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高三联考语文考生注意: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粥一、阅读(72分)(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欧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①景德镇瓷器之所以流传千年,成为中国的象征符号,既来自其卓越超群的器物之美,更源于凝结其中的中华民族的价值追求和精神世界。每一件瓷器都如同中国精神的“微缩景观”,传递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②“三面青山一面水,一城瓷器半城窑。”景德镇的地域文化既有江南水乡的细腻与柔美,又兼具赣北山区的粗犷与豪放。独特的自然环境、丰富的制瓷资源和繁忙的昌江舟帆,为陶瓷的生产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成就了景德镇作为瓷都的千年辉煌。封③景德镇陶瓷何以跨越千年?这得益于景德镇陶瓷文化中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的突出特性。从汉唐时期的陶瓷集镇、两宋时期的陶瓷市镇,到宋末至元的陶业都会、明清时期的瓷国高峰,景德镇连续千年未曾中断;并且景德镇集天下名窑之大成,兼收官窑、哥窑、汝窑、定窑、钧窑等南北各著名窑口技艺之所长,为中华文明图谱勾勒出精彩一笔。时至今日,徐家窑的传统作坊、众人合力以拉坯工艺成型的大缸,以及全市1900余名非遗传承人等,仍然让千年窑火生生不息。④景德镇的御窑厂在其500多年的存续中,不仅为明清两代宫廷的日常用度烧造了大量的精美瓷器,还为祭祀、庆典、外交等国家重要场合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殿堂器物,使得景德镇陶瓷具有了更加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青花瓷作为全球贸易中流通量最大、最受欢迎的商品之一,其青花图案也蕴含着文化交流的印记。如最常见的缠枝纹,这种纹饰的产生、发展既和埃线及的纸莎草、古希腊和罗马的莨苕纹、古印度的忍冬纹有渊源,也和陶器、青铜器上的二方连续纹样有关联。景德镇的匠人们将这些元素融合在一起,完成了东西方文化在原料上、图案上、器型上的结合,同时也催生了不少新的青花瓷品类,并让其走向了世界各地。赵⑤景德镇瓷器早在北宋时期就曾远销中东,南宋和元代时期的对外贸易中也常见其身影。经历了明代早期的海禁后,从15世纪末起,中国瓷器特别是景德镇瓷器又开启了一次新的外销高峰。2023年的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一南海西北陆坡一号沉船,就发现10万件以上的明代正德年间的景德镇瓷器,如此大规模的考古发现,见证了中国与世界通过景德镇瓷器进行文明交流的重要历史。⑥除了陶瓷贸易的兴盛,景德镇制瓷技艺也在国际交流中不断推广传承。仅供发货使用【高三语文第1页(共8页)】高三联考语文参考答案1.C(材料一第⑤段明确说明,南海西北陆坡一号沉船发现的是“明代正德年间的景德镇瓷器”,而非“南宋和元代时期”的瓷器,选项时间表述错误)2.D(材料一第⑦段明确提到,清代景德镇制瓷“包括了对欧洲珐琅彩的借鉴,研发出了景德镇四大名瓷之一的粉彩瓷”,说明其技艺吸收了外来元素,选项“未吸收外国技艺”表述错误)3.B(材料二围绕“文化互信”展开,开篇即点明其是“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的现实需求”,并从认知、实践、战略三个层面阐述其必要性,核心逻辑是“文化互信对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性”。A项未提及“文化互信”和“命运共同体”,偏离核心;C项仅强调“三层维度”,未体现“文化互信”与“命运共同体”的关联,太过片面;D项侧重“命运共同体的机制化运作”,未突出“文化互信”的核心作用,不全面)4.应回归到第⑥段“不断推广传承”后面。(1分)题目所给的语句是论据,举越南、土耳其瓷器受到中国瓷器的影响的事例,可以用于论证第⑥段“景德镇制瓷技艺也在国际交流中不断推广传承”的观点。(3分》5.①融合多元文化,创新产品表达。传统工艺品需主动吸纳海外文化符号,在保留自身特色的同时,通过设计创新贴合不同市场的文化审美,降低跨文化传播的壁垒。②借鉴海外技艺,推动工艺迭代。出口海外需以开放心态学习海外工艺技法,结合本土传统进行改良创新,丰富产品品类,满足海外市场对“新颖性”的需求。③以文化为纽带,促进文明互鉴。传统工艺品出口不应仅被视为商品贸易,更需承载文化内涵,通过器物传递中国文化精神,增强海外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每点2分,从其他角度回答,言之成理的酌情给分)6.A(B项,文本一仅说汽笛嘶叫“像是高渐离的筑声”,未提“二者都凄厉动人”;且说“高渐离的盲眼里,不知那永恒黑暗比这一个怎样”,并非“认为…完全相同”。C项,文本二明确提到“他少年时代也曾接触并痴迷《史记》”,选项中“少年时未接触《史记》”与文本矛盾。D项,文本一仅分别提及高渐离和鲁迅的“黑暗”,未说二者“无差异”;文本二仅引述文本一观点,未体现“认同这种对《野草》创作背景的判断”)7.A(前者是“细腻”风格,后者是“豪迈”风格)8.①尽管长夜漫漫,但在黑暗之中仍有一种敢于直面黑暗、勇于斗争的精神;(2分)②这种精神给“我”增添了斗争的力量(弥补了正气),让“我”在黑暗之中看到了明日的希望。(2分)(意思答对即可)9.①为思索营造静谧的氛围。②人在静谧中、在孤寂中,如老僧入定,能够最内在最深刻地感知生命与世界。③在“静”的表象下,涌动着作者痛苦执着的寻觅与思辨。(每点2分)10.BDG[(原文标点)郡治之北可里所,故有旷土存,三面傅城,前枕澄湖如宝带。]11.A(“但以刘日薄西山”中的“薄”意思也是“迫近”)12.B(“辛弃疾假如没有遭到皇帝的排斥”错,材料中没有写这个信息,且辛弃疾本就受到皇帝的信任;“超过”一词也不当,应是“等同”)13.(1)他心想将来卸任后能回到这里,一定要在这里亲自耕种,所以在高处建了屋子来俯瞰这【高三语文·参考答案第1页(共5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石阡县高三年级10月高三月考语文卷.pdf 高三78C语文答案.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