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一轮复习】01.复习任务群二 古代诗歌阅读(讲义 教师版)-2026版语文统编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高三一轮复习】01.复习任务群二 古代诗歌阅读(讲义 教师版)-2026版语文统编版

资源简介

复习任务群二 古代诗歌阅读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指出:
在鉴赏活动中,能结合作品的具体内容,阐释作品的情感、形象、主题和思想内涵,能对作品的表现手法作出自己的评论。能比较两个以上的文学作品在主题、表现形式、作品风格上的异同,能对同一个文学作品的不同阐释提出自己的看法或质疑。喜欢尝试用不同的语言表现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尝试创作文学作品。在文学鉴赏和语言表达中,追求正确的价值观、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品位。
教材 学习任务群/人文主题/文体 课文 教材学习提示 高考真题
必修上册 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劳动光荣/古体诗 6.芣苢 插秧歌 1.阅读时要展开想象,走进其中描摹的场景,悉心感受诗人的情感,体会其中表现出的劳动之美 2.两首诗各具不同的艺术魅力。《芣苢》重章叠唱,回环往复,令人神往;《插秧歌》善用口语,浅白流畅,富有自然、新鲜的意趣。学习时可反复诵读,认真体会 2024年全国甲卷15题:(考查走进其中描摹的场景,感受诗人的情感)颈联中“软”“低”二字的使用取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请简要赏析
文学阅读与写作/生命的诗意/魏晋诗、唐诗、宋词 7.短歌行 归园田居(其一) 8.梦游天姥吟留别 登高 琵琶行并序 9.念奴娇·赤壁怀古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声声慢(寻寻觅觅) 1.要在诵读中体会《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两首诗不同的韵律、节奏和表达技巧,结合诗人的身世领悟诗中的思想感情 2.《梦游天姥吟留别》《登高》《琵琶行并序》几首诗体式不同,抒发的情感和创作手法也各不相同,诵读时要细加体会 3.品读《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声声慢》三首宋词,感受其不同的风格特点,体会这些词作是如何表现词人不同的思想情感的 2024年新课标Ⅱ卷16题:(考查分析思想感情)如何理解诗人的“白头心事”?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选择性必修下册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诗的国度/古体诗、乐府诗、唐诗、宋词 1.氓 离骚(节选) 2.孔雀东南飞并序 3.蜀道难 蜀相 4.望海潮(东南形胜) 扬州慢(淮左名都) 1.学习《氓》、《离骚》(节选)时要注意比较作品不同的艺术风格,认识中国诗歌的抒情传统 2.学习《孔雀东南飞并序》时要注意体会诗歌的语言风格,以及运用对话推动情节发展、塑造人物形象的特点 3.诵读《蜀道难》时,一方面要感受杂言古体诗的参差错落之美,另一方面要想象作者笔下蜀道的雄奇险峻,体会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学习《蜀相》时要反复诵读涵泳,并联系《出师表》等文,加深对诗人情志的理解 4.《望海潮》采用铺叙的写法,以点带面,虚实相间,渲染烘托,形成一种畅达流利的气势。同样是歌咏城市,《扬州慢》则聚焦于扬州今昔盛衰的对比 2024年新课标Ⅰ卷16题:(考查分析诗歌中对比的手法)诗中以对比的方式,对泉声进行了生动的描写,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赏析
年份 试卷 选材/考点 变化 对策
2024 Ⅰ卷 刘克庄《宿千岁庵听泉》(宋诗) 1.阅读材料的内容更加丰富,题材更加多样;试题考点更加灵活,更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 2.基于语文学习任务群的考量,命题组在设计考题时多选取有关联点的诗歌进行比较阅读 3.诗词内容在潜移默化中给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在形成的学生以正面引导,鼓励学生积极面对自己的人生 4.主观题中,理解句意和观点评价成为热门考查内容 1.从时间上看,多读唐宋诗词 2.从体裁上看,多读近体诗,尤其是律诗(以七律为主) 3.从题材上看,既要关注传统题材的诗,如咏史诗、边塞诗、送别诗,更要关注新课标背景下选材由传统到注重古诗的交际属性的趋势,熟悉寄赠诗、酬和诗、干谒诗等题材类型 4.从作者上看,多读名家作品,尤其是名家写的陌生作品 5.从内外结合看,多注意课内诗歌与课外诗歌的联系 6.从命题角度看,要重视理解句意题和观点评价题
理解赏析 分析手法
Ⅱ卷 叶梦得《雨后为山亭独卧》(宋诗)
理解赏析 感情评价
2023 Ⅰ卷 林希逸《答友人论学》(宋诗)
理解赏析 理解句意
Ⅱ卷 林逋《湖上晚归》(宋诗)
理解赏析 评论阐释
2022 Ⅰ卷 魏了翁《醉落魄·人日南山约应提刑懋之》(宋词)
理解赏析 观点评价
Ⅱ卷 李白《送别》(唐诗)
理解赏析 分析手法
一、诗歌发展
1.春秋时期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至春秋中叶的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2.战国时期
屈原用楚国方言,创造出一种新的诗歌体裁——楚辞体。代表作是《离骚》。
3.两汉时期
汉代诗歌以“乐府”为代表,形式朴实自然,内容丰富多彩,语言通俗深刻。代表作有《十五从军征》《陌上桑》《孔雀东南飞》等。
4.魏晋南北朝时期
(1)建安文学:中国古代建安时期的文学,也称建安风骨,以曹操父子和建安七子为代表。建安七子包括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代表作有曹操的《观沧海》《短歌行》。
(2)田园诗:代表人物为东晋陶渊明,代表作有《归园田居》《饮酒》,内容清新自然,风格朴实恬淡。
5.唐朝时期(中国古典诗歌在唐朝进入黄金时代)
(1)初唐:代表人物为“初唐四杰”,分别是王勃、骆宾王、杨炯、卢照邻。
(2)盛唐:诗歌成就最大,诗人辈出。山水田园诗代表人物有王维、孟浩然,二人合称“王孟”;边塞诗代表人物有高适、岑参以及“七绝圣手”王昌龄。但众多诗人中当属“诗仙”李白、“诗圣”杜甫成就最高。李白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蜀道难》《将进酒》《早发白帝城》。杜甫的代表作有“三吏”“三别”。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3)中唐:诗坛倡导诗歌要反映生活,代表人物为白居易、刘禹锡。
(4)晚唐:代表人物为杜牧、李商隐,二人并称“小李杜”。他们的诗歌别创新格,咏史诗感人至深。
6.两宋时期(文学的主要成就是“词”)
(1)豪放派:苏轼是豪放派的创始者,代表作有《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辛弃疾继承和发展了苏轼的豪放词风,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达到很高水平,作品经常流露出对祖国山河分裂的悲痛,散发着浓厚的时代气息。代表作有《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等。陆游,其诗词不乏感慨国事的豪放之作,充满了国耻未雪、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代表作有《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等。
(2)婉约派:柳永是北宋词坛婉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他的词主要反映市民的生活面貌,具有浓厚的市井气息。代表作有《雨霖铃》《望海潮》等。李清照亦是婉约派的代表词人,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美誉。代表作有《一剪梅》《声声慢》《如梦令》《醉花阴》等。
7.元朝时期
元朝文学的主要成就是“元曲”,在文学史上与唐诗宋词并称。元曲四大家为关汉卿、白朴、郑光祖、马致远,代表了元代不同时期不同流派杂剧创作的成就。其中,关汉卿的《窦娥冤》、白朴的《梧桐雨》、郑光祖的《倩女离魂》、马致远的《汉宫秋》为名篇代表。
二、诗歌体裁
1.古体诗
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歌”“行”“引”“曲”“吟”等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
2.近体诗
与古体诗相对,又称今体诗,是唐代形成的一种格律体诗。其字数、句数、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规定。
①一种称“绝句”,每首四句,五言的简称五绝,七言的简称七绝。②一种称“律诗”,每首八句,五言的简称五律,七言的简称七律,超过八句的称为排律(或长律)。五律和七律中间两联须对仗,多按“起—承—转—合”的结构,前四句多写景,后四句多抒情。
3.词、曲
词:近体诗之后产生于盛唐,流行于中唐,发展于晚唐与五代,成熟于宋代的一种新诗体。词又称长短句(句子字数不等、长短不一)、诗余(由诗歌发展而来)。根据词的长短,词又分单调(也叫小令,一般认为58字以内)、中调(一般为59~90字)、长调(91字以上)。词有词牌,词牌严格规定了每首词的格律和音韵。
曲:散曲,分为“小令”“套数”,是宋金时期逐渐形成的一种新诗体。曲与词的最大不同是,曲可在规定的字数内增加衬字,从而增加语言的生动性,更自由灵活地表达思想与情感。
三、诗歌流派
依据创作方法,古代诗歌大致分为两大流派,即现实主义流派和浪漫主义流派。
1.现实主义
提倡客观地观察现实生活,精确细腻地描写现实,真实地表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源头:《诗经》。代表作家:杜甫、白居易、陆游等。
2.浪漫主义
善于抒发对理想的热烈追求,用热情奔放的语言、奇特的想象和夸张手法、神话故事来塑造形象。源头:《楚辞》。代表作家:屈原、李白、李贺、龚自珍等。
备考第一课:了解必备知识,登堂方能入室
一、古诗的语言特点
读懂一首古诗,最关键的是读懂古诗语言,即读懂“诗家语”。“诗家语”是诗人创作使用的艺术语言,这种语言有别于日常使用的语言,也有别于其他文体语言。从词法、句法维度看,它具有反常性,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惯于改变词性,言语具有意象性;②惯于改变词序,言语具有灵活性;③惯于省略成分,言语具有跳跃性。
1.语言“变性”
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以此来增强诗歌的表现力。常见的有名词活用、形容词活用和动词活用现象。
示例:①名词活用。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锦帽貂裘”,活用作动词,指“戴锦帽,穿貂裘”。
②形容词活用。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绿”,使动用法,意为“使……变绿”。
③动词活用。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饮”,使动用法,意为“使……饮酒、宴请”。
2.语言“变序”
诗人写诗,有时为了强调某些意蕴,达到某种特殊效果,或出于格律等表达的需要,故意改变某些词的顺序。主要体现在主语后置、主宾换位等方面。
示例: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崔颢《黄鹤楼》)“汉阳树”和“鹦鹉洲”为陈述对象,属于主语后置。
②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白居易《长恨歌》)“光彩生门户”应为“门户生光彩”,属于主宾换位。
3.语言“省略”
诗歌语句之间往往具有跳跃性,于是产生了省略现象,出现了空白,从而为读者留下了想象空间。古诗省略主要有以下两个特点:①答话蕴含问话;②意象组合。
示例:①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贾岛《寻隐者不遇》)作者采用答话蕴含问话的方法,把诗歌精简压缩为二十字。
②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作者把多个意象直接拼合,表达了羁旅之苦和悲秋之恨。
二、古诗的章法结构
(一)近体诗的章法结构
1.常见章法结构
律诗常见结构 四分法:起承转合
二分法:前两联为第一层,后两联为第二层
三分法:首联为第一层,中间两联为第二层,尾联为第三层
绝句常见结构 一般结构:起承转合
前两句铺陈,后两句议论或抒情
前三句铺陈,第四句揭示中心
2.近体诗(主要是律诗)的起承转合结构
(1)“起”定基调。起,即起笔,或引事起,或就题起,或对景兴起等。律诗首联为起,绝句第一句为起。了解古诗的起笔之法,有助于我们快速了解诗歌内容。如较为常见的点题起笔法,即诗歌首联呼应标题。
(2)“承”起续境。承,即承接,应注意与题目的关联,并紧接起句之意,或写景,或抒情,或引事例证。律诗第二联为承,绝句第二句为承。“承”句与“起”句语意接近,关联极为密切,但它不是“起”句的简单重复,而是“起”句的延续、深化。“承”句多为写景或叙事。
(3)“转”造波澜。转,通常指转折,但也有转变、变化之义。律诗之转在第三联,绝句之转在第三句。转往往体现在由物及人、由景及情、由事及理的思路上的转换。“转”句是转折突起,陡生波澜,有起有伏,力免平铺直叙。关注“转”句,能使我们尽快明了作者的思路,体察诗歌主旨。所以,诗歌的“转”句最为关键,诗歌命题常在“转”句上做文章。
(4)妙“合”主旨。合,即作结,于律诗为第四联,于绝句为第四句。作结之意,即将前面三联或三句,作一总结以为收束。好的结句有以景结情、以情收尾或放开一步、另拓新境的表达效果。一般来说,尾联(句)通常会表明题旨,这就要求我们有意识地发掘尾联(句)所蕴含的情感主旨。
3.律诗中间两联的对仗
律诗的颔联、颈联必须对仗,对仗工整是其基本要求。如何“工整”?字数相等,平仄相对,结构相同,语义相关。利用“对仗工整”的规则(尤其是“结构相同”“语义相关”的规则),我们可以推知诗歌中的难点。
(二)词的章法结构
词的章法多取法于诗,但由于要紧密配合音乐,又有着不同于诗的特点。开头、过片和结尾怎样写,可以说是词的章法的核心。
1.词的起调、发端要“工”
要像园林的门扉,使人一推开便能窥见佳景的一角,但又不能一览无余,这样才能引起人一定要走进去、看下去的浓厚兴趣。宋词中有一些比较常见而又有特色的开头:
(1)造势:开门见山,直陈胸臆,一起句就道出词的主旨或概括词的内容。单从词句上看,似乎平淡无奇,实则似引弓待发,往往笔锋一转,便如悬崖飞瀑,一泻而下。柳永名作《望海潮》开头:“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像散文一样直陈而出,粗笔勾勒出全词所写对象的轮廓。
(2)造境:由写景入手,先造出一个切合主题的环境,然后因景生情,依景叙事,带出词的主体部分。范仲淹的《苏幕遮》写的是羁旅思亲,以“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开头,非常洗练地描绘出一幅寂寞、凋零的深秋景象,使人一看便产生羁旅难熬、心情惆怅的感觉。
(3)造思:先设一问,或点出题意,或造一悬念,引人深思,使人急于要看下去。然后以答语的形式引出词的主体。这是词人常用的一种开头方式,如欧阳修的《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2.过片是词特有的章法
什么叫过片?除小令外,词都是分片的,且多数分为上下两片。它们是表现同一主题的两个层次,其间必定密切关联。关键就在上下片衔接之处,即下片的开头部分,称之为“过片”。
过片的常见形式有以下两种:
(1)笔断意不断,上下紧相连。如李清照的《声声慢》。
(2)上下连贯,文意并列。上下片文意并列,或一正一反,或一今一昔,而以过片为桥,下片首紧承上片尾,使上下片贯通一气。如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上片写今,下片怀古。
3.词的结尾非常紧要,往往是全篇的点睛之笔
结句要像勒住一匹狂奔的骏马一样,既要收束有力,又能发人深思,留有余地。或以景作结,或以情作结,或以问作结。
词的写作结构一般呈直线型。如上片写景,下片抒情;前半泛写,后半专叙;前面写因,后面写果;等等。
备考第二课:掌握读文要诀,快速读懂诗歌  
1.“读”标题
诗歌的标题往往是诗歌的眼睛、灵魂、核心,常起到统领全篇的作用,鉴赏时可以根据标题提供的信息,较为准确地理解诗歌。标题蕴含的信息可以从以下方面来“读”:
(1)“读”标题揭示的写作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如白居易《钱塘湖春行》的标题点明了时间、地点和事件)
(2)“读”标题交代的写作缘由或目的。(★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标题交代了写作目的是“留别”,就是把梦中游历天姥山的情形写成诗,留给朋友作别)
(3)“读”标题暗含的情感或奠定的作品感情基调。(★如陆游《书愤》的标题表明了诗歌蕴含悲愤之情)
(4)“读”标题揭示的作品线索。(★如杜甫《望岳》通篇围绕“望”字来写)
(5)“读”标题表明的诗歌题材。(★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标题点明这是一首送别诗)
(6)“读”标题暗示的诗歌表达技巧。(★如陆游《卜算子·咏梅》的标题表明这是一首咏物词,其表达技巧有托物言志)
2.“知”作者
诗歌鉴赏讲究“知人论世”,即鉴赏诗歌时要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当时的时代背景及作者所处环境。如陶渊明、王维、孟浩然,他们的诗多表现远离浊世、向往朴素的田园生活和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趣,多具有质朴、清新、恬淡、闲适的风格。王昌龄、王之涣、岑参、高适等人的诗多描写戍边将士杀敌立功的慷慨激昂及“捐躯赴国难”的悲壮,同时包含望月思乡的苍凉和长年征战的悲苦之情。杜甫、白居易、李绅等人的诗多关心民生疾苦,感情深沉,风格多沉郁顿挫、朴素凝重。但也不可一概而论,一方面,作者的风格并非固定不变的;另一方面,作者身处不同的时代背景及客观环境下,其情感及表现出的作品风格也是有区别的。作者蕴含的信息可以从两方面来考虑:
(1)同学们熟悉的作者,其生平背景等信息往往与命题点有联系。
(2)同学们不熟悉且未加注释的作者,其生平背景等信息往往与命题点没有联系;不熟悉但加了注释的作者,其生平背景等信息往往与命题点联系紧密。
3.“看”注释
注释是对诗歌写作的说明或提示,它往往隐含着写作的动因、背景,作者的生平、风格、思想、抱负、经历等重要信息。
(1)介绍写作背景→暗示本诗的思想主旨。
(2)介绍作者→暗示本诗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如提供与“此诗作于作者被贬官(或流放)之际”类似的注解,很可能表明与作者仕途失意、对现实不满,或报国无门、壮志难酬、愤懑孤寂等情感有关。
(3)介绍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读懂诗歌。
(4)介绍相关诗句→暗示本诗的用典或意境。
4.“泡”正文
诗歌正文是阅读鉴赏的核心,读懂正文也是读懂诗歌的关键所在。“泡”诗歌就像泡茶叶一样,把诗歌深厚的内蕴和内敛的情感泡出清香,泡出韵味。“泡”诗歌正文就是要“泡”诗词意象、“泡”关键词句和“泡”诗词情感。
(1)抓关键字词,定位情感主旨。读诗不能匆匆一扫而过,而应一个字一个字地品读,抓住诗歌中的关键字词,边读边想其意,力求还原诗歌画面,迅速定位情感基调。抓关键字词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抓表明诗眼的字词,因为这些字词往往直接透露了诗的主旨;(★如陆游《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中的“空”是诗眼,流露出作者自许塞上长城、满怀报国热忱,却报国无门一直到老的惆怅)二是抓诗歌中揭示情感的字词。(★如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中的“悲”字就是情感语言,它表明作者客居他乡又逢深秋时不尽的伤感之情)
(2)抓主要意象,推导情感主旨。诗歌的一些意象已经有了较为固定的社会属性,我们可以抓住这些典型的意象,从而把握诗歌的意境和主旨。(★如杜甫《登高》,本诗前两联通过对迅疾的秋风、高远的天空、凄厉的猿啼、孤零冷落的小岛、水落而出的白沙、低飞盘旋的小鸟、纷落的树叶和滚滚长江水的描写,渲染了雄浑高远、肃杀凄凉的氛围,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和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悲怆之情)
(3)抓尾句,揣摩情感主旨。古人写诗,往往先写景叙事,后抒情议论,俗称“卒章显志”。因此,读诗歌时从尾句入手,可以化难为易,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李白《行路难》结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就表达了诗人坚定的理想信念)
5.“明”题干
阅读题干,根据题干对诗歌的考查内容或形式来作初步的解读。对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的分析,必须结合原诗歌的具体内容来进行,千万不能空泛而谈。如果是选择题,则要紧扣原诗词内容进行判断。选择题常设置带有干扰性的选项,如句意理解方面——误解多义字、对象错位、偷换概念等,思想感情分析方面——无中生有、牵强附会、任意拔高等,表达技巧方面——张冠李戴、主观臆断等。在平时要多加练习并及时总结答题规律。
6.“写”答案
首先,我们应该明确鉴赏的文体归属。鉴赏文字,一般来说属于议论文的范畴。虽然这段文字未必符合一篇议论文的整体要求,但表达方式、组织结构、语言特色等应该尽可能符合议论文的文体特征。答题“四化”原则:①分条作答,“序号化”;②专业分析,“术语化”;③组织文字,“具体化”(善于引用诗句,适当翻译);④卷面书写,“规范化”(书写工整,字迹清楚,疏密有间,行列整齐)。
2024年新课标Ⅰ卷古代诗歌试题选取南宋刘克庄的七律《宿千岁庵听泉》作为阅读材料。这首诗是刘克庄为听泉而作,表现了文人雅趣,展示了他刻画客观事物的高超技巧。这首诗是古诗中描写声音的佳作,不仅能够考查考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文化理解能力,从“兰亭帖”“湍流”等词中也能看到试题与教材的勾连。
高考真题 边读边悟
(2024·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宿千岁庵听泉 刘克庄 因爱庵前一脉泉, 襆衾来此借房眠。 骤闻将谓溪当户, 久听翻疑屋是船。 变作怒声犹壮伟, 滴成细点更清圆。 君看昔日兰亭帖, 亦把湍流替管弦。 1.“读”标题 题材:①即景抒怀诗 内容:②泉声 2.“知”作者 刘克庄(1187—1269),南宋诗人、诗论家。字潜夫,号后村居士。莆田(今属福建)人。宋末文坛领袖,辛派词人的重要代表,词风豪迈慷慨。在江湖诗人中年寿最长,官位最高,成就也最大。晚年致力于辞赋创作,提出了许多革新理论。高考必背篇目中有他的《贺新郎》(国脉微如缕)。 3.“泡”正文 诗歌主要内容:因为喜爱千岁庵前边的一脉泉,从家里抱着被子枕头来到这里借宿睡觉。突然听到泉音,③以为溪流就在门口;听久了,感觉整座房屋似乎随着水流轻轻摇晃,就像④置身于行进中的船上。泉音不是一成不变的,它还能发出怒吼之声,特别震撼人心,壮观雄伟。泉水滴答滴答,啪嗒,滴成⑤细小的更加清圆的水珠。王羲之等文人在兰亭集会时,欣赏自然风光,也以流水声代替音乐的声音。
1.(★考查理解赏析)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D )
A.诗的开头交代,诗人之所以会到千岁庵借宿,是出于对庵前泉水的喜爱。
B.诗歌主要是从听觉的角度来描写泉流,与题目中的“听泉”二字相切合。
C.诗人雅趣与古人相通,在听泉的时候,联想到昔日曲水流觞的兰亭雅集。
D.诗人与兰亭诸贤一样,都把对音乐之美的追求寄托于山水而摒弃了乐器。
解析:D项,理解有误。尾联“君看昔日兰亭帖,亦把湍流替管弦”关联《兰亭集序》。《兰亭集序》中明确写道:“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寄情山水与音乐之美无关,“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山水本身就是美。而作为演奏音乐的乐器,与寄情山水更是没有关系,不存在被“摒弃”的问题。诗人在此处也只是以此赞美泉声美妙动听。
2.(★考查分析手法)诗中以对比的方式,对泉声进行了生动的描写,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赏析。(6分)
答:①乍听与久听的不同:乍听泉声时,感觉是一条溪水从门前流过;久听后感觉水声逐渐弥漫于四周,使人有身处舟中之感。②激流声与涓滴声的不同:泉流时而汹涌,听来壮阔雄伟;时而滴沥,听来清亮圆润。(每点3分)
解析:本诗颔联、颈联运用对比,通过两组历时性的描写,为读者呈现了一段如同亲耳聆听的泉声。“骤闻将谓溪当户,久听翻疑屋是船”,诗人刚刚进入房间时,泉声也随着诗人一起进入,声音的来源自然是在门前,从听觉上,像是一条小溪流淌在门前;过了一段时间,诗人的心神更加安定,耳朵也逐渐接收到更多的信息,水声已不仅是在门前,而是弥漫于房屋四周。诗人闭目遐思,产生了一种泛舟水上的错觉,这是不同时段下主观感受的不同。客观的不同当然也存在,“变作怒声犹壮伟,滴成细点更清圆”,泉声并不单调,因为泉水自地涌出并不稳定平缓,而是变幻不定,于是诗人时而听到怒涛澎湃,时而听到缓流滴沥,激流声壮阔雄伟,滴沥声清亮圆润。
“对比”锁定了表现手法;“泉声”锁定了描写对象;“结合相关内容”确定了答题方式,即答题时要结合相关诗句;“简要赏析”确定了答题要求,即答题时要对诗中对泉声不同角度的对比进行具体描述,可先概括(“骤闻”与“久听”的对比,“怒声”与“细点”的对比),后结合诗句分析。 
备考第三课:回归教材,熟悉十大题材
任务一 羁旅思乡诗
——他乡村树似吾乡,愁煞天涯断肠人
教材对接 《登高》/《月夜忆舍弟》(杜甫)、《次北固山下》(王湾)、《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春夜洛城闻笛》/《静夜思》(李白)、《夜雨寄北》(李商隐)、《黄鹤楼》(崔颢)、《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忆江南》(白居易)、《泊船瓜洲》(王安石)
题材标志 ①诗题中多含有“客舍”“登高”“望月”“忆”“寄”“行”“思”等词语以及元宵、中秋、重阳、除夕等节日名。②常见意象:月亮、秋风、秋霜、杜鹃、猿啼、沙鸥、孤雁、浮云、西楼、高楼、危楼、危栏等
内容情感 ①漂泊羁旅愁。叙写客居他乡的艰难,抒发漂泊无定的孤苦。②天涯怀人愁。感念亲情之深,表达对亲人的思念。③羁旅他乡的幽怨。或表达人生感叹,流露年华易逝的苦闷;或抒发独居他乡、怀才不遇的孤独寂寞、幽怨愤慨之情
常用技法 ①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②以乐景衬哀情(乐景写哀)。③侧面落笔。诗人在表现怀远、思归之情时,不是直接抒发思念之情,而是从对方着笔,想象对方思念自己之深,借以烘托自己的苦恨离情。④因梦寄情,虚实结合
(2025·安徽亳州质检T1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根据提示完成问题。
蝶恋花·京口得乡书①
苏 轼
雨过春容清更丽。只有离人,幽恨终难洗。北固山前三面水。碧琼梳拥青螺髻。  一纸乡书来万里。问我何年,真个成归计。回首送春拚一醉。东风吹破千行泪。
注 ①熙宁七年(1074)春,苏轼在润州京口(今江苏镇江)收到家乡来的一封书信,信中殷勤致意,询问归期。
(1)抓标志:含“离人”“乡书”“万里”“归计”等字眼,暗示羁旅思乡。
(2)读注释:注释“收到家乡来的一封书信”,暗示思乡的主题。
(3)读诗句:雨后的春景更加清丽。只有离别故乡的人,心中的隐痛终难清洗。北固山前,三面临水。弧形的江面,仿佛是碧玉梳子,苍翠的山峰,好像是美人的发髻。  一封家信从万里外的家乡而来。问我什么时候,真的为回归故里而决计?我只有回头拼命喝酒,送春归去。东风吹落了我的千行热泪。
1下片是如何表现词人的思乡之情的?请结合具体语句简要赏析。(6分)
答:①对面落笔,以虚衬实:前三句中,词人不说自己如何思乡,而是写收到一封乡书,书信中家人询问自己何时真的回乡,以此表现思乡之情。②问而不答,借酒浇愁:后两句中,词人没有直接回答乡书中的问题,而是借拼命喝酒、对东风洒泪表现身不由己、归乡无计的痛苦,巧妙抒发了难以言状的思乡之情。(每点3分)
解析:“一纸乡书来万里。问我何年,真个成归计。”这几句词中,苏轼并未直接抒发自己对家乡的思念有多深,而是通过万里之外的家人寄来书信询问他何时能够真正归家,来含蓄地抒发思乡之情。家人对他归期的关切,从侧面烘托出他内心深处对家乡的强烈眷恋。因为如果不是他思乡心切,家人也不会如此急切地询问归期。这种通过他人的询问来展现自己思乡之情的手法,比直接诉说更加含蓄,也更能让读者感受到那种深深的眷恋和无奈。“回首送春拚一醉,东风吹破千行泪。”面对乡书中关于归期的询问,苏轼没有给出明确的回答。他选择拼命饮酒来麻醉自己,试图逃避这个难以回答的问题。因为他深知自己归乡无计,身不由己,无法给家人一个确切的归期。这种借酒消愁的行为,恰恰反映出他内心的痛苦和无奈。而“东风吹破千行泪”,东风无情地吹落他的泪水,更增添了一种凄凉和悲伤的氛围。
“乡书来万里”说明自己离家万里;“真个成归计”用家人问“我”什么时候回家,来表达自己对家人的思念;“拚一醉”说明词人借酒浇愁;“吹破千行泪”体现归乡而不得的忧伤。 
任务二 送别留别诗
——多情自古伤离别,一种分别多样情
教材对接 《别董大》(高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送元二使安西》(王维)、《送友人》/《渡荆门送别》/《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
高考对接 2023年全国甲卷《临江仙》(晁补之)、2022年新高考Ⅱ卷《送别》(李白)、2022年全国乙卷《白下驿饯唐少府》(王勃)、2020年新高考Ⅰ卷《赠别郑炼赴襄阳》(杜甫)
题材标志 ①标题中往往有“送”“别”“赠”“酬”。②常见意象:柳、酒、月、水、长亭、短亭、阳关、舟等
内容情感 ①依依惜别的不舍与伤感。②离别后的思念与牵挂。③对友人的安慰与勉励。④借送别友人表明自己的心志。⑤抒发对人生的感慨
常用技法 ①寓情于景,以景衬情,情景交融。②烘托。不直接写人的离情别绪,而是通过写眼中物有伤离之意来烘托人的伤离之深。③以乐景衬哀情(乐景写哀或反衬)。④想象(虚拟或虚实结合)。送别诗常借助想象表达自己对朋友的留恋和关切
(2025·云南大理开学考试T16)阅读下面这首隋诗,根据提示完成问题。
别宋常侍①
尹 式
游人杜陵②北,送客汉川东。
无论去与住,俱是一飘蓬。
秋鬓含霜白,衰颜倚酒红。
别有相思处,啼乌杂夜风。
注 ①此诗是诗人离开长安前往汉中时写给前来送行的好友宋常侍的。②杜陵:长安东南的县城。
(1)抓标志:标题含“别”(表明离别),意象“飘蓬”和词语“相思”,直接表明内容是离别。
(2)读注释:“诗人离开长安前往汉中时写给前来送行的好友宋常侍的”,表明这是一首送别留别诗。
(3)读诗句:我要到汉水以东的地方去,宋常侍在杜陵北为我送行。无论是行者还是送行者,都是天涯漂泊,就像秋后随风飘荡的蓬草一样。彼此都是两鬓如秋霜的白发之人了,衰老的容颜依仗酒力才变红。分别以后,我将会因为思念好友而不得安眠,得以听到静夜里的乌啼声夹杂着如泣如诉的夜风声。
2本诗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同属送别留别诗,请简要分析本诗的颔联与王诗的“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使用的艺术手法及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6分)
答:①王诗通过两人的相同处境、相同的情感来宽慰友人,以减轻友人离家入蜀的悲凉和孤独感,体现了诗人阔大的胸襟;②尹诗把自己与对方都比喻成蓬草,在浅显易懂的比喻中抒发了离别的伤感与羁旅漂泊之情。(每点3分)
解析:①王诗的“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同是为求官漂泊在外的人,离乡背井,已有一重别绪,彼此在客居中话别,又多了一重别绪;其中真有无限凄恻。但诗人在临别时劝慰杜少府说:只要彼此了解,心心相连,那么即使一在天涯,一在海角,远隔千山万水,而情感交流,不就是如比邻一样近吗?可不要在临别之时哭鼻子、抹眼泪,像一般小儿女那样。两人处境相同,同为宦游,但诗人更加豁达,用自身的体会劝慰友人,以减轻友人离家入蜀的悲凉和孤独感,体现了诗人阔大的胸襟。②尹诗的颔联“无论去与住,俱是一飘蓬”,意思是他也是宦游之人,无论是行者还是送行者,都是天涯漂泊,就像秋后随风飘荡的蓬草一样。当此分别之际,着眼于彼此共同的流寓者的身份,以“飘蓬”作比。蓬草秋后枯萎,随风而走。诗人把自己与对方比作蓬草,显见出对对方的理解,同病相怜之意与羁旅漂泊之情已尽含在这浅近而又动人的比喻之中。据此看出,尹诗把自己与对方都比喻成蓬草,在浅显易懂的比喻中抒发了离别的伤感与羁旅漂泊之情。
“去”者,说自己;“住”者,指宋常侍。当此分别之际,不作丈夫的壮词,也不为儿女的呢语,而是着眼于彼此共同的流寓者的身份,以“飘蓬”作比。蓬草秋后枯萎,随风而走。诗人把自己与对方比作蓬草,显见出对对方的理解,同病相怜之意与羁旅漂泊之情已尽含在这浅近而又动人的比喻之中。 
任务三 边塞征战诗
——金戈铁马征战事,大漠秋风慷慨情
教材对接 《出塞》/《从军行》(王昌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燕歌行并序》(高适)、《渔家傲·秋思》(范仲淹)、《使至塞上》(王维)、《雁门太守行》(李贺)
题材标志 ①标题中往往有“行”“军”“征”“塞”“戍”等与军旅有关的字。②常见意象:自然景物类(秋月、大漠、孤城、边关、雨雪、风沙等)、地理区域类(塞外、雁门、玉门关、黄河、阴山、楼兰、蓟北等)、战事器具类(金鼓、旌旗、烽火、羌笛、琵琶、战马等)、乐曲类(《梅花落》《折杨柳》《关山月》《阳关三叠》《渭城曲》等)、人物类(戍卒、将帅、胡人、单于等)
内容情感 ①保家卫国、建立功名的壮志豪情。②奋勇杀敌、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③雄奇瑰丽、奇异独特的边塞风光。④征人思乡、闺妇盼归的两地情愁。⑤凄苦哀怨的怨战情绪,凄厉沉痛的反战思考。⑥对和平安宁的边疆生活、和睦友好的民族往来的喜悦
常用技法 ①手法方面:主要有夸张、对比、互文、用典等。②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常用侧面烘托、动作肖像描写、细节描写等手法。③意境的营造方面:常用景物烘托、虚实结合等手法
(2025·广东江门调研T1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根据提示完成问题。
交河塞下曲
胡 曾
交河冰薄日迟迟,汉将思家感别离。
塞北草生苏武泣,陇西云起李陵悲。
晓侵雉堞①乌先觉,春入关山雁独知。
何处疲兵心最苦,夕阳楼上笛声时。
注 ①雉堞:古代城墙上掩护守城人用的锯齿状矮墙,泛指城墙。
(1)抓标志:意象“塞下”“交河”“冰”“塞北草”“陇西云”“雉堞”“关山”均表明是边塞情景。
(2)读注释:“雉堞:古代城墙上掩护守城人用的锯齿状矮墙,泛指城墙”,有助于理解诗歌内容。
(3)读诗句:交河之地,冰层很薄,太阳升起得很迟;汉朝的将领们思念家乡,心中满是离别之苦。塞北的草原上生长着青草,让人想起苏武的哭泣;陇西之地云起,令人感慨李陵的悲哀。清晨,城墙垛口被侵犯时,乌鸦最先察觉;春天来到,进入关隘和山川时,只有大雁独自知晓。哪里的疲惫士兵内心最为痛苦呢?在夕阳西下时,传来笛声的城楼上。
3胡曾在诗中塑造的将军形象与高适《燕歌行并序》笔下的将军形象不同,请简要分析各自的写作意图。(6分)
答:①胡诗塑造了在恶劣环境中守卫边疆、思念家乡的身心俱疲的将军形象。意在表达对戍边将士的同情,对统治者穷兵黩武的批评。②高诗塑造了好大喜功、轻敌冒进、只顾享乐、不恤士卒的将军形象。通过对比揭露军中苦乐不均的现象,意在讽刺将领怙宠贪功、骄逸轻敌、不恤士卒,盛赞士兵效命死节。(每点3分)
解析:①胡诗塑造了在恶劣环境中守卫边疆、思念家乡的身心俱疲的将军形象。通过“交河冰薄”“塞北草生”“陇西云起”等自然景象的描写,营造出一种沉重和悲伤的氛围。诗中“汉将思家感别离”直接表达了将领的思乡之情,而“苏武泣”“李陵悲”则通过历史人物的典故加深了这种情感的表达。结尾的“夕阳楼上笛声时”更是以一种凄美的画面,抒发了戍边将军内心的苦楚和无奈,表达了对戍边将士的同情、对统治者穷兵黩武的批评。②高诗塑造了好大喜功、轻敌冒进、只顾享乐、不恤士卒的将军形象。“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战士拼死战斗伤亡惨重,将领却还在营帐中欣赏美人唱歌跳舞。通过对比揭露军中苦乐不均的现象,意在讽刺将领怙宠贪功、骄逸轻敌、不恤士卒,盛赞士兵效命死节。
“交河冰薄日迟迟”,通过对时间流逝的描写,映射出将士们内心的不舍与留恋。“汉将思家感别离”则直接表达了边塞军人的怀乡之情。“塞北草生苏武泣”和“陇西云起李陵悲”两句,借用历史人物的情感,强化了边塞生活的哀愁与孤独。“晓侵雉堞乌先觉”一句,乌鸦的叫声象征着战争的警报,营造了紧张气氛。“春入关山雁独知”则描绘了边塞之地,即便是春天到来,也只有大雁才能感受到这份寂寞。最后两句“何处疲兵心最苦,夕阳楼上笛声时”表达了战争中士兵的心灵创伤和内心的极度痛苦。 
任务四 咏史怀古诗
——历览古今明得失,观景识人论兴替
教材对接 《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桂枝香·金陵怀古》(王安石)、《扬州慢》(淮左名都)(姜夔)、《长沙过贾谊宅》(刘长卿)、《泊秦淮》/《赤壁》(杜牧)
高考对接 2020年全国Ⅱ卷《读史》(王安石)
题材标志 标题中有“咏史”“怀古”“登某古迹有怀”“古迹”或古人名等
内容情感 ①针对历史人物或事件,发表自己的观点或看法。②缅怀前贤,表达敬仰或惋惜;类比古人,寄托伤感或哀思。③借论古之得失,托古讽今,忧国忧民
常用技法 ①借景抒情(寓情于景)。②对比手法,描写眼前衰败、荒凉的景象,与历史上的繁华兴盛形成鲜明对比。③化用典故,借典故寄托自己的感伤或对国事的讽喻。④衬托,诗人往往临古迹而抒怀,以悲景衬悲情
(2025·安徽部分学校联考T1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根据提示完成问题。
金陵怀古
许 浑①
玉树歌残王气终,景阳兵合戍楼空②。
松楸远近千官冢,禾黍高低六代宫。
石燕③拂云晴亦雨,江豚④吹浪夜还风。
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⑤。
注 ①许浑:晚唐诗人。②公元589年,隋军攻陷金陵,陈后主创作的《玉树后庭花》曲犹未尽,隋朝大军直逼景阳宫外,城防形同虚设,陈后主束手就擒。③石燕:《湘中记》载“零陵有石燕,得风雨则飞翔,风雨止还为石”。④江豚:《南越志》载“江豚如猪,居水中,每于浪间跳跃,风辄起”。⑤金陵和洛阳都是群山环绕,地形相似,李白《金陵三首》有“山似洛阳多”的诗句。
(1)抓标志:题目含“怀古”二字,“千官冢”“六代宫”“英雄一去”均表明是怀古。
(2)读注释:①“许浑:晚唐诗人”,处于晚唐,有朝代衰落之感;②说明《玉树后庭花》是亡国之音;③④⑤均有助于理解诗歌内容。
(3)读诗句:靡靡之音《玉树后庭花》和陈王朝的国运一同告终;景阳宫中隋兵聚会,边塞的瞭望楼已然空空荡荡。墓地上远远近近的松树楸树,掩蔽着历代无数官吏的坟冢;高高矮矮的绿色庄稼,长满了六朝残败的宫廷。石燕展翅拂动着云霓,一会儿阴雨,一会儿天晴;江豚在大江中推波逐浪,深夜又刮起一阵冷风。历代的帝王一去不复返了,豪华的帝王生活也无踪无影;只有那些环绕在四周的青山,仍然和当年的景物相同。
4这是一首咏史怀古诗,请简要分析诗歌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6分)
答:①对历史兴衰的深沉感慨。首联写陈朝在陈后主所制乐曲《玉树后庭花》的靡靡之音中覆灭,含有对陈后主沉迷声色、腐败生活的批判,表达了对历史长河中朝代兴替的无奈与哀愁。②对英雄逝去的惋惜之情。颔联、颈联既含有对英雄非凡能力的赞叹,也含有对杰出英雄终被历史淘汰的感慨。③对自然永恒与人事无常的深沉感喟。尾联写青山依旧在,而人世间的繁华却如过眼云烟,转瞬即逝,变动不居的人事与亘古不变的青山相对照,更显苍凉沉郁。(每点2分)
解析:首联“玉树歌残王气终,景阳兵合戍楼空”,写陈后主所制的靡靡之音《玉树后庭花》和陈王朝的国运一同告终,曾经的景阳宫中,早已经是隋兵聚会,那边塞的瞭望楼也已然空空荡荡,表达了对陈后主沉迷声色、腐败生活的批判,同时也抒发了对历史兴替的哀愁和深沉感慨。颔联“松楸远近千官冢,禾黍高低六代宫”,由眼前墓地上远远近近的松树楸树掩蔽着历代无数官吏的坟冢及那些高高矮矮的绿色庄稼,想到这里曾经是六朝的宫廷,表达了对杰出英雄最终被历史淘汰的感慨。颈联“石燕拂云晴亦雨,江豚吹浪夜还风”二句用典,石燕展翅拂动着云霓,天气因此晴雨不定;江豚在大江中推波逐浪,深夜又刮起一阵冷风。以此比喻曾经的英雄人物能力非凡,表达了对英雄人物的赞叹。尾联“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感叹历代的帝王一去不复返,豪华的帝王生活也无踪无影,只有那些环绕在四周的青山,仍然和当年的景物相同,从中抒发了对自然永恒与人事无常的深沉感慨。
这首诗的首联以追述隋兵灭陈的史实发端,写南朝最后一个朝廷,在陈后主所制乐曲《玉树后庭花》的音曲中覆灭。颔联描写金陵的衰败景象。南朝的繁荣盛况,已成为历史的陈迹。颈联用比兴手法概括世间的风云变幻。这两句通过江上风云晴雨的变化,表现人类社会的干戈起伏和历代王朝的兴亡交替。尾联照应开头,抒发了诗人对于繁华易逝的感慨。 
任务五 咏物言志诗
——绘尽天下万物态,寄寓世间感慨情
教材对接 《咏柳》(贺知章)、《卜算子·咏梅》(陆游)、《石灰吟》(于谦)、《风》(李峤)、《蝉》(虞世南)、《马诗》(李贺)、《蜂》(罗隐)、《画鸡》(唐寅)、《竹石》(郑燮)
高考对接 2022年全国甲卷《画眉鸟》(欧阳修)、《画眉禽》(文同),2022年浙江卷《楼前》(王建)、《过勤政楼》(杜牧),2020年全国Ⅲ卷《苦笋》(陆游)
题材标志 ①从对象来看,咏物诗的对象是单纯的某物。着重对所咏之物的特征、功能进行刻画,或者着重对所咏之物的某一内蕴、精神进行吟咏。②从题目来看,或以所咏之物为诗名,或以《咏某物》《题某物》《某物吟》等为题目
内容情感 ①寄寓作者的理想抱负,或实现个人理想,或报效国家。②寄寓高尚的节操,或表达怀才不遇与命途多舛的伤感,或抒发年华易逝与理想破灭的哀愁。③托物讽世,或忧国忧民,或感时伤世,或愤世嫉俗,或针砭时弊,或冷嘲热讽
常用技法 ①从具体描写的方法看,主要是正面描写(绘形绘色)与侧面烘托。②从修辞和表现手法看,主要是比喻(比况)、象征、拟人和对比。③从抒情方法看,主要是托物言志
(2025·河南安阳联考T1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根据提示完成问题。
绮罗香·咏春雨
史达祖
做冷欺花,将烟困柳,千里偷催春暮。尽日冥迷,愁里欲飞还住。惊粉重①、蝶宿西园,喜泥润、燕归南浦。最妨它、佳约风流,钿车②不到杜陵路。
沉沉江上望极,还被春潮晚急,难寻官渡。隐约遥峰,和泪谢娘③眉妩。临断岸、新绿生时,是落红、带愁流处。记当日、门掩梨花,剪灯深夜语。
注 ①粉重:蝴蝶身上的花粉,经春雨淋湿,蝴蝶飞不起来。②钿车:用珠宝装饰的车,古时为贵族妇女所乘。③谢娘:唐代歌妓名,后泛指歌妓。
(1)抓标志:标题《绮罗香·咏春雨》表明是咏物诗,“做冷”“将烟”“冥迷”“隐约”表明雨的特征。
(2)读注释:注释有助于理解诗歌含意。
(3)读诗句:春雨挟着冷气,欺凌早开的花朵,雾气弥漫,笼罩垂拂的柳树,千里烟雨暗暗地催促着晚春的迟暮。整日里昏暗迷蒙,像忧愁满腹,想要飘飞又忽然停住。蝴蝶吃惊自己的翅膀湿重,落在西园栖息;春燕喜欢用湿润的春泥筑巢,飞来飞去。最无奈,是道路的泥泞,妨碍了风流男女的约会佳期,使他们华丽的车辆到不了杜陵路。
极目眺望,江面上烟雾沉沉,再加上春潮正在迅急,令人难以找到官家的渡口。远山全都隐隐约约,宛如佳人那含情的眼睛和眉峰。临近残断的河岸,可见绿绿的水波涨起,水面上漂着片片落红,带着幽愁漂流向东。记得当日,正是因为有你,我怕梨花被吹打才掩起院门,正是因为有你,我才和那位佳人在西窗下秉烛谈心。
5南宋后期,词坛上的咏物词有一种倾向,即通过对所咏之物进行细腻、准确的描绘,努力营造一种逼真、生动的画面,并由此传达词人的情感。史达祖此词即如此,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6分)
答:①词人诸感结合,描绘了一幅冷雨暮春图。蒙蒙春雨与紫燕素蝶呈现出一种凄丽的境界,寄寓了词人寂寞黯然的心境。②词人运用比喻,描绘了一幅遥峰眉妩图。词人将远处的几座山峰形容为佳人含泪含情的眉眼,表达了词人深切的相思之情。③词人虚实结合,描绘了一幅剪灯夜雨图。江面上的片片落红让词人想起当初与佳人掩门剪烛、深夜长谈的往事,流露出伤春怀人之情。(每点2分)
解析:上片,蒙蒙春雨带来寒意,使性喜温暖的花儿受到摧残,凄迷的雾气笼罩柳树,晚春的天空昏沉暗淡,一片暮色,仿佛是春雨偷偷催促而成,借触觉、视觉与听觉描绘出一幅冷雨暮春图。迷蒙灰暗的春雨图经紫燕素蝶点缀,更呈现出一种凄丽的境界,寄寓了词人寂寞黯然的心境。下片中,“沉沉江上望极”“隐约遥峰,和泪谢娘眉妩”,词人极目眺望,远山隐隐约约,宛如佳人那含泪的眼睛和妩媚的眉峰。运用比喻,将远山比作佳人含泪含情的眉眼,描绘了一幅遥峰眉妩图。词人悬想对方因思念自己而伤心落泪,实则显示出词人的相思之深切。最后三句回想从前之事,也是这样的春日,雨打梨花,院门轻掩,自己和心爱的女子欢聚在一起,剪着灯花促膝夜语,而现在的他却是孤身一人,怅对沉沉大江、绵绵春雨,借虚实结合的手法描绘出一幅剪灯夜雨图,蕴含了词人无尽的伤春怀人之情。
这首咏物词,以多种艺术手法摹写春雨缠绵的景象。上片写近处春雨:蝶惊粉重,燕喜泥润;佳期被阻,钿车不行。下片写远处春雨:春潮晚急,群山迷蒙;新绿落红,带愁流去。通篇不见一个“雨”字,却处处贴合题意。全词寄寓了词人寂寞黯然的心境、深切的相思之情等。 
任务六 山水田园诗
——山光水色养性灵,登山观海总溢情
教材对接 《春晓》/《过故人庄》(孟浩然)、《山居秋暝》/《竹里馆》/《鹿柴》/《鸟鸣涧》(王维)、《归园田居》(其一)/《饮酒》(其五)(陶渊明)、《春江花月夜》(张若虚)、《野望》(王绩)
高考对接 2024年全国甲卷《次韵钱逊叔泛舟虹桥》(吕本中)、2023年新课标Ⅱ卷《湖上晚归》(林逋)、2021年浙江卷《意难忘·山家》(吴伟业)、2020年天津卷《纪村事》(韦庄)
题材标志 ①山水田园诗分为山水诗与田园诗。山水诗指描写山水风景的诗。田园诗指主要以农村自然景物、田园生活为吟咏对象的诗。②常见意象:溪水、山石、松林、野老、柴门、桑麻、南亩、五柳、明月、渔歌等
内容情感 ①寄情山水,赞美山河,热爱自然。②表达对自由的向往及厌倦官场的超脱之情。③憎恶黑暗,寄托恬淡静雅的隐逸之乐。④以恬淡之心抒写山水清幽,表达闲适淡泊、悠然自得之情。⑤对现实不满和怀才不遇的苦闷
常用技法 ①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②写景的表现手法:白描与工笔,观察角度高、低、俯、仰的变化与远近高低的顺序,光、影、色彩的渲染,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的运用,虚实结合(眼前之景与想象之景),动静结合(以动衬静、化动为静与化静为动),对比。③常用的抒情方法:借景抒情,融情入景;以乐景写哀情(反衬)
(2025·江西重点学校联考T1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根据提示完成问题。
游修觉寺①
杜 甫
野寺江天豁,山扉花竹幽。
诗应有神助,吾得及春游。
径石相萦带,川云自去留。
禅枝宿众鸟,漂转暮归愁。
注 ①杜甫于上元元年暂居成都浣花溪畔,此后几年间,他先后游览成都附近的山水寺院。修觉寺,在四川新津县的游览胜地修觉山中。
(1)抓标志:标题《游修觉寺》,表明是山水田园诗;“野寺”“山扉”“春游”“径石”“川云”写的是游览之景。
(2)读注释:注释点明写作背景。
(3)读诗句:野外的寺庙在江边一览无遗,山门处长满了花草竹子,十分幽静。我写的诗应该得到神明的帮助,才能赶上春天的游玩。小径上的石头相互交错,像一条带子;江水中倒映的云彩随着水的流动,时而来时而去。禅庙中的树枝上停留了很多鸟儿,飘飘荡荡地,夜幕降临,它们归巢的时候我感到有些惆怅。
6联系全诗,简要分析尾联中“愁”的缘由。(6分)
答:①暮色降临,结束游玩,离开山间美景,心中留恋不舍。②不能像山鸟那样栖居禅境,终将回归世俗,内心怅然失落。③倦鸟归林,而诗人难回故园,心怀羁旅之思。(每点2分)
解析:①联系整首诗来看,前面所写均为因赏景而生的愉悦之情,结尾说“暮归愁”,显然,这愁的最直接的缘由是留恋山中美景而不舍离去。②所游之地为山寺,颈联“径石相萦带,川云自去留”语带禅机,尾联又以“禅枝”点出禅意,“愁”隐含了在暂得禅机之后又不得不回归世俗的失落之情。③联系诗人漂泊西南的处境可知,尾联使用了古诗惯用的反衬手法,即以鸟有安栖之所反衬自己暮年漂泊,诗人心中自然凄苦。
“尾联”,锁定阅读区间。诗人的愁情产生的缘由是复杂的,要联系整首诗、尾联中的“禅枝”以及诗人漂泊西南的处境进行分析与理解。 
任务七 即事(景)抒怀诗
——一枝一叶一世界,亦喜亦悲亦啸吟
教材对接 《短歌行》/《观沧海》/《龟虽寿》(曹操)、《无题》(李商隐)、《涉江采芙蓉》(《古诗十九首》)、《春江花月夜》(张若虚)、《登岳阳楼》(杜甫)、《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苏轼)、《回乡偶书》(贺知章)、《采莲曲》(王昌龄)、《登幽州台歌》(陈子昂)
高考对接 2024年新课标Ⅰ卷《宿千岁庵听泉》(刘克庄)、2024年新课标Ⅱ卷《雨后为山亭独卧》(叶梦得)、2023年新课标Ⅱ卷《湖上晚归》(林逋)、2023年全国乙卷《破阵子》(陆游)、2022年新高考Ⅰ卷《醉落魄·人日南山约应提刑懋之》(魏了翁)、2021年全国乙卷《鹊桥仙·赠鹭鸶》(辛弃疾)
题材标志 ①诗歌中包含叙事或写景内容,重点在诗人由所叙之事或所写之景而生发的感慨之情。即事抒怀偏重于叙事,即景抒怀偏重于写景,但重点都在“抒怀”。②标题中往往有“即事”“即景”“抒怀”等词
内容情感 ①寄情山水,表达出诗人对和平宁静生活的热爱。②表现了诗人向往悠闲舒适的隐居生活的情趣。③抒写政治上的失意和对世事的感慨。④对现实愤慨、不满和壮志难酬及怀才不遇的惆怅之情
常用技法 ①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②叙事写景的表现手法:虚实结合,衬托(以动衬静、以乐衬哀),侧面描写,白描与细节描写。③常用的抒情方法:直抒胸臆;展开想象,寄托情感;借景抒情,委婉抒情
(2024·广西河池八校一模T16)阅读下面这首宋诗,根据提示完成问题。
春日即事
吕本中
病起多情白日迟,强来庭下探花期。
雪消池馆初春后,人倚阑干欲暮时。
乱蝶狂蜂俱有意,兔葵燕麦①自无知。
池边垂柳腰肢活,折尽长条为寄谁?
注 ①兔葵燕麦:两种植物名。语出刘禹锡《再游玄都观》诗序中的话:“重游玄都观,荡然无复一树,惟兔葵、燕麦动摇于春风耳。”
(1)抓标志:标题含“即事”,表明是即事抒怀诗。
(2)读注释:注释有助于理解诗歌内容。
(3)读诗句:我病体初愈,带着极大的兴趣,勉强漫步庭院,探寻春天的消息;院中阳光明媚,日影缓缓西移。池边的亭台楼阁积雪已经消融,透满了初春的活力;我流连忘返,倚着栏杆,一直到夕阳西下,暮云低迷。那上下翻飞的蝴蝶,那嗡嗡盘旋的蜜蜂,似乎都充满了情意;满地的兔葵,丛生的燕麦,一个劲地长着,却不知我满腹的心思。池塘边的垂柳在风中摇动着它婀娜的腰肢,我想把它折下送人,可心中的人啊,你此时又在何地?
7诗人为何“多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答:①缠绵病榻多日,今天身体好些,能够外出走走;而外面是足以感人、使人留恋的初春美景,诗人自然生发赏春之情。②漫步庭院,欣赏着早春景色,沉醉其中,诗人眷恋春光之情油然而生。③面对热闹的蜂蝶,诗人心生孤独伤感。当准备折柳相送,却又不知送给谁,不得不迷惘感伤、凄然泪下。(每点2分)
解析:“病起多情白日迟,强来庭下探花期”,诗人病体初愈,带着极大的兴趣,勉强漫步庭院,探寻春天的消息。据此足以看出诗人渴望欣赏春天的美景。因为病情,更显得春光可贵,生发赏春之情。“雪消池馆初春后,人倚阑干欲暮时”,池边的亭台楼阁积雪已经消融,透露初春的活力;诗人流连忘返,倚着栏杆,一直到夕阳西下,暮云低迷。诗人漫步庭院,欣赏美好的早春景色,期望春光永驻。“乱蝶狂蜂俱有意,兔葵燕麦自无知”,那上下翻飞的蝴蝶,那嗡嗡盘旋的蜜蜂,似乎都充满了情意;满地的兔葵,丛生的燕麦,一个劲生长,却不知诗人的心思。春天生气蓬勃,昆虫交织的热闹气氛衬托出诗人凄然的神思。“池边垂柳腰肢活,折尽长条为寄谁?”池塘边的垂柳在风中摇动着它婀娜的腰肢,诗人想把它折下送人,可心中的人却不知在哪儿。诗人因为怀人多思,却不知人在何方,更加感伤。
首句写春日,照应节候,也是在室内很久的病人乍一出门的最直接的反应,写得很自然。次句“强来庭下探花期”承首句,“强来”是“病起”的进一步说明;“探花期”又是“多情”的表现。颔联依“庭下探花期”展开。诗人漫步庭院,欣赏着早春景色,只见病前所见的积雪都已消融,和暖的春风吹满大地,使人懒洋洋的,他便倚着栏杆,久久不想离去,一直到黄昏。颈联又接“人倚阑干”来写。诗人倚栏杆这么久,看得这么细,他见到的是蜂蝶忙忙碌碌地飞来飞去,遍地长着兔葵、燕麦。诗人在这里特地把“有意”与“无知”对举,蜂蝶是有意,为春色而繁忙,兔葵、燕麦是无知,默默地生长。尾联以情语作结,将前三联作一大收煞。 
任务八 生活哲理诗
——世事浮云何足问,毫发常引哲理思
教材对接 《题西林壁》/《惠崇春江晚景》/《赠刘景文》/《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苏轼)、《长歌行》(汉乐府)、《登飞来峰》/《元日》/《书湖阴先生壁》(王安石)、《游园不值》(叶绍翁)、《观书有感》(其一)(其二)/《春日》(朱熹)
高考对接 2022年新高考Ⅰ卷《醉落魄·人日南山约应提刑懋之》(魏了翁)
题材标志 哲理诗往往是在写景状物、写人叙事时有意识地蕴含一些关于宇宙和人生的哲理。这类作品往往叙议结合,寓理于事,寓理于景,寓理于物。叙事、写景是手段,表现理趣才是目的
内容情感 ①表达对自然景物、现实生活的独特感受。②表达对社会政治的观察与思考。③表达对人生理想的感慨领悟。④表达对文艺创作的深探细究
常用技法 ①情、景、理完美结合。②多用比喻、象征来状物明理。③语言平淡质朴,言近旨远。④着重捕捉心与物相遇时刹那间的感受,并立即升华为一种哲理思考
(2025·江苏泰州质检T16)阅读下面这首宋诗,根据提示完成问题。
次正仲别后见寄韵
舒岳祥
同听精舍对床雨,忆著西湖一舸天。
何必钱神能使鬼,只须酒圣与逃禅。
作文自昔少称意,种学①何时大有年。
冻饿一生只百岁,声名须在后来传。
注 ①种(zhònɡ)学:培养学识。
(1)抓标志:“冻饿”“只百岁”“声名”“须”“后来传”等体现出关于人生的态度与感悟。
(2)读注释:注释有助于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3)读诗句:一起听过寺院中对床而落的雨声,回忆起在西湖乘船游玩的日子。何必依靠钱财的力量驱使鬼神,只需要有酒圣的境界和逃避世俗的禅意。写作文章自古以来就很少能完全称心如意,培养学识什么时候才能大有收获。一生即使冻饿也不过百年时光,声名应当在后世流传。
8有人评论此诗“尾联寓哲理,人生感悟长”,请结合诗句简要概括。(6分)
答:①诗人指出人生即使贫苦冻饿,不过百年而已,这体现了对人生短暂和无常的感慨。②但即便如此,声名还是应当在后世流传,表达了诗人认为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不在于当下的物质享受和一时的获得,而在于对后世产生积极的影响,能够被后人铭记和传颂。③这启示人们要追求有价值、有意义的人生,超越短暂的物质困境和现实的不如意,为后人留下有价值的东西,从而实现人生的长远价值。(每点2分)
解析:“冻饿一生只百岁”,诗人感慨人生短暂,即便可能遭遇冻饿等困苦,也不过匆匆百年。这体现了诗人对生命有限性的清醒认知,暗示人们不应过分执着于物质生活,而应以一种豁达和超脱的心态去面对。“声名须在后来传”则表达了诗人对人生价值和意义的思考。声名并非在当下就能确立,而是需要经过时间的检验,由后人来评判和传颂。这意味着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往往需要时间的沉淀和历史的筛选。诗人告诫人们不要追求一时的虚名浮利,而要致力于创造具有长远价值和影响力的事物。同时,这两句诗也反映了诗人对生命和声名的一种辩证看法。生命虽短暂且充满艰辛,但只要坚守自己的追求,致力于有意义的事业,就有可能在后世留下声名,实现生命的超越和永恒。这既是诗人对自身的期许,也是对世人的一种启示,引导人们在有限的生命中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价值和永恒意义。
“冻饿一生只百岁,声名须在后来传”,尽管一生可能会遭遇冻饿等困苦,生命也不过百年时光,但诗人坚信声名应当在后世流传。这体现出他对人生的旷达态度,不被眼前的困苦所困扰,而是有着对自己的声名和价值能够被后人认可的坚定信念,展现出一种坚守自我、追求精神不朽的高尚情怀。 
任务九 国事民生诗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教材对接 《卖炭翁》(白居易)、《石壕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江上渔者》(范仲淹)、《悯农》(其一)(其二)(李绅)、《朝天子·咏喇叭》(王磐)
高考对接 2021年新高考Ⅱ卷《示儿子》(陆游)
题材标志 ①标题:直接显示底层民众,如“寡妇、民、田夫”等。②主要人物有官与民、贵与贱之别。③意象:多与征敛、生计、豪奢淫逸等有关
内容情感 ①揭露黑暗政治,批评朝政得失,劝谏统治者。②反映民生疾苦,表达对人民的同情。③表达对不公平社会现实的怨愤和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担忧。④赞美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对劳动成果的珍视
常用技法 ①叙议结合,卒章显志。以叙事为主,穿插议论,表明作者立场。②以“赋”为主,描写生动。运用简洁的外貌、动作和心理描写,塑造各种人物形象。③常用对比、比喻、象征等手法,突出主题,暗含批评
(2025·湖北部分学校起点检测T16)阅读下面这首宋诗,根据提示完成问题。
劝农和孟大监韵
朱宗强
祥开龙角应三农,小队旌旗猎猎风。
秧马趣行田陌外,樯乌飞送橹声中。
穰翁预喜瓯窭满,馌妇毋忧杼轴空。
观稼西成今在望,贤侯此乐与民同。
(1)抓标志:标题含“劝农”,表明是民生诗;“秧马”“田陌”“樯乌”“穰翁”“观稼”等写出了百姓的生活。
(2)读诗句:祥瑞从龙角星出现开始,对应着农业的三个时节;小小的队伍旌旗飘扬,在风中猎猎作响。插秧时用的秧马在田间小路上欢快前行,桅杆上的乌形风向仪在摇橹声中动来动去。有经验的老农预先欢喜地看到贫瘠的土地即将丰收满满,送饭的农妇也不必担忧织布机上空空无物。观看庄稼,丰收的景象如今已在望,贤能的官员这种快乐与百姓相同。
9诗歌颈联蕴含着诗人哪些情感?请谈谈你的理解。(6分)
答:①对农业生产丰收的期待。②对农业生产能顺利进行的信心。③对农民丰衣足食、生活安乐的美好祝愿。④对农民辛勤劳作精神的鼓励和肯定。(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
解析:“预喜”“满”,指已预见一定会获得农业的丰收;“毋忧”,指不必担忧纺织的轴空着,总会有劳作之事。可见,颈联蕴含着诗人对农业生产丰收的期待和对农业生产能顺利进行的信心。而收获满满意味着家有余粮,纺织不停意味着不缺衣服,可见,颈联还蕴含着诗人对农民丰衣足食、生活安乐的美好祝愿。农夫辛苦收获,妇女辛勤纺织,自己动手,共同努力,丰衣足食。可见,颈联蕴含着诗人对农民辛勤劳作精神的鼓励和肯定。
题干中“颈联”点明答题区间,“情感”点明答题方向,“哪些”表明答案不止一点。解答时,回归颈联,紧抓“预喜”“满”“毋忧”等关键字词分析即可。 
任务十 酬答干谒诗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教材对接 《望海潮》(东南形胜)(柳永)、《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赠汪伦》(李白)、《赠从弟》(其二)(刘桢)、《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
高考对接 2024年全国甲卷《次韵钱逊叔泛舟虹桥》(吕本中)、2023年新课标Ⅰ卷《答友人论学》(林希逸)、2021年全国甲卷《和南丰先生出山之作》(陈师道)、2021年新高考Ⅰ卷《寄江州白司马》(杨巨源)
题材标志 ①酬者,酬谢之意,为表达自己的感谢而赠予对方的诗就是酬赠诗。古人以诗交友,以诗言志,因此常常把诗歌作为结识朋友的手段,朋友之间常常互相唱和,此所谓“酬唱”;而古人有所感受,有所表达,有所思念时,也常常赠诗给亲友,以明其情志,此所谓“赠诗”。二者合称“酬赠诗”。②“干”即“求”“求取”,“谒”即“拜谒”“拜见”。干谒诗是古代文人向别人推荐自己而写的一种诗歌,往往较为含蓄地表露自己的心迹。③标题中往往有“酬”“和”“投”“赠”“呈”“献”等字眼
内容情感 ①表达某种心志。②向某人推荐自己,以求得晋升的机会。③表达与某人之间的深厚情谊,或寄托劝勉鼓励之情,或表现朋友间的情趣。④表达对对方的谢意或委婉拒绝
常用技法 ①比兴等修辞手法。②多以委婉含蓄的手法表达情感。特别是借男女情感来探寻对某种事情的态度。③常用的抒情方法: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委婉抒情
(2025·甘肃白银联考T1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根据提示完成问题。
念奴娇·欲雪呈朱漕①元顺
张孝祥
朔风吹雨,送凄凉天气,垂垂欲雪。万里南荒云雾满,弱水②蓬莱相接。冻合龙冈,寒侵铜柱,碧海冰澌结。凭高一笑,问君何处炎热。
家在楚尾吴头,归期犹未,对此惊时节。忆得年时貂帽暖,铁马千群观猎。狐兔成车,笙歌殷地,归踏层城月。持杯且醉,不须北望凄切。
注 ①朱漕:字元顺,曾任广南西路转运判官。词人出任静江府(桂林)时,与之多有游历与唱和。②弱水:古代神话传说中指险恶难渡的河海。
(1)抓标志:题目含“呈”,表明是酬答干谒诗。
(2)读注释:注释①“与之多有游历与唱和”表明是酬答唱和诗,注释②有助于疏通诗意。
(3)读诗句:北风劲吹,带来雨水,送来凄凉的天气,天空中垂垂欲雪。万里之外的南方荒蛮之地云雾弥漫,弱水与蓬莱仿佛相接。龙冈被冰冻住,铜柱也寒气袭人,碧海之上冰层凝结。登上高处一笑,试问你,哪里还有炎热呢?  我的家在楚地的尾端吴地的开头,归期还未确定,面对此景惊讶于时节的变化。回忆起当年戴着貂皮帽子很暖和的时候,观看千军万马狩猎。狐狸兔子多到能装满车,音乐声响彻大地,归来时踏着层层城墙上的月光。拿着酒杯暂且沉醉吧,不必向北眺望而感到凄凉悲切。
10本词结尾处的“持杯且醉”可谓五味杂陈,请结合全篇分析其意蕴。(6分)
答:①用“持杯且醉”排遣心中思乡怀友的寂寞。天寒地冻,独处凄凉之地,无亲友的陪伴,越发显得孤清。②用“持杯且醉”传达岁月流逝、好景难再之感伤。离家万里,一年又过,曾经的家国和乐、群欢观猎、激情豪迈的岁月一去不复返了。③用“持杯且醉”抒发故园难回、壮志难酬之苦闷。此时词人身处南荒,归期难料,北望中原,故土难收,越想越意难平,唯有持杯买醉,自我麻醉。(每点2分)
解析:用“持杯且醉”排遣心中思乡怀友的寂寞。“归期犹未,对此惊时节”,表达了词人对于何时能返回家乡的不确定性和由此产生的忧郁情绪。远离故土,身在他乡,又天寒地冻,独处凄凉之地,只好借酒来排遣,思乡的孤独和寂寞使得饮酒成为一种寄托。用“持杯且醉”传达岁月流逝、好景难再之感伤。词人处在“万里南荒”之地,离家万里;“对此惊时节”,转眼间一年又过去了;“忆得年时貂帽暖,铁马千群观猎”,忆起当年观猎的宏大欢乐、充满激情的场面,再对比如今的凄凉处境,内心更加伤感。何况当年国家安定和乐,如今却国家分裂,金瓯残缺,好景难再的伤感更加强烈。用“持杯且醉”抒发故园难回、壮志难酬之苦闷。“持杯且醉,不须北望凄切”,虽然有“不须”,实则难以忘怀那缺失的国土,“凄切”透露了词人的情感,“北望”则带有收复失地的渴求。然而词人如今离家万里,不得重用,这理想如何能实现?壮志难酬的苦闷让他只能借酒浇愁,自我麻醉。
“本词结尾处的‘持杯且醉’可谓五味杂陈,请结合全篇分析其意蕴”可以转换为:本词结尾处的“持杯且醉”蕴含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联系全词,对朔风、欲雪、云雾等景象的描写,表现出对寒冷天气和时节变化的感慨,流露出一种沧桑感;“家在楚尾吴头,归期犹未”直接表达了词人的思乡之情,对家乡的眷恋以及归期未定的惆怅;回忆当年貂帽暖、观猎的场景,充满了对过去热闹、豪迈生活的怀念;最后以“持杯且醉,不须北望凄切”表现出词人在无奈之下的自我慰藉,词人试图通过沉醉来忘却现实中的忧愁和凄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