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一轮复习】10.特色任务一 群文阅读的特点及解题策略(讲义 教师版)-2026版语文统编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高三一轮复习】10.特色任务一 群文阅读的特点及解题策略(讲义 教师版)-2026版语文统编版

资源简介

特色任务一 群文阅读的特点及解题策略
近两年的文言文阅读均为多文本,材料由相关的两到三段文言文组合而成。根据复合文本不同的内在关联性,我们可以尝试通过观点论证型、立场对立型、观点比较型几种文本组合方式来探究复合文本类题型的命题可能性。
一、观点论证型复合文本组合
在观点论证型复合文本中,往往是一个文本提供理论工具,一个文本提供具体案例,引导考生使用所提供的理论工具对给定的文本进行分析鉴赏,通过具体形象的案例去理解相对抽象的理论,考查考生理论联系实际、把抽象问题形象化的思维能力。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文本一:
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节选自《论语·先进》《论语·子路》)
文本二:
昔者,陈成恒相齐简公,欲为乱,惮齐邦鲍、晏,故徙其兵而伐鲁。鲁君忧也。孔子患之,乃召门人弟子而谓之曰:“诸侯有相伐者,尚耻之。今鲁父母之邦也,丘墓存焉。今齐将伐之,可无一出乎?”颜渊辞出,孔子止之。子路辞出,孔子止之。子贡辞出,孔子遣之。
(节选自《越绝书·越绝内传陈成恒》)
1鲁国危难时,孔子的学生颜渊、子路(季路)、子贡先后请求出使,孔子只同意子贡出使,这是什么原因?(3分)
答:①子贡善于言辞,颜渊、子路长处不在此;②出使四方诸侯之事,在子贡向孔子请教学业的过程中曾涉及。(答出一点给1分,答出两点给3分)
解析:解答本题,考生需要结合颜渊、子路(季路)、子贡等人的特长以及出使诸侯所需人才作答。如文本一中说“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可见颜渊的特长在“德行”;“政事:冉有,季路”,可见子路(季路)的特长是“政事”;“言语:宰我,子贡”,可见子贡的特长在“言语”。由此可知,子贡擅长言辞,这符合出使的要求。同时文本一提到子贡向孔子请教学业,孔子的答语中提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见子贡请教学业之时曾涉及出使之事。
参考译文:
文本一:
(孔子的弟子各有所长。)德行好的有: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娴于辞令的有:宰我,子贡。能办理政事的有:冉有,季路。熟悉古代文献的有:子游,子夏。
子贡问道:“怎样才可称得上士呢?”孔子说:“能用羞耻之心约束自己的行为,出使国外,不辜负君主的委托,这就可以称作士了。”
文本二:
从前,陈成恒担任齐简公的国相,他想作乱篡位自立,但心中惧怕齐国的世族鲍、晏两家,所以就调动他们两家的军队去进攻鲁国。鲁哀公十分担心。孔子也为此而忧虑,于是召集门生弟子,对他们说:“对于那些互相征讨的诸侯,我们尚且感到羞耻。现在鲁国是我们的祖国,我的坟墓也要筑在这里。现在齐国要讨伐它,我们难道不应该出去阻止一下吗?”颜渊请求出去阻止,孔子制止了他。子路请求出去阻止,孔子也制止了他。子贡请求出去阻止,孔子让他去了。
二、立场对立型复合文本组合
立场对立型复合文本多选择两个观点立场完全相反的文本,引导考生关注不同立场的不同观点及不同观点在特定立场中的合理性,考查考生的思辨能力。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文本一:
司马光:夫和氏之璧,怀握之玩,得之不足以为重,失之不足以为轻,而相如以死争之,以诈取之,有如秦王赫然增怒……移兵攻赵,是为赵王爱数寸之玉,丧国士之贤,贪无用之器,贻宗庙之忧,人臣爱君,果如是哉!
(节选自《廉蔺论》)
文本二:
司马迁:知死必勇,非死者难也,处死者难。方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势不过诛,然士或怯懦而不敢发。相如一奋其气,威信敌国,退而让颇,名重太山,其处智勇,可谓兼之矣!
(节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2司马光和司马迁为什么会对蔺相如有截然相反的评价?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3分)
答:①司马光贬低蔺相如,是站在国家和集体利益的角度;②司马迁赞美蔺相如,更多的是站在自我实现的角度。(答出一点给1分,答出两点给3分)
解析:关注司马迁和司马光看待问题的不同立场,并在此基础上理解他们各自观点的合理性。司马光治史严谨,在评价完璧归赵时,他并没有遵循司马迁的评价,这一观点是“有资于治道”的。而《资治通鉴》之所以能够被冠以“帝王之书”“权谋之书”的名号,莫不是因此。蔺相如面对死亡的勇气,司马迁面对残生的勇气,是一样的。司马迁在结语的深沉慨叹“知死必勇,……其处智勇,可谓兼之矣!”以人观己,一语双关。
参考译文:
文本一:
司马光:和氏之璧,是揣在怀里、握在手里的玩物,得到了它不值得把它视为贵重之物,失去了它也不值得把它视为轻贱之物,但是蔺相如却以死来争它,用诡诈的手段来骗取得到它,如果秦王大怒……移兵攻打赵国,这就是赵王喜爱数寸大的宝玉,却丧失了贤能的国士,贪玩无用的器物,遗留下宗庙被毁弃的隐忧,大臣敬爱国君,果然是像这样的吗?
文本二:
司马迁:知道自己必死的人会更加勇敢,不是说死是一件难事,而是人面对死是很难的事。当蔺相如手举宝璧斜视庭柱,以及呵斥秦王侍从的时候,就面前形势来说,最多不过是被杀,然而一般士人往往因为胆小懦弱而不敢如此表现。相如一旦振奋起他的勇气,他的威力就伸张出来压倒敌国。后来又对廉颇谦逊退让,他的声誉比泰山还重,他处事中表现的智慧和勇气,可以说是兼而有之啊!
三、观点比较型复合文本组合
观点比较型复合文本所选择的两个文本对某些问题的观点存在相同或相异之处,主要考查考生比较异同的能力。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文本一:
鄙谚曰:“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是以君子为国,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之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去就有序,变化应时,故旷日长久而社稷安矣。
(节选自贾谊《过秦论》)
文本二:
后梁太祖开平元年,荆南留后高季昌为节度使。季昌到官,城邑残毁,户口雕耗。季昌安集流散,民皆复业。二年冬十月,依政进士梁震过江陵,高季昌爱其才识,留之,欲奏为判官。乃曰:“震素不慕荣宦,明公不以震为愚,必欲使之参谋议,但以白衣侍樽俎可也,何必在幕府!”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高氏据荆南》)
3高季昌据荆南时得以借鉴的治国之道与文本一贾谊所提倡的治国之道有何不同?请简要概括。(3分)
答:①高季昌据荆南时得以借鉴的治国之道:君主要懂得安抚百姓,恢复生产,爱惜人才,善于纳谏。②贾谊则提倡君主要借鉴历史,更要根据当代情况,做到取舍有序,适时变化。(答出一点给1分,答出两点给3分)
解析:在具体的文本中去理解人物的所作所为,从中提炼其治国策略。从“季昌安集流散,民皆复业”“依政进士梁震过江陵,高季昌爱其才识,留之,欲奏为判官”可知,高季昌据荆南时得以借鉴的治国之道:君主要懂得安抚百姓,恢复生产,爱惜人才,善于纳谏。从“君子为国,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之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去就有序,变化应时,故旷日长久而社稷安矣”可知,贾谊则提倡君主要借鉴历史,更要根据当代情况,做到取舍有序,适时变化。
参考译文:
文本一:
俗话说:“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因此君子治理国家,考察上古的历史,以当代的情况验证,还要通过人的作为加以检验,从而了解兴盛衰亡的规律,详知谋略和形势是否合宜,做到取舍有序,变化适时,所以历时长久,国家安定。
文本二:
后梁太祖开平元年,荆南留后高季昌为荆南节度使。高季昌到任时,城池残破被毁坏,百姓凋残耗尽。高季昌安抚召集流散的人,百姓都恢复了旧业。开平二年冬季十月,依政人进士梁震经过江陵,高季昌爱惜他的才能学识,将他留下,想要上奏朝廷任命他为判官。(梁震)于是说:“我向来不羡慕荣华仕禄,您不认为我愚笨无知,一定要让我参与谋划议事,(我)仅以平民身份侍奉在您的宴席之侧就可以了,何必一定在幕府任职!”
课时作业9
时间:60分钟 分值:64分
一、(2025·广东莞佛深部分学校联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材料一:
信知汉王畏恶其能常称病不朝从信由此日夜怨望居常鞅鞅,羞与绛、灌①等列。……陈豨拜为钜鹿守,辞于信。信挈其手,辟左右,曰:“公,陛下之信幸臣也。人言公之畔,陛下必不信;再至,陛下乃疑矣;三至,必怒而自将。吾为公从中起,天下可图也。”陈豨素知其能,曰:“谨奉教!”汉十年,陈豨果反。上自将而往,信病不从,乃谋与家臣,夜诈诏赦诸官徒奴,欲发以袭吕后、太子。部署已定,待豨报。有人告信欲反状于吕后。吕后乃与萧相国谋,诈言豨已得死,列侯群臣皆贺。相国绐信曰:“虽疾,强入贺。”信入,吕后使武士缚信,斩之长乐钟室。信方斩,曰:“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
太史公曰:假令韩信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则于汉家勋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后世血食矣。不务出此,乃谋畔逆,夷灭宗族,不亦宜乎!
(选自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有删改)
材料二:
信不反也。何以知之?于信之报漂母知之也。方信在淮阴,一市咸笑其怯,母独为进食,宜其有知己之感。千金之报,不为重也。迨于楚为郎中,投汉为都尉,至此而天下遂无一人知己者,此信所由亡也。当其时,豪杰并起,可与就天下者惟楚、汉,信之亡,将安往哉?盖惟有穷饿于深山以没世焉尔,何也?彼其视郎中、都尉之遇,甚于胯下之辱也。乃高帝一闻萧何之言,不特赦其罪,且以为大将,又设坛场具礼,召居上座。自古君臣相遇之隆,未有若高帝之于信也。其知己之感,虽菹醢其身不惜。彼蒯通之言,曾何足以动心哉?
天下已定,信未尝有纤毫之过,而陈平倡伪游之邪说,无故贬爵,使与绛、灌并列。其与郎中、都尉之遇何异?欲禁其无怨望之言,难矣。彼吕后者,包藏祸心,以为信不死,必不为所用。由是文致其辞,戮之钟室。史遂附会其说,谓与陈豨有执手之言。呜呼!以信用兵之神,欲反则反耳,何藉豨为?信之视豨,犹绛、灌之属,不屑与之言者也。
然则信悔不用蒯通之计,非二心何?曰:其为是言者,深憾为女子所卖也。不然,以漂母一饭之不忘,忍负解衣推食之高帝哉?
(选自朱彝尊《韩信论》)
注 ①绛、灌:指绛侯周勃与颍阴侯灌婴。韩信最初被封为齐王,后来被刘邦以谋反之罪贬为淮阴侯。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信知汉王畏恶其能常称病不朝从信由此日夜怨望居常鞅鞅
答案:CEH
解析:“信”(第一个)作主语,“汉王畏恶其能”作“知”的宾语,主谓宾齐全,应在C处断开;“常称病不朝从”是韩信的行为表现,“称病”“不朝从”构成连动结构,在E处断开;“信”(第二个)作主语,“怨望”作谓语,主谓结构构成完整句子,在H处断开。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D )
A.羞,以……为羞耻,与《师说》“不耻相师”中的“耻”用法相同。
B.奉,遵从,与《六国论》“奉之弥繁,侵之愈急”的“奉”意思不同。
C.具,备办、安排,与《陈情表》“臣具以表闻”的“具”意思不同。
D.“虽菹醢其身不惜”与《蜀道难》“锦城虽云乐”的“虽”意思相同。
解析:A项,正确。都是意动用法。B项,正确。奉:遵从/进献,奉送。C项,正确。具:备办,安排/详尽地。D项,“意思相同”错误。虽:即使/虽然。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D )
A.陈豨答应韩信将来一起谋反,一是出自他对韩信能力的信任;二是出自对汉王刘邦的不信任,他虽受重用,但也认为刘邦易起疑心。
B.在司马迁看来,韩信因谋逆而被夷灭宗族,实属理所当然;而在朱彝尊看来,吕后因韩信不为己所用就诬陷并铲除他,可谓用心恶毒。
C.萧何(萧相国)与吕太后密谋,活捉了韩信;而之前他曾将落魄的韩信推荐给汉高祖,使其得到重用。故后人说“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D.在朱彝尊看来,韩信最初做郎中、都尉,以及后来被无故贬级,都是比当年胯下之辱更大的耻辱;但是韩信能忍辱负重,实在难得。
解析:“但是韩信能忍辱负重,实在难得”错误。材料二“彼其视郎中、都尉之遇,甚于胯下之辱也”是说韩信认为郎中、都尉之遇比胯下之辱更难以忍受,并不是说都是更大的耻辱且他能忍辱负重。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至此而天下遂无一人知己者,此信所由亡也。
译文:到这个时候天下就没有一个了解他的人了,这是韩信(最终)失败的原因。(“至”“遂”“所由”各1分,句意1分)
(2)以信用兵之神,欲反则反耳,何藉豨为?
译文:凭借韩信神奇的用兵才能,想要反叛就反叛了,哪里用得着借助陈豨呢?(“以”“反”“藉”各1分,句意1分)
解析:(1)“至”,到;“遂”,于是、就;“所由”,……的原因。(2)“以”,凭借;“反”,反叛;“藉”,借助。
5.对司马迁认定韩信“乃谋畔逆”依据的多个史实,朱彝尊分别进行了辩驳,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5分)
答:①针对“信知汉王畏恶其能……羞与绛、灌等列”这一史实,朱彝尊认为天下已定后韩信没有过错却被无故贬爵,他有怨言是正常的,不能因此认定他谋逆。②针对“陈豨拜为钜鹿守,辞于信。信挈其手,辟左右,曰:‘公……吾为公从中起,天下可图也。’”这一史实,朱彝尊认为以韩信的用兵才能,想反就反,不必借助陈豨,且韩信视陈豨如绛、灌之属,不屑与之言,所以不可能与陈豨合谋反叛。③针对“信方斩,曰:‘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这一史实,朱彝尊认为韩信说后悔不用蒯通之计,是因为深深遗憾被女子(吕后)所骗,并非有二心,不是真的想谋反。(答对一点给1分,答对两点给3分,答对三点给5分)
解析:①针对“信知汉王畏恶其能……羞与绛、灌等列”这一史实,朱彝尊辩驳:“天下已定,信未尝有纤毫之过,而陈平倡伪游之邪说,无故贬爵,使与绛、灌并列。其与郎中、都尉之遇何异?欲禁其无怨望之言,难矣。彼吕后者,包藏祸心,以为信不死,必不为所用。由是文致其辞,戮之钟室。”可见,朱彝尊认为天下已定后韩信没有过错却被无故贬爵,这和他当初做郎中、都尉时的待遇一样,他有怨言是正常的,不能因此认定他谋逆。而且吕后包藏祸心,编造了罪名。②针对“陈豨拜为钜鹿守,辞于信。信挈其手,辟左右,曰:‘公,陛下之信幸臣也。人言公之畔,陛下必不信;再至,陛下乃疑矣;三至,必怒而自将。吾为公从中起,天下可图也。’”这一史实,朱彝尊辩驳:“呜呼!以信用兵之神,欲反则反耳,何藉豨为?信之视豨,犹绛、灌之属,不屑与之言者也。”可见,朱彝尊认为凭借韩信的用兵才能,想反随时可以反,没必要借助陈豨,而且韩信根本不屑与陈豨为伍。③针对“信方斩,曰:‘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这一史实,朱彝尊辩驳:“然则信悔不用蒯通之计,非二心何?曰:其为是言者,深憾为女子所卖也。不然,以漂母一饭之不忘,忍负解衣推食之高帝哉?”可见,朱彝尊认为韩信说后悔不用蒯通之计,只是因为被吕后所骗而深感遗憾,并非有二心。他对漂母一饭之恩都不忘报答,不会辜负对他解衣推食的汉高祖。
参考译文:
材料一:
韩信知道汉王刘邦忌惮他的才能,经常假装生病不去朝见和随从出行,因此韩信日夜怨恨,在家里常常心情不愉快,以与绛侯周勃、颍阴侯灌婴处于同等地位为羞耻。……陈豨被任命为钜鹿郡守,去向韩信辞行。韩信拉着他的手,让左右退下,说:“你是陛下信任宠幸的臣子。如果有人告发你叛变,陛下一定不会相信;再次告发,陛下就会怀疑了;第三次告发,陛下一定会愤怒并亲自率军前来。我会从中协助你,天下就可以谋取了。”陈豨素来知道韩信的才能,说:“我一定遵从您的教诲!”汉十年(前197),陈豨果然反叛。刘邦亲自率军前去讨伐,韩信称病没有随行,于是与家臣密谋,夜间假传诏书赦免各官府服役的罪犯和奴隶,打算发动他们袭击吕后和太子。部署已经定好,只等陈豨的消息。有人向吕后告发韩信准备反叛的情况。吕后于是与萧相国密谋,假称陈豨已经被处死,令列侯和群臣都来祝贺。相国萧何欺骗韩信说:“你虽然有病,但要勉强入朝祝贺。”韩信来到朝廷,吕后命令武士将韩信捆绑起来,在长乐宫的钟室里斩首。韩信在被斩时说:“我后悔没有采纳蒯通的计策,竟被女子小人所欺骗,这难道不是天意吗!”
太史公说:如果韩信不夸耀自己的功绩,不炫耀自己的才能,那么他对汉家的功勋可以与周公、召公、太公这些人相比,将会享受后世的祭祀。他不致力于这样做,却图谋叛逆,被灭族,不也是应该的吗!
材料二:
韩信并没有反叛。凭借哪一点知道的呢?从韩信回报漂母的事情就可以知道。当韩信在淮阴的时候,整个市场上的人都嘲笑他胆小,只有那位漂母给他饭吃,他应该有得到知己的感激之情。千金的回报,并不算重。等到他在楚地做郎中,投奔汉军做都尉,到这个时候天下就没有一个了解他的人了,这是韩信(最终)失败的原因。在那时,群雄并起,能够与之争夺天下的只有楚王和汉王,韩信如果逃亡,他将能去哪里呢?恐怕只能是在深山中穷困饥饿到死,为什么呢?他将做郎中、都尉的遭遇,看得比胯下之辱还要严重。可是当汉高祖一听到萧何的话,不仅赦免了他的罪,还任命他为大将,并且设立坛场,安排(众人)按照礼仪来接待,请他坐在上座。自古以来,君臣相遇的礼遇之重,没有比得上汉高祖对韩信的。他对知己的感激之情,即使是粉身碎骨也在所不惜。那蒯通的话,又何曾足以动摇他的心呢?
天下已经平定,韩信从未有过丝毫过错,而陈平却提出伪游的邪说,无故降低他的爵位,让他与绛侯、灌婴处于同等地位。这与做郎中、都尉的遭遇有什么不同?想要禁止他没有怨恨的言论,太难了。那个吕后,心怀叵测,认为韩信不死,一定不会为她所用。因此,她罗织罪名,将韩信在钟室处死。史官于是附和她的说法,声称韩信与陈豨有执手密谋的言行。唉!凭借韩信神奇的用兵才能,想要反叛就反叛了,哪里用得着借助陈豨呢?韩信看待陈豨,就像看待绛侯、灌婴一样,不屑与他交谈。
如此,那么韩信后悔没有采纳蒯通的计策,不是有二心吗?回答是:他说这样的话,是因为深深遗憾被女子所骗。否则,以他对漂母一顿饭的感激难忘,怎么会忍心辜负解衣推食的汉高祖呢?
二、(2025·江苏南通开学考试)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
材料一:
昔者,吴王阖闾始得子胥之时,甘心以贤之,以为上客,曰:“圣人前知乎千岁,后睹万世。深问其国,世何昧昧,得无衰极?子其精焉,寡人垂意,听子之言。”子胥唯唯,不对。王曰:“子其明之。”子胥曰:“对而不明,恐获其咎。”王曰:“愿一言之,以试直士。夫仁者乐,知者好。诚秉礼者探幽索隐。明告寡人。”子胥曰:“难乎言哉!邦其不长,王其图之。存无忘倾,安无忘亡。臣始入邦伏见衰亡之证当霸吴厄会之际后王复空。”王曰:“何以言之?”子胥曰:“后必将失道。王食禽肉,坐而待死。佞谄之臣,将至不久。安危之兆,各有明纪。”
吴使子胥救蔡,诛强楚,笞平王墓,久而不去,意欲报楚。楚乃购之千金,众人莫能止之。有野人谓子胥曰:“止!吾是于斧掩壶浆之子,发箪饭于船中者。”子胥乃知是渔者也,引兵而还。故无往不复,何德不报。渔者一言,千金归焉,因是还去。
子胥至直,不同邪曲。捐躯切谏,亏命为邦。爱君如躯,忧邦如家。是非不讳,直言不休。庶几正君,反以见疏。谗人间之,身且以诛。范蠡闻之,以为不通:“知数不用,知惧不去,岂谓智与?”胥闻,叹曰:“吾背楚荆,挟弓以去,义不止穷。吾前获功,后遇戮,非吾智衰,先遇阖闾,后遭夫差也。胥闻事君犹事父也,爱同也,严等也。太古以来,未尝见人君亏恩,为臣报仇也。臣获大誉,功名显著,胥知分数,终于不去。先君之功,且犹难忘,吾愿腐发弊齿,何去之有?蠡见其外,不知吾内。今虽屈冤,犹止死焉!”
子贡曰:“胥执忠信,死贵于生;蠡审凶吉,去而有名;种留封侯,不知令终。二贤比德,种独不荣。”范蠡智能同均,于是之谓也。
(节选自《越绝书·卷六·越绝外传纪策考第七》)
材料二:
非道不言,非义不行,言不苟出,行不苟为。
(节选自《淮南子·主术训》)
6.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臣始入邦伏见衰亡之证当霸吴厄会之际后王复空。
答案:BEG
解析:“臣始入邦”意为“我刚来到吴国”,是完整的主谓宾结构,故B处断开;“伏见衰亡之证”是动宾结构,省略前一句主语“臣”,“伏”为古代在下者对答时的敬辞,“见”是谓语,“衰亡之证”是宾语,故在E处断开;“当……之际”是固定的介词结构,单独成句,在G处断开。
7.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B )
A.笞,文中指用鞭或竹板抽打,与《过秦论》中“执敲扑而鞭笞天下”的“笞”意思相同。
B.见,文中表示被动,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于是入朝见威王”的“见”意思相同。
C.且,文中指将要,与《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且放白鹿青崖间”的“且”意思不同。
D.内,文中指内心,与《鸿门宴》“距关,毋内诸侯”的“内”意思不同。
解析:A项,正确。B项,错误。表示被动/拜见。C项,正确。将要/暂且,姑且。D项,正确。内心/同“纳”,接纳。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D )
A.吴王阖闾敬尊伍子胥为上客,并诚心求教治理吴国之道,但起初伍子胥并没有正面回答吴王。
B.伍子胥打败楚国后想报复楚国,楚国于是悬赏千金以求吴国退兵,最终是一位渔夫让他撤兵。
C.范蠡听说伍子胥因谗言将要被诛杀,认为他明知道有危险迫近却不离开,这是不明智的表现。
D.子贡评价伍子胥能坚守忠信,审度吉凶,爱君如躯,直言进谏,即使死去,也将留名于后世。
解析:“子贡评价伍子胥……审度吉凶”错误,根据“蠡审凶吉”可知,“审度吉凶”是子贡对范蠡的评价;“子贡评价……爱君如躯,直言进谏,即使死去,也将留名于后世”错误,“爱君如躯,直言进谏”源自材料一“子胥至直,不同邪曲。捐躯切谏,亏命为邦。爱君如躯,忧邦如家。是非不讳,直言不休”的相关内容,不是子贡对伍子胥的评价,且原文也没说“也将留名于后世”。
9.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子胥曰:“难乎言哉!邦其不长,王其图之。存无忘倾,安无忘亡。”
译文:伍子胥说:“回答这个问题真难啊!吴国大概不能长久存在,希望大王认识(考虑)到这一点。在国家长存时不要忘记将有倾覆的危险,在安定的环境里不要忘记将有灭亡的危险。”(“邦”、第一个“其”、“倾”、“无”各1分)
(2)吾背楚荆,挟弓以去,义不止穷。
译文:我背叛楚国,身带武器逃离故国,按理说应该受到的惩罚不只是穷困潦倒。(“背”“挟”“去”“穷”各1分)
解析:(1)“邦”,国;第一个“其”,表推测,大概;“倾”,倾覆;“无”,不要。(2)“背”,背叛;“挟”,带着;“去”,离开;“穷”,困厄、穷困潦倒。
10.联系材料一,简述伍子胥“非义不行”的表现有哪些。(3分)
答:①行国家大义。面对吴王的深问,伍子胥敢于直言,分析国家之安危。②行江湖恩义。伍子胥想要报复楚国,起初无人能阻止,最终听从了曾经救过他的渔夫的劝阻,从楚国撤军。③行君臣之义。因感念吴王阖闾厚恩,明知会死仍不离开吴国,慨然面对死亡。(每点1分)
解析:题目中“非义不行”意为“不符合道义的事不做”,即所行之事都符合道义。①由“吴王阖闾始得子胥……子胥曰:‘对而不明,恐获其咎。’……‘难乎言哉!邦其不长,王其图之。存无忘倾,安无忘亡。……后王复空。’王曰:‘何以言之?’子胥曰:‘后必将失道。王食禽肉,坐而待死。佞谄之臣,将至不久。安危之兆,各有明纪。’”可知,面对吴王真诚的请教,伍子胥生怕讲得不清楚而因此获罪,但在国家大义面前,他仍敢于直言,分析国家之安危。②由“笞平王墓,久而不去,意欲报楚。楚乃购之千金,众人莫能止之。有野人谓子胥曰:‘止!吾是于斧掩壶浆之子,发箪饭于船中者。’子胥乃知是渔者也,引兵而还”可知,伍子胥想要报复楚国,最终听从了曾经救过他的渔夫的劝阻而放弃报复,这是伍子胥在践行对渔夫的江湖恩义。③由“吾前获功,后遇戮,非吾智衰,先遇阖闾,后遭夫差也。胥闻事君犹事父也,爱同也,严等也。太古以来,未尝见人君亏恩,为臣报仇也。臣获大誉,功名显著,胥知分数,终于不去。先君之功,且犹难忘,吾愿腐发弊齿,何去之有”可知,伍子胥感念吴王阖闾厚恩,明知会死仍不离开吴国,这是伍子胥行君臣之义。
参考译文:
材料一:
从前,吴王阖闾刚得到伍子胥时,真心诚意地敬重他,把他尊为上客,说:“圣人能够前知千年,后测万代。我想深入地请教一下我们吴国的情况,世世代代如此昏暗不振,莫非已经衰微到极点了?您见识精深,我正专心听着,想听听您的指教。”伍子胥不置可否,没有回答。吴王说:“您明说吧。”伍子胥说:“回答了却说得不清楚,担心获罪。”吴王说:“希望您全部讲出来,我要测试一下您是不是正直之士。仁者以仁爱为乐,智者好出谋划策。真正执礼通学的人能够探索幽深隐约的道理。您要把一切清楚地告诉我。”伍子胥说:“回答这个问题真难啊!吴国大概不能长久存在,希望大王认识(考虑)到这一点。在国家长存时不要忘记将有倾覆的危险,在安定的环境里不要忘记将有灭亡的危险。我刚来到吴国,就隐隐看出了吴国衰亡的征兆。吴国在危难重重的关头是能够称霸于世的,但是,到了后代君主的手中,这霸业又会全部丧失。”吴王问:“凭什么这样说呢?”伍子胥(回答)说:“吴国后代的君王将会无道而亡。他只能生吃野禽之肉,最后坐以待毙。谄媚阿谀的小人,不久就会来到吴国。吴国兴亡的征兆,也各有明显的迹象。”
吴国派遣伍子胥(率领军队)救助蔡国,讨伐强大的楚国,(胜利后)用鞭子抽打楚平王的坟墓,(吴国的军队占领了楚国都城后)很久还不离开,想要报复楚国。楚国于是悬赏千金(征求使吴国撤兵的办法),但是大家没有人能够阻止伍子胥的报复行动。有一个乡野之人对伍子胥说:“可以停止报复了!我就是那个在于斧渡口曾经在船里(等你喝完后)替你掩藏好茶水、打开饭篮给你饭吃的人。”伍子胥才知道这是救过自己性命的渔夫,就撤兵返回吴国了。所以说无往不复,恩德要回报。渔夫的一句话,千金的悬赏就有了归宿,伍子胥也因此而撤兵返吴,离开了楚国。
伍子胥极其耿直,不与品行不正之人同流合污。他不惜性命直言进谏,效忠吴国。爱君如爱自己,担忧国家如关心自己的家庭。他是非澄明无所忌讳,敢于直言,死而后已。希望使吴王走上正道,但反而被疏远。谗佞小人挑拨离间,他将要被杀害。范蠡听到了这件事,认为伍子胥不懂得变通:“知道天命却不能把握,知道危险却不肯避开,这难道称得上明智吗?”伍子胥听后感叹道:“我背叛楚国,身带武器逃离故国,按理说应该受到的惩罚不只是穷困潦倒。我在吴国先立功勋,后遭杀戮,这并非我的聪明才智衰退了,而是由于先前遇到的是阖闾,而后来遇到的是夫差。我听说侍奉国君就好像侍奉父亲,爱护与严格是相等的。从上古以来,从没有见过国君损伤自己的德行去为臣子报仇的。我获得了极大的声誉,功名显著,我知道自己的职分命运,因此最终没有离开吴国。先君阖闾的恩泽,至今尚且难忘,我情愿发烂齿毁(誓死效忠吴国),有什么理由离开吴国呢?范蠡只看到外表,并不了解我的内心。我现在虽然受屈含冤,至多也只不过是一死而已!”
子贡说:“伍子胥坚守忠信之道,死比生还贵重;范蠡明察凶吉的变化,离开越国,也获得了好的名声;只有文种留在越国被封为侯,却不懂得保持善终的道理。伍子胥与范蠡两人的德行可以并列,独有文种难显荣耀于后世。”范蠡的才智能力与伍子胥相等,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材料二:
不符合道义的话不说,不符合道义的事不做,话不随随便便而说,事也不随随便便而做。
三、(2025·湖南名校联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5题。
材料一:
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选自《论语·子罕》)
材料二:
孔子疾道不行于中国,恚①恨失意,故欲之九夷也。或人难之曰:“夷狄之鄙陋无礼义,如之何?”孔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言以君子之道居而教之,何为陋乎?
问之曰:孔子欲之九夷者,何起乎?起道不行于中国,故欲之九夷。夫中国且不行,安能行于夷狄?“夷狄之有君,不若诸夏之亡。”言夷狄之难,诸夏之易也。不能行于易,能行于难乎?且孔子云:“以君子居之者,何谓陋邪?”谓修君子之道自容乎?谓以君子之道教之也?如修君子之道苟自容,中国亦可,何必之夷狄?如以君子之道教之,夷狄安可教乎?禹入裸国,裸入衣出,衣服之制不通于夷狄也。禹不能教裸国衣服,孔子何能使九夷为君子?或孔子实不欲往,患道不行,动发此言。或人难之,孔子知其陋,然而犹曰“何陋之有”者,欲遂已然,距或人之谏也。
实不欲往,志动发言,是伪言也。“君子于言无所苟矣。”如知其陋,苟欲自遂,此子路对孔子以子羔也。子路使子羔为费宰,子曰:“贼夫人之子。”子路曰:“有社稷焉,有民人焉,何必读书,然后为学?”子曰:“是故恶夫佞者。”子路知其不可,苟对自遂,孔子恶之,比夫佞者。孔子亦知其不可,苟应或人。孔子、子路皆以佞也。
(节选自王充《论衡·问孔篇》)
材料三:
守仁以罪谪龙场。龙场,古夷蔡②之外。人皆以予自上国③往,将陋其地,弗能居也。而予处之旬月,安而乐之。始予至无室以止居于丛棘之间则郁也。迁于东峰,就石穴而居之,又阴以湿。予尝圃于丛棘之右,民相与伐木阁之材,就其地为轩以居予。予因而翳之以桧竹,莳之以卉药,琴编图史,学士之来游者,亦稍稍而集。于是人之及吾轩者,若观于通都焉,而予亦忘予之居夷也。因名之曰“何陋”,以信孔子之言。夷之民,方若未琢之璞、未绳之木,虽粗砺顽梗,而椎斧尚有施也,安可以陋之?斯孔子所为欲居也欤?
(节选自王守仁《何陋轩记》)
注 ①恚:怨恨。②夷蔡:夷为夷人(古代指少数民族)所居住地,蔡为流放罪人的所居之地。③上国:这里指京城。因王守仁自京官贬龙场。
11.材料三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始予至无室以止居于丛棘之间则郁也。
答案:BDG
解析:“始予至”中的“至”是动词,表示到达的动作完成,其后B处应断开。“无室以止”中的“无”是表示否定的词,与其后的“室以止”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表达,说明没有居住的地方可以安顿,故D处应断开。“居于丛棘之间”,介词结构后置句,表意完整,G处应断开。
1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B )
A.不行,与《六国论》“刺客不行”和《陈情表》“九岁不行”中的“不行”意思都不相同。
B.安,指怎么,与苏轼《赤壁赋》中“而今安在哉”的“安”意思相同。
C.患,与《五代史伶官传序》“夫祸患常积于忽微”的“患”意思不相同。
D.居,让……居住,使动用法,与《鸿门宴》“从百余骑”的“从”用法相同。
解析:A项,正确。不能施行/不去/不会走路。句中形容柔弱。B项,错误。“意思相同”错误,“夷狄安可教乎”中的“安”作代词,意思是“哪里,怎么”;“而今安在哉”中的“安”是疑问代词,意思是“哪里,什么地方”。C项,正确。担心/祸患,灾难。D项,正确。“从百余骑”的“从”是使动用法,使(让)……跟随。
1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
A.王充以禹为例,指出其入裸国虽暂时改变其风俗,终因文化差异巨大,无法从根本上教化夷狄,是为了证明孔子高于大禹之论。
B.孔子反对子路让子羔为费宰,子路明知自己不对,却还要勉强坚持以自圆其说,所以孔子说讨厌强词夺理的人。
C.王守仁虽然被贬至偏远的龙场,面对艰苦环境,他仍能保持乐观,在困境中寻得乐趣,甚至忘却了自己正身处夷地。
D.王守仁描写了自己在龙场生活条件的前后变化,强调了环境并非生存的决定因素,关键在于人的心态和能否发挥主观能动性。
解析:“暂时改变其风俗”“是为了证明孔子高于大禹之论”错误。由材料二“禹入裸国,……不能教裸国衣服”可知,禹并没有“暂时改变其风俗”。王充以禹为例,主要是为了质疑孔子“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这句话,即认为孔子也不能使九夷变为君子,并不是为了证明孔子高于大禹之论。
1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孔子疾道不行于中国,恚恨失意,故欲之九夷也。
译文:孔子对(他的)政治主张不能在中原地区施行感到痛惜,心里感到怨恨和失意,因此想前去九夷地区。(“疾”“道不行于中国”“之”各1分,句意1分)
(2)人皆以予自上国往,将陋其地,弗能居也。
译文:人们都以为我从京城到这里,一定会认为这里偏僻简陋,不能居住。(“以”“陋”“弗”各1分,句意1分)
解析:(1)“疾”,痛惜;“道不行于中国”,介词结构后置句,正常语序为“道不于中国行”;“之”,前往。(2)“以”,以为;“陋”,以……为陋;“弗”,不。
15.对孔子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王充和王守仁的观点有何不同?请简要概括。(5分)
答:①王充认为孔子只是说说而已,并非真心想去九夷,而且王充认为夷狄难以教化。②王守仁则认为孔子是真心实意地说出这句话,而且他认为夷狄可以通过教化而得到改善。(答对一点给2分,答对两点给5分)
解析:王充认为孔子并非真心想去九夷之地。他指出孔子因道不行于中原地区而有去九夷的想法,但又觉得中原地区尚且不能施行,怎能在夷狄之地推行呢?且王充认为夷狄难以教化,如“禹不能教裸国衣服,孔子何能使九夷为君子”,还认为孔子说这句话只是“志动发言”的伪言,是为了拒绝别人的劝谏,就像子路明知不可为却“苟对自遂”一样,孔子也因此被比作佞者。而王守仁则认为孔子是真心实意说出这句话。王守仁自己被贬至龙场,龙场在“古夷蔡”之外,人们都认为此地简陋不能居住,但王守仁“处之旬月,安而乐之”。他看到夷地之民如“未琢之璞、未绳之木”,“虽粗砺顽梗”,但仍可教化,“斯孔子所为欲居也欤”,由此认为孔子说这句话是真心的,并且也相信夷狄可以通过教化而得到改善。
参考译文:
材料一:
(从前)孔子想搬到九夷(偏远的地方)去居住。有人说:“那儿(的人)粗野,怎么住?”孔子说:“君子住在那儿,有什么粗野的呢?”
材料二:
孔子对(他的)政治主张不能在中原地区施行感到痛惜,心里感到怨恨和失意,因此想前去九夷地区。有人责难他说:“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民)粗野,没有礼义,怎么办?”孔子说:“君子住在那儿,有什么粗野的呢?”这是说居住在那里并以“君子之道”教化他们,怎么还会粗野呢?
请问:孔子想到九夷地区去,起因是什么?起因是他的政治主张在中原各国行不通,所以他想去九夷地区。试想在中原各国尚且行不通,怎么能在少数民族地区施行呢?“少数民族虽然有君主,还不如中原地区没有君主。”这是说少数民族难以治理,中原地区容易治理。不能在容易治理的地方施行,能够在难以治理的地方施行吗?况且孔子说:“有君子住在那儿,怎么会粗野呢?”这话是在说以“君子之道”进行修养使自己能安身呢?还是在说用“君子之道”去教化他们呢?如果是以“君子之道”进行修养使自己能安下身来,那么在中原各国也可以,何必要去少数民族地区呢?如果用“君子之道”去教化他们,那少数民族怎么能被教化得了呢?禹到裸国去,要脱掉衣服进去,出来后再穿衣服,这是因为要穿衣服的规定在少数民族地区行不通。禹尚且不能教化裸国人穿衣服,孔子又怎么能让九夷地区的人成为君子呢?或许孔子实际上并不想去,只是担心他的政治主张行不通,一时激动说出这样的话。或许是有人责难孔子,孔子也知道那儿(人民)粗野,然而还要说“有什么粗野”,是想坚持已经说过的话,拒绝别人的劝告。
孔子实际不想去,一时心情激动说出来的,是句假话。“君子对于说话要没有一点儿马虎的地方。”如果明知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粗野,还要勉强顺着自己已经说过的话,这就正和子路回答孔子关于子羔的事一样。子路让子羔做费邑的长官,孔子说:“简直是在害别人的子弟。”子路说:“那里有政权机构,有老百姓,(可以练习政事,)为什么一定要读书,这样以后才算学习呢?”孔子说:“所以我讨厌那些强词夺理的人。”这是子路知道自己不对,勉强回答以自圆其说,所以孔子讨厌他,把他比作那些强词夺理的人。孔子也明知自己不对,还勉强回答别人的责难。这样孔子和子路都成了强词夺理的人了。
材料三:
我因为获罪被朝廷贬到龙场。龙场,在古代“要服”之外的边远地区。人们都以为我从京城到这里,一定会认为这里偏僻简陋,不能居住。然而我在此地生活了十个月左右,过得安宁而快乐。我刚来的时候,没有房子居住,住在荆棘丛中,感到很郁闷。迁到东峰,就着石洞住下,又阴暗潮湿。我曾在丛棘的右边开园种菜,老百姓纷纷砍伐木材,就在这地方建造了一座房子让我居住。我于是种上桧柏、竹子以遮阴,又栽上芍药等花卉,(摆上)琴书和图册史书,来交往的文人学士,也慢慢聚集增多了。在此之后到我轩中的人,好像来到了四通八达的都市,而我也忘记了我是住在偏远的地方。于是给房子取名为“何陋”,用来伸张孔子的话。少数民族地区的百姓,就像未经雕琢的璞玉、未经绳索约束的树木,虽然粗粝顽钝,但只要有斧头去雕琢,他们还是可以被教化的,怎么能说他们鄙陋呢?这大概就是孔子想要到少数民族地区居住的原因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