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教案-2025-2026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4.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教案-2025-2026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简介

4.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学设计
一、核心素养目标
政治认同:结合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立足实践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部署,理解实践在认识形成与发展中的核心作用,认同“实践出真知”的科学理念,增强对国家发展路径的理解。
科学精神:通过2025年科技实践与社会治理案例,辩证分析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理性把握实践的特征及“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四层内涵,避免“脱离实践谈认识”的唯心主义误区。
公共参与:立足青少年科创实践、社区治理参与等实例,树立“在实践中求知、在实践中成长”的意识,主动参与实践活动,提升认知与实践能力。
二、学情与教材分析
(一)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通过初中思政及必修四前序内容,对“认识”“实践”有初步生活认知,关注科技发展、社区变化等时政热点,且部分参与过科创、志愿服务等实践活动,但对二者的哲学关联、实践的本质特征及认识功能缺乏系统理解,需时政案例搭建生活与理论的桥梁。
(二)教材分析
本框是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的核心内容,承接“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下设“认识与实践”“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两目,形成“概念界定—关系阐释”的逻辑链,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入门载体,为后续学习“真理”“认识的发展”奠定基础。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实践的含义(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及三个特征(客观物质性、能动性、社会历史性);认识的含义(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四层内涵(来源、动力、检验标准、目的)。
教学难点:结合2025年时政案例辨析“实践的能动性与客观物质性”的统一;理解“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中“实践需求与技术进步的相互作用”;区分“认识的来源”与“认识的途径”。
四、教学方法和准备
教学方法:议题式教学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教学准备:制作含2025年10月时政素材的PPT(四中全会公报节选、上海地铁“智慧维保”案例、青少年科创论坛成果、浦东元宇宙社区治理案例);印发探究任务单;布置预习“实践”“认识”等核心概念。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播放2025年10月时政混剪: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坚持实践导向制定‘十五五’规划”部署、上海地铁“智慧维保”技术团队调试设备、青少年科创论坛学生展示“智能防洪板”成果。提问:“从地铁维保技术升级到青少年科创发明,这些实践活动如何推动我们认识世界?认识又如何反作用于实践?今天我们共同探寻‘人的认识从何而来’的哲学答案。”
学生活动:观看视频,结合自身实践经历(如实验课、志愿服务)自由发言,初步感知“实践与认识”的关联。
设计意图:以高层部署与实践案例联动场景切入,激发探究欲,自然引出本课主题。
(二)议题探究
总议题:2025年实践图景中,如何理解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
分议题一:概念解码——认识与实践的本质是什么?
探究与分享
背景材料:2025年10月实践与认识案例集锦:①上海地铁维保团队通过人工巡检发现“传统模式响应滞后”的问题(认识),进而研发“智慧维保”系统改造设备运维(实践);②青少年科创团队观察到“城市内涝隐患”(认识),设计“智能防洪板”解决积水问题(实践);③浦东东明路街道工作人员意识到“青年参与社区治理不足”(认识),搭建元宇宙社区平台吸引青年参与(实践)。
问题设置:①材料中哪些属于“实践”?哪些属于“认识”?结合教材,二者的本质含义是什么?②对比案例,说说实践与认识的最核心区别是什么?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研读教材第一目,梳理“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与“认识”(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的核心定义,结合案例明确“实践是物质性活动,认识是精神性活动”的本质区别。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5分钟,完成“实践与认识案例分类表”,明确二者含义及区别,全班分享。
知识点讲解:
认识的含义:主体(人)对客体(客观事物)的能动反映,包括感性认识(如“内涝现象”)和理性认识(如“内涝成因”)。
实践的含义: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区别于改造主观世界的认识活动(如思考、计划)。
实践的基本形式: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如地铁维保)、变革社会的实践(如社区治理)、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如科创发明)。
分议题二:特征剖析——实践具有哪些基本属性?
探究与分享
背景材料:2025年上海地铁“智慧维保”实践的多维特征:①客观物质性:依托工业互联网、AI等技术设备,需维保人员操作,受地铁设备运行规律制约;②能动性:针对“人工巡检效率低”的问题,主动研发智能系统,目标是提升安全与准点率;③社会历史性:2000年起历经摸索、试点等阶段,2025年的技术水平与团队协作远超以往,体现时代发展印记。
问题设置:①材料中哪些细节体现了实践的“客观物质性”“能动性”“社会历史性”?②为什么说实践是三者的统一体?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研读教材第一目,结合案例拆解实践的三个特征,强调“客观物质性是基础,能动性是核心,社会历史性是必然属性”,三者共同构成实践的本质规定。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6分钟,从材料中提取对应特征的具体表现,绘制“实践特征—案例细节”关联图,全班展示。
知识点讲解:
客观物质性:实践的主体(人)、对象(客观事物)、手段(工具设备)都是物质的,且受客观规律制约(如地铁运行规律)。
能动性:实践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如主动研发智慧系统解决问题)。
社会历史性:实践不是孤立的个人活动(如维保团队协作),且受历史条件制约(如不同时代技术水平不同)。
分议题三:关系核心——为何说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探究与分享
背景材料:2025年实践推动认识发展的典型案例:①来源:上海地铁维保人员通过千万次巡检实践,才认识到“人工模式的局限”;②动力:“客流量增长、故障处置需求迫切”的实践压力,推动团队研发智能系统,深化对“设备运维规律”的认识;③检验标准:“智慧维保”系统使故障处置时间缩短70%,验证了“数据驱动运维”认识的正确性;④目的:团队将“智能预警”的认识应用于实践,最终实现乘客满意度提升至95%。
问题设置:①材料如何分别体现“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检验标准、目的”?②结合案例,说说“认识的来源”与“认识的途径”(如书本、他人经验)有何不同?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研读教材第二目,结合案例逐一解析实践对认识的四层作用,重点区分“来源(唯一,即实践)”与“途径(多样,如直接经验、间接经验)”,强调“间接经验最终也来源于实践”。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5分钟,完成“实践决定认识”内涵对照表,举例说明生活中“实践检验认识”的实例,全班交流。
知识点讲解: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是主体在实践中对客体的反映,脱离实践的认识是无源之水(如不巡检就无法认识维保问题)。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的需求推动认识深化,实践提供的工具延伸认识器官(如AI技术拓展运维认知)。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只有实践能将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联系起来(如系统成效验证认识正确)。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最终要服务于实践,指导改造世界(如用智能运维认识提升服务质量)。
分议题四:时代践行——青少年如何实现“认识与实践统一”?
探究与分享
背景材料:2025年青少年实践求知案例:①北京某中学生团队通过“社区积水调研”实践,认识到“排水系统缺陷”,进而设计“智能水浸防御系统”;②上海青少年参与元宇宙社区治理,通过采集口述史实践,深化对“社区文化价值”的认识,提出32条落地提案;③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培养青少年实践创新能力”。
问题设置:①材料中青少年的“认识提升”与“实践行动”是如何相互促进的?②结合自身,说说你能通过哪些实践活动深化对课本知识的认识?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结合前序知识点,归纳“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鼓励学生将课堂知识转化为实践行动。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4分钟,制定“个人实践求知计划”(如实验探究、社会调研),明确“实践内容—预期认识收获”,全班分享。
知识点整合:
辩证关系:实践决定认识(基础),认识反作用于实践(正确认识促进实践,错误认识阻碍实践)。
青少年要求:①积极参与实践(如科创、调研),在实践中获取真知;②用课本知识指导实践,提升实践成效;③在“实践—认识”循环中成长。
(三)相关链接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公报:“坚持实践导向,制定实施‘十五五’规划”——对应“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指导实践”。
上海地铁“智慧维保”:完整体现实践的三个特征及“实践决定认识”的四层内涵,是认识论的鲜活案例。
青少年科创成果:印证“认识与实践相互促进”,对应“公共参与”素养要求。
(四)课后练习
1.8月28日,我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完成2025西太平洋国际航次科考第9次下潜作业,最大下潜深度4706米,科研团队共观察及拍摄到肉食海绵、玻璃海绵等近10种海绵生物,采集到海参、海绵、海百合、海星、珊瑚5种代表性生物样品。科研团队取得的成果()
①属于理性认识范畴,其正确性远远高于感性认识
②超越了现有的客观条件,对生产生活有指导意义
③体现了人类的实践活动所具有的社会历史性特点
④说明实践所提供的认识工具能延伸人的认识器官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稠油是一种黏度高、密度大、流动性差且容易凝固的原油,开采难度大。我国稠油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巨大。为高效且经济利用稠油储量,我国成功研制出世界领先的耐350℃注采一体化装备,设计并建造全球首座移动式注热平台——“热采一号”,填补了我国海上稠油热采装备领域的空白。对此,下列解读正确的是()
①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我国稠油的开发过程受客观规律的制约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稠油开采难题推动了技术装备的创新
③认识具有反复性,我国对稠油开采技术的认识经历了多次波折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稠油热采装备研发的目的是高效开发稠油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3.王师傅凭借多年经验,能通过触摸青瓷坯体的细腻度、观察釉色的流动感,精准判断烧制温度是否适宜;而年轻研究员则通过仪器测量胚胎密度、分析釉料成分数据,同样能把控烧制质量。两种技艺传承方式的并存,表明()
①感性认识凭借直观性,比理性认识更具优势
②理性认识的形成离不开感性认识提供的材料
③感性认识只有上升为理性认识才能发挥作用
④理性认识虽更深刻,但需以感性认识为基础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4.今年年初,中国自主研发的载人潜水器“奋斗者”号带回一批宝贵的生物样品上浮。我国科学家对在马里亚纳海沟、雅浦海沟等科考航次中获得的深渊钩虾样本进行研究,相关成果发表于国际期刊《细胞》。对此下列解读正确的是()
①认识是实践的目的,深海生物研究最终是为了发表国际期刊成果
②认识对实践具有促进作用,科研成果指导潜水器技术持续升级
③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探测工具的进步推动了深渊生物研究的深化
④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深海探测为科研提供了直接的样本和数据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5.墨子提出“言必有三表”,即判断言论是非需“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废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强调结合历史经验、现实观察和实践效果检验是非。据此,可以推出()
①判断是非的标准应立足于实践并服务于实践
②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共同构成了认识的来源
③对是非的认识需要通过客观实际来加以验证
④历史经验和群众意见是检验是非的根本标准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参考答案:DDCDA
(五)知识小结
教师引导构建框架: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核心概念(认识:能动反映;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实践特征(客观物质性、能动性、社会历史性)→核心关系(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检验标准、目的)→实践要求(青少年在“实践—认识”中成长),强调“实践是认识的起点,也是认识的归宿”。
六、教学反思
听课状态:学生对上海地铁“智慧维保”、青少年科创等案例兴趣浓厚,讨论中能主动结合生活经验分析,但部分学生对“实践的客观物质性与能动性的统一”理解模糊,发言时易割裂二者关系。后续需增加“同一实践的双重属性”对比分析,用具象化案例强化辩证认知。
知识点讲解:借助时政素材覆盖了“实践与认识”的核心知识点,但对“认识反作用于实践”的讲解稍显薄弱,仅在整合环节简要提及。可补充“错误认识阻碍实践”的反面案例(如脱离实际的设计失败),通过正反对比深化理解,避免知识点片面化。
作业练习:调研方案设计题能激发实践意识,但部分学生方案缺乏可操作性(如步骤过于简略)。后续可提供优秀方案模板,增设“方案可行性互评”环节,要求结合校园实际细化步骤,帮助学生将理论认知转化为规范的实践方案,提升作业质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