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一轮复习】03.第二讲 文言虚词:四大考向,六法推断(讲义 教师版)-2026版语文统编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高三一轮复习】03.第二讲 文言虚词:四大考向,六法推断(讲义 教师版)-2026版语文统编版

资源简介

第二讲 文言虚词:四大考向,六法推断
任务一 学习文言虚词四大考向
——关注高频虚词,联系语境作答
文言虚词数量虽少,但使用率高,用法灵活,因此必须掌握推断文言虚词用法的一些技巧。18个常见文言虚词,包括“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翻译时要格外留心,保证翻译到位。
考向一 高频虚词
所谓高频虚词,是指在翻译题中被设为得分点、使用频率较高的虚词,主要有“以”“其”“因”“乃”四个。
高频虚词 常见用法
以 主要考查其介词义,如“用”“把”“根据”“凭借”等;也考查其连词义,如“因为”“来”
其 考查较多的是其指示代词义“那”“那些”;另一重点是其语气副词义,如表示推测的“大概”,表示反问的“难道”,表示祈使的“还是”等
因 主要考查的是“于是”“趁着”“通过”“用来”等义项
乃 主要考查“于是”“才”“竟然(却)”三个义项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8分)
(1)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师说》)
答:目的连词,来
(2)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六国论》)
答:介词,凭借
(3)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
答:语气副词,表祈使,可译为“还是”
(4)奔车朽索,其可忽乎!(《谏太宗十思疏》)
答:语气副词,表反问,难道
(5)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烛之武退秦师》)
答:介词,依靠
(6)不如因善遇之。(《鸿门宴》)
答:介词,趁机
(7)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师说》)
答:副词,竟
(8)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答:副词,才(每小题1分)
考向二 常见副词
一些常用副词在翻译题中出现频率高,常被设为采分点。常见的副词主要有:
类别 举例
表程度 少、稍、略、愈、益、弥、更、最、极、甚
表范围 悉、皆、咸、俱、举、毕、凡、唯、特、徒
表共同 共、同、并、相
表时间 既、已、曾、曩、尝、向、初、始
表语气 必、诚、信、固、果
表频率 屡、数、辄、每、频、累、复、更
2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7分)
(1)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项脊轩志》)
答:副词,稍微
(2)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六国论》)
答:副词,更加、越发
(3)轩凡四遭火。(《项脊轩志》)
答:副词,总共
(4)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孔雀东南飞并序》)
答:副词,徒然
(5)与向之噌吰者相应。(《石钟山记》)
答:副词,先前
(6)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
答:副词,才
(7)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梦游天姥吟留别》)
答:副词,确实、实在(每小题1分)
考向三 特殊虚词
所谓特殊虚词,一是指固定虚词(复音虚词),两个字不能拆开硬译,如“所以”“无乃”“奈何”“有以”“无以”“是以”等;二是兼词,即一个词当成两个词用,译时可按两个词翻译,如“焉(于此/于何)”“诸(之于/之乎)”“盍(何不)”等。
3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7分)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答:用来……的、凭它(他)来……的
(2)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兰亭集序》)
答:……的原因
(3)孰与君少长?(《鸿门宴》)
答:与……比,哪一个……
(4)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
答:为什么
(5)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劝学》)
答:没有用来……的,无从
(6)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
答:兼词,相当于“于此”
(7)乃赏成,献诸抚军。(《促织》)
答:兼词,之于(每小题1分)
考向四 结构或语气助词
有一部分虚词,兼有结构、语气助词词性和其他词性,如“之”“焉”“者”“乎”等,其作结构、语气助词时,一般情况下皆可不译,但不能把其他词性义当作助词而不译。
重点虚词 常见用法
之 一是作结构助词:①定语或定语后置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可译为“的”,有时可不译;②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③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④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译时应省去;⑤凑足音节,可不译。二是作语气助词:有时“之”无实义,起舒缓语气的作用,如“久之”
焉 作为句中或句末语气助词时,可不译;但当放在动词后面作代词或兼词时,有实义,必须译出
者 一是作代词,可译为“……的人(事、地方)”,须译出;二是作助词,表句中停顿,与“也”构成判断,或作定语后置的标志,均不译
乎 一是作介词:①相当于“于”;②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③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可译为“在、于”。二是作语气助词:①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②表感叹语气或呼告;③用在句中停顿处
4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8分)
(1)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师说》)
答:结构助词,的/代词,他
(2)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赤壁赋》)
答: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答:定语后置的标志
(4)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
答:句末语气词,相当于“啊”
(5)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阿房宫赋》)
答:均为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6)焉用亡郑以陪邻?(《烛之武退秦师》)
答:疑问副词,哪里,表反问
(7)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赤壁赋》)
答:代词,……的(地方)
(8)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赤壁赋》)
答:介词,相当于“于”,在(每小题1分)
任务二 掌握文言虚词六法推断
——进行前瞻后顾,利用文意解题
方法一 语境推断法
部编版必修下册第1课学习提示:
语气助词是汉语的一个词类,用于句首、句中或句末,表达判断、陈述、疑问、感叹等语气。本课三篇文章中出现的语气助词有“也”“乎”“矣”“哉”“焉”等。阅读文章时,注意体会这些词在不同语境中所表达的不同语气,作一点归纳梳理。
其实,不只是语气助词,虚词通常有多种用法,要确定其具体意义和用法,必须结合具体的上下文,利用文意解题。如2024年新课标Ⅰ卷“思一得当以报汉”中的“以”,结合前后语境“得当”和“报汉”,可以推断出“以”为连词,表目的,翻译为“来”。
5翻译下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注意句子中加点虚词的翻译。(12分)
崔瑗字子玉,早,志好学,尽能传其父业。年十八游学京师,遂天官、历数、《京房易传》。诸儒之。年四十余,始为郡吏。以事系东郡发干狱。狱掾善为《礼》,瑗间考讯时,辄问以《礼》说。其专心好学,虽颠沛必于是。后事释归家,为度辽将军邓遵所辟。居无何,遵被,瑗免归。
(节选自《后汉书·崔瑗传》,有删改)
(1)以事系东郡发干狱。
译文:(崔瑗)因事被关进东郡发干县的监狱。(句意3分,“以”1分)
(2)狱掾善为《礼》,瑗间考讯时,辄问以《礼》说。
译文:狱曹的属吏擅长研究《礼经》,崔瑗不受审讯时,常常拿《礼经》中的有关问题向狱曹的属吏请教。(句意2分,“为”“以”各1分)
(3)后事释归家,为度辽将军邓遵所辟。
译文:后来官司结案,(崔瑗)回到家乡,被度辽将军邓遵征召。(句意3分,“为……所……”1分)
解析:(1)根据句意“(崔瑗)因事被关进东郡发干县的监狱”判断,“以”解释为“介词,因为”。(2)根据句意“狱曹的属吏擅长研究《礼经》”和“常常拿《礼经》中的有关问题向狱曹的属吏请教”可确定,“为”解释为“动词,研究”,“以”解释为“介词,拿”。(3)根据语境,此句主语“崔瑗”与“辟”之间是被动关系,“为……所……”表被动。
理解材料词义 联想平时所学
早(幼年丧父) 可谓智力孤危(孤立)
志好学(坚定,坚决) 将军身被坚执锐(武器)
遂天官(懂得,了解) 明道德之广崇(阐明)
诸儒之(尊敬,以……为宗)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帝王的庙号)
遵被(把罪人杀死) 立诛杀曹无伤(把罪人杀死)
参考译文:
崔瑗字子玉,幼年时父亲去世,他有坚定的意志,热爱学习,能全部继承他父亲的志向。他十八岁时来到京师洛阳交游问学,于是通晓天文、律历、数术、《京房易传》。诸多学者把他当作宗师。(崔瑗)在四十多岁时,才担任郡衙的办事吏员。(崔瑗)因事被关进东郡发干县的监狱。狱曹的属吏擅长研究《礼经》,崔瑗不受审讯时,常常拿《礼经》中的有关问题向狱曹的属吏请教。他专心好学,即使身处颠沛流离之中也一心从事学问。后来官司结案,(崔瑗)回到家乡,被度辽将军邓遵征召。不久,邓遵被杀,崔瑗免职而归。
方法二 标志推断法
一些特殊文言句式是以某些虚词为标志的,如表被动的“见”“于”“为”“为……所……”,表宾语前置的“之”“是”;含有虚词的固定句式“是以”“无以”“有所”等。如2024年新课标Ⅱ卷“却军还众,不犯魏境者,贤干木之操,高魏文之礼也”中的“……者,……也”,是固定句式,意思是“……的原因,是……”。
6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注意标志性虚词。(8分)
今君欲法圣王之服,不法其制,若法其节俭也,则虽未成治,庶其有益也。今君台榭之高,极污池之深而不止,务于刻镂之巧、文章之观而不,则亦与民而仇矣。臣之虑,恐国之危,而公不也。公乃愿致诸侯,不亦难乎?公之言过矣。
(节选自《晏子春秋》)
(1)今君欲法圣王之服,不法其制,若法其节俭也,则虽未成治,庶其有益也。
译文:现在君王想效法圣王的服饰,不效法他们的制度,如果效法他们的节俭,那么即便达不到圣王之治,差不多还是有益的。(“之”“若”“则”“庶”各1分)
(2)公乃愿致诸侯,不亦难乎?公之言过矣。
译文:您竟还想让诸侯来归附,不是很难吗?您的话错了。(句意2分,“乃”“不亦……乎”各1分)
解析:(1)“之”,结构助词,的;“若”,如果;“则”,那么;“庶”,差不多、大概。(2)“乃”,却、竟然;“不亦……乎”,反问句标志,“不是……吗”。
理解材料词义 联想平时所学
今君台榭之高(穷尽) 人穷则反本(困窘,不得志)
文章之观而不(满足) 犹厌言兵(憎恶,嫌弃)
臣之虑(像) 彼与彼年相若也(相当,差不多)
而公不也(安宁) 土地平旷(平坦)
参考译文:
现在君王想效法圣王的服饰,不效法他们的制度,如果效法他们的节俭,那么即便达不到圣王之治,差不多还是有益的。如今君王穷尽楼台亭榭的高耸,竭尽水池的深度而没有止境,致力于刻镂雕花的巧妙、错杂纹饰的美观而不满足,那么就是与民为仇敌了。像我的想法,恐怕国家危险了,您也不得安宁。您竟还想让诸侯来归附,不是很难吗?您的话错了。
方法三 句位推断法
一些虚词在句中不同位置起不同作用。如“其”,在句首一般作代词,如“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还常作语气副词,表反问或揣测,如“其李将军之谓也”。“其”在句中动词后一般是代词,如“秦王恐其破璧”。“其”在名(代)词后一般是语气副词,表期望、祈使语气,如“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7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注意虚词的位置与译法。(8分)
畿内有蝗。上入苑中,见蝗,数枚,举手欲吞之,左右谏曰:“恶物成疾。”上曰:“朕为民受灾,何疾之避?”遂吞之。是岁,蝗不为灾。上曰:“朕每朝,欲一言,未尝不三思,恐为民害。”知起居事杜正伦曰:“臣职在记言,陛下之言失,臣必书之,岂徒有害于今?亦恐贻讥于后。”上悦,赐帛二百段。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有删改)
(1)上曰:“朕为民受灾,何疾之避?”遂吞之。是岁,蝗不为灾。
译文:唐太宗说:“我替百姓受苦受灾,逃避什么疾病呢?”于是,吞下去了。这一年,蝗虫没有成灾。(句意2分,两个“为”各1分)
(2)陛下之言失,臣必书之,岂徒有害于今?亦恐贻讥于后。
译文:陛下的言论有过失,我一定会记录下来,(陛下的错误言论)难道仅仅对现在有害?恐怕也会给后人留下笑柄。(两个“之”、两个“于”每个1分)
解析:(1)第一个“为”,替;第二个“为”,成为。(2)第一个“之”,结构助词,的;第二个“之”,代词,代指陛下的错误言论;第一个“于”,对;第二个“于”,给。
理解材料词义 联想平时所学
数枚(拾取) 薄言掇之(拾取,摘取)
恶物成疾(或许) 而或长烟一空(间或,有时)
朕每朝(到,至) 执策而临之(面对)
欲一言(发出,说出) 窥父不在,窃发盆(打开)
参考译文:
京城附近有蝗虫。唐太宗进入苑中,看到蝗虫,拾取几只,举起手想要吞下,近臣劝谏说:“吃了脏东西或许要生病。”唐太宗说:“我替百姓受苦受灾,逃避什么疾病呢?”于是,吞下去了。这一年,蝗虫没有成灾。太宗说:“我每次上朝,想要说的每一句话,未尝不(经过)多次思考,恐怕伤害了百姓。”知起居事杜正伦说:“我的职责在于记录(陛下的)言论,陛下的言论有过失,我一定会记录下来,(陛下的错误言论)难道仅仅对现在有害?恐怕也会给后人留下笑柄。”太宗很高兴,赏赐给他锦帛两百段。
方法四 语法分析法
这种方法是根据词语在句子中所作的成分来推断其含义,不同的句子成分决定了词语不同的词性和用法。如《鸿门宴》“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句中有三个“为”,前两句的主语分别是“人”和“我”,宾语分别是“刀俎”和“鱼肉”,可见前两个“为”应为动词,作谓语,译为“是”;末句“何辞”,即“辞何”,是动宾结构,主语承前省略,可见句末的“为”是表反问的语气助词。
8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注意加点的虚词的语法作用。(8分)
(苏秦)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黑貂之裘,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秦而归。羸縢履,负书担橐,枯槁,面目黧黑,有愧色。归至家,妻不下纴,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苏秦喟然叹曰:“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是皆秦之罪也。”乃夜发书,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曰:“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期年,揣摩成,曰:“此真可以说当世之君矣!”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有删改)
(1)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是皆秦之罪也。
译文:妻子不把我当作丈夫,嫂子不把我当作小叔,父母不把我当作儿子,这都是我的过错。(句意1分,“以……为……”“之”“也”各1分)
(2)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
译文:哪有去游说国君,而不能让他拿出金玉锦绣,取得卿相的地位的人呢?(“安”“之”“者”“乎”各1分)
解析:(1)“以……为……”,把……当作……;“之”,结构助词,的;“也”,判断句的标志。(2)“安”,哪;“之”,结构助词,的;“者”,……的人;“乎”,句末语气词,表反问。
理解材料词义,联想平时所学
理解材料词义 联想平时所学
说不(实行) 与子偕行(前往)
黑貂之裘(破旧) 因人之力而敝之(损害)
资用乏(尽) 抢呼欲绝(绝命)
秦而归(离开) 连峰去天不盈尺(距离)
枯槁(外貌,模样) 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外貌,模样)
有愧色(容貌,面貌) 以状语武(情状,情况)
箧数十(陈列,排列)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陈列,排列)
参考译文:
(苏秦)劝说秦王的奏折多次呈上,而苏秦的主张仍未实行。黑貂皮大衣穿破了,一百斤黄金也用完了,钱财一点不剩,只得离开秦国,返回家乡。他裹着绑腿布,穿着草鞋,背着书箱,挑着行李,模样憔悴,脸又瘦又黑,一脸羞愧之色。回到家里,妻子不下织机,嫂子不去做饭,父母不与(他)说话。苏秦长叹道:“妻子不把我当作丈夫,嫂子不把我当作小叔,父母不把我当作儿子,这都是我的过错。”于是半夜找书,摆开几十只书箱,找到了姜太公的兵书《阴符》,埋头诵读,反复选择、熟习、研究、体会。读到昏昏欲睡时,就拿针刺自己的大腿,鲜血一直流到脚跟,说:“哪有去游说国君,而不能让他拿出金玉锦绣,取得卿相的地位的人呢?”满一年,研究成功,说:“这下真的可以去游说当代国君了!”
方法五 词性界定法
有些文言虚词的词性不一样,用法也不一样。如《兰亭集序》中的“及其所之既倦”和“犹不能不以之兴怀”两句,前一个“之”是动词(求得),后一个“之”是代词(代指“向之所欣……已为陈迹”),通过词性即可推断二者用法不一样。
9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注意加点的虚词的翻译。(8分)
太祖尝弹雀于后园,有臣称有急事请见,太祖亟见之,其所奏乃常事耳。上怒,诘其故。对曰:“臣以尚急于弹雀。”上怒,举柱斧柄撞其口,两齿,其人俯拾齿置怀中。上骂曰:“汝怀齿,欲讼我耶?”对曰:“臣不能讼陛下,自有史官书之。”上既惧又悦,赐金帛慰劳之。
(节选自《涑水记闻》,有删改)
(1)有臣称有急事请见,太祖亟见之,其所奏乃常事耳。
译文:有个臣子说有急事求见,宋太祖急忙召见了他,(但)他上奏的却是普通的事情。(句意2分,“之”“其”各1分)
(2)上怒,诘其故。对曰:“臣以尚急于弹雀。”
译文:宋太祖生气了,责问他这样做的原因。(臣子)回答说:“臣认为这些事情比弹捕鸟雀更紧急。”(句意1分,“其”“以”“于”各1分)
解析:(1)“之”,代词,他;“其”,代词,他。(2)“其”,代词,这样;“以”,认为;“于”,比。
理解材料词义 联想平时所学
上怒(更加) 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痊愈)
两齿(落下) 推堕驸马河中溺死(落下)
其人俯拾齿(缓慢地) 清风徐来(缓慢地)
自有史官书之(应当) 人君当神器之重(主持,掌握)
参考译文:
宋太祖曾经在皇宫的后园弹捕鸟雀。有个臣子说有急事求见,宋太祖急忙召见了他,(但)他上奏的却是普通的事情。宋太祖生气了,责问他这样做的原因。(臣子)回答说:“臣认为这些事情比弹捕鸟雀更紧急。”宋太祖更加生气了,举起斧柄打了臣子的嘴,(臣子)被撞落了两颗牙齿,那个人慢慢弯下腰捡起了牙齿,放在怀里。太祖骂(他)说:“你怀里揣着牙齿,想告我的状吗?”(臣子)回答说:“臣没有资格状告陛下,然而自应当有负责记载历史的官员记录这件事。”宋太祖既害怕又高兴,赏赐了黄金和丝织品安慰犒劳他。
方法六 对称推断法
语言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句子,其对应位置上词语的用法往往相同或相似。由此可根据句中熟悉的虚词的用法,推断对应位置的其他虚词的用法。如“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归去来兮辞并序》)中的“以”和“而”处于对应位置,“而”是表修饰的连词,由此可推断“以”也是表修饰的连词。
10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注意加点的虚词的对称。(8分)
士不以利移,不为患改。孝敬忠信之事,虽死而不悔。智而用私,不如愚而用公,故曰巧伪不如拙诚。学问不倦,所以己也;教不厌,所以治人也。
(节选自《说苑》)
(1)士不以利移,不为患改。
译文:士人不会因为私利而转移志向,(也)不会因为祸患而改变节操。(句意2分,“以”“为”各1分)
(2)智而用私,不如愚而用公,故曰巧伪不如拙诚。
译文:拥有大智慧却用来谋取私利,比不上愚钝却把心思用于为公共利益服务上,所以说虚伪不实比不上虽然愚钝但却真诚。(句意2分,两个“而”各1分)
解析:(1)“以”,因为;“为”,因为。(2)“而”,均为转折连词,却。
理解材料词义 联想平时所学
孝敬忠信之事(做) 陈涉乃立为王(登位,即位)
所以己也(修养) 不效,则治臣之罪(惩处,惩办)
教不厌(教导) 诲人不倦(教导)
参考译文:
士人不会因为私利而转移志向,(也)不会因为祸患而改变节操。做孝敬忠信的事,即使死也不会后悔。拥有大智慧却用来谋取私利,比不上愚钝却把心思用于为公共利益服务上,所以说虚伪不实比不上虽然愚钝但却真诚。不厌倦地求学和发问,这是用来修养自身的;辛勤地教诲他人,这是用来培养他人的。
课时作业2
时间:20分钟 分值:33分
1.(2025·河北石家庄联考)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C )
A.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民之从事
B.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 今者项庄拔剑舞
C.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D.作《师说》以贻之 不赂者以赂者丧
解析:A项,代词,指大葫芦/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句意:我因为它无用而把它击破了。/一般人做事。B项,代词,……的人/助词,用在时间词后,表示时间。句意:圣人是把治理天下作为(自己的)事务的人。/现在项庄拔剑起舞。C项,两个“而”都是连词,表顺承。句意:大败越人,吴王便割地封赏他。/见到没有德行的人就反省自身(有没有同他类似的毛病)。D项,连词,表目的,来/介词,因为。句意:写这篇《师说》来赠送给他。/不割地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割地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
2.(2025·天津新华中学开学考试)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 )
A.敏于事而慎于言 夫子固拙于用大矣
B.加之以师旅 不足以事父母
C.我欲因之梦吴越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D.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广起,夺而杀尉
解析:A项,两个“于”,都是介词,引进动作涉及的对象。句意:做事勤勉而说话谨慎。/先生实在是不善于使用大的东西啊。B项,介词,相当于“把”。句意:有军队来攻打它。/连词,表目的,用来,以便。句意:那就连侍奉父母都做不到。C项,代词,相当于“它”。句意:我为前面越人的话所吸引,想梦游到越地(的天姥山)。/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句意:尊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D项,连词,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句意:一个人如果不讲信用,就不知道他还能做什么。/连词,表承接。句意:吴广奋起,夺过剑,杀死了那名将尉。
3.(2025·重庆西南大学附中定时检测)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B )
A.蚓无爪牙之利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B.故木受绳则直 则群聚而笑之
C.顺风而呼 犹且从师而问焉
D.风雨兴焉 或师焉,或不焉
解析:A项,不同。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句意: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想要人没有疑惑太难了。B项,相同。都是连词,就。句意:所以木材经墨绳量过就会变直。/就成群地聚集在一起嘲笑他。C项,不同。连词,表修饰/连词,表承接。句意:顺着风呼喊。/尚且跟从老师学习,向他请教。D项,不同。兼词,相当于“于此”/语气词。句意:风雨在这里兴起。/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不向老师学习。
4.(2025·黑龙江牡丹江质检)下列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D )
A.苏子愀然 何为其然也
B.扣舷而歌之 侣鱼虾而友麋鹿
C.惟江上之清风 哀吾生之须臾
D.寄蜉蝣于天地 徘徊于斗牛之间
解析:A项,形容词词尾,表示“……的样子”。句意:苏轼的容色改变。/指示代词,这样。句意:(曲调)为什么这样(悲凉)呢?B项,连词,表修饰。句意:(用手)叩击着船舷高歌。/连词,表并列。句意:以鱼和虾为伴侣,以麋鹿为朋友。C项,助词,的。句意:只有江水上的清风。/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句意:哀叹我生命的短暂。D项,都是介词,在。句意:如同蜉蝣置身于广阔的天地中。/在斗宿和牛宿之间移动。
5.(2025·黑龙江龙东十校联考)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C )
A.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忽魂悸以魄动
B.为不用力焉
初为《霓裳》后《六幺》
C.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D.因之以饥馑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解析:A项,介词,用。句意:用什么来排解忧闷?只有豪饮美酒。/连词,表并列。句意:忽然魂魄惊动。B项,介词,因为。句意:是因为不用力气。/动词,弹奏。句意:初弹《霓裳羽衣曲》,接着再弹《六幺》。C项,助词,的。句意:鹿群呦呦欢鸣,吃着原野上的艾蒿。/助词,的。句意:驾乘云彩的神仙们纷纷下来。D项,动词,接续。句意:接下来又有饥荒。/副词,于是。句意:于是撰写了这首七言歌行,吟唱一番来赠送给她。
6.(2025·宁夏石嘴山调研)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C )
A.子路率尔而对曰 舍瑟而作
B.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 故乱异家以利其家
C.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臣子之不孝君父
D.焉能治之 愿学焉
解析:A项,连词,表修饰。句意:子路急遽而不加考虑地回答说。/连词,表顺承。句意:把瑟放下,站起来。B项,介词,把。句意:圣人是把治理天下作为(自己的)事务的人。/连词,表目的。句意:所以扰乱他人的家来使自家得利。C项,二者相同。均为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句意: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污泥中长出却不沾染(污秽)。/臣与子不孝敬君和父。D项,于是。句意:于是能对它进行治理。/语气助词,无实义。句意:愿意在这方面学习。
7.(2025·广东深圳质量监测)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相同的一项是(3分)( D )
A.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青麻头伏焉 盘盘焉,囷囷焉
B.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青,取之于蓝 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C.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大王来何操 青泥何盘盘
D.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为武置酒设乐 为君翻作《琵琶行》
解析:A项,兼词,于此。句意: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就在这里产生了。/兼词,于此。句意:一只青麻头蟋蟀伏在那里。/形容词词尾,……的样子。句意:回环曲折。B项,介词,在。句意:头发花白的老人不会在路上背着或顶着东西了。/介词,从。句意:靛青从蓝草中取得。/介词,从。句意:但刀刃就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C项,疑问代词,哪里。句意:为什么心神惶惶不安,到底想要到哪里去?/疑问代词,什么。句意:大王来时带了什么东西?/副词,多么。句意:青泥岭多么盘旋曲折。D项,均为介词,替、给。句意:是谁给大王出的这条计策?/为苏武安排了酒宴和歌舞。/(我要)为你创作一首新诗《琵琶行》。
8.(2025·山东济南学情检测)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D )
A.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金就砺则利
B.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折藏之,归以示成
C.其“恕”乎 其皆出于此乎
D.风乎舞雩,咏而归 若无罪而就死地
解析:A项,均为连词,就。句意:知道事物的先后次序,那就接近大学的宗旨了。/金属制的刀斧等拿到磨刀石上去磨就能变得锋利。B项,均为介词,把。句意:一概都把修养自身作为根本。/就把纸片折叠好装起来,回家后交给成名看。C项,均为副词,表推测,大概。句意:那大概就是“恕”吧!/大概都出于这个原因吧?D项,连词,表修饰。句意:在舞雩台上吹吹风,唱着歌回家。/连词,表转折。句意:它没有罪过却走向死地。
9.(2025·北京第六十六中学开学考试)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D )
A.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不拘于时
B.仁以为己任 以不忍人之心
C.人而不仁 知止而后有定
D.人之有是四端也 若火之始然
解析:A项,介词,引出动作对象。句意:多知道一些鸟兽草木的名字。/介词,被。句意:不受时俗的限制。B项,介词,把。句意:把实现仁道作为自己的责任。/介词,用。句意:用怜爱别人的心。C项,连词,表假设,如果。句意: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连词,表承接。句意:知道要达到的“至善”境界,则志向坚定不移。D项,都作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句意:人有这四种发端。/像火刚刚开始燃烧。
10.(2025·河北衡水中学综合素质评价)下列选项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 )
A.眼成穿而骨化石 恶得不禁恶而劝爱
B.生于毫末 于败堵丛草处
C.泉之始达 吴王使之将
D.犹且从师而问焉 就有道而正焉
解析:A项,均为连词,表并列关系。句意:望眼欲穿,化骨为石。/怎么能不禁止互相仇恨而鼓励相爱呢?B项,介词,从。句意:从细如针毫时长起来的。/介词,在。句意:在破败的墙壁、草丛处。C项,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句意:泉水刚刚开始涌出。/代词,他。句意:吴王便命他率领军队。D项,代词,他。句意:尚且跟从老师学习,向他请教。/句末语气词。句意: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
11.(2025·福建三明质检)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B )
A.遂取楚之汉中地 臣闻求木之长者
B.小人喻于利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C.其后秦欲伐齐 故贼人以利其身
D.死而不亡者寿 我树之成而实五石
解析:A项,助词,的。句意:于是夺取了楚国的汉中一带。/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句意:我听说,要想使树木生长得茂盛。B项,均为介词,引出对象。句意:小人通晓的是利益。/多知道一些鸟兽草木的名字。C项,指示代词,那。句意:那之后秦国准备攻打齐国。/人称代词,自己。句意:所以伤害他人来使自身得利。D项,连词,表转折,却。句意:死却不朽的人就是长寿。/连词,表顺承。句意:我将它培植起来后,结出的果实能容得下五石的东西。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