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一轮复习】03.第二讲 古诗形象:三大角度,六大题型(讲义 教师版)-2026版语文统编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高三一轮复习】03.第二讲 古诗形象:三大角度,六大题型(讲义 教师版)-2026版语文统编版

资源简介

第二讲 古诗形象:三大角度,六大题型
任务一 人物形象题
——分析人物形象,形象塑造手法
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分为两类:一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二是诗歌所刻画的人物形象。诗歌是诗人主观情感的产物,必然带有诗人的痕迹。诗人以此表达自己的爱憎、价值观和人生追求,因此,抒情主人公形象实际上就是诗人自己的形象。鉴赏诗歌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就是把我们在阅读这首诗时所感悟和想象的诗人的形象用语言准确形象地描述出来。
人物形象的分类
类型 形象特点(术语) 关联教材
爱国者 心怀天下,忧国忧民,矢志报国 《诗经·无衣》、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劳动者 勤劳繁忙,热爱劳动;躬耕自食,其乐融融;生活困苦,处境悲惨;艰苦劳作,不畏辛苦 杨万里《插秧歌》、白居易《卖炭翁》、范仲淹《江上渔者》
征夫 积极:矢志报国,建功立业 消极:厌恶战争,思乡念亲 王翰《凉州词》、高适《燕歌行并序》
隐士 厌恶官场,远离尘嚣;寄情山水,旷达悠闲,超然物外;年华易逝,壮志难酬 王维《山居秋暝》、陶渊明《饮酒》(其五)、贾岛《寻隐者不遇》
游子 孤独寂寞,羁旅愁思,漂泊无依;思乡怀亲,热爱故乡;赞美母亲 李白《送友人》、杜甫《月夜忆舍弟》、贺知章《回乡偶书》、孟郊《游子吟》
谪客 忧国伤时,哀叹民生;怀才不遇,自伤身世;思念故友,惜别牵挂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志士 蔑视权贵,傲岸不羁;胸怀宽广,豪放洒脱;历经磨难,坚持追求;闲适自得,安闲宁静 屈原《离骚》(节选)、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苏轼《定风波》
题型一 分析人物形象
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特点,要从四个关键处阅读、思考:
(1)借助诗作,了解人物的基本情况。借助诗题、正文、注释等信息,大致了解他是何人、有何事,为“解人”作铺垫。
(2)抓住关键词语,分析人物特征。即紧紧抓住诗中关于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情、装束等的描写语言,关注反映心情的词语,借助环境描写(包括时间、地点、天气、周围景物等),揣摩人物形象特点。
(3)结合技巧,归结人物形象。即由诗歌人物多侧面、多素描、多背景的特点,借助铺垫、烘托、反衬等手法,归结人物形象。
(4)联系诗人处境,辅助理解人物。诗人在异地他乡、羁旅途中、贬谪路上,也许有一些牢骚和不满;在其他处境中,诗人的内心也许充满正能量。选入高考的作品,大都体现了古代诗人的正面形象。联系时,一定要将此处境兼顾到理解人物形象中去。
另外,要关注分析概括两类人物形象的“大同小异”。
“大同”指的是上面四种方法。“小异”指的是分析概括诗中人物形象(客观人物形象),更多要借助对其自身的描写;而分析概括诗人自我形象(作者),还要借助诗人的生平经历、写作背景及缘由等外部因素。
(2025·山东济南调研T16)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问题。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①
苏 轼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②意,粗识轩辕奏乐声。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注 ①此诗为苏轼被贬海南岛后,遇赦北还渡海时所作。②孔子曾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1本诗塑造了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6分)
答:①乐观豁达。尽管经历了苦雨终风,但诗人看到云散月明,认为天容海色本就澄清,体现出他积极乐观的心态。②心怀高远。诗人虽身处困境,仍有鲁叟乘桴之意,表明他心怀高远的理想和追求。③坦然超脱。即使被贬南荒九死一生,诗人也不悔恨,反而认为此次游历奇绝,展现出他的坦然超脱。(每点2分)
解析:第一步,概括特点。乐观豁达、心怀高远、坦然超脱。第二步,进行分析。“苦雨终风也解晴”“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等内容,写诗人面对雨绵绵风不停的天气,认为老天爷应该放晴,有忽散的云朵和明朗的月光,天空用不着谁人来点缀,长空、沧海本来就是澄澈清明的,这体现出诗人的乐观豁达。尽管经历了苦雨终风,但诗人看到云散月明,认为天容海色本就澄清。“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引用孔子的典故,虽然乘船渡大海空怀孔子救世之志,但是仿佛听到了黄帝所奏的《咸池》优美的乐声,写出了诗人虽身处困境,仍有鲁叟乘桴之意,突出其心怀高远的理想和追求。尾联“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诗人自己被贬南荒,虽然九死一生,但是绝不悔恨,而是把这次远游看作平生最奇绝的经历,表达了诗人在海南荒僻之地经历了重重困难,但并不感到悔恨,体现诗人对个人命运的豁达和对人生境遇的坦然接受。
白话译文:发船渡海正是三更时分,参星横挂在天上,北斗七星的斗柄已转得很低。连绵下个不止的阴雨,总有停的时候;成天刮个不停的风,也总有止住的时候。天上的乌云散了,一弯明月挂在天空,不知这景致是什么人安排点缀的?其实天空的面貌、海水的颜色,本来就是澄澈的,不需要外力的洗刷。我乘船渡海,空怀孔子的救世之志,大略领会到黄帝的《咸池》乐曲温润的乐声了。被贬到这南方边远的荒岛上虽然是九死一生,但我并不悔恨,因为这次南游见闻奇绝,是平生所不曾有过的。
中学教材里学过的苏轼的诗文《记承天寺夜游》、《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江城子·密州出猎》《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石钟山记》,有助于了解苏轼的形象。 
题型二 形象塑造手法
形象塑造手法主要有正面描写、侧面烘托,还有常见的修辞手法。
(1)比兴手法。如《诗经·卫风·氓》第三章中“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诗句以桑树、斑鸠起兴,用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第四章用“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来比喻女主人公由年轻貌美到人老珠黄的变化。这些比兴手法的运用,有助于诗歌形象的塑造,也有助于读者走进主人公的生活世界,去体味他们的真情实感。
(2)细节刻画。塑造人物形象大多着力于对人物的语言、行动等细节的描写。如《静女》中“爱而不见”这一生活细节,表现了姑娘的天真、活泼和调皮,“贻我彤管”则表现了姑娘对爱情的真挚和执着。《孔雀东南飞并序》中“却与小姑别,泪落连珠子”的细节,刻画了一个爱憎分明、不忍离去但又无可奈何的女性形象。
(3)烘托渲染。杜甫《登高》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用落叶纷纷来渲染一种清冷肃杀的悲秋气氛,从而衬托诗人穷困潦倒、漂泊无依的形象。又如柳宗元《江雪》中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为塑造老渔翁的不怕严寒、不怕孤独的高傲品性而进行了环境气氛的烘托。
(4)对比衬托。如《诗经·卫风·氓》中,女主人公婚前婚后的不同心理形成鲜明的对比,男主人公的婚前忠厚与婚后变节也形成对比。这首诗通过对比,刻画了女主人公的善良刚强,反衬出男主人公的无情无义。
(2025·湖南永州开学考试T16)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题胡逸老致虚庵
黄庭坚①
藏书万卷可教子,遗金满籝常作灾。
能与贫人共年谷,必有明月生蚌胎。
山随宴坐图画出,水作夜窗风雨来。
观水观山皆得妙,更将何物污灵台。
注 ①黄庭坚于1102年离开谪居的川蜀,次年又被贬往广西宜州。本诗就写于两次贬谪之间。
2全诗是如何塑造胡逸老的独特形象的?请结合诗句分析。(6分)
答:①首联以诗书传家与遗金满箱对比,赞美了胡逸老诗礼传家的清高品格。②颔联借灾年与贫人共享粮食之事例以及典故,赞美胡逸老行善积德的仁爱之心。③颈联用景物渲染烘托庵主高雅的人格、广阔的胸襟。④尾联借山水妙境发表议论,赞美胡逸老不慕世俗功名利禄、不在意宦途得失的高洁情操。(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
解析:第一步,点明手法。首联将“藏书万卷”能够“教子”与“遗金满籝”引来灾祸进行对比;颔联借用典故,显示胡逸老品格的清高;颈联借助景物之妙渲染烘托胡逸老形象;尾联发表议论,赞美胡逸老。第二步,进行分析。首联赞美了胡逸老以诗书礼仪传家的家教家风,显示其品格的清雅高洁。颔联写胡逸老能拿出粮食与贫苦人共享的具体事例,赞美他和气必能致祥,后代必得佳子弟,赞美他的仁爱之心。这里用了韦康、韦诞兄弟的典故,据《三国志·魏书·荀彧传》裴松之注,孔融赞扬韦端的两个儿子韦康与韦诞为一双明珠。诗人意谓,胡逸老必能像韦端那样,明珠出于蚌胎,佳子弟出于门庭。颈联转到正面写致虚庵。白天闲坐庵中,眼前的山景如一幅幅图画映出;入夜倚于窗前,只觉风雨飒飒而来。庵主高雅的人格、广阔的胸襟,与前两联一脉相承。只不过前两联是直叙,这里是烘托。用景物渲染烘托庵主高雅的人格、广阔的胸襟。尾联发表议论,赞美胡逸老以闲逸之心观山观水能得妙境,而山水的清淑之气又能使心灵澄清无滓、一尘不染,赞美了庵主高洁的人格、闲适的心境、豁达的态度、不慕名利的节操。第三步,总结概括。概括人物形象特征及蕴含的作者情感。
白话译文:倘若祖先留下的是一万卷藏书,那么就可以用其来教导孩子;可是,如果祖先留下的是满满一箱金子,那么往往就会为自己引来祸端。倘若可以和贫穷的人一起分享财物食品,那么,这样的人肯定出身于高明大户。有人随意坐在美好的山色里,一幅恬淡闲适的画面就好似图画般呈现在众人眼前;山谷中的流水声远远地传来,如同风雨敲窗的声响。不管是观赏山脉还是观赏流水,我们都可以领略其中的妙趣,还有什么烦恼可以影响我们的心性呢?
“全诗是如何塑造胡逸老的独特形象的?请结合诗句分析”可以转换问法:这首诗塑造胡逸老的独特形象时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请结合诗句分析。联系全诗,首联运用对比,颔联既举实例又运用典故,颈联则重在用景物渲染烘托,尾联发议论。将找出的技巧与诗句结合分析即可。 
任务二 事物形象题
——分析事物形象,分析意象作用
事物形象一般是具有象征意义和特定含义的形象。
物象,即被作者人格化了的描写对象。作者通过这种象征性的物象描写来曲折地表现他的品格节操、思想感情。作者塑造物象是为了言志、言情、言心声。咏物诗运用的是托物言志(象征)的手法,通过对某一具体事物的描绘来表达自己的某种理想和人格,言在此而意在彼。所以,凡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诗歌,往往都在对事物形象的描绘中寄寓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人生理想,因此既要分析诗歌中所描绘的形象,也要分析诗歌中所寄寓的感情。
题型一 分析事物形象
鉴赏事物形象要由物及人,从物、人一体的角度来把握事物的特点。分析时,要做到以下三点:
(1)借相关语句或关键词来分析物象。事物的形象并不是凭空而来的,它通过相关语句来表现,有时通过关键词语来突出。因此在分析时一定要结合相关内容进行分析。
(2)要由表及里把物的含义挖掘出来。任何一首诗作,其目的都不是咏物本身,而是为了表达某种感情。因此,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是赏析的重点和难点。
(3)要知人论世,结合背景或作者阅历作答。很多作品情感的抒发与相关时代背景、作者的阅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在分析物象后,还要结合相关背景作深入分析。
(2025·河北名校调研T16)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咏孤石
朱 超①
侵霞去日近,镇水激流分。
对影疑双阙,孤生若断云。
遏风静华浪,腾烟起薄曛。
虽言近七岭②,独立不成群。
注 ①朱超,南北朝时期诗人,曾任梁朝中书舍人。此诗表面在咏叹孤石,实为叹己。②七岭:这里指庐山。
3这首诗刻画了孤石怎样的形象?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答:①高耸。诗中的“去日近”“若断云”突出了孤石的高耸,孤石似乎离太阳很近,又像是顶部被截断的云柱。②孤零零。诗中的“孤生”“独立不成群”,突出了孤石孤零零的形象。③充满力量。孤石雄镇于江中,将激流分成了两股,挡住强风,使波浪顿时止息,刻画了孤石充满力量的中流砥柱式的巨石形象。(每点2分)
解析:第一步,概括物象。高耸、孤零零、充满力量。第二步,结合特点。“侵霞去日近”写孤石侵入天际的彩云,距离太阳是那样近;“孤生若断云”写远远望去,孤零零地出现的、直插云霄的巨石,仿佛顶部被截断的云柱。“去日近”“若断云”突出了孤石的高耸。“对影疑双阙”写在阳光映照下的孤石,与其投射在水中的影子,仿佛是一对高楼。“虽言近七岭,独立不成群”写孤石邻近群峰林立的庐山,但不与庐山为伍,突出了孤石孤高独立的特点。“孤生”“独立不成群”,突出了孤石孤零零的形象。“镇水激流分”写孤石雄镇江中,将激流一分为二,气势非凡;“遏风静华浪,腾烟起薄曛”写孤石能平息风浪,使水面变得平静,腾起云烟,弥漫天空,使日光黯然:刻画了孤石充满力量的中流砥柱式的巨石形象。
白话译文:孤石侵入天际的彩云,距离太阳是那样近;孤石矗立在水中,湍急的水流也因此被一分为二。看着孤石和它的影子,让人不由得怀疑看到了高大的宫阙;远远望去,孤零零地出现的、直插云霄的巨石,仿佛顶部被截断的云柱。孤石啊,你阻挡了长风,又使朵朵浪花平静下来;你腾起烟霭,以至于日光似乎也因此黯然。虽说你接近庐山,但是你卓然独立,不屑于和它们成群为伍。
这是一首咏物诗,作者托物寄情,通过写石之巨伟、叹石之孤零,寄写自己内心的苦闷。前六句为孤石传神的写照,末二句蓦地转折,以“虽”字领出,组成一个让步复合句。“七岭”指庐山。七岭重岩叠嶂,群峰林立,故此处说“虽言近七岭”,目的在于转出“独立不成群”的惋叹,这是理解此诗的关键。 
题型二 分析意象作用
一、古代诗歌中常见的六类意象
类型 常见意象 举例
送别类 杨柳、长亭、南浦、美酒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
思乡类 月亮、鸿雁、莼羹鲈脍、双鲤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一剪梅》)
愁苦类 梧桐、芭蕉、流水、猿猴、杜鹃、斜阳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
爱情类 红豆、莲、连理枝、比翼鸟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白居易《长恨歌》)
战争类 投笔、长城、楼兰、柳营、请缨、羌笛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
闲适类 五柳、东篱、三径、菊花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其五)]
二、古代诗歌中常见意象的作用
(1)营造氛围。如《琵琶行并序》中的“枫叶荻花秋瑟瑟”句,就营造出与朋友离别时萧瑟、落寞的氛围。
(2)借景抒情。一切景语皆情语。凡诗歌中描写的景物,一般都具有这一作用。
(3)塑造背景或环境。这一作用与“营造氛围”有相似之处,但亦有不同,那就是通过多个意象组合——意象群,为人物的活动提供背景或环境。这种作用在山水诗、边塞诗中运用较多,如王昌龄《从军行》中的“青海长云暗雪山”。
(4)塑造意境。意境是作者描绘自然景物而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目的是让读者“临其境”或“入其境”,感知境界之妙以及作者的情感。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等都是意境深远的句子。
(5)衬托人物气节、品质或性格。这种作用在写物诗中较为普遍。在表达技巧上,常用象征手法或比喻修辞,如雪、竹、梅、松、鹤、荷、平仲、金风玉露等,衬托人物品行高洁、性格坚毅、情感纯洁等。
(6)奠定情感基调。如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开头两句“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为全诗奠定了愁郁的基调。
(7)以景衬境。这一作用在山水诗中运用最多,如以闹景衬静境——“竹喧归浣女”,以动景衬静境——“莲动下渔舟”,以暖景衬冷境——“日色冷青松”,以亮景衬暗境——“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以满景衬空境——“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以物语(或物态)衬心境——“废池乔木,犹厌言兵”等。
(2025·吉林质检T16)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郡斋忆书事寄子履①
欧阳修
使君居处似山中,吏散焚香一室空。
雨过紫苔惟鸟迹,夜凉苍桧起天风。
白醪酒嫩迎秋熟,红枣林繁喜岁丰。
寄语瀛洲未归客,醉翁今已作仙翁。
注 ①此诗是作者于治平四年(1067)知亳州时作。子履,即陆子履,欧阳修的朋友,此时在亳州的临郡颍州为官,两人多有诗歌唱答。
4颈联中“白醪”与“红枣”两个意象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答:①借“白醪”“红枣”两个意象,描绘出金秋时节的丰收景象;②“白”“红”色彩鲜明,烘托出官民同乐、热闹祥和的气氛;③两个意象营造的意境氛围,使诗歌由安闲惬意转入关注民生,为下文抒情积蓄力量。(每点2分)
解析:第一步,点明作用。描绘景象,营造氛围,为下文抒情积蓄力量。第二步,进行分析。“白醪酒嫩迎秋熟,红枣林繁喜岁丰”,白色的米酒新酿,鲜嫩可口,迎接秋天的成熟;红枣林繁茂,令人欣喜这是丰收的一年。借“白醪”“红枣”两个意象,具体介绍了当地的特产,描绘出金秋时节的丰收景象。据诗句可知,村民们拿出自酿的甘醇,又采摘熟透的红枣,热情地招待诗人,一红一白,色彩亮丽,对比鲜明,烘托出官民同乐、热闹祥和的气氛。诗歌由安闲惬意转入关注民生,为下文抒发“醉翁今已作仙翁”的情感积蓄力量。第三步,逐条分析。要结合诗句对意象作用逐条分析。
白话译文:你所居住的地方如同在山中一般,官员们散去后,点燃香薰,一室空旷。雨过后,紫色的苔藓上只有鸟儿的足迹;夜晚清凉,苍劲的桧树在风中摇曳。白色的米酒新酿,鲜嫩可口,迎接秋天的成熟;红枣林繁茂,令人欣喜这是丰收的一年。寄语那还未归来的瀛洲客人,醉翁如今已如同神仙一般了。
颈联具体地介绍了当地的特产,也描述出金秋时节的丰收景象。“白醪酒嫩迎秋熟,红枣林繁喜岁丰。”村民们拿出自酿的甘醇,又采摘熟透的红枣,热情地招待欧阳大人。诗人与大家围坐在一起,一边轻松地交谈,一边共同期待秋熟和丰收。题干要求“结合全诗”分析,就要在内容上、结构上分析其作用。 
任务三 景物形象题
——分析景物形象,赏析写景手法
景物形象是指诗歌中描绘的自然景物和人文景物。诗歌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之景,有单个景物形象,也有由多个景物形象组合成的意境。命题者常常考查考生对景物形象特点的整体把握,或者对某种意境的描述。要注意的是,诗歌中的景物作为“意象”,已融入了作者的情感;诗歌中多个意象的组合,已营造出某种意境。因而,对景物形象的赏析,不能只停留在景物的形态等外部特征上,还应揭示出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即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
题型一 分析景物形象
鉴于意境的复杂性,高考很少直接涉及意境,大多以考画面、氛围等间接形式出现。答这类题的基本方法是:
(1)关注画面、景象构成。画面构成主体是意象,其构成要素为时、地、人、景及其特征;要从形、色、声、味四个角度去观察意象,然后判断其基调,如冷暖、喜悦、悲凉、清新、明丽、灰暗等;再说明意境的具体构成。
(2)概括氛围特点。意境类型较多,常见的类型有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生机勃勃、富丽堂皇、肃杀荒寒、瑰丽宕壮、虚幻缥缈、凄寒萧条、繁华热闹、幽静朦胧等。在判定意境类型特点时,要特别注意使用这些术语。
(3)注意特殊关注点。概括时注意特殊时节、地点。表述时一般要说出景物组成(描述画面)、画面特点(意境特点或类型)、画面名称三个要素,个别情况下还可以分析蕴含的思想感情等。
常见诗词意境特点
意境特点 举例
雄浑壮丽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壮阔苍茫 西风残照,汉家陵阙。(李白《忆秦娥》)
苍凉悲壮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杜甫《旅夜书怀》)
闲适恬淡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
清幽明净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
明丽清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竹枝词二首》(其一)]
萧疏凄寂 秋山起暮钟,楚雨连沧海。(韦应物《淮上即事寄广陵亲故》)
安谧美好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王维《辛夷坞》)
高远深邃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蝶恋花》)
淡雅幽远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秦观《浣溪沙》)
清冷幽静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王维《过香积寺》)
(2025·山东东营调研T1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汉寿城春望①
刘禹锡
汉寿城边野草春,荒祠古墓对荆榛。
田中牧竖烧刍狗②,陌上行人看石麟③。
华表半空经霹雳,碑文才④见满埃尘。
不知何日东瀛变⑤,此地还成要路津。
注 ①此诗为诗人贬任朗州司马时作,汉寿城即朗州古城。②刍狗:古代用茅草扎成的狗作祭品,祭后就被抛弃。③石麟:石头雕刻的麒麟,这里泛指古代王公贵族墓前的石刻。④才:隐约。⑤东瀛变:指沧海桑田的变化。东瀛,东海。
5前人评价这首诗虽意境衰飒但格调却毫不低沉,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答:①本诗前三联描写了汉寿城遗址春天的景象,渲染了荒凉、破败的氛围。首联勾勒出来的景物有野草、荒祠、古墓、荆榛,唯独没有人烟;颔联虽有牧童和行人,但是更显田地荒芜、无景物可欣赏;颈联残断的华表和蒙尘的碑文更显出汉寿城今非昔比。②诗歌尾联则指出来日沧桑巨变,汉寿城还会成为重要的地方,这体现了一个深刻的哲理,即兴废是互相依存、互相转化的,使全诗充满了积极的进取精神。(每点3分)
解析:第一步,再现画面。首联勾勒出来的景物有野草、荒祠、古墓、荆榛,唯独没有人烟;颔联虽有牧童和行人,但是更显田地荒芜、无景物可欣赏;颈联残断的华表和蒙尘的碑文更显出汉寿城今非昔比。第二步,概括特点。本诗前三联描写了汉寿城遗址春天的景象,渲染了荒凉、破败的氛围,寄托着诗人遭贬谪后的凄凉之感。诗人借荒台颓垣、荒祠败碑,抒发了昔盛今衰的深沉感慨。第三步,分析作用。诗歌尾联“不知何日东瀛变,此地还成要路津”的意思是:“不知什么时候又发生沧海桑田的变化,到那时,这里又会成为南北交通的要津。”此处指出来日沧桑巨变,汉寿城还会成为重要的地方,这体现了一个深刻的哲理,即兴废是互相依存、互相转化的。此联在兴和废的转化之中,表现了诗人不甘沉沦的乐观精神,使全诗充满了积极的进取精神。
白话译文:春天来了,汉寿城边野草丛生,那荒祠和古墓前面正长满荆榛。田里的牧童烧化着丢弃的刍狗,路上的行人在观看墓前的石麟。经过雷电轰击,华表已经半毁;由于积满灰尘,碑文依稀可辨。不知什么时候又发生沧海桑田的变化,到那时,这里又会成为南北交通的要津。
题干有两个关键词“意境衰飒”“格调却毫不低沉”,所以,既要分析这首诗的意境,又要把握这首诗的格调。写景句在前三联,议论抒情句在尾联。 
题型二 赏析写景手法
(1)从直接与间接的角度看:正面和侧面描写,虚写(想象、联想)与实写。
(2)运用修辞手法:比喻、排比、夸张、比拟、借代、双关、反问、设问、互文、通感。
(3)运用表现手法:衬托、对比、渲染、烘托、象征、铺陈、白描。
(4)从景物的动静角度来写:动景静景结合,或以动写静、以静写动。
(5)从观察的层次来写:远观与近观结合,仰视、平视与俯视结合,空间的上下结合、高低结合。
(6)从调动感觉的角度来写:视觉(形和色)、听觉(声)、嗅觉(气味)、味觉、触觉,综合运用多种感觉(绘形绘声绘色)。
(2025·江西多校联考T1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海 望①
周 繇②
苍茫空泛日,四顾绝人烟。
半浸中华岸,旁通异域船。
岛间应有国,波外恐无天。
欲作乘槎③客,翻愁去隔年。
注 ①有版本作“望海”。②周繇:晚唐诗人,唐懿宗咸通十三年(872)举进士及第。③乘槎:传说天河与海通,有居海渚者,年年八月见有浮槎去来,不失期,遂乘槎浮海而至天河,遇织女、牵牛。
6本诗运用了哪些手法来表现大海的神韵?请结合诗歌分析。(6分)
答:①正侧结合。诗中有对大海的直接描写,也通过航船、海岛、乘船所花的时间等从侧面表现大海的宽广。②虚实结合。首联写眼前所望实景,中间两联由所见引发联想,尾联写诗人想象自己乘船到神话世界。(每点3分)
解析:第一步,点明手法。正侧结合、虚实结合。第二步,进行分析。诗中“波外恐无天”是对大海的直接描写,写出了大海波涛浩渺与天相连;“半浸中华岸,旁通异域船”,写中国的海岸线之长,并点出唐朝与海外国家通过船只往来的情况,可以从侧面表现大海的宽广。由此可见,写大海用了正侧结合的手法。“苍茫空泛日,四顾绝人烟”写眼前所望实景,一轮太阳浮于空中,诗人在岸边朝四周望去,一片苍茫,渺无人烟。由“岛间应有国,波外恐无天”中的“应”“恐”可知,“有国”“无天”是由所见引发的联想;尾联用“乘槎”的典故,写诗人想象自己乘船到神话世界。由此可见,写大海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
白话译文:海天苍茫,太阳在其中显得空旷而高远,向四周望去,荒无人烟。大海一半浸泡着中华的海岸,旁边有来自异域的船只通过。岛屿之间应该有国家存在,波涛之外让人担心是不是没有天空了。想要成为乘坐木筏的远行者,却又忧愁离开后要隔一年才能回来。
题干中有两个关键词“手法”“大海的神韵”,这要求考生既要把握写景的手法,又要分析大海的特征。 
课时作业13
时间:40分钟 分值:45分
一、(2025·辽宁鞍山质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苏武庙
温庭筠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①,去时冠剑是丁年②。
茂陵③不见封侯印④,空向秋波哭逝川。
注 ①甲帐:汉武帝所造的帐幕。《汉武故事》载,饰琉璃珠、夜光珠等珍宝者为甲帐,其次为乙帐;甲以居神,乙以自居。非甲帐意指汉武帝已死。②丁年:壮年。③茂陵:汉武帝的陵墓。代指汉武帝。④封侯印:苏武持节归来,汉宣帝赐他爵关内侯,食邑三百户。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C )
A.首联照应标题,出句写苏武在汉武帝的使者面前十分激动,对句写而今庙中高树,肃穆庄严,久远渺然。
B.颔联通过“云”“雁”“羊”“草”等意象,营造出与《敕勒歌》大致相同的意境。
C.颈联寄寓了苏武深重的人事沧桑之感,由“回日”忆及“去时”,以“去时”反衬“回日”,更增感慨。
D.尾联写苏武的悲伤感叹,他忠贞祖国,但满腔忠诚无人见证,徒流泪水,心有不甘,无可奈何。
解析:A项,“汉武帝的使者”错误,苏武见到的是汉昭帝的使者。B项,“与《敕勒歌》大致相同的意境”错误,本诗颔联写胡地牧羊的艰辛、环境的荒凉,《敕勒歌》意境恢宏、雄伟壮观,两者的意境并不相同。D项,“但满腔忠诚无人见证,徒流泪水,心有不甘,无可奈何”错误,本联表达了苏武对汉武帝的忠贞之情,面对流水他哭吊已经逝去的先皇。
2.*杜牧《河湟》诗云:“牧羊驱马虽戎服,白发丹心尽汉臣。”这个评价放在温庭筠笔下的苏武形象上,你认为合适吗?请结合诗中具体内容分析。(6分)
答:我认为合适。温庭筠笔下的苏武形象,符合杜牧的评价。①温庭筠借古抒怀。晚唐国势衰颓,民族矛盾尖锐。表彰民族气节,歌颂忠贞不屈,心向故国,是时代的需要。杜牧认为:苏武虽然身着戎服,但始终心向汉朝,不忘忠贞爱国之情。这与温庭筠在诗中所表达的对苏武坚守民族气节、忠诚爱国的赞颂相契合。②颔联融情于景。苏武被匈奴扣押十九年,和汉朝中断联系却念念不忘故园,置身荒凉的北海,历尽患难绝不投降,贫贱不能移其爱国之志;见到汉使后,他“魂销”,显示出其思国若渴的爱国精神。③颈联用对比手法,写苏武回国后的感叹,写苏武出使和归国前后的人事变换,隐含着对汉武帝的追思;尾联“不见封侯印”“哭逝川”,抒写苏武归国后对汉武帝的追悼,融忠君与爱国为一体。(观点明确1分;理由答出一点给1分,答出两点给3分,答出三点给5分)
解析:①温庭筠借古抒怀,晚唐国势衰颓,民族矛盾尖锐。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表彰民族气节,歌颂忠贞不屈,心向故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杜牧的评价中强调苏武虽身着戎服在匈奴,但始终心向汉朝,不忘忠贞爱国之情。②颔联“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大雁在古代常被用作传递消息的象征,“雁断胡天月”,暗示苏武在匈奴之地的孤独与隔绝,然而他对汉朝的思念却从未断绝。“塞草烟”描绘了苏武所处环境的荒凉。即使身处这样恶劣的环境中,苏武依然坚守着自己的信念,绝不向匈奴屈服。他放牧羊群,虽身着戎服,却始终保持着一颗忠诚于汉朝的丹心。这与杜牧评价中的“牧羊驱马虽戎服,白发丹心尽汉臣”相呼应,体现了苏武贫贱不能移的爱国之志和对汉朝的忠贞不贰。③颈联“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此联运用对比手法,“回日”与“去时”形成时间上的巨大反差。苏武出使匈奴时正值壮年,“去时冠剑是丁年”,充满了壮志豪情;而回国之时,“回日楼台非甲帐”,物是人非,汉武帝已不在人世,曾经的辉煌也已消逝。苏武在漫长的岁月里,始终坚守着对汉朝的忠诚,这进一步印证了杜牧评价中苏武的忠诚品质。尾联“茂陵不见封侯印”表达了苏武回国后对汉武帝的追思。尽管他历经千辛万苦,坚守气节,但归来时汉武帝已去世,未能亲眼见到他的功绩被封赏。“空向秋波哭逝川”中,苏武向着秋波哭泣,既是对汉武帝的哀悼,也是对自己命运的感慨。这一描写深刻地展现了苏武的忠君爱国之情,他的忠诚不仅仅是对汉朝的忠诚,也是对汉武帝的忠诚。这种融忠君与爱国为一体的情感,与杜牧评价中的“白发丹心尽汉臣”高度一致。
二、(2025·江浙皖名校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3~4题。
隐者郊居
陈师道
高斋缭绕度双沟,老气轩昂盖九州。
不谓江山开悒怏,正缘风味得淹留。
招携好客供谈笑,拆补新诗拟献酬。
小摘自锄稀菜甲,旁观虚作不堪忧。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D )
A.诗人描写隐者住处,与杜甫《客至》“舍南舍北皆春水”描绘的意境基本相同。
B.隐者留居此地并不是因为有优美的山水可以解愁,而是因为此地风味适合心意。
C.“谈笑”“献酬”等词写隐者以诗会友的生动场景,表现出隐者对友情的珍视。
D.尾联将旁观者与隐者比较,隐者种菜,自给自足,而旁观者却难掩生活的忧虑。
解析:“隐者种菜,自给自足,而旁观者却难掩生活的忧虑”错误,尾联主要写出了隐者田园生活的愉悦,而旁观者即使“虚作”也难以理解,为隐者担忧。
4.*首联是如何刻画隐者形象的?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6分)
答:①出句通过描写居住环境来侧面烘托隐者形象,隐者住处云雾缭绕,如同仙境,需要“度双沟”才能到达,幽静而隐蔽,写出隐者与尘世的隔绝;②对句直接展示隐者形象,隐者虽然年事已高,退隐山林,却依然保持着傲视天下的气概。(每点3分)
解析:诗歌的首联通过对居所和隐者气质的刻画,将隐者的形象具体生动地呈现出来。首先,“缭绕度双沟”是写居所高斋的环境特点:云雾缭绕,如同仙境,需要“度双沟”才能到达。对高斋的描述体现了隐者居处的幽静而隐蔽,契合其隐逸的身份,用环境侧面烘托了隐者与尘世隔绝的形象。其次,“老气轩昂盖九州”运用夸张的手法,形象地展现了隐者具有超凡且从容不迫的气度。隐者虽然年事已高,退隐山林,却依然保持着傲视天下的气概,表现了他的精神境界和生活态度,属于正面描写。
三、(2024·湖南长沙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南北朝诗,完成5~6题。
江津送刘光禄不及
阴 铿
依然临送渚,长望倚河津。
鼓声随听绝,帆势与云邻。
泊处空余鸟,离亭已散人。
林寒正下叶,钓晚欲收纶。
如何相背远①,江汉与城②。
注 ①相背远:远别,各分东西。②城(yīn):城内的重门。指诗人回去的地方。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C )
A.开头两句写诗人伫立江边、倚江而望的神态动作,表现了诗人遗憾之意。
B.诗歌七、八句林寒叶下、钓晚收纶烘托出诗人独立苍茫、惆怅无着的形象。
C.结尾两句点明了诗题中的“不及”,也强化了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D.诗中意象贴切,语言朴实,且情意不绝,余音袅袅,意蕴显得深厚隽永。
解析:“也强化了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错误,结尾两句“如何相背远,江汉与城”直接点明了诗人未能及时送别友人,导致双方各奔东西的现实。这两句更多的是在表达诗人对离别现实的无奈和对友人远去的怅惘,而非“强化了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6.*诗歌的三至六句在景物描写上有何特点?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答:①由远到近:三、四句写远去的船帆,这是远景;五、六句写泊处,这是近景。②视听结合:第三句写听不到行船时的鼓声,这是听觉;第四句写看到船帆与云彩相接,这是视觉。③衬托:第五句用鸟儿在泊处飞翔衬托船已远行,第六句用人已散去衬托诗人来迟。④白描:简笔勾勒出鼓声、船帆、泊处、离亭。(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
解析:①“帆势与云邻”从远处描绘了友人船只的帆影,与天空的云朵相接,给人一种遥远而朦胧的感觉,是远景。“泊处空余鸟,离亭已散人”则从近处描写了泊船处只剩下鸟儿在停留,离亭中已无人影的冷清景象,是近景。②“鼓声随听绝”一句中,鼓声逐渐消失,这是从听觉的角度写声音逐渐停止,象征着友人离去的场景由热闹转为冷清。“帆势与云邻”则描绘了一幅静态的画面,从视觉的角度写帆影与云彩相接,仿佛友人乘坐的船只在云端飘荡,渐行渐远。③“泊处空余鸟”与“离亭已散人”运用衬托的手法,鸟儿在泊处飞翔衬托船已远行,送别的人群已散去衬托诗人来迟,进一步突出了离别后的冷清和孤寂。④运用白描的手法,直接描绘了离别时的场景:鼓声远去,帆影与云相接,泊船处只剩下鸟儿停留,离亭中已无人影。这些描写没有过多的修饰和渲染,而是直接、客观地展现了离别后的冷清和孤寂。
四、(2024·甘肃白银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7~8题。
鹧鸪天
惠 洪
密烛花光清夜阑,粉衣香翅绕团团。人犹认假为真实,蛾岂将灯作火看。  方叹息,为遮拦,也知爱处实难拚①。忽然性命随烟焰,始觉从前被眼瞒。
注 ①拚(pàn):舍弃不顾。
7.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
A.上片第二句用比喻手法写飞蛾的色泽,用叠词写飞蛾翅膀的形状。
B.下片写词人“方叹息,为遮拦”,有衬托飞蛾行事执着的作用。
C.“犹”“岂”“始觉”等词语使词人的观点态度更鲜明地体现出来。
D.这首词从飞蛾扑火这一现象着笔,理随事出,以小见大,引人深思。
解析:“用叠词写飞蛾翅膀的形状”错,“团团”是一圈又一圈的意思,“绕团团”是用叠词写飞蛾不断绕着烛光飞行的情态,而不是形状。
8.*阅读了这首词,你从飞蛾身上获得了哪些人生感悟?请结合全词,谈谈你的认识。(6分)
答:①上片指出,飞蛾缺乏辨识真伪的能力。从中获得的人生感悟是:需要通过学习、训练,提升辨识事物真伪的能力。②下片指出,飞蛾实在难以舍弃对光明的追求,不懂得割舍的飞蛾最终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从中获得的人生感悟是:要懂得割舍。③面对烛光,飞蛾不做分辨,冲向烛光,它的行为是非理性的。从中获得的人生感悟是:三思而行是远祸之道。(每点2分)
解析:①“密烛花光清夜阑,粉衣香翅绕团团。”这两句描绘了夜晚烛光下,飞蛾围绕灯火飞行的情景。“人犹认假为真实”暗示了人们有时难以分辨事物的真伪,而“蛾岂将灯作火看”则指出飞蛾并未将灯火当作真正的火源来看待。从“人犹认假为真实,蛾岂将灯作火看”可以联想到,人们在生活中也常常难以分辨真伪。因此,我们需要通过学习和训练,提升自己的辨识能力,避免被假象迷惑。这告诉我们,在面对复杂多变的世界时,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敏锐的洞察力。②“方叹息,为遮拦,也知爱处实难拚。忽然性命随烟焰,始觉从前被眼瞒。”这几句通过描述飞蛾扑火的过程,展现了飞蛾对光明的追求以及最终的悲惨结局。其中,“也知爱处实难拚”表达了飞蛾对光明的难以割舍,而“忽然性命随烟焰”则揭示了飞蛾因追求光明而付出的代价。从“也知爱处实难拚”和“忽然性命随烟焰”可以看出,飞蛾因难以割舍对光明的追求而最终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这启示我们,在生活中要懂得割舍,不能一味追求某些东西而忽略了潜在的危险或后果。有时候,放弃也是一种智慧。③上片第四句写飞蛾不辨识烛光,下片最后两句写飞蛾扑火,瞬间丧命,它这时才知道自己被自己的眼睛欺瞒了。飞蛾在面对烛光时没有做出分辨,直接冲向火光,这是一种非理性的行为。这告诉我们,在做出决策或行动之前要三思而后行,避免冲动和盲目。只有经过深思熟虑的决策和行动,才能减少错误和失败的可能性。
五、(2025·河北邯郸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9~10题。
浣溪沙
周邦彦
翠葆①参差竹径成,新荷跳雨泪珠倾。曲阑斜转小池亭。  风约帘衣归燕急,水摇扇影戏鱼惊。柳梢残日弄微晴。
注 ①翠葆:原指帝王仪仗的一种,这里形容竹子的青翠茂盛。
9.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
A.“新荷跳雨泪珠倾”与“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都刻画雨中荷花,但写法有异,各具神韵。
B.上片最后一句过渡,“小池”既是上句“新荷跳雨”的补笔,又是下片“水摇扇影”的伏线。
C.上片用“转”写出池边小亭栏杆的曲折多姿,下片着“弄”描出了柳梢随风曼舞的娇柔。
D.词人以新颖的构思和灵巧的笔触,描绘出一幅情趣盎然的池景图,意境清新,笔意闲适。
解析:“都刻画雨中荷花”错误。《苏幕遮》(燎沉香)原文是“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刻画的是雨后,朝阳新出时的荷花。
10.*宋人曾赞叹周邦彦词“摹写物态,曲尽其妙”,作者是如何写出“荷”“燕”“鱼”的情态之妙的?请简要赏析。(6分)
答:①写“荷”:比喻、比拟,以动写静。把落在荷叶上又不断溅起的雨点比作泪珠倾泻,刻画了雨水在新荷上滚落的姿态,以动态的雨滴写出了静态的荷叶的清新可爱。②写“燕”:拟人。雨停燕回,一个“急”字赋予燕子欲归不能的焦躁和烦乱情态。③写“鱼”:拟人。“惊”字生动地刻画了游鱼敏锐的条件反射及瞬间变化的情景。(每点2分)
解析:①“新荷跳雨泪珠倾”一句意思是新鲜的荷叶上雨滴四溅,仿佛泪珠流下。“跳”赋予“雨”以人或物的动作,富有动态美,“泪珠倾”把落在荷叶上又不断溅起的雨点比作泪珠倾泻,生动地刻画了雨水在新荷上滚落的姿态,以“雨”的动态衬托荷叶的静态,突出了荷叶的清新可爱。②“风约帘衣归燕急”一句意思是帘幕被清风斜斜吹起,雨中的燕子急于归巢。“急”是着急的意思,词句用来形容“归燕”,拟人化的手法,赋予燕以人的情态,大雨初停,因下雨未来得及归巢的燕子着急飞回,“急”形象地写出燕子在雨来之时欲归不能的焦躁和烦乱情态。③“水摇扇影戏鱼惊”意思是水面上摇晃着扇子的影子,惊起了游弋的鱼儿。“惊”是惊吓之意,此处赋予鱼儿以人的情态,生动地写出水中的鱼儿感受到水面上摇晃着扇子的影子,迅速四散逃离的画面,写出了“鱼”的反应迅速及敏锐,令人想象鱼儿的迅速游离导致水面的瞬间变化,极具画面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