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一轮复习】07.特色任务一 古代诗歌比较阅读(讲义 教师版)-2026版语文统编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高三一轮复习】07.特色任务一 古代诗歌比较阅读(讲义 教师版)-2026版语文统编版

资源简介

特色任务一 古代诗歌比较阅读
一、形象比较分析
形象比较有两个层面:一是形象内涵、特点异同比较,二是形象作用异同比较。
形象内涵、特点异同比较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意象(主要指景象和物象)内涵的比较,二是人物形象特点的分析比较。对于前者,先要看在意象选取上有何不同,再看意象在自身特点与表情达意两方面的异同,或者表层义与深层义有何异同。对于后者,要注意从外在形象与内在性格品质两方面比较,兼及人物身份的比较。
形象异同题大都是“求异”比较,这是做题时可以利用的地方。
形象作用异同比较主要在写景、状物、造境、抒情、结构方面展开。
(2022·全国甲卷T14~15)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1~2题。
画眉鸟
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画眉禽
文 同
尽日闲窗生好风,一声初听下高笼。
公庭事简人皆散,如在千岩万壑中。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
A.欧诗和文诗题目大体相同,都是以画眉鸟作为直接描写对象的咏物诗。
B.欧诗所写的画眉鸟在花木间自由飞行,文诗中的画眉鸟则在笼中饲养。
C.欧诗认为鸟笼内外的画眉鸟,其鸣叫声有差别,而文诗对此并未涉及。
D.欧诗中的“林间”与文诗中的“千岩万壑”具有大致相同的文化含意。
解析:欧诗是以画眉鸟作为直接描写对象;而文诗主要描写画眉鸟的鸣叫声,初听之时,声音来自“高笼”之中,但等到诗人了却公事,众人散尽之后,衙署清幽安静,则如同置身于“千岩万壑中”一般,从而衬托出诗人不慕名利、淡泊悠远的人物形象,但并没有直接对画眉鸟进行描写。
2这两首诗中,画眉鸟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请简要分析。(6分)
答:①欧诗中的画眉鸟寄托了诗人的感情,诗歌表面上是写鸟,实际上是写人,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追求;②文诗中画眉鸟的鸣叫声烘托出轻松的气氛,有助于表现诗人在公务闲暇时悠然自得的状态。(每点3分)
解析:欧诗以画眉鸟作为直接描写对象,写诗人听见画眉鸟在山林繁花之间的千啼百啭,才知道笼中画眉的叫声远远比不上它在山间的自由歌唱那么悦耳动听。诗人表面上是写鸟,实际上是通过写鸟来寄托情怀,抒发挣脱羁绊、向往自由的感情。文诗没有具体描写画眉鸟的形象和叫声,而是重点渲染“公庭事简人皆散”之后,初听上去仍在“高笼”中的画眉鸟鸣叫声此时听起来却如同置身于悠远空旷、清幽寂静的“千岩万壑中”。诗人用画眉鸟的鸣叫声烘托出轻松悠闲的氛围,表达自己在公务闲暇时悠然、闲适、自得的状态。
白话译文:欧阳修《画眉鸟》:画眉鸟叫声婉转,富于变化,随着自己的心意,自由自在,在山花烂漫的树丛中任意而飞。这才知道被锁在黄金笼子里,不如在树林里悠闲自在鸣啼。
文同《画眉禽》:清爽的风吹入了我的书房,此时笼中画眉鸟啼叫了一声顿觉动听,我便放下了挂在高处的笼子。朝中事务已处理完毕,来办公事的人们也已离开,现在听着这动听的画眉鸟的啼鸣感觉自己像身处千岩万壑中,心旷神怡,潇洒自如。
二、语言比较分析
语言比较分析题本质上同一般的语言赏析题一样,看语言是否造境、写景、表情,是否传神等。但既然是比较分析,首先要选好比较点,如:联系描写的情景进行比较,看谁更符合语境;从表现作者情感上进行比较,看谁更能准确表达作者当时的情感;从表达特点上进行比较,看谁更生动形象;从结构特点上进行比较,看谁更能使结构浑然一体,更能起照应等作用。其次,重点把理由说清楚、说充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3~4题。
京 口
陆龟蒙
江干古渡伤离情,断山零落春潮平。
东风料峭客帆远,落叶夕阳天际明。
战舸昔浮千骑去,钓舟今载一翁轻。
可怜宋帝①筹帷处,苍翠无烟草自生。
注 ①宋帝:南朝宋武帝刘裕。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D )
A.首联用“古渡”“断山”等意象,渲染了萧瑟、凄凉的氛围。
B.前两联写诗人站在古渡头,看着春水平缓,山峦零落,客船渐行渐远,心生落寞之感。
C.颈联对仗工稳,“战舸”与“钓舟”,“千骑”与“一翁”,形成鲜明的对比。
D.这首诗与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样,大力赞扬了在京口起兵的刘裕。
解析:“与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样,大力赞扬了在京口起兵的刘裕”说法错误。辛弃疾赞扬刘裕,陆龟蒙则惋惜刘裕,从尾联中“可怜”二字可以看出。
4请简要分析本诗尾联的“自”与杜甫《蜀相》中“映阶碧草自春色”的“自”在表达效果上的异同。(6分)
答:(1)相同点:一个“碧草自春色”,一个“草自生”,都是以乐景衬哀情,让人倍觉凄凉与冷落(2分)。
(2)不同点:①杜诗以青草自绿、无人光顾,衬托出自己的寂寞之心,同时为下文抒写对诸葛亮的敬慕之情和感叹其壮志未酬之情作铺垫(2分);②陆诗以青草自生长、不管此事兴衰,凸显渡头不尽的荒凉,寄托了诗人对于朝代更迭和历史兴亡的深切惋惜和无奈之情(2分)。
白话译文:江边古老的渡口弥漫着离别的悲伤,陡峭的山峦在春潮退去后显得孤独。春风微寒中,远行的船只渐行渐远,夕阳下落叶纷飞,天空一片明亮。往昔战船曾载着千军万马离去,如今只剩一位老翁乘钓舟轻轻摇曳。令人感慨的是,当年宋帝运筹帷幄的地方,如今已是青草茂盛,无人问津。
三、表达技巧比较分析
首先,熟悉各种表达技巧,能够在鉴赏诗歌时快速找到所需的表达技巧,并且熟知其作用。
其次,审清题干要求比较的方向(是求同还是求异)、角度(是从哪个角度比较),比较到哪一步,是只要答出术语还是兼有效果的分析等。
最后,鉴于表达技巧的复杂性,表达技巧的比较还是定位于常见常用的表达技巧。因此,要立足于对原诗的准确判断,尤其注意甄别那些易混淆的表达技巧,如表现手法中的对比与衬托、修辞手法中的借代与借喻。
(2022·全国乙卷T14~1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5~6题。
白下驿饯唐少府
王 勃
下驿穷交日,昌亭旅食年。
相知何用早?怀抱即依然。
浦楼低晚照,乡路隔风烟。
去去如何道?长安在日边。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
A.这首诗系饯行之作,送别的对象为唐少府,是诗人早年的知心好友。
B.诗人与唐少府都曾有过潦倒不得志的经历,这也是他们友谊的基础。
C.颈联中的“低”“隔”,使得饯别场景的描写有了高低远近的层次感。
D.颔联和尾联中的问句,使语气起伏,也增添了诗作的豪迈昂扬气概。
解析:“是诗人早年的知心好友”错。由诗题中“白下驿”“饯”可知,此诗为送别友人所作,“唐少府”即送别对象。颔联“相知何用早?怀抱即依然”传达出如果两个人心意相通,不必在乎相识相知的早晚的意思,可推知诗人与友人虽相识不久,但二人的情谊却很深厚。
6本诗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都是王勃的送别之作,但诗人排遣离愁的方法有所不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
答:①《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以彼此间的深情厚谊排遣离愁;②本诗中的“去去如何道?长安在日边”则是用对友人前程的美好祝愿来排遣离愁。(每点3分)
白话译文:在白下驿分别,回顾与你成为贫贱之交的日子和像韩信寄居南昌亭长家一样在你家寄居的时光。彼此相知,成为莫逆,哪里需要时间早?只要彼此了解,心心相印,就可以依依不舍而成为知己。天不早了,那夕阳比饯别的酒楼还低了,可是你走上回乡的路,我们之间就被茫茫的风云烟雾隔开了。去吧,去吧,还说什么呢?你所去的长安是在太阳那边。
四、思想情感比较分析
进行内容、情感的比较鉴赏,前提是读懂诗歌,把握各自的情感基调。其方法与前面分析概括诗歌思想情感的方法相同。
(1)读标题。标题往往交代了内容,定下了情感基调。
(2)了解诗人所处的时代及写作背景。同样的景物,因诗人不同的际遇、不同的心情,会蕴含截然不同的情感。
(3)善于抓住带情感色彩的关键词语。注意诗歌的最后两句,它们往往卒章显志,点明主旨。
在上面的基础上进行比较,需要注意:
(1)熟悉情感基调术语,会用这些术语比较情感基调的异同,如忧愁与闲适、悲伤与欢快;
(2)进一步比较分析出产生不同情感的原因或情境,这也是情感比较的重要内容;
(3)比较时注意点面结合,既要有总体概括,又要有具体分析。
(2025·湖南岳阳入学考试T15~T16)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7~8题。
岳阳楼
黄公度
后乐先忧记饱观,兹楼今始得凭栏。
吐吞五水波涛阔,出纳三光境界宽。
黄帝乐声喧广宙①,湘君山影浸晴澜。
江山何独助张说②,收拾清晖上笔端。
注 ①传说黄帝南巡时在洞庭湖之野演奏《咸池》之乐,广施教化于百姓。②张说:唐朝宰相,诗文兼擅,有“大手笔”之称,曾任岳州刺史,期间建造岳阳楼。
7下列对这首诗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C )
A.首联通过化用范仲淹的名言,不仅点出诗人登岳阳楼的缘由,也隐含着这首诗的主题。
B.颔联描绘出洞庭湖吞吐五江之水,融入日月星三光的壮阔景色,呈现出高远辽阔的境界。
C.颈联展开联想和想象,完全是用虚写的手法,写出了岳阳楼历史文化的厚重以及山光水色之美。
D.“收拾清晖上笔端”一句,表达了诗人对江山的赞美和对自己创作的期望,诗人希望收拾好自己的情感和思绪,以清晰的心境来书写作品。
解析:“完全是用虚写的手法”说法错误。“湘君山影浸晴澜”是实写,故颈联手法为虚实结合。
8本诗与杜甫的《登岳阳楼》都是吟咏岳阳楼的佳作,但两诗抒发的感情有同有异,请简要分析。(6分)
答:同:都赞美了洞庭湖的壮丽景色;都抒发忧国忧民之情,如杜诗“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黄诗“后乐先忧记饱观”(2分)。
异:①杜诗表达了漂泊天涯的不幸遭遇,抒发凄苦忧伤之情,如“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2分);②黄诗表达出对国家强盛和时局清明的渴盼,流露出自信与豪情,如“黄帝乐声喧广宙”“收拾清晖上笔端”(2分)。
解析:首先分析两诗抒发的感情的相同点。杜诗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两句都是写洞庭水,境界宏阔,一是极写水面的宽阔,二是极写水的力量。黄诗颔联“吐吞五水波涛阔,出纳三光境界宽”意思是“洞庭湖能够吞吐五条河流的波涛,波澜壮阔;又能容纳日月星三光,境界开阔”。这种景色的壮丽和宽广展示出了岳阳楼的独特魅力。可知两首诗都赞美了洞庭湖的壮丽景色。杜诗的尾联“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指杜甫倚靠岳阳楼的窗户,向北眺望,虽然隔着道道关山,他看不到长安,也看不到战火,但在他心中却呈现出吐蕃入侵后长安危急、人民遭难的情景,于是他就禁不住伤心、老泪纵横。黄诗的“后乐先忧记饱观”表明诗人先感受到了忧虑,然后才观赏周围的景色。这种先忧后乐的心境展示了诗人的深邃思考和对人生的思索。可知两首诗都抒发了忧国忧民之情。然后分析两诗抒发的感情的不同点。杜诗颈联“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中,“亲朋无一字”写出了诗人的孤苦,与家人音信断绝。“孤舟”,表现了诗人漂泊天涯的不幸遭遇,抒发了诗人内心的凄苦忧伤之情。黄诗的“黄帝乐声喧广宙”意思是“黄帝的乐声充满了广袤的宇宙”;“收拾清晖上笔端”意思是诗人希望收拾好自己的情感和思绪,以清晰的心境来书写作品。可见诗人对国家强盛和时局清明的渴盼,同时流露出了自信与豪情。
白话译文:“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岳阳楼记》记录了壮观的景象,如今才能站在这楼上凭栏远望。洞庭湖能够吞吐五条河流的波涛,波澜壮阔;又能容纳日月星三光,境界开阔。黄帝的乐声充满了广袤的宇宙,湘君的山影渗透着晴朗的湖面。江山为何只帮助了张说,使得清爽的诗句气象到了笔端。
课时作业17
时间:40分钟 分值:45分
一、(2025·广东部分学校联考)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1~2题。
元日述怀①
卢照邻
筮仕无中秩②,归耕有外臣③。
人歌小岁酒,花舞大唐春。
草色迷三径,风光动四邻。
愿得长如此,年年物候新。
元日感怀④
刘禹锡
振蛰春潜至,湘南⑤人未归。
身加一日长,心觉去年非。
燎火⑥委虚烬,儿童炫彩衣。
异乡无旧识,车马到门稀。
注 ①唐高宗咸亨三年元日,卢照邻秩满去官,由蜀中返回洛阳,归隐山林,与家人团聚。②中秩:中级官职。③外臣:隐居不仕者。④永贞元年,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本诗即作于朗州任上。⑤湘南:指屈原被流放湘沅间。⑥燎火:指除夕祭祀的香火。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B )
A.卢照邻说自己命中注定做不了大官,刘禹锡对自己的遭际有所反思与感慨。
B.卢诗的“花舞大唐春”和刘诗的“儿童炫彩衣”都有不同程度的反衬作用。
C.卢诗的“人歌小岁酒”和刘诗的“身加一日长”都体现了元日的节日特点。
D.好的用典讲究如盐入水,了无痕迹,这两首诗在用典上都做到了这一点。
解析:“都有不同程度的反衬作用”错误。卢诗的“花舞大唐春”描写了新春佳节,园中百花装点着大唐一统江山的明丽春色。刘诗的“儿童炫彩衣”,以儿童过节的快乐反衬诗人的苦闷。
2.*两首诗都写“元日”,但所“述”之怀与所“感”之怀迥异。请简要概括。(6分)
答:(1)卢照邻所“述”之怀:①对归隐生活的怡然自乐、轻松洒脱;②对美好自然风物的热爱;③对国家繁荣昌盛、人们生活幸福美满的祝愿。(每点1分)
(2)刘禹锡所“感”之怀:①羁旅他乡的孤寂愁苦;②对家乡故土的思念;③对往日错误的反省。(每点1分)
解析:卢照邻所“述”之怀:①“归耕有外臣”表现了诗人情愿回乡种地做一个隐居不仕者的想法,流露出热衷退隐、怡然自乐的生活情趣及轻松洒脱之感。②“草色迷三径,风光动四邻”,描绘诗人所居环境的清幽高雅,草色迷人,风光优美,左邻右舍无不惊叹、赞赏、艳羡,表达了对美好自然风物的热爱。③“愿得长如此,年年物候新”,诗人希望大唐江山年年如此繁华如此热闹,年年都有新的气象,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繁荣昌盛、人们生活幸福美满的祝愿。
刘禹锡所“感”之怀:①“湘南人未归”,诗人表达了自己身在异乡,有家难归,抒发了羁旅他乡的孤寂愁苦。②“心觉去年非”,诗人回顾过去一年,觉得过去是错误的,表达了对往日错误的反省。③“异乡无旧识”,诗人在异乡没有熟悉的朋友,感到孤独和寂寞,抒发了对家乡故土的思念。
二、(2025·江苏徐州质量监测)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3~4题。
登岳阳楼①
冯时行
湖面层收雨露开,浪声千里急奔雷。
草迎云梦秋光去,帆带衡阳晓色来。
帝子不归②林叶下,楚魂堪吊暮鸿哀。
羁游到此偏增感,况悼长沙③放逐才。
注 ①诗人作此诗时,徽钦二帝已被俘。②帝子不归:相传舜帝南巡崩于苍梧之野。③长沙:贾谊曾任长沙王太傅,后世称其贾长沙。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C )
A.首联写雨停后湖中水流奔涌、浪声如雷的景象,描写了洞庭湖的雄奇壮阔。
B.“草迎”运用拟人手法,赋予“草”以情感;“秋光去”表达对时光流逝的伤感。
C.“帝子不归”,借用舜帝南巡“不归”的典故直抒对徽钦二帝被俘的忧虑之情。
D.“暮鸿哀”写晚归大雁发出哀鸣声,渲染凄凉氛围,更衬托了伤悼楚魂的悲痛。
解析:“直抒”错误。借用舜帝南巡“不归”的典故,应为“间接抒发”。
4.*冯时行与杜甫都在《登岳阳楼》中抒发了忧国伤己的情感,但具体内容不同,请结合相关诗句分析。(6分)
答:(1)忧国:①杜诗中“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表达对战乱造成国家不安的痛苦之情;②冯诗中“帝子不归”表达对徽钦二帝被俘和国家前途的担忧。(3分)
(2)伤己:①杜诗中的“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抒发了年老多病、孤舟漂泊的悲苦;②冯诗中“羁游”“悼长沙”表达对自己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悲愤。(3分)
解析:忧国之情:杜甫《登岳阳楼》“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杜甫站在岳阳楼上,遥望关山以北,那里兵荒马乱,国家处于战乱之中。他为国家的不安定而痛苦,不禁凭栏落泪。这体现了杜甫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因战乱给百姓带来的苦难而痛心不已。冯时行《登岳阳楼》“帝子不归林叶下”,用舜帝南巡崩于苍梧之野的典故,以“帝子不归”暗指徽钦二帝被俘,国家陷入困境。冯时行借此表达对国家前途的担忧,对国破家亡的悲愤之情。
伤己之情:杜甫《登岳阳楼》“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杜甫此时与亲朋好友音信断绝,年老多病,只有一叶孤舟相伴。这两句诗抒发了他年老体弱、孤苦无依的悲苦,以及漂泊江湖的凄凉之感。冯时行《登岳阳楼》“羁游到此偏增感,况悼长沙放逐才”中,“羁游”表明诗人漂泊在外,“悼长沙”则以贾谊自比,贾谊被贬长沙,冯时行借此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的悲愤。他如同贾谊一般,有才华却不得重用,只能在羁旅中感慨自己的命运,抒发对自身漂泊天涯的无奈。
三、(2025·湖北百校大联考)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5~6题。
减字木兰花
[宋]秦观
天涯旧恨,独自凄凉人不问。欲见回肠,断尽金炉小篆香①。  黛蛾长敛,任是春风吹不展。困倚危楼,过尽飞鸿字字愁。
减字木兰花·春夜闻隔墙歌吹声
[清]项鸿祚
阑珊心绪,醉倚绿琴相伴住。一枕新愁,残夜花香月满楼。  繁笙脆管,吹得锦屏春梦远。只有垂杨,不放秋千影过墙②。
注 ①篆香:盘香。②秋千影过墙:出自张先《青门引》的“那堪更被明月,隔墙送过秋千影”。
5.下列对这两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B )
A.秦词首句“天涯”二字就距离写游子分离之远,与家人天各一方,“旧恨”就时间写分别后愁绪之久。
B.秦词整首词都很悲凉,可谓断肠之吟,尤其下片结句是愁极、伤极之语,显得悲观绝望,萎靡颓废。
C.项词开头两句写词人感到春意阑珊,心绪惆怅,四周一片寂寥,词人酒醉后倚靠绿琴,与绿琴相伴。
D.项词第三、四句暗示了词人的状态。“新愁”“残夜”仿佛让人看到了一位睁眼不寐、沉思忧郁的词人。
解析:“显得悲观绝望,萎靡颓废”错误。下片结句点醒女主人公独处高楼的处境和引起愁恨的原因。高楼骋望,见怀远情殷,而“困倚”“过尽”,则骋望之久、失望之深自见言外。结句虽是愁极、伤极之语,但并不显得萎靡颓废。
6.*请分别简要赏析秦词中“欲见回肠,断尽金炉小篆香”和项词中“只有垂杨,不放秋千影过墙”。(6分)
答:①秦词这两句借物抒情。在词人看来,盘香的形状恰如人的百转回肠,金炉中篆香寸寸断尽,突出了女主人公柔肠寸断的强烈情感。词人就近取譬,触物兴感,生动形象。②项词这两句借典故抒情。词人将满腔的哀怨归咎于庭院中的垂杨,仿佛那静静的垂杨不解人意,偏偏挡住了词人的视线。词人不怨己反怨树,反其意而用之,更突出了思念之深。(每点3分)
解析:①“欲见回肠,断尽金炉小篆香”是说要想了解她内心的痛苦,请看金炉中寸寸断尽的篆香。篆香,即盘香,其形状恰如人的回肠百转,这里就近取譬,触物兴感,显得自然浑成,不露痕迹。“断尽”二字着意,突出了女主人公柔肠寸断、一寸相思一寸灰的强烈感情状态。这两句借物喻情,哀怨伤感中寓有沉痛激愤之情。②“只有垂杨,不放秋千影过墙”出自张先《青门引》的“那堪更被明月,隔墙送过秋千影”。夜深人静,作者因相思而产生的种种愁绪却无法传递给对方。因此,只好把这种哀怨发泄到了庭院中的垂杨上,仿佛那静静的垂杨也不解人意,偏偏挡住了词人的视线,从而使他连荡秋千的女子的影子也看不到。词人不怨己反怨树,表达了对佳人深深的爱恋,却又无法向对方表达的惆怅与哀怨。
四、(2025·广东江门调研)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7~8题。
赠渔父
杜 牧
芦花深泽静垂纶,月夕烟朝几十春。
自说孤舟寒水畔,不曾逢著独醒人①。
渔 父
汪 遵
棹月眠流处处通,绿蓑苇带混元风②。
灵均说尽孤高事,全与逍遥意不同。
注 ①独醒人:战国时屈原被放逐,遇见渔父,渔父问他何以至此?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事见《楚辞·渔父》。②混元风:指仙风道骨。
7.*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D )
A.两首诗都选用了意象“月”,渔父月下泛舟、垂钓,意境优美。
B.杜诗首句用字精当,“静”字写出了渔父垂钓时的宁静、闲适。
C.汪诗描写渔父眠躺舟上,任船漂流,有“纵一苇之所如”的意趣。
D.杜诗与汪诗都是先写景后议论,表达方式多样,层次感强。
解析:“杜诗与汪诗都是先写景后议论”错。杜诗先写“芦花深泽”“月夕烟朝”;再写秋冬岸边喃喃自语,横舟独钓,皆遇醉人。这是先写景后记叙。汪诗先写“棹月眠流”“绿蓑苇带”,再议论渔父与屈原追求不同。这是先写景后议论。
8.*杜诗和汪诗都借屈原这一历史人物来抒发感慨,但用意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
答:①杜诗以渔父自语作结,暗示渔父是与屈原一样的独醒人,表达了诗人对渔父坚定意志和脱俗境界的赞美。(或:“暗示了当时社会上缺乏像屈原那样有高尚情操、忧国忧民的人,具有一定的讽喻意味。”)②汪诗以屈原和渔父的对话作结,把渔父的逍遥自在与屈原的积极用世作对比,引发人们对人生价值选择的思考。(每点3分)
解析:①杜诗结尾是渔父“自说”,“孤舟寒水畔,不曾逢著独醒人”,说自己在孤舟上、寒水畔,几十年来未遇到过屈原这样的独醒人。渔父未逢拔俗之士,说明他自己也深悟归隐之道,是和屈原一样的独醒人。而老者向诗人诉说岸边际遇,也暗示诗人自比为世外高人,他与渔父一样具有脱俗超拔的人生境界,表达了诗人对渔父坚定意志和脱俗境界的赞美。也可以理解为借助“不曾逢著”“独醒人”表明当时的社会缺乏像屈原那样有高尚情操、忧国忧民的人,具有一定的讽喻意味。②汪诗“灵均说尽孤高事,全与逍遥意不同”,是说屈原向渔父诉说了他的志向和遭遇,但渔父却不以为然,认为他的行为是孤高而寡合的;渔父与屈原不同,他只追求逍遥自在的生活。以屈原和渔父的对话作结,把渔父的逍遥自在与屈原的积极用世作对比,引发人们对人生价值选择的思考。
五、(2025·河北邢台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9~10题。
荆州歌
陆 游
楚江鳞鳞绿如酿,衔尾江边系朱舫。
东征打鼓挂高帆,西上汤猪①联百丈。
伏波古庙②占好风,武昌白帝在眼中。
倚楼女儿笑迎客,清歌未尽千觞空。
沙头巷陌三千家,烟雨冥冥③开橘花。
峡人住多楚人少,土铛④争饷⑤茱萸茶。
注 ①汤猪:当地人在上船前,船主会准备一头猪和一壶酒,前往江渎庙进行祭祀,以求神灵保佑航行安全。②伏波古庙:专门祭祀东汉伏波将军马援的祠庙。③冥冥:迷茫不清貌。④土铛:用土烧制的烧水用具。⑤饷:馈赠。
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C )
A.前两句描写了楚江江水碧绿澄澈,如新酿的酒,江边系着朱红色的船舫,画面色彩鲜艳。
B.第三、四句描写了东征的队伍打鼓挂帆,西上的船只连接百丈,展现了热闹非凡的场景。
C.第五、六句中“占好风”暗示了战争的胜利,“在眼中”写出了白帝城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D.最后四句描绘了沙头巷陌人家众多,烟雨迷蒙中橘花开放,以及人们“争饷茱萸茶”的情景。
解析:“‘占好风’暗示了战争的胜利”错误,此处写的是在伏波古庙占卜得好天气,舟行便会一帆风顺;“‘在眼中’写出了……”错误,此处是说舟行江上,武昌和白帝城都尽收眼中。
10.*这首诗与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都描绘了江上热闹的景象,但二者表达的情感不同。请简要分析二者情感的不同点。(6分)
答:①陆诗描绘了楚江两岸的景象,表现了荆州地区人们的生活气息,营造了一种热闹、祥和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荆州风土人情的喜爱和赞美之情。②《桂枝香·金陵怀古》通过对金陵景物的赞美和对历史兴亡的感喟,表现了王安石对国家政治大事的关心,对当时朝政的担忧,以及对统治者的劝诫和忧国忧民的情怀。(每点3分)
解析:①陆游的《荆州歌》中“峡人住多楚人少,土铛争饷茱萸茶”,写的是沙头巷陌居民纷纷在烟雨中赏橘花,并且争着享用茱萸茶的情景。侧重于表现此刻的生活之美与繁荣欢乐,营造了一种热闹、祥和的气氛,表达了诗人对荆州风土人情的喜爱和赞美之情。②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中“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写后世统治阶级不以前朝为鉴,挥霍无度,覆亡相继,让人嗟叹不已。词人以繁忙热闹景象反衬对历史的怀念,突出一种历史的寂寥和感慨,反映了他对国家民族命运前途的关注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