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初二语文八年级上册17.2 我为什么而活着素养进阶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部编人教版初二语文八年级上册17.2 我为什么而活着素养进阶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初二八年级上册17.2 我为什么而活着素养进阶教学设计
《我为什么而活着》教学设计
1.理解文章结构,梳理“总-分-总”式行文思路,明确作者对爱情、知识、人类苦难的三大追求。
2.通过朗读、批注、小组讨论等方式,深入探究作者情感逻辑,分析关键语句的表达效果,体会哲理散文的语言魅力。
3.感受罗素对人类苦难的深切同情,结合自身经历,思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培养社会责任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
1.理解文章结构,梳理“总-分-总”式行文思路,明确作者对爱情、知识、人类苦难的三大追求。
2.通过朗读、批注、小组讨论等方式,深入探究作者情感逻辑,分析关键语句的表达效果,体会哲理散文的语言魅力。
教学难点:感受罗素对人类苦难的深切同情,结合自身经历,思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培养社会责任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同学们,每天晨起背书、课间奔跑、傍晚归家,我们习惯了日常的节奏,但有没有偶尔停下想:人究竟为什么而活着?有人为热爱的事,有人为牵挂的人,答案或许各不相同。
今天要读的《我为什么而活着》,作者罗素是享誉世界的哲学家,他一生经历过战争与和平,见证过繁华与苦难,却始终在追问“活着的意义”。
这节课,我们就走进他的文字,听他真诚讲述支撑自己走过一生的三个理由,也跟着他的思考,试着触碰“活着”更深层的重量。
【基础知识积累】
1.【了解作者】
⑴伯特兰 罗素(1872-1970)是英国哲学家、数学家,第三代罗素伯爵,分析哲学创始人之一。
他2岁丧母,4岁丧父,由他的祖父母抚养成人。他一生坎坷,命运多舛,但他始终坚强地生活。
他被称为“20世纪最知名、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还被无数人视为是“未来时代的先知”,亦是著名的数学家、逻辑学家、社会活动家,又被公认为“富有鼓动天才的辩论家”“百科全书式文学家”。在1950年他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⑵生平经历
1890 年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研习数学与哲学。
1901 年提出“罗素悖论”,引发第三次数学危机,推动集合论公理化进程。
1908 年当选皇家学会会员。1913年与怀特海合著《数学原理》,奠定数理逻辑基础。
1918 年因反战文章《德国的和平建议》入狱 6 个月。
1920-1921 年访苏与中国,讲学引发“社会主义思想论战”,1922年出版《中国问题》主张退还庚子赔款用于中国教育。
1931 年继承伯爵爵位。
1950 年获诺贝尔文学奖,表彰其“捍卫人性与思想自由”的著作。
1955 年与爱因斯坦签署《罗素—爱因斯坦宣言》,呼吁核裁军。
1961 年因反核活动被捕,监禁一星期。
1970 年逝世,终年 98 岁。
2.【文体知识】哲理散文
哲理散文是散文的重要品类,以“说理”为核心,却不依赖抽象说教,常借具体事物、生活场景或个人感悟展开。它将哲理融入形象,比如朱自清《匆匆》借“流水”谈时光易逝,林清玄《心田上的百合花》以百合生长喻坚守信念。
这类散文语言兼具文学性与思辨性,既保有散文的灵动流畅,又蕴含深刻思想,能引导读者从日常现象中思考生命、价值、成长等本质问题,在阅读中获得情感共鸣与精神启迪,是文学审美与哲理思考的有机结合。
3.【字词积累】
⑴字音字形
遏制(è) 飓风(jù) 肆意(sì) 濒临(bīn) 震颤(chàn)
俯瞰(kàn)深渊(yuān) 星辰(chén) 流转(zhuǎn) 云霄(xiāo)
【辨析】
生僻字:飓、瞰、肆、濒;
多音字:颤(chàn、zhàn)、转(zhuǎn、zhuàn);
易错字:遏-竭-褐-揭-碣、霄-宵。
⑵词语积累
【濒临】紧接,临近。
【俯瞰】俯视。
【震颤】颤动,使颤动。
【仙境】指想象中的美好境界。
【不可遏制】不能阻止,不能制止。
【缩影】同类型的人或事物以具体而微的方式呈现。
【深渊】①特指海渊。②比喻险境。③比喻无法摆脱的困境。
【深不可测】深得无法测量。比喻对事物的情况捉摸不透。
任务一:梳理内容,理解观点
1.快速阅读课文,找出各段的中心句,理清行文思路。
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这三种纯洁而无比强烈的感情支配着我的一生。
我寻求爱情。
我以同样的热情寻求知识。
爱情和知识,尽其可能地把我引向云霄,但是同情心总把我带回尘世。
这就是我的一生,我觉得我活得值得。
2.细读课文2、3、4段,分别说说作者追求三种感情的原因。
⑴第2段寻求爱情:
爱情带来狂喜;爱情解除孤寂;爱情使人看到想象的仙境的神秘缩影。
⑵第3段寻求知识:
了解人的心灵(人类);知道星辰为何发光(自然);理解毕达哥拉斯思想的威力(社会)。
⑶第4段同情苦难:
饥饿的儿童,被压迫者折磨的受害者,被儿女视为负担的无助的老人,充满孤寂、贫穷和痛苦的整个世界。
3.结合下面材料,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材料一:罗素在文中说的“最终我还是得到了它”指的是他的第四次婚姻,即在80岁与伊迪丝·芬奇结婚。罗素在晚年给伴侣的小诗中,曾用诗句“多年孤独的岁月之后,我懂得了什么是爱、什么是生命”来表达对爱情的深切体验。
材料二:罗素被称为“百科全书式思想家”。一生著书71种,著述涉及哲学、数学、政治等多个领域,代表作品有《西方哲学史》《哲学问题》《自由之路》《数学原理》等 。
材料三:罗素曾经直接参与救弱扶困,但往往失败,这就使他更加痛苦。他曾受迫害,年轻时因反战而锒铛入狱;在晚年,仍致力于禁核运动,奔走呼号,创立和平基金会。就在他逝世的当天,还为阿以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而忧心忡忡。终其一生,他始终关爱人类,反对战争,反抗专制,追求和平。
主题:文章以真挚的态度、朴素的语言写出了自己的人生追求和价值取向,表达了对爱情、知识的执着追求,以及对人类苦难的同情与悲悯,表现了一个思想家博大的情怀和崇高的思想境界。
任务二:分析写法,品读语言
1.文章运用了哪些方法把抽象的道理说得形象易懂?结合具体内容说一说。
⑴形象比喻

运用比喻手法,“像飓风一样”说明激情的无比强烈;“深深的苦海”指的是人生的苦难:“濒临绝望的边缘”指的是作者渴望减轻这些苦难但是无能为力,而且自己也深受其害。作者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形象的比喻中,使得文章的语言含蓄生动,充满激情,富于理性色彩。
②那是一颗震颤的心,在世界的边缘,俯瞰那冰冷死寂、深不可测的深渊。我寻求爱情,最后是因为在爱情的结合中,我看到圣贤和诗人们所想象的仙境的神秘缩影。
运用比喻手法,“深渊”指冰冷死寂、深不可测的没有爱情、缺少爱的世界;“仙境”指能够给“我”带来狂喜、带来欢愉、有甜美的爱情的爱的世界。形象地写出了自己对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⑵层次分明
寻求爱情:①带来狂喜;②解除孤寂;③使人看到仙境的神秘缩影。
寻求知识:①了解人的心灵(人类);②知道星辰为何发光(自然);③理解毕达哥拉斯思想的威力(社会)。
同情苦难:①饥饿的儿童;②被压迫、被折磨的受害者;③孤苦无依的老人;④充满孤寂、贫穷和痛苦的世界。
全文按照总分总的结构,三大追求之间按照境界、感情的由浅入深的顺序排列,每个追求内部也按照由浅入深的顺序,使整篇文章条理清晰,形象易懂。
2.本文的语言细腻而热情,自由诵读并赏析自己喜欢的语句。
示例1:“我寻求爱情,首先因为爱情给我带来狂喜,它如此强烈,以致我经常愿意为了几小时的欢愉而牺牲生命中的其他一切。”
赏析:作者用“几小时的欢愉”这个具体的时间场景,把“狂喜”这种抽象情感落到实处,让我们能直观感受到爱情带来的真切快乐,这是语言的细腻之处;而“牺牲生命中的其他一切”的表述,又直白传递出对爱情的热忱:愿意为这份快乐放下其他,让热情显得真挚又有力量。
示例2:“我渴望理解人的心灵,我渴望知道星星为什么闪闪发光,我试图理解毕达哥拉斯的思想威力。”
赏析:“人的心灵”“星星发光”“毕达哥拉斯的思想”三个具体事物,把“寻求知识”这个抽象目标拆成了我们能感知的内容,体现语言细腻;三个“渴望”“试图理解”反复强调,清晰表达出对知识的迫切追求,让对知识的热情变得具体可感,不空洞。
示例3:“对人类苦难的同情,常常使我感到像被钉在十字架上一样痛苦,我渴望减轻这种苦难。”
赏析:“像被钉在十字架上一样痛苦”用常见的比喻,把同情带来的痛感写得具体,我们能体会到作者内心的真切感受,这是细腻;“渴望减轻这种苦难”直接说出想帮助他人的心愿,没有修饰,却让对人类的悲悯热情特别实在,能打动人心。
示例4:“我独自一人时,感到孤独而颤抖,我感到我的灵魂被一种无形的恐惧包裹着,而爱情能使我摆脱这种恐惧。”
赏析:“孤独而颤抖”“无形的恐惧包裹”精准写出独处时的脆弱心理,就像我们自己有时会有的感受,语言很细腻;“爱情能使我摆脱这种恐惧”则直白表达对爱情的信赖,让对爱情的热忱有了具体的依托,显得真实不虚假。
内容上:文章以真挚的态度、朴素的语言写出了自己的人生追求和价值取向,表达了对爱情、知识的执着追求,以及对人类苦难的同情与悲悯,表现了一个思想家博大的情怀和崇高的思想境界。
写法上:形象比喻、层次分明;语言细腻而热情。
必做题:人生中哪些人和事引起了你对生命的思考,请写下来。
选做题:中外名家抒写生命哲思、人生感悟的文章很多,课余阅读冰心的《谈生命》、张抗抗的《地下森林断想》、勃兰兑斯的《人生》等,体会其对生命的感悟。
培根铸魂 启智润心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