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一轮复习】01.复习任务群五 现代文阅读Ⅱ——文学类文本阅读(讲义 教师版)-2026版语文统编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高三一轮复习】01.复习任务群五 现代文阅读Ⅱ——文学类文本阅读(讲义 教师版)-2026版语文统编版

资源简介

复习任务群五 现代文阅读Ⅱ——文学类文本阅读
《基于高考评价体系的语文科考试内容改革实施路径》指出:
文学性阅读是以审美的态度和方式阅读文本,涵养性情,滋润心灵,从而不断提升审美情趣和审美品位,丰富关于文学和世界的想象与认知,其对象主要是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作品。
对文学性阅读能力的要求有:能在积极主动的阅读中,感受、想象、体验作品呈现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在领悟作品表达的感情、思想和观念的基础上,充分调动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进行审美鉴赏和审美评价;对常见文学类作品的基本特征、一般体例和主要表现手法有所掌握,在了解文学史常识和文学创作一般规律的基础上,对文本艺术创新的主题意向、思想蕴涵能有所领悟并展开联想,对作品的表达效果和思想艺术价值作出合理分析与评价;对文本建构和文本理解所涉及的复杂因素,前者如作者倾向与意图、作品语言与形式,后者如读者立场、阅读取向、欣赏角度、评价标准等,具有一定的认识,并能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教材 任务群/主题/文体 课文 教材学习提示/单元任务要求 高考真题
必修上册 文学阅读与写作/青春激扬/现代诗歌、小说 1.沁园春·长沙 2.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红烛 峨日朵雪峰之侧 致云雀 3.百合花 哦,香雪 1.品味《沁园春·长沙》意象的活泼灵动、意境的丰盈深邃。要反复诵读,仔细揣摩,体会这首词炼字选词的精妙之处 2.学习《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红烛》《峨日朵雪峰之侧》《致云雀》这组诗作,要多借助朗读,理清诗歌的抒情脉络,把握意象的内涵,感悟诗人抒发的情思,体会象征手法的运用 3.想一想《百合花》这篇战争题材的小说为何格外让人心动,重点把握小说对人物形象的刻画,体会革命战争年代特有的崇高情操;阅读《哦,香雪》时注意欣赏小说清新的笔调,以及洋溢在淡雅文字中的诗情画意 2024年新课标Ⅱ卷8题:(考查体会革命者的高尚情操)文中画线处说“在他们两个人当中,叶桃总是先离去的那一个”,又说“她从来没有真正离开过他”,请谈谈你的理解 2023年全国乙卷8题:(考查分析小说中的诗情画意)文中画线部分的描写,人、牛、犁浑然一体,这种艺术效果是如何营造出来的?请简要赏析
文学阅读与写作/自然情怀/写景抒情散文 14.故都的秋 荷塘月色 15.我与地坛(节选) 1.学习时要关注《故都的秋》《荷塘月色》两篇写景文章的语言艺术,可以从用词、句式等方面来细细品味 2.《我与地坛》(节选)在景物描写和往事追忆中穿插了许多富有哲理的语句,这可以作为理解作者思考的突破口,阅读时要重点关注 2024年全国甲卷8题:(考查关注哲理语句的意蕴)如何理解文章最后作者记下的那句话
必修下册 文学阅读与写作/良知与悲悯/戏剧 4.窦娥冤(节选) 5.雷雨(节选) 6.哈姆莱特(节选) 1.要反复诵读《窦娥冤》(节选),欣赏作品极富表现力的语言 2.《雷雨》的台词一直为人称道,要深入体会台词对揭示人物内心活动、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3.阅读《哈姆莱特》(节选)时,注意梳理哈姆莱特与现实之间的各种冲突,理解剧作家在这个人物身上寄寓的理想和对现实的深刻批判 —
文学阅读与写作/观察与批判/小说 12.祝福 13.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装在套子里的人 14.变形记(节选) 1.阅读《祝福》时,注意从性格和心理特点角度感受和分析祥林嫂这一形象,思考造成她不幸命运的社会根源;阅读时,注意品味小说的语言,感受其中丰富的内涵与深厚的韵味 2.注意小说《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如何在情节的发展中塑造人物性格,感受和理解自然环境(如风雪)描写渲染气氛、推动情节的作用 3.阅读《装在套子里的人》时要注意把握别里科夫的性格特征,分析其成因,体会这一形象的社会批判意义 4.阅读《变形记》(节选)时,注意品味小说中的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思考主人公“化虫”之后的遭遇,体会作品对社会现实深沉的批判 2024年新课标Ⅱ卷9题:(品味小说的语言)文本中频频出现“一年以后”“现在想来”“他知道这情况时”之类标示时间线索的语句,产生了怎样的叙述效果?请简要分析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不朽的红楼/长篇小说 《红楼梦》 1.梳理小说主要情节,理清人物关系,理解和欣赏人物形象,探究人物的精神世界 2.整体把握小说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建构阅读长篇小说的方法和经验 2022年新高考Ⅰ卷8题:(梳理小说主要情节)舟行江上,子胥的思绪随着他在江上的所见所感而逐步生发展开。请结合文中相关部分简要分析
选择性必修上册 外国作家作品研习/多样的文化/外国小说 8.大卫·科波菲尔(节选) 9.复活(节选) 10.老人与海(节选) 11.百年孤独(节选) 1.理解《大卫·科波菲尔》(节选)作者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态度,体会小说的叙述角度带来的独特艺术效果,特别是其中的情感意味 2.小说《复活》(节选)通过语言、动作、心理等方面的精妙描写,生动细腻地刻画了这个正处于心灵转变的关键时刻、内心激烈震荡的人物。阅读时,要注意分析小说中的一些细节 3.阅读《老人与海》(节选)时,要围绕老人这一失败英雄的形象及其象征意义 2023年全国乙卷7题D项:(与《老人与海》比较)D.德贵与《老人与海》中的老人有相似之处,德贵的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与老人的永不言败,都是他们坚韧执着性格的体现
选择性必修中册 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苦难与新生/纪念性散文、报告文学、小说 6.记念刘和珍君 为了忘却的记念 7.包身工 8.荷花淀 小二黑结婚(节选) 党费 1.梳理《记念刘和珍君》的情感发展脉络,体会鲁迅在字里行间表达的“至情”,以及对烈士牺牲意义的理性思考 2.阅读《包身工》时要多留意其新闻性与文学性是如何做到有机统一的 3.《荷花淀》、《小二黑结婚》(节选)、《党费》三篇小说都注意通过细节塑造人物、表达情感,……都从不同侧面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或精神品格 2022年全国甲卷9题:(比较纪实作品与虚构作品的不同)这两个内容相近的文本文体不同,因而艺术表现也有差异。请比较并简要分析
外国作家作品研习/丰富的心灵/外国戏剧、外国诗歌 12.玩偶之家(节选) 13.迷娘(之一) 致大海 自己之歌(节选) 树和天空 1.注意分析《玩偶之家》(节选)中的“戏剧性事件”以及“突转”手法的运用,领略剧作家独特的艺术创造 2.阅读《致大海》时,要注意体会这首诗歌内在情绪的起伏跌宕,理解其中对现实和自我的思考,感受诗人在重重束缚下迸发出的斗争激情 2020年教育部命制高考适应性考试9题:(感受诗歌的抒情方式)诗歌从刈禾女的角度抒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选择性必修下册 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时代镜像/小说、现代诗歌、散文、戏剧 5.阿Q正传(节选) 边城(节选) 6.大堰河——我的保姆 再别康桥 7.风景谈 秦腔 8.茶馆(节选) 1.从人物形象、叙述语言以及幽默、夸张、讽刺等艺术手法的角度,欣赏《阿Q正传》(节选)的艺术独创性,关注小说喜剧表象下的悲剧意味 2.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和《边城》(节选)作者独特的人生经历,思考他为什么会写这样一个“世外桃源”式的乡村社会,表达了怎样的社会理想 3.在欣赏写景技巧、分析“景”“人”关系的基础上,体会《风景谈》中每幅风景的精神内涵 4.欣赏《秦腔》时要关注作品丰富的细节描写,体会作者是如何将秦腔所激发的喜怒哀乐场面表现出来的 2023年新课标Ⅱ卷9题:(感受乡村社会的习俗)文中记述社戏的筹备及演出过程,多处使用“依照往年成例”“照习惯”“照例”等,含有哪些意味?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2024年全国甲卷9题:(分析景与人之间的关系)乌乡霜降夜,作者“感觉到生命与节气之间发生了某种密切的联系,有很强烈的体验感”,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抒写这种体验感的?请简要分析
年份 试卷 选材/考点 变化 对策
2024 Ⅰ卷 徐则臣《放牛记》(散文、单文本) 1.以小说(包括纪实文学作品)和散文(包括随笔、书信)为主,选择视野趋向开阔,灵活多变,不拘泥,不呆板,以弘扬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 2.高考因文设题、因境设题的命题思路,基础性和开放性的命题方式,反套路化和反模式化的命题趋势愈加清晰 1.重视阅读,力求读懂。阅读经典,选材多元,重培养快速读懂文本的能力 2.思维建模,引导熟练掌握文体知识,重视跨文体融合、落实考点 3.关联教材,重视群文阅读。同一主题不同文本,同一考点课内课外比较,把教材与课外阅读融合在一起
分析鉴赏 段落分析 句子含意 个性体验
Ⅱ卷 孙甘露《千里江山图》(节选)(小说、单文本)
内容理解 分析鉴赏 句子意蕴 叙述效果
2023 Ⅰ卷 陈村《给儿子》(小说、单文本)
内容理解 分析鉴赏 思想情感 短评思路
Ⅱ卷 沈从文《社戏》(节选)(小说、单文本)
内容理解 分析鉴赏 描写手法 词句含义
2022 Ⅰ卷 冯至《江上》(小说、单文本)
分析鉴赏 情节作用 概括情节 文学效果
Ⅱ卷 李广田《到橘子林去》(散文、单文本)
内容理解 分析鉴赏 标题作用 细节描写
专题一 小说阅读
一、小说的三要素
(一)人物形象
在小说塑造的人物中,体现了作者的创作意图和作品所要表现的主题思想的人物是小说的中心人物,也叫作主人公。人物形象的核心是人物表现出来的思想性格。正确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才能很好地分析小说的主题思想。
小说的人物描写的方法主要有: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从描写的角度看,人物描写的方法还可以分为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也可以说成是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
(二)故事情节
即在小说作品所提供的特定艺术描写的环境中,由于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人与环境间的矛盾冲突,而产生的一系列生活事件发生、发展直至解决的整个过程。
(三)环境描写
1.概念
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活动的环境和事件发生的背景的描写,它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2.分类
(1)自然环境描写,也叫作景物描写,主要是对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气候以及花鸟虫鱼等场景的描写。(★如《荷花淀》开头写月下院子里的美景,烘托了水生嫂的美好心灵)
(2)社会环境描写,主要是对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处所、氛围以及人际关系的描写。(★如《孔乙己》开头一段描写了鲁镇酒店的格局,点明了故事发生的地点和背景等)
3.环境描写的作用
(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为人物活动提供具体的背景。
(2)渲染气氛、烘托人物。
(3)有些环境描写还起着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二、常考小说题材
1.历史小说
历史小说通常与军事小说不分家,严格来说,历史小说主要是以史实记录为蓝本,重新记述历史事件、刻画历史人物的小说。其主要依据历史事实作适当的想象、概括和虚构,所描写的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有历史根据,具有真实与虚构相统一的特征。[★如2022年新高考Ⅰ卷冯至的《江上》(同时也是诗化小说)]
2.科幻小说
科幻小说全称科学幻想小说,是一种起源于近代西方,伴随着近代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而产生的文学体裁。一般认为优秀的科幻小说必须具备“逻辑自洽”“科学元素”“人文思考”三要素。当下以叙事为重点、追求人文思考已成为科幻小说的主流。[★如2018年全国Ⅲ卷刘慈欣的《微纪元》(节选)]
3.写实小说
写实小说指在搜集事实材料的基础上加以概括、提炼、艺术虚构而写成的小说。写实小说往往根据报刊文章、法庭记录、档案文献等写成,也可通过调查、访问等搜集第一手材料写成。[★如2022年全国甲卷王愿坚的《支队政委》(节选)]
4.革命小说
革命小说呈现了社会政治的变革和变革时期人们的生活状态,并通过人物塑造来完成革命历史的讲述,揭示现代民族国家的艰难孕育过程,彰显人格典范,起到了将革命历史经典化、整合思想、统一认识和树立新生共和国威信的作用。典型作品:反映抗日战争的《风云初记》,反映解放战争的《红岩》,反映抗美援朝的《东方》。[★如2024年新课标Ⅱ卷孙甘露的《千里江山图》(节选)]
5.诗化小说
诗化小说文体特点:①注重抒情,淡化叙事,情节延缓,结构松散,作者不追求过程的紧张、扣人心弦,甚至没有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②环境意境化,注重景物形象的描写,营造意境,着重展示的是一种纯净的审美世界;③人物虚化,甚至没有主要人物,人物大多是普通人,扁平而单纯,不是个性鲜明的英雄,并且被作者安排化入小说的情境氛围里;④小说的语言极凝练、简省,且富有诗意,讲究语言的音乐美、视觉的画面美,注重象征、隐喻等手法的运用,运用短句、叠词,呈现音韵美;⑤注重细节描写,每一个细节都有意义,小说中的一言一行一物一件,都是有目的有价值的;⑥主题上,往往隐去或淡化生活苦难,展现人情美、人性美,表达对美好人性的向往。(★如2023年新课标Ⅰ卷陈村的《给儿子》)
6.散文化小说
散文化小说的主要特征:①淡化情节,稍有冲突,缺少悬念,小说呈现日常生活的自然形态,展示生活的本色;②虚化人物,作者故意淡化人物的脸谱化,呈现人物的本真原貌;③散文化小说营造的意境主要是表现气氛,包括自然风光、民情风俗、人间百态、生存状态的客观再现,也包括作者情感、情绪的自然流露;④主旨较多反映人与自然、人物生存状态,突出人与人的感情纠葛、人性的复杂多变等。代表作家:沈从文、汪曾祺、废名等。
7.戏剧化小说
戏剧化小说的文体特征:①通过人物的视角看他眼中的情景,减少讲述人(作者)的声音和感受,由人物的活动客观呈现故事;②以对话塑造人物,表现人物关系,连接场面,推动故事情节的发
展;③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揭示心理,表现矛盾冲突;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很集中,绝大部分情节都发生在同一地点。
小说整体阅读“四步骤”
只有整体把握了全文,才能把命题意图、考查指向、设题角度看得清楚,才能快速而准确地答题。对小说的整体阅读可分四步走:
第一步:识情节,划分层次。
理清小说情节主要途径:概括每一段段意,把意思相同或相近的合并为一个层次,然后切分全文层次,按照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来梳理,进而理清小说的情节。
第二步:识人物,依托情节。
对人物形象的欣赏除通过在情节中把握外,还要注重小说对人物的描写,如人物的外貌、神态、语言、行动、心理等细节的描写,这些描写能揭示人物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第三步:识环境,抓住时空。
从时间上看,人物生活在什么时代里;从空间上看,人物生活在哪个特定区域内(如南方或北方,城市或农村等)。
第四步:识主题,提炼整合。
除了联系小说的三要素看主题,还可联系小说的标题、题材、含有意蕴的段落和语句,概括出小说的主题。
2024年新课标Ⅱ卷现代文阅读Ⅱ的材料属于革命题材的中国当代文学,对标《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文学阅读与写作”“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中国革命传统作品专题探讨”“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探讨”这五个“学习任务群”。选择这样思想性与文学性交相辉映的作品作为试题材料,考生不仅会更深入地体会革命志士为民族解放事业英勇奋斗、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和革命人格,理解“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深刻内涵,认同中国革命的思想基础和情感基础;而且,在文学审美意识与审美感知上也会受到多重的熏陶和影响。试题选材传递出这样的信息,即鼓励学生关注中国当代文学动态,选读有影响力的优秀作品,以提升文学阅读素养和能力。
高考真题 边读边悟
(2024·新课标Ⅱ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千里江山图(节选) 孙甘露 叶桃离开上海去了南京。那时候陈千里还不明白,为什么她那么不喜欢父亲叶启年做的事情,自己却又加入进去。后来他才知道,叶桃去的地方是国民党党务调查科,在叶启年的安排下,她成了机要室干事。 当时他反复问过自己:难道在上海,兆丰花园、夕阳、早春的湖水、水面上一对天鹅,这些都是他在做梦?难道他们手握着手、心怦怦跳时说的话,都只是分别前一时的冲动?他一直都很清楚,在他们两个人当中,叶桃总是先离去的那一个。 新闸路楼上的厢房,他坐在窗下,她坐在梳妆台前,他们在说话,他看见两个她,一个在面前,一个在镜子里。他完全沉浸在话题中,可说着说着,她忽然站起身,急匆匆奔出了家门。他心里总是隐隐觉得,别处某个地方,必定有一件更加重要的事情在等着她。 一年以后,陈千里也去了南京。 他在石婆婆巷租了一间小屋。白天他给书局做翻译,等着叶桃下班。有时她给他打电话(巷口烟纸店有一台公用电话),让他去她上班的地方,她也会支使他做一点事情,到哪家铺子买一包点心,或者去裁缝店取几件衣服。 只要叶启年不在南京,瞻园对叶桃来说就是一个十分自由自在的地方。那是个大园子,据说从前是座王府,门前有影壁,园里有假山。机要室在园子最北面,过了假山就能看见那排平房。他到了那里,让门房打个电话,叶桃就会出来接他,有时候也会让门房送他,到后来门房索性让他自己进去。在记忆里,那几个月过得特别安宁,叶桃也特别快乐。她好像找到了真正有意思的工作。 他们去梅花山,正是早春二月,虬枝上开满梅花,山坡上像笼罩了粉色云雾。他们心心相印,觉得整个世界退却到远处,眼前只剩下梅树、蓝天和那张脸庞。他们满心喜悦,一起背诵着涅克拉索夫:“他们说暴风雨即将来临,我不禁露出微笑。” 但是世界仍旧在这里,叶桃置身其中的环境十分危险,瞻园里有许多阴鸷的壮汉、狼狗、枪支、不许人碰的文件和禁止入内的警示牌。从园北假山后面偶尔会传出一两声惨叫。后来在栖霞山上,叶桃告诉他,那里是党务调查科,是叶启年参与搭建、充斥着阴谋和杀戮的世界。 直到最后那个月,他才知道她究竟在做什么工作,虽然他早些时候就猜到了一些。现在想来,说不定她一直都在暗示他:她真正在做的是一些秘密工作,这些工作对她意义重大。而他心里很明白,她所做的那些事情,很可能是去破坏她父亲的工作。但在让他知道真相前,她就为他指明了方向,让他了解了一个人应该投身于什么样的事业,才会让人生变得更有意义。 她从来没有真正离开过他。即便去了南京,她也每隔几天就给他写信,这些信件延续了先前的思想碰撞。现在他才理解,写那些信她多少冒了一点风险,幸亏她在瞻园上班,有办法不让这些信落到邮电检查人员手中。她还托人给他捎书和杂志:《共产党宣言》《远方来信》《布尔什维克》,还有她喜欢的涅克拉索夫诗集。 端午节的前一天,叶桃给石婆婆巷烟纸店打了个电话。那些日子他很少见到叶桃,她好像整天都非常忙碌,就算见到他也很沉默,问多了,她会忽然发火。在电话里叶桃让他去瞻园,去之前先到秦淮河边的城南茶食铺,帮她买一包闽南橘红糕。叶桃一直喜欢吃零食,在上海时他就常帮她跑腿,到了南京,她的很多旧习惯都消失了,但喜欢吃零食这一样依然如故。除了这家的橘红糕和酥糖,她还喜欢一个挑担小贩的桂花糖芋苗,总是在瞻园门口那一带叫卖。 他买了橘红糕,却在瞻园门口被人拦住了。几个月来,南前北后两道门,几班门房都认识他了,见他进门,连忙打电话到机要室找叶干事。叶桃告诉门房,今天她不能离开保密区域,叫门房登记一下,让陈千里自己进去。 陈千里在机要室那一排平房里见到了叶桃。她吃了一粒橘红糕,说,今天这个橘红糕怎么那么干?这放了多久呀?生气地扔到一边,冷冷地半天不理他,机要室里另外两个女人同情地朝他微笑。过了一阵,叶桃又叫他:“帮我到门口买碗桂花糖芋苗。” 刚刚进来时陈千里并没有看见瞻园门口有挑担叫卖的小贩。但他没说什么,每次叶桃让他到门口买桂花糖芋苗,那个小贩总会出现在那里。 “如果没看见,你就往前跑到马府街,他一般就在这几个地方。” 他提着保温筒出来,门房朝他笑。出了瞻园,果然看见担子在那里。小贩揭开盖子搁在一边,从大锅里舀了几勺红艳艳、香喷喷的芋羹,装进提筒,往里撒了点桂花末子,又拿起抹布擦了擦盖子,盖上,收钱。陈千里把糖芋苗拿进机要室,叶桃喝了一口,这才露出满意的笑容。 几天后他才知道,保温筒盖子下面有一张字条,上面有紧急情报。他在不知不觉中把情报送了出去。叶启年在广州破获了共产党地下组织,逮捕了广东的负责人欧阳民。由于情报送出及时,与欧阳民有联系的上级党组织全都撤离了。 他知道这情况时,叶桃已身负重伤。牺牲前,她告诉陈千里自己是共产党员,从前没有告诉他,是因为她受党组织派遣潜伏在国民党党务调查科,必须保守秘密,但现在她可以说了。她说她一直打算发展他入党,党组织也认为经过了一段时间的考验,已经可以接受陈千里入党,可她现在没有时间了,她希望他将来能成为一个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 (有删改) 第一步:识情节,划分层次。 试题材料选自《千里江山图》中“贵生轮”一章的后半部分,略作删改。此前,地下行动小组负责人陈千里已意识到他们的地下组织内部渗透进一名国民党安插的特务,这引起他对过去生命中一段重要经历、同时也是“在他心中萦绕多年的谜题”的回忆。回忆主要围绕陈千里的恋人,也是他走向革命的引导者①叶桃展开。②叶桃受党组织派遣,潜入国民党党务调查科展开对敌斗争,最后英勇牺牲。 第二步:识人物,依托情节。 小说节选部分通过回忆性的叙述,呈现出陈千里和叶桃的恋爱与革命经历。作为一个“不在场的在场者”,叶桃是作者充满深情、用心塑造的形象。她③信仰坚定、机智勇敢、视死如归,朴素而崇高,她的理想与她的青春爱情一起,被作者热情歌颂。 第三步:识环境,抓住时空。 文中花了不少笔墨来写瞻园,开始写瞻园是一个大园子,园内有影壁假山,看起来就像一座普通园林,没什么特别。但这里是国民党的党务调查科,是“十分危险”的地方。文中说,“瞻园里有许多阴鸷的壮汉、狼狗、枪支、不许人碰的文件和禁止入内的警示牌。从园北假山后面偶尔会传出一两声惨叫”。这些元素都凸显出这是一个④“充斥着阴谋和杀戮”的世界。 第四步:识主题,提炼整合。 通过叙述陈千里和叶桃这对革命者在动荡时期的情感选择和革命历程,本文展现了⑤他们为共同的理想和信仰所作出的选择与牺牲,体现了革命者的英雄事迹,引导考生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传承红色基因,将自己的“小我”融入人民的“大我”,为祖国奉献,为幸福生活奋斗。革命者的革命精神永远不曾离开。
1.(★考查内容理解)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D )
A.“他看见两个她,一个在面前,一个在镜子里”,说明叶桃的性格活泼多变,让年轻的陈千里琢磨不透。
B.叶桃喜欢城南茶食铺的橘红糕和酥糖,以及挑担小贩的桂花糖芋苗,表明她很适应南京休闲的日常生活。
C.端午节的前一天,叶桃把陈千里买的橘红糕扔到一边,半天不理他,反映出她斗争经验不足,关键时刻不能很好地控制情绪。
D.“现在她可以说了”而“从前没有告诉他”,表明叶桃与恋人相处时也严格遵守地下工作的保密纪律。
解析:A项,“他看见两个她,一个在面前,一个在镜子里”只是描述场景,并没有直接反映出叶桃的性格特点,更多的是为了营造出一种氛围和感觉,让读者能够更深入地感受到陈千里的内心情感和对叶桃的复杂感受。这句话准确写出了陈千里的直觉以及他的仰慕。因此,选项中的推断是不正确的。B项,“很适应南京休闲的日常生活”错,根据下文可知叶桃喜欢吃零食更多是为了传递情报。C项,“斗争经验不足,关键时刻不能很好地控制情绪”错,把“橘红糕扔到一边”是为下文通过保温桶传递情报作铺垫。
2.(★考查分析鉴赏)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C )
A.写叶桃和陈千里在梅花山背诵诗句,既表现出两人的精神风采,也点出时代氛围。
B.选择壮汉、狼狗、枪支、秘密文件、警示牌、惨叫等来写瞻园,凸显其阴森残酷。
C.描写机要室另两个女人微笑以及门房笑的细节,用以反衬一种紧张诡异的气氛。
D.文本记叙叶桃和陈千里在上海与南京的经历,将个人爱情与革命斗争交融在一起。
解析:机要室另两个女人同情地朝陈千里微笑,包含了对他处境的同情或理解,使故事叙述更加真实细致,不一定是为了反衬紧张诡异的气氛。门房朝陈千里笑,是一种礼貌,也有类似的同情、调侃,或许还有点套近乎的意味,为下文陈千里拿保温桶买桂花糖芋苗时没有被检查而送出情报埋下伏笔。
3.(★考查句子意蕴)文中画线处说“在他们两个人当中,叶桃总是先离去的那一个”,又说“她从来没有真正离开过他”,请谈谈你的理解。(4分)
答:①两人日常交往中,叶桃总是先离开,但依然通过多种方式和陈千里保持联系;②叶桃思想上更早觉悟,先于陈千里参加革命,又引导他走上革命道路;③虽然叶桃后来在斗争中牺牲,但她永远活在陈千里心中,她的革命精神为陈千里所继承。(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
解析:“别离”(或“离去”)是理解《千里江山图》(节选)的重要角度之一。因为理想和斗争的需要,“别离”往往是不得不如此,其价值和意义也体现在这里,所牵涉的情感也最为动人,充满张力。在这段材料中,叶桃和陈千里的“别离”也是特别重要的情节。抓住这个情节,能够帮助我们加深对小说主题的理解,对革命者的崇高品质有更真切的感受。本题选择文本中形成照应的两句话,提醒考生注意两句话的联系,并深刻思考这两句话之于整个情节的提示作用。答案中的三点,只要求考生答出两点即可。
理解画线句子的含意,一要联系上下文,概括“叶桃总是先离去的那一个”“她从来没有真正离开过他”的体现,即表层含意;二要结合时代背景、相关情节内容、人物形象塑造、文本主旨等,体会把握画线句子的深刻内涵,即深层含意。 
4.(★考查叙述效果)文本中频频出现“一年以后”“现在想来”“他知道这情况时”之类标示时间线索的语句,产生了怎样的叙述效果?请简要分析。(6分)
答:①整体上回溯性地讲述故事,本身具有一种历史纵深感;②具体事件的叙述基本按照时间顺序交代,情节脉络清楚;③展现出人物的成长历程,使人物形象更丰满;④通过叙述时间的跳跃,过去与现在、回忆与现实相交织,将谜团逐一解开,行文跌宕起伏。(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
解析:解题时应根据文本,准确概括出叙述特征,然后进一步分析其叙述效果。首先,根据这一类标示时间线索的词句,结合上下文的内容可知,小说按照时间线索描写叶桃离开上海到南京,陈千里也跟着去了南京,无意中帮助叶桃传递情报,最终叶桃牺牲,陈千里走上革命道路。但是在叙述的过程中,并没有按照严格意义上的时间顺序进行叙述,而是适时地插入陈千里的回忆,将过去与现在,回忆与现实交织在一起。其次,在人物角度上,随着对叶桃的逐步了解,陈千里在叶桃的影响下逐步成长,他的人物形象更丰满。最后,从文本的整体上看,整个故事情节围绕叶陈二人的交往、过去与现在的联系展开,形成一种历史纵深感。
时间和空间是把握小说叙述的两个关键词。在题干中直接提示“文本中频频出现‘一年以后’‘现在想来’‘他知道这情况时’之类标示时间线索的语句”,这是给考生一个抓手,引导考生围绕叙述时间和叙述顺序作答。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