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统编版(五四学制)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22 范进中举(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初中语文统编版(五四学制)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22 范进中举(教案)

资源简介

第23课 品举人疯态 探儒林悲剧——《范进中举》教学设计
1.了解《儒林外史》,理清小说的情节,了解中举前后的变化。
2.品读范进中举后的疯态,体会夸张、对比等讽刺手法的效果。
3.探究悲剧的根源,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心灵的毒害。
1.理清小说的情节,了解中举前后的变化,品读范进中举后的疯态,探究悲剧的根源。
2.体会夸张、对比等讽刺手法的效果,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心灵的毒害。
2课时。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
1.唐诗诵读
登科后
[唐]孟郊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2.导入新课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一士登甲科,九族光彩新”。金榜题名可以说是封建社会读书人终生梦寐以求的事情。然而,很多读书人数十年如一日地苦读,皓首穷经,依旧美梦落空,甚至有些人为了科举考试上演了一幕幕悲剧。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我国清代的一部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的节选《范进中举》,一起来看看举人范进的悲喜经历。
探究新知
知识积累
1.作者简介
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号粒民,晚年又号文木老人,安徽全椒人,清代讽刺小说家。出生于官僚地主家庭,曾祖父、祖父、叔祖均凭科举显达。其父吴霖起为人正直耿介,不慕荣利,对吴敬梓颇有影响。吴敬梓20岁中秀才,此后屡试不中生活贫困。自36岁后便绝意于科举,也拒绝朝廷的征辟,不再走传统士人出仕为宦、显亲扬名的道路,专注于《儒林外史》创作之中。
2.作品简介
《儒林外史》是清代长篇章回体讽刺小说,共56回。“儒林”指封建社会的读书人这一阶层,全书主要描写封建社会明清时期科举制度下读书人及官绅的活动和精神面貌,揭示了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对人们的毒害,讽刺了因热衷功名富贵而造成的社会恶习,深刻地揭露和强烈地抨击了封建社会道德风俗的败坏和政治的黑暗。
3.背景介绍
《范进中举》这个片段选自《儒林外史》第三回“周学道校士拔真才,胡屠户行凶查捷报”。小说描写广东学道周进上任后在广州主考两场生员,然后主考南海、番禺两县的童生,其中就有范进。范进当时已是54岁了,从20岁到54岁,他整整考了35年。当花白着胡子的范进坐在考场里,引起了周进的怜悯,因为范进与自己的遭遇非常相似。周进最初考了许多年连秀才也没有考上,最后他做生意的一个朋友替他捐钱买了一个秀才资格,他才得以考上举人,最终考上进士。正因为如此,他才对范进格外关照,结果范进在童试中考上第一名秀才,紧接着在乡试中考了第七名。
4.明清科举制度
清代规定:凡参加正式科举考试之前必须加童试,童试参加者称儒童或童生(不管年龄大小),经过童试被录取入县学的称秀才,也叫生员、相公,还叫进学入泮(pàn)、游泮,这是得功名的起点。
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三级,即乡试、会试、殿试,
乡试:通常每三年在各省城举行一次,考试时间在秋季,又称秋闹(wéi),亦称大比。秀才才有资格参加乡试,考中者称为举人,第一名称解元,第二至十名称亚元。
会试:在乡试后第二年春天在京城礼部举行,又称春闱或礼闱。参加者是举人,考中的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
殿试:由皇帝主持,贡士有资格参加,考中的称进士。殿试分三甲录取。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第一甲录取三名,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合称三鼎甲。
5.字词积累
(1)读准字音:
腆(tiǎn) 作揖(yī) 带挈(qiè) 狗血喷头(pēn)
啐(cuì) 避讳(huì) 拙病(zhuō) 唯唯连声(wéi)
绾(wǎn) 解元(jiè) 星宿(xiù) 不省人事(xǐng)
攥(zuàn) 侥幸(jiǎo) 桑梓(zǐ) 不由分说(fēn)
(2)理解词义:
带挈:提携。文中的意思是“让你沾我的光”。
拙病:奇怪的病。
桑梓:家乡。古时住宅旁常栽桑树、梓树,后人用“桑梓”指代家乡。
尖嘴猴腮:形容人面部瘦削,相貌丑陋。
唯唯连声:连连答应。唯唯,答应的声音。
不省人事:指人昏迷,失去知觉。
不由分说:不容人分辩、解释或说明。
任务一:理故事情节
1.找三要素
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本篇小说的三要素。
明确:
人物:范进 胡屠夫 张乡绅 老太太等
情节:范进中举前后,周围人对他不同的态度
环境:封建科举制度下的世态人情
2.理清情节
结合中心事件,根据文章内容,划分小说故事的情节,并用章回体式的小标题来概括每一个层次的内容。
明确:
中举前(1-2):
背景:中秀才,丈人贺喜
开端:借盘缠,范进遭骂
中举后(3-12):
发展:断炊烟,范进卖鸡
高潮:见报帖,范进发疯
转折:打举人,屠户治疯
结局:送贺礼,乡邻巴结
中举前(1-2回):
背景:第一回【老童生屡试不第】 范进二十岁应考,五十四岁中秀才
开端:第二回【借盘缠饱受羞辱】 丈人胡屠户“癞蛤蟆吃天鹅肉”的训斥
中举后(3-12回):
发展:第三回【喜报临门众人忙】 邻居报信、母亲饿昏的荒诞场景
高潮:第四回【痰迷心窍现疯态】 拍手、跌倒、疯跑的夸张描写
转折:第五回【巴掌神奇治疯病】 胡屠户“菩萨手”的讽刺性救治
结局:第六回【乡绅赠银换门庭】 张乡绅赠房送银的势利交结
小结:概括故事情节的时候,可以围绕主要人物,扣住中心事件——中举,按时间顺序中举前、中举时、中举后来划分情节。
3.表达感受
快速浏览课文,了解故事的大体内容。用“这个故事真 ”来表达你的感受,并简单阐述理由。
示例:荒唐、可笑、励志……
任务二:品举人疯态
1.初识疯态
(1)你觉得小说中最荒唐、最可笑的情节是什么?
明确:中举发疯
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老太太慌了,慌将几口开水灌了过来。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把报录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众人拉他不住,拍着笑着,一直走到集上去了。
(2)范进发疯的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明确:昏厥→疯跑→跌倒→疯走上集
生理反应:昏厥(牙关咬紧)→ 狂喜(拍手大笑)
行为失控:疯跑(飞跑)→ 出丑(跌入泥塘)
语言异化:重复“我中了”的魔怔状态
外貌变形:散发、黄泥、淋水的狼狈相
(3)小说运用哪些描写来体现范进疯了?
明确:
正面描写:范进的语言、动作、外貌
侧面描写:众人的反应
老太太的慌——烘托范进昏厥怕人
报录人、邻居吓一跳——烘托范进飞跑的疯狂
众人拉不住——烘托范进的疯劲
2.品味疯言
范进得知中举后重复的语言是什么?范进为什么会反复说这句话?从这句话中能看出他怎样的内心世界?比较下面两组句子,说说其作用。
第一组:
“噫!好了!我中了!”
“啊!好了!我中了!”
“呀!好了!我中了!”
明确:“噫!”有如释重负的叹息、有难以置信的惊讶、有得偿所愿的欢喜、 有如梦如幻的沉醉。
第二组:
“噫!好了!我中了! ”
“噫!好!我中了! ”
明确:“好了 ”表示完成,已结束。范进得偿所愿了,一切的不如意将结束了,有熬出头时的压力释放。“好”有范进对现在成功的肯定,对未来美好生活的确定。
范进多年来屡试不第,中举对他来说意味着命运的巨大转变,所以他欣喜若狂。
3.品味疯行
找出文中对范进发疯的动作、神态、外貌描写的句子,从中你感受到了范进怎样的状态?
明确:
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
说着,往后一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
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
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
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
拍着笑着,一直走到集上去了。
生动形象地写出范进中举后的欣喜若狂,他的行为已经失去常态,是极度兴奋和癫狂的表现。
4.再说疯态
(1)观察图片、诵读文字,你会怎么形容范进的疯态?
明确:
“狼狈不堪”“荒唐可笑”
第5段的细节描写和课本插画都生动地表现了范进中举后狂喜的心情和发疯、穷酸、疯癫、荒唐、狼狈的丑态,表现了范进的热衷功名、利令智昏、喜极而疯的丑态。
(2)夸张式讽刺
①作者对范进疯态的描写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写出了范进怎样的形象?
明确:
作者运用夸张的手法,描写他从昏厥到疯跑到跌倒再到疯走到集上,从惊喜到狂喜到丑态再到疯态,通过极强的讽刺,展现出范进醉心科举与功名,以致可笑又可悲的腐儒形象。
文中还有一处典型的夸张手法,请找出来说说其作用。
胡屠户凶神似的走到跟前,说道:“该死的畜生!你中了甚么?”一个嘴巴打将去。众人和邻居见这模样,忍不住的笑。不想胡屠户虽然大着胆子打了一下,心里到底还是怕的,那手早颤起来,不敢打到第二下。范进因这一个嘴巴,却也打晕了,昏倒于地。众邻居一齐上前,替他抹胸口,捶背心,舞了半日,渐渐喘息过来,眼睛明亮,不疯了。
小结:夸张手法能够增强讽刺效果,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让读者更深刻地感受到科举制度对人的影响。
夸张式讽刺:在小说中,对人物最富于特征的细节加以适当地放大、夸张,甚至是一个标点符号,就可以产生极强的讽刺效果。
②阅读下列描写周进的情节,与范进的发疯进行比较,谈谈夸张式讽刺的效果。
话说周进在省城要看贡院,金有余见他真切,只得用几个小钱同他去看。不想才到“天”字号,就撞死在地下。……周进看看号板,又是一头撞了去;这回不死了,放声大哭起来。众人劝也劝不住。金有余道:“你看,这不是疯了么?好好到贡院来耍,你家又不曾死了人,为甚么号啕痛哭?”周进也不听见,只管伏着号板,哭个不住;一号哭过,又哭到二号、三号,满地打滚,哭了又哭,滚得众人心里都凄惨起来。金有余见不是事,同行主人一左一右,架着他的膀子。他那里肯起来,哭了一阵,又是一阵,直哭到口里吐出鲜血来。众人七手八脚,将他扛抬了出来,在贡院前一个茶棚子里坐下,劝他吃了一碗茶;犹自索鼻涕,弹眼泪,伤心不止。
明确:
周进未中举之前是痛“哭”,可谓是“呕心沥血”,肝肠寸断,作者极写其屡试不第、潦倒一生的痛苦和凄惨;范进中举之后是“疯”,可谓丑陋之至、可怕之极。一个是周“进”,一个是范“进”,作者通过他们自身言语行动的逼真描绘和夸张的笔调,生动地显现出他们醉心功名的可笑、可怜、可鄙、可悲的本来面目,发掘到人物的灵魂深处,从而使读者认识到产生这些人物的社会的丑恶和不合理。
(3)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既然“范进发疯”是夸张的艺术手法,夸张是否具有合理性?
明确:
小说中范进中举后发疯的情节看似荒诞,实则反映了明清科举制度下士人长期压抑后的极端心理爆发。吴敬梓通过“喜极而疯”的夸张描写,既突出范进35年苦读后中举的狂喜,又暗含对科举制度对人性的扭曲。这种手法虽离谱却真实反映了当时社会普遍存在的畸形心理。小说中由报录人说出治疯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举发疯的普遍性,这是当时文人的共同现状。
课堂小结
《范进中举》如同一面镜子,通过“中举”这一事件,将封建社会的世相百态照得纤毫毕现。中举前,范进是胡屠户口中的“现世宝”,连借盘缠都要挨骂;中举后,他瞬间变成“文曲星下凡”,张乡绅主动登门赠银。这戏剧性的转折,不仅是一个人的命运突变,更是整个社会趋炎附势的缩影。吴敬梓用“中举”这把手术刀,精准剖开了科举制度下扭曲的人际关系——功名成了衡量人价值的唯一标尺。
当我们笑着范进的疯态时,不妨自问:今天的我们可曾为“成功”迷失本心?范进的疯癫是科举制的产物,但那种将人价值绑定于单一标准的思维,依然值得警惕。这堂课留给我们的不仅是笑声,更是一记警钟:任何时代,都不该让外在标签定义人的全部尊严。
课堂练习
1.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清代科举的正式考试分三种:乡试、会试、殿试。乡试考中后称举人,会试考中后称贡士,殿试考中后就是钦定的进士,进士一般可以直接做官。
B.“世先生同在桑梓”中的“桑梓”意为家乡。古时住宅旁常栽桑树、梓树,后人就用“桑梓”指代家乡。“世先生”是对有世交的长辈的敬称。
C.科举考试中的“乡试”是每三年举行一次的全省考试,秀才才有资格参加。《范进中举》中的范进就是参加乡试而中了举人。
D.榜眼、探花是科举时代的称号,明清两代称殿试考取一甲第二名的人为榜眼,第三名的人为探花。【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
B.“世先生”是对有世交的平辈的敬称,而不是对有世交的长辈的敬称;
故选B。
2.根据课文《范进中举》内容和结构,完成下列思维导图。
明确:
布置作业
1.积累“读读写写”的字词。
2.如果你是作者吴敬梓,请用“噫,好了!范进中了!但是……”说话,表达你对本文的理解。
板书设计
范进中举
吴敬梓
背景:中秀才,丈人贺喜
中举前
开端:借盘缠,范进遭骂
发展:断炊烟,范进卖鸡
中举后 高潮:见报帖,范进发疯
转折:打举人,屠户治疯
结局:送贺礼,乡邻巴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课时
新课导入
1.作业反馈
如果你是作者吴敬梓,请用“噫,好了!范进中了!但是……”说话,表达你对本文的理解。
示例:
噫,好了!我中了!但是他为了科举付出了一生最好的光阴,头发花白,垂垂老矣。
噫,好了!我中了!但是还有很多个像范进一样的老学究,还在科举这条路上盲目痴迷,空耗着自己的青春年华啊!
噫,好了!我中了!但是却已经成了一个可怜的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人。
噫,好了!我中了!但是他却体会不到学习的真正意义,而被扭曲了心灵,成了一个可悲的社会寄生虫。
2.对联欣赏
上联:回忆去岁饥荒,五六七月间,柴米尽焦枯,贫无一寸铁,赊不得,欠不得,虽有近戚远亲,谁肯雪中送炭?
下联:侥幸今朝科举,一二三场内,文章皆合式,中了五经魁,名也香,姓也香,不拘张三李四,都来锦上添花。
这副对联将个人际遇进行强烈对比,揭露了封建社会中“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的现实,批判了趋炎附势的社会风气。这种“十年寒窗无人晓,一朝成名天下知”的现象,正是科举制度下人情社会的真实写照。
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范进中举》,感受范进中举前后的变化和封建科举制度下的世态炎凉。
探究新知
任务一:寻前后变化
(一)发疯时的范进反复说“好 ”,好在哪?
1.好在不再受科举之苦
为科举花费了34年的青春,从青丝少年到苍颜白发,从健壮青年到蹒跚老年,他还没中!范进,范进,却一直未能进学!中举前他压抑着所有的委屈、压力、愤懑!将生活的全部希望寄托于科举,当他看到捷报,知道生活将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时,一句“好了!”将多年来的怨愤,悲哀全部喷涌释放。
2.好在经济地位发生变化
请从吃、住、用、地位四个方面,比较中举前后的变化,完成下面表格。
中举前 中举后
吃 每日小菜饭 猪油两三回 饿了两三天 没有早饭米 母亲饿得看不见 众乡邻拿蛋、送酒、背米、捉鸡胡屠户送肉
住 茅草棚 张乡绅送范进三间房屋
用 无盘费去应考 无钱打发报录人 众乡邻搬桌椅 屠户送四五千钱 张乡绅送纹银五十两
地位 被胡屠户骂得狗血喷头 无人理会 无人帮助 胡屠户奉承恭维 众乡邻帮办各种事情 张乡绅拜访拉拢
3.好在众人态度的变化
(1)屠户态度变化
比较中举前后胡屠户对范进态度的变化,完成下面表格。
中举前 中举后
对范进的称呼 现世宝 老爷 贤婿老爷
说话的态度 训斥 狗血喷头 恭维 奉承 讨好 千恩万谢
所带的礼品 一副大肠 一瓶酒 七八斤肉 四五千钱
对嫁女的解释 倒运 养到30多岁毕竟要嫁与个老爷
对相貌的评价 尖嘴猴腮 不三不四 品貌又高 张府……也没有这样的相貌
对才学的评价 不是你的文章好……舍与你的 才学又好
能否考中 癞蛤蟆就想天鹅肉吃 毕竟要嫁与个老爷
对亲家母称呼 你那老不死的老娘 你家老太太
中举前:唾骂打击、瞧不起;中举后:恭敬献媚、很害怕
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形象地表现出他的个性特征:前倨后恭、嗜钱如命、趋炎附势、庸俗自私的市侩形象。
(2)乡邻态度变化
中举前:无人过问,漠不关心;中举后:热情帮助,巴结讨好
(3)乡绅态度变化
中举前:不闻不问、漠不关心:中举后:称兄道弟、送银送房
张乡绅:道貌岸然、老奸巨猾,善于拉拢,攀附权贵的形象特点。
小结:众人态度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范进身份的变化
穷秀才范进——自卑怯懦、热衷科举
疯举人范进——乐极悲生、丑相毕露
官老爷范进——虚伪狡猾、圆滑世故
(二)小说对人物形象的刻画,主要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明确:
通过范进内心狂喜和外形狼狈形成强烈的反差与对比,使得范进痴迷科举、迂腐不堪的形象跃然纸上。
通过范进中举前后众人对他态度的对比,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下人们的虚伪势利、趋炎附势的特点。
小结:对比式讽刺:即通过鲜明的对比,揭示出封建科举制度下社会的世态炎凉和人们的虚伪势利。
任务二:探儒林悲剧
(一)探究疯因
1.说说下面的两位人物与范进的相似之处。
吴敬梓《儒林外史》周进
周进已经是六十多岁的人了,却还只是一个童生。秀才考不上,教书又受人排挤。进贡院参观,见两块号板摆的齐齐整整,悲从中来一头撞在号板上,直僵僵不省人事。他苏醒后口吐鲜血,满地打滚放声大哭。
鲁迅《白光》陈士成
可惜他一连考了十六次,却是第十六次落榜,在这样强烈的刺激下,他由精神恍惚而至于神经错乱。他的前程像受潮的糖塔一般瞬间倒塌,只剩一地凄凉了。他觉得涣散了身躯绝望地走向归家的路
“这回又完了!”“这回又完了!”“这回又完了!”
明确:都是封建的读书人,都饱受科举之苦。
2.结合助读资料和课文内容,从个人因素(如热衷科举、痴迷读书等)、社会环境(如世人对读书人的评价标准、势利冷漠等)、科举制度本身(僵化、成为思想控制工具等)等方面进行分析范进中举发疯的原因。
【助读资料一】
“范进中举”这个片段选自《儒林外史》第三回“周学道校士拔真才,胡屠户行凶闹捷报”,范进,家中仅“住着一间草房,门外是个茅草棚”,从小便饱尝了生活的艰辛,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范进义无反顾地参加科举考试小说描写广东学道周进上任后主考南海、番禺两县的童生考试,其中就有范进。范进当时已是54岁了,从20岁到54岁,他整整考了35年。花白着胡子的范进坐在考场里,引起了周进的怜悯,因为范进与他的遭遇非常相似,于是他对范进格外关照,让范进在童试中得了第一名,取得了参加举人考试的资格。
【助读资料二】
“功名富贵无凭据,费尽心情,总把流光误。”--《儒林外史》第一回
吴敬梓老先生借范进写儒林,儒林人和范进一样沿着科举考试的梯子苦苦攀爬:有二进老来中举;有纯良青年的黑化之路的匡超人;有八股文忠实粉丝鲁小姐……书中人物,大都有当时真人真事为影。
它以封建士大夫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为中心从揭露科举制度及其奴役下的士人的丑恶灵魂入手,抨击了腐蚀士人灵魂的八股取士制度。
明确:
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戕害——根本原因
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是封建统阶级用来禁锢人们思想,选拔驯顺的爪牙,借以巩固封建统治的重要工具。在思想上,范进认定只有通过科举考试才能够跳过龙门,彻底改变现状。但是,屡试屡败的打击使他原本脆弱的心更加脆弱;又因为读的是死书,丧失了许多谋生能力,生计的窘迫更加重了他靠科举改变命运的观念,心理压力就更重了。
范进的个人因素。小说写范进在二十岁的时候开始应考,他在小说中一出场,年纪已经是五十四岁了,经过十几场科举考试,整整考了三十五年时间,屡试不第。但是一旦中举,功名到手,欣喜之情就难以自控,从病理学分析,范进多年屡试不第,中了秀才后又中举人,连自己也不敢相信,大喜大悲之中神经受不了刺激,便发疯了,可以说这种发疯是一种心理变态的表现。
社会环境的压力。科举考试不仅毒害了读书人,也毒害了广大群众。中举与不中举成了人们评价读书人的标准。范进屡试不第,自然就成了人们冷嘲热讽的对象,世人的势利、冷漠、白眼甚或愚弄,促使范进逐渐走向思想崩溃的边缘。
(二)认识悲剧
1.范进中举,喜极而疯,是喜剧,还是悲剧?说说你的理由。
明确:
范进喜极而疯是一场悲剧,理由是:
(1)从人物命运的角度说这是一场悲剧,把一生浪费在科举考场中,是范进的人生悲剧;
(2)把知识分子束缚在科举制度框架内,扼示他的独立的人格和自由的灵魂,是国家民族的悲剧。
范进的中举发疯,我们看到的是范进那个时代愚民考试制度下的悲人悲事悲剧!《范进中举》是个人的悲剧更是国家和民族的悲剧!
2.范进式悲剧的社会意义是什么?
小说通过描绘出范进中举喜极而疯以及中举前后生活遭遇的变化,批判了科举制度对人的灵魂的腐蚀、对人才的摧残,表现了封建末世的世道人心,对各类市井小人也进行了有力的嘲讽和鞭挞。
作者塑造了范进这个典型形象,让人们思考,在科举制度盛行的社会文化背景中,读书人是怎样一年又一年地跋涉在科举的漫漫长途中。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心灵、人格又是怎样受到巨大的扭曲的。
3.我们与范进同为读书人,却有着很大的不同,说说不同点在哪?同学们又是为什么而读书的呢?现在,在我们的身边还有这样的“范进”吗?
明确:当我们仅仅把读书当成一种获取功名的手段的时候,我们就会被读书所限制。好读书,但是不要读死书,做一个独立思想的学生,我们要让自己能够在书中站立起来,我们要让读书为自己增加生命的钙质。就如作家王蒙所说“自己丰富才能感知世界的丰富;自己善良才能感知世界的美好;自己坦荡才能逍遥地生活在天地之间。”
课堂小结
通过《儒林外史》这一本书,我们看到僵化的八股科举取士制度下的一个人与一群人,一种制度与一个社会,一个时代。范进、胡屠户、张乡绅这些人物反映了那个时代,八股取士下的“ 功名富贵热 ”就像病毒在整个社会上流传扩散,毒害了读书人,也毒害了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隋唐以来的科举,成就了许多才子。清代八股却扼杀了读书人的自我与灵魂,让社会亦痴亦狂、让国家发展滞后!让我们在笑范进的疯癫时,心底也冒出一种悲凉!
同学们,范进式的悲剧发生在剧本中,历史中!但,我们成长在多元多彩多机遇的富强中国!透过范进的疯癫看到历史的不幸,也应看到我们的幸运!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当挥斥方遒!青春正当时,奋斗正当时!
课堂练习
1.下列对《范进中举》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范进中举前,其岳父胡屠户对他动辄训斥辱骂,称他“现世宝”“穷鬼”;中举后却称他为“贤婿老爷”“天上的文曲星”,这种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深刻揭示了胡屠户的市侩与势利。
B. 范进不顾胡屠户的奚落,坚持参加乡试,以及他看到中举喜报后因欢喜过度而疯癫的情节,都集中反映了他对功名富贵的极度热衷与痴迷,这是其性格的核心。
C. 张乡绅在范进中举后立即前来攀附,又是送银子又是赠房产,这一情节不仅推动了故事发展,更形象地展现了当时官场中拉帮结派、相互勾结的腐朽风气。
D. 范进的母亲因惊喜过度而猝死,这一悲剧性情节主要是为了增加故事的戏剧性冲突,与小说批判封建科举制度的主题关系不大。
【答案】D
【解析】D项 分析错误。此项对范母之死这一情节的理解是片面的。范母的猝死绝非为了单纯的“戏剧性”。它是一出深刻的悲剧,是小说主题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为迎接世界阅读日,励志中学准备举行“戏剧节”活动。请你根据要求完成以下任务。
(1)任务一:以下是小惠同学收集到的“剧本”相关知识,你认为正确的排序是:( )
①开端起着介绍人物关系和揭示矛盾冲突的作用。
②戏剧冲突是社会矛盾的反映,它有一定的发展变化过程,这个过程就构成了剧本的情节结构。
③开端“开”得好,就能逐步展开矛盾,紧紧吸引观众。
④一般来说,剧本的情节结构可以分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个部分。
A.④①②③ B.②④①③ C.③①②④ D.④②①③
(2)任务二:请你结合剧情内容为课本剧大赛主持人写一段串词,要求衔接自然,简明得体。
主持人甲:《水浒传》里,有一个脍炙人口的故事,那就是“智取生辰纲”。在这篇文章中有许多侠肝义胆的好汉,有足智多谋的“智多星”吴用,有精明能干的“青面善”杨志,更有“白日鼠”白胜,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领略这绿林好汉的风姿吧!请欣赏九年级10班同学表演的课本剧《智取生辰纲》。
主持人乙:(《范进中举》)
【答案】(1)B
(2)示例:《智取生辰纲》展现了绿林好汉的风采。而《儒林外史》里范进中举,喜极而疯,深刻地揭露了这个士人的丑恶灵魂。在这一场闹剧中,我们还能看到世态的炎凉,以及封建社会后期知识分子及官绅的活动和精神面貌。
布置作业
1.请发挥想象,添加细节,选择课文中的某一个片段,改编成一幕课本剧。
2.推荐阅读:阅读《儒林外史》的其他章节,了解更多关于封建科举制度下的人物故事,写一篇500字左右的读后感。
板书设计
范进中举
吴敬梓
穷秀才——自卑怯懦、热衷科举
范进 疯举人——乐极悲生、丑相毕露
官老爷——虚伪狡猾、圆滑世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