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一轮复习】15《阿房宫赋》(讲义 教师版)-2026版语文统编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高三一轮复习】15《阿房宫赋》(讲义 教师版)-2026版语文统编版

资源简介

15 《阿房宫赋》
一、解释文中加点词,注意文言通假、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语言现象。
六王毕(完结,指为秦国所灭),四海一(统一),蜀山兀(光秃。这里形容山上树木已被砍伐殆尽),阿房出(出现,意思是建成)。覆压(覆盖)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名词作状语,从北边)构而西(名词作状语,向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河水盛大的样子,一说为缓缓流动的样子),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萦绕)回(曲折),檐牙(屋檐翘出如牙齿的部分)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指宫室结构的参差错落,精致工巧)。盘盘(盘旋的样子)焉,囷囷(曲折回旋的样子)焉,蜂房水涡(像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座)。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名词作动词,出现龙)?复道行空,不霁(雨后天晴)何虹(名词作动词,出现彩虹)?高低冥迷(分辨不清),不知西东。歌(名词作动词,唱歌)台暖响(音响,这里指歌声),春光融融(和暖);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天气)不齐。
【理解助记】阿房宫的硬件(建筑):外景[地点(六王毕,……阿房出),面积(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方位(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水源(二川溶溶,流入宫墙)];内景[楼廊(五步一楼,……钩心斗角),特征(盘盘焉,……矗不知其几千万落),桥道(长桥卧波,……不知西东),歌舞(歌台暖响,……风雨凄凄),特征(一日之内,……而气候不齐)]。
【易写错字】蜀山兀、覆压、骊山、缦回、檐牙、各抱地势、钩心斗角、囷囷焉、不霁、冥迷。
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辞别)楼下殿,辇(君王及后妃所乘的车)来于秦。朝(名词作状语,在早上)歌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弦(名词作动词,弹琴),为秦宫人。明星荧荧(明亮的样子),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到)也。一肌一容,尽态(姿态)极妍(美丽),缦立(久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见者,三十六年。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理解助记】阿房宫的软件(生活):美女[来源(妃嫔媵嫱,……为秦宫人),打扮(明星荧荧,……焚椒兰也),盼幸(雷霆乍惊,……而望幸焉),结果(有不见者,三十六年)];珍宝[来源(燕赵之收藏,……倚叠如山),过渡(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弃掷(鼎铛玉石,……亦不甚惜)]。
【易写错字】妃嫔媵嫱、辇来、晓鬟、乍惊、极妍、缦立、剽掠、鼎铛、珠砾、逦迤。
嗟乎!一人之心(心思,心意,意愿),千万人之心也。秦爱(喜欢)纷奢,人亦念其(他们的)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比)南亩之(的)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谷仓)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一天天地)益骄固。戍(戍边的)卒叫,函谷举(被攻占),楚人一炬,可怜(可惜)焦土(名词作动词,变成焦土)!
【理解助记】秦人罪证:原因(嗟乎!……用之如泥沙);举例(使负栋之柱,……多于市人之言语);结果(使天下之人,……可怜焦土)。
【易写错字】纷奢、锱铢、架梁之椽、磷磷、在庾。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依次传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来得及)自哀(为自己哀叹),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以……为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理解助记】亡国教训:察古(呜呼!……谁得而族灭也);鉴今(秦人不暇自哀,……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易写错字】拒秦、不暇、不鉴之。
二、解释下列多义词。
1.幸
(1)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皇帝到某处)
(2)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鸿门宴》)(君主宠爱女子)
(3)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鸿门宴》)(幸亏,幸而)
(4)幸可广问讯,不得便相许(《孔雀东南飞并序》)(希望)
(5)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与妻书》)(有幸,幸运)
【同义联想】三生有幸
(6)其不遇祸,幸矣(《论衡》)(侥幸)
2.负
(1)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担负,承受)
【同义联想】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逍遥游》)
(2)盛以锦囊,负而前驱(《五代史伶官传序》)(以背载物)
【同义联想】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齐桓晋文之事》)
(3)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六国论》)(失败,战败)
【同义联想】一决胜负
(4)见犯乃死,重负国(《苏武传》)(辜负,对不起)
【同义联想】忘恩负义
(5)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凭借,倚仗)
(6)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背弃,违背)
三、判断下列对文中词句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故劳苦倦极”(《屈原列传》)与“尽态极妍”两句中的“极”含义相同。( × )
提示:极:疲困/最,非常。句意:所以劳累疲倦困苦。/都娇媚极了。
2.“士大夫之族”(《师说》)与“族秦者秦也”两句中的“族”意义不同。( √ )
提示:族:类/灭族。句意:士大夫这类人。/灭掉秦朝的正是秦朝。
3.“夫子固拙于用大矣”(《五石之瓠》)与“日益骄固”两句中的“固”意义相同。( × )
提示:意义不同。固:实在/顽固。句意:先生实在是不善于使用大的东西啊。/一天天更加骄横顽固。
4.“使六国各爱其人”与《齐桓晋文之事》中“百姓皆以王为爱也”的“爱”含义不同。( √ )
提示:爱:爱护/吝惜,舍不得。句意:假使六国各自爱护它们的人民。/老百姓都认为大王吝惜(一头牛)。
5.锱铢:古代重量单位,一锱等于六铢,一铢约等于后来的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锱、铢连用,极言其细微。( √ )
四、翻译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注意文言通假、古今异义、文言句式、词类活用等语言现象。
1.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
译文:燕国、赵国收藏的奇珍,韩国、魏国聚敛的金玉,齐国、楚国保存的瑰宝,是(他们)经过了多少代多少年,从百姓那里抢来的,堆叠如山。
解析:“之”,助词,的;“收藏”,动词作名词,收藏的金玉珍宝等物;“倚叠”,堆叠。
2.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译文:把宝鼎看作铁锅,把美玉看作石头,把黄金看作土块,把珍珠看作石子,扔得到处都是,秦人看见这些,也不觉得太可惜。
解析:“铛”“石”“块”“砾”,均为名词的意动用法,把……看作铁锅,把……看作石头,把……看作土块,把……看作石子;“逦迤”,连续不断,这里有“到处都是”的意思。
五、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新角度)《论语》中孔子告知子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蕴含的道理与《阿房宫赋》中的“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是一致的,都体现了儒家的“仁”心。
2.(新情境)小耿在学习历史时,发现人们很少能够真正吸取前人的经验教训,于是摘抄了杜牧《阿房宫赋》中的“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两句来警醒自己。
3.(新角度)“佳人半露梅妆额,绿云低映花如刻”,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对美女头发也有精妙描述,该句子是:“绿云扰扰,梳晓鬟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