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一轮复习】17《〈论语〉十二章》(讲义 教师版)-2026版语文统编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高三一轮复习】17《〈论语〉十二章》(讲义 教师版)-2026版语文统编版

资源简介

17 《〈论语〉十二章》
一、解释文中加点词,注意文言通假、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语言现象。
子曰:“君子食(名词作动词,吃饭)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有才艺或有道德的人)而正(使动用法,使……正、匡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
【理解助记】君子“好学”的标准:安贫乐道(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勤勉、谨言(敏于事而慎于言);虚心请教(就有道而正焉)。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
【理解助记】仁、礼、乐的关系:仁是礼、乐的根本。
子曰:“朝闻(听闻)道,夕死可矣。”(《里仁》)
【理解助记】阐述了孔子执着追求真理的精神。
【易写错字】夕死可矣。
子曰:“君子喻(知晓,明白)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理解助记】对义和利不同的认识是君子和小人的区别。
子曰:“见贤(形容词作名词,贤人)思齐(形容词作动词,看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反省)也。”(《里仁》)
【理解助记】见贤思齐、自我反省是提高道德修养的方法。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
【理解助记】“文”,指合乎礼的外在表现;“质”,指内在的仁德。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志向远大,意志坚强),任重而道远。仁以(介词,把)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停止),不亦远乎?”(《泰伯》)
【理解助记】“仁”应该是读书人毕生追求的目标,运用双重否定句和反问句的形式增强语气。
【易写错字】弘毅、死而后已。
子曰:“譬如为山(用土堆山),未成一篑(盛土的竹筐),止(停止),吾止也。譬如平地(填平洼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子罕》)
【理解助记】“堆土成山”与“填平洼地”这两个比喻,说明了功亏一篑与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
【易写错字】譬如、一篑、覆。
子曰:“知(同“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
【理解助记】智慧、仁爱、勇气,是真正的君子的必备条件。
【易写错字】知者。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条目,细则)。”子曰:“非礼(名词作动词,符合礼制)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
【理解助记】“仁”就是克己复礼,克己对内(内圣),复礼对外(外王)。要“视听言动”都符合礼。
【易写错字】归仁、斯语。
子贡问曰:“有一言(字)而可以终身行(奉行)之者乎?”子曰:“其(大概)‘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理解助记】恕道就是推己及人。
子曰:“小子何莫(不)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可以怨。迩(近)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
【理解助记】孔子谈《诗》的三大功能:一是诗教,兴观群怨,修养身心(《诗》可以兴,……可以怨);二是诗用,事父事君,治国齐家(迩之事父,远之事君);三是诗识,鸟兽草木,格物致知(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易写错字】迩之事父。
二、解释下列多义词。
1.就
(1)就有道而正焉(接近,靠近)
【同义联想】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
(2)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谏逐客书》)(成就)
(3)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活板》)(完成)
【同义联想】一蹴而就、一挥而就
(4)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陈情表》)(前往,赴)
2.质
(1)质胜文则野(质朴,朴实)
【同义联想】质而不野
(2)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质地,底子)
(3)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留作抵押品的人或物)
(4)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送东阳马生序》)(询问)
【同义联想】质疑问难
(5)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离骚》(节选)](本质)
(6)质明,避哨竹林中(《指南录后序》)(正,刚刚)
(7)乃令张仪详去秦,厚币委质事楚(《屈原列传》)(同“贽”,见面礼)
(8)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同“锧”,刑具,杀人时作垫用的砧板)
三、判断下列对文中词句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王怒而疏屈平”(《屈原列传》)与“人而不仁,如礼何”两句中的“而”用法不同。( √ )
提示:而:连词,表因果/连词,表假设。句意:楚王很生气,因而疏远了屈原。/一个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怎样对待礼呢?
2.“请事斯语矣”与“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的“事”意思相同。( × )
提示:意思不同。事:实践,从事/侍奉,赡养。句意:请允许我按您的话去实践。/如果不能够扩充它们,不足以赡养父母。
3.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后取字。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出于礼貌和尊敬称字。如孔子弟子端木赐,字子贡。( √ )
四、翻译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注意文言通假、古今异义、文言句式、词类活用等语言现象。
1.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译文:质朴超过文采就会粗野鄙俗,文采超过质朴就会浮夸。文质兼备、配合适当,这样之后才可以成为君子。
解析:“野”,粗野、鄙俗;“史”,虚饰、浮夸;“文质彬彬”,文质兼备、配合适当的样子。
2.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译文: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这就是仁。一旦做到这样了,天下人就会称赞你是个仁人了。
解析:“克”,约束;“一日”,一旦;“归”,称赞、称许。
五、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新角度)《小窗幽记》中说:“大豪杰,舍己为人;小丈夫,因人利己。”这个道理用《〈论语〉十二章》中的句子来表达,就是“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2.(新角度)红色电影《1921》中革命者李达说:“偌大的一个国家,我们连自己的火种都没有。”他凝重的神情和扎心的话语让我深感“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十二章》)一语的分量,每一个有志之士都应当担负起民族国家的希望。
3.(新情境)高三(1)班准备开展“学会交往”主题活动,拟征集相关格言。有同学认为,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倡导以“恕”道为行事准则,推己及人的两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很合适。
4.(新情境)小刚向老师抱怨自己做好事却没人看到。老师对小刚说,做好事要怀一颗平常心,不为显名而做好事,不为得利而帮助他人,正如《〈论语〉十二章》中孔子在颜渊问仁时所回答的那样:“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