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一轮复习】08.第七讲 文言翻译:六个字诀,三大步骤(讲义 教师版)-2026版语文统编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高三一轮复习】08.第七讲 文言翻译:六个字诀,三大步骤(讲义 教师版)-2026版语文统编版

资源简介

第七讲 文言翻译:六个字诀,三大步骤
任务一 学习文言翻译六个字诀
——把握基本纲领,进行精准翻译
文言翻译的要求是“信”“达”“雅”。在高考紧张的气氛中,首先要落实的就是“信”与“达”,即忠实于原文,争取通达,这也是文言翻译的基本纲领;“雅”则可视为文言翻译的努力方向。
文言翻译的原则:以直译为主,以意译为辅,直译与意译相结合。直译是落实“信”的基本途径,意译则是文言翻译的有益补充。
字诀一 留
“留”即文言文中的一些基本词汇和专有名词在翻译时可保留不变。以下几种情况可以使用“保留法”:
类型 例句 翻译
专有名词(如人、物、地名、朝代、年号、帝号、国号、官职、典章制度等)可以保留 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鸿门宴》) 沛公的左司马曹无伤让人对项羽说
成语、古今同义的词语可以保留 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鸿门宴》) 像这样劳苦功高,却没有封侯的奖赏
1翻译下面的句子,并找出应该保留的词语。(8分)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报任安书》)
保留词语:“文王”“《周易》”“仲尼”“《春秋》”。(每词1分)
翻译句子:文王被拘在羑里而推演了《周易》;仲尼困穷而作《春秋》(4分)。
字诀二 换
“换”即翻译时把文言文中的部分词语替换成符合现代汉语习惯的词语,以下几种情况可以使用“替换法”:
类型 例句 翻译
有些文言词语、单音词在现代已不使用,应替换 吾尝终日而思(思考)矣。(《劝学》) 我曾经整天地思考
通假字要换成本字,译成本字的意思 距(同“拒”,据守)关,毋内(同“纳”,接纳)诸侯。(《鸿门宴》) 据守函谷关,不要让诸侯进来
古今异义词、偏义复词要替换成相应的现代词语 沛公居山东(崤山以东)时。(《鸿门宴》) 沛公居住在崤山以东时
活用的词语、固定结构要换成相应的现代词语 吾从而师(以……为师)之。(《师说》) 我跟从他以他为师
判断句、被动句中的标志性词语要对应译出 此则(就是)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啊
2翻译下面的句子,并找出应该替换的词语。(7分)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过秦论》)
替换词语:“云”“响”名词作状语,像云一样(集合),像回声一样(回应);“景”同“影”,名词作状语,像影子一样(跟随)。(每词1分)
翻译句子:砍下树木作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天下豪杰像云一样聚集,像回声一样回应他,(许多人)担着粮食如影随形地跟着(陈涉)(4分)。
字诀三 调
“调”即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在对译的基础上,将特殊句式的语序调整过来,使译句畅达。翻译时需要调整语序的句子主要有以下几种:①状语后置句,翻译时要将状语移至谓语的前面。如《归去来兮辞并序》中“农人告余以春及”,应翻译为“农夫告诉我春天到了”。②定语后置句,翻译时要把定语移到被修饰、限制的中心语之前。如《赤壁赋》中“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应翻译为“有一个会吹洞箫的客人,依照歌曲的声调和节拍(用箫)随着歌声伴奏”。③主谓倒装句,翻译时必须将主谓成分颠倒过来。如《愚公移山》中“甚矣,汝之不惠”,应翻译为“你也太不聪明了”。④宾语前置句,翻译时要将宾语移到动词或介词之后。如《赤壁赋》中“何为其然也?”应翻译为:“(曲调)为什么这样(悲凉)呢?”
3翻译下面的句子,并找出应该调序的部分。(5分)
以其无礼于晋。(《烛之武退秦师》)
特殊句式:“无礼于晋”为状语后置,翻译时调整语序为“于晋无礼”(1分)。
翻译句子:因为郑伯曾对晋侯无礼(4分)。
字诀四 删
“删”即把没有意义或不必译出的衬词、虚词删去。以下几种情况可以使用“删除法”:
类型 例句 翻译
现代汉语中没有相应词语与文言助词对应,可以删掉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道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在的地方
某些发语词、表停顿和补足音节的虚词,可以删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六国论》) 六国和秦国都是诸侯国,他们的势力比秦国弱
某些语气词,可以不译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鸿门宴》) 夺取项王天下的人,必定是沛公
4翻译下面的句子,并找出应该删除的词语。(5分)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答司马谏议书》)
删除词语:“盖”用于句首,表示要发表议论,无实义(1分)。
翻译句子:有学问的读书人所争论的问题,特别在于名和实(是否相符),如果名和实的关系已经明确了,那么天下的根本道理就清楚了(4分)。
字诀五 补
“补”即补出文言文中省略的成分或隐含的成分,如句子中省略的主语、谓语、宾语以及介词“于”等,从而使句意完整。以下几种情况可以使用“增补法”:
类型 例句 翻译
省略的主语、谓语、宾语要补上 (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谢)。(《鸿门宴》) (你)估计着我回到军营中,你才进去(道歉)
省略的介词“于”等要补上 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鸿门宴》) 将军(在)黄河以北作战,我(在)黄河以南作战
判断句要补上判断词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老师,(是)依靠他来传授道、教授学业、解除疑惑的人
5翻译下面的句子,并加上应该补出的词语。(5分)
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鸿门宴》)
增补词语:请以剑舞(为乐)(1分)。
翻译句子:军中没有什么可以娱乐的,请允许我用舞剑助兴(4分)。
字诀六变
“变”指根据语境,灵活变通地翻译。这往往是使用了上述五种方法还难以准确翻译时使用的一种方法。尤其是碰到文言文中运用修辞或典故的地方时,应学会变通。如以下几种情况可使用“变通法”:①对比喻句的翻译,应尽量保留比喻的说法,如果不能保留,只译出本体即可。如《过秦论》中“振长策而御宇内”,可译为“用武力来统治各国”。②对借代句的翻译,一般只要把所代指的事物写出来就可以了,如可以将“缙绅”“三尺”“纨绔”分别翻译成“官员”“法律”“富家子弟”。③对委婉说法的翻译,只要将委婉语句按照现代汉语的用语习惯表述出来就可以了,如可将“更衣”翻译成“上厕所”。
6翻译下面的句子,并找出应该变通的词语。(5分)
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过秦论》)
变通词语:“金城”运用了比喻,可译为“坚固的城池”(1分)。
翻译句子:天下已经安定,秦始皇内心自认为这关中的险固地势,方圆千里的坚固城池,是子子孙孙称帝称王直至万代的基业(4分)。
任务二 掌握文言翻译三大步骤
——圈画得分要点,联系前后语境
作为采分点的实词,从词性上看,以动词居多,其次是形容词和名词。把关键实词翻译到位,就是要准确理解句中的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名词作状语、形容词作动词、意动用法、使动用法等)、特殊难解的词语。
作为采分点的虚词,主要指文言语句中的副词、连词、介词、代词。
文言句式在翻译题中是重要的得分点,翻译时审出句中的特殊句式是关键。考生要注重积累,重点掌握容易忽略的省略句、宾语前置句和固定句式等。
7(2025·湖南部分学校开学考试T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晏子曰:“昔文王不敢游于田,故国昌而民安;楚灵王不乾溪之役,起章华之台,而民叛之。今君不革,将危社稷,而为诸侯笑。臣闻忠不避死,谏不违罪。君不臣,臣将矣。”景公曰:“唯唯,将弛之。”未几,韦冏,解役而归。
景公为台,台成,又欲为钟。晏子谏曰:“君国者不民之哀。君不欲,既筑台矣,今复为钟,是重敛于民,民必哀矣。夫敛民之哀,而以为乐,不祥,非所以君国者。”公乃止。
(节选自《晏子春秋》)
(1)今君不革,将危社稷,而为诸侯笑。
译文:如今您不改正自己的过失,将会使国家危险,从而被诸侯耻笑。(“革”“危”“社稷”各1分,“为诸侯笑”句式1分)
(2)夫敛民之哀,而以为乐,不祥,非所以君国者。
译文:搜刮民财,百姓哀痛不已,君王却将此当作乐事,这是不吉祥的,这不是做国家君主的人应该做的。(“敛”“以为”“君”各1分,句意1分)
解析:第一步,审读句子。
(1)“革”,改正;“危”,使……危险;“社稷”,国家;“为诸侯笑”,被动句。
(2)“敛”,搜刮;“以为”,把……作为;“君”,做国君,统治。
第二步,切分词语。以词为单位切分句子,字字落实:
(1) 今 /君/不/ 革/, 将/  危/ 
  ↓ ↓ ↓ ↓ ↓ ↓
如今/您/ 不/改正/,将会/使……危险/
社稷/, 而/ 为/诸侯/ 笑。
↓ ↓ ↓ ↓ ↓
国家/,从而/被/诸侯/耻笑。
(2) 夫/ 敛/ 民/ 之/ 哀/, 而/
  ↓ ↓ ↓ ↓ ↓ ↓
(不译)/搜刮/百姓/的/哀痛/,却/
  以为/  乐/,   不/ 祥/,
  ↓ ↓ ↓ ↓
把……作为/快乐的事/,不/吉祥/,
非/ 所以/    君/ 国/者。
↓ ↓ ↓ ↓
不是/用来……的/统治/国家/的。
第三步,连缀拟写。
结合第一步和第二步,进行句子的连缀,调整语序,使句子通顺。
理解材料词义 联想平时所学
昔文王不敢 游于田(游乐) 乐盘游(快乐)
楚灵王不乾溪之役(取消) 废池乔木(荒废,放弃不用的)
君不臣(听从) 听臣微志(任从。这里指应许)
臣将矣(离开) 俶尔远逝(离开)
将弛之(使……停止) 曲罢曾教善才服(完毕)
韦冏(使……朝见) 欲辟土地,朝秦楚(使……朝见)
君国者不民之哀(把……当作快乐的事) 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以……为乐)
君不欲(尽) 刑人如恐不胜(尽)
参考译文:
晏子说:“从前周文王不敢享受游玩打猎的乐趣,所以国家昌盛,百姓安定;楚灵王不取消乾溪的战役,又兴建章华台,所以百姓背叛了他。如今您不改正自己的过失,将会使国家危险,从而被诸侯耻笑。我听说忠臣不怕死,劝谏君主不怕获罪。您假若不听从我的劝告,我将要离开您。”景公说:“好,好,我将取消劳役。”不久,就让韦冏来朝见,派他去废除劳役,让服役的人回家去。
景公修筑高台,高台刚刚建成,又想铸造大钟。晏子劝谏说:“当国家的一国之君,不能把百姓的哀痛当成自己快乐的事。您的欲望永无止境,已经修筑了高台,如今又要铸造大钟,这样做是对百姓加重赋敛,百姓必定哀痛。搜刮民财,百姓哀痛不已,君王却将此当作乐事,这是不吉祥的,这不是做国家君主的人应该做的。”景公这才打消铸造大钟的念头。
课时作业7
时间:30分钟 分值:48分
1.(2025·海南文昌中学调研)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乙亥季秋,余以贫故馆逆旅。楼广不二丈,深不八九,床榻几案外无余地,瓶无粟,衣敝履穿,漫不省,日得尊酒醉吟而已。或者问曰:“丈夫生不愿仕,犹当置田数千顷,筑五亩之宫,为子孙门地。子居旅客之舍,若将久焉,何也?”余笑应曰:“子恶乎知予哉?余家世相传,不过书一束。虽不敢谓尽古人能解,然游公卿,莫不倒屣;行乡里,莫敢不下车。自以为富贵不足致。方欲南道三湘八桂行,薄海乘桴略扶桑,登鲁泰山,发古封识,读冯冀北,西游入秦,过昧谷观日之所入,十年然后归。今既不得如意,且卧琴挂剑,歌诗纵酒,使数百年后父老过其下者,思而称之,何必为子孙计?门地之大莫大于刘汉中李晋阳矣,传世不数十,子孙已无置锥。子谓求田问舍为足以遗子孙邪?”曰:“唯。”余又曰:“六骸耳目,非吾有也。自天地委形而不得与之遗,及大化之往,如土委地,向之欲高名厚利强有力者,而今安在?子谓足以久居乎哉?是小逆旅也。”曰:“唯。”余又曰:“天地者,万物所同有也,自古及今几何,百千岁其阅万物亦多矣。计万物之在天地间随世随化,乃如沧海一粟,子谓足以久居乎哉?是大逆旅也。”因识诸壁。
(选自邓牧《伯牙琴·逆旅壁记》)
(1)丈夫生不愿仕,犹当置田数千顷,筑五亩之宫,为子孙门地。
译文:大丈夫生在世间却不愿做官,你也该置办几千顷田地,在五亩之地上修筑房子,作为子孙依赖的门地。(“仕”“置”“田数千顷”各1分,句意1分)
(2)向之欲高名厚利强有力者,而今安在?
译文:先前那些想谋求高贵的名声、丰厚的利益、强大的势力的人,如今在哪里呢?(“向”“高名厚利”“安在”各1分,句意1分)
解析:(1)“仕”,名词作动词,入仕、做官;“置”,置办、购置;“田数千顷”,定语后置,正常语序是“数千顷田”,几千顷田地。(2)“向”,先前;“高名厚利”,谋求高贵的名声、丰厚的利益;“安在”,宾语前置,正常语序是“在安”,在哪里。
参考译文:
乙亥年深秋(九月),我因为贫困的缘故,寄住在旅社里。那房子宽不到两丈,进深不到八九尺,屋内除床榻几案外没有空地,缸里没粮食,衣服破旧,鞋子破了洞,我不关心也不知道,每天能喝杯酒趁醉吟诗就行了。有人问我说:“大丈夫生在世间却不愿做官,你也该置办几千顷田地,在五亩之地上修筑房子,作为子孙依赖的门地。您住在旅社的屋里,像是将住很久啊,为什么呢?”我笑着回答他说:“您怎么了解我呢?我家里世代相传的,不过是一捆书。虽不敢说能穷尽古人所能明了的学问,然而我和公卿贵戚们交往,他们没有不热情相迎的;在乡里走动,也没人敢不下车礼待我。我自认为富贵不值得我去追求。我正想向南去三湘之乡八桂之地走走,到大海边乘着木船去领略扶桑美景,登上鲁地的泰山,打开古人封存的标志,读冯冀北的文章,向西出游到秦地,经过昧谷看太阳入山的地方,十年后回来。如今既然不能如意,就暂且把琴放着把剑挂在墙上,唱歌吟诗纵酒,让几百年后从这楼下路过的父老们,想到我而称赞我,何必为子孙打算呢?门地再大没有比刘汉中、李晋阳更大的了,但他们家传世也不过几十代,如今他的子孙已无立锥之地。您难道认为求购的良田、置办的房产足以留给子孙吗?”对方回答说:“是的。”我又说:“一个人的六骸耳目(身体各器官,指人的形体),并不属于我们自己。天地神灵(暂时)交给我们这副肉体,而不能把它永远留在世间,等到大自然(天地神灵)终结我们的肉体,(肉体)也将像土堆崩塌在地,先前那些想谋求高贵的名声、丰厚的利益、强大的势力的人,如今在哪里呢?您认为他们都能久居于世吗?这是小逆旅啊。”对方回答说:“是的。”我又说:“天地是世间万事万物所共同拥有的,从古至今已有过多少年了,千百年来天地经历的事物也很多了。考量万事万物在天地间依随大自然的变化而变化,任何事物都像大海里的一粒米,您认为它们都能久居于世吗?这就是大逆旅了。”于是就把这些想法写在墙壁上。
2.(2025·山东菏泽质检)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古者诸侯五月而葬,大夫三月而葬,士逾月;无故,未有过时而不葬者也。过时而不葬,谓之不能葬,《春秋》讥之。若有故而未葬,虽出三年,子之服不变。此孝子之所以著其情,先王之所以必其时之道也。虽有其文,未有著其人者,以是知其至少也。改葬者,为山崩水涌毁其墓,及葬而礼不备者。若文王之葬王季,以水啮其墓,鲁隐公之葬惠公,以有宋师,太子少,葬故有阙之类是也。丧事有进而无退;有易以轻服,无加以重服。殡于堂,则谓之殡;瘗于野,则谓之葬。近代已来,事与古异,或游或仕在千里之外,或子幼妻稚而不能自还。甚者拘以阴阳畏忌,遂葬于其土,及其反葬也远者或至数十年,近者亦出三年。其吉服而从于事也久矣,又安可取未葬不变服之例而反为之重服欤?在丧当葬,犹宜易以轻服,况既远而反纯凶以葬乎?若果重服,是所谓未可除而除,不当重而更重也。或曰:丧与其易也宁戚,虽重服不亦可乎?曰:不然。易之与戚,则易固不如戚矣;虽然,未若合礼之为懿也。俭之与奢,则俭固愈于奢矣;虽然,未若合礼之为懿也。过犹不及,其此类之谓乎?
(选自韩愈《改葬服议》)
(1)鲁隐公之葬惠公,以有宋师,太子少,葬故有阙之类是也。
译文:鲁隐公改葬惠公,因为以前埋葬时有宋国军队侵犯,太子年少,葬礼因而有缺失之类的情况,就是这样的。(“以”“师”“阙”各1分,句意1分)
(2)俭之与奢,则俭固愈于奢矣;虽然,未若合礼之为懿也。
译文:节俭与奢侈相比,那么,节俭本来好于奢华;即使这样,也没有像合乎葬礼那样美好。(“固”“愈”“虽然”各1分,句意1分)
解析:(1)“以”,因为;“师”,军队;“阙”,缺失。(2)“固”,本来;“愈”,胜过;“虽然”,即使这样。
参考译文:
古时候,诸侯死后五个月埋葬,大夫死后三个月埋葬,士死后过一个月埋葬;无特殊原因,没有超过期限不埋葬的。超过期限而不埋葬,叫作没有埋葬,《春秋》对此进行了谴责。如果有特殊原因而不能埋葬,即使期限超过三年,儿子的丧服也不会改变。这是孝子之所以表达他的哀情,先王之所以限定葬期的道理了。虽然有了这样的明文,但没有著录那样做的人,因此知道超过期限不埋葬是极少的。改葬的人,是因为山崩水涌,毁坏他的坟墓,以及埋葬时葬礼不完备。例如文王改葬王季,因为大水侵蚀王季的坟墓,鲁隐公改葬惠公,因为以前埋葬时有宋国军队侵犯,太子年少,葬礼因而有缺失之类的情况,就是这样的。举办丧事,柩车只有前进而没有后退的;丧服有重服改为轻服,而没有轻服改成重服的。收敛尸体入棺放在堂上,就称为殡;埋葬于野外,就称为葬。近代以来,丧葬和古代不同,有的出游,有的做官,远离家乡,在千里之外,死后,有的因为妻弱子幼,不能独自将棺柩从外地运返故乡。更有的拘泥于阴阳忌讳不吉利,就埋葬在死的地方,等到运回故乡埋葬,与死亡年代相隔,远的有达几十年的,近的也超出三年。死者的亲族除去丧服,改着吉服从事工作年代也已经长久了,又怎么可以拿没有埋葬不改变丧服做例子,反而着重孝的丧服呢?在服丧期内,当埋葬时,还将重孝的丧服改成轻服,何况年代相隔久远,反而着纯粹的凶服来改葬吗?假使真的着重孝的丧服,就是所说的不可以除服而除服,不应当着重孝的丧服而更重了。有人说:丧事,与其轻率,宁可悲戚,即使服重孝的丧服,不是也可以吗?我说:不是这样。轻率与悲戚比较,那么,轻率本来不如悲戚;即使这样,也没有像合乎葬礼那样美好。节俭与奢侈相比,那么,节俭本来好于奢华;即使这样,也没有像合乎葬礼那样美好。事情做得过头,就如做得不够(都不合宜),不就是指的这一类说法吗?
3.(2024·广东梅州模拟)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同郡缑氏女玉为父报仇,杀夫氏之党,吏执玉以告外黄令梁配,配欲论杀玉。蟠时年十五,为诸生,进谏曰:“玉之节义,足以感无耻之孙,激忍辱之子。不遭明时,尚当表旌庐墓,况在清听,而不加哀矜!”配善其言,乃为谳得减死论。乡人称美之。
家贫,佣为漆工。郭林宗见而奇之。同郡蔡邕深重蟠,及被州辟,乃辞让之曰:“申屠蟠禀气玄妙,性敏心通,丧亲尽礼,几于毁灭。至行美义,人所鲜能。安贫乐潜,味道守真,不为燥湿轻重,不为穷达易节。方之于邕,以齿则长,以德则贤。”
(节选自《后汉书·申屠蟠列传》)
(1)配善其言,乃为谳得减死论。乡人称美之。
译文:梁配认为他的话说得好,于是为缑玉审判定罪让她得到减免死罪的判决。乡里的人称赞申屠蟠做得好。(“善”“谳”“美”各1分,句意1分)
(2)安贫乐潜,味道守真,不为燥湿轻重,不为穷达易节。
译文:他安于贫困,乐于修身养性,遵守道义,坚守本真,不因为环境的变化而改变态度,不因为穷困显达的变化而改变节操。(“安”“味道”“轻重”各1分,句意1分)
解析:(1)“善”,认为……好;“谳”,审判定罪;“美”,称赞。(2)“安”,安于;“味道”,古今异义,句中指遵守道义;“轻重”,指改变态度。
参考译文:
同郡缑姓一个名叫玉的女子为父亲报仇,杀死了丈夫的家族之人,官吏逮捕了缑玉,到外黄县令梁配那里报告,梁配打算将缑玉处死。申屠蟠当时十五岁,正是在学校里学习的诸生,向外黄县令梁配进谏道:“缑玉的节义,足够感动那些无耻之徒,足够激励那些忍辱负重的人。在没有遇到圣明的时代,尚且应当为她表旌庐墓,何况在这政治清明的时代,难道反而对她不加以哀叹同情!”梁配认为他的话说得好,于是为缑玉审判定罪让她得到减免死罪的判决。乡里的人称赞申屠蟠做得好。
申屠蟠家中穷困,受人之雇做漆匠。郭林宗看见后认为他不一般。同郡的蔡邕非常看重申屠蟠,等到自己被州里征召时,蔡邕便辞让道:“申屠蟠禀气玄妙,天性聪敏灵透,父亲死后能尽力按照礼的规定施行,差点毁了自身。他的美好品行,是别人很难做到的。他安于贫困,乐于修身养性,遵守道义,坚守本真,不因为环境的变化而改变态度,不因为穷困显达的变化而改变节操。和我蔡邕相比,年龄比我大,德行比我贤。”
4.(2025·河北邯郸联考)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天禧中,有二人犯罪,法当死,真宗皇帝恻然怜之,曰:“杀之则不忍,舍之则无以励众。”乃使人持去,笞而遣之,以斩讫奏,既为善,亦励人。又祀汾阴日,见一羊自踯道左,怪问之,曰:“今日尚食杀其羔。”真宗惨然不乐,自是不杀羊羔。资政殿学士韩维因奏言:“此特真宗皇帝小善耳,然推其心以及天下,则仁不可胜用也。昔孟子论齐王不忍杀觳觫之牛,以为是心足以王。今恩足以及禽兽而不及于百姓,岂不能哉?盖不为耳!臣愿陛下推此心以及百姓,则天下幸甚!”轼时为右史,奏曰:“臣今月十五日侍迩英殿,切见资政殿学士韩维读《三朝宝训》至真宗皇帝好生恶杀,因论皇帝陛下在宫中不忍践履蝼蚁,其言深切,可以推明圣德,益增福寿。臣忝备位右史,谨书其事于册,意望陛下采览。愿君无忘此心,臣不胜大愿!”
(节选自《东坡志林·官职篇》)
(1)乃使人持去,笞而遣之,以斩讫奏,既为善,亦励人。
译文:于是叫人押送出去,行了鞭笞惩罚后驱遣(打发)了他们,用斩首完毕(的说法)上报,既做了善行,又劝勉了其他人。(“遣”“讫”“励”各1分,句意1分)
(2)臣忝备位右史,谨书其事于册,意望陛下采览。
译文:臣有愧于任右史一职,谨慎地把这件事记录在典册上,希望陛下选取浏览。(“忝”“备位”“采览”各1分,句意1分)
解析:(1)“遣”,打发;“讫”,完结;“励”,劝勉。(2)“忝”,辱、有愧于,常用作谦辞;“备位”,居官的自谦之词,亦泛指充任、任职;“采览”,选取浏览。
参考译文:
天禧年间,有两个人犯了罪,按照当时的律法应当判处死刑,真宗皇帝内心悲伤同情他们,说:“杀了他们就不忍心,释放他们就无法劝勉其他的百姓。”于是叫人押送出去,行了鞭笞惩罚后驱遣(打发)了他们,用斩首完毕(的说法)上报,既做了善行,又劝勉了其他人。又一次在祭祀汾阴那天,真宗皇帝见到一只羊自行在路边徘徊,奇怪地询问其中原因,(有人)禀奏说:“今天尚食局要宰杀它的小羊。”真宗(听了以后)心中悲伤不高兴,从此以后不允许宰杀小羊。资政殿学士韩维于是上奏说:“这不过是真宗皇帝的小善举罢了,但推行这种善心而遍及天下,那么就是把仁德做到了极致。从前孟子说齐王不忍心杀死恐惧战栗的牛,认为怀有这样的善心足以称王。如今(您的)恩惠足以推及禽兽却不能推及百姓,难道是不能做到吗?大概是不去做罢了!臣希望陛下能推行这种善心而遍及百姓,那么将是天下很值得庆幸的事啊!”我当时担任右史,上奏说:“臣本月十五日在迩英殿侍讲,亲耳听见资政殿学士韩维读到《三朝宝训》中真宗皇帝爱惜生灵、厌恶滥杀的事,趁机论说皇帝陛下在宫中行走不忍心践踏蝼蚁的事情,他的言辞真挚恳切,可以将皇上的德行推行昭显,增加福寿。臣有愧于任右史一职,谨慎地把这件事记录在典册上,希望陛下选取浏览。愿陛下不要忘记这种善心,这是臣下最大的心愿!”
5.(2024·广东一模)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古者学士之于六艺,射能弧矢之事矣,又当善其揖让之节。御能车马之事矣,又当善其驱驰之节。书非能肆笔而已,又当辨其体而皆通其意。数非能布策而已,又当知其用而各尽其法。而五礼之威仪至于三千,六乐之节文可谓微且多矣。噫!何其烦且劳如是!然古之学者必能此,亦可谓难矣。
孔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盖乐者,所以感人之心而使之化,故曰:“成于《乐》。”
昔舜命夔典乐,教胄子,曰:“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则乐者非独去邪,又所以救其性之偏而纳之中也。故和鸾、佩玉、《雅》《颂》琴瑟之音,非其故不去于前,岂虚也哉!
(选自曾巩《相国寺维摩院听琴序》,有删改)
(1)书非能肆笔而已,又当辨其体而皆通其意。
译文:书法不仅仅能够纵笔书写,还需要辨别其文体并理解其含义。(“书”“肆笔”“体”“意”各1分)
(2)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
译文:(让他们)正直而温和,宽容而谨严,性情刚正不阿而不暴烈,态度随意而不傲慢。(“直”“栗”“虐”“简”各1分)
解析:(1)“书”,书法;“肆笔”,纵笔、随意拿笔写字;“体”,文体;“意”,含义。(2)“直”,正直;“栗”,谨严、周密;“虐”,暴烈;“简”,态度随意。
参考译文:
古代求学的人对于六艺,射要能做好射箭之事,还应当擅长那些作揖谦让的礼节。御要能做好驾驭车马之事,又要擅长那些策马快跑的礼节。书法不仅仅能够纵笔书写,还需要辨别其文体并理解其含义。数术不是能布列算筹就好了,还应当知道它的用处并完全掌握其中的方法。五礼之类的重要礼仪,绵延三千年,六乐之类的礼节规定可说是极其细致繁多了。唉!多么繁杂且令人操心操劳到如此地步!然而古代的学者必须掌握这些技能,也可以说是很困难的了。
孔子说:“人的修养,入门于学《诗经》,确立于学《礼》,最终圆满于学《乐》。”乐,是用来感化内心从而使人受到感化的,所以说:“成于《乐》。”
先前舜任命夔掌管音乐事务,负责教导贵族子弟,说:“(让他们)正直而温和,宽容而谨严,性情刚正不阿而不暴烈,态度随意而不傲慢。”可见音乐不仅仅能够祛除不良习气,还可以用来矫正一个人偏狭的性情然后使他们进入中正的状态。所以行车时和鸾相应,行走时佩玉叮咚,《雅》《颂》琴瑟之音,没有特殊原因不会离身,难道它们是虚设无用的吗!
6.(2025·四川绵阳质检)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
昔者,七十九代之君,法制不一,号令不同,然俱王天下者,何也?必国富而粟多也。夫富国多粟生于农,故先王贵之。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今为末作奇巧者,一日作而五日食。农夫终岁之作,不足以自食也。然则民舍本事而事末作。舍本事而事末作,则田荒而国贫矣。
凡农者,月不足而岁有余者也,而上征暴急无时,则民倍贷以给上之征矣。耕耨者有时,而泽不必足,则民倍贷以取庸矣。秋籴以五,春粜以束,是又倍贷也。故以上之征而倍取于民者四。夫以一民养四主,故逃徙者刑而上不能止者,粟少而民无积也。
(节选自《管子·治国第四十八》)
(1)舍本事而事末作,则田荒而国贫矣。
译文:(百姓)放弃农业而从事工商业,那么土地就荒芜而国家就贫穷了。(“本事”、第二个“事”、“末作”各1分,句意1分)
(2)耕耨者有时,而泽不必足,则民倍贷以取庸矣。
译文:耕田锄草都有季节限制,但雨水不一定够用,农民又只好借“一还二”的高利贷来雇人浇地。(“有时”“不必”“倍贷”各1分,句意1分)
解析:(1)“本事”,指农业;第二个“事”,从事;“末作”,指工商业。(2)“有时”,有季节限制;“不必”,不一定;“倍贷”,借“一还二”的高利贷。
参考译文:
但凡治国的道理,一定要先使人民富裕。人民富裕就容易治理,人民贫困就难以治理。因此,善于治理国家的君主,一定会先使人民富裕,这样之后再加以治理。
从前,历代的君主,法度不一,号令不同,然而都能统一天下,为什么呢?必定是国富而粮多(的缘故)。国富粮多来源于农业,所以先代圣王都是重视农业的。人民从事农业则土地得到开垦,土地开垦则粮食增加,粮食增加则国家富裕。现今从事奢侈性的工商业和奢侈品制作的人们,干一天可以吃用五天。农民终年劳动,却不能维持自家生活。如此,那么人民就放弃农业而从事奢侈性的工商业。(百姓)放弃农业而从事工商业,那么土地就荒芜而国家就贫穷了。
凡是农业,其收入的特点是按月算往往不足,按年算才可能有余,然而官府征税却急如星火,没有定时,农民只好借“一还二”的高利贷来应付上面征税。耕田锄草都有季节限制,但雨水不一定够用,农民又只好借“一还二”的高利贷来雇人浇地。商人秋天买粮的粮价是“五”,春天卖粮的粮价是“十”,这又是一项“一还二”的高利贷。所以,把上面的征索算进来,成倍索取农民的地方就达到四项。一个农民要养四个债主,所以对于外逃者处刑,国君也不能制止农民外流,这乃是粮少而农民没有积蓄的缘故。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