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一轮复习】04.第三讲 特色:品析语言,赏析技巧(讲义 教师版)-2026版语文统编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高三一轮复习】04.第三讲 特色:品析语言,赏析技巧(讲义 教师版)-2026版语文统编版

资源简介

第三讲 特色:品析语言,赏析技巧
任务一 词义句意题
——注意由表及里,联系语境分析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主要是指理解表现文章主旨、反映深层含义、反映语言环境、具有临时指代意义的词语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主要是指理解意义含蓄、内涵丰富、蕴含深意的句子的含意,理解含有修辞的句子的含意,理解由一定的语境赋予临时意义的句子的含意,理解在表达效果上有特殊作用、结构较复杂、有一定难度的句子的含意,理解有哲理性、起警策作用的句子的含意。理解词义、句意,应善于挖掘其修辞义、主旨义等深层含义,不能浮于表象,浅尝辄止。
1.理解(赏析)词语含义
理解(赏析)词语含义包括词语的本义、指代义、隐喻义、象征义等;理解(赏析)短语的意义要注意短语的丰富内涵和隐喻、象征的意义,与词语相比,涉及的理解空间更大一些。
2.理解(赏析)句子含意
所谓理解(赏析)句子含意包含三层意义:第一层,表层意义,即语句的字面意义;第二层,句内意义,即语境意义(临时意义);第三层,句外之意,即言外之意,言在此意在彼而产生的意义。
(2025·山东潍坊调研T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草绿色的夜晚
窦娟霞
草绿色的柳条、草绿色的蚱蜢、草绿色的蝈蝈、草绿色的胖胖的菜虫在草绿色的包包菜上啃噬出来的有着细黑色边沿线条的草绿色的齿痕、草绿色的睡衣、草绿色的被单,以及草绿色的万物和它们的草绿色的起始和根须,好像连发丝都成了草绿色了。
于是,相继地说起童年,说起放牛,说起放牛的时候把牛鞭放在草地上,赤裸的小肚紧贴在草绿色的大地上,用稚嫩的笔尖在废旧的纸的碎片上绘画出来的草绿色的盆兰……
在那关于草绿色的讨论里,所有的物象都清澈见底,所有的人都回到了童年,所有的雨水都恰到好处,所有的阳光都只晾晒被单和鞋子,所有的苹果都只生长在八月也成熟在八月,所有的,所有的雪花,都会在最后落向大地的时候轮回到旧路,深情地把来时的路再走一遍……
其实,那只是一个再平常不过的夜晚,然而,不知道为什么,所有的一切,都成了草绿色的了。
黄土高原起伏的曲线,在经历了一天的动荡以后,终于安静地跌入了夜晚,那草绿色的青草的味道,让我似乎又一次尝到童年时期的破瓦窑里,用四块垒起的红砖头烧烤出来的清甜的草绿色的玉米棒子的味道。
黄土高原黄褐色的温软泥土,被雨水淋湿了一遍又一遍,阳光以最细腻的部分轻触着麦田,那时候的麦子,不知道什么叫忧伤。飘荡在缓慢日子里轻薄的尘烟,在天空缓慢地书写着水波荡漾的清明尘世。女人们的笑容和头发都是真的。全部的人们,在许多年里,也只生一场病,也只是轻轻地咳嗽,做母亲的,只需将一段黄褐色的草根在老铁锅里沸煮得翻滚几个来回,让生病的孩儿服下,那病便也就好了。
那时候的人们不懂得寻找意义和光芒,一切,都自然而然地在他们身上,在万物的身上。阳光与风,鲜花和草叶,它们自由地生长,它们自由地生长在廊沿上,在土墙角里,在麦垛下,在任何包容而滋养的地方,以一枚祥和内守的心自我生长。
老子坐在水边沉思的时候,我想,他的苎麻织就的宽大衣衫的襟袖,一定是带着青草草绿色的清甜气息的吧。他的头顶上,也一定是那一面被万千年风霜磨洗得清白草绿的高天皓月吧。仁山智水,朴拙入性,他的心和他的教化,只以宽和与厚朴,自由舒展地行走在宽阔的道路上吧,他所行走过的道路圣洁而斑驳,有着草绿色的芬芳、草绿色的昭彰、草绿色的道义。
通往函谷关的道路很长,人们得要经过多少草绿色的小径,得要领受多少大自然草绿色的清新和启悟,才能登临那扇大门,进入属于自己的草绿色的心灵圣殿啊。在那个一如大自然般清新丰厚、朴拙广阔的世界里,没有困惑,没有焦灼,没有争锋,一切都是安然祥和的样子,一切都是昌盛峥嵘的样子,一切都是“我”本来的样子。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在那个人类的思想和气质还都是草绿色的青春时代,我们都没有名字,我们都是一家人。猫是猫,狗是狗,菽也只是菽,粟也只是粟……皇天是清澈的透蓝色,后土是清甜的草绿色。人,也是人,人有人性,人有人德。
白云,碧水,坳口,骡马,青牛,花影,甚至鱼纹,甚至古陶,甚至黄金,甚至古老的文字,以及坚硬的骨头,都恪守着它的本真和本性,各乐其业,各司其职。天地万物只有一个标准,那就是自然之德、自然之仪、自然之心。
草绿色的大自然的青春时代和草绿色的人类的青春时代,以及草绿色的人类思想的青春时代,是多么地令我神往啊……
我想,我这样一个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人,在我疲惫的灵魂的某一个神妙时刻里,一定是和世间万物里这最青春的部分、最生命的部分深有灵犀,不然,我怎么会如此沉着而精微地感知与热爱着它们呢?
柴堆燃着它的焰火,星星发出它的光亮,第一只斑鸠的鸣叫声里含蕴着月亮的清辉。宇宙的无数个黎明重叠,重叠再分离,分离却又相遇。草绿色的麦子和草绿色溪水的波纹,流抚而过。万事万物都想跨过冰冷的雪山和莽莽的黑夜,找寻到生命最最青翠的草绿色的路途,回家。它们,都想回家。
人生,或者说活着,在某个特定的时域内,在这样一个特定的夜晚里,在这一方幽淡的夜空下,是的,就是今夜,就在此刻,我忽然只想理会这万事万物,包括我自己的心绪。
(有删改)
1“草绿色”一词在文中意蕴丰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答:①大自然的颜色,是自然界本真的色彩;②万物生长的状态,自由自在,祥和内守;③生命的本真与本性,朴拙人性,具有自然德仪;④大自然、人类、人类思想的青春时代,充满生命力量。(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
解析:第一步,审清题干。题干“‘草绿色’一词在文中意蕴丰富”,考查的是理解词语的含义。第二步,分析词句。①表层含义,根据文章第1段提到的“草绿色的柳条、草绿色的蚱蜢、草绿色的蝈蝈、草绿色的胖胖的菜虫”“草绿色的万物”等可知,“草绿色”是大自然的颜色,是自然界本真的色彩;②文章描写黄土高原人们日常生活的状态,“黄褐色的温软泥土”“飘荡在缓慢日子里轻薄的尘烟”“女人们的笑容和头发”,正如作者所说“一切,都自然而然地在他们身上,在万物的身上”“它们自由地生长”“以一枚祥和内守的心自我生长”,由此可见“草绿色”是万物生长的状态,自由自在,祥和内守;③文章想象老子生活的世界,那是一个“一如大自然般清新丰厚、朴拙广阔的世界”,一切“都恪守着它的本真和本性”“天地万物只有一个标准,那就是自然之德、自然之仪、自然之心”,由此可见“草绿色”指的是生命的本真与本性,朴拙人性,具有自然德仪;④文章倒数第4段总结说“草绿色的大自然的青春时代和草绿色的人类的青春时代,以及草绿色的人类思想的青春时代,是多么地令我神往啊”,由此可见“草绿色”指大自然、人类、人类思想的青春时代,充满生命力量。第三步,准确作答。从表层含义到深层含义,逐层分条阐述。
“‘草绿色’一词在文中意蕴丰富”,考查的是理解词语“草绿色”的含义,在答题时,要注意把握其表层含义、深层含义、主旨义等。 
任务二 词句作用题
——答出手法效果,点明情感态度
鉴赏效果作用类题型,包括词语表达效果(或作用)和句子表达效果(或作用)。
词句的表达效果赏析分为“有明显手法(用词用语特征)”和“完全没有手法”两种形式。“有手法”的词句赏析,手法往往集中在修辞手法、描写手法、表现手法三个方面;“没有手法”的赏析考查考生对语言的敏感度,需要考生结合上下文语境,“代入”文章,体味作者的感受或表达的意蕴。
词句的表达效果要结合语境或主题思想来回答,要回答此词句对表达作者思想感情或主题思想的作用,有时也需要考虑词句对景物描写意境的作用或对体现人物性格等方面的作用。理解词句在文中的表达作用应注意“四联系”,即联系本词(对本词语的含义进行解说)、联系本句或者上下文(突出了本句或者上下文的什么内容)、联系文章的中心与作者的态度感情、联系特殊的表达效果(即运用了某种修辞手法的词句)。同时要注意词语的特殊性,即该词语的比喻义(要搞清其比喻的对象,即本体)、引申义、双关义(谐音双关还是语意双关)、象征义(象征的对象是什么)、反语义、色彩义(褒贬互换)。找出之后,一定要代入原文中进行检验。
(2025·内蒙古包头开学考试T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老 宅
陈 村
离开老宅已有多年,从未想过回去。在我心里,老宅已死去很久了。
勾起我记忆的是一张晚报。女儿送来晚报,出门去了。
我已吃过饭,换上了拖鞋,靠在沙发上读报。突然,我读到“张家宅”三个字。我的老宅苏醒了。是我的张家宅。张家宅拆房了,报上说全已拆尽。我想起老宅,祖父在时,他说老宅建于宋朝,他的祖父则说建于魏晋时代。反正老宅够老够老的,根据常识,这样老的宅子是不可能存到今天的,这是我长大后才想到的。
我在老宅住到十岁。记得宅后尚有竹林一片,宅旁有水井一口。报上说的那些房子都是日后伐了竹填了井建起来的吧。鲁迅写过百草园,我的老宅的竹林里也生有百草,但母亲不许我进去,怕我被蛇咬了,又怕我踩坏笋。我私自进去过几次,见笋就踩,从未被蛇咬过。我想,蛇也许是母亲想出来吓唬我的吧。
晚报上说的是张家宅已全面推倒,计划盖起七到十八层的高楼。在那张模糊不清的照片上,可见到废墟之上,打桩机已经影影绰绰了。这尚是一期工程,二期三期完成后,张家宅和李家宅、王家渡将连成一片,能住进二十万人。商店也建,影剧场也建,学校托儿所也建,厕所菜场也建,派出所浴室也建。我就想,要是当初不搬出老宅,我也能在这众多的楼里分得一套新的房,仔仔细细地装饰起来,煤气也有,卫生间也有,比这石库门房子要强得多哇。
我把那张报纸留了下来,天天没事的时候看一看。一天我正在喝赤豆汤,翻在上面一点,脏了,我便将那报道与照片剪下,压在吃饭桌子的玻璃下。女儿为此十分恨我,我寸步不让。女儿知道我的脾气,便由我去了。
看着那片模模糊糊的废墟真是有点意思。看着它我就能看见老宅,想起老宅那些星星点点的旧事。我还能记起脚踩在竹笋尖尖上的感觉。我的木拖板很大,脚趾冲在前面,一脚踢在笋上,脚尖要痛半天。我能看见老宅青石板上的青苔,看见蚂蚁搬食和斗殴,但我记不起老宅的天是什么样子的。老宅似乎没有天。
我常常记起那堵半途而废的墙。
女儿回家,告诉我今天走过张家宅了。我问她看见了什么,她说没什么好看的,又脏又乱。她骑着自行车经过,遥遥地张望一眼,没有停车。沿街的一面立着许多高大的广告牌,挡住了探向混乱的视线。我再问,她立刻烦了,要我自己去看。“不就是那个破烂劲儿嘛,有什么看的!”女儿拉长了脸,她出门去了,还是出去的好。我的墙不会再有了。那堵墙即使在记忆里也不宽,能容得下一只大人的脚。我经常坐在墙上,看我家的长工阿三在田里干活。阿三的脊背墨黑,发亮。他一只手就能把我举起来。不过,他不敢常举,我娘看到是不饶他的。他不举,我也不饶他。他看看四处没人,被我缠不过,略举一举就放下了。坐在墙上,吃着桑子,看着阿三种田是很好的。我家的牛就像阿三的灰孙子,贼头贼脑地走。要是反一个身,坐在墙上可以看到灶间。我家的佣人张妈在灶间偷肉吃,我看到过好几回。
我时常一个人绕着墙打转。墙是个好东西。你总是会觉得墙的那边有什么等着你,也许是一只蟋蟀,也许是一个桃。当然也有点儿怕人,特别是晚上,也许会有一个人,一个专贩小孩的人,张着口袋等着。我总是一圈一圈地走,我想他大概也在走,在避开我,因为时间还没到。我一圈圈地绕着墙,墙有三四十步长,他还不来。我等得发急,就攀上墙去,这样可以看到墙的外面。没有人的。
我的家破败得很快。在老宅的卖契上签字画押时,父亲泪流满面。我家的地和牛,已先卖尽。阿三也走了。张妈哭得比我父亲更伤心,哭出许多稀奇古怪的词,哭出了调子。
卖掉老宅后等着搬家的日子里,我又到竹林去踩笋,被人轰了出来,拎着耳朵皮牵到我娘跟前。于是我知道,竹林也不是我家的了。我们搬到城里,住进了这石库门的房子。石库门有很高的风火墙,我一次也没上去坐过,那墙爬不上去。父亲是死在这房子里的。临死的那几天,总是和我讲老宅的事,讲着讲着就叹气。张妈跟我们过来了,她也死在石库门里。阿三来看过我们一次,是张妈死后才来的。母亲告诉他张妈已经死了,他“啊”了一声,又淡漠起来。阿三也进城了,在一个公司里造房子。他看看我,说少爷这么大了,现在两只手也举不起来了。
阿三以后再也没有来过。
一天女儿回家来,兴冲冲地跟我说,张家宅住宅区已经造得有点样子了。那些楼房是很好很新式的。正巧我喝过几口酒,就对她讲了过去的竹林和过去的墙。女儿正在试穿她新买的羊毛衫,她烦烦地说,那些旧事有什么好说的,幸亏这个家败得早,要不然,我还是阿乡呢,看到这么好看的羊毛衫也不敢买,买来穿出去也不像的。她说,要竹头就去买两根来,要吃笋就跑一趟自由市场。要牛有什么用?我想想也对,就不再说了。瓶里还剩着点酒,我将它倒进杯子,一口喝了。
老宅啊。
(有删改)
2文章以“老宅啊”三个字结尾,有怎样的艺术效果?(6分)
答:①照应标题,并且与文章开头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②言有尽而意无穷,一句“老宅啊”是作者的感叹之语,更加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童年老宅生活的怀念、对老宅兴衰的感叹、对人事代谢的伤感、对父女观点分歧的感慨等丰富的情感。③表达效果上,给读者以丰富的想象,带动读者去体味作者的情感,引发读者对乡土情怀的思考,增强了阅读效果。(每点2分)
解析:第一步,分析特点。“老宅啊”是感叹语,文章结尾以“老宅啊”三个字收尾,充满了感慨和无奈,突显了主人公对逝去时光的深情和对现实的无力感。第二步,分析表达效果。①情节结构上,标题是《老宅》,开头说“在我心里,老宅已死去很久了”,结尾“老宅啊”照应标题且与开头呼应,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完整。②情感上,文中回忆了老宅的诸多往事,如“记得宅后尚有竹林一片……”“我时常一个人绕着墙打转……”等,表达了对童年老宅生活的怀念;作者回忆老宅从有到卖再到被拆建高楼,体现出对老宅兴衰的感叹;长工阿三、佣人张妈等人物的变化,流露出对人事代谢的伤感;女儿对老宅旧事的厌烦与“我”的感慨形成对比,表现出作者对父女观点分歧的感慨。③表达效果上,“老宅啊”这一简洁的感叹,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空间,作者并没有接着向下叙述,而是让读者去体会作者复杂的情感,同时也引发读者对乡土情怀等问题的思考,增强了文章的阅读效果。第三步,规范解答。根据第二步的分析,分条作答。
可以联系教材必修上册《哦,香雪》结尾“哦,香雪!香雪!”的表达效果:①结构上,呼应题目《哦,香雪》,富有诗意;②内容上,紧承上文,写姑娘们的呼唤与山的回音交织,营造出温馨的氛围;③情感上,蕴含着作者复杂的情感,有对香雪美好心灵的赞叹,有对贫穷落后的怜悯和对现代文明的召唤等;④读者阅读效果上,意犹未尽,更能引发读者的沉思。 
任务三 语言特色题
——进行全面分析,结合文本作答
鉴赏语言特色类题型,其命题角度多为局部的,也有从整体上考查的。
局部语言赏析题是从词语选用(是口语还是书面语,是使用成语还是引用古诗文)、句式选用(长句与短句,整句与散句,陈述句与感叹句、反问句)、修辞手法(主要角度)、语言特色四个角度切入的。不过,还有一个角度虽不常见,但须关注,即语言之美。可考虑汉字声调的平仄相间,双声叠韵词的使用,叠词、单音词的妙用及押韵等问题,当做到以声传情时,语言就具有了声韵美和情韵美。
文章整体语言的赏析虽也从上述方面切入,但更多的是从语言风格角度切入的,如生动形象、质朴平易等。语言特色(风格)可以从“时代特色”“地域特色”“语体特色”等角度分析。
(2025·福建漳州质检T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五 味
汪曾祺
山西人真能吃醋!几个山西人在北京下饭馆,坐定之后,还没有点菜,先把醋瓶子拿过来,每人喝了三调羹醋。邻座的客人直瞪眼。有一年我到太原去,快过春节了。别处过春节,都供应一点好酒,太原的油盐店却都贴出一个条子:“供应老陈醋,每户一斤。”这在山西人是大事。
山西人还爱吃酸菜,雁北尤甚。什么都拿来酸,除了萝卜白菜,还包括杨树叶子,榆树钱儿。有人来给姑娘说亲,当妈的先问,那家有几口酸菜缸。酸菜缸多,说明家底子厚。
辽宁人爱吃酸菜白肉火锅。
北京人吃羊肉酸菜汤下杂面。
福建人、广西人爱吃酸笋。我和贾平凹在南宁,不爱吃招待所的饭,到外面瞎吃。平凹一进门,就叫:“老友面!”“老友面”者,酸笋肉丝氽汤下面也,不知道为什么叫作“老友”。
傣族人也爱吃酸。酸笋炖鸡是名菜。
延庆山里夏天爱吃酸饭。把好好的饭焐酸了,用井拔凉水一和,呼呼地就下去了三碗。
都说苏州菜甜,其实苏州菜只是淡,真正甜的是无锡。无锡炒鳝糊放那么多糖!包子的肉馅里也放很多糖,没法吃!
广东人爱吃甜食。昆明金碧路有一家广东人开的甜品店,卖芝麻糊、绿豆沙,广东同学趋之若鹜。“番薯糖水”即用白薯切块熬的汤,这有什么好喝的呢?广东同学曰:“好嘢!”
北方人不是不爱吃甜,只是过去糖难得。我家曾有老保姆,正定乡下人,六十多岁了。她还有个婆婆,八十几了。她有一次要回乡探亲,临行称了两斤白糖,说她的婆婆就爱喝个白糖水。
北京人很保守,过去不知苦瓜为何物,近年有人学会吃了。菜农也有种的了。农贸市场上有很好的苦瓜卖,属于“细菜”,价颇昂。
北京人过去不吃蕹菜,不吃木耳菜,近年也有人爱吃了。
北京人在口味上开放了!
北京人过去就知道吃大白菜。由此可见,大白菜主义是可以被打倒的。
北方人初春吃苣荬菜。苣荬菜分甜荬、苦荬,苦荬相当地苦。
我的吃辣是在昆明练出来的,曾跟几个贵州同学在一起用青辣椒在火上烧烧,蘸盐水下酒。平生所吃辣椒之多矣,什么朝天椒、野山椒,都不在话下。我吃过最辣的辣椒是在越南。一九四七年,由越南转道往上海,在海防街头吃牛肉粉。牛肉极嫩,汤极鲜,辣椒极辣,一碗汤粉,放三四丝辣椒就辣得不行。这种辣椒的颜色是橘黄色的。在川北,听说有一种辣椒本身不能吃,用一根线吊在灶上,汤做得了,把辣椒在汤里涮涮,就辣得不得了。云南佤族有一种辣椒,叫“涮涮辣”,与川北吊在灶上的辣椒大概不相上下。
四川不能说是最能吃辣的省份,川菜的特点是辣且麻——搁很多花椒。四川的小面馆的墙壁上黑漆大书三个字:麻辣烫。麻婆豆腐、干煸牛肉丝、棒棒鸡,不放花椒不行。花椒得是川椒,捣碎,菜做好了,最后再放。
有个浙江人说他的家乡整年吃咸极了的咸菜和咸极了的咸鱼,浙东人确实吃得很咸。有个同学,是台州人,到铺子里吃包子,掰开包子就往里倒酱油。口味的咸淡和地域是有关系的。北京人说南甜北咸东辣西酸,大体不错。河北、东北人口重,福建菜多很淡。但这与个人的性格习惯也有关。湖北菜并不咸,但闻一多先生却嫌云南蒙自的菜太淡。
中国人过去对吃盐很讲究,如桃花盐、水晶盐,“吴盐胜雪”,现在则全国都吃再制精盐。只有四川人腌咸菜还坚持用自贡产的井盐。
我不知道世界上还有什么国家的人爱吃臭。
过去上海、南京、汉口都卖油炸臭豆腐干。我们一个同志到南京出差,他的爱人是南京人,嘱咐他带一点臭豆腐干回来。他千方百计,居然办到了。带到火车上,引起一车厢的人强烈抗议。
除豆腐干外,面筋、百叶(千张)皆可臭。蔬菜里的莴苣、冬瓜、豇豆皆可臭。冬笋的老根咬不动,切下来随手就扔进臭坛子里。——我们那里很多人家都有个臭坛子,一坛子“臭卤”。腌芥菜挤下的汁放几天即成“臭卤”。臭物中最特殊的是臭苋菜秆。苋菜长老了,主茎可粗如拇指,高三四尺,截成二寸许小段,入臭坛。臭熟后,外皮是硬的,里面的芯成果冻状。噙住一头,一吸,芯肉即入口中。这是佐粥的无上妙品。我们那里叫作“苋菜秸子”,湖南人谓之“苋菜咕”,因为吸起来“咕”的一声。
北京人说的臭豆腐指臭豆腐乳。过去是小贩沿街叫卖的:“臭豆腐,酱豆腐,王致和的臭豆腐。”臭豆腐就贴饼子,熬一锅虾米皮白菜汤,好饭!现在王致和的臭豆腐用很大的玻璃方瓶装,很不方便,一瓶一百块,得很长时间才能吃完,而且卖得很贵,成了奢侈品。我很希望这种包装能改进,一瓶装五块足矣。
我在美国吃过最臭的“气死”(干酪),洋人多闻之掩鼻,对我说起来实在没有什么,比臭豆腐差远了。
甚矣,中国人口味之杂也,敢说堪为世界之冠。
(有删改)
3李陀曾这样评价汪曾祺作品的语言:“把白话‘白’到了家,然后又能把充满文人雅气的文言因素融化其中。”请结合本文谈谈你的理解。(6分)
答:①运用口语。如“好嘢”“用井拔凉水一和,呼呼地就下去了三碗”,这些口语化的文字表意直白,富有生活气息。②穿插文言。如“甚矣,中国人口味之杂也,敢说堪为世界之冠”,语言凝练古朴,彰显文人雅趣。③文白结合。如“除豆腐干外,面筋、百叶(千张)皆可臭”,文白相融而又诙谐幽默。(每点2分)
解析:第一步,概括特点。题干中“把白话‘白’到了家,然后又能把充满文人雅气的文言因素融化其中”已经点明语言特点。第二步,举例分析。①“把白话‘白’到了家”指汪曾祺作品中的语言朴实无华,贴近生活,他使用的是大众化的口语表达方式,易于读者理解。例如文章中描述各地饮食习俗时,用词简单直接,如“北京人吃羊肉酸菜汤下杂面”“广东人爱吃甜食”,语言直白浅显;“好嘢”“用井拔凉水一和,呼呼地就下去了三碗”,方言使用得心应手。这些句子简洁明了,表意直白,没有复杂的修辞,但却富有生活气息,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各地的饮食文化特色。②“把充满文人雅气的文言因素融化其中”则是指汪曾祺在使用白话的同时,巧妙地融入了一些文言词汇或句式,使得文章既有现代汉语的流畅性,也不乏古典文化的韵味。例如“甚矣,中国人口味之杂也,敢说堪为世界之冠”,语言凝练古朴,彰显文人雅趣。③文白结合。如“除豆腐干外,面筋、百叶(千张)皆可臭”,在白话中用上“皆可”,文白相融,不仅使内容简单明了,而且语言诙谐幽默,既能使读者明白文意,又能调动读者的阅读兴趣。第三步,规范解答。根据第二步的分析,分条作答。
“把白话‘白’到了家,然后又能把充满文人雅气的文言因素融化其中”包括两大关键——“白话”“文言”,所以要分析这两大语体不同的效果,最后再分析“文白结合”的效果。 
任务四 表达技巧题
——准确概括手法,分析表达效果
“表达技巧”是个综合性概念,它包括了散文表情达意的所有手段,如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行文技巧等。
1.修辞手法
如比喻、比拟、排比、借代、夸张等。
2.表达方式
(1)记叙。
记叙角度: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
记叙详略:详写、略写。
记叙方法:顺叙、倒叙、插叙、补叙。
(2)描写。
描写角度:感觉角度(视觉、听觉、嗅觉、触觉)、观察角度(定点观察、移步换景、俯视、仰视)、写景角度(远近结合、高低结合)。
描写手法:工笔细描、白描、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面侧面结合等。
(3)抒情。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
(4)议论。散文中的议论是在记叙过程中融入的倾向和评价,形成夹叙夹议的特色。
3.表现手法
如对比、象征、衬托、想象等。
4.行文技巧
如设置线索、开门见山、卒章显志、照应题目、首尾呼应、前后照应、伏笔、铺垫、抑扬等。
(2025·四川成都零诊T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春蚕记
苏沧桑
黄昏,我进入一片桑林,像进入自己的名字。父亲为我取名源自“沧海桑田”,儿时所有的人唤我“桑桑——桑桑”。东方古国不用金戈铁马慑服远方,用最柔美的力量,一枚绿茶化为无华杯水,一片柔桑化为如水丝帛,不具统治性,却摄人心魂。我和我的影子,连同一片桑林,倒映在桑田与桑田之间的一大片水域中。多么普通、多么安静的一棵树啊,在时光里静静站了五千多年,时光选中它成为“东方自然神木”,选中曾日夜噬咬它的虫为“蚕”,让它们相互成就,在人类文明进程里,璀璨如火石,如光,如电。
这是农历四月初十湖州新市镇勇兴村秀才桥的黄昏,我随沈桂章夫妇,踩着被雨水泡软的泥路,高一脚低一脚深一脚浅一脚穿过一片片桑树林,像三条船蹚过一浪一浪的碧波。我的耳畔响起《诗经·桑中》,响起汉乐府《陌上桑》,响起南北朝的《采桑度》,我看见康熙久久伫立在《采桑图》前,画中的年轻男子爬在桑树上往树下扔着桑葚,树下一位男子撩起衣襟仰头去接,一位红衣孩童蹲在地上捡掉落的桑葚,康熙仿佛听到了桑田中采桑男女的欢声笑语,题笔道:桑田雨足叶蕃滋,恰是春蚕大起时。负筥携筐纷笑语,戴飞上最高枝。
在黄昏的桑田里,没有戴胜鸟,也没有踩着桑梯爬上桑树如鸟儿般歌唱的采桑女们。空中一匹骏马形状的晚霞飞驰在桑林之上,雨后黏成一团的湿气,被一声声锐利的“咔咔”声啄破。骏马,沈桂章看不见,如果有戴胜鸟飞过,沈桂章也看不见。他抬着头,“咔咔”地剪着桑枝,眼睛看向虚无。花甲之年的脸藏在一顶灰布帽下,很瘦,身上是一件印着一行小字的蓝布工作服,脚上是一双军绿色的旧解放鞋,整个人显得有点旧。他的头循着声音转向我们,白亮的目光无着无落。几年前,他的白内障手术失败,几近失明。干杂活农活,采桑养蚕,倒是一点都不妨碍,如他所说,手感在的。这一片桑林,喂养着家里三张半蚕种、十万条蚕,桑叶一采完,就要赶在天黑前将桑枝剪完,否则,枝条就老了,不好剪了。
邵云凤剪一枝桑枝最多只需一秒。左手抓住桑枝,一拗,右手的剪刀顺势一绞,一枝枝桑枝,瞬间臣服在她两条老桑枝般的胳膊之下。一棵桑树有七八根桑枝,她五六秒就能完成,而我用了两分钟,虎口已被压出一道道深红的印。这些印她也有过,十三岁就有过,岁岁年年,如今早已变成了老茧。夕阳挂在一棵桑树上,她“咔咔”剪下去,夕阳没有掉,掉落的是一颗颗发紫的熟桑葚。桑葚很甜,他们没空吃,白白掉在地上,每一棵桑树下的泥地都被洇染成了紫色。
从蚕种孵化到收蚕茧,约一个月,每天三点起床,四点半喂好蚕,天一亮去地里采桑叶,采好桑叶再回家吃八十岁老母亲烧的早饭。二十四小时要喂三四次,其余时间采桑,剪枝,整理桑叶,晚上九点多喂好蚕,十点多睡觉,一天睡四五个小时。最辛苦的,是三天之后,蚕快要做茧了,像一垄垄正在灌浆的水稻丰收在望,桑叶要喂厚一点,照料得要更勤一点。这是“辛勤减眠食,颠倒著衣裳”的一个月,也是担惊受怕的一个月。第一怕,是断粮。几年前,秋蚕将熟,整个杭嘉湖地区所有桑叶都被虫吃了,好不容易养大的蚕,到了最后一周活活饿死,几乎绝收。怕蚕宝宝生病,僵掉。怕蚕茧卖不掉,十五天后就会变蛾,咬破蚕茧,茧子就废了。怕蚕茧卖不出好价钱。
沈桂章是名闻方圆百里的养蚕能手。他当过兵,当过村支部委员,办过水泥厂、福利厂,养蚕养了几十年,以前每年要养十几张蚕种,楼上楼下七间蚕房。人们只道他蚕养得最好,他自己知道,窍门是有的,主要还是用心,平时桑叶铺得薄一点,蚕间隔得稀疏一点,这就意味着要勤喂,多花工夫。和江南大地上无数养蚕人家一样,勤快,是本分。
“我们这一代人养好了,就不养了,儿子他们不会养了,太辛苦了。”他声调平淡的话语将被暮色吞没时,我用力抓住它,心中黯然。是啊,五年后十年后多年以后,还会有集体合作社和蚕桑基地继续养蚕,有桑基鱼塘长久的保护传承,但散落民间的养蚕人家恐怕真没有了。“你们也不希望儿子养吧?换作我是你,也不想儿女那么辛苦。”我说。“对啦!你说得太对了!”他的声调骤然高起来,显得很兴奋,仿佛遇到了知己,说出了他最想说又不好意思说的话。如他所说,现在条件好了,农村跟城市差不多了,做其他事也能挣钱,养蚕实在太辛苦了。
暮色如雾,渐渐淹没桑林,淹没桑田与桑田之间的那片水域,水域倒映着最后一缕霞光,也倒映着一板车桑叶和两个人:邵云凤在前面摇摇晃晃拉着板车,沈桂章弯腰手扶着车尾,像一条晚归的船,驶过田埂,渡过村口,穿过两棵巨大的火桑树。通往家门的窄窄的小路上落满了桑葚,泥地被桑葚汁洇染成了大片大片的紫色,像开满了迎他们回家的鲜花。
(有删改)
4进入桑林和晚归路上,为何都选择“船”这一意象来设喻?(6分)
答:①桑田之间是大片水域,“船”的比喻和联想贴切自然。②进入桑林的比喻,将“我”和沈桂章夫妇比作蹚过一浪一浪的碧波的船,诗意地描写行走在泥路上的艰难,表达行走在桑树林间的兴奋之情。③晚归路上的比喻,将沈桂章夫妇拉板车回家的场景比作晚归的船,象征人生的“船”经历风浪后满载收获归来,表达对劳动的赞美。(每点2分)
解析:第一步,指出手法。题干提到了比喻的手法。第二、三步,分析内容,概括效果。①由“倒映在桑田与桑田之间的一大片水域中”“暮色如雾,渐渐淹没桑林,淹没桑田与桑田之间的那片水域”可知,由“桑田与桑田之间的一大片水域”自然联想到了与水有关的船,“船”的比喻和联想贴切自然。②由“我随沈桂章夫妇,踩着被雨水泡软的泥路,高一脚低一脚深一脚浅一脚穿过一片片桑树林,像三条船蹚过一浪一浪的碧波”可知,这里把“我”和沈桂章夫妇高一脚低一脚深一脚浅一脚穿过桑树林比喻成三条船蹚过一浪一浪的碧波。比喻具有相似性,人们高一脚低一脚深一脚浅一脚走在被雨水泡软的泥路上和船在一浪一浪的碧波里蹚过也具有相似性,都忽高忽低,不稳当,写出了行走的艰难。此外,“碧波”也表现了作者掩不住的兴奋。③由“邵云凤在前面摇摇晃晃拉着板车,沈桂章弯腰手扶着车尾,像一条晚归的船,驶过田埂,渡过村口,穿过两棵巨大的火桑树”可知,这里把沈桂章夫妇拉板车回家的场景比喻成晚归的船,首先二者具有相似性,因为桑田与桑田之间有一大片水域,所以沈桂章夫妇拉板车经过桑田就像船蹚过河流,形象生动。同时还具有象征意味,生活中的板车拉满劳动的成果,要经过艰难困苦才能到家;人生的“船”要经历风浪,才能满载收获归来。这表达了作者对劳动的赞美。
可以转化问法:进入桑林和晚归路上,作者都运用了“船”作喻体,请在原文中找到原句,并说明为何用“船”设喻? 
课时作业34
时间:30分钟 分值:32分
一、(2025·山西三晋名校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楼与人的记忆
李国文
三十年前,我第一次站在这幢建筑物前,手里拎着一个包,包里装着我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冬天里的春天》手稿,很冒昧地送到人民文学出版社,想请他们过目,是否有采用的可能。当时,这幢四层楼给我留下蛮高大、蛮气派的印象,而且,作为全国首屈一指的文学书籍出版大社,那门面也相当匹配,显得挺庄重、挺堂皇的。然而,三十年后,那座四脚八叉、形象丑陋的过街天桥建成,就把心目中的这座文学殿堂团团包围住了。每次我到朝内大街166号,经过这座设计得不伦不类的过街天桥,就有一种缺氧的窒息之感。如今的这幢楼,蛰居于天桥之下,一副局局促促、窝窝囊囊、可怜兮兮、没精打采的样子。
我有时也诧异,人到老年,会比他年轻时要矮上一截,难道建筑物与人相似,有了年头以后,也会缩水吗?后来,我明白了,不是这幢楼矮了,而是它的左邻右舍都长高了。整个一条朝内大街,连当年的菜市场,也玻璃幕墙地洋气起来,发出灼眼的亮,显得人民文学出版社灰秃秃的,矮趴趴的,按说是新中国首家文学书籍出版的老字号,益发地暗淡,益发地寒酸。这就是时代的发展,历史的进步。若是人民文学出版社,与它马路对面的八王府一样,数百年如一日地纹丝不变,恐怕不仅仅意味着文学完了……
为进步高兴,为发展高兴,也应该为人民文学出版社的这栋楼,早早晚晚即将拆迁的明天高兴。虽然,这幢四层楼的建筑物,基本上就是一部固体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所有当代中国作家,在我以前的前辈,在我以后的后辈,都与这幢建筑物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论理,要比那些二三流的名人故居,更具有保留的价值。然而,依我之见,这幢楼的将要拆和最终拆的必然结果,也许并不是坏事。第一,无论如何,活着的人要比死去的人更重要,未来要比现实更值得关注;第二,将来更高层更亮堂的人民文学出版社大楼,或许更能代表中国文学大发展的形势。
不过,我对这幢让我怀着深深敬意的建筑物,还是有着难舍的眷恋之情。我还记得1980年的春天,有点冷、有点风、有点沙尘暴的一个傍晚,我从社里的发行部拿到刚从印刷厂拉回的样书,这是我平生的第一部铅字印刷,而且是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是我自己写出来的书,那份难以言表的激动之情,可以想象得知。管书库的一位大姐,看我愣在那里发呆,关心地问,你没有什么不舒服吧?接下来,我来到出版社拐弯的南小街的一家小饭馆,时值下午,客人尚未上座,我选了一个避人的角落,要了一小壶酒、一小碟花生米,捧着那本带有油墨气味的新书,尽管我努力压制住自己,但眼泪还是情不自禁地流了下来。
无论如何,那是我“下放”二十二年以后,在蜗居里一字一笔写出来的六十万字的大部头,终于成为上下两卷的印刷物,这点挂在脸上的泪水,也就不怕人见笑,随它而去了。想到二十二年前,被扼杀的文学生命,又从手里拿着的这本长篇小说《冬天里的春天》复活,能不思绪万千、泪水难忍吗?所以,我对这幢楼,有着特殊的感情。正是三十年前从我走进这幢建筑物开始,所跨出的第一步,决定了我一生要走的路。
如果,有人对那堆手写稿说不,如果,怎么拎去怎么拎回来,那么,现在的我,又是一个什么样子呢?那也只有天知道了。
二十多年,长期生活在深山老岭,在铁路三线劳动,不但远离社会,远离城市,而且还远离文学,远离文人。所以,当年走进这幢建筑物时,心存忐忑的我,既不认识任何人,同样,任何人也不可能认识我。然而,隔了不多久,我终于获知冬天里会有春天,而且在春天里更有润物无声的春雨。两位文学前辈对我,对我这部作品的特别关注,使我终生难忘。
一位是韦君宜,当时的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一位是秦兆阳,当时的人民文学出版社的总编。这两位先生离开这个世界已经很久了,但他们的音容笑貌仍在我的心中。那时正是他们意气风发的年代,也正是新时期文学发轫的年代,提携新生力量,扶持新鲜作品,这两位先生可谓不遗余力。韦君宜说:这个李国文,我五十年代就注意到,你们一定要认真,当回事地对待他的这部新作。秦兆阳说:我把我的办公室腾出来,让这个李国文就住在我们社里,来改他的这部作品。
于是,我与这幢建筑物,有了一段缘分,有了一点感情。大多数建筑物,终究是有其寿命的限制,拆迁是肯定的。文学也是同样,绝大部分作品,总有销声匿迹的一天。然而,记忆这东西,对于当事人来讲,却是轻易不会淡忘的,这也许就是人们特别看重历史的原因。
2012年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
A.作者认为,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历史的进步,人民文学出版社也应该发展和进步,这是时代发展、历史进步的必然结果。
B.作者认为,人民文学出版社大楼是一部固体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比二三流的名人故居更有保留价值,拆与留是一个令人纠结的问题。
C.作者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大楼的变化,联想到自己人生的曲折经历,成功的巨大喜悦抚平了受难的忧伤,写出了人生的感悟。
D.作者之所以对人民文学出版社这幢楼有着特殊的感情,只是因为作者热爱文学,人民文学出版社是“我”心目中的文学殿堂。
解析:B项,“拆与留是一个令人纠结的问题”错,原文意思是作者虽然对楼有不舍之情,但还是觉得拆好。C项,“成功的巨大喜悦抚平了受难的忧伤”于文无据。D项,“只是因为作者热爱文学”原因不全面,还有人民文学出版社改变了作者的命运、作者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出版与它关系密切等原因。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C )
A.文章介绍作者“下放”期间艰辛、孤独的生活,既为接着写自己来到出版社的忐忑心情作铺垫,又突出苦尽甘来的无比珍贵。
B.文章语言质朴,富有情感,发人深思,既是对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大楼与人的往事的记叙,更是对自己坎坷的人生历程的回顾。
C.“而且在春天里更有润物无声的春雨”一句中,用“春雨”比喻人生中的困境,表达了要勇敢面对人生困境,要看到希望和光明的精神。
D.文章写韦君宜、秦兆阳两位文学前辈对作者的关怀,是作者人生的重要转折点,这样在结构上既承接上文,又引出下文。
解析:“比喻人生中的困境,表达了要勇敢面对人生困境,要看到希望和光明的精神”说法有误。“而且在春天里更有润物无声的春雨”一句中的“春雨”喻指文学前辈对作者的关怀,犹如春雨滋润着大地。
3.*请从艺术手法的角度对第1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进行简要赏析。(4分)
答:①以比拟的手法,赋予大楼以人的情态,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大楼与天桥周围的高楼大厦相比相形见绌的特点。②以叠词手法,叠用形容词,加深了这种情态的程度,形象地写出了作者对大楼的复杂的内心感受。③短句与长句相结合,使语言富于变化。(每点1分,答对三点给4分)
解析:第1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通过艺术手法展现了作者对大楼的复杂情感。首先,作者用“局局促促”“窝窝囊囊”“可怜兮兮”“没精打采”这些常用来形容人的成语来形容这栋大楼,这是使用了比拟的手法,赋予大楼以人的情态,形象地表现出大楼在周围高楼大厦映衬下的相形见绌。其次,通过叠用形容词,如“局局促促”“窝窝囊囊”“可怜兮兮”,加深了这种情态的程度,使读者能更深刻地感受到作者对大楼现状的复杂的内心感受。最后,“如今的这幢楼,蛰居于天桥之下”是短句,“一副局局促促、窝窝囊囊、可怜兮兮、没精打采的样子”是长句,短句与长句相结合,使得语言富有变化,增强了语言表达的生动性和感染力。
4.有人说本文写出了对现实的感慨,作者内心是理智的;也有人说写出了对历史的珍视,作者内心是激动的。你赞同哪一种看法?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6分)
答:观点一:本文写出了对现实的感慨,作者内心是理智的(1分)。①文章写了人民文学出版社大楼的过去和现状,心目中的“文学殿堂”变迁,让作者感慨不已(1分)。②作者认为这是“时代的发展,历史的进步”。大楼的拆迁,跟文学作品的“销声匿迹”一样,是肯定的结局,因而作者的内心是理智的(2分)。③作者从大楼的变迁,想到自己的人生经历,能理智地看待人生的冬天与春天(2分)。
观点二:写出了对历史的珍视,作者内心是激动的(1分)。①作者认为,虽然大楼跟大多数文学作品有着同样的命运,但“记忆这东西,对于当事人来讲,却是轻易不会淡忘的”,大楼与大楼中的人对自己人生的影响是极大的(2分)。②作者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大楼的变化,联想到自己的人生经历,既有成功的喜悦和罹难的忧伤,还有对“楼和人”的感激,曾经潸然泪下,至今仍有“特殊的感情”,因而作者的内心是激动的(3分)。
解析:赞同任何一种看法都可以,但要能自圆其说。(1)认为文章主要表达了对现实的感慨,作者内心是理智的。①首先从作者的理性思考展开,说明作者在文中通过对人民文学出版社大楼过去与现状的对比,表达了“人到老年,会比他年轻时要矮上一截,难道建筑物与人相似,有了年头以后,也会缩水吗”等对这座心目中的“文学殿堂”变迁的感慨。②其次,作者认识到这种变迁是“时代的发展,历史的进步”的必然结果,因此认为“为进步高兴,为发展高兴,也应该为人民文学出版社的这栋楼,早早晚晚即将拆迁的明天高兴”“无论如何,活着的人要比死去的人更重要,未来要比现实更值得关注”“依我之见,这幢楼的将要拆和最终拆的必然结果,也许并不是坏事”,内心保持理智,对大楼的拆迁持肯定态度。③最后,作者从大楼的变迁联想到自己的人生经历,能够理智地看待人生的起伏和变迁,认为“记忆这东西,对于当事人来讲,却是轻易不会淡忘的,这也许就是人们特别看重历史的原因”,对人生的冬天与春天交替有深刻的理解。(2)认为文章着重表达了对历史的珍视,作者内心是激动的。①作者认为,虽然大楼和文学作品一样,最终都会面临消失的命运,但记忆对于当事人来说是“轻易不会淡忘的”。大楼和大楼中的人对自己的人生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我对这幢让我怀着深深敬意的建筑物,还是有着难舍的眷恋之情”。②作者的叙述中蕴含了深重的感情。作者通过回忆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大楼的经历,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如“捧着那本带有油墨气味的新书,尽管我努力压制住自己,但眼泪还是情不自禁地流了下来”,以及罹难的忧伤,如“二十多年,长期生活在深山老岭,在铁路三线劳动,不但远离社会,远离城市,而且还远离文学,远离文人”以至于“当年走进这幢建筑物时,心存忐忑的我,既不认识任何人,同样,任何人也不可能认识我”。诸般种种,让作者对“楼和人”充满了感激之情,这些情感至今仍让他心潮澎湃,内心激动不已。
二、(2025·山东菏泽调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召 唤
肖复兴
在我的印象中,父亲胆子很小,一直到他去世,都活得谨小慎微,树上掉片树叶都要躲着,生怕砸着自己的脑袋。长大以后,当我知道父亲的一些事情之后,对父亲的印象有所改变。
父亲很年轻的时候就独自一人离开家乡河北沧县,跑到天津去学织地毯。我的爷爷当过乡间的私塾先生,略有文化。他有两个孩子,一个是父亲,一个是父亲的哥哥。和一辈子守在乡下种田的哥哥不同,父亲在乡间读完初小,就想离开家乡。别个怎么劝都不行,他还是来到了天津。天津是离沧县最近的大城市。沧县很多人都曾经到天津跑码头,这个传统一直延续至今,在现在天津的街头还能碰到不少打工者,操着沧县口音。想想,父亲只身一人跑到天津学织地毯的情景,很像如今那些北漂。尽管时代相隔了近百年,年轻人躁动的梦想和盲目的行为方式基本相似。那时的父亲,胆子并不小,性格里有很不安分的成分。
我一直在想,父亲为什么曾经会有这样不安分的性格?后来,为什么又将这种性格磨平乃至变得如此谨小慎微呢?
受我爷爷当私塾先生的影响,父亲读书的时候,爱看一些杂书,特别是章回本的旧小说。我读小学的时候,在晚上我和弟弟睡觉前,他常常讲《三国演义》《聊斋志异》里的一些故事给我们听,也不管我们听懂听不懂、爱听不爱听。他也喜欢沧县地区有名的文人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他常讲一些他小时候听到的关于纪晓岚的民间传说。一直到现在我还记忆犹新,听他绘声绘色地说起纪晓岚小时候,有一位从南方来的大官,看见纪晓岚在田里放牛,大夏天的,还穿着一件破棉袄,摇着一把破芭蕉扇,觉得很可笑,就随口说了句:穿冬衣,拿夏扇,胡闹春秋。纪晓岚回了一句:到北地,说南语,不识东西。讲完这个故事,父亲呵呵地笑,他故意将“识”说成“是”,然后又对我们讲这里一语双关的意思,讲这个对子里的对仗,对得非常简单,又非常有趣。我和弟弟也觉得特别好玩。父亲去世之后,整理他的极其简单的几件遗物,其中有一本旧书,就是《阅微草堂笔记》。
父亲从来没有对我讲过这类文学书对他的影响,他只是说自己从小喜欢读书,以此来教育我和弟弟要好好读书。所以,只要是我买书,他从来都不反对。读小学一年级的时候,他为我买了第一本杂志——《小朋友》,那是一种很薄的画册。之后,我识字多了,他为我买《儿童时代》。再以后,他为我买《少年文艺》。这样三种杂志,成为我童年读书的三个台阶,应该说是父亲领着我一步步走上来的。
那时候,我家住的大院斜对门有一家邮局,那里卖这些杂志。跟着父亲到邮局里买这些杂志,成了我童年和少年时代最快乐的事情。我想,以后我能写一些东西,最初应该是父亲在我心里埋下的种子。
偶尔一次,父亲对我说,在部队行军的途中,要求轻装,必须得丢掉一些东西,他却还带着些旧书,舍不得扔掉。其实,说这番话的时候,父亲只是为了教育我要珍惜读书的机会,不小心说秃噜了嘴,无意中透露出他的秘密。当时我想,部队行军,这么说,他当过军人,什么军人?那时候,我也就刚读小学四五年级,一下子心里警惕了起来。我家那时有一个黄色的小牛皮箱,我知道,里面放着粮票、油票、布票等各种票据,还有父亲每月发下来的工资,都是我家的“金银细软”。有一天,我打开这个小牛皮箱,翻到了箱子底,发现了一本厚厚的相册和一张委任状的硬皮纸。委任状上,写着北京市政府任命父亲为北京市财务局科员,下面有市政府大印,还有当时北京市市长聂荣臻手写体签名的蓝色印章。这是北京和平解放之后,对于像我父亲这样的国民党政府留下的人员接收时的证明。应该说,没有任何问题,问题出在那本相册上。那是一本印刷品,当我打开相册,看见里面每一页都印着一排排穿着国民党军服的军官的蓝色照片,我一下子愣在了那里,小小的心被万箭射穿。
读中学之后,我才渐渐弄清楚。父亲在天津学织地毯,并没有多长的时间,他觉得这样一天天织下去,没有什么前途,就投奔了在冯玉祥部队当军需官的一位亲戚。父亲不安分的心,再一次蠢蠢欲动。因为他多少有一些文化,在部队里很快得到了提拔,最后当了一个少校军衔的军需官。抗日战争结束后,他从部队转业,集体到南京国民政府受训,然后转业到地方的财务局,从信阳到张家口再到北京。
父亲曾经拥有过的这样一个身份,犹如一块沉重的石头,一直压在父亲的心里,父亲的棱角就这样渐渐被磨平。
我长大了以后,要去北大荒插队之前,曾经和父亲当年一样,没有和父母商量就那样毅然决然地离开了家,当时父亲什么话也没有说,他知道说什么也没有用,眼瞅着我从小牛皮箱里拿走户口本,跑到派出所注销自己的户口。我离开家去东北的那天,父亲只是走出了家门,便止住脚步,连大院都没有走出来。他也没有对我说任何送别的话,只是默默地看着我离开了家。
后来,读北岛的《城门开》,书中最后一篇文章是《父亲》,文前有北岛题诗:“你召唤我成为儿子,我追随你成为父亲。”文中写道:“直到我成为父亲……回望父亲的人生道路,我辨认出自己的足迹,亦步亦趋,交错重合——这一发现让我震惊。”读完这篇文章,我想起了我的父亲,眼泪禁不住打湿了眼眶。
(有删改)
5.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B )
A.文章将父亲早年去天津学织地毯的经历和今天的北漂联系起来,表明父亲骨子里就有一种不安分的思想,有着躁动的梦想。
B.文章写父亲常给“我”和弟弟讲一些名著里的小故事,也不顾及二人的感受,说明父亲在读书教育上有一定的盲目性。
C.文章写“我”长大离家去东北时,两次提到父亲什么话也没有说,但父亲的表现却让读者感受到了父子之间的情感。
D.文章最后北岛的诗句“你召唤我成为儿子,我追随你成为父亲”,引发了“我”的共鸣,呼应了题目,凸显了主题。
解析:“说明父亲在读书教育上有一定的盲目性”错解文意,文章写父亲常给“我”和弟弟讲一些名著里的小故事,是为了说明父亲喜欢读书。
6.关于文中发现父亲从军的秘密这个段落,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C )
A.父亲在教育“我”读书时,不经意透露出他的秘密,说明父亲对这段从军经历还是很敏感的。
B.小牛皮箱是十分重要的“道具”,“我”正是通过它了解了父亲那段较为复杂的经历。
C.当看到相册内容时,作者用“万箭穿心”来描述当时的感受,以此表达对父亲的不解和痛恨之情。
D.这段文字通过“我”的视角揭示了父亲的秘密,也解释了文章开篇提到父亲活得谨小慎微的原因。
解析:“痛恨之情”错误,根据原文“其实,说这番话的时候,父亲只是为了教育我要珍惜读书的机会,不小心说秃噜了嘴,无意中透露出他的秘密”“那是一本印刷品,当我打开相册,看见里面每一页都印着一排排穿着国民党军服的军官的蓝色照片”可知,“万箭穿心”是用来表达作者突然得知父亲曾经的身份时的震惊,应是“痛心之情”。
7.这篇回忆性的散文,包含了作者对父亲颇为复杂的情感。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4分)
答:①不理解。对父亲一辈子谨小慎微行为的不理解。②感恩。对父亲在文学上给“我”引领和支持的感恩。③愧疚。对长时间未能读懂父亲,甚至误会父亲的愧疚。④怀念。当“我”读懂父亲时,已经物是人非,只能怀念。(每点1分)
解析:①文章开头“在我的印象中,父亲胆子很小,一直到他去世,都活得谨小慎微,树上掉片树叶都要躲着,生怕砸着自己的脑袋”说明最初作者认为父亲胆小、谨小慎微;根据“我一直在想,父亲为什么曾经会有这样不安分的性格?后来,为什么又将这种性格磨平乃至变得如此谨小慎微呢”可知,一开始作者不理解父亲这种胆小、谨小慎微的性格。②受爷爷影响,父亲爱读杂书,尤其是旧小说。他会给作者和作者的弟弟讲《三国演义》《聊斋志异》里的故事,还以自己从小喜欢读书来教育孩子们好好读书。父亲为作者买《小朋友》《儿童时代》《少年文艺》等杂志,引领作者走上阅读写作之路。作者感恩父亲在文学上给自己的引领和支持。③作者讲述了发现父亲过去身份的过程,以及从这一发现中明白了父亲过去的身份给父亲带来的心理压力。作者意识到,正是由于这段历史,父亲的性格才逐渐由原来的不安分转变为后来的谨小慎微。这段叙述体现了作者对长时间未能读懂父亲,甚至误会父亲的愧疚。④作者回忆了自己长大后要去北大荒插队,和当年的父亲一样毅然决然,未与父母商量,父亲的反应是沉默。文章最后写到作者在后来读北岛的《城门开》时,想起自己与父亲相似的人生轨迹,感慨万千。此时他读懂了父亲,可是已经物是人非,只能怀念。
8.*肖复兴的散文在看似平淡的叙事中,总会加入一些适当的修辞和描写手段,让人眼前一亮。请结合文本,谈谈这一点在父亲身上是如何体现的。(6分)
答:①运用夸张的修辞。比如父亲胆子很小,“树上掉片树叶都要躲着,生怕砸着自己的脑袋”,生动地写出了父亲胆小、谨小慎微的特点。②运用细节描写。在讲完纪晓岚的故事后,“父亲呵呵地笑”,突出了父亲的投入状态,以及对孩子的悉心培育。在“我”长大后要去北大荒插队时,父亲没有说话,而是“眼瞅着”“我”拿走户口本,包含了对“我”的不舍和无奈之情。(每点3分)
解析:①运用夸张的修辞。开头作者写到“父亲胆子很小,一直到他去世,都活得谨小慎微,树上掉片树叶都要躲着,生怕砸着自己的脑袋”,用“树上掉片树叶都要躲着”的夸张手法生动地写出了父亲胆小、谨小慎微的特点。②运用细节描写。在描写父亲对书籍的喜爱时,作者通过讲述父亲给孩子们讲故事以及“我”读书的经历,不仅展示了父亲的个人兴趣爱好,同时也暗示了书籍在父亲生活中的重要性及其对后辈的影响。“纪晓岚回了一句:到北地,说南语,不识东西。讲完这个故事,父亲呵呵地笑”,这段描写展现了父亲对文学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望,同时也体现出他乐于与孩子们分享、富有生活情趣的一面,突出了父亲的投入状态,以及对孩子的悉心培育。写“我”长大后要去北大荒插队时,“当时父亲什么话也没有说,他知道说什么也没有用,眼瞅着我从小牛皮箱里拿走户口本,跑到派出所注销自己的户口。我离开家去东北的那天,父亲只是走出了家门,便止住脚步,连大院都没有走出来。他也没有对我说任何送别的话,只是默默地看着我离开了家”,此处对父亲的细节描写,包含了父亲对“我”的不舍和无奈之情。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