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一轮复习】04.第三讲 古诗语言:四大角度,四大题型(讲义 教师版)-2026版语文统编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高三一轮复习】04.第三讲 古诗语言:四大角度,四大题型(讲义 教师版)-2026版语文统编版

资源简介

第三讲 古诗语言:四大角度,四大题型
任务一 鉴赏炼字题
——联系语句分析,点明字词效果
炼字,多指写作时推敲用字,使字词准确、生动,能传神地表现事物和情感等鲜明特征。这些字词一般是动词、形容词,有时是副词或数量词、叠词、颜色词。
炼字类别 表达作用 教材典例
动词 化静为动,化凡为美,有动态感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形容词 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历其境 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副词 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婉曲、活跃情韵、化板滞为流动 李商隐《无题》:“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数量词 经作者精心提炼的数量词,能产生丰富隽永的诗情 李白《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叠词 增强语言的韵律感,起突出强调的作用 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颜色词 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烘托感情 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2025·河南南阳调研T1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风 雨
李商隐
凄凉宝剑篇①,羁泊欲穷年。
黄叶仍风雨,青楼②自管弦。
新知遭薄俗,旧好隔良缘。
心断新丰酒③,销愁斗几千?
注 ①宝剑篇:唐初郭震(字元振)落拓未遇时所作诗篇名。武则天召他谈话,索其诗文,郭即呈上《宝剑篇》,武则天看后大加称赏,立即加以重用。②青楼:代指富贵人家。③新丰:地名,在今陕西临潼区东北,古时以产美酒闻名。《新唐书·马周传》载,马周落魄时,宿新丰旅店,被店主人冷待,他便要了一斗八升酒独酌。后因常何推荐得居要职。
1清代纪昀在《玉谿生诗说》中评价:“‘仍’字、‘自’字,多少悲凉。”请赏析颔联“仍”和“自”炼字的妙处。(6分)
答:①“仍”是“更、兼”之意。黄叶本已凋落,再加风雨摧残,其凄凉景象令人触目神伤。它不仅写出风雨的无情,而且有力地渲染了内心难以忍受的痛苦。②“自”字含“自顾”之意,勾勒出富贵人家得意纵恣、自顾享乐、无视人间忧苦的情景。③两相对比深刻地表达出诗人对这种社会现实的愤激不平,富有神味。(每点2分)
解析:第一步,解释含义。“仍”是“更、兼”之意,“自”字含“自顾”之意。第二步,描述景象。黄叶本已凋衰,又在风雨中持续不断地被摧残,富贵人家的繁华和欢声笑语仿佛与诗人的悲凉世界无关,自顾自地进行着。第三步,点出效果。“仍”不仅写出风雨的无情,而且有力地渲染了诗人内心难以忍受的痛苦;“自”勾勒出富贵人家得意纵恣、自顾享乐、无视人间忧苦的情景。两相对比深刻地表达出诗人对这种社会现实的愤激不平,富有神味。
白话译文:那寄怀壮志的《宝剑篇》,早已凄凉冷落,我孑然一身天涯漂泊,真要耗尽余年。好比叶已枯黄,还更遭风吹雨打;富贵人家,却自顾歌舞管弦。新结交的知己遭到浅薄世俗的诋毁,旧相识的好友又日益疏远阻隔了良缘。虽希望有新丰美酒而不可得,要借酒浇愁每斗费它几千钱?
题干引用清代纪昀在《玉谿生诗说》中的评价:“‘仍’字、‘自’字,多少悲凉。”要把握住“悲凉”二字进行分析,也要分析“悲凉”的原因。 
任务二 鉴赏诗眼题
——进行准确分析,联系主旨结构
诗眼就是一首诗或某句诗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的,具有概括性、生动性或情趣性的词语,它往往是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词语。前人云:“诗之有眼,犹人之有目也。”人之目,乃心灵之窗口;诗之眼,则是洞察诗词旨趣的窗口,它是一首诗的灵气所在。考生在阅读古典诗歌时,只要抓住诗眼这把解读钥匙,便可弄清情感脉络,领会诗歌的意境和主旨。
找准诗眼“五角度”
情感上 最能揭示作者情感的字(词),如“愁”“思”“忆”“惊”(这类字直接揭示情感)和“凉”“冷”“孤”(这类字常常语义双关,一方面指自然界中的凉、冷、孤,另一方面指作者或主人公的心理感受)
词性上 这类字(词)以动词和形容词为主,其中大多具有“多重含义”。以最少的语言表达最多的思想的动词往往是“诗眼”,临时改变词性的形容词往往是“诗眼”
结构上 最能统领全篇的字(词)。全诗或明或暗地围绕该字(词)来写,只是各有侧重。此类字(词)以形容词或动词为主
技巧上 看是否化静为动,是否化无形为有形,且常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位置上 五言诗的诗眼一般是句中第三个字,七言诗的诗眼一般是句中第五个字
(2025·山东烟台调研T1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落 叶
齐 己
落多秋亦晚,窗外见诸邻。
世上谁惊尽,林间独扫频。
萧骚微月夜,重叠早霜晨。
昨日繁阴在,莺声树树春。
2诗中一个“惊”字统摄全篇,请简析“惊”之缘由。(6分)
答:①落叶之多:树叶落尽,透过窗户可清晰看见原本被遮蔽的诸邻。②叶落之快:落叶遍地,重重叠叠,仿佛出现在一夜之间。③感受变化之大:昨日春意盎然,今晨秋意萧索,对比鲜明。(每点2分)
解析:第一步,确定诗眼。题干中已明确指出诗眼为“惊”。第二步,分析梳理。由“落多秋亦晚,窗外见诸邻”可以读出:树叶大量掉落,原本被枝叶遮蔽的邻居现在都能透过窗户看见。此处从视觉角度直观地展现出落叶数量之多。由“萧骚微月夜,重叠早霜晨”可以读出:一夜之间,早霜的清晨就看到层层叠叠的落叶。此处强调了落叶在短时间内大量堆积,突出其速度之快。由“昨日繁阴在,莺声树树春”可以读出:记忆的春景与当前的秋景形成强烈对比。昨天还是绿树成荫、莺啼声声的春天,转眼间就到了落叶满地、秋意萧索的时节,这种季节和景象的巨大反差,让诗人深刻感受到变化的巨大。
白话译文:落叶纷纷飘落,此时已到深秋时节;从窗外望去,可以看到周围的邻居。在这世上,有谁会为这树叶落尽的景象而惊叹呢?只有我独自在林间频繁地清扫落叶。在微风轻拂的月夜,落叶发出萧萧之声;在寒霜重重的清晨,落叶层层叠叠。昨日这里还是绿树成荫,处处都有黄莺的啼叫声,那是充满生机的春天景象。
题干点明了诗眼“惊”,“统摄全篇”说明要结合全诗进行分析;简析“惊”之缘由,表明要分析诗人因何而惊,而不必分析“惊”字的作用。 
任务三 鉴赏炼句题
——弄清句子含意,进行多面分析
古人云:炼字不如炼句。所炼句子,多是指在诗歌创作中能奠定全诗(词)的感情基调,表现全诗(词)主旨的关键句,或在结构中起重要作用、在表达上极具表现力的关键句。
1.内容情感句
弄懂所给句子的基本意思,进而把握其内容、情感的内涵,这是赏析句子的前提。(★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词人借廉颇自比,表达出报效国家的强烈愿望和对宋室不能选用人才的慨叹)
2.语言特点句
倒装,有错位之美;对仗,有整饬之美。(★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全为倒装句,按现代汉语语法顺序,应调整为“神游故国,应笑我多情,华发早生”)
3.表达技巧句
一般而言,题目选取的句子,都是在表达上有特色的句子,鉴赏时要看出其在表达上的特别之处。(★如李清照《醉花阴》“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以秋日菊花喻人消瘦,暗示出相思之苦,耐人寻味)
4.行文结构句
题目所选句子的位置一般有三处:首句,有点题、开篇、奠定基调之妙;中间句,有转折文意、承上启下之用;尾句,或卒章显志,或另辟蹊径,尤其是以景结情句,有含蓄隽永之妙。(★如白居易《琵琶行并序》“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用于开篇,交代时间、地点,点明季节特征,渲染出一种悲凉气氛,为全诗奠定感情基调)
(2025·四川德阳调研T1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鹧鸪天·送廓之秋试
辛弃疾
白苎新袍①入嫩凉。春蚕食叶响回廊②。禹门已准桃花浪③,月殿先收桂子香④。  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
注 ①白苎新袍:用白色苎麻织成的新衣服。②“春蚕”句:这里指考场一片寂静,只听见笔与纸摩擦的沙沙响声。③“禹门”句:禹门,即龙门,相传龙门为大禹所凿。古时以“鱼跃龙门”喻指考试得中,也以“桃花浪”比喻春闱(即会试)。④“月殿”句:比喻登科做官。宋制,各州郡漕试、解试(相当于明、清的乡试)均于八月举行,正值桂子飘香时节。
3“禹门”“月殿”两句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两句的精妙之处。(6分)
答:①乡试放榜时桂花香已经先散向了月殿,下一年的会试也已准许你像鱼跃龙门一样通过。②两句化用典故“蟾宫折桂”“鱼跃龙门”,比喻考试得中、登科做官,表意含蓄而丰富。(答虚写也可)③委婉地表达了词人对廓之热情的鼓励和美好的祝愿。(每点2分)
解析:第一步,弄清句意。“禹门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意思是:乡试放榜时飘拂的桂花香已经先散向了月殿,你一定能名登桂榜,蟾宫折桂;不仅如此,连下一年桃花浪涌起时像鱼跃龙门一样考试得中的会试也已经为你准备好了。第二步,多面赏析。此两句是词人想象仲秋时节范廓之参加秋试的情景、此次秋试的结果以及下一年参加春闱的结果,化用典故“蟾宫折桂”“鱼跃龙门”,借喻高中状元,含蓄地表达对范廓之参加“秋试”的美好祝愿,祝愿他金榜题名。
白话译文:廓之你在这初秋微凉的天气,穿着白色苎麻织成的新衣,离开我去参加科举考试。我仿佛看到了你以后参加考试的情景,你将与其他考生一道在考场里专心致志地书写,犹如春蚕啃食桑叶,回廊里沙沙有声。乡试放榜时飘拂的桂花香已经先散向了月殿,你一定能名登桂榜,蟾宫折桂;不仅如此,连下一年桃花浪涌起时像鱼跃龙门一样考试得中的会试也已经为你准备好了。
现在你携带着书和剑走向应试的辽远广阔之路,就像鹏鸟从北海展翅翱翔到南海,又像凤凰朝向太阳飞。第二年的今天,你早已青云直上,那时你可以轻松愉悦地闲看世间的举子还在为功名奔忙。
注释③④分别介绍了这两句的主要内容,这有助于我们对诗歌含意的理解。了解了句子意思,就不难看出这两句使用的手法了。 
任务四 语言风格题
——明晓语言特色,结合诗句分析
语言风格就是诗(词)人在遣词造句、运用修辞手法等方面所体现出来的区别于其他诗(词)人的艺术特色,往往与诗(词)人的生活经历、文化素养有关。不同诗(词)人或同一诗(词)人不同时期的不同作品也往往表现出不同风格。古代诗歌的语言风格是多种多样的。
风格类型 类型解说 代表人物
豪迈雄奇 语言气势磅礴,节奏奔放,形象豪迈博大,意境恢宏阔远,情感积极向上 苏轼、王昌龄
沉郁顿挫 语言深沉蕴藉,语势停顿转折,诗人似有千言万语,沉吟再三,勃发于笔端 杜甫
悲壮慷慨 思绪悲壮,出语高昂,充满感慨;怀才不遇,感时伤世;忧国忧民,愤慨不平 辛弃疾、陆游
朴素自然 不堆砌辞藻,不搬弄典故,质朴无华,平淡中蕴含深意 陶渊明、白居易
婉约细腻 有“曲、细、柔”的特点,曲径通幽,情调缠绵,表达感情细如抽丝 李清照、柳永
含蓄委婉 含有深意,藏而不露,将情感藏在形象中,让读者自己展开想象,思而得之 李商隐
清新明丽 意境上,描摹大自然的清幽秀美;语言上,生动活泼;构思上,新颖轻巧 王维、杨万里
浪漫飘逸 雄伟瑰丽,奔放豪迈,清新俊朗,自然率直,无拘无束,变化万千 李白
(2025·宁夏银川一中质检T16)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问题。
【甲】初 月
玉蟾离海上,白露湿花时。
云畔风生爪,沙头水浸眉。
乐哉弦管客,愁杀战征儿。
因绝西园赏,临风一咏诗。
【乙】初 月
光细弦欲上,影斜轮未安。
微升古塞外,已隐暮云端。
河汉不改色,关山空自寒。
庭前有白露,暗满菊花团。
4甲、乙两诗哪首是李白所作,哪首是杜甫所写?请任选其中一首,依据语言风格作出判断,并阐述理由。(6分)
答:示例一:甲诗作者是李白。甲诗风格清新飘逸,符合李白浪漫主义诗歌的特质。①初月弯而尖,像云生脚爪、水浸眉弯,想象新颖奇特,比喻不落窠臼。②“离”“湿”“生”“浸”等用语信手拈来,不事雕琢,却将初月跳脱灵动之美表现得十分自然真切。
示例二:乙诗作者是杜甫。乙诗风格沉郁顿挫,符合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特质。①“古塞”“暮云”“河汉”“关山”,描绘了微弱的月光下荒凉清冷的边塞景象,寓时世感慨,情感沉郁不抒。②“寒”极写关山清冷、心中凄清,“暗”“团”写月色昏暗,菊花朦胧难辨,以人情写物情,体物入微。(每点3分)
解析:第一步,点明特色。首先要了解李白和杜甫各自的诗歌风格。李白是浪漫主义代表,诗歌风格雄奇飘逸;杜甫是现实主义代表,诗歌风格沉郁顿挫。第二步,分析例证。(1)甲诗作者是李白。甲诗风格清新飘逸,符合李白诗歌特质。如“云畔风生爪,沙头水浸眉”意思是:风儿吹乱白云,白云仿佛生出了爪子;沙洲水冷致使寒气沁湿眉毛。这两句的景色描写极为精彩,初月弯而尖,像云生脚爪、水浸眉弯,想象新颖奇特,比喻不落窠臼,将看似静态的事物写得灵动活泼。又如“玉蟾离海上,白露湿花时。云畔风生爪,沙头水浸眉”,“离”“湿”“生”“浸”等用语信手拈来,语言清新,意境清幽,将初月跳脱灵动之美表现得十分自然真切。(2)乙诗作者是杜甫。乙诗风格沉郁顿挫,符合杜甫诗歌特质。如“微升古塞外,已隐暮云端”“河汉不改色,关山空自寒”,选用“古塞”“暮云”“河汉”“关山”等独特的边塞景象,描绘了微弱的月光下荒凉清冷的边塞景象,寓时世感慨,情感沉郁。又如“河汉不改色,关山空自寒”,河汉虽然还是原来的颜色,但是关山凄寒,“寒”极写关山清冷、心中凄清;“庭前有白露,暗满菊花团”,“暗”“团”写月色昏暗,菊花朦胧难辨,以人情写物情,体物入微。本诗语言风格沉郁顿挫,内容深远,不仅写月亮,还表达出对江山社稷的关心,这是杜诗的风格。第三步,分析效果。根据第二步的分析,联系语言风格,分条作答。
白话译文:李白《初月》:月亮刚刚从海上升起,露水沾湿了花朵。风儿吹乱白云,白云仿佛生出了爪子;沙洲水冷致使寒气沁湿眉毛。那些欢乐地欣赏弦乐管乐的人多么自在,可悲的是征战的士兵满心愁苦。因此断绝了去西园游玩赏景的念头,迎着风吟诵了这首诗。
杜甫《初月》:月亮初升,光芒微弱纤细,仿佛弓弦即将张满,月影倾斜,月亮这轮天体还未稳定。它微微升起在古老的塞外之地,很快又隐匿在傍晚的云朵之中。银河依旧保持着原来的颜色,关山徒自散发着清冷。庭院前有白色的露水,暗暗地布满了菊花丛。
可联系教材中李白的诗歌《梦游天姥吟留别》《蜀道难》和杜甫的诗歌《登高》《登岳阳楼》《蜀相》等,不难分辨出李白和杜甫的不同风格。 
课时作业14
时间:40分钟 分值:45分
一、(2025·广东清远调研)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东溪早步
胡 宿①
宿雨澄纷幕,高霞冠远岑②。
青莲护水色,翠竹结村阴。
雪浪鱼跳藻,风簧鸟啭林。
峭帆天末起,撩动五湖心③。
注 ①胡宿:宋仁宗时大臣。②岑:指小而高的山。③五湖心:典出《越语下·范蠡乘轻舟以浮于五湖》,后多用来表示归隐江湖。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B )
A.全诗从高远处起笔,从天空写起,由远及近展现眼前美景,最后远眺收末,空间感极强。
B.颔联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赋予“青莲”和“翠竹”生命力,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C.颈联描写细腻生动,鱼跃鸟鸣,相映成趣,尽显自然生机,极具视觉和听觉上的美感。
D.尾联“五湖心”化用历史典故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
解析:“比喻”错,诗中的“青莲护水色”和“翠竹结村阴”运用的是拟人的修辞手法,描绘出“青色的莲花守护着湖水的颜色,翠绿的竹子为村庄投下阴凉”的和谐场景,但并未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2.*本诗首联和颔联的动词运用尤为精妙,请任选一联,结合诗句简要赏析。(6分)
答:示例一:①“澄”,使清澈,夜雨使得天空清澈透明。②“冠”,戴帽子,高空中的云霞覆盖在远处的山峰之上,仿佛给山峰戴上一顶美丽的冠冕。③“澄”“冠”二字把静态的自然景色描绘得富于动态感和层次感,蕴含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
示例二:①“护”,守护,青莲仿佛有意识地守护着水色,让水的颜色更加纯净、动人。②“结”,聚集、形成,翠竹茂密生长,枝叶相互交织,形成一片树荫。③“护”“结”二字使静态的景物有了动态的生长感,写出了大自然的生机与活力。(每点2分)
解析:首联:①“宿雨澄纷幕”中“澄”字用法精妙。“澄”在这里是使动用法,句意是夜雨使得天空清澈透明。它描绘出了雨后景象的一种变化,经过一夜的雨,原本可能朦胧、暗淡的天空变得清澈起来,仿佛是雨水将空气中的杂质都沉淀下去了,让整个画面有一种清新之感。②“高霞冠远岑”中的“冠”字用得很巧妙。“冠”原本是名词,帽子,这里化用为动词,戴帽子。此处写高霞覆盖山峰,仿佛给山峰戴了一顶帽子一样。这个字生动地描绘出了云霞与远山的位置关系,使整个画面富有层次感,给人一种高霞与远山相互交融的美感,同时也展现出一种宏大而又绚丽的景象。③这两个词语都是化静为动,将静态的自然景色描绘得富于动态感和层次感,蕴含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
颔联:①在“青莲护水色”一句中,“护”字运用十分精彩。“护”字将青莲拟人化,仿佛青莲有保护水色的意识和行为。它体现出青莲与水之间的亲密关系,青莲生长在水边,好像卫士一样守护着水的颜色,使水色更加纯净、清幽;同时也营造出一种静谧、和谐的氛围。②“翠竹结村阴”中的“结”字也很精妙。“结”有聚集、形成的意思。句意是翠竹聚集在一起形成了一片绿荫。这个字描绘出翠竹生长的状态以及与村庄的关系,展现出翠竹的繁茂。它们茂密地生长在村庄周围,不仅为村庄带来了阴凉,也给村庄增添了一份清幽、宁静的氛围。③这两个词语同样富有动态特点,使得青莲和翠竹都有动态的生长感,写出了大自然的勃勃生机。
二、(2025·重庆第八中学校开学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3~4题。
鹧鸪天·西都作
朱敦儒
我是清都①山水郎②,天教分付与疏狂。曾批给雨支风券,累上留云借月章。  诗万首,酒千觞。几曾著眼看侯王?玉楼金阙慵归去,且插梅花醉洛阳。
注 ①清都:传说中天帝的居所。②山水郎:为天帝管理山水的侍从。
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B )
A.词人开篇即以“山水郎”自居,直抒自己的生活理想,不喜尘世,流连山水。
B.上片将词人随性的生活与奇幻的仙境结合,虚实相生,颇有怡然自得之心理。
C.下片写出了词人诗思之丰、酒量之大,还凸显了词人对世间功名富贵的鄙夷。
D.洛阳牡丹早负盛名,词人却舍牡丹而“插梅花”,意在体现高洁的名士风流。
解析:“虚实相生”说法错误,这首词上片想象自己是天宫里掌管山水的郎官,狂放不羁,曾多次批过支配风雨的手令,多次上奏留住彩云,借走月亮。因此上片全为想象,没有实写。
4.*本词被称为《全宋词》中最“狂”的一首,请分析本词是如何将“狂”体现得淋漓尽致的。(6分)
答:①以想象、夸张的手法来体现。词人以天帝“山水郎”自居,想象自己向天帝借来权力,可以支配风雨,留云借月,可见其“狂”。又自诩诗词万首,饮酒千觞,从未将王侯将相放在眼中,以夸张之法表达了对自己才华的自信和对世俗的不屑。②通过塑造行为疏狂、傲视权贵的人物形象来体现。“玉楼金阙”代表权力和富贵,而“梅花”则代表词人的高洁和孤傲,即便是在华丽的天宫做官也懒得去,只愿插着梅花醉卧在洛阳,表现了词人洒脱不羁、淡泊名利之性情。(每点3分)
解析:本词通过对风雨云月的掌控、自得其乐的生活、对功名权贵的轻蔑以及享乐洛阳等描写,体现了词人狂放不羁、鄙弃世俗的态度。从手法角度分析:上片运用想象,词人以天帝“山水郎”自居,将自己封为仙官,想象在华丽的天宫里做官,曾多次批过支配风雨的手令,多次上奏留住彩云,借走月亮,不喜尘世,流连山水。“天教分付与疏狂”则声称自己懒散的生活方式和狂放的性格特征亦属天赐,无法改变。这几句充分表现出了词人坦荡直爽、豪气四溢的性格特征。下片,“诗万首,酒千觞。几曾著眼看侯王”以夸张手法写词人对诗与酒的钟情;面对“侯王”傲骨铮铮,凸显词人对功名富贵的鄙夷。从形象角度分析:“玉楼金阙慵归去,且插梅花醉洛阳”,就算是在华丽的天宫里做官,词人也懒得去,只想插枝梅花,醉倒在花都洛阳城中。“玉楼金阙”代表权力和富贵,“梅花”代表词人的高洁和孤傲,词句表现了词人鄙薄名利的态度,塑造了寄身于诗境酒乡、过着慵懒恣意生活、蔑视权贵的疏狂形象。
三、(2024·辽宁锦州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5~6题。
夜过瑞香庵作
刘克庄
夜深扪绝顶,童子旋开扉。
问客来何暮,云僧去未归。
山空闻瀑泻,林黑见萤飞。
此境惟予爱,他人到想稀。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D )
A.首句写了诗人迫不及待深夜到访位于最高峰的瑞香庵,足见其拜访的急迫。
B.颔联省略主客问答内容,实处落笔、虚处传神,与《寻隐者不遇》异曲同工。
C.“他人到想稀”一句,应为“他人稀想到”,诗人特意改变词序,匠心独运。
D.本诗运用叙述、描写、说明等表达方式,使事、景、情有机统一,水乳交融。
解析:“说明”错误。应为“抒情”。
6.*请赏析本诗颈联“山空闻瀑泻,林黑见萤飞”的精妙之处。(6分)
答:①衬托。“山空闻瀑泻”,以动衬静,更显得日暮时山谷幽静;“林黑见萤飞”,以明衬暗,更显得傍晚山林暗淡。②视听结合。颈联中“闻瀑泻”,是从听觉的角度来写的;“见萤飞”,是从视觉的角度来写的。视听结合,生动地写出深山古寺的空旷、寂静。(每点3分)
解析:颈联“山空闻瀑泻,林黑见萤飞”,意为:山中空旷,听到瀑布的声音;林中黑暗,可见萤火虫飞舞。这一联传神地写出了深山古寺夜晚的空旷、寂静。“闻瀑泻”目的是突出“山空”,“见萤飞”目的是突出“林黑”,运用衬托手法,以动衬静、以明衬暗。“闻瀑泻”,写山谷中听到瀑布倾泻的声音,是听觉描写;“见萤飞”,写在黑暗的林间看到飞舞的萤火虫,是视觉描写:此联视听结合。
四、(2024·湖南湘西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7~8题。
咏画障①
上官仪
芳晨丽日桃花浦②,珠帘翠帐凤凰楼。
蔡女菱歌移锦缆③,燕姬春望上琼钩。
新妆漏影浮轻扇,冶袖飘香入浅流。
未减行雨荆台下,自比凌波洛浦游④。
注 ①画障:画屏。②桃花浦:暗用《太平广记》中刘晨、阮肇入天台山采药巧遇仙女的故事。③锦缆:锦制的缆绳。④尾联上句用战国时宋玉《高唐赋》中楚王梦遇巫山神女的故事,下句用曹植《洛神赋》中洛水女神之典。凌波:形容女子走路时步履轻盈。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D )
A.本诗所咏为屏风上的一幅仕女图,画的是水上采菱和楼头春望的女子。
B.诗中咏画却不提画作,而采用化静为动的手法,在静态基础上摹写更为生动的场景。
C.颈联的“新妆漏影”“冶袖飘香”,通过妆容、服饰侧面表现女子之美。
D.诗人赏画入迷,把自己想象成凌波微步的女神,与画中人同游于洛水之滨。
解析:“把自己想象成凌波微步的女神,与画中人同游于洛水之滨”错误,尾联诗人将画中的女子与巫山神女、洛水女神相比,旨在突出画中女主人公惊人的美丽,而不是诗人把自己想象成凌波微步的女神与画中人同游。
8.*《旧唐书》评上官仪的诗具有“绮错婉媚”的风格,意思是他的诗华丽秀美、和婉柔顺。请以此诗为例,谈谈你对这一风格的理解。(6分)
答:(1)华丽秀美方面:①景物描写华丽。首联用词色彩鲜明,“芳晨”“丽日”“珠帘翠帐”等词描绘出华丽的场景。②人物描写华丽。颔联中“锦缆”“琼钩”等词展现女子的高贵华美形象,颈联更是从妆容和服饰上展现女子的华丽。③用典华丽。尾联用巫山神女和洛水女神的典故,增添文化底蕴与华丽之感。(每点1分,答出三点给4分)
(2)和婉柔顺方面:①情感表达和婉,以欣赏赞叹的口吻描绘女子和景色。②画面氛围柔顺,自然景色与女子活动等都处于优美和谐的情境之中。(每点1分)
解析:华丽秀美方面:①景物描写华丽。诗的首联描绘了一幅美好的画面。“芳晨”“丽日”展现出清晨的芬芳与阳光的明媚,“桃花浦”让人联想到桃花盛开、波光粼粼的水边美景。“珠帘翠帐”则是用华丽的装饰来描绘凤凰楼,色彩鲜明,给人以视觉上的华丽之感。②人物形象华丽。诗中刻画的女子形象尽显华丽。颔联中“蔡女”“燕姬”本身就带有一种美丽女子的意味。“锦缆”突出了船只装饰的华美,女子一边划船一边唱歌;“琼钩”也是精致的装饰,体现了女子的高贵。颈联更是从妆容和服饰上展现女子的华丽。“新妆”在光影下更显精致,“冶袖”散发香气,“轻扇”和“飘香”等细节都让女子的形象充满华丽之美。③用典华丽:尾联运用了战国时宋玉《高唐赋》中楚王梦遇巫山神女的故事和曹植《洛神赋》中洛水女神的典故。这些典故的运用,不仅增添了诗歌的文化底蕴,而且将画中的女子与神话中的神女相类比,使诗歌在内容上更加华丽,提升了诗歌的艺术境界。
和婉柔顺方面:①情感表达和婉。整首诗在赞美画屏中的女子和景色时,情感是柔和的。诗人没有强烈的情感起伏,而是以一种欣赏、赞叹的口吻来描绘。比如在描写女子的活动时,“蔡女菱歌移锦缆,燕姬春望上琼钩”,只是平和地展现女子的划船唱歌、凭栏春望等行为,没有激烈的情绪表达。②画面氛围柔顺。诗中营造的氛围是柔顺的。从芳晨丽日的自然景色,到女子的优雅活动,再到与神话中神女的类比,整个画面给人一种柔和、优美的感觉。没有冲突和紧张的情节,无论是桃花浦的美景,还是凤凰楼中的女子,都处于一种和谐、柔顺的情境之中。
五、(2025·陕西名校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9~10题。
别叔父昆山丞
陈师道
父子兼知己,扶携共白头。
又为千里别,未使寸心休。
鸟雀空庭晓,风霜落木秋。
近亲零落尽,更觉别离愁。
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D )
A.首联前句“父子”点明诗人与叔父间的亲情,“知己”则点明了两人志同道合的亲密关系。
B.首联后句状写诗人与叔父互相扶携到老,“共白头”也暗自表明诗人和叔父年纪相差不大。
C.颔联叹息与叔父的分别,“千里”强化此次分别距离之遥,愈添离别的痛苦和不舍之情。
D.本诗中愁之情绪层层叠加、累积,一直到结尾以景结情,而“更”字使愁情达到了高潮。
解析:“以景结情”错误,“更觉别离愁”直言离愁,应是直抒胸臆。
10.*请简要赏析本诗的颈联。(6分)
答:①通过对“鸟雀”“空庭”“风霜”“落木”意象的描绘,营造出鸟雀鸣于空庭、木叶凋落于秋之风霜中的幽寂、凄清景象,烘托了诗人与叔父离别的伤感情绪。②这里寓情于景,将别离之愁融入其中,突出了诗人的伤感之情。③凄清之景又自然引出后面的感喟,使上下联形成了紧密的关联。(每点2分)
解析:①颈联通过对“鸟雀”“空庭”“风霜”“落木”意象的描绘,营造出鸟雀鸣于空庭、木叶凋落于秋之风霜中的幽寂、凄清景象,烘托了诗人与叔父离别的伤感情绪。②颈联寓情于景,将别离之愁融入其中,表达了诗人与叔父离别时的愁苦之情。③景象凄清,诗人自然触景生情,不由思绪万千,自然引出后面的感喟,使诗意联系紧密,诗歌浑然一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