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一轮复习】07.第六讲 文意概述:五大比对,三大流程(讲义 教师版)-2026版语文统编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高三一轮复习】07.第六讲 文意概述:五大比对,三大流程(讲义 教师版)-2026版语文统编版

资源简介

第六讲 文意概述:五大比对,三大流程
任务一 学习文意概述五大比对
——进行字斟句酌,落实比对细节
字斟句酌是解答文意概述题的关键。题目虽然以概述的形式出现,但牵涉对关键实词、虚词的把握,牵涉对时间、地点、事件、情感、态度的分析。因此,答题时要化整为零,落实细节,力求找出某个论点的依据、某种现象的本质、某件事发生的原因及结果。看题目表述的准确性、恰当性,是不是不夸大、不缩小、不绝对化、恰如其分。
具体来说,应该从下面几点加以比对:
比对一比对人物,避免张冠李戴
命题设误 张冠李戴 在选项中将原文某人物的事、说的话“移花接木”到另一个人物身上,导致对象错位
误解形象 把人物的言行所揭示出来的性格特点故意说错,造成对人物形象的错误理解
比对方法 分清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做的不同事,产生的不同结果,防止张冠李戴、颠倒事实。辨析时应重点抓住“是谁,在何时何地,说过什么话,做过什么事”,尤其要看主语、谓语与原文是否一致
1阅读《鸿门宴》“沛公军霸上,……范增说项羽曰:‘沛公……急击勿失!’”与选项,认真比对,分析选项存在的问题。(3分)
【选项】A.项羽得闻刘邦准备自立为关中王的消息后,非常愤怒,准备第二天早上攻打刘邦,这个计策是范增贡献的智慧。
妙手分析:“这个计策是范增贡献的智慧”说法错误。从文中“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可知,这是项羽自己在愤怒之下做出的决定。选项张冠李戴。(3分)
比对二 比对时间地点,避免时空错乱
命题设误 时序颠倒 概括人物的典型事件时,命题者故意将事情发生的时间顺序颠倒
空间错位 把不同空间地点的事件糅合起来表述,故意在地点方面颠倒位置关系
比对方法 分析时特别注意选项中表示人物行为、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的词语,并与原文比对,理清人物在何时何地做了何事
2阅读《苏武传》“单于怒,……白单于”与选项,认真比对,分析选项存在的问题。(3分)
【选项】B.苏武忠于汉朝,不惑于胁迫利诱。卫律试图现身说法,诱导他投降;苏武面对胁迫利诱,先怒斥卫律,后以自杀表示坚贞。
妙手分析:“先怒斥卫律,后以自杀表示坚贞”错误。苏武自杀的原文是“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而苏武怒斥卫律是在痊愈受审之时,卫律劝降,“武骂律曰:‘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所以,原文中苏武自杀是在审讯之前,该项说成“先怒斥卫律,后以自杀表示坚贞”,时间顺序颠倒。(3分)
比对三 比对关键词语,避免曲解文意
命题设误 曲解文意 故意曲解文中某一关键词语的意义,从而制造干扰项干扰考生,这种方式是命题的主要陷阱
归纳不全 概括主要信息不完整,故意遗漏关于人物、事件、观点等方面的内容
比对方法 要细心辨析选项中对人物的分析、文本道理的阐述等有无夸大、歪曲或偷换概念的现象,要注意比对选项转述时是否漏掉了某个起关键作用的词语
3阅读《赤壁赋》“方其破荆州,……托遗响于悲风”与选项,认真比对,分析选项存在的问题。(3分)
【选项】B.作者以主客问答的形式,在借景抒情的同时,抒发了关于人生的感叹。客的一番话是试图用曹操的经历说明要珍惜时间,努力奋斗,创造“一世之雄”的伟业。
妙手分析:“试图用曹操的经历说明要珍惜时间,努力奋斗,创造‘一世之雄’的伟业”错误。客的一番话表达了对人生短促无常的感叹,表现了一种虚无主义和消极的人生观。选项曲解文意。(3分)
比对四 比对内容,避免增减内容
命题设误 无中生有 故意添加原文中未涉及的人物、事件或观点等内容,使选项的分析概括于文无据
以偏概全 将原文对某一个方面的判断通过增加或删减表范围或程度以及其他类的词语,故意扩大或缩小判断对象的范围
比对方法 辨析时应将选项的内容与原文仔细比对,检查是否有故意添加而原文未涉及的内容或词语,或者筛查选项中有无漏掉原文关键词(尤其是表范围或程度的副词)的情况
4阅读《劝学》“吾尝终日而思矣,……善假于物也”与选项,认真比对,分析选项存在的问题。(3分)
【选项】D.荀子认为,人的先天条件是“学”的决定性因素,但也同样需要后天的努力。
妙手分析:“人的先天条件是‘学’的决定性因素”错误。根据原文“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可知,后天努力和善于借助外物可以弥补先天的不足。通过文章我们可以看出,荀子并没有“先天条件是‘学’的决定性因素”的思想倾向。选项无中生有。(3分)
比对五 比对句间关系,避免逻辑混乱
命题设误 改变因果 将原因说成结果,或将结果说成原因,或给句子强加因果关系,或将因果关系改变成了其他关系
事件杂糅 将文段叙述的几件事情或事情的细节进行杂糅混编,或把多个人做的事说成一个人做的,故意制造事实的混乱状态
比对方法 辨析时理清人物与事件的关系,事件产生的原因、结果及其内在的逻辑关系,将选项与原文仔细比对,检查关系是否恰当
5阅读《答司马谏议书》“人习于苟且非一日,……是而不见可悔故也”与选项,认真比对,分析选项存在的问题。(3分)
【选项】C.作者想凭自己的力量帮助皇上改变士大夫的不良风气,却没有想到反对者很多,从而导致大吵大闹的局面。
妙手分析:“却没有想到反对者很多,从而导致大吵大闹的局面”错误。原文的表述是:“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意思是:“皇上于是想要改变这种(不良)风气,我不去考虑反对者的多少,想拿出(自己的)力量帮助皇上来抵制这股势力,那么那些人又怎么会不(对我)大吵大闹呢?”“大吵大闹”是因为“我”没有估量反对者的多少且想拿出(自己的)力量帮助皇上来抵制这股势力。选项改变因果。(3分)
任务二 掌握文意概述三大流程
——全面了解内容,进行题文对照
这一类题的错误项设置往往正误相杂,以真扰假,即在大体正确的情况下夹杂一两处不正确的表述作为干扰,因此解答时一定要注意采用“题文对照”的策略(比对法),将每个选项还原到文中对应区域,找到其对应的信息源,尤其要重视细节之处的对照,看有无曲解。解答这一类题最忌的就是“题文分离”,只凭阅读的模糊感觉确定答案,这样会导致错误率升高。
6(2025·重庆名校联考T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
材料一:
九月,契丹主五万骑,号三十万,自扬武谷而南,旌旗不绝五十余里。代州刺史张朗、忻州刺史丁审琦城自守,虏骑过城下,亦不诱胁。审琦,洺州人也。
辛丑,契丹主至晋阳,于汾北之虎北口。先遣人谓敬瑭曰:“吾欲今日即贼,可乎?”敬瑭遣人驰告曰:“南军甚厚,不可,请明日议战未晚也。”使者未至,契丹已与唐骑将高行周、符彦卿合战,敬瑭乃刘知远出兵助之。张敬达、杨光远、安审琦以步兵陈于城西北山下,契丹遣轻骑三千,不甲,直其陈。唐兵见其羸,争逐之,至汾曲,契丹涉水而去。唐兵岸而进,契丹伏兵自东北起,冲唐兵,断而为二,步兵在北者多为契丹所杀,骑兵在南者引归晋安寨。契丹纵兵之,唐兵大败,步兵死者近万人,骑兵独。敬达等收余众保晋安,契丹亦引兵归虎北口。敬瑭得唐降兵千余人,刘知远劝敬瑭尽杀之。
是夕,敬瑭出北门见契丹主。契丹主执敬瑭手,恨相见之晚。敬瑭问曰:“皇帝远来,士马疲倦,与唐战而大胜,何也?”契丹主曰:“始吾自北来,唐必断雁门诸路,伏兵险要,则吾不可得进矣。使人侦视,皆无之。吾是以长驱深入,知大事必也。兵既相接,我气方锐,彼气方沮,若不乘此急击之,旷日持久,则胜负未可知矣。此吾所以战而胜,不可以劳逸常理也。”敬瑭甚叹伏。
壬寅,敬瑭引兵契丹,围晋安寨,置营于晋安之南,长百余里,厚五十里,多设铃索吠犬,人不能过。敬达等士卒犹五万人,马万匹,四顾无所。甲辰,敬达遣使告败于唐,自是声问不复通。唐王大惧。
丁未,唐主下诏亲征。雍王重美曰:“陛下目疾未平,未可远涉风沙。臣虽童稚,愿代陛下北行。”帝意本不欲行,闻之颇悦。张延朗、刘延皓及宣徽南院使刘延朗皆劝帝行,帝不得已,戊申,洛阳,谓卢文纪曰:“朕闻卿有相业,故排众议首用卿,今祸难如此,卿谋皆安在乎?”文纪拜谢,不能对。己酉,遣刘延朗监侍卫步军都指挥使符彦饶军潞州,为大军后援。诸军自凤翔推戴以来,骄悍不为用,彦饶恐其为乱,不敢之以法。
(节选自《资治通鉴·后晋纪一》,有删改)
材料二:
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者胜。此五者,知胜之也。
(节选自孙武《孙子兵法·谋攻篇》,有删改)
A.契丹主统领五万骑兵到达晋阳,在汾北的虎北口布列兵马,派人向石敬瑭询问攻敌的策略,得到答复后就与后唐骑将高行周、符彦卿交战。
B.契丹主派遣三千轻骑兵,直接突击城西北山下的后唐军队队列。后唐军队见他们疲困,争相追逐,不承想遭到契丹伏兵攻击,在北面的步兵大多被杀。
C.契丹军队长途跋涉深入敌营作战,在士兵战马都十分疲倦的状态下却大获全胜。石敬瑭得知取胜的原因后十分赞叹佩服。
D.孙武认为作战预知胜利的方法具体有五种,总的来说要力求对整个战局有宏观的把握,准确了解敌我双方的真实情况,从实际出发制定策略以确保每战必胜。
解析:第一步,把握内容。主要内容:材料一:契丹主攻打后唐军队获得胜利。材料二:孙武认为作战预知胜利的方法具体有五种。第二步,锁定区间。A项区间:材料一第1、2段。B项区间:材料一第2段。C项区间:材料一第3段。D项区间:材料二。第三步,仔细比对。A项,“得到答复后就与后唐骑将高行周、符彦卿交战”错误,原文“使者未至,契丹已与唐骑将高行周、符彦卿合战”,是指石敬瑭派去回复的使者还未到达契丹军营,契丹兵已经同后唐骑将高行周、符彦卿打了起来。
理解材料词义 联想平时所学
契丹主五万骑(统领) 将数百之众(统领)
丁审琦城自守(环绕) 而刘夙婴疾病(缠绕)
于汾北之虎北口(陈兵列阵) 杂然而前陈者(陈列,摆开)
吾欲今日即贼(击破,攻打) 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击溃,攻破)
南军甚厚,不可(轻视) 舟遥遥以轻飏(轻快,轻便)
请明日议战未晚也(等待) 俟我于城隅(等待)
乃刘知远出兵(派遣) 便可速遣之(古时指夫家休弃妻子)
不甲(穿在身上) 如被冰雪(覆盖)
直其陈(突击)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触犯)
唐兵岸而进(沿着) 奉事循公姥(按照,依循)
契丹纵兵之(追击) 因利乘便(凭恃,依仗)
骑兵独(保全) 千万不复全(保全)
与唐战而大胜(立刻,马上) 遽扑之(立刻,马上)
唐必断雁门诸路(以为) 世皆谓之天门云(称为)
知大事必也(成功) 同舟共济(过河,渡)
此吾所以战而胜(急切) 亟待解决(急切)
不可以劳逸常理也(衡量) 坐而论道(议论,分析和说明事理)
敬瑭引兵契丹,围晋安寨(会合) 会不相从许(必然,一定)
人不能过(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
四顾无所(去,往)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往)
戊申,洛阳(出发) 窥父不在,窃发盆(打开)
朕闻卿有相业(向来) 察纳雅言(正确,合理)
卿谋皆安在乎(好) 武帝嘉其义(赞美,称道)
文纪拜谢(只是) 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表示范围,相当于“只”“仅”)
符彦饶军潞州(赶赴) 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前往,去,到)
不敢之以法(约束) 无拘无束(约束)
识众寡之者胜(运用) 用心一也(因为)
以待不虞者胜(准备) 不虞之誉(猜度,料想)
将能而君不者胜(牵制) 振长策而御宇内(驾驭,统治)
知胜之也(方法,规律) 策之不以其道(方法)
 
参考译文:
材料一:
九月,契丹主耶律德光统领五万骑兵,号称三十万,从代州扬武谷向南进发,旌旗连绵不断有五十余里。代州刺史张朗、忻州刺史丁审琦绕城自守,敌人骑兵经过城下,也不诱降威胁他。丁审琦是洺州人。
辛丑日,契丹主到达晋阳,在汾北的虎北口布列兵马。他事先派人对石敬瑭说:“我打算今天攻打敌兵,可以吗?”石敬瑭派人快马告诉他们说:“南军力量很雄厚,不可以轻视,请等到明天商议如何开战也不晚。”使者还未到达(契丹军营),契丹就已经同后唐骑将高行周、符彦卿交战,石敬瑭就派刘知远出动军队帮助他们。张敬达、杨光远、安审琦把步兵列阵在城西北山下,契丹派遣三千轻骑兵,不穿铠甲,直接突击他们的队列。后唐士兵看到契丹士兵疲困,争相追逐他们,追到汾水弯曲之处,契丹士兵蹚水离开。后唐士兵沿着河岸前进,契丹埋伏的士兵从东北涌起,冲击后唐军队,把后唐军队截为两段,在北面的步兵大多被契丹所杀,在南面的骑兵引退回到晋安营寨。契丹放开兵马追击他们,后唐士兵大败,步兵死亡近万人,骑兵独自保全。张敬达等收集余下的士兵保卫晋安寨,契丹也率领他的军队返回虎北口。石敬瑭俘获后唐降兵一千余人,刘知远劝石敬瑭把他们都杀了。
这天晚上,石敬瑭出北门,会见契丹主。契丹主握住石敬瑭的手,遗憾相见晚了。石敬瑭问道:“皇帝远道而来,士兵战马疲倦,急切同后唐军队作战却取得大胜,这是为什么呢?”契丹主说:“开始我从北面过来,以为唐兵必然要切断雁门的各条道路,在险要之地埋伏兵众,那样我就不能顺利前进了。我派人侦察,发现断路和伏兵都没有。因此我长驱深入,知道大事必然成功了。两军交战以后,我方气势正锐盛,彼方气势正沮丧,如果不趁此时急切攻击,耽误时间拖延很久,那么谁胜谁负就不可预知了。这就是我急切作战却获取胜利的原因,是不可以用谁劳苦谁安逸的通常的道理来衡量的。”石敬瑭十分赞叹佩服。
壬寅日,石敬瑭率领军队与契丹军队会合,并包围了晋安寨,在晋安寨的南面设置营地,它长一百多里,宽五十里,多设置带铃索的吠犬,人们连半步也不能过去。此时张敬达等率领的士兵尚且有五万人,有一万匹马,却四面环视没有能够前往的地方。甲辰日,张敬达派出使者向后唐朝廷报告打了败仗,自此便没有再通音讯。后唐主极为恐惧。
丁未日,后唐主颁下诏书,宣布亲征。雍王李重美说:“陛下眼疾还没有好,不能远路跋涉到风沙之地。为臣虽然浅陋幼稚,愿意代替陛下向北方征讨。”后唐皇帝本来就不想北行,听到这些话十分高兴。但是张延朗、刘延皓和宣徽南院使刘延朗都劝说后唐皇帝亲自出征,后唐皇帝无可奈何,在戊申日这天从洛阳出发,对卢文纪说:“朕向来听说你有宰相才干,所以排除众议首先任用你,现在遭到如此祸难,你的优秀谋略都在哪里呢?”卢文纪只是拜谢,不能拿出对策。己酉日,派遣刘延朗监督侍卫步军都指挥使符彦饶的军队赶赴潞州,去做前线晋安寨的大军的后援。各路军队自从凤翔推戴(李从珂)以来,日益骄悍不能被重用,符彦饶害怕他们作乱,不敢用法纪来约束他们。
材料二:
所以,预知胜利的情况有五种:懂得什么条件下可以战和不可以战的,能够胜利;懂得(士兵)众与寡的灵活运用的,能够胜利;全军上下一心,同仇敌忾的,能够胜利;以有准备之师击无准备之敌的,能够胜利;将领富于才能而君主又不从中干预牵制的,能够胜利。这五种就是预知胜利的方法。
课时作业6
时间:20分钟 分值:6分
1.(2024·江苏淮安模拟)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C )
材料一:
后五年,伐越。越王勾践迎击,败吴于姑苏,伤阖闾指,军却。阖闾病创将死,谓太子夫差曰:“尔忘勾践杀尔父乎?”夫差对曰:“不敢忘。”是夕,阖闾死。夫差既立为王,以伯嚭为太宰,习战射。二年后伐越,败越于夫湫。越王勾践乃以余兵五千人栖于会稽之上,使大夫种厚币遗吴太宰嚭以请和,求委国为臣妾。吴王将许之。伍子胥谏曰:“越王为人能辛苦。今王不灭,后必悔之。”吴王不听,用太宰嚭计,与越平。
其后五年,而吴王闻齐景公死而大臣争宠,新君弱,乃兴师北伐齐。伍子胥谏曰:“勾践食不重味,吊死问疾,且欲有所用之也。此人不死,必为吴患。今吴之有越,犹人之有腹心疾也。而王不先越而乃务齐,不亦谬乎!”吴王不听,伐齐,大败齐师于艾陵,遂威邹鲁之君以归。益疏子胥之谋。
其后四年,吴王将北伐齐,越王勾践用子贡之谋,乃率其众以助吴,而重宝以献遗太宰嚭。太宰嚭既数受越赂,其爱信越殊甚,日夜为言于吴王。吴王信用嚭之计。伍子胥谏曰:“夫越,腹心之病,今信其浮辞诈伪而贪齐。破齐,譬犹石田,无所用之。且《盘庚之诰》曰:‘有颠越不恭,劓殄灭之,俾无遗育,无使易种于兹邑。’此商之所以兴。愿王释齐而先越;若不然,后将悔之无及。”而吴王不听,使子胥于齐。子胥临行,谓其子曰:“吾数谏王,王不用。吾今见吴之亡矣。汝与吴俱亡,无益也。”乃属其子于齐鲍牧,而还报吴。
(节选自《史记·伍子胥列传》)
材料二:
呜呼!春秋以来,用舍进退未有如蠡之全者,而不足于此,吾以是累叹而深悲焉。子胥、种、蠡①皆人杰,而扬雄,曲士也,欲以区区之学疵瑕此三人者:以三谏不听、鞭尸、藉馆为子胥之罪,以不强谏勾践而栖之会稽为种、蠡之过。雄闻古有三谏当去之说,即欲以律天下士,岂不陋哉!三谏而去,为人臣交浅者言也,如宫之奇②、泄冶③乃可耳,至如子胥,吴之宗臣,与国存亡者也,去将安往哉?百谏不听,继之以死可也。孔子去鲁,未尝一谏,又安用三?父不受诛④,子复雠,礼也。生则斩首,死则鞭尸,发其至痛,无所择也。是以昔之君子皆哀而恕之,雄独非人子乎?至于藉馆,阖闾与群臣之罪,非子胥意也。勾践困于会稽,乃能用二子,若先战而强谏以死之,则雄又当以子胥之罪罪之矣。此皆儿童之见,无足论者,不忍三子之见诬,故为一言。
(节选自苏轼《论子胥种蠡》)
注 ①种、蠡:越国大夫文种、范蠡。②宫之奇:春秋时期政治家。③泄冶:春秋时期陈国大夫。④不受诛:罪不当诛。
A.吴王阖闾与越国交战失败受到重伤,临死之前希望太子夫差能够不忘勾践杀父之仇,夫差在父亲死后重视习射,两年后大败越国。
B.吴王夫差出师北伐齐国的原因是觉得齐国国风不正,新君主不够强大,但是伍子胥不赞成,吴王不听,渐渐疏远子胥,越来越听信重用伯嚭。
C.伍子胥三次进谏无望之后,预见到吴国即将灭亡,让他的儿子投奔齐国,然后再找机会报答吴王当初的知遇之恩。
D.苏轼认为作为人臣三次直言进谏,君主不采纳,臣子要不要离开,跟臣子和君主、国家的关系有关。
解析:“让他的儿子投奔齐国,然后再找机会报答吴王当初的知遇之恩”错误,于文无据,文中说的是“乃属其子于齐鲍牧,而还报吴”,意思是伍子胥把他的儿子托付给齐国的鲍牧,自己就返回吴国向吴王报告。
参考译文:
材料一:
五年以后,吴王出兵攻打越国。越王勾践出兵迎战,在姑苏打败了吴军,击伤了吴王阖闾的脚趾,吴军退却。阖闾创伤发作将要死去,对太子夫差说:“你会忘记勾践杀了你的父亲吗?”夫差回答说:“不敢忘记。”当天晚上,阖闾就死了。夫差即位为王以后,任用伯嚭为太宰,操练军队,演习射箭。两年后攻打越国,在夫湫打败了越军。越王勾践于是率领剩下的五千士兵退守在会稽山上,派大夫文种带着丰厚的礼物送给吴王的太宰伯嚭请求讲和,愿意交出国家政权做吴王的奴仆。吴王准备答应越国的请求。伍子胥劝谏说:“越王勾践为人能忍受艰苦。现在大王不消灭他,以后一定会后悔。”吴王不听从伍子胥的劝谏,采用太宰伯嚭的计策,和越国讲和。
五年以后,吴王听说齐景公死了而大臣争权,新立的国君软弱,就出动军队北伐齐国。伍子胥劝谏说:“勾践一餐没有两味荤菜,哀悼死去的、慰问有病的,将打算有所作为。这个人不死,一定是吴国的祸患。现在吴国有越国,就像人有心腹疾病。大王不先铲除越国却一心致力于攻打齐国,不是很荒谬吗!”吴王不听劝谏,攻打齐国,在艾陵大败齐军,于是威慑邹、鲁两国的国君后回国。从此吴王就更加不听伍子胥的计谋了。
又过了四年,吴王将要北上攻打齐国,越王勾践采用子贡的计谋,就带领着他的人马帮助吴国作战,把贵重的宝物敬献给太宰伯嚭。太宰伯嚭已经多次接受了越国的贿赂,就特别爱护并信任越国,日夜在吴王面前替越国说好话。吴王总是相信和采纳太宰伯嚭的计谋。伍子胥劝谏说:“越国,是心腹大患,现在相信那虚饰浮夸狡诈欺骗之词,贪图齐国。攻克齐国,好比占领了一块石田,丝毫没有用处。况且《盘庚之诰》上说:‘有破坏礼法、不恭王命的就要彻底割除灭绝他们,使他们不能够传宗接代,不要让他们在这个城邑里把好人影响坏了。’这就是商朝兴盛的原因。希望大王放弃攻打齐国,先攻打越国;如果不这样,今后悔恨也来不及了。”吴王不听伍子胥的劝告,却派他出使齐国。伍子胥临行,对他儿子说:“我屡次规劝大王,大王不听。我现在看到吴国的末日了。你和吴国一起灭亡,没有好处啊。”于是把他的儿子托付给齐国的鲍牧,就返回吴国向吴王报告。
材料二:
唉!春秋以来,在取舍进退方面没有像范蠡那样完美的人,然而他在道德仁义方面有不足之处,我因此多次叹息并深深感到悲哀。伍子胥、文种、范蠡都是杰出的人物,而扬雄不过是一个见识浅陋的读书人,想用浅薄的学问来挑剔这三个人:把三次进谏不被接受、鞭打楚平王尸体和烧毁楚王宫室作为伍子胥的罪过,把不极力劝谏勾践而使勾践退守会稽山作为文种、范蠡的过错。扬雄听说古代有三次进谏(而君主不听从),就应该离开的说法,就想用这个来约束天下的士人,难道不是很浅薄吗!三次进谏(而君主不听从)就离开,是对那些与君主交情浅薄的臣子而言的,像宫之奇、泄冶这样的人才可以这样做,至于像伍子胥,是吴国的宗室重臣,与国家同生死共命运的人,离开吴国又能去哪里呢?多次进谏不被采纳,接着以死进谏也是可以的。孔子离开鲁国,不曾一次进谏,又哪里用得着三次进谏呢?父亲罪不当诛而被杀害,儿子报仇,是符合礼的。仇人活着就砍下他的头,死了就鞭打他的尸体,发泄心中极大的悲痛,没有什么可选择的。因此从前的君子都同情伍子胥并宽恕他,扬雄难道不是别人的儿子吗?至于烧毁楚王宫室,那是吴王阖闾和群臣的罪过,不是伍子胥的本意。勾践在会稽被围困,才能重用文种、范蠡两人,如果(两人)在作战之前就极力劝谏勾践并为这事而死,那么扬雄又会拿伍子胥的过错去怪罪他们了。这些都是儿童的见识,不值得讨论,我不忍心看到这三个人被诬陷,所以替他们说了这些话。
2.(2024·四川内江模拟)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D )
材料一:
己卯旦,李嗣源军至大梁,攻封丘门,王瓒开门出降,嗣源入城,抚安军民。是日,帝①入自梁门,百官迎谒于马首,拜伏请罪,帝慰劳之,使各复其位。李嗣源迎贺,帝喜不自胜,手引嗣源衣,以头触之曰:“吾有天下,卿父子之功也,天下与尔共之。”帝命访求梁主②,顷之,或以其首献。
帝遣使以灭梁告吴、蜀,二国皆惧。徐温尤严可求曰:“公前沮吾计,今将奈何?”可求笑曰:“闻唐主始得中原,志气骄满,御下无法,不出数年,将有内变。吾卑辞厚礼,保境安民以待之耳。”
帝至万胜镇,闻嗣源已据大梁,诸军离叛,神色沮丧,登高叹曰:“吾不济矣!”即命旋师。帝之出关也,扈从兵二万五千,及还,已失万余人。甲申,帝至石桥西,置酒悲涕,谓李绍荣等诸将曰:“卿辈事吾以来,急难富贵靡不同之。今致吾至此,皆无一策以相救乎?”诸将百余人,皆截发置地,誓以死报,因相与号泣。
(节选自《资治通鉴》)
材料二:
成而不倾,败而不亡,存乎其量之所持而已,智非所及也。量者心之体,智者心之用。用者用其体,体不定,则用不足以行;体不定而用或有所当,惟其机也。机者发而可中,而不足以持久,虽成必败,苟败必亡。故曰非智所及也。项羽、李存勖战而必胜,犯大敌而不挠,非徒其勇也,知机之捷亦智矣,然而卒以倾亡者,岂智之遽穷乎?智则未有不穷者也。
项羽不足以持败,一摧于垓下,遂愤恚失守而自刭,量不足以胜之也。藉令戢悻悻之怒,渡江东以为后图,韩、彭、英布非不可移易而必忠于汉者,收余众,间群雄,更起而角死力,汉亦疲矣。而羽不能者,量止于一胜之威,败出于意外而弗能自固也。羽可以居胜而不可以持败,故败则必亡。存勖可以忍败,而不足以处胜,故胜则必倾,一也。李嗣源定入汴之策,既灭朱友贞,一入汴,而以头触嗣源曰:“天下与尔共之。”卒为嗣源所迫,身死国亡,量不足以受之也。藉令忍沾沾之喜,以从容论功而行赏,人且喻于君臣之义,虽有大勋,亦分谊所当尽,嗣源虽抉不轨之心,无有为之效命者,自敛雄心以俯听。而存勖不能者,量尽于争战之中,胜出于意外而弗能自抑也。
(取材于王夫之《读通鉴论》)
注 ①帝:此指后唐庄宗李存勖。②梁主:指后梁末代皇帝朱友贞。
A.后唐庄宗进入大梁城后,后梁百官前来拜谒请罪,后唐庄宗命他们仍旧担任原职;又命人寻找后梁君主,不一会儿,就有人拿着后梁君主的头颅来进献。
B.李嗣源占据了大梁城,朝廷军队叛变背离,后唐庄宗极为伤感。他到达石桥西后悲痛流泪,跟随他的百余名将领都割断头发,表示誓死报答他。
C.项羽气量狭小,只能成功不能失败。他如果有足够的气量,渡江之后能够调整策略卷土重来,与刘邦作殊死搏斗,那么汉朝应该会疲于应对。
D.后唐庄宗灭梁之后,许诺与李嗣源共享天下,这让李嗣源萌生了不轨之心。假设后唐庄宗只是论功行赏,李嗣源也只能收敛自己的雄心,对君主俯首听命。
解析:“许诺与李嗣源共享天下,这让李嗣源萌生了不轨之心”错误。李嗣源的反叛不是因为后唐庄宗的许诺,而是因为后唐庄宗的气量不足,不能容忍功臣。“假设……对君主俯首听命”的说法与文意不够吻合。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在己卯日的早晨,李嗣源的军队抵达了大梁(今河南开封),攻击封丘门,(守将)王瓒开城门投降,李嗣源随后进城,安顿抚慰军民。这一天,皇帝从梁门进入城中,百官在马前迎接他,他们拜伏请罪,皇帝慰劳了他们,并让他们各自担任原职。李嗣源前来迎接庆贺,皇帝非常高兴,他亲手拉着李嗣源的衣服,用头触碰他说:“我能拥有天下,是你父子的功劳,天下我将与你共享。”皇帝命令寻找前朝梁主的下落,不久之后,有人献上了梁主的首级。
皇帝派遣使者将灭梁的消息告知吴、蜀两国,两国都感到惧怕。徐温责怪严可求说:“你之前阻止了我的计划,现在我们该怎么办?”严可求笑着回应说:“我听说唐朝皇帝初得中原,志气骄满,统治无方,不出数年,内部必将发生变故。我们将以谦卑的言辞和丰厚的礼物,保持边境的安宁,安抚民众,来等待时机。”
皇帝到达万胜镇,听说李嗣源已经占据了大梁,而且各路军队都背叛了他,他的神色变得沮丧,登上高处叹息说:“我无法成功了!”于是,他命令军队撤退。皇帝出关时,有二万五千名扈从兵,但等到他返回时,已经失去了一万余人。甲申日,皇帝到达了石桥西,他设宴并悲伤地流泪,对李绍荣等诸将说:“你们跟随我以来,无论是经历急难还是享受富贵,都没有不同。但现在你们却让我陷入这样的境地,难道你们都没有一个策略来救我吗?”在场的百余名将领都纷纷割断自己的头发放在地上,发誓要以死相报,于是一起哭泣。
材料二:
功成而不倾覆,失败而不灭亡,关键在于(自身)所拥有的气量罢了,这并非才智所能完全触及的。气量是心的内在根本,才智是心的外在表象。外在表象是表现内在根本的,内在根本不稳定,那么外在表象就不能发挥作用;内在根本不稳定而外在表象有时能发挥作用,只是(赶上)那(恰当的)时机罢了。(恰当的)时机产生时可能会成功,却不能够维持长久,即使(一时)成功了(最终也)一定会失败,如果失败了(最终就)一定会灭亡。所以说(真正的成功与失败)并非智慧所能完全决定的。项羽、李存勖战而必胜,面对强敌而不屈,这并非只是因为他们勇敢,知道抓住机遇的敏捷也是一种智慧,然而他们最终却倾覆灭亡,这难道是因为智慧突然用尽了吗?其实,智慧本身并没有穷尽的时候。
项羽不足以承受失败,一在垓下受挫,就愤怒失控而自杀,他的气量不足以支撑他战胜失败。如果他能忍住愤怒,渡过江东再做以后的打算,那么韩信、彭越、英布等人并非不可改变而一定忠于汉朝,他可以收拢残余部队,离间群雄,再次奋起与汉朝决一死战,那时汉朝也已经疲惫了。但项羽做不到这一点,他的气量只够支撑一时的胜利之威,一旦失败出乎意料就无法自我稳固。项羽可以承受胜利,但不能承受失败,所以失败就必然灭亡。李存勖可以忍受失败,但却不足以应对胜利,所以他取得胜利时,就必然(因为骄傲而)倾覆,这也是一样的道理。李嗣源制定了攻入汴京的策略,在消灭了朱友贞之后,一进入汴京,李存勖就用头触碰李嗣源说:“天下与你共享。”但最终李存勖被李嗣源所逼迫,身死国亡,这是因为他的气量不足以承受这样的胜利和权力。如果他能忍住沾沾自喜的心情,以从容的心态论功行赏,使人们明白君臣之义,那么即使有大功劳,也是应当尽到的责任。这样李嗣源即使有不轨之心也没有人会为他效命,而自会收敛雄心俯首听命。但李存勖做不到这一点,他的气量在争战中已经用尽,一旦胜利出乎意料他就无法自我抑制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