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一轮复习】33《报任安书》(节选)(讲义 教师版)-2026版语文统编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高三一轮复习】33《报任安书》(节选)(讲义 教师版)-2026版语文统编版

资源简介

33 《报任安书》(节选)
一、解释文中加点词,注意文言通假、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语言现象。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句首发语词)文王拘(被拘禁)而演(推演)《周易》;仲尼厄(困穷。这里指孔子晚年感叹自己主张不得实行)而作《春秋》;屈原放逐(被放逐),乃赋(铺述,这里指创作)《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古代剔去膝盖骨的酷刑)脚,《兵法》修列(编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被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大抵,大都)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抑郁不舒畅),不得通其道(主张),故(所以)述(追述)往事,思来者(想到未来。意思是让后世了解自己的思想)。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终究)不可用(被任用),退(退隐)而(表承接)论书策(著书立说),以(来)舒(抒发)其愤,思(想)垂空文以(来)自见(同“现”,表现)。
【理解助记】古代先贤困境著书:总括(古者富贵而名摩灭,……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分述(文王、仲尼、屈原、左丘明、孙子、吕不韦、韩非、《诗》三百篇);著书心理、原因、目的(郁结、不通其道、不被重用、抒愤、传思想)。
【易写错字】摩灭、倜傥、厄、厥、膑脚、大底、郁结、舒其愤、自见。
仆窃(私下)不逊(谦逊),近(近来)自托(依托)于无能之辞(文辞),网罗(搜集)天下放失(散失)旧闻,略(大略)考(考证)其行事(事迹),综(综合)其终始(前后始末),稽(考订)其成败兴坏之纪(纲纪,规律),上计轩辕,下至于兹(现在。指汉武帝时期),为(创作)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推断,研究)天人之际(关系),通古今之(的)变(变化),成(成就)一家之言。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确实)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补偿)前辱之责,虽万(多次)被戮,岂(难道)有悔哉!然此可为(对)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理解助记】太史公学先贤:具体方法(搜集、考证、综合、考订);创作体例(表、本纪、书、世家、列传);创作目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创作态度(包羞忍辱、实现理想);成书后心愿(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
【易写错字】不逊、放失、稽、轩辕、愠色、通邑、被戮。
二、解释下列多义词。
1.胜
(1)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副词,尽、全)
【同义联想】不胜其数、不胜枚举
(2)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陈情表》)(动词,经得住、能承担)
【同义联想】喜不自胜、不胜其烦
(3)予观夫巴陵胜状(《岳阳楼记》)(形容词,美好)
【同义联想】名胜古迹
(4)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六国论》)(动词,战胜)
2.通
(1)通邑大都(四通八达)
(2)通古今之变(动词,通晓)
【同义联想】诸母皆通文(《与妻书》)
(3)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实现)
(4)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愚公移山》)(通往)
【同义联想】北通巫峡,南极潇湘(《岳阳楼记》)
(5)主簿通语言(《孔雀东南飞并序》)(传递,传达)
(6)数通使相窥观(《苏武传》)(派遣)
三、判断下列对文中词句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思垂空文以自见”中的“垂”,指留传,与成语“功败垂成”和“永垂不朽”的“垂”词义均相同。( × )
提示:“功败垂成”中的“垂”指将近。句意:想留下文章来表现自己的思想。/功败垂成:快要成功的时候遭到失败(含惋惜意)。/永垂不朽:(姓名、事迹、精神等)永远流传,不磨灭。
2.“则仆偿前辱之责”与《促织》“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的“责”含义不同。( √ )
提示:责:同“债”,指下狱受腐刑/征收。句意:那么,我便抵偿了以前所受的腐刑的侮辱。/每征收一只蟋蟀,就倾尽好几户人家的财产。
3.“左丘失明,厥有《国语》”与《六国论》“思厥先祖父”的“厥”含义不同。( √ )
提示:厥:副词,乃、才/相当于“其”。句意:左丘明失去视力,才有《国语》。/想想他们的祖辈父辈。
4.仆,谦称,译为“我”。如《报任安书》“仆诚以著此书”。( √ )
四、翻译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注意文言通假、古今异义、文言句式、词类活用等语言现象。
1.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译文:古时候,富贵而名字磨灭不传的人,多得数不清,只有卓越超群的人才被人所知。
解析:“摩”,同“磨”,磨灭;“胜”,尽;“非常”,不寻常、卓越超群;“称”,称道。
2.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译文:刚开始起草稿还没有成书,恰好遭到这场灾祸,我痛惜这部书不能完成,因此受到最残酷的刑罚也没有怨怒之色。
解析:“草创”,起草稿;“会”,恰好、适逢;“是以”,因此;“愠”,怨怒。
五、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新角度)“史公与屈子,实有同心。”司马迁认为屈原写作《离骚》的原因是“(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和“盖自怨生也”。他在《报任安书》(节选)中自陈心志时亦表明自己写《史记》是:“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2.(新情境)学习了《报任安书》(节选)之后,小刚觉得古代先贤强志不屈、忍辱负重的素材可以运用到作文中,他想引用其中表现周文王和孔子的两句:“(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
参考译文:
古时候,富贵而名字磨灭不传的人,多得数不清,只有卓越超群的人才被人所知。文王被拘在羑里而推演了《周易》;仲尼困穷而作《春秋》;屈原被放逐,才创作了《离骚》;左丘明失去视力,才有《国语》;孙膑被剜去膝盖骨,《兵法》才被撰写出来;吕不韦被贬谪蜀地,后世才能流传《吕氏春秋》;韩非被囚禁在秦国,写出《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都是圣贤们为抒发愤懑之情而写作的。这些人都是感情有抑郁不舒畅的地方,不能实现其主张,所以追述过去的事迹,让后世了解自己的思想。就像左丘明没有了视力,孙膑断了双脚,终究不能被人重用,便退隐著书立说来抒发他们的怨愤,想留下文章来表现自己的思想。
我私下里也不谦虚,近来依托我那不高明的文辞,收集天下散乱的文献,粗略地考证其事迹,综述其事实的本末,考查它们的成功、失败、振兴、衰落的规律,上自黄帝,下至于当今,写成十篇表,十二篇本纪,八篇书,三十篇世家,七十篇列传,一共一百三十篇。也是想要研究自然现象与人类社会的关系,通晓古往今来变化的脉络,成就一家之言。刚开始起草稿还没有成书,恰好遭到这场灾祸,我痛惜这部书不能完成,因此受到最残酷的刑罚也没有怨怒之色。我现在真正写完了这部书,打算把它藏进名山,传给可传的人,再让它流传进大的城市之中,那么,我便抵偿了以前所受的腐刑的侮辱,即便是让我千次万次地被侮辱,又有什么后悔的呢!然而这些话只能对智者去说,却很难向世俗之人讲清楚啊。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