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一轮复习】01.专题二 散文阅读(讲义 教师版)-2026版语文统编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高三一轮复习】01.专题二 散文阅读(讲义 教师版)-2026版语文统编版

资源简介

专题二 散文阅读
散文的文体特征可以概括为“形散神聚”。
形散:①取材自由——写人、记事、绘景、状物;②表现手法灵活多样——象征、衬托、对比等;③表达方式不拘一格——以抒情为主,把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熔于一炉。
神聚:主题明确而集中。
具体而言,散文主要有以下特点:
1.较强的纪实性
尽管散文的细节可以虚构,但散文中的情感是绝对真实的,这一点也是散文真实性的一个重要方面。(★如《我与地坛》中的“我”与地坛、与母亲的故事中透露出的情感就非常真实)
2.取材的广泛性
散文的内容涉及自然万物、各色人等、古今中外、政事私情……可以说是无所不包、无所不有的。既可以写国内外和社会上的矛盾斗争、经济建设、文艺论争、伦理道德,也可以写文艺随笔、读书笔记、日记书简;既可以是风土人物志、游记和偶感录,也可以是知识小品、文坛逸事;它能够谈天说地,更可以抒情写趣。
凡是能给人以思想启迪、美的感受、情操的陶冶,使人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心旷神怡的,都可选作散文的题材。
3.形式的灵活性
散文取材广泛,内容丰富,为其服务的形式也灵活多样,不拘一格。
(1)结构多种多样。散文的结构形式不拘一格。有的按时间顺序或以空间转移为序组织材料(★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有的以作者的思想认识和感情变化为序(★如《荷塘月色》);有的以某一思想为统帅,把材料分别组织在几个不同的侧面之内(★如《故都的秋》)。
(2)表达方式自由灵活。散文可以自由地使用记叙、描写等五种最基本的表达方式,也可使用暗示、象征、比兴、联想等手法。记叙散文以记叙、描写为主,抒情、议论为辅;议论散文以议论为主,间用记叙、描写和抒情。(★前者如《记念刘和珍君》,后者如《精神的三间小屋》)
(3)语言运用自如。现代散文的语言主要是现代汉语,但有时为了表达的需要,可以借用文言语词、方言俚语、歌谣谚语等语言形式。(★文言语词如《济南的冬天》“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中的“设若”,方言俚语如《昆明的雨》“还有一种菌子,中看不中吃,叫鸡油菌。都是一般大小,有一块银元那样大,滴溜儿圆,颜色浅黄,恰似鸡油一样”中的“滴溜儿圆”)
4.长于抒情
为什么散文长于抒情呢?因为散文一般采用第一人称,写“我”的所见所闻所感。散文笔调,首先是语言凝练、优美,富有文采;其次是笔法灵活疏放,挥洒自如。
5.语言优美
优美的语言是散文成为美文的一个重要方面。散文语言具有以下特征:
(1)讲究文采。常用多种手法,或浓墨重彩,或淡笔轻描,着力表现事物的“画意”,再现美好的形象。有的散文作家有意识地化常语为奇语,以更好地表现散文的“诗情”和“画意”。散文讲究文采,但并非只使用华美的语言,有的散文家擅长使用最平实的语言,写出极美的文章来,即所谓的“家常风”。(★如《回忆我的母亲》)
(2)灵活疏放。作者可以浮想联翩,随意点染,任情穿插,时而叙,时而议,时而抒情,或将它们水乳交融起来。(★如《我与地坛》)
(3)注重节奏。句式富于变化,有时骈散相间,平仄相调;有时长短交错,张弛相映,使作品富有音乐美。(★如《春》)
6.短小精悍
散文一般篇幅短小,层次较少,结构不很复杂,但又具有选材精要、言简意赅、立意深邃的特点。(★绝大多数散文都有这一特点)
散文整体阅读“三步骤”
第一步:泛读。
快速阅读要善于抓标题、开头、结尾及意蕴深刻处,同时圈点勾画出自己认为重要的段落和语句。
主要是熟悉文章,拉近和文章的距离,明确文章的写作背景,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即解决“写了什么”的问题。
第二步:精读。
主要是分析文章,体悟作者的文脉思路,把握文章的主旨观点,看清作者在谋篇布局、表情达意时所用的手法,即解决“怎样写、为什么写”的问题。
第三步:带着问题读。
主要是抓取答题的信息,包括三个方面:
(1)依据试题要求,迅速准确地划定答题的有效阅读范围及筛选相关信息的区间。
(2)迅速准确地根据题干的要求找准答题的切入点,把握解题的角度。
(3)迅速准确地分清阅读材料中相关部分的组合关系及其逻辑层次。
2024年新课标Ⅰ卷现代文阅读Ⅱ的材料是当代作家徐则臣的《放牛记》,这是一篇散文,这是近几年来散文体裁第一次出现在新课标Ⅰ卷。《放牛记》是徐则臣真实的人生经历自述,感情真挚、语言幽默。在回忆性视角下,作者并没有将放牛当作一件苦差事,反而认为放牛满足了自己儿时的“英雄梦”。作者徐则臣,当代著名作家,2019年凭借《北上》获得第十届茅盾文学奖。2023年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中,《宝水》《千里江山图》都是很好的命题语料,其中《宝水》已经多次出现在各地的模拟考试中,而《千里江山图》则直接出现在了2024年新课标Ⅱ卷。这也引导我们在备考时要继续关注当代文学作品,尤其要关注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
高考真题 边读边悟
(2024·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放牛记 徐则臣 我现在想不起我何时开始了放牛娃的生涯,又在哪一天彻底结束了这种生活。我很小就羡慕那些吆喝牛马的孩子,觉得他们是豪放粗犷的英雄。而我只是个温顺的可怜虫,总是衣裤整齐,指甲干净,不剃光头,站在他们身边像个走亲戚的陌生人。我想和他们一样,只穿一条小裤衩,光着上身和脚,晒成黑铁蛋,坐在光溜溜的水牛背上挥舞自制的长鞭,雄赳赳气昂昂向野地里进发。能够大喊大叫,可以随地撒尿,无视课堂和作业,遇到仇人要打的架一个都不落下,轻易就能滚出来一身泥。我想当个野孩子,所以,很早我就怂恿父亲买一头牛。 我家的确需要一头牛。父亲是医生,农忙时经常搭不上手;祖父祖母年纪大了,体力活儿也帮不上忙;我和姐姐都小,还要念书;十亩田都要母亲一个人对付,运粮食时都没个帮手。父亲决定买牛,哪怕只用来拉车。 买牛的那天我记得,你能想象我的激动。在下午,我和父亲去两里外的邻村牵牛,已经提前谈好了价。在邻村的中心路边,我头一次见到锯木厂,在一间大屋里,电锯冲开木料的声音在午后的热空气里格外尖利,几乎能看见那声音在闪耀着银光。我停下来看阴影里的锯木厂,横七竖八堆满了木料,新鲜的木头味道和锯末一起飞溅出来。 那头小母牛还小,吃奶的时候还要哼哼唧唧地叫,长得憨厚天真,我很喜欢。主人是个中年男人,说:回去调教半年,就能干活。他给小牛结了一个简单的辔头,缰绳递给我们,我们就把牛牵出了门。 小牛屁颠屁颠跟着我们走,出了村才感觉不对,开始茫然地叫,表情如同迷途的小孩。一路仄着身子走,拧巴着被牵到我家。这一路走得我兴奋又纠结,想牵不敢,摸它一下,摸完了赶紧撤,怕它踢。当然后来我知道,再没有比水牛更温驯的动物了。 我经历了把一头小牛训练成壮劳力的全过程。换辔头,套车,驾辕,用声音和缰绳指挥行止,扎鼻眼,犁地,耙地。几年以后,我基本上成了老把式,可以一个人铡草、套车、驾辕,运送满满一车粮食走在窄路上。我知道它回头看我是什么意思,知道它抬尾巴摇屁股想干什么。当然,这对我来说是副产品,我想说的还是放牛。 在当时,放牛部分地满足了我的少年英雄梦,让一个必须规整地生活的少年有了一个旁逸斜出的机会。就算现在,我也不认为整天和一头牛走在野地里是件苦叽叽的事,相反,我以为那是我少年时代最快乐的生活之一。 放牛都在夏天,放了暑假我才有时间。三伏天的午后太阳高悬,蚂蚁都被晒蒙了,晕晕乎乎爬出的全是曲线;如果要去远处找水草丰茂的地方,那我就得早早地从午睡中爬起来,戴上草帽出门。我直犯困,遇到树荫就不想再动,尤其经过河边,看那些戏水的同伴,你真觉得放牛实在是个负担。让人烦的还有一个,大雨天。这不是放牛的好时候,但牛出不去你得出去,割草,干不干活你都得让它每天吃饱;家里自也备了干草,只是大夏天的芳草萋萋,你不让它吃新鲜的,不人道也不牛道。还是得穿雨衣戴斗笠挎篮子割草去。漫天雨雾,汤汤水水的野地里就你一个人,蹲在草丛里形同消失,像我这种动不动就悲观的人,常常会觉得自己被这个世界遗弃了,那感觉也不太好。 不过这样的时候毕竟少,英雄主义的少年时代总体上是乐观向上的——放牛的确是件好玩的事。野地自由,有种无所事事的、透明的自然与放松。放牛通常是集体行动,几个放牛娃排成队伍往村外走,大家都坐在牛背上,屁股底下垫条麻袋。水牛走起来浑身都在动,骑牛更像坐轿子。后面的人打前面的牛屁股,一个跟着一个跑起来,六七头牛,都在撅着屁股跑,那队伍看起来很壮观。牛一跑,大肚子就扑扇扑扇地抖,活像巨大的金鱼鳃在鼓鼓瘪瘪地呼吸。如果你是新手,最好抓住缰绳,夹紧两腿,能抱住牛脖子更好,否则你随时可能掉下去。有天黄昏,牧童晚归,我骑在牛背上慢悠悠往家走,有人对着牛屁股猛的一巴掌,受了惊的牛撅起屁股就跑,我手里还抱着自己做的一根竹笛在专心地找音,连缰绳都没抓,牛一屁股把我送到了右前方的水沟里,半个脑袋扎进了淤泥。 如果真要找一点和其他放牛娃的不同,可能就是我放牛经常带本书。很多武侠小说都是在坟地里看的。乱坟岗子里草好,把缰绳缠到牛角上让它们自己吃去,我们找个形状合适的坟堆,铺上麻袋就着坟势躺下来,跷起二郎腿。想睡觉的睡觉,想唱歌的唱歌,想发呆的发呆;我想看书,从兜里拽出一本武侠小说来。清风徐来,头顶有松树遮阴,天上流云飞动,此时看武侠,几等于尘嚣皆忘,那一个白衣飘飘的侠义世界美不胜收——大虚乃是大实,大无中有大有。 放牛给了我一个几近完美的少年时代,放松,自由,融入野地里,跟自然和大地曾经如此贴近。我在放牛时没能让自己成为一个野孩子,或者说没能成为我希望的那样的野孩子,不知道这个结果是好还是坏。往事总在回忆时被赋予意义,在放牛这个经历上,我更愿意就事论事,返回到当年的心境里,看一看当时的悲欢和忧乐。 (有删改) 第一步:泛读。 文章借羡慕放牛娃、买牛、成为放牛娃等一系列往事,表现了①少年内心的孤独,表达了②少年对英雄主义行为、自由惬意生活的憧憬,同时文章极具乡村田园气息,暗含人生哲理,突出了少年精神层面的强力渴求,也容易引起读者对“追求与克制”“完美与遗憾”“虚与实”“融入集体与保持距离”等人生哲理的思考。 第二步:精读。 1.行文脉络。 第1~5段:买牛。 第1段:小时候的愿望成了买牛的原因之一。 第2段:③从家里需要劳动力的角度说明买牛的最主要的原因。 第3段:“我”和父亲去邻村牵牛,在路上看到了锯木厂的情形,衬托买牛路上兴奋的心情。 第4段:④用简略的笔墨描写了小牛的形态及“我”对小牛的感情,以及牵牛出门的经过。 第5段:⑤写“我们”牵牛回家时小牛的反应及“我”的感受。 第6~10段:放牛的乐处。 第6段:“我”和小牛一起成长的过程,既训练了牛也训练了自己。 第7段:⑥叙述放牛的感受。 第8段:先从放牛的苦处写起,有欲扬先抑的艺术效果。 第9段:⑦写与同伴一起享受放牛的乐处。 第10段:着重从“和其他放牛娃的不同”的角度写自己放牛获得的独特的乐趣。 第11段:放牛的感悟。 用“放牛给了我一个几近完美的少年时代”总结上文放牛的乐趣:⑧放松、自由、融入野地、和大地自然亲密接触。用两个“没能”照应开头,使文章结构完整,最后点明主旨,收束全文。 2.表现手法。 《放牛记》中运用了大量的象征与隐喻手法,使得作品在表达上更加含蓄、深刻。作者通过对一些日常事物的描写和比喻,让它们具有了更加丰富的内涵和意义。例如,把自己放牛的经历比作成长的历程。这些象征与隐喻不仅使得作品在表达上更加生动、形象,也让读者能够从中领悟到更加深刻的人生哲理。 第三步:带着问题读。 结合后面的题目有目的地阅读。 后面的选择题涉及面非常广,需要对照选项有针对性地阅读文本相关语段。
1.(★考查分析鉴赏)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 B )
A.父亲决定买牛,除了确属生产需要,也想让儿子跟其他孩子一起放牛,以改变他“像个走亲戚的陌生人”那样不合群的性格。
B.作为一个曾经的“老把式”,“我”却认为驭牛的诸般本领都只是“副产品”,只有放牛那种“旁逸斜出”的生活才是“我”最想谈论的。
C.大雨天里为牛割草的情形,让“我”意识到自己是一个“悲观”之人,可见放牛生活对“我”思想意识的养成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D.文中记述“我”在乱坟岗子里看武侠小说,是有意以环境的阴森怪异来映衬看武侠的乐趣,也凸显出“尘嚣皆忘”的读书境界。
解析:A项,父亲买牛是为了改变“我”不合群的性格,这样的说法不准确,文中没有明确这么说,买牛的原因一个是“我”羡慕那些孩子,一个是“我”家确实需要一头牛。更重要的是,结合上下文,所谓“不合群的性格”显然不准确:从上文看,“我”很乐意做个跟别人一样的“野孩子”,从下文看,“我”跟小伙伴们在一起放牛很快乐,最大的不同无非是“我”爱看书罢了。C项,“像我这种动不动就悲观的人”,包含了些许调侃的语气,或者说,对“今日之我”有点半真半假的自我评定,而这个“今日之我”,是多年来生活与思想发展的结果,并不全由放牛生活所造就,以“今日之我”的眼光回顾野地里大雨中那个形单影只的少年,未免开玩笑般地投射到“被世界遗弃”这样的“宏大悲怆”中。将雨天割草的孤单表述为在“我”的“思想意识的养成”中“至关重要”的因素,是强加因果且无端夸大。D项,“有意以环境的阴森怪异来映衬看武侠的乐趣”不准确,乱坟岗子里草好适合放牛,把缰绳缠到牛角上让它们自己吃去,并非营造阴森怪异的氛围。
2.(★考查段落分析)关于文中锯木厂这个段落,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C )
A.买牛让“我”格外激动,因此买牛那天的相关情景在“我”的记忆里依然生动鲜活。
B.两里外邻村路边的锯木厂,对那时的“我”来说,俨然一个陌生而刺激的新天地。
C.这个段落看似闲笔,实则以先抑后扬的手法来突出下文“我”的“兴奋又纠结”。
D.这段文字里弥漫着热、声、光影、气味,营造出记忆中少年旧事那独特的气息。
解析:此段没有运用先抑后扬的手法,不存在抑与扬,也不是要凸显下文牵牛时的兴奋。这个段落具有较强的审美激发功能,激起的是放牛的“周边记忆”,以及作者对一个新世界的领略。
3.(★考查句子含意)文章为何说“放牛给了我一个几近完美的少年时代”?(4分)
答:①少年时代,放牛部分满足了“我”的“少年英雄梦”,也让“我”拥有一些自由自在的好时光;②回首往事,感慨放牛生活曾使“我”那样亲近自然与大地,滋养了“我”的成长。(每点2分)
解析:“放牛给了我一个几近完美的少年时代”,是《放牛记》的关键句子,出现在最后一段的开头,带有一种“总结”的意味。这句话很平实,也有层次感。第一层,这是一个事实的认定,即少年时代的放牛生活很快乐,“几近完美”,如文中多处所写,放牛实现了“我”打小就有的“吆喝牛马”的愿望,使“我”更接近自我想象中那个“野孩子”形象,“满足了我的少年英雄梦”,是“我少年时代最快乐的生活之一”。第二层,这是“我”在回首往事时作出的一个价值判断,从一个成年人的角度审视,承认自己有一个“几近完美的少年时代”,而这样一个少年时代是放牛生活带来的。这里包含的,是一个成年人对“什么样的少年时代才是完美的”这一问题的理解,是对自己成长之路的梳理,因此,放牛生活的“完美”之处就是放牛带给“我”的生活历练,如自由感,如人与“野地”、与“自然”的无间融合,都是“我”人生的滋养,甚至那些当年放牛的烦恼,也都带着回忆中的“回甘”,弥足珍贵。这两层意思的交织,就是这篇散文不散的“神”。
这句话是文中的关键语句。“理解关键语句”的含意,可以从表层、深层等方面思考,调动相关经验,高中语文教材好几篇经典散文都有相关练习,比如必修上册的《故都的秋》、《我与地坛》(节选),选择性必修下册的《风景谈》《秦腔》等,一般的阅读方法都是通过抓住关键句来把握散文的神髓。结合文章内容(表层)和作者情感(深层),总结出放牛的经历让作者充分享受到自由、放松,得以与自然亲密接触,这段经历成为他少年时代的美好回忆。 
4.(★考查个性体验)文末画线的句子表明,作者不愿在回忆往事时为放牛“赋予意义”。你认为本文是否做到了这一点?请简要说明。(6分)
答:观点一:做到了。①文章以少年视角来写,紧贴少年的心理,写放牛的快乐,也写放牛的烦恼,都写得真实而生动;②文章就事论事,只记录当年的悲欢忧乐,拒绝拔高放牛的意义,也不对当年生活刻意美化。(每点3分)
观点二:没做到。①文中的放牛生活虽然真切,但仍然经过了回忆的过滤甚至重塑,已经被赋予了意义;②其中对“放松”“自由”“野孩子”等的强化,读武侠而感叹虚实有无等,其实已经渗入了当下经验和现实感受。(每点3分)
解析:文末画线句说明了回忆性写作的两种不同向度,一种指向“回忆总是承载了意义”,另一种则是对此的“反抗”,想要消解这种意义的赋予。本试题是一道开放性题目,考生从自己的阅读感受出发,可以有自己不同的思考、不同的理解,本试题的参考答案给出了正反两种不同的观点,并作出了相应解释,考生还可以有其他想法,只要言之成理,便可得分。
文章结尾的句子表露出作者不无矛盾的写作心态,试题要求考生不仅要理解这种心态,还要据此对文章作出相应的判断与赏析。本试题是一道开放性题目,鼓励考生对文学作品有自己的阅读理解,做出能够体现个人思考的回答。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