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2 《兼爱》一、解释文中加点词,注意文言通假、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语言现象。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譬(比喻,比如)之如医(医生)之攻(治疗)人之疾(疾病)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不)能攻。治乱者(治理混乱的人)何独(犹何谁,谁人)不然?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考察)乱之所(哪里)自(从)起(产生)。当(同“尝”,尝试)察乱何(哪里)自起?起不相爱。臣子之不孝(孝敬)君父(君和父),所谓乱也。子自爱,不爱父,故亏(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受损失)父而自利(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受益);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臣自爱,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此所谓乱也。虽(即使)父之不慈(慈爱)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谓乱也。父自爱也,不爱子,故亏子而自利;兄自爱也,不爱弟,故亏弟而自利;君自爱也,不爱臣,故亏臣而自利。是何也?皆起不相爱。虽至天下之为盗贼者,亦然(也是这样)。盗爱其(自己的)室(家),不爱异(别人的)室,故窃(盗窃)异室以(来)利其室;贼爱其身(自身),不爱人,故贼(伤害)人以利其身。此何也?皆起不相爱。虽至大夫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相乱(相互侵扰)家(卿大夫的封地)、诸侯之相攻(攻打)国者,亦然。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故乱异家以利其家;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攻异国以利其国。天下之乱物(纷乱之事),具此(全都在这里)而已矣。察(细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爱。若(如果)使天下兼相爱(互相关爱),爱人若(像)爱其身,犹(还,仍然)有不孝者乎?视(看待)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怎么实行)不孝?犹有不慈者乎?视弟子(弟弟和子女)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同“无”,没有)。犹有盗贼乎?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视人身若其身,谁贼?故盗贼有(同“又”)亡。犹有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乎?视人家若其家,谁乱?视人国若其国,谁攻?故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有亡。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治理得好)。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二、解释下列多义词。劝(1)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劝爱人者(鼓励)【同义联想】劝课农桑、劝学、惩恶劝善(2)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屈原列传》)(劝说,劝告)【同义联想】劝君更尽一杯酒(《送元二使安西》)(3)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庄子·逍遥游》)(受到鼓励,勤勉,奋勉)三、判断下列对文中词句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虽至大夫之相乱家”中“家”指卿大夫的封地,与“家在虾蟆陵下住”(《琵琶行并序》)中的“家”意思不同。( √ )提示:家:卿大夫的封地/住所。句意:即使卿大夫互相侵扰封地。/老家在长安城东南的虾蟆陵。2.“起不相爱”与“枉用相存”(《短歌行》)两句中的“相”意思相同。( × )提示:意思不同。相:副词,相互/我。句意:起于不互相关爱。/屈驾来访。3.“治乱者何独不然”与“非恶其声而然也”(《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两句中的“然”含义相同。( √ )提示:两个“然”都是代词,这样。句意:治理祸乱又何尝不是这样?/并非因为厌恶孩子的哭声才这样。四、翻译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注意文言通假、古今异义、文言句式、词类活用等语言现象。1.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译文:圣人是把治理天下作为(自己的)事务的人,一定要知道祸乱从哪里产生,于是才能去治理;不知道祸乱从哪里产生,就不能治理。解析:“以……为”,把……作为;“焉”,于是;“治”,治理。2.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译文:所以圣人是把治理天下作为(自己的)事务的人,怎么能不禁止人们互相仇恨而鼓励人们相爱?所以天下之人互相关爱,天下就会安定;互相仇恨,就会发生祸乱。解析:“故”,所以;“事”,事务;“恶得”,怎么能;“劝”,鼓励;“交相恶”,互相仇恨。选择性必修中册 《屈原列传》《苏武传》《过秦论》《五代史伶官传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