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一轮复习】05.第四讲 文言断句:五大标志,三大步骤(讲义 教师版)-2026版语文统编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高三一轮复习】05.第四讲 文言断句:五大标志,三大步骤(讲义 教师版)-2026版语文统编版

资源简介

第四讲 文言断句:五大标志,三大步骤
任务一 学习文言断句五大标志
——根据标志判断,结合语法作答
断句的基础在于领会全篇的文意,断句前不要急于答题,先读几遍原文,力求对原文内容有个大致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分析难断的句子。语感对断句有很大的帮助,除此之外,还可以借助一些方法。
标志一 找虚词,定句读
虚词是明辨句读的重要标志,尤其是语气词和一些连词,它们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
如:盖、惟、斯、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常常用在句首。
有些复音虚词大体上都位于一句话的开头,这些词前一般要断句。比如:且夫、若夫、已而、至若、于是、虽然、然则、是故、然而、犹且、至于、向使、纵使等。
也、矣、与(欤)、焉、哉、乎、耶(邪)等语气词常常用在句尾。
以、于、为、而、则等虚词常常用在句中。如: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师说》)
1(2023·新课标Ⅱ卷T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李)靖曰:“臣观《苻坚载记》曰:‘秦军皆溃败,唯慕容垂一军独。坚以千余骑之,垂子宝劝垂杀坚,不。’此有以见秦师之乱。慕容垂独全,盖坚为垂所陷矣。夫为人所陷而欲胜敌不亦难乎臣故曰无术焉苻坚之类是也。”
(节选自《唐太宗李卫公问对》)
夫为人所陷而欲胜敌不亦难乎臣故曰无术焉苻坚之类是也。
答案:EFG
解析:句意:被人所陷害而想取胜于敌人,不是很困难吗?所以我说的不懂用兵之术的人,苻坚就是这类。“欲”的宾语是“胜敌”,且“不亦……乎”是固定句式,常用于委婉地提出问题,应独立成句,所以“胜敌”后E处应断开,“乎”后F处应断开;“焉”用在句末,其后“苻坚”作下一句的主语,因此“焉”后G处应断开。
理解材料词义 联想平时所学
秦军皆溃败(众,各) 投诸渤海之尾(兼词,之于)
唯慕容垂一军独(保全) 千万不复全(保全)
坚以千余骑之(前往,奔向) 皆欲赴诉于王(前往,奔向)
不(实现,成为事实) 未果,寻病终(实现,成为事实)
盖坚为垂所陷矣(明显) 名实已明(明确,清楚)
参考译文:
李靖回答:“我看《苻坚载记》说:‘(淝水之战时)前秦各军都溃败了,唯独慕容垂的一支部队独自得以保全。苻坚率领千余骑投奔慕容垂,慕容垂的儿子慕容宝劝慕容垂杀了苻坚,没有实现。’从中可以看出秦军的混乱。慕容垂的军队独自得以保全,可见苻坚被慕容垂所陷害已经很明显了。被人所陷害而想取胜于敌人,不是很困难吗?所以我说的不懂用兵之术的人,苻坚就是这类。”
标志二 找名代(名词、代词),定句读
名词常作主语、宾语等,断句时可先找出名词,如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官职名等,这些名词如果作主语,那么其前面就可以断句;如果作宾语,那么其后面就可以断句。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
如《鸿门宴》中“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先用全称,后文“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中的“哙曰”就不再提姓。
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代词,基本上就可以断出句读了。如:
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项脊轩志》)
常见代词有:吾、余、予,表示“我”;尔、汝(女)、公、卿、君、若,表示“你”;彼、其、之,表示“他”;此、是、斯、兹、夫,表示“这”。
2(2024·新课标Ⅱ卷T10)材料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文侯受子夏经艺,客段干木,其闾,未尝不也。秦尝欲魏,或曰:“魏君贤人是礼国人称仁上下和合未可图也。”文侯由此得誉于诸侯。
(节选自《史记·魏世家》)
魏君贤人是礼国人称仁上下和合未可图也。
答案:CEH
解析:句意:魏国国君礼待贤人,魏国人都称赞他的仁德,上下和谐同心,不能谋取。“国人称仁”中,“国人”是名词,作主语,其前C处应断开;“上下和合”是主谓结构,句意完整,在后面的H处断开;“上下”是名词,作主语,其前E处应断开。
理解材料词义 联想平时所学
其闾(经过) 过故人庄(拜访)
未尝不也(扶轼表示敬意) 登轼而望之(车前横木)
秦尝欲魏(讨伐) 平伐其功(自夸,炫耀)
参考译文:
文侯师从子夏学习儒家经艺,以客礼对待段干木,经过他居住的乡里,没有一次不扶轼表示敬意的。秦国曾想进攻魏国,有人说:“魏国国君礼待贤人,魏国人都称赞他的仁德,上下和谐同心,不能谋取。”文侯因此在诸侯中得到赞誉。
标志三 察对话,定句读
在文言文中,可借助“曰”“云”“言”“谓”“道”等动词来判断人物的对话,进行断句。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时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可以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来断句。如:
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鸿门宴》)
3(2023·全国甲卷T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周)尧卿十二丧父,忧如成人,见母氏则情忍哀,不欲其意。母异之谓族人曰是儿爱我如此多知孝养我矣。”能孝养,如母之言。
(节选自《隆平集·儒学行义》)
母异之谓族人曰是儿爱我如此多知孝养我矣。
答案:BDG
解析:句意:母亲对他感到诧异,对亲戚说:“这个儿子这样关怀我,非常懂得孝顺赡养我。”“之”是代词,指代周尧卿,“母异之”主谓宾齐全,所以B处应断开。“曰”是“说”的意思,习惯上“曰”后,即D处应断开。“多”字置于动词前,表示程度的增强,修饰的是“知孝养”;“如此”是“这样”的意思。从语义上看,这是周母感慨儿子对自己的关心竟然到了这样的程度,因此“如此”后,即G处应断开。
理解材料词义 联想平时所学
忧 如成人(忧,忧伤) 凄凄惨惨戚戚(悲愁、哀伤的样子)
情忍哀(抑制) 抑本其成败之迹(或者,还是)
不欲其意(伤害) 何伤乎(妨害)
能孝养(最终) 而卒莫消长也(终究)
如母之言(志向) 处处志之(做记号)
参考译文:
周尧卿在十二岁时失去了父亲,悲伤哀痛得就像成年人,见到母亲就抑制情感、忍耐哀痛,不想让母亲伤心。母亲对他感到诧异,对亲戚说:“这个儿子这样关怀我,非常懂得孝顺赡养我。”(尧卿)后来果然赡养孝顺母亲,他的志向如同母亲所说的那样。
标志四 据修辞,定句读
(1)顶真——顶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形式,能使句子前后相承,语势连贯。如:
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永州八记》)
(2)排偶——排比、对偶是文言文中最常见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多四六句,是文言文语言上的一大特点。这一特点,为断句提供了方便。如: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季氏将伐颛臾》)
4(2024·广西柳州零模T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民富则安乡重家敬上而从教贫则危乡轻家相聚而犯上。饥寒切身而不行者,矣。明主之也,分其业而其事。
(节选自傅玄《傅子·安民》,有删改)
民富则安乡重家敬上而从教贫则危乡轻家相聚而犯上。
答案:BDG
解析:句意:百姓富裕就会安于乡土、看重家庭,敬重长官并服从教化;贫困则会鄙视乡土、轻视家庭,聚集在一起触犯上级。“安乡重家”和“敬上而从教”都是“民富”状态下的百姓的思想行为,两组词语之间是并列关系,B处断开;“贫则危乡轻家”省略主语“民”,D处断开;“贫则危乡轻家”与前文的“富则安乡重家”结构一致,表达了相反的意思,故“贫则危乡轻家”后G处断开。
理解材料词义 联想平时所学
饥寒切身而不行 者(坏事) 觉今是而昨非(不对,错误)
矣(少,缺少) 少言寡语(少,缺少)
明主之也(治理国家) 不效则治臣之罪(惩处,惩办)
分其业而其事(专心做好) 六王毕,四海一(统一)
参考译文:
百姓富裕就会安于乡土、看重家庭,敬重长官并服从教化;贫困则会鄙视乡土、轻视家庭,聚集在一起触犯上级。饥饿寒冷切身,而不干坏事的人,太少了。贤明的君主治理国家,总是使百姓各自从事不同的职业,同时专心做好他们的事情。
标志五 辨句式,定句读
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对文言文断句有着非常大的帮助。
(1)判断句、反问句、被动句等特殊句式。“……者,……也”是典型判断句式;“不亦……乎”“安……哉”“何……为”是反问句式;“为……所……”“受……于……”“见……于……”是被动句式。如: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十二章》)
(2)倒装句的语序最值得注意。
(3)其他固定句式。“如……何”“况……乎”等是固定句式。
5(2024·全国甲卷T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刘备为吕布所袭奔于操程昱以备有雄才劝操图之。操曰:“今收揽英雄时,杀一人而天下之心,不可也。”然此犹非与操有怨者。臧霸先陶谦,后助吕布,布为操所擒,霸藏匿,操募得之,以霸为琅邪相。
(节选自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七)
刘备为吕布所袭奔于操程昱以备有雄才劝操图之。
答案:BDG
解析:句意:刘备被吕布袭击,投奔曹操。程昱认为刘备有出众的才能,劝曹操想办法杀死他。“为……所……”是被动句的标志,“刘备为吕布所袭”句子结构完整,其后B处应断开;“奔于操”意为投奔曹操,其后D处应断开;“程昱”是人名,“以”的意思是“认为”,“备有雄才”作其宾语,语意完整,其间E、F处不应断开,G处应断开;“劝操图之”的主语是“程昱”,“操”既作“劝”的宾语,又作“图之”的主语,其间H处不应断开。
理解材料词义 联想平时所学
杀一人而天下之心(失去), 无失其时(错过)
臧霸先陶谦(跟随)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跟从)
以霸为琅邪相(就) 来即我谋(就,靠近)
参考译文:
刘备被吕布袭击,投奔曹操。程昱认为刘备有出众的才能,劝曹操想办法杀死他。曹操说:“现在正是招揽英雄的时候,杀死刘备一个人而失去天下人的拥护,这是不可以的。”但他还不是与曹操有仇的人。臧霸先跟随陶谦,后来又帮助吕布,吕布被曹操擒获,臧霸躲藏起来,曹操经过广泛搜求找到臧霸,就任命他为琅邪相。
任务二 掌握文言断句三大步骤
——结合内外语境,注意先易后难
做文言断句题,需注意以下几个原则:
1.字句意思要讲通
示例:史可法,明臣也,其不屈正也。(《两般秋雨盦随笔·史阁部书》)
分析:句中的“其不屈正也”令人费解,中间应点断,即“其不屈,正也”。意思是他的英勇不屈是正义的。
2.内容要符合情理
示例:太祖在江州,遣诸将陈德华、高费聚等分三路兵往援,皆不利。(《明通鉴》)
分析:按以上标点,“陈德华、高费聚”只有两个人,与下文所说“三路兵”相矛盾,且史载无此二人,应该是“陈德、华高、费聚”三人。故此句标点应为“太祖在江州,遣诸将陈德、华高、费聚等分三路兵往援,皆不利”。
3.要兼顾古汉语词汇、语法、音韵、修辞以及古代文化知识
示例:夫唯禽兽无礼,……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礼记》)
分析:“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令人费解,这是把两个相邻的意义不同的单音词当作双音词或词组,致使该断的地方没有断开。此处标点应为“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作”在这里是“兴起、出现”的意思。
示例:古今英才贵位,其所生往往出自卑贱非第,无损于其子之贤,而愈形其母之贵。(《不下带编》)
分析:按以上标点把“非第”与“卑贱”并列连读,显然是将其理解为名词成分,意为“不是高贵的门第”。其实,“非第”是两个副词连用,“非第”即“非但”“不仅”的意思,与下句“而愈”相呼应,因此标点应为“古今英才贵位,其所生往往出自卑贱,非第无损于其子之贤,而愈形其母之贵”。
6(2025·江西重点中学联考T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德祐初,江上报急,诏天下勤王。天祥捧诏涕泣,使陈继周发郡中豪杰并结溪峒蛮使方兴召吉州兵诸豪杰皆应,有众万人。事闻,以江西提刑安抚使召入卫。其友之,曰:“今大兵三道行,郊畿,内地,君以乌合万余之,是何异驱群羊而搏猛虎?”
(节选自《宋史·文天祥传》,有删改)
使陈继周发郡中豪杰并结溪峒蛮使方兴召吉州兵诸豪杰皆应
答案:CEH
解析:第一步,理解大意:派陈继周征发郡中豪杰,同时联合溪峒少数民族,派方兴召吉州军队前来,各位英雄都回应。第二步,巧抓标志:“陈继周”与“发”为主谓结构,A处不能断开;“郡中”是“豪杰”的定语,B处不能断开;“发郡中豪杰”为动宾结构,应在其后C处断开;“并”作“结”的状语,D处不能断开;“溪峒蛮”作“结”的宾语,应在E处断开;“方兴”作“使”的宾语,F处不能断开;“吉州兵”作“召”的宾语,“诸豪杰”为下句的主语,故应在H处断开。第三步,断后通读。
理解材料词义 联想平时所学
其友之(阻止) 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阻止,使……止)
今大兵三道行(击鼓) 虎鼓瑟兮鸾回车(弹奏)
郊畿(攻破) 国破山河在(残破,破败)
内地(迫近) 日薄西山(迫近)
君以乌合万余之(前往) 吾今且赴府(前往)
参考译文:
德祐初年,江上告急,(皇上)下诏号召天下起兵救援。文天祥捧着诏书大哭,派陈继周征发郡中豪杰,同时联合溪峒少数民族,派方兴召吉州军队前来,各位英雄都回应,集中一万人的军队。事情上报,(皇上)任命(文天祥)为江西提刑安抚使,召他进京防卫。友人阻止文天祥说:“如今蒙古大军分三路击鼓前来,攻破京郊,迫近内地,你以仓促集合的一万多人前往抵抗,这跟驱赶羊群去和猛虎搏斗又有何不同?”
课时作业4
时间:20分钟 分值:30分
1.(2025·黑龙江哈尔滨联考)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吴楚反,闻,晁错谓丞史曰:“夫袁盎多受吴王金钱,专为蔽匿,言不反。今果反,欲请治盎,盎宜知计谋。”丞史曰:“事未发,治之有绝。今兵西乡,治之何益!且袁盎不宜有谋。”晁错犹与未决。人有告袁盎者,袁盎恐,夜见窦婴,为言吴所以反者,愿至上前口对状。窦婴入言上,上乃召袁盎入见。袁盎具言吴所以反状以错故独急斩错以谢吴吴兵乃可罢。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袁盎晁错列传》,有删改)
袁盎具言吴所以反状以错故独急斩错以谢吴吴兵乃可罢。
答案:CEG
解析:“袁盎具言吴所以反状”主谓宾结构完整,主语是“袁盎”,谓语是“具言”,宾语是“吴所以反状”,应独立成句,所以C处断开;“以错故”,介词结构作状语,修饰后面的“独急斩错以谢吴”,放在前面单独成句,所以E处断开;“独急斩错以谢吴”的主语是省略了的“上”,谓语是“急斩”,宾语是“错”,目的状语是“以谢吴”,而“吴兵”是后一句的主语,所以G处断开。
参考译文:
吴楚叛乱的消息传到京城,晁错对丞史说:“袁盎接受了吴王的许多金钱,专门为他遮掩,说他不会反叛。现在他反叛已成事实,我打算请求处治袁盎,袁盎应当知道叛乱的阴谋(却不上报)。”丞史说:“事情还没有暴露出来,就惩治他,可能中断叛乱阴谋。现在叛军向西进发,惩办袁盎有什么好处呢!况且袁盎也不该参与过谋反。”晁错犹豫不决。有人将这件事告知了袁盎,袁盎害怕,连夜去见窦婴,向他说明吴王反叛的原因,希望能到皇上面前亲口陈述情况。窦婴进宫向皇上报告了,皇上于是召袁盎进宫会见。袁盎详细地说明了吴王谋反的原因,是晁错的缘故,只有立即斩杀晁错向吴王谢罪,吴军才可能停止(进军)。
2.(2025·广东广州联考)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臣光曰:《易》曰:“师出以律,否臧凶。”言治众而不用法,无不凶也。李广之将,使人人自便,以广之材,如此焉可也;然不可以为法。何则?其继者难也,况与之并时而为将乎?夫小人之情乐于安肆而昧于近祸彼既以程不识为烦扰而乐于从广将仇其上而不服。然则简易之害,非徒广军无以禁虏之仓卒而已也。故曰“兵事以严终”,为将者亦严而已矣。然则效程不识,虽无功犹不败;效李广,鲜不覆亡哉!
(节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汉纪九》,有删改)
夫小人之情乐于安肆而昧于近祸彼既以程不识为烦扰而乐于从广将仇其上而不服。
答案:ACF
解析:“小人之情”为主语,可单独断开表强调,A处断开;“乐于安肆而昧于近祸”是对“小人之情”两个方面的阐述,“而”表并列,连接前后两个方面,其后停顿,C处断开;“广”是“从”的宾语,从属于上一句,“将仇……不服”的主语是“彼”,故在F处断开。
参考译文:
臣司马光曰:《易经》说:“军队一出动就要有严格的军纪,否则,不论胜败都会发生灾祸。”这是说统领大军而不用法纪,没有不发生灾祸的。李广统领军队,让士兵自由行动,以李广的才能,这样是可以的;但是不能把他的方法引为楷模来效法。为什么呢?他的继任者会很难办,更何况与李广同时做将领的人呢?普通人的性情,本就是喜好安乐放纵而看不到接近的祸害,那些士兵们既然认为程不识治军严苛烦扰,而乐于跟随李广,就将仇视他们的长官而不服从指挥。如此,那么管理军队简易的危害,就不仅仅是李广的军队无法抵挡敌人突然袭击这一点了。所以说“军队的事情要始终严格”,做将领的,也要严格要求部下罢了。如此,那么仿效程不识用兵,即使没有功绩也还可以保证不失败;如果效法李广的方法,很少能避免全军覆灭的结局啊!
3.(2025·江西南昌开学考试)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曾性至孝,闺门整肃,年老之后,与妻相见,皆正衣冠,相待如宾。己南向妻北面再拜上酒酬酢既毕便出。然性奢豪,帷帐车服,穷极绮丽,厨膳滋味,过于王者。刘毅等数劾奏曾侈忲无度,帝以其重臣,一无所问。
(节选自《晋书·何曾传》)
己南向妻北面再拜上酒酬酢既毕便出。
答案:BDF
解析:“己南向”“妻北面”,是对称的句式结构,说明何曾和妻子的位置朝向,且都是主谓宾结构,可分别断开,故在B、D处断开。“再拜”修饰“上酒”,中间不断开,且“酬酢”属于下句,故在F处断开。
参考译文:
何曾生性极为孝顺,家门治理得严肃庄重,年老之后,与妻子相见,都端正衣冠,像对待宾客一样相互行礼。自己面向南,妻子面向北,两次拜礼献上酒,应酬完毕就退出来。然而何曾生性奢侈豪华,帷幕床帐车舆服饰极其华丽,饮食的味道超过了君王。刘毅等人多次弹劾何曾奢侈过度,皇帝因为他是重臣,一概不过问。
4.(2025·江苏徐州质量监测)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后稷曰:“所以务耕织者,以为本教也。”是故天子亲率诸侯耕帝籍田,大夫士皆有功业。是故当时之务,农不见于国,以教民尊地产也。后妃率九嫔蚕于郊桑于公田是以春秋冬夏皆有麻枲丝茧之功以力妇教也。是故丈夫不织而衣,妇人不耕而食,男女贸功以长生,此圣人之制也。故敬时爱日,非老不休,非疾不息,非死不舍。
(节选自《吕氏春秋·上农》)
后妃率九嫔蚕于郊桑于公田是以春秋冬夏皆有麻枲丝茧之功以力妇教也。
答案:BDG
解析:“后妃率九嫔蚕于郊”是介词结构后置句,正常语序为“后妃率九嫔于郊蚕”,中间不能断开,所以B处断开;“桑于公田”承接前面的主语,也是介词结构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于公田桑”,中间不能断开,所以D处断开;“是以春秋冬夏皆有麻枲丝茧之功”动宾结构完整,应独立成句,“是以”表示总结,置于句首,“春秋冬夏”为状语,修饰动词谓语“有”,宾语为“麻枲丝茧之功”,所以G处断开。
参考译文:
后稷说:“之所以要致力于耕织,是因为它是教化的根本。”因此,天子亲自率领诸侯耕种田地,大夫和士人也都有各自的职事。所以,正当农事大忙之时,百姓不得在都城中出现,以此来教育他们重视田地里的生产。后妃率领九嫔到郊外去养蚕,到公田去采桑,因而一年四季都有绩麻缫丝之类的事情要做,以此来尽力于对妇女的教化。所以,男子不织布却有衣穿,妇女不种田却有饭吃,男女交换劳动所得便能够维持生活,这便是圣人的法度。所以,一定要慎重对待农时,珍惜时光,不是年老不能够停止劳作,不是患病不能够休息,不到死日不能够舍弃农事。
5.(2025·山东烟台限时训练)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良尝学礼淮阳。东见仓海君。得力士,为铁椎重百二十斤。秦皇帝东游,良与客狙击秦皇帝博浪沙中,误中副车。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求贼甚急为张良故也。良乃更名姓,亡匿下邳。
(节选自《史记·留侯世家》)
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求贼甚急为张良故也。
答案:ACF
解析:“秦皇帝大怒”是主谓结构,语意完整,故A处断开;“大索天下”是省略介词的介词结构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于)天下大索”,中间不能停顿,且本句承前省略主语“秦皇帝”,主谓完整,故C处断开;“求贼”为动宾结构,“甚急”作补语,故F处断开。
参考译文:
张良曾经在淮阳学习礼法。(他)在东方见到了仓海君。(他)找到一个大力士,造了一个一百二十斤重的铁锤。秦始皇到东方巡游,张良与大力士在博浪沙这个地方袭击秦始皇,失误击中了副车。秦始皇大怒,在全国大肆搜捕,寻拿刺客非常急迫,这是因为张良的缘故。张良于是改名换姓,逃到下邳躲藏起来。
6.(2025·山东菏泽质检)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下面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人主之患,不在乎不言用贤,而在乎诚必用贤。夫言用贤者,口也;却贤者,行也。口行相反而欲贤者之至不肖者之退也不亦难乎!夫耀蝉者,务在明其火、振其树而已。火不明,虽振其树,无益也。今人主有能明其德,则天下归之,若蝉之归明火也。
(节选自《荀子·致士》)
口行相反而欲贤者之至不肖者之退也不亦难乎!
答案:BEG
解析:“口行”是主语,“相反”是谓语,二者构成主谓句,结构和语意完整;“而”是连词,表转折,一般用于句首,其前B处断开。“贤者”是主语,“至”是谓语,“不肖者”是“退”的主语,“贤者之至”与“不肖者之退”结构相同,故中间E处断开。“也”是句末语气词,G处断开。
参考译文:
君主的忧患,不在于不谈论任用贤人,而在于(能否)坚决地去任用贤人。谈论任用贤人,是口头上的;拒绝贤人,是行动上的。口头上和行动上相反,却想要贤能的人前来,不贤的人退去,不是很难的吗!用火光照蝉捕捉的人,只要务求使他的火光明亮、摇动树身罢了。如果灯火不亮,那么即使摇动树身,也毫无用处。现在如果有能够彰明自己德行的君主,那么天下就会归顺他,像蝉归向明亮的火光一样。
7.(2025·河南许平汝名校联考)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秋七月壬子,高祖①率兵西图关中,以元吉为镇北将军、太原留守。癸丑,发自太原,有兵三万。丙辰,师次灵石县,营于贾胡堡。隋武牙郎将宋老生屯霍邑以拒义师。会霖雨积旬馈运不给高祖命旋师太宗切谏乃止。
(节选自《旧唐书·高祖本纪》)
注 ①高祖:唐高祖李渊,其子李世民即唐太宗。
会霖雨积旬馈运不给高祖命旋师太宗切谏乃止。
答案:BDF
解析:“积旬”是“霖雨”的时间状语,中间不应断开,应在“旬”后面B处断开;“不给”是“馈运”的谓语,构成主谓结构,中间不应断开,应在“给”后D处断开;“命”的主语为“高祖”,宾语为“旋师”,句子结构完整,中间不应断开,应在“师”后F处断开;“太宗切谏”是主谓结构,中间不应断开。
参考译文:
秋季七月壬子日,唐高祖李渊率领军队向西谋取关中地区,任命李元吉为镇北将军、太原留守。癸丑日,从太原出发,有三万士兵。丙辰日,军队驻扎在灵石县,在贾胡堡扎营。隋朝的武牙郎将宋老生屯驻在霍邑来抵御义师。恰逢连续十多天的秋雨,军粮运输供应不上,唐高祖命令回师,唐太宗恳切劝谏才停止回师。
8.(2024·湖南长沙一模)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吴子曰:“凡战之要必先占其将而察其才因形用权则不劳而功举。其将愚而信人,可诈而诱;贪而忽名,可货而赂;轻变无谋,可劳而困;上富而骄,下贫而怨,可离而间;进退多疑,其众无依,可震而走;士轻其将,而有归志,塞易开险,可邀而取。”
(节选自《吴子·论将第四》,有删改)
凡战之要必先占其将而察其才因形用权则不劳而功举。
答案:ADF
解析:“凡战之要”为偏正短语,在句中作主语,表示强调,可在其后A处断开;“必先占其将而察其才”是由“而”顺承的两个动宾结构,“其将”是“占”的宾语,“其才”是“察”的宾语,故在D处断开;“用权”是动宾结构,“则”用于连接条件和结果,多在“则”前断开,故在F处断开。
参考译文:
吴子说:“大凡作战的要领,必定首先探知敌将是谁并充分了解他的才能。根据敌人情况采取权变的方法,那么不费多大力气就可取得成功。敌将愚昧而轻信于人,可用欺骗的手段来引诱他;(敌将)贪利而不顾名誉,可用财物贿赂他;(敌将)轻率变更计划而没有谋略,可以使他的军队疲劳困乏;上级富裕而骄横,下级贫穷而怨愤,可以离间他们;进退犹豫不决,部队无所适从,可震慑吓跑他们;士卒藐视其将领,产生归家意向的,就堵塞平坦道路,(假装)打开险阻道路,可以半路拦截然后消灭他们。”
9.(2025·河北邯郸开学考试)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后之数羽之罪者,皆曰:“夺汉王之关中,负信义于天下,此所以亡。”嗟夫!使项氏无意于王,而徒夺汉王之关中,则谓其得罪于区区之信义可也。如其有意于王而夺之是得计也惟其知夺而不知有此所以亡耳。
(节选自何去非《何博士备论·楚汉论》)
如其有意于王而夺之是得计也惟其知夺而不知有此所以亡耳。
答案:BDG
解析:“于王”是“有意”的后置状语,中间不应断开;“夺”的宾语为“之”,所以应在“之”后面断开,即在B处断开。“得”的宾语为“计”,“也”为句末语气词,所以应在“也”后面断开,即在D处断开。第一个“知”的宾语为其后的“夺”,“不知”的宾语为“有”,所以中间不应断开,应在“有”后面G处断开。
参考译文:
后世数落项羽过错的人都说:“项羽夺取了汉王的关中,在天下人面前违背了信义,这是他灭亡的原因。”唉!假使项羽无意称王于天下,而仅仅夺取了汉王的关中,那么说他背弃了区区的信义是可以的。假如他本来就对称王于天下有想法而夺取了关中,这是他的计策成功了。但他只知道夺取关中却不知道保有关中,这才是他灭亡的原因。
10.(2025·四川成都调研)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及其举国托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贰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
(节选自陈寿《三国志》)
及其举国托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贰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
答案:BDG
解析:“心神”是主语,“无”是谓语,“贰”是宾语,主谓宾齐全,应在其前后分别断开,即B、D处断开。“君臣之至公”与“古今之盛轨”是对称结构,中间G处断开。
参考译文:
先主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宽容厚道,了解人才礼贤下士,有汉高祖的风范,有英雄的气度。等到他把整个国家和辅佐太子的大事托付给诸葛亮,而毫无疑心,确实是君臣都出于最大的公心,是古往今来最好的典范。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