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一轮复习】02.第一讲 古诗选择:八大角度,三步判断(讲义 教师版)-2026版语文统编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高三一轮复习】02.第一讲 古诗选择:八大角度,三步判断(讲义 教师版)-2026版语文统编版

资源简介

第一讲 古诗选择:八大角度,三步判断
任务一 古诗选择八大角度
——掌握命制角度,进行理解比对
2024年高考语文的两套新课标卷和一套全国卷的古代诗歌阅读题的第一小题都采用了“四选一”的选择题形式,选项多是从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形象画面、表达技巧、语言特点等角度设置,覆盖面广,要求高,考生需要对给出的诗歌有全面、深刻、细致的理解,才能够选出正确的选项。
从高考古代诗歌选择题的命制角度分析,错误项的命制有以下几种类型:①望文生义。解释诗(词)句时,不考虑整体内容,错误解说诗(词)句中的字词等。②无中生有。凭空解说一些诗歌中没有体现的内容,比如表达技巧等。③说法绝对。选项内容太过绝对,不符合客观情况。④胡乱联系。选项的内容将诗歌的某些特点与考生学过的诗(词)句联系起来,但这种联系不是必然的。⑤拼凑词句。把几句没有本质联系的话放到一起来解释诗歌。
具体来说,应该从下面几点加以注意:
角度一 词句含意
命题人对诗(词)句意思或诗(词)句中某个词语的意思作出解说,要求考生判断正误。
应对策略:古诗词中有大量词语为古今异义词,解读时要在总体把握诗歌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充分调动积累,联系语境,以求精确理解;注意诗歌的特殊语言现象,逐字逐句理解诗歌,梳理句间的语意关系。
1下面是对必背篇目诗歌的赏析,请辨析正误,并说明理由。(4分)
《归园田居》(其一)中“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中“尘杂”指灰尘和杂物,“虚室”指静室,写出诗人在居所过着悠闲自得的生活。( × )(1分)
理由:“尘杂”一语双关,不仅指灰尘和杂物,还指世俗的繁杂琐事(3分)。
角度二 表现手法
命题人从表现手法角度对诗(词)句或词语进行赏析,要求考生判断赏析是否正确。
应对策略:平时要熟练掌握诗歌中的表现手法,见到试题中对手法的分析以后,要把其分成不同的语义单位,一一与诗(词)句对应比较,看哪部分的分析正确,哪部分的分析错误。涉及全诗(词)的,还需要对全诗(词)的思想内容作认真分析,以便与选项的内容进行对照。
2下面是对必背篇目诗歌的赏析,请辨析正误,并说明理由。(4分)
《锦瑟》首联中的“五十弦”并非实指,诗人只是运用了比兴手法,借锦瑟的弦之多来遣词达意而已。( √ )(1分)
理由:锦瑟并非此诗吟咏的重点,而只是一个由头,其弦之多正好引起了诗人悲慨、愤懑、伤感等情感的抒发(3分)。
角度三 诗歌情感
命题人对全诗(词)或某一联、某一句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作出分析,要求考生判断正误。
应对策略:在把选项与诗歌进行对照分析之时,一要注意诗(词)句的陈述主体,看是否与选项所述一致;二要注意诗(词)句中的词语、典故、意象,对其感彩进行深入感知,看与选项所述是否一致;三要注意诗歌下面的注释,看注释有怎样的提示。
3下面是对必背篇目诗歌的赏析,请辨析正误,并说明理由。(4分)
《短歌行》中“乌鹊……何枝可依?”诗人借乌鹊讥讽那些找不到寄身之地的所谓贤才,还在忙忙碌碌到处奔波。( × )(1分)
理由:这几句的大意是说,贤者们都在寻找寄身之地,但哪里才是他们可靠的寄身之所呢?还是到我这里来吧,与我一起创建丰功伟业。不存在“讥讽”的意思(3分)。
角度四 语言特点
命题人对诗歌语言特点作出解说,要求考生判断正误。
应对策略:诗歌的语言特点有多种,最常见的有这样几类:①清新自然;②朴素平实;③生动形象;④苍凉悲壮,沉郁顿挫。平时把每一种语言特点都总结出来,深入体会其内涵;解题时把诗歌从头读到尾,逐句分析到底符合哪种特点,然后再判断选项是否正确。
4下面是对必背篇目诗歌的赏析,请辨析正误,并说明理由。(4分)
《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从总的方面来看,气势磅礴,格调雄浑,清丽自然。( × )(1分)
理由:“清丽自然”表述错误,《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豪放派词人苏轼写的一首词。通过“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等词句可知,此词气势磅礴,格调雄浑,无清丽自然之感(3分)。
角度五 形象特点
命题人主要从归纳概括诗歌中的人、事、景、物等形象特征角度设计题目,要求考生判断选项给出的形象特征的正误。
应对策略:见到试题中对形象的分析以后,要与诗(词)句对应着比较。涉及全诗(词)的,还需要对全诗(词)的内容作认真分析,以便与选项的内容进行对照。
5下面是对必背篇目诗文的赏析,请辨析正误,并说明理由。(4分)
《念奴娇·过洞庭》中的“不知今夕何夕”与《赤壁赋》中的“不知东方之既白”都写了作者饮醉后宠辱偕忘之状,皆有曲终奏雅之效。( × )(1分)
理由:“都写了作者饮醉后宠辱偕忘之状”错,《念奴娇·过洞庭》中没有“宠辱偕忘”的情感,而是“坚守内心的澄澈、高洁”(3分)。
角度六 诗歌意境
命题人对全诗(词)或是某一联、某一句所营造的意境作出描述,要求考生判断正误。
应对策略:找出诗歌中出现的意象,分析其各自的特征,最后整合,整体感知营造的氛围,就能品味出诗歌意境。另外,熟记常见的意境特征:雄浑壮丽、壮阔苍茫、苍凉悲凄、闲适恬淡、清幽明净、冷清幽静等。
6下面是对必背篇目诗歌的赏析,请辨析正误,并说明理由。(4分)
《登高》首联写诗人登高所见所闻,“风”“天”“渚”“沙”“猿啸”“鸟飞”勾画出一幅“万类霜天竞自由”的优美画面。( × )(1分)
理由:“勾画出一幅‘万类霜天竞自由’的优美画面”错,应是勾画出深秋凄凉、冷清的画面(3分)。
角度七 艺术效果
命题人对诗歌语言或手法所产生的艺术效果进行赏析评定,要求考生判断其正误。
应对策略:首先,结合注释准确把握诗歌内容;其次,熟知诗歌的语言风格;最后,掌握诗歌常见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等——所产生的艺术效果。三者结合看命题人对诗歌艺术效果的赏析评定是否正确。
7下面是对必背篇目诗歌的赏析,请辨析正误,并说明理由。(4分)
《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小乔初嫁了”这一生活细节,以美女衬英雄,更显出周瑜的束装儒雅,风度翩翩。( × )(1分)
理由:“束装儒雅,风度翩翩”错。从“小乔初嫁了”看不出周瑜的束装,也看不出周瑜的风度(3分)。
角度八 文学常识
命题人对文学常识进行解说,要求考生判断正误,或者让考生作出选择。
应对策略:古代文学常识的识记要靠平时的日积月累,更重要的是注意识记方法。古今作家生活时代不同,从而形成纵向的联系;同一时期的不同作品又有各自的特点,从而又形成了横向的联系。将这些纵横联系的知识点组合起来,在脑中形成几条线或几个面,是一种快速而牢固的记忆方法。如果能据此自己动手制作几张图表,印象就更加深刻了。
8下面是对必背篇目诗歌的赏析,请辨析正误,并说明理由。(4分)
“虞美人”是《虞美人》这首词的题目,作者把思国之情与悲情愁绪结合起来,使此词具有更大的社会意义。( × )(1分)
理由:“‘虞美人’是《虞美人》这首词的题目”说法错误。“虞美人”是词牌名(3分)。
任务二 古诗选择三步判断
——细读选项要点,对照诗歌分析
古代诗歌阅读中的选择题综合考查考生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此题囊括了古代诗歌鉴赏题全部的考查内容。其中包括鉴赏古代诗歌中的形象、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分析评价诗歌的思想感情。选择题使考查角度更加全面,也在一定程度上间接降低了诗歌的阅读难度,解决了阅读理解上的部分障碍。因此,考生要把做题与读懂诗歌紧密地结合起来,一方面借题解诗,另一方面把握题型特点,把握诗歌中关键词句,确保准确选择。解答的过程中要关注三点:
(1)关注术语——技巧术语、情感术语、诗歌专门术语(如送别诗、律诗等)。
(2)关注修饰词——对景物特点、人物特点等进行概括的形容词,对语言特色进行概括的修饰词等。
(3)关注命题语——如范围、程度词(只、都、全、一些等),是非词(无、没有、并非等),关联词,术语连接词(和、或、还有、从而等),主旨、技法定位词(表现出、表达了、描绘了、营造了、运用了等)。
(2024·全国甲卷T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次韵①钱逊叔泛舟虹桥
吕本中
半篙春涨绿平溪,
二月江城草色齐。
舟比蜉蝣千顷外,
同斥一枝栖②。
野桥柳线斜风软,
曲槛花光夕照低。
却讶探骊③人不至,
清樽画舫倩分题④。
注 ①次韵:依次用所和诗中的韵作诗。②本句首字原缺。③探骊:这里指精通写诗作文。④分题:诗人聚会,分题目而赋诗。
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C )
A.诗歌开篇写春水、草色,围绕色彩落笔,营造出一种愉悦的情感氛围。
B.春水新涨,水面辽阔宽广,在波间漂浮的船只显得如同蜉蝣一样细小。
C.斥见于《庄子·逍遥游》,用来与鹏做对比,因此诗中缺字应是“鹏”。
D.诗歌的尾联写到了“分题”,以此收束,与题目中的“次韵”形成照应。
解析:第一步,细读选项。A项考查考生对诗歌描写对象情感因素的把握,以及对诗歌内容的理解;B项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C项考查考生基于相关的背景知识对诗歌解读中存在问题的逻辑判断;D项考查考生对诗歌表达方法的认识。第二步,判断分析。A项,诗的首联写这场春游的季节特征,“半篙”,指撑船的竹篙一半没入水下,与紧接着的“春涨”一起表现出春水初生、水面升高的实景;而这春水给人最强烈的印象还不是它的丰盈,而是碧绿的颜色。B项,这个选项实际就是诗歌颔联上句的转换表述。在这样无边无际的水面上,游船则显得渺小,所谓“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诗人同样也拈出“蜉蝣”一词,形容浩浩荡荡的碧波之上一叶小舟的微不足道。C项,缺字一句可以有两种解释:一是缺字表示的事物与斥一起栖息在树枝上;二是该事物像斥一样栖息在树枝上。参照上句中的“比”字,后一种理解符合原意的可能性较大。但无论是哪一种可能,缺字都不可能是“鹏”字。我们从《逍遥游》中可知,鹏大得不可思议,无法想象它可以在树枝上栖息。“一枝”也可能是个比喻,表示狭窄的空间,那也同样不是鹏能栖息的。此外,本项表述逻辑不严谨,其中的因果关系并不必然。D项,从诗歌尾联可知,这个“探骊人”并不在虹桥泛舟现场,诗人把游春的情事转告他,请他题咏。诗中使用了“分题”一词,虽然有其特指含义,但与题目中的“次韵”都可以囊括于“唱和”这一大概念之下。第三步,正选排除。进行理解、判断、排除,可知“……对比,因此诗中缺字应是‘鹏’”错误,不可能是“鹏”且前后不构成因果关系。
白话译文:春日里,清浅的溪流涨起来了,溪水碧绿,二月里江边小城草色一片翠绿,与水面齐高。我们的小船轻盈得如同水上漂浮的蜉蝣,漫游在广阔无垠的水面之上;……(原句缺字)就像那停歇在一枝上的斥般安逸自在。野外的桥畔,柳丝轻垂,在微风中显得格外柔软;曲折的栏杆旁,花朵在夕阳的余晖中散发着柔和的光泽。令人诧异的是,那些善于深究诗意的人竟没有到来,于是我们举着清酒,在画舫之中彼此邀请,分题吟咏,享受这份宁静与雅趣。
课时作业12
时间:40分钟 分值:45分
一、(2025·八省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秋 怀
邵 雍
寒露缀衰草,凄风摇晚林。
鸟声上复下,天气晴还阴。
节改一时事,人怀千古心。
谁云子期死,举世无知音。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C )
A.全诗的结构安排清晰明了,前四句描写秋天景色,后四句则是展开议论。
B.诗歌从寒露、凄风、鸟声、晴阴等多个角度落笔,使秋日景色立体可感。
C.诗人了解人性中软弱的一面,指出人或许会在一念之间改变自己的气节。
D.诗的尾联使用了“伯牙绝弦”的典故,以此展现出诗人宽广自信的胸襟。
解析:“诗人了解人性中软弱的一面,指出人或许会在一念之间改变自己的气节”错误。“节改一时事”意思是季节变化改变了一些时令之事。
2.孔子说:“德不孤,必有邻。”请结合这句话,谈一谈你对本诗主旨的理解。(6分)
答:①“德不孤,必有邻”,指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单的,一定有志同道合的人来和他做伴;②秉持“千古心”的人,也如孔子所说的有德之人一样,终究会遇到知音。(每点3分)
解析:诗的前四句描绘了秋日的萧瑟景象,暗示了环境的恶劣。但后四句中“人怀千古心”体现出诗人有着坚守不变的高尚情怀,“谁云子期死,举世无知音”表明诗人不相信世间没有知音,即使环境不佳,自己坚守节操也会有志同道合的人理解和陪伴,这与孔子“德不孤,必有邻”的观点相呼应,表达了诗人坚守道德操守、坚信知音存在的主旨。
二、(2025·江苏部分学校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3~4题。
望江南
仲 殊
成都好,蚕市趁遨游。夜放笙歌喧紫陌,春邀灯火上红楼。车马溢瀛洲。  人散后,茧馆喜绸缪。柳叶已饶烟黛①细,桑条何似玉纤柔。立马看风流。
注 ①烟黛:词中指蚕妇的眉毛。
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D )
A.“趁遨游”即乘兴游览,一个“趁”字说明词人此番游览的兴致因为蚕市而起。
B.“春邀灯火”一句运用了拟人手法,赋予画面以动感,写景的同时点明了节令。
C.“紫陌”和“红楼”相对,这两个色彩鲜明的词将蚕市的气氛渲染得更加热闹。
D.上片词人从街市夜间的繁华写到车马远去时的悠然,生动地呈现了成都之“好”。
解析:“车马远去时的悠然”错。词中“车马溢瀛洲”指的是蚕市上车水马龙,胜似瀛洲仙境。
4.前人评价本词:“写蚕市而以颂蚕工作结,表现了词人不同凡俗的构思意图。”请结合本词下片,简要分析词人构思的妙处。(6分)
答:①词的下片自茧馆写起,与上片写蚕市的内容动静结合,丰富了意境层次。②“柳叶”“桑条”两句将室外景与室内人比照合写,表达了对蚕妇容貌的赞美。③“立马”一句借写词人驻马观望,表达了对劳动场面的入迷,再次表达了对养蚕人的颂扬。(每点2分)
三、(2024·四川成都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5~6题。
答学者
刘克庄
自古名家岂偶然,虽游于艺①必精专。
经生②各守单传旧,国弈③常争一著先。
马老于行知向导,鹄腾而上睹方圆。
殷勤寄语同袍者,努力磨教铁砚穿。
注 ①艺:指礼、乐、射、御、书、数“六艺”。②经生:泛指研治经学的人。③国弈:第一流棋手。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C )
A.名家之所以成功,并不是偶然的,而是通过长期的积累与努力取得的。
B.做学问要有认真的态度,可以在“六艺”中探寻,但须保持精纯专一。
C.诗人批评一些做学问的人抱残守缺,在下棋方面却为一步棋斤斤计较。
D.磨穿铁砚夸张而形象,写出了诗人对自己的勉励和对学者的殷切期望。
解析:“批评一些做学问的人抱残守缺,在下棋方面却为一步棋斤斤计较”错误。诗人在鼓励学者们既要坚守和传承自己的学术领域,又要有创新和进取的精神,不断寻求突破和领先。
6.颈联提到“马”和“鹄”,诗人以此表达了怎样的治学道理?请简要分析。(6分)
答:①治学要像老马识途一样明确研究的方向,不要走弯路;也要像鹄腾空而上俯视四方一样,拓宽视野。②运用比喻,形象地说明了在治学上,努力方向与宏观视野不可偏废的关系。(每点3分)
解析:“马老于行知向导,鹄腾而上睹方圆”意为:老马在行走中知道向导的重要性,鹄向上腾飞才能够看到更广阔的天地。前句体现“老马识途”,老马知道方向,所以目标明确,不会走错,这里是说治学要像老马识途一样明确研究的方向,不走弯路;后句是说鹄飞到一定高度才能看到更广阔的天地,治学也要像鹄腾空而上俯视四方一样,拓宽视野,这样才能达到更高的境界。总之,诗人通过“马”和“鹄”两个意象,用老马识途比喻治学中方向的重要性,用鹄腾空而上比喻治学中视野的开阔性,运用比喻手法,说明了治学中努力的方向与宏观视野间的关系和重要性。
四、(2025·河北保定调研)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7~8题。
鹊桥仙
刘辰翁①
天香吹下,烟霏成路。飒飒神光暗度。桥边犹记泛槎人②,看赤岸、苔痕如古。  长空皓月,小风斜露。寂寞江头独步。人间何处得飘然,归梦入、梨花春雨。
注 ①刘辰翁:南宋末年著名的爱国词人。②泛槎人:张华《博物志》载,相传天河通海,有居海渚者见每年八月海上有木筏来,因登木筏直达天河,后“泛槎人”指乘木筏登天的仙游者。
7.*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D )
A.词的上片,作者展开丰富的想象,在香气馥郁、烟霏满路的天宫中飞渡银河,意象奇美,意境神妙。
B.作者通过“泛槎人”典故,表达要乘筏登天、去往一个内心向往的超凡脱俗的美好世界的愿望。
C.词的下片,作者在皓月当空、微风吹拂、雾露斜飞的夜晚独步江头,渴望置身于梨花春雨的美景之中。
D.词作将神仙世界与现实人生以记叙、描写、议论等方式巧妙地融为一体,用语凝练,音韵优美,意蕴深刻。
解析:“以记叙、描写、议论等方式巧妙地融为一体”错,词作中没有议论的表达方式。
8.宋代词人张炎评论本词“出之以神仙,而入于现实人生”,请结合诗歌内容对此加以分析。(6分)
答:①“出之以神仙”是指作者在上片写景,以大胆的想象描写了香气缭绕、烟霏弥漫、银河鹊桥、泛槎登天的神奇美妙的神仙境界。②“入于现实人生”是指下片作者所处的现实,皓月当空,轻风吹露,环境优美,但作者心系家国,忧虑国事,只能在梦中才能到达梨花春雨的美好世界。③上下片虚实相间,将神仙世界与现实人生融合在一起,表达了既想超然世外而又难忘世事的爱国情怀,丰富了作品内涵,增强了艺术感染力。(每点2分)
解析:①所谓“出之以神仙”是指诗歌中通过想象所营造的意境。作者在上片通过意象努力渲染虚化神奇的境界。香气缭绕,烟霏弥漫,银河、鹊桥、泛槎人等,共同营造出一幅美丽的神仙境界。②所谓“入于现实人生”是指诗歌中的实写以及所要表达的情感。下片,作者从想象回到现实的人生后,虽然皓月当空,轻风吹露,环境优美,也难掩自身孤寂、沉重的心情,徘徊江头,人间何处无尘俗?也许梨花带雨的春景,才是人生的归途。③上片的想象之景和下片的眼前情景完美融合,虚实相间,增强了词作的玄幻色彩和情调;但作者作为南宋的爱国文人,一句“人间何处得飘然”,以自慰写殷忧,表现了国难深重时期作者忧怀难遣的沉痛心情,表达了想超然世外而又不忘世事的人生态度,丰富了作品内涵,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五、(2025·黑龙江龙东地区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9~10题。
前出塞(其三)①
杜 甫
磨刀呜咽水②,水赤刃伤手。
欲轻肠断声,心绪乱已久。
丈夫誓许国,愤惋复何有?
功名图麒麟③,战骨当速朽。
注 ①唐玄宗即位以后,为了满足自己好大喜功的欲望,在边地不断发动以掠夺财富为目的的不义战争。天宝十载(751)令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攻南诏,死者六万;又令高仙芝攻大食,安禄山攻契丹,两地百姓深受其苦。②呜咽水:指陇头水。《陇头歌辞》:“陇头流水,鸣声幽咽。遥望秦川,心肝断绝。”③“功名”句:指名垂史册。西汉宣帝曾图画霍光、苏武等十一名功臣像于麒麟阁上,以示旌扬。
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C )
A.首句用典,“呜咽”一词写流水声之悲凉,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
B.战士在河边磨刀,河水被鲜血染红才知道刀刃割伤了手,这一细节刻画了人物内心的复杂。
C.颈联直接抒发了战士以国家为重、决心报国的情怀,不再有悲愤哀怨之情,体现了战士的爱国精神和高尚情怀。
D.尾联写出战士追求功名、渴望建功的情怀,也体现了战争的残酷。
解析:“不再有悲愤哀怨之情,体现了战士的爱国精神和高尚情怀”错误。“丈夫誓许国”表达了战士们对国家的忠诚和誓死保卫国家的决心,但同时也透露出战士们对于战争的不满和愤怒。“愤惋”指的是对不义战争的愤慨和对战争造成无辜百姓痛苦的惋惜。
10.“心绪乱已久”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答:①结构上:承上启下,承接上文悲伤场景,引出后文情感抒发,为情感转折作铺垫。②内容上:丰富人物形象,展现诗人内心复杂矛盾。③主题上:深化诗歌主题,反映战争带来的心灵创伤,凸显报国之志的厚重感。(每点2分)
解析:①诗的前四句描绘了磨刀于陇头水旁,刃伤手且水被血染赤的悲伤场景。“心绪乱已久”在结构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承接上文的悲伤场景,因为目睹了战争的残酷以及自身在战争环境中的遭遇,所以心绪才会乱。同时,又引出后文的情感抒发,为后文从悲伤、矛盾的情绪转向表达报国之志作了铺垫。后文“丈夫誓许国,愤惋复何有?功名图麒麟,战骨当速朽”,正是在“心绪乱已久”的基础上,展现了诗人在复杂心绪下对报国的思考和抉择。②“心绪乱已久”丰富了人物形象。一方面,它表明诗人并非单一的、坚定的形象,而是有着复杂内心的人。诗人看到战争带来的伤害,如“水赤刃伤手”,内心充满悲伤,心绪紊乱,展现出他对战争残酷性的敏感和不忍。另一方面,也为后文他在矛盾中坚定报国之志作了铺垫,体现了诗人内心的挣扎与矛盾,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真实。③此句深化了诗歌主题。诗歌通过描写战争场景以及诗人的内心感受,反映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心灵创伤。“心绪乱已久”直接体现了诗人因战争而长久处于混乱的心绪状态,凸显了战争对人的精神的巨大影响。同时,后文诗人又表达了“丈夫誓许国”的报国之志,这种从心灵创伤到报国之志的转变,使诗歌主题更加厚重,展现了战争背景下人们在痛苦与责任之间的挣扎和抉择。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