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一轮复习】06.第五讲 内容评价:四大角度,四大题型(讲义 教师版)-2026版语文统编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高三一轮复习】06.第五讲 内容评价:四大角度,四大题型(讲义 教师版)-2026版语文统编版

资源简介

第五讲 内容评价:四大角度,四大题型
任务一 整体情感题
——进行归纳概括,结合诗句分析
整体情感类题目是对整篇诗歌的考查,覆盖面广,综合性强。要求理解诗歌所表现的生活内容,把握其情感基调,需要整体把握,结合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综合分析。
古代诗歌中常见的六种情感
1.忧国伤时
具体情感 经典诗歌
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 杜牧《过华清宫》
反映国家离乱、山河沦丧 杜甫《春望》、文天祥《过零丁洋》
同情人民的疾苦 白居易《卖炭翁》
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 杜甫《登楼》
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 杜甫《兵车行》
2.离愁别绪
具体情感 经典诗歌
依依不舍的留恋 柳永《雨霖铃》
情深意长的勉励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坦陈心志的告白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3.思乡怀人
具体情感 经典诗歌
羁旅愁思 温庭筠《商山早行》
思亲念友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边关思乡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闺中怀人 王昌龄《闺怨》
4.生活杂感
具体情感 经典诗歌
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 王维《山居秋暝》
昔盛今衰的感慨 刘禹锡《乌衣巷》
借古讽今的情怀 李商隐《贾生》
青春易逝的伤感 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告慰平生的喜悦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品格气节的自白 于谦《石灰吟》
谈禅说理的感慨 苏轼《题西林壁》
5.建功报国
具体情感 经典诗歌
对建功立业的渴望 陆游《书愤》
保家卫国的雄心壮志 王昌龄《从军行》
报国无门的悲伤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对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 屈原《涉江》
6.贬谪失意
具体情感 经典诗歌
遭贬后郁闷、惆怅、失意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遭贬后仍不忘为国效力、关注黎民,但又无用武之地的矛盾心理 屈原《离骚》
寄情山水、以求解脱的心态 苏轼《定风波》
(2025·贵州贵阳摸底T1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浪淘沙①
苏 轼
昨日出东城,试探春情。墙头红杏暗如倾。槛内群芳芽未吐,早已回春。  绮陌敛香尘,雪霁前村。东君用意不辞辛。料想春光先到处,吹绽梅英。
注 ①此词作于北宋熙宁五年(1072),此时苏轼因变法之争遭受排挤,外放杭州。
1词人出东城探得哪些“春情”?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6分)
答:①明丽绚烂的景象。春回大地,墙头红杏花枝繁叶茂,花色浓艳,雪停初霁,小径绮丽,一派初春明丽之景。②欢欣愉悦的心情。初春时节,万物复苏,踏春女子的香气弥漫在轻尘中,春意盎然,探春者的心情愉悦。③坚贞高洁的品格。词人由眼前春景联想到凌霜傲雪的报春梅,表现了逆境中不畏艰难、永葆高洁的品格。(每点2分)
解析:第一步,整体感知。此词写探春,上片写初春杭州城东郊的景象和探春者的心态,下片写探春所见的路景、村景以及人的心境,直至进入神话般的幻境。第二步,分析诗句。上片以情景交融的手法,写初春杭州城东郊的景象和探春者的心态。“昨日出东城”,点明探春的时间,以及探春的地点杭州城东郊。“试探春情”中,一个“试”字就把探春者春心欲动的情态惟妙惟肖地传达出来了。“墙头红杏暗如倾”,写探春的第一个光景,即从墙头伸出来的红杏色彩浓得如油漫出来了。“槛内群芳芽未吐,早已回春”,用一对矛盾句,提出初春栅栏内各种花草嫩芽嫩叶未发未露,而栅栏外早已春回大地,为过渡到下片进一步写探春幽情埋下回环之笔。下片以承延手法与上片呼应,写探春的第二个光景路景、第三个光景村景等,直至进入神话般的幻境。“绮陌敛香尘”,写探春男女们路途上的“春”景。那是一条风景美丽的郊野道路,那是一条聚集着探春女子的步履而留下芳香的道路,似有一点“行乐归恒晚,香尘扑地遥”(唐代沈佺期《洛阳道》)的韵味。“雪霁前村”,写探春男女们进入前村后所见的另一番“春”景。雪止天晴后的前村,留下的便是那被栅栏内冰雪覆盖着尚未露面吐芽的各种花草。“东君用意不辞辛”,写探春者全身心地进入一种美妙的幻境。司春之神啊,你是那样留心描绘焕发的春光,又是那样不辞劳苦迎来春心。“料想春光先到处,吹绽梅英。”笔锋一转,宕开情丝,引起探春者春心欲动的不仅仅是墙头红杏、绮陌香尘、雪霁前村,还有你未猜想到的春光最初到来的地方,一眼见到的便是那花蕾刚刚开放的梅花。它拥有在逆境中不畏艰难、永葆高洁的品格。最后两句画龙点睛,把苏轼追求的梅的高贵品格那样一种春心境界升华到了新的高度。第三步,概括情感。根据第二步的分析,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景色特点及词人情感,分条作答。
白话译文:昨天出东城踏看春情。城外墙上的红杏花色很浓,茂密得好像要倾斜下来。栅栏里的百花尚未发芽,栅栏外却早已春回大地。
美丽的郊野道路上,探春女子经过,扬起落花和尘土,留下阵阵香气;前村一带雪后初晴。司春之神不辞辛劳,恪尽职守。想必春光最先到达的地方定然是梅花绽放。
全词写红杏、雪霁等景象,展现了春天的明丽之景。探春男女经过小径,进入前村。词人想象司春之神的用心,联想到春光先到处的报春梅。梅花不畏严寒、凌霜傲雪的姿态正是高洁品格的象征。 
任务二 词句情感题
——描述诗句内容,挖掘情感内涵
词句情感题是对关键词句的考查。诗歌的关键词句大多数情况下决定了诗歌抒情的方向和基调,需要在第一时间内予以关注。关键词是可以明显看出诗歌情感类型的词语,如包含“愁、怨、愤、恨、忧、凄、喜、乐、思、怜、泪、闲、怆、怅”等字眼的词语,这些词语多为动词或形容词,表意功能明显。关键句是最能表现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
(2025·海南部分学校调研T16)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立夏前二日作
陆 游
晨起披衣出草堂,轩窗已自喜微凉。
余春只有二三日,烂醉恨无千百场。
芳草自随征路远,游丝不及客愁长。
残红一片无寻处,分付年华与蜜房①。
注 ①“分付”句:年华都交给蜜蜂采进了蜂房。
2作为结句,尾联情感复杂,既体现了前文的“恨”,也暗含了前文的“喜”。请结合全诗对此作简要分析。(6分)
答:①恨:“残红一片无寻处”写春将逝去,落了满地的花儿如今也不见踪影,体现了诗人的惜春之情,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无限感慨。②喜:春光虽然消逝,但花儿被酿成了蜂蜜,年华都交给了蜜房,由花及人,诗人相信人生年华的消逝也能带来应有的成果。③结尾的情感与前文的“恨”“喜”相呼应,体现了诗人在立夏前既惆怅又对未来含有期望的复杂感情,具有一定的哲理意味。(每点2分)
解析:第一步,分析内容。春去夏来、绿肥红瘦,那些鲜艳的花朵早已凋谢,甚至地面上都寻觅不到一片花瓣;不过大自然依然生生不息,年华都交给蜜蜂采进了蜂房。第二步,揭示情感。尾联中“残红”象征着春天的最后痕迹,它的消失让人感到惋惜,这是“恨”的延续,体现了诗人的惜春之情,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无限感慨。但“分付年华与蜜房”则意味着春天的美好并没有完全消逝,它以另一种形式——蜂蜜——被保留下来,成为甜蜜的回忆。尽管春光易逝,但大自然的恩赐却被留下来,也喻指着人生年华虽消逝,但也能留下成果,给人以希望和安慰。第三步,挖掘内涵。尾联通过“残红”和“蜜房”的对比,不仅呼应了前文的“恨”与“喜”,还深化了主题,表达了诗人对时间流逝的感慨。这种复杂情感的交织,展现了陆游诗歌的深度和艺术魅力。
白话译文:清晨穿戴好衣裳,走出了草堂;风吹过小轩窗,带来了凉爽,心内欢喜。还有二三日就是立夏,春天即将逝去;我还没有尽情享受春光,真的很遗憾。芳草随着路程的遥远而模糊,飘动的游丝哪里比得上游人的无限愁苦。到处寻找春天的芳菲,却无处可寻,一年的光景已过一小半,给了流年,给了勤劳的蜜蜂。
教材中关于伤春的诗词有很多,联系初中教材中晏殊《浣溪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学教材中黄庭坚《清平乐》“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可帮助理解诗句的含意。 
任务三 观点态度题
——了解弦外之音,进行全面评价
作者的观点态度是指作者通过诗歌形象寄寓其中的人生感悟或生活理念等。
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主要包括几个方面:①分析作者对事件、现象、人物或褒或贬的态度;②分析作者对社会现实或肯定或否定,或赞美或嘲讽的态度;③分析作者对人生的感悟等。所谓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就是对诗歌中的景物、人物、事件等传达出的态度进行评价,也包括对作者在诗歌中所表现的观点的进步性或局限性进行评价。
(2025·甘肃兰州一中开学考试T16)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问题。
秋夜读书每以二鼓尽为节
[宋]陆游
腐儒碌碌叹无奇,独喜遗编不我欺。
白发无情侵老境,青灯有味似儿时。
高梧策策传寒意,叠鼓冬冬迫睡期。
秋夜渐长饥作祟,一杯山药进琼糜。
观书(节选)
[明]于谦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眼前直下三行字,胸次全无一点尘。
3这两首诗对你的读书生活有何启示?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6分)
答:①要有终身学习的理念。陆游自少至老,都好学不倦,感到读书“有味”。②读书应勤奋刻苦、乐在其中。陆游深夜苦读,以山药粥充饥,“二鼓”时刻才睡觉。于谦将书卷比作多情的“故人”,每日从早到晚和自己“相亲”相随。③读书要专心致志。“眼前直下三行字”表现诗人读书如饥似渴的入迷情态。④读书可以让人心灵纯净。“全无一点尘”,写书本知识荡涤心胸,让人心无杂念。(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
解析:第一步,读懂词句。这两首诗都是诗人对读书的感想。第二步,点明观点。两首诗对读书生活的启示主要有:要有终身学习的理念,读书应勤奋刻苦、乐在其中,读书可以让人心灵纯净,读书要专心致志。第三步,进行分析。“白发无情侵老境,青灯有味似儿时”意思是“白发无情地爬上头顶,我渐渐地进入老年,读书的青灯却依旧像儿时那样亲切有味”,可看出陆游自少至老,都好学不倦,感到读书“有味”。“秋夜渐长饥作祟,一杯山药进琼糜”意思是“秋夜漫漫,饥肠辘辘,再也难以读下去,喝一杯山药煮成的粥,胜过那佳肴美味”。陆游深夜苦读,以山药粥充饥,“二鼓”时刻才睡觉。由此可看出陆游读书之勤。“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意思是“书籍就像是多情的故友,无论清晨还是傍晚,无论忧愁还是快乐,总有它的陪伴”。于谦将书卷比作多情的“故人”,每日从早到晚和自己“相亲”相随。可见,于谦以读书为乐。“眼前直下三行字”,眼前的书,一读即无数字,读书之多之快,表现诗人读书如饥似渴的入迷情态。“胸次全无一点尘”,胸中再无半点尘世间世俗的杂念。写书本知识荡涤心胸,让人心无杂念。
白话译文:陆游《秋夜读书每以二鼓尽为节》:可叹我这个迂腐的儒生,一生碌碌无为,唯独喜爱前人的著作,因为它不欺骗我。白发无情地爬上头顶,我渐渐地进入老年,读书的青灯却依旧像儿时那样亲切有味。高大的梧桐沙沙作响,传来一阵阵寒意,读书兴致正浓,忽听更鼓声声催人入眠。秋夜漫漫,饥肠辘辘,再也难以读下去,喝一杯山药煮成的粥,胜过那佳肴美味。
于谦《观书》(节选):书籍就像是多情的故友,无论清晨还是傍晚,无论忧愁还是快乐,总有它的陪伴。眼前浏览过无数的文字后,胸中再无半点尘世间世俗的杂念。
《秋夜读书每以二鼓尽为节》是南宋诗人陆游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首联写夜读的缘起,起笔虽平,却表现了诗人济世的理想抱负。颔联写老来读书兴味盎然,令人倍感亲切。颈联说明诗人秋夜常读书至“二鼓”时分,还恋恋不忍释卷。尾联以睡前进食作结,表现诗人的清苦生活和好学不倦的情怀。 
《观书》(节选)是明朝于谦的作品。该诗盛赞书之好处,极写读书之趣。于谦是明代著名诗人,生性刚直,博学多闻。这首诗写出了诗人读书的体会,抒发了喜爱读书之情,意趣高雅,风格率直,说理形象,颇有感染力。 
任务四 评论阐释题
——问题驱动思维,论据对焦观点
这两年的高考试卷中,常常考查“评论阐释”题,如2023年全国甲卷第15题、新课标Ⅱ卷第16题。
角度1:评语+解释。引入“评论”关键词,设置一个情境,答题方向仍在诗歌中。如2023年全国甲卷第15题“词的结尾两句被后代评论家称赞为‘绝妙’,请简要分析其妙处”,这类题题干中并未直引原句,故可忽略评论原句,只需扣住关键词,联系诗歌作答即可。
角度2:评语+印证。引入“评论”,用诗歌内容去“印证”解读,答题方向在题干中。如2023年新课标Ⅱ卷第16题“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这一观点在本诗中是如何得到印证的?请简要分析”,这道题就要明确王国维评论的具体意思,阐释这一评论在诗作中的具体体现。
答好诗评题,前提是审准题,具体说就是审读诗评的含意,进而明确答题要求。大多数的诗评是摘引古代名家诗话,大都言简义丰,故对诗评要咬文嚼字,进而抓住它们评论的角度、内容与范围。
(2025·广东三校开学考试T1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溪 居①
柳宗元
久为簪组②累,幸此南夷谪。
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
晓耕翻露草,夜榜③响溪石。
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
注 ①这是诗人被贬永州迁居愚溪后的诗作。②簪组:借指为官。③榜:摇桨,划船。
4诗人说自己“幸此南夷谪”,清代诗人沈德潜评价诗人思想感情时却说:“不怨而怨。”你是如何理解诗人的情感的?请简要分析。(6分)
答:①诗人在长期被仕途所累之后有了亲近自然、隐居田园的机会,因此在首联说“幸此南夷谪”,句中一个“幸”字表达了他的“庆幸”,即“不怨”。②但全诗只是表面写溪居生活的闲适,实则字里行间隐含着谪居时的抑郁之气,“闲依”其实是不能为世所用的百无聊赖,“偶似”则表明诗人并非真有隐士的淡泊心境,“来往不逢人”则写出诗人的孤寂。可见,诗人实际上是有“怨”的。(每点3分)
解析:第一步,切分观点。要理解题干中“幸此南夷谪”和“不怨而怨”各自的内涵,明确自己对诗人情感的理解。第二步,寻找依据。“久为簪组累,幸此南夷谪”,诗人认为他长久地为在朝中做官所累,幸亏贬谪南来这荒夷之地,可以让他过上闲适的生活。表面看来,这是庆幸之语,是“不怨”的一面,而事实上此两句正话反说,将不幸之事说成是幸事,表达了对朝中当权派的不满。“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晓耕翻露草,夜榜响溪石”中,“闲依”表现诗人的闲散之态,“偶似”是故作放旷之语,自我安慰。柳宗元少有才名,胸怀大志,可是仕途不顺,一再遭贬。这次更是被贬永州,远离长安。他满腔的热情得不到施展的空间,有志而不得伸,有才而不被重用。于是,在此贬所,只好强写欢愉,故作闲适,称自己对被贬感到庆幸,假装很喜欢这种安逸舒适的生活。“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有时整日独来独往碰不见一个行人,于是放声高歌,声音久久地回荡在沟谷碧空之中,多么清越空旷。这种看似潇洒的生活,让诗人仿佛对自己的不幸遭贬无所萦怀,心胸旷达开朗。这里诗人看似自由自在,无拘无束,但毕竟也太孤独了。这两句恰恰透露出诗人是强作闲适,无人问津时自娱自乐,也只是一种无奈的调侃。纵观全诗,诗人似乎已经淡忘了遭贬的痛苦,诗中把被贬谪的不幸称之为幸,将孤独冷清的生活诠释为飘逸闲适的生活。实际上这全都是诗人激愤的反语,是“怨”的表现。在这种被美化了的谪居生活的背后,隐蕴的是诗人内心深深的郁闷和怨愤。表面的平淡所蕴含的激愤,更让人为之怦然心动。
白话译文:长久被官职所缚不得自由,有幸这次被贬谪来到南夷。闲时常常与农田菜圃为邻,有时仿佛是个隐居山中的人。清晨我去耕作翻除带露杂草,傍晚乘船沿着溪石哗哗前进。独往独来碰不到世俗之人,仰望楚天的碧空而高歌自娱。
可以联系初中教材中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此课文带有浓浓的主观色彩。远离尘世的小石潭虽充满了生机——“闻水声,如鸣珮环”,但却无人赏识,四周被竹围抱,其幽清无闻与自己的遭遇相同,触景伤情。诗人离开国都长安来到荒僻的南方州郡,政治上受挫折,生活上不习惯。因此,他寄情山水,也是为了摆脱抑郁心情。 
课时作业16
时间:40分钟 分值:45分
一、(2025·湖北名校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答张十一功曹①
韩 愈
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
筼筜②竞长纤纤笋,踯躅③闲开艳艳花。
未报恩波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
吟君诗罢看双鬓,斗④觉霜毛一半加。
注 ①本诗作于韩愈被贬到广东阳山后的第二年。德宗贞元十九年(803),张十一与韩愈同为监察御史,因劝谏德宗皇帝一起被贬。张十一到郴州临武令任上曾有诗赠韩愈,韩愈写此诗作答。②筼筜:一种生长在水边,皮薄、节长而竿高的竹子。③踯躅:杜鹃花的别名。④斗:同“陡”。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D )
A.首联勾勒了阳山地区的全景,春山明净,春江空阔,还传达出一种人烟稀少的空寂。
B.颔联“竞”字写出了嫩笋争相滋生的蓬勃景象,“闲”字则写出了踯躅随处开放清闲自得的意态。
C.诗人从繁华嘈杂、人事扰扰的京城一下子到了荒远冷僻的山区,周围景物与诗人处境紧密相连。
D.尾联写得明白晓畅,读了张十一来诗后鬓发顿时白了一半,来诗就是诗人愁的原因。
解析:“尾联写得明白晓畅”“来诗就是诗人愁的原因”错。尾联中,诗人说读了张十一的来诗后顿时发觉鬓发白了一半,似乎来诗是诗人愁的原因,而联系诗歌注释中韩愈被贬的处境以及颈联“未报恩波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可知,诗人愁的真正原因是自己被贬离京城,前途迷茫,壮志未酬,皇恩未报,但他没有明言这些愁绪,写愁不说愁,只说白发陡加,至于何以至此,尽在不言之中。因此尾联写得并不“明白晓畅”,而是委婉曲折,张十一的来诗也并非诗人愁的真正原因。
2.*“未报恩波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两句是我们理解诗歌的关键,蕴含着诗人内心深处许多矛盾之情。请简要分析。(6分)
答:①既有不能报答君主恩泽的遗憾,又有对君主的怨恨。②既有无辜被贬的愤怨与悲愁,又有对自己从此消沉下去的担心。③既有对自己被贬南荒回归无望的叹息,又有对未来建功立业的憧憬。(每点2分)
解析:①“未报恩波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这两句描写了诗人复杂的内心情感。“未报恩波知死所”既表达了未能报答君主恩德的无奈和遗憾,也隐含着对君主明理公正的期待,但现实中诗人却被贬岭南,不免有些许怨恨。②在“莫令炎瘴送生涯”中,诗人对被贬之后面临恶劣环境的愤怨与悲愁有所流露。他在被贬过程中经受了许多磨难,对皇帝把他贬至南荒之地的决定心存怨愤。面对恶劣的环境条件,他希望能够平安地渡过劫难,避免因瘴疠热病等环境因素而危及生命,担忧自己若因此消沉便辜负了生命。③“未报恩波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传达了诗人被贬南荒、回归无望的愁苦,反映出诗人一方面消极地叹息自身归乡无望,另一方面仍旧对未来可以再次建功立业而心存憧憬。这些矛盾情感反映了韩愈在被贬之后心中的真实状态。
二、(2024·重庆巴蜀中学校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3~4题。
定风波·席上送范廓之游建康
辛弃疾
听我尊前醉后歌,人生无奈别离何。但使情亲千里近,须信:无情对面是山河。  寄语石头城下水:居士①,而今浑不怕风波。借使未如鸥鸟伴;经惯②,也应学得老渔蓑。
注 ①居士:古代称有德才而隐居不仕或未仕的人。此处稼轩自称。②经惯:经历一段时间,已经习惯当前生活。
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D )
A.此词写送行而不流于感伤,明快爽朗,开人心胸。起笔点明离宴,似悲实旷。
B.临别赠言,叹离别是人生中无可奈何的事情。此是自然之事,亦是情深之语。
C.词人把“千里”“近”两个看似矛盾的词放在一起,有“天涯若比邻”之意。
D.建康是当时的抗金前线,词人眺望对面的中原山河,引起了深沉的家国之恨。
解析:“词人眺望对面的中原山河”错。词中“无情对面是山河”意为“如果没有感情,即使面对面也如隔山河”。“对面”是“面对面”的意思。
4.*这首词的下片情感复杂且矛盾,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6分)
答:①词人闲居山林,假使不与鸥鸟为伴,也和披着蓑衣的渔父差不多,有隐逸生活的闲适自得。然而德才兼备却隐居不仕、闲适旷达的背后,是壮志难酬的愤懑。②词人寄语石头城下水:如今不再怕“风波”。有归退田园当无宦海风波之虞的释然,亦有被排挤、受打击的牢骚与不满。(每点3分)
解析:①“寄语石头城下水:居士,而今浑不怕风波。”这里的“居士”是词人自称,表现了他现在的生活状态。他不再惧怕仕途中的“风波”,而是选择了一种隐居的生活。同时,“借使未如鸥鸟伴;经惯,也应学得老渔蓑”进一步说明了他现在的生活状态,即使不与鸥鸟为伴,他也已经习惯了这种披蓑衣的渔父生活,表现出一种闲适自得的情感。然而,这种闲适自得背后却隐藏着词人的壮志难酬。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中原为己任,但多次受到排挤和打击,无法实现自己的抱负。他自称“居士”,并非真的愿意放弃理想,而是对现实的一种无奈和妥协。因此,这种闲适自得中蕴含着深深的愤懑和不满。②“而今浑不怕风波”表达了他对仕途风波的淡然态度,似乎他已经找到了归退田园的宁静和释然。然而,这种释然并非真的无忧无虑。结合辛弃疾的生平背景,我们知道他多次受到排挤和打击,这里的“不怕风波”可能是他对现实的一种讽刺和牢骚。他并非真的不怕风波,而是已经习惯了这种被排挤和打击的生活,表现出一种无奈和不满。
三、(2025·辽宁大连开学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5~6题。
园中归戏作①
陆 游
醉里来寻涧上花,已飘残雪散余霞。
曲生②也解欺人老,风伯无端妒物华。
不恨童心伴蜂蝶,但愁病眼厌风沙。
归来隐几东窗下,一卷黄庭③送日斜。
注 ①此诗写于淳熙十四年(1187)春,诗人时年63岁,在严州任上。②曲生:酒的别称。③黄庭:指《黄庭经》,道教的经典著作。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C )
A.首联次句看似写雪飘霞散的自然环境,实则是表明涧上花凋残的景象。
B.颔联中“欺”和“妒”运用了拟人手法,风“妒”物华暗示出花凋残的原因。
C.颈联指出诗人是与儿童一起出行寻花,同蜂蝶相伴,虽不可得,却不感到遗憾。
D.尾联诗人让时间在《黄庭经》的陪伴下悄然流逝,可展现出诗人淡泊宁静的心境。
解析:“诗人是与儿童一起出行寻花”错误,颈联的“童心”指诗人心态年轻,并非真与儿童一起寻花。“不恨童心伴蜂蝶,但愁病眼厌风沙”反映了诗人对年老体衰、风沙侵扰的不满和烦忧。
6.*有人说,此诗虽题为“戏作”,却反映了希望与现实的矛盾。请简要分析。(6分)
答:①诗人希望在春天看到美丽的涧上花,但花此时已被风吹得凋残。②诗人出行赏景过程中,因年老不胜酒力,且在患有眼疾的情况下遭遇风沙,难以继续出行。③诗人美好的希望在现实中难以实现,回到家中读道家经典以自慰。(每点2分)
解析:抓住题干中“希望与现实的矛盾”,分析诗歌中诗人的“希望”是什么、“现实”是什么。①先看“希望”。“醉里来寻涧上花”“不恨童心伴蜂蝶”,意思是,趁着醉意我来寻找山涧中的花朵,我不遗憾仍有与蜂蝶相伴的童心。可知诗人的“希望”是在春天看到美丽的涧上花,自己仍然有蜂蝶相伴的童心。②再看“现实”。“已飘残雪散余霞”,运用比喻,写瓣瓣残花如雪般飘落,如霞般飞散;“曲生也解欺人老”“但愁病眼厌风沙”,酒也懂得欺负年老的我,发愁我因眼疾畏沙。“现实”就是花此时已被风吹得凋残;诗人出行赏景过程中,因年老不胜酒力,且在患有眼疾的情况下遭遇风沙,难以继续出行。③“归来隐几东窗下,一卷黄庭送日斜”,我寻花归来坐在东窗下的矮凳上,手拿一卷《黄庭经》目送夕阳西下。《黄庭经》,道教的经典著作。想看花没有看成,表明诗人美好的希望在现实中难以实现,回到家中读道家经典以自慰。
四、(2024·河南焦作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7~8题。
广州都试①
刘克庄
自昔番禺统府雄,君恩暂许领元戎。
不羞短发垂肩白,且爱前旌照眼红。
笔久不灵妨草檄,臂新无力怯开弓。
即今超距多枭俊,安用辎车载此翁。
注 ①都试:汉代一种讲武习兵的考试制度。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C )
A.诗歌开头两句表明,诗人蒙受君王的恩遇,君王刚刚任命他在军事重镇番禺统领军队。
B.本诗第四句与李贺《雁门太守行》“半卷红旗临易水”都选取军旗意象,反映军旅生活。
C.颈联中“妨”和“怯”二字,表明诗人已经年迈体衰,不能书写檄文,并且已经无力开弓。
D.诗人观照自身,看到考场上多是雄健英武的年轻人,欣喜之情和诗人的身份契合。
解析:“不能书写檄文,并且已经无力开弓”错误。颈联的意思是“长久不拿笔,缺少灵感,妨碍起草檄文的能力;近年来,臂膀少力,怯于去拉开强劲的大弓”,并不是“不能书写檄文”“无力开弓”。
8.*本诗中“短发垂肩白”与陆游《书愤》中“衰鬓”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
答:①刘诗通过“短发垂肩白”表达了对年华老去的感慨,带有对年迈的自嘲和毅然担当的坦然心态。②陆诗通过“衰鬓”表达了自己如今白发苍苍却功业未竟的悲凉心境,表现了诗人内心壮志未酬的悲愤和不甘。(每点3分)
解析:刘诗中颔联的意思是“我并不认为白发垂肩是件羞耻的事,依然喜欢看满眼红色的旌旗”。“短发垂肩白”表达了对年华老去的感慨。诗人尽管头发已经白了,但他并不以此为羞耻,反而以一种轻松的心态看待自己的衰老,这表明他对自己年迈的自嘲和坦然心态。通过“且爱前旌照眼红”可知,尽管年迈,他依然热爱军旅生活,对担任军事长官的职责感到自豪和满足,象征着他依然精神焕发,充满斗志,体现了他的毅然担当。《书愤》中的相关诗句是“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诗人自比为“塞上长城”,但壮志未酬,岁月无情,头发已经斑白。他渴望为国效力,但现实却让他感到失望和痛苦。“衰鬓”不仅表达了诗人对年华老去的无奈,更表现了他内心壮志未酬的悲愤和不甘。
五、(2025·湖南部分学校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9~10题。
秋日东郊作①
皇甫冉
闲看秋水心无事,卧对寒松手自栽。
庐岳高僧留偈别,茅山道士寄书来②。
燕知社日辞巢去,菊为重阳冒雨开。
浅薄将何称献纳,临岐终日自迟回。
注 ①此诗为皇甫冉接到皇帝征召的诏书时所作。②庐岳高僧,本指东晋高僧惠远。茅山道士,原指道家始祖陶弘景。此处指僧、道方外之士。
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D )
A.首联紧扣秋水、寒松意象,描绘了诗人悠闲观水、卧对寒松的隐退生活。
B.颔联化用典故,用“留偈别”“寄书来”写出了朋友对诗人处境的关心。
C.颈联运用拟人手法,写燕知秋社将至而南飞,秋菊在重阳节时冒雨而开。
D.尾联“浅薄”一词言才疏学浅,诗人用自谦之语婉言拒绝皇帝的任用。
解析:“诗人用自谦之语婉言拒绝皇帝的任用”分析错误,从下句“临岐终日自迟回”来看,诗人只是犹豫徘徊,并无拒绝之意。
10.*面对皇上的诏书,皇甫冉心情复杂。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答:①首联写退隐后的悠闲生活,传达了诗人对目前生活的眷恋之情。②中间四句,借友人、燕、菊表明诗人对仕途的厌倦,不愿出仕。③结句“临岐终日自迟回”传达了诗人进退两难、犹豫不定的心情。(每点2分)
解析:此诗写于诗人承诏将出之时。①诗的开篇“闲看秋水心无事,卧对寒松手自栽”描绘了诗人退隐后在秋日里的悠闲生活。通过观赏平静的秋水,表达了诗人心境的宁静;而亲手种植的寒松则象征了诗人坚韧不屈的精神。这两句诗展现出了一种与世无争、悠然自得的生活态度,传达了诗人对目前生活的眷恋之情。②颔联“庐岳高僧留偈别,茅山道士寄书来”,写的是诗人在东郊遇到的两位宗教人士。这两句诗不仅描绘了诗人的社交生活,也通过典故传达出诗人的退隐之意。颈联“燕知社日辞巢去,菊为重阳冒雨开”,运用了拟人手法,描写了燕子知道社日离开巢穴和菊花在重阳节冒雨开放的情景。燕子辞巢暗示安逸闲适的隐居生活,寄托疏离尘世的心绪;菊花冒雨而开暗示诗人承诏将出,即使面对仕途风雨也要像菊花一样盛开。中间四句,借助友人、燕子、菊花表现出诗人思绪纷乱、面对诏令的犹豫徘徊,表明诗人对仕途的厌倦,不愿出仕。③尾联“浅薄将何称献纳,临岐终日自迟回”,表达了诗人的自我怀疑和犹豫。诗人自认为才疏学浅,不足以献上自己的意见或建议,在面临选择时也显得犹豫不决,传达了诗人进退两难、犹豫不定的心情。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