大的浮水叶片,他将其归在了芡实属之中,命名为Euryale amazonica。后来,经过植物学家John Lindley的研究,王莲属才最终被成立并被认为与芡属有着非常密切的亲缘关系。虽然世界范围内睡莲科各属间的关系一直无法真正厘清,但从发表的先后顺序来看,与其说芡实像王莲,倒不如说王莲像芡实来得妥当。
同王莲一样,芡实的叶片也有着很好的承重能力,其原因就藏在它那叶背之下。从叶片的背面,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它整齐的脉络结构——粗大的一级叶脉呈辐射状排列在叶片中心,而其间又有密集的次级叶脉做分割。这些叶脉纵横交叉,如同一张蛛网般覆盖在叶片之上,将整张叶片精细地分割成无数个大小相仿的单元。合理有序的叶脉系统代表了优秀的力学性能,给芡实叶片带来了良好的支持力和稳定性,使叶片得以平衡地漂浮在水面上。除此之外,芡实的叶脉之中还藏有许多气室,而这些气室则像是给叶片配上了量身内置的“救生圈”,为其带来了澎湃的浮力。因此,虽不像王莲那样足以承受一个小孩的体重,但作为难得的水面漂浮平台,芡实的叶片给许多水鸟提供了优秀的栖息环境,在生态系统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作为睡莲科的一员,芡实也有着十分标准的开花规律。在每一朵花开放之前的1—2日,花梗会逐渐将花苞顶出水面,直至感受到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它那厚实的苞片和花瓣方才陆续张开,并在8:00左右完全开放。而随着一天内光照的不断变化,约16:00—18:00,花朵便会逐渐闭合。如芡实花这般几乎“朝九晚五,从无加班”的作息着实是让人羡慕,然而在“八小时工作制”的背后,芡实却有着十分高效的办事效率。由于其花朵的寿命较短,甚至于单花完全开放的总时长仅约20小时,为了尽快顺利完成传宗接代的古老使命,新长出的花朵往往倾向于选取最短的路径以近垂直的方向冲出水面,哪怕是过程中有叶片遮挡,它也会毫不犹豫地将其顶破。而在花朵完成授粉后,花梗便会延长并在重力的作用下向下弯曲,将花头重新拖回水下,这一方面是由于水下环境较为稳定,相比暴露在空气中而言更适合果实的发育;而另一方面则是为了给新生的花苞留出足够的生长空间。
“鸡头米老了,新核桃下来了,夏天就快过去了。”这是汪曾祺对夏末的印象。每年的8—10月是芡实的采收期,此时便是采芡人一年中最为繁忙的季节。由于采摘下来的芡实十分容易变质,为了保证芡实的鲜嫩,整个收获过程便像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接力赛,采芡人往往要赶在日出之前就下到水塘采摘,然后运输至加工厂内,争分夺秒地在一天内完成剥壳、清洗、分级挑选等层层工序,最后经包装运输,方才得以按时交付给各地的市场。或许是记忆里的那碗桂花芡实汤实在过于惊艳,每年一到初秋芡实上市之际,立马就能吸引到大批拥趸,而这难得的时令风物,也早已在一代代老饕们寒来暑往的等待之中跨越了万千次四季流转,见证了一次次的朝代更迭。
早在周朝,芡实就是祭祀大典中必不可少的一样贡品,并且需要用专门的容器——笾(biān)进行盛放并由专门的笾人进行布置。《周礼》中记载,“加笾之实,菱芡粟脯”。菱角、芡实、栗子、肉脯四样食物,是行加笾之礼时的标配。除此之外,在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祭孔大典”中,孔子像前所陈的十笾(盐、藁鱼、枣、栗、榛、菱、芡、鹿脯、白饼、黑饼)之内亦包括芡实,并且需要按照“拣净实洁白者,颗颗砌起,下丰上锐,与筠相称”的标准进行码放。可见芡实在传统文化之中有着十分独特的意义。
除此之外,芡实在古代还是一种重要的救荒本草。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有言:“芡可济俭歉,故谓之芡。”而《本草汇言》之中也有记载:“年荒五谷之不登曰歉。此物能济荒充食以疗饥,故曰芡也。”这种彼时常见于野生池塘、湖沼的大型草本,凭借着满身的锐刺,在古时以收获难度大而著称,但由于其种子淀粉含量高,在粮食歉收的年代,可是十分优良的救济粮。《资治通鉴》记载,唐宪宗元和十二年,淮西(今安徽省江淮地区)由于连年的战乱,粮食悉数供应前线战场,百姓无粮,饿殍遍野,因此百姓们便广泛“采菱芡鱼鳖鸟兽食之”。而在梁简文帝大宝元年,由于江南地区连年闹旱灾、蝗灾,粮食几乎绝收,民间不论富贵与否,皆无口粮度日。彼时的难民沿山谷、湖滨一路逃荒,穷尽草根、树叶、菱角和芡实等为食,然而菱角、芡实虽富含淀粉,但因为其独特的生长条件,在大旱之年必然减产,难民终是食不果腹,纷纷倒在了逃荒的路上。在这饥馑荐臻、天降丧乱的年代,“千时绝烟,人迹罕见,白骨成聚,如丘陇焉”这样触目惊心的景象随处可见。
(摘编自徐一大《芡实——与人类跨越千年的相守》)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鸡头米”,芡实成熟的果实近球形,其顶部的宿存花萼狭长呈披针状而使整个果实形似鸡头,故被叫作“鸡头米”。
B. “救生圈”在文中是指芡实的叶脉之中藏有许多气室,而这些气室能给叶片带来澎湃的浮力。
C. “八小时工作制”,芡实的花朵在上午八点左右完全开放,下午四点至六点,花朵逐渐闭合,因其办事效率十分高,故称“八小时工作制”。
D. “加贫之实”在文中指周朝祭祀大典中需要用专门的容器——贫进行盛放的菱角、芡实、栗子、肉脯等贡品。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芡实叶片不仅巨大,而且有良好的支持力和稳定性,有澎湃的浮力,能够给许多水鸟提供优秀的栖息环境。
B. 新长出花朵往往倾向于选取最短的路径以近垂直的方向冲出水面,是因为芡实花朵的寿命较短,且带着“使命”。
C. 芡实在一代代老饕们寒来暑往的等待之中跨越了万千次四季流转,见证了一次次的朝代更迭,这证明了人们对芡实的喜爱。
D. 芡实是常见的时令风物,产量高于一般的水作物,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祭孔大典”中,孔子像前所陈的十笾之内也包括了芡实。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芡,俗名“芡实”,拉丁属名Euryale,我国属名“鸡头米”,为“水八仙”之一,既是一种必不可少的贡品,又是一种重要的救荒本草。
B. 芡实与王莲非常相似,是体型唯一能和王莲相媲美的植物,所以在分类学上将它们归在了同一科,两者有着非常密切的亲缘关系。
C. 《本草纲目》及《本草汇言》中相关记载都论证了芡实在古代时虽收获难度大,但在粮食歉收的年代,是十分优良的救济粮。
D. 芡实虽富含淀粉,但需要一定的生长条件,在大旱之年必然减产,在饥馑荐臻、天降丧乱的年代,终是无法满足难民们饱腹的需要。
4. 为什么说芡实在传统文化之中有着十分独特的意义?
5. 材料充分体现了科普文的特点,请结合文本从科学性、趣味性、知识性三方面简要分析。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水磨功夫
乔叶
杨镇长长叹一声,对大英说,人红是非多,村红也是这。你可领教到了吧。今天这种事以后恐怕少不了,干成了事就是这,有甜处,也有苦处。孟胡子说,算大账,那还是苦少甜多。总之是个好事,得好好积累经验。要是把热点争议用到了妙处,还能给咱做免费广告,关键是咱得有理有据地把握好舆论主动权。杨镇长说,用个不恰当的比喻,用这种事享受宣传红利,有点儿像刀尖儿上舔血,你们不知道我这心,好比那悬吊在树上的一块肉,生怕树下的老虎给我吃了。大英问老虎是谁?杨镇长说就是媒体嘛。不论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都不好惹,是不是啊,地老师①?
就都笑。我说,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你这叫咬了多少回呀,怕成这。他说,要是真叫咬了多少回估计也能产生出来抗体,也就不会成这个。就是没叫实在咬过,才整日里战战兢兢地小心防着。你是媒体出身你清楚,有的媒体是真不中。你们可能都不知道,现在快递恁多,我从来不亲自收。不仅是我,但凡乡镇领导都拒收快递,因为这里头有相当一部分是小报小刊的强制订阅,它们不由分说就给你寄来了杂志,附带着发票,只要你打开,就等于默认订阅。我们一般都是放两三天再原封不动退回去。大报大刊不干这种事儿,都有专门的发行渠道和专项资金。干这种事儿的报刊媒体一般都是行业性质的,你说你就在行业内部搞搞不中么?非得扩张到基层来,在地方上搞个啥记者站,难为他们去完成任务,叫他们又来难为我们。有的看我们不吃这套,还发威胁信息:你好,三千元的友好支持费您安排了吗?给您添麻烦了。我假装没看到,不给他回。有的说他是省电视台的下面什么频道的什么栏目的什么人,省台领导已经开会决定,要和我们镇上合作,费用也就五千。如果您不愿意建立友好关系,请告知。我心说我咋不愿意和你们友好呢?我还愿意世界人民大团结呢。不过俺也有个请求,就是这种友好不花钱中不中?
又都笑。他又道,有的威胁是空头的,有的是真威胁,揣着个照相机过来拍你的照录你的音。都说苍蝇不叮无缝蛋,可咱们这蛋咋能没缝呢,有些事还是臭鸡蛋筐哩。没处理好的垃圾,小河流的污染排放,都是。既在农村,哪儿搓不出个泥蛋蛋儿来?人家把稿子写出来,把视频拍出来剪辑好,先发给我看看,叫我审稿。我能咋说?只能说,谢谢您对我们工作的监督和指导,对于您提出的问题,我们抓紧调查,如果属实的话,我们一定抓紧落实整改。如果您要发表的话,请您文责自负……
送走了大英,几个继续闲话,又扯起今天的事,杨镇长说,农村的事就是这,复杂时那是千言万语,简单时也能三下五除二。孟老师当初选村子的眼光不错,宝水的情况总体上还算是简单的。我说就这还简单?简单到哪儿了?孟胡子说,简单到没有外人。问他啥是外人,他沉吟了片刻道,“我家院子”原来是有个王老板租张有富的房子做民宿,你知道吧?我说知道,他说那个王老板就是外人。我指指老原说,他长年不在老家,算不算外人?杨镇长接话道,祖坟都扎了多少年了,咋能算外人。这是板上钉钉的自家人。
杨镇长道,听说赵老大要回来了。赵老大是赵先儿的长子,官名赵顺,据说在外面做生意很大。孟胡子道,他是每年都会回来探探亲的。杨镇长道,探亲又有啥可说的,这次估摸是要回来弄事。他这也算一方乡贤,要是想在家乡创业咱也得鼓励呀。孟胡子说,还得是你这镇长消息灵通,我整天在村里住都没听说。杨镇长道,好歹咱也是这一镇之长呢,这么厉害的乡贤,咱自然是要保持联系的,人家也是要给咱个面子的。我诧异道,他这算是乡贤?杨镇长道,咋不算乡贤?逮住老鼠的都是好猫,有本事的都算乡贤。还别说,乡贤们还真有独特作用,他们在外头见多识广的,村里人就比较信服。有时通过他们去做点村里的工作,确实也有效果。不过话说回来,这些人也是把双刃剑。他们但凡回来,都有些想法,要是担任了村干部,就更和村里人一厮。到底是村里人嘛,人家还是愿意代表人家村里的利益,再说也是村里人选上的。比如说,以前我们不叫乱盖房,他们就会传话给村民,叫他们别乱盖房,对那些乱盖房的家户,还会主动做工作叫他们拆。现在可不会恁乖了,会反过来问我们,都怪不容易的,你为啥不叫人家盖?
就都笑。孟胡子道,都怪不容易的。这话也没错。杨镇长道,不容易是不容易,可也不能没个原则。线还分个粗细呢,不容易也得分个大小面儿。怕的就是搅糊涂,事儿就不好干了。想要把上头下头都打发好,就得使巧劲儿去干工作,耐心细心地处理事。这可得有一番水磨功夫,再加上十八般武艺。有多少干部坐机关坐得稳稳当当,一到基层就屁滚尿流。所以有个说法,从基层到机关长一身膘,从机关到基层脱一层皮。
(摘编自乔叶《宝水》,有删改)
【注释】①地老师即地青萍,长期生活在都市的知识分子,文本一通过她的视角讲述故事。
文本二:
江磊:您在一篇文章中指出,散文写作的三个关键词是诚实、自我、虚构。在我看来,这三个词不仅仅是散文写作的关键词,应该也是包括小说创作在内的所有文学创作的关键词。您是否同意这个说法?
乔叶:对,是这样的。诚实就是说真话,但好多写作者都在习惯性地撒谎,在写作时会端起架子来,自我装饰,自我欺骗,甚至自己都没有丝毫察觉。有些话,写作者本身就通不过、就不相信,但是他(或她)仍然把这些话写了出来。那些明知是谎话还要说的人,在愚弄别人的同时,肯定愚弄了自己;那些不知道自己说的是谎话的人,在愚弄别人之前,首先愚弄了自己。对于这些,他们也许还不知道。写作是最不藏人的,读者群中藏龙卧虎,他们非常敏锐。
卡夫卡曾说:“说真话是最难的,因为它无可替代。”这句话深得我心。散文、诗歌要诚实,写小说当然也要诚实,虽然小说有着虚构的外壳,但却讲着最真的话……我相信的是更加普遍的、概率更高的诚实。
(摘编自《非虚构写作在努力拓宽文学创作的边界——乔叶访谈录》,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本一标题“水磨功夫”意在批评基层干部办事拖沓,惯于用时间消耗代替实际成效。
B. 文本一刻意回避方言俚语,还原乡村语境,以保证文本的“官方”与“庄重”色彩。
C. 文本一采用宏大叙事与全景式铺陈,通过长篇大论的形式展现基层治理的史诗画卷。
D. 文本二提出写作者在创作中如果“端起架子”,本质上是一种对自我与读者的愚弄。
7. 文本一关于“外人”的讨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孟胡子认为宝水村的情况简单到没有外人,反映乡村是一个自足共同体。
B. 杨镇长以“祖坟”为据强调老原不是外乡人,体现乡土社会地缘与血缘的绑定。
C. 赵顺常年在外做生意,因长期不返家乡而面临文化认同困境。
D. 对“外人”的界定标准理解不一,折射出乡村人际关系的复杂性。
8. 文本多次描写“笑”的场景(如“就都笑”“又都笑”),请分析其作用。
9. 文本二提出:“写小说当然也要诚实,虽然小说有着虚构的外壳,但却讲着最真的话。”请谈一谈文本一的创作是如何体现作者这一观点的。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1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筑长城,延袤万余里。恬任外事而毅常为内谋,名为忠信,故虽诸将相莫敢与之争焉。
高有大罪,秦王令蒙毅法治之。毅不敢阿法,当高罪死,帝以高之敦于事也,赦之。始皇三十七年冬,行出游会稽,道病,至沙丘崩。高雅得幸于胡亥,因立胡亥为太子,又怨蒙毅法治之而不为己也,系蒙毅于代,遂杀之。遣使者以罪赐公子扶苏、蒙恬死。扶苏已死,蒙恬疑而复请之。使者以蒙恬属吏,更置。
恬曰:“今臣将兵三十余万,身虽囚系,其势足以倍畔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不忘先主也。昔周成王初立,未离襁褓,周公旦负王以朝,卒定天下。及成王有病甚殆,公旦自揃其爪以沈于河,曰:‘有罪殃,旦受其不祥。’乃书而藏之记府,可谓信矣。及王能治国,有贼臣言:‘周公旦欲为乱久矣。’王乃大怒,周公旦走而奔于楚。成王观于记府,得周公旦沈书,乃杀言之者而反周公旦。今恬之宗,世无二心,而事卒如此,是必孽臣逆乱,内陵之道也。察于参伍,上圣之法也。凡臣之言,非以求免于咎也,将以谏而死,原陛下为万民思从道也。”使者曰:“臣受诏行法于将军,不敢以将军言闻于上也。”蒙恬喟然太息曰:“我何罪于天,无过而死乎?”良久,徐曰:“恬罪固当死矣。起临洮属之辽东,城堑万余里,此其中不能无绝地脉哉?此乃恬之罪也。”乃吞药自杀,
太史公曰:吾适北边,行观蒙恬所为秦筑长城亭障,堑山堙谷,通直道,固轻百姓力矣。夫秦之初灭诸侯,天下之心未定,疾伤者未瘳,而恬为名将,不以此时强谏,振百姓之急,养老存孤,务修众庶之和,而阿意兴功,此其兄弟遇诛,不亦宜乎!何乃罪地脉哉?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蒙恬列传》)
材料二:
蒙恬绝脉,罪至当死。地养万物,何过于人,而蒙恬绝其脉?知己有绝地脉之罪,不知地脉所以绝之过。自非如此,与不自非何以异?太史公非恬之为名将,不能以强谏,故致此祸。如太史公之言,所任非其人,故残身之戮,天命而至也。非蒙恬以不强谏,故致此祸,则己下蚕室,有非者矣。己无非,则其非蒙恬,非也。
(节选自王充《论衡·祸虚篇》)
10. 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其势足A以倍畔B然C自知必死D而守义者E不敢辱F先人之教G以不忘先主也。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反,使……返回,与《种树郭橐驼传》“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的“蕃”用法相同。
B. 陵,侵犯,欺侮,与《燕歌行》“胡骑凭陵杂风雨”的“陵”意思相同。
C. “乃吞药自杀”与《齐桓晋文之事》“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中的“乃”用法不同。
D. 存,存恤,抚养,与《屈原列传》“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的“存”意思相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蒙毅因依法处置赵高而得罪了他,为兄弟二人的悲剧埋下祸根,司马迁评价蒙恬时并未论及这一点。
B. 蒙恬援引周公辅政的典故自辩,既为表明自己忠君守义,又为揭露朝廷奸佞乱政,试图借此免除罪责,
C. 蒙恬起初不甘心无罪而被赐死,然而后来却将修筑长城时断绝了地脉视作自己罪行,自言罪该当死。
D. 王充认为,如果按照司马迁评价蒙恬的逻辑,那么司马迁获罪也应该归咎于他对李陵的担保行为。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毅不敢阿法,当高罪死,帝以高之敦于事也,赦之。
(2)太史公非恬之为名将,不能以强谏,故致此祸。
14. 关于蒙恬的死因,司马迁、王充的观点有何不同?请简要说明。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听筝
柳中庸
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
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①洛阳城。
【注】①当时诗人的族侄、著名文学家柳宗元因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改革,失败后被贬到南陲海涯。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此诗开篇点题,“听”是“题眼”,也是解读全诗的“钥匙”,后面所写内容,均由“听”字而来。
B. 首联中的“抽弦促柱”与《琵琶行并序》中“转轴拨弦”,都是借弹奏者的动作点明了乐器的特征。
C. 颈联中的“谁家”“何处”,与《春江花月夜》“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春江无月明”中两个词语的意思是一致的。
D. 本诗描写筝声的手法,与《李凭箜篌引》中“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的手法一致。
16. 诗人是如何表现“悲怨”之情的?请结合诗歌后三联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3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古诗文中常以“酒”为情感载体,如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二句,诗人取酒独酌的孤寂场景,含蓄道出谪居天涯的落寞与无奈。
(2)《梦游天姥吟留别》中,“_______”一句以水声与猿鸣相映成趣,勾勒出隐士居所的脱俗意境;“_______”一句则通过猛兽的吼叫声,渲染出深山幽谷中的令人震撼的氛围。
(3)与下图内容相契合的古诗文名句,可以是:“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6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清代书法家邓石如在谈及自己书法心得时说:“字画疏处可使走马,密处不使透风,常计白以当黑,奇趣乃出。”这句话意在说明蘸墨挥豪书写的时候, ,使得黑白相互映衬,达到浑然一体的效果。
在中国古代艺术史中,黑与白的二元对立是永恒的话题,邓石如要求“计白当黑”,显然表明白与黑的同等价值,但是黑与白并非仅指普通意义上的黑色和白色,更在于通过线条与留白之间的调节和搭配衍生出二元对峙与溶合,从而营造出别样的审美体验。
从书法艺术上来说,“计白当黑”表明书法笔画疏密呼应的重要性。①疏与密自然指“黑”与“白”相互空间的变化,②一是在单字之中以笔画疏密达到空间布局的跳跃性与层次感,③二是在全幅布局时不求字字黑白均匀,④而是通过字与字之间在空间上的离合互动,⑤并且构成作品整体的和谐美。
《隶书至仁山铭轴》是邓石如的代表作之一,邓氏在这幅作品中于隶书参入篆意,整体线条( )。单个笔画较多的字注重密处取疏,如“鹤”“秋”等字密处笔画紧凑,却又在点画之间有意留出稀疏的地方;在全篇中还注意黑白空间的层次感,从而在形疏而神密、形密而神远之中寻求整体空间的平衡。
18. 文中有两处错别字,请指出并加以改正。
____改为____ ____改为____
19. 文中第三段标序号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20. 下列填入文中横线处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必须同等重视墨色浓淡之差异,从而精心构造笔画与留白的相对位置
B. 必须同等重视字里行间虚白之处的价值,从而精心构造墨色与留白的相对位置
C. 必须同等重视字里行间虚白之处的价值,从而精心构造笔画与留白的相对位置
D. 必须同等重视墨色浓淡之差异,从而精心构造墨色与留白的相对位置
21. 填入文中第四段括号内的词语,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方圆可施 B. 俊逸兼得
C. 刚柔相济 D. 雄秀并举
22. 中国画也十分讲究“计白当黑”,“白”就是“无”,即画中没有笔墨着色处,在衬托了画面主体的同时扩大了画面的意境,能无形地诱发人们的想象,创造美妙的艺术境界。请从下面中国画中任选一幅,从“计白当黑”的角度对其构图美学进行简单鉴赏。
马远《寒江独钓图》 方金炉《蕉荫渡水将归村》
23. 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计白当黑”的审美价值。要求:使用递进句式,不超过50字。
24.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说:“拖延是时间的窃贼,它会在犹豫中偷走你的机遇与梦想。”但也有人认为,拖延可能是一种主动的等待,是在纷繁选择中寻找最佳时机的智慧。前者强调行动力的重要,后者则凸显决策的审慎。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梅河口市第五中学2025~2026学年度上学期
高三语文学科第二次培优限时训练
本试卷分四部分,全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1~5题答案】
【答案】1. C 2. D
3. D 4. ①在周朝,芡实就是祭祀大典中必不可少的一样贡品,且要用专门的容器盛放,由专门的人进行布置。②芡实是行加笾之礼时的标配食物之一。③“祭孔大典”中,孔子像前所陈的十笾之内亦包括芡实,且要按一定的标准进行码放。
5. ①科学性:在介绍芡实过程中,运用较多的科学术语和科学研究成果。如:芡在分类学上隶属于睡莲科芡属。②趣味性:不枯燥,能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如:其拉丁属名Euryale是希腊神话中一位女妖的名字,由于这位女妖的所有发丝均为致命的毒蛇;芡实花这般几乎“朝九晚五,从无加班”。③知识性:内容丰富、充实,富有文化底蕴。在介绍芡实的过程中,引用经典。如:《周礼》中记载,“加笾之实,菱芡栗脯”。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有言:“芡可济俭歉,故谓之芡。”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6~9题答案】
【答案】6. D 7. C
8. ①缓解冲突:用笑声化解尴尬(如记者威胁后的“又都笑”);
②塑造人物:杨镇长的幽默体现其豁达与智慧;
③深化主题:笑声背后是基层工作的无奈与韧性。
9. ①真实反映基层治理的复杂性。文本通过杨镇长的语言(如“刀尖舔血”“悬吊的肉”)和具体事例(如“拒收快递”“媒体威胁”),真实展现了基层干部面对舆论压力、媒体监督时的无奈与谨慎,不回避现实矛盾,体现了“说真话”的创作态度。
②直面农村社会的现实问题。文中提到“臭鸡蛋筐”“没处理好的垃圾”“小河流污染”等农村治理难题以及乡贤“双刃剑”作用(如从配合政策到挑战原则),没有美化现实,而是客观呈现农村治理的困境,体现了对真实问题的深刻洞察。
③语言风格的真实性。文本采用口语化表达(如“友好不花钱中不中”“搓泥蛋蛋儿”),符合基层干部和村民的日常对话习惯,使叙事更具生活气息,增强了真实感。同时,幽默自嘲(如“一朝被蛇咬”)和俗语运用(如“苍蝇不叮无缝蛋”)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活,贴近现实。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1分)
【10~14题答案】
【答案】10. BEG
11. D 12. B
13. (1)蒙毅不敢枉法,依法判处赵高死罪,秦始皇因为赵高办事勤勉,赦免了他。
(2)太史公指责蒙恬身为名将,却不能尽力进谏,所以招致这样的灾祸。
14. 司马迁:认为蒙恬未强谏皇帝体恤百姓,反而迎合君主大兴工程,导致民力耗损,兄弟被诛是咎由自取。批判其“罪地脉”是借口,实为政治错误。
王充:反驳司马迁,认为蒙恬“绝地脉”确为罪过,地脉无辜却遭破坏。指出司马迁自身因替李陵辩护受宫刑,若按司马迁逻辑,其罪亦应归咎于自己,故其批评蒙恬不公。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15~16题答案】
【答案】15. C 16. ①借景抒情,颔联用春风、柳态、啼鸟、花情等乐景,反衬筝声悲怨;
②想象,颈联描绘独守灯影、空楼望月画面,渲染听筝者愁思,烘托悲怨;
③直抒胸臆,尾联点明“离别恨”,抒发对离人同情及自身悲慨。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3小题,6分)
【17题答案】
【答案】 ①. 春江花朝秋月夜 ②. 往往取酒还独倾 ③. 渌水荡漾清猿啼 ④. 熊咆龙吟殷岩泉 ⑤. 万里悲秋常作客 ⑥. 百年多病独登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6小题,19分)
【18~23题答案】
【答案】18. ①. 豪 ②. 毫 ③. 溶 ④. 融
19. ②,改为“一是在单字之中以笔画疏密表现空间布局的跳跃性与层次感”。
⑤,改为“进而构成作品整体的和谐美”。
20. C 21. A
22. 示例一:《寒江独钓图》:画面仅一舟一渔翁,四周大面积留白表现浩渺江水,突出“独钓”的孤寂感,被誉为“计白当黑”的典范。
示例二:《蕉荫渡水将归村》:画面中竹叶用笔干脆,芭蕉、水牛形象生动具体,体现画面之实,河水、水波运用“留白”体现,体现画面之“虚”,此空白之虚体现着“实”的无线延伸。
23. “计白当黑”不仅强调留白与笔墨的同等价值,更通过疏密对比营造空间层次,最终达到虚实相生的艺术境界。
【24题答案】
【答案】例文:
在拖延与等待之间寻找平衡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古人早已道出拖延的危害,而现代社会更将拖延视为效率的敌人。然而,当我们深入思考拖延的本质时,会发现它既是时间的窃贼,也可能是智慧的沉淀。真正的智慧不在于简单地否定拖延,而在于区分无意义的逃避与有价值的等待,在行动与思考之间找到平衡点。
消极的拖延确实会偷走人生的可能性。心理学研究表明,习惯性拖延会导致焦虑加剧、效率降低。达·芬奇创作《蒙娜丽莎》时反复修改,拖延十余年仍未完成,临终前遗憾地说:“我浪费了太多时间。”这种完美主义导致的拖延,让天才也错失了创造更多杰作的机会。在个人成长中,拖延报考、拖延求职的例子比比皆是,等到机会之窗关闭时才追悔莫及。由此可见,当拖延源于惰性或恐惧时,它确实会成为梦想的绊脚石。
然而,某些看似拖延的行为实则是深思熟虑的等待。苹果公司推迟发布第一代iPhone,不是技术不成熟,而是等待市场准备就绪;爱因斯坦在提出狭义相对论后“拖延”十年才发表广义相对论,这段时间的思考让理论更加完善。中国古代兵法强调“后发制人”,这种战略性的等待往往能创造更大价值。在个人决策中,面对重大选择时的适当等待,可能比仓促决定更为明智。因此,我们需要辨别拖延背后的动机:是逃避还是蓄力?
作为时代青年,我们应当建立动态的时间管理智慧。既可以借鉴“番茄工作法”等工具克服消极拖延,将大目标分解为可立即行动的小任务,也为重要决策设立“等待期”,不草率决定,不无限拖延。苏格拉底说:“未经省察的人生不值得过。”同样,未经思考的行动也可能徒劳无功。我们要学会在“立即行动”和“适时等待”之间灵活切换。
时间是最公平的法官,它不会偏袒盲目的行动者,也不会原谅永远的拖延者。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既不能被拖延症绑架,也不能陷入盲目行动的陷阱。唯有培养清醒的自我认知,才能准确判断何时应该争分夺秒,何时需要静待花开。毕竟,生命的意义不在于简单地填满时间,而在于明智地使用时间。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