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一轮复习】06.第五讲 词语解说:两大热点,三步判断(讲义 教师版)-2026版语文统编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高三一轮复习】06.第五讲 词语解说:两大热点,三步判断(讲义 教师版)-2026版语文统编版

资源简介

第五讲 词语解说:两大热点,三步判断
任务一 学习词语解说两大热点
——理解词语含义,把握相关知识
近三年新课标卷(或新高考卷)的第11题题干设置是“下列对材料中(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从题干指令看,本题是综合性考查,涉及的面很广,至少有三个方面:
一是所考词语在文中的意思,尤其要区分多义词的语境意思。如果题目出得难一点,可能还会考教材中没有出现过的意思,甚至会考区别于词典解释的临时意义。
二是与所考词语相关的其他方面的理解,比如与成语中的相同词语的意思进行比较,与之前学过的教材中某处词义是否一致,是否涉及古今变化等。
三是命题人的“解说”是否合乎原文语境,包括与人物形象、作品主题的关联,有没有过度解读或偏狭理解等,如2023年新课标Ⅰ卷对“具臣”的解说,就是命题人根据语境推测出来的。
热点一 文言词语(包括句式)
主要考查课内外文言词语的意义,此处不再详细讲解,可参考“第一讲 文言实词:五大考点,七法推断”“第二讲 文言虚词:四大考向,六法推断”“第三讲 文言句式:八大考点,两大方法”。考查形式主要是与教材词语或常见成语、俗语进行对照比较,类型主要包括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文言通假、文言句式等。
1阅读原文,判断下面选项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1分)
(1)一词多义
①(2024·全国甲卷)盖操当初起时,方欲藉众力以成事,故以此奔走天下。
A.藉,凭借、借助,与《陈涉世家》中“藉第令毋斩”的“藉”意思相同。( × )
提示:两个“藉”意思不同。藉:凭借,借助/即使,假若。句意:正是想借助众人的力量来成就大业。/即使能免于斩刑。
译文:曹操当初起事时,正是想借助众人的力量来成就大业,所以以此奔走天下。
②(2024·全国甲卷)关、张、赵云,自少结契,终身奉以周旋,即羁旅奔逃,无寸土可以立业,而数人者患难相随,别无贰志。
B.即,即使,与《桃花源记》中“太守即遣人随其往”的“即”意思不同。( √ )
提示:即:即使,尽管/就,即刻。句意:即使在刘备颠沛流离、奔走逃命、无寸土之地可建立功业时。/太守即刻派遣人员跟随他前往。
译文:关羽、张飞、赵云,自年轻时(与刘备)结交,终身拥立刘备与敌人对抗,即使在刘备颠沛流离、奔走逃命、无寸土之地可建立功业时,这几人也患难与共,毫无二心。
(2)古今异义
①(2023·新课标Ⅱ卷)凡战,若我众敌寡,不可战于险阻之间,须要平易宽广之地。
A.平易,指地形平坦,古代常用于描述地貌,也可用于描述人的性情,指性情温和。( √ )
译文:大凡作战,如果兵力对比我众敌寡时,不能与敌军在险狭之地交战,一定要选择平坦开阔的地域作战场。
②(2022·新高考Ⅱ卷)吴汉爵位奉赐最尊重,然但治宅,不起巷第。
C.尊重,文中是尊贵显要的意思,现在一般表示敬重、重视,二者的意思不同。( √ )
译文:吴汉爵位奉赐尊贵显要,然而只修宅院,不另建巷第。
(3)词类活用
(2024·新课标Ⅱ卷)四人从太子,年皆八十有余,须眉皓白,衣冠甚伟。上怪之,问曰:“彼何为者?”
B.怪,以……为怪,意动用法,与《师说》中“不耻相师”的“耻”用法相同。( √ )
提示:怪,以……为怪,意动用法/耻,以……为耻,意动用法。句意:皇上对此感到奇怪。/不以拜别人为师为耻。
译文:那四人跟着太子,他们的年龄都已八十多岁,须眉洁白,衣冠非常奇特。皇上对此感到奇怪,问道:“他们是干什么的?”
(4)文言通假
(2024·新课标Ⅱ卷)汉十二年,上从击破布军归,疾益甚,愈欲易太子。及燕,置酒,太子侍。
A.燕,同“宴”,指宴饮,成语有“新婚燕尔”,其中的“燕”字意思与此相同。( × )
提示:燕:同“宴”,宴饮、宴请/同“宴”,安乐、欢乐。句意:等到宴饮的时候,设置酒宴。/新婚燕尔:形容新婚愉快的情形。
译文:汉十二年,皇上随着击败黥布的军队回来,病势更加沉重,愈发想更换太子。等到宴饮的时候,设置酒宴,太子在旁侍奉。
(5)文言虚词
(2024·全国甲卷)子义青州名士,但所托非人耳。孤是卿知己,勿忧不如意也。
D.但,只是,与《记承天寺夜游》中“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的“但”意思相同。( √ )
提示:句意:只是所托非人罢了。/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译文:子义是青州名士,只是所托非人罢了。我是你的知己,不用担心不如意。
(6)词语综合考查(结合用法、结构、成语、修辞)
①(2023·全国甲卷)执母丧,倚庐三年,席薪枕块,虽疾病不饮酒食肉。
A.席薪枕块,文中指居丧时睡在柴草上,枕在土块上,以表示悲伤哀苦之意。( √ )
提示:“席”“枕”均为名词的意动用法。
译文:母亲去世后,他结草庐守孝三年,睡在柴草上,枕在土块上,即使生病也不饮酒吃肉。
②(2023·全国甲卷)贫以利故,为人直其枉,令不可欺,而我欺之,我又何怨?
B.何怨,怨恨什么,“多歧路,今安在”中“安在”表示在哪里,两者结构相同。( √ )
提示:“何怨”是宾语前置的用法,应为“怨何”;“安在”也是宾语前置的用法,应为“在安”。“多歧路,今安在”意思是:歧路纷杂,如今身处何方(或:现在要走的路在哪里)?二者的结构是相同的。
译文:我因为贫穷而追求利益,为人作假证明,县令是不能欺骗的,可我欺骗了他,我又能怨恨什么?
③(2022·新高考Ⅱ卷)上时令人视吴公何为,还言方作战攻具,上常曰:“吴公差强人意,隐若一敌国矣。”
B.差强人意,文中指表现较差,不能令人满意,后来的意思转变为勉强令人满意。( × )
提示:“文中指表现较差,不能令人满意”错,“吴公差强人意,隐若一敌国矣”意思是:吴公能振奋人们的意志,稳重得如同可以匹敌一个国家了。可见“差强人意”在文中是“表现令人满意”的意思。
译文:皇帝时常派人看吴公在做什么,派出的人回来说正在准备作战进攻的装备。皇帝常常说:“吴公能振奋人们的意志,稳重得如同可以匹敌一个国家了。”
④(2022·新高考Ⅱ卷)(吴汉)疾笃,车驾亲临,问所欲言。对曰:“臣愚无所识知,唯愿慎无赦而已。”
D.车驾,文中以帝王所乘车马代指帝王,与古诗文中“丝竹”代指音乐用法相同。( √ )
译文:(吴汉)病重,皇帝亲自看望,问他还有什么话想说。(吴汉)回答说:“为臣愚昧而没有什么见识,只希望陛下千万不要大赦天下罢了。”
热点二 文化常识
2021年之前,高考试卷文化常识的考查内容主要是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一些避讳的说法等。近3年题型变化后,这些依然会考,只是更灵活,也更零散。因此,我们平时要注意积累,尤其是教材中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语境推断词语含义。
所谓“万变不离其宗”,语文教材始终是我们展开复习的根本。立足教材、紧扣教材是我们高考取胜的不二法门。我们不妨高度关注教材中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①初高中教材中所选课文的作家及作品介绍;②课文注释中的重要文化常识;③课文中涉及的重要文化常识。总之,立足教材,抓住重点,随文复习,随文整理。
2判断下列对文化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12分)
(1)姓名称谓
①卿,是古代高级官名,也用作对人的敬称,或是君对臣、上级对下级、长辈对晚辈等的称谓。(《六国论》)( √ )
②“黔首”是指平民、老百姓,多在战国与秦时使用。无爵平民不能服冠,当时平民百姓以黑巾覆头,故称“黔首”。古时亦可称平民百姓为“黎民”“布衣”“庶人”等。(《过秦论》)( √ )
(2)官职科举
①参乘,即“骖乘”,古时站在车右陪乘或担任警卫的人。樊哙是负责在车上保护刘邦的,故名。(《鸿门宴》)( √ )
②绌,指罢免官职。在古代表示“贬官、免官”的词语还有“贬、窜、放、谪、左迁、左除、左降、出、免、夺”等。(《屈原列传》)( √ )
(3)礼仪制度
①(2024·新课标Ⅱ卷)上曰:“烦公幸卒调护太子。”四人为寿已毕,趋去。上起去,罢酒。
C.为寿,向尊长敬酒并祝长寿,《鸿门宴》“沛公奉卮酒为寿”的礼仪与此相同。( √ )
译文:皇上说:“烦劳诸位始终如一(善始善终)地好好调教保护太子。”四个人敬酒祝福已毕,小步快走离去。皇上起身离去,于是结束了酒宴。
②(2024·新课标Ⅱ卷)论者或曰:“魏文式段干木之闾,秦兵为之不至,非法度之功。虽全国有益,非所贵也。”
D.式,同“轼”,指扶轼,与《周亚夫军细柳》“改容式车”的“式”意思相同。( √ )
提示:同“轼”,车前横木。此处用作动词。这是古人立而乘车,低头扶轼以表敬意的礼节。句意:魏文侯从段干木居住的里巷经过,手扶车轼表示敬意。/表情严肃起来,扶着车前横木俯下身子,表示敬意。
译文:议论者中有人说:“魏文侯从段干木居住的里巷经过,手扶车轼表示敬意,秦军因此不去攻打魏国,并不是法制的功效。虽然在保全国家方面有好处,也不值得重视。”
(4)天文地理
①中国,最早指西周京畿地区,即京城、国都,后来指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区,“中国”以外的地方则称为“四夷”。(《齐桓晋文之事》)( √ )
②六合,指天地和东西南北四方,与《孔雀东南飞并序》中的“六合正相应”意义相同。(《过秦论》)( × )
提示:“意义相同”错误。“六合正相应”中的“六合”指的是阴阳家以月建与日辰的地支相合为吉日,即子与丑合,寅与亥合,卯与戌合,辰与酉合,巳与申合,午与未合,总称“六合”。
(5)宫殿建筑
①京师,古代京城的通称,现代称首都;“京”“师”,旧时均可指国都。(《登泰山记》)( × )
提示:“旧时均可指国都”错误,“京师”,指国都。“京”字单用可以指京师,“师”字单用没有“国都”之意。除此之外,京师还可以指“天子的军队”或者“朝廷”。在中国古代,国家首都通常称为“京师”。近现代已不再沿用此称呼。
②版,本指筑墙的夹板,后也指版筑的工事,设版即修筑防御工事。(《烛之武退秦师》)( √ )
(6)军事刑罚
①(2023·新课标Ⅱ卷)闻金则止,金指敲击刁斗发出的声音,古代军队行动中听到鸣金信号就停止前进。( × )
提示:“金指敲击刁斗发出的声音”说法错误。“金”指军中作信号用的乐器钲,后多指锣,作战时击之为收兵信号。而“刁斗”是古代行军之器具,白天煮饭,夜间敲击巡逻防卫。
②相坐,又叫“连坐”,指凡犯谋反等大罪者,只有与其有牵连的直系亲属才会被治罪。(《苏武传》)( × )
提示:“只有与其有牵连的直系亲属才会被治罪”错。“相坐”,旧时一人犯法,其家属、亲族、邻居等连带受处罚。
任务二 掌握词语解说三步判断
——调动知识积累,联系语境作答
词语解说题的答题技巧主要有两个:
一是久久为功。平时要养成积累词语的习惯,只有掌握更多词语,了解它的多种义项,使自己的积淀厚重起来,才能在考场上顺利读懂文本。知识丰富、功底深厚,是最大的技巧。
二是要瞻前顾后。即善于根据语境推断词义。有些词语,学生可能感到陌生,选项的表述又合乎情理,通过其所在的句子难以判定对错,这时就需要结合前后文,从更大范围考量、推断其在那句话中的特定含义。
3(2025·福建龙岩开学考试T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C )
明皇帝,字道畿,元皇帝长子也。幼而聪哲,为元帝所宠异。年数岁,尝坐置膝前,长安使来,问帝曰:“汝谓日与长安孰远?”对曰:“长安近。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也。”元帝之。明日,宴群僚,又问之。对曰:“日近。”元帝失色,曰:“何乃异间者之言乎?”对曰:“举目则见日,不见长安。”由是奇之。
建兴初,拜东中郎将,镇广陵。元帝为晋王,立为晋王太子。帝即尊号,立为皇太子。性至孝,有文武才略,钦贤爱客,好文辞。当时名臣,自王导、庾亮、温峤、桓彝、阮放等,见亲待。尝圣人真假之意,导等不能屈。
太宁二年秋七月壬申,敦遣其兄含及钱凤、周抚、邓岳等水陆五万,至于南岸。温峤移水北,烧朱雀桁,以挫其锋。帝躬率六军,出南皇堂。至癸酉夜,募壮士,遣将军段秀、中军司马曹浑、左卫参军陈嵩、钟寅等甲卒千人渡水,其未毕。平旦,战于越城,大破之,斩其前锋将何康。王敦愤惋而死。
(节选自《晋书·帝纪六》)
A.所,与“为”搭配,表被动,与《兰亭集序》“录其所述”中“所”的用法不同。
B.谓,指以为、认为,与《项脊轩志》“妪每谓余曰”中“谓”的词义不同。
C.屈,指说服,使对方认同,与《离骚》(节选)“屈心而抑志兮”中“屈”的词义相同。
D.癸酉,干支纪日法,与《石钟山记》“六月丁丑”中“丁丑”的用法相同。
解析:第一步,调动积累。A项,与“为”搭配,表被动/所字结构,与后面的动词合起来,相当于名词短语。句意:被元帝宠爱。/记录下他们所作的诗篇。B项,以为,认为/对……说。句意:你认为太阳和长安相比谁的距离远?/老婆婆常常对我说。第二步,联系教材。D项,干支纪日法,在《登泰山记》《石钟山记》中都学到过。第三步,结合语境。C项,联系语境“导等不能屈”,“屈”应该是“说服”,句子意思是“王导等人都说不过明帝”;“屈心而抑志兮”意思是“受着委屈压抑着意志”,“屈”的含义是“使……受委屈”。“词义相同”错误。
理解材料词义 联想平时所学
长安使来(恰好) 屈平属草稿未定(撰写)
问帝曰(于是) 因利乘便(凭借,依靠)
元帝之(认为……与众不同)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不同)
由是奇之(更加) 斟酌损益(益处)
帝即尊号(等到) 徐公何能及君也(比得上)
好文辞(向来) 察纳雅言(正确,合理)
见亲待(都,全)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都,全)
尝圣人真假之意(讨论) 会论虞常(判罪)
秋七月壬申(农历每月初一) 朔气传金柝(北方)
温峤移水北(驻扎) 屯大泽乡(停驻)
出南皇堂(驻扎) 列坐其次(旁边)
其未毕(袭击) 掩口胡卢而笑(遮蔽)
参考译文:
晋明帝,字道畿,是元皇帝的长子。从小就聪慧而明智,被元帝宠爱。几岁大的时候,曾坐在元帝膝前,恰好有使者从长安过来,(元帝)于是问明帝说:“你认为太阳和长安相比谁的距离远?”明帝回答说:“长安近。没听说有人从太阳那边来,显然是可以知道的。”元帝认为他与众不同。第二天,元帝宴请群臣,又问他。明帝回答说:“太阳距离近。”元帝变了脸色,说:“你为什么与昨天说的不一样呢?”(明帝)回答说:“因为抬眼就看见太阳,可是看不见长安。”元帝因此更加认为他与众不同。
建兴初年,明帝被任命为东中郎将,镇守广陵。元帝为晋王,明帝被立为晋王太子。等到元帝即位,明帝被立为皇太子。他的本性十分孝顺,有文才武略,又钦佩贤者爱好供养门客,向来喜好诗词歌赋。当时的名臣,包括王导、庾亮、温峤、桓彝、阮放等人,全都被他亲善相待。他们曾一起讨论圣人言论的真伪,王导等人都说不过明帝。
太宁二年秋天七月份的壬申日,这一天是初一,王敦派遣他的哥哥王含以及钱凤、周抚、邓岳等人率领水陆大军五万,来到南岸屯驻。温峤移兵驻扎在水的北面,烧毁了朱雀桁,以此来挫败敌军的锋芒。皇帝亲自率领六军,来到南皇堂驻扎。到癸酉日的夜晚,招募壮士,派遣将军段秀、中军司马曹浑、左卫参军陈嵩、钟寅等人率领甲士一千人渡水,打算攻其不备。太阳即将升起的时候,与敌军在越城展开大战,把敌军击败,斩杀了敌军的前锋将何康。王敦于是忧愤惋惜而死。
课时作业5
时间:20分钟 分值:24分
1.(2025·福建宁德调研)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C )
子思曰:“人主自臧,则众谋不进。事是而臧之,犹却众谋,况和非以长恶乎?夫不察事之是非,而悦人之赞己,暗莫甚焉;不度理之所在,而阿谀求容,谄莫甚焉。君暗臣谄,以居百姓之上,民弗与也。若此不已,国无类矣。”
舜禹揖让,汤武用师,非故相诡,乃各时也。
A.非,指错误决策,与《〈论语〉十二章》中的“非礼勿听”的“非”意思不同。
B.度,指考虑,与《鸿门宴》中“度我至军中,公乃入”的“度”意思不同。
C.无类,指没有差别,与《论语》中“有教无类”的“无类”意思相同。
D.师,指军队,与《过秦论》中“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的“师”意思相同。
解析:A项,正确。非:名词,错误决策/动词,不合于。B项,正确。度:考虑/估计。C项,错误。二者意思不同。无类:没有遗类、没有幸存者,即国家灭亡了/没有差别。D项,正确。师:都是“军队”的意思。
参考译文:
子思说:“国君自以为是,就听不进去众人的意见。像这样处理事情且自以为是,还拒绝众人的意见,更何况(群臣)附和(他的)错误决策来助长邪恶之事呢?(如果)(国君)不去了解事情做得对与不对,而(一味)喜欢别人来赞扬自己,就没有比这更愚昧昏庸的了;(如果)(群臣)不考虑常理的所在,而只是阿谀奉承以求得宠信,就没有比这更献媚取宠的了。君主昏庸,臣子谄媚,(让这样的一帮人)高居于百姓之上,百姓是不会拥戴他们的。如果这样下去而不去制止,(那么)这个国家就快要灭亡了。”
舜、禹通过禅让(得到天下),而商汤王、周武王则依靠军队(夺取天下),并不是汤、武故意要违背先王的禅让原则,而是(因为)时代同过去不一样了。
2.(2025·福建泉州质量监测)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D )
曹州民赵谏与其弟谔,交结权右,长吏多与抗礼,率干预郡政。上即遣中使就访,乃逮系御史狱。
事发,遣官案鞫。朝议惩其积恶,官吏民庶,莫不欣快。
才之有偏胜也,事之有缓急也。等天下而理之,天下之不乱也几何矣!
A.抗礼,指用平等的礼节相待,与成语“分庭抗礼”中的“抗礼”词义相同。
B.就,指到、开始从事,与《劝学》“金就砺则利”中的“就”词义不相同。
C.发,指被揭发,与“舜发于畎亩之中”中的“发”都是动词,但词义不相同。
D.几何,指若干、多少,与现在所说的“青春几何”中的“几何”词义不相同。
解析:A项,正确。B项,正确。就:到、开始从事/接近,靠近。C项,正确。发:被揭发/兴起,指被任用。D项,错误。几何:都是疑问词,解释为“多少、若干”。
参考译文:
曹州人赵谏和他的弟弟赵谔,结交权贵,郡县长官对他们大都以礼相待,他们一起干预郡中政事。皇帝当即派遣宦官前往查访,他们于是被关押到御史台狱。
事情被揭露后,皇帝派遣官员审讯。朝廷商议惩治他的积久恶行,官员百姓没有不感到欣慰快乐的。
个人的才能有高有低,事情也有轻重缓急。如果对天下各地按一个标准来治理,这样天下不乱又能持续多久呢!
3.(2025·吉林部分名校开学考试)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B )
故为人臣者,窥觇其君心也,无须臾之休,而人主怠傲处其上,此世所以有劫君弑主也。为人主而大信其子,则奸臣得乘于子以成其私,故李兑傅赵王而饿主父。
襄子何为?任人,则贤者毕力。
持社稷立功名之道,不得不然也。
A.须臾,指极短的时间,与《劝学》“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中的“须臾”意思相同。
B.故,文中指原因、缘故,与《鸿门宴》“君安与项伯有故”中的“故”意思不同。
C.毕,动词,意为全部使出,与《苏武传》“请毕今日之欢”中的“毕”意思不同。
D.社稷,社为土地神,稷为五谷神。常用来代指国家,体现了以农为本的原始崇拜。
解析:A项,正确。须臾:均为“极短的时间”。B项,错误。“文中指原因、缘故”错误。故:连词,所以/名词,交情。C项,正确。毕:全部使出/结束。D项,正确。
参考译文:
所以做臣子的,窥测君主的意图,没有一会儿停止过,而君主却懈怠傲慢地处于上位,这就是世上出现胁迫并杀害君主事件的原因。做君主却非常相信他的儿子,那么奸臣就能利用他的儿子来达成私利,所以李兑辅助赵王最终饿死了主父。
赵襄子还需做什么呢?他只要任用人,那么贤能的人就会用尽全力。
治理国家建立功业的方法,不得不这样。
4.(2025·山东部分重点中学联考)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B )
邹忌以为然,乃说王而使田忌伐魏。
田忌亡齐而之楚,邹忌代之相齐,恐田忌欲以楚权复于齐。
田忌亡人也,而得封,必德王。
田婴者,齐威王少子而齐宣王庶弟也。田婴自威王时任职用事,与成侯邹忌及田忌将而救韩伐魏。
A.然,文中指对、正确,与《齐桓晋文之事》中“然,诚有百姓者”的“然”意思相同。
B.之,文中指往,与《鸿门宴》中“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的“之”意思不同。
C.德,文中指感激,与《荀子·劝学》中“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的“德”意思不同。
D.用事,文中指当权,与现代汉语中“感情用事”的“用事”意思不同。
解析:A项,正确。然:都是形容词“对、正确”。B项,错误。之:都是动词“往”的意思。C项,正确。德:动词,感激/名词,品德。D项,正确。用事:当权/行事、办事。
参考译文:
邹忌认为他说得对,就建议齐王派田忌进攻魏国。
齐将田忌从齐国逃到楚国,邹忌代替他担任齐相,担心田忌意图凭借楚国的势力重回齐国。
田忌是个逃亡在外的人,他现在得到了封地,一定会感激大王。
田婴,是齐威王的小儿子、齐宣王庶母所生的弟弟。田婴从威王时就任职当权,曾与成侯邹忌以及田忌带兵去救援韩国攻打魏国。
5.(2025·辽宁大连适应性测试)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C )
“若是则群邪比周而蔽贤,忠臣死于无罪,奸臣以虚誉取爵位。是以世乱愈甚,则国不免于危亡。”文王曰:“举贤奈何?”太公曰:“将相分职,而各以官名举人,按名督实,选才考能,令实当其名,名当其实,则得举贤之道也。”
今之新辩滥乎宰予,而世主之听眩乎仲尼。为悦其言,因任其身,则焉得无失乎?
发齿吻形容,伯乐不能以必马;授车就驾,而观其末涂,则臧获不疑驽良。
A.比周,文中指结党营私,其中的“比”与成语“朋比为奸”中的“比”意思相同。
B.将相,起初常由同一人担任,后来分开,各司其职,如赵国的廉颇和蔺相如。
C.焉,从哪里,与《烛之武退秦师》中“将焉取之”的“焉”意思相同。
D.涂,同“途”,指道路,与《孙权劝学》中“卿今当涂掌事”的“涂”意思不同。
解析:A项,正确。“比”都有“结党营私”的意思。B项,正确。C项,错误。焉:怎么/从哪里。D项,正确。涂:同“途”,指道路/当道,当权。
参考译文:
“这样,成群的奸邪之人就会结党营私,埋没贤人,忠臣枉死,奸臣以虚名骗取爵禄高位。所以社会更加混乱,国家就不免于灭亡之难了。”文王问:“那该怎么推举贤才呢?”太公说:“把将领与丞相的职责分开,各自依据官名选举人才,按照不同官名确定选拔条件,选用人才,考核他的能力,使选拔条件与官职相符合,使官职名称与实际能力相符合,这样才是选用贤才的方法。”
现在流行起来的巧辩大大超过了宰予,而当代君主听起话来又比孔子还要眩惑。因为喜欢他的言论,就去任用他这个人,这怎么能不出差错呢?
如果只是打开马口看牙齿,以及观察外形,就是伯乐也不能判断马的好坏;可是让马套上车,看马究竟能跑多远,就是臧获(臧获是古代对奴婢的贱称)也不会把马的优劣搞错。
6.(2024·山东泰安模拟)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D )
初,窦宪既立于除鞬为单于,欲辅归北庭,会宪诛而止。
每龙庭会议,师子辄称病不往。
时单于与中郎将杜崇不相平,乃上书告崇。崇讽西河太守令断单于章,单于无由自闻。
于是西域五十馀国悉纳质内属,至于海滨,四万里外,皆重译贡献。
A.会,恰巧、正好,与《行路难》“长风破浪会有时”中的“会”含义不同。
B.辄,总是,与《醉翁亭记》“饮少辄醉”中的“辄”含义不同。
C.讽,以委婉的言辞暗示,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讽”含义不同。
D.文言文中有些词语的意义古今基本相同,如文中“贡献”的意义古今相同。
解析:A项,正确。会:恰巧,正好/终将。B项,正确。辄:总是/就。C项,正确。讽:以委婉的言辞暗示/讽谏,用含蓄的话委婉地规劝。D项,“‘贡献’的意义古今相同”错误。贡献:在文中为“进贡”“进奉”之意,与现代词义不同。今义:拿出物资、力量、经验等献给国家或公众;对国家或公众所做的有益的事。
参考译文:
当初,窦宪立于除鞬为北匈奴单于以后,想要辅助他返回北匈奴王庭,恰逢窦宪被杀而计划停止。
每逢匈奴王庭集会,师子总是称病而不肯前往。
当时匈奴单于与中郎将杜崇相处不和,单于便上书控告杜崇。杜崇暗示西河太守截留单于的奏章,使单于无法申诉自己的意见。
于是西域五十多个国家全都派送人质归属汉朝,远至西海之滨,四万里外的国家,都经过几重翻译来汉朝进贡。
7.(2024·江苏南通二模)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B )
由是而言,夫岂有求而为哉?信道笃而自知明也。
夫商衰而纣以不仁残天下,天下孰不病纣?而尤者,伯夷也。尝与太公闻西伯善养老,则往归焉。当是之时,欲夷纣者,二人之心岂有异邪?
且武王倡大义于天下,太公相而成之,而独以为非,岂伯夷乎?
A.“信道笃而自知明也”与《陈情表》“则刘病日笃”中的“笃”词义不同。
B.“天下孰不病纣”与《种树郭橐驼传》“故病且怠”中的“病”词义相同。
C.“欲夷纣者”与《苏武传》“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中的“夷”词义相同。
D.“太公相而成之”与《孔雀东南飞并序》“好自相扶将”中的“相”词义不同。
解析:A项,正确。笃:忠实,专一/病重。B项,错误。二者词义不同。病:怨恨/困苦。C项,正确。夷:都是“消灭”的意思。D项,正确。相:辅佐/偏指一方,指代“姥”或“她”。
参考译文:
由此说来,他这样做难道是要博取什么吗?是因为忠实地相信自己的道并且清楚知道自己罢了。
商朝衰落,纣王因不仁残害天下人,天下人谁不怨恨纣王呢?而最怨恨的,是伯夷。伯夷与姜太公曾经听说西伯侯善于奉养老人,就前往归附他。在这个时候,想要消灭商纣的心情,他们二人难道有什么不同吗?
况且武王向天下人倡导大义,在太公辅佐下终于完成,可唯独他不认为是正义的,难道这个人会是伯夷吗?
8.(2025·湖南怀化开学考试)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
周定王八年,使刘康公聘于鲁,发币于大夫。季文子、孟献子皆俭,叔孙宣子、东门子家皆侈。
贞观十一年,诏曰:“朕闻死者终也,欲物之反真也;葬者藏也,欲令人之不得见也。”
虽送往之典详诸仪制,失礼之禁著在刑书,而勋戚之家多流遁于习俗,闾阎之内或侈靡而伤风,以厚葬为奉终,以高坟为行孝。
在京五品以上及勋戚家,仍录奏闻。
A.币,指礼物,与《屈原列传》“厚币委质事楚”中的“币”词义不相同。
B.朕,文中是皇帝的专称,与《离骚》“朕皇考曰伯庸”中的“朕”词义不相同。
C.流遁,本指流荡逃遁,这里同“流循”(本义为顺着水道流动),意思为沿袭。
D.五品,九品官阶中的第五级。九品官阶是古代官吏等级,从一品到九品。
解析:A项,错误。词义相同。币:礼物。B项,正确。朕:皇帝的专称/我。C项,正确。流遁:沿袭。D项,正确。
参考译文:
周定王八年,派刘康公出使鲁国去聘问,向鲁国的大夫分送礼物。季文子、孟献子都俭朴,而叔孙宣子、东门子家却很奢侈。
贞观十一年,唐太宗诏令说:“我听说,死是人生的终结,它让人回归到自然;葬就是埋藏起来,要让别人不能再看到自己。”
虽然现在丧葬的法规,在仪制中已经有详细的记载,对违礼的处罚,也在刑书中写明了,但是皇亲贵族之中依然有很多人还在沿袭着陈旧的习俗,民间很多百姓也在办葬礼时奢侈靡费,伤风败俗,用厚葬来供奉死者,用高坟来表示孝道。
京城里五品以上官员和皇亲贵族如有违反,要写下罪状上奏朝廷。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