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一轮复习】07.第六讲 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讲义 教师版)-2026版语文统编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高三一轮复习】07.第六讲 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讲义 教师版)-2026版语文统编版

资源简介

第六讲 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
任务一 表达效果比较题
——进行对比分析,逐条分析作答
“原句VS改句”,要回答原句表达效果为什么更好,解题可分三步走。
第一步:找不同。对比分析,改句与原句在表达方式、表达内容上有什么不同。
第二步:定范围。在第一步的基础上进行深入思考,体味原句的表达方式有什么特点,表达内容有什么内涵;确定从哪几个方面来回答,也就是踩准得分点。
第三步:析效果。在第二步的基础上对原句的表达方式、表达内容的效果分别进行分析。
解题时要关注以下七种语言现象:
关注点一 修辞手法
运用修辞手法来增强表达效果是写作的需要。修辞是重要考点,不仅语用题考查,文学类文本阅读、古诗鉴赏也会涉及。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排比、反复、设问、对比、对偶、通感等。答题时,先要找准修辞手法,然后结合句子内容分析修辞手法的具体表达效果。
◎原句:北京的雨与槐花下了一街,一街的槐花雨把整个日子都流淌得芬芬芳芳。
改句:此时北京下的雨会把槐花打落,满街雨水流淌,槐花芬芳。
修辞效果分析:①原句把槐花比作雨,下“槐花雨”更具形象感。②原句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流淌得芬芬芳芳”兼有视觉的美感和嗅觉的芬芳。③原句运用了叠音词“芬芬芳芳”,更有音韵美,给人以强烈的美的感受。④“日子都流淌”,运用比喻,化抽象为具体,表述更为生动形象。
1(2025·河北邢台调研T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改为“眉毛看不见了,全身晒得乌黑,眼睛也变黑了”,意思基本相同,但原句表达效果更好,请简要分析。(4分)
七月天,中伏大晌午,热得像天上下火。何满子被爷爷拴在葡萄架的立柱上,系的是拴贼扣儿。
那一年是1936年。何满子六岁,剃个光葫芦头,天灵盖上留着个木梳背儿;一交立夏就光屁股,晒得两道眉毛只剩下淡淡的痕影,全身上下就像刚从烟囱里爬出来,连眼珠都比立夏之前乌黑。
答:①原句运用具体生动的细节描写,从眉毛和眼珠入手,极言何满子晒黑后的变化之大。②原句夸张手法形象生动,富有动感,充分展现了何满子的活泼调皮。(每点2分)
解析:原句“晒得两道眉毛只剩下淡淡的痕影”通过具体的细节描写展现何满子晒黑后黑色眉毛淡化的变化过程,展现了对何满子的细致观察,而不是直接以“眉毛看不见了”概括;而“连眼珠都比立夏之前乌黑”则抓住眼珠这一细节进行对比,强调了何满子晒黑后的变化之大。这种细腻的描写使得人物形象更加鲜活。作者以“就像刚从烟囱里爬出来”写何满子黑,夸张得让人忍俊不禁,同时“从烟囱里爬出来”也富有动感,由此看出他调皮贪玩,到处野跑,晒得乌黑。
关注点二 倒装句
原句与改句相比,句子内容没有多大变化,但是在句子内部结构上会有变化,多为倒装句,起强调突出作用。这类题目的倒装类型有两种。
(1)将定语、状语等修饰成分独立出来,单独形成一个个小分句。
◎原句:我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又心满,又意足。
改句:我心满意足地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
倒装效果分析:改句中“心满意足地”作状语,原句把状语放到后面,单独成为两个小分句,“又心满”“又意足”。这样的表达方式起强调作用,能更好地表达“我”吃完饼和粥后心情的舒畅与满足,强调的是吃完的心情。
◎原句:西边田野上走来一个人,个子高高的,扛着锨,走路一摇一晃。
改句:西边田野上走来一个个子高高的、扛着锨、一摇一晃的人。
倒装效果分析:原句将修饰语(定语)独立成句,有强调意味,突出了人物的形象特点、动作、姿态。
(2)在句意不变的前提下,句子的主语是可以变换的,这也是变换句式的一种方法。在主语不同的情况下,就要分析原句所突出的主语(主体)为什么更适合语境。
◎原句:北窗正对着构树,或许也有同我一样远视的人。很多时候,草木只是草木,相视只是相视。时光带走了一切,只有当草木模糊成了影像,我们才可能发现它所赋予的微妙而惊心动魄的情感。
改句:当草木模糊成了影像,它所赋予的微妙而惊心动魄的情感被我们发现。
倒装效果分析:根据上文“北窗正对着构树,或许也有同我一样远视的人”“相视只是相视”等内容可知,这里应该强调“我们”主动“发现”;改句强调的是“情感”被“发现”,不合语境。
2(2025·江西赣州开学考试T2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又下雨了,晶莹的雨滴啪啪地落在土地上。”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3分)
又下雨了。晶莹的雨滴落在土地上,啪啪作响。雨水渗入土地,滋养着万物。目光所及之处,杂草、柳树、法桐等都在比赛似的生长;而在看不见的地下,种子也正吮吸着雨露,悄悄发芽。
答:原文“晶莹的雨滴落在土地上,啪啪作响”中,“啪啪作响”单独作为一个分句,节奏明快,与所处段落句式特点一致(1分)。“啪啪作响”单独成句,通过“啪啪”这一拟声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雨滴落在土地上的声音,增强了画面感(2分)。
解析:从句式上看,原句把“啪啪作响”单列,以短句的形式呈现,节奏明快;再结合原文的句式特点,可知原句与所处段落的句式特点保持一致。从强调的重心来看,某一句话单独列出,往往有强调的作用。“啪啪”这一拟声词,突出强调了雨滴落在地面上的音响效果,启人想象,增强了画面感。
关注点三 长短句
倒装句中的修饰成分单独成句,就是化长为短。还有一些句子,把句子内容分开来说,形成一个个分句,也是化长为短。
短句的效果:①强调作用,突出感情表达;②句式活泼灵动,简洁明快,节奏感较强,与原文语体风格一致;③句式整齐,节奏分明,音韵和谐,富有音乐美感,读来朗朗上口;④长短句结合,句式活泼,错落有致,具有节奏感;⑤用语形象,极富画面感,表现力强。
◎原句:城里人走出家门,或三三两两,或成群结队,漫步山间,徜徉林中,看轻风曼舞,赏柚花盛开。柚花从花开到花谢,花期虽不长,可它总能让人沉醉。
改句:大家一个接一个,走在山间的小道上和柚树林中。我们任轻风抚摸,看着眼前盛开的柚花,顿时就陶醉了。
长短句效果分析:句式上,原句句式整齐,采用对偶修辞,更有气势;音韵上,原句音韵和谐,富有音乐美感,更朗朗上口;意境上,原句用语形象,极富画面感,表现力强。
◎原句:那山太奇绝了,但缺路,少矿,又不能种粮食。
改句:那缺路少矿又不能种庄稼的山太奇绝了。
长短句效果分析:原句为短句,简洁明快,节奏感较强;改写后的句子为长句,在气势上不如原句。
3(2025·贵州铜仁调研T21)画波浪线的句子如改成:“可是北平近郊的秋色,实在也正像是一册你愈翻愈会感到兴趣的百读不厌的奇书。”语义与原句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5分)
前两年,因去北戴河回来,我曾在北平过过一个秋,在那时候,已经写过一篇《故都的秋》,对这北平的秋季颂赞过一道了,所以在这里不想再来重复;可是北平近郊的秋色,实在也正像是一册百读不厌的奇书,使你愈翻愈会感到兴趣。
答:①原句为短句,表达更简洁清晰,与文段句式特点保持一致(2分)。②原文的“使”字让句子逻辑更严密(1分)。③原文将“你愈翻愈会感到兴趣”放后面单独成句,突出强调北平秋色能引发观者的观赏兴趣(2分)。
解析:句式上,原句“像是一册百读不厌的奇书,使你愈翻愈会感到兴趣”用两句话表达对北平秋色的感受,句式简短灵活,符合原文段句式风格;改句“像是一册你愈翻愈会感到兴趣的百读不厌的奇书”用一个长单句表达,显得冗长,不够简洁。逻辑上,原句用“使”字句,构成兼语句,前后内容衔接更加紧密;改句则没有严密的逻辑感。强调语意上,原句“你愈翻愈会感到兴趣”后置,单独成句,有强调语意的效果;改句把类似内容放在句中,没有强调效果。
关注点四 特殊句式
这里所说的特殊句式,是指反问句、感叹句和排比句。反问句语气较为强烈,表意较为肯定;感叹句表达感情更为强烈;排比句有气势,有力度,表达感情也比较强烈充分。变陈述句为反问句、感叹句或排比句,可以改变平淡的表达,增强表达效果。
◎原句:美丽的江南水乡啊,你是那样唯美,那样妩媚,那样令人神往!
改句:江南水乡,十分美丽和妩媚,令人向往。
特殊句式效果分析:原句是感叹句,情感表达效果好;原句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强烈地表达出作者对江南的赞美之情。
4(2025·山西大同质检T2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为“其高度和宽度、其粗壮、其绵绵瓜瓞之状……简直不再是一棵树,而已变作一座城堡”,但原文的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4分)
这棵名叫“龙爪”的大榕树,已有八百多年的寿数,其高、其宽、其粗、其壮、其绵绵瓜瓞之状……简直不再是一棵树,而已变作一座城堡。此时此刻,大群大群的镇民被搂抱在它的浓荫里,龙爪榕对他们而言,也已不是一棵树,而是乡村,是家园,是父母双亲,是丈夫妻子,是儿子闺女,是厨房的灶火,是锅里的食物,是阳光雨露,是水和空气,是远祖的气息……
答:①原文将“高、宽、粗、壮”独立出来,使大榕树外形的与众不同凸显出来;②原文“其高、其宽、其粗、其壮、其绵绵瓜瓞之状”在句式上更为整齐,音韵和谐。(每点2分)
解析:①原文“其高、其宽、其粗、其壮、其绵绵瓜瓞之状……简直不再是一棵树,而已变作一座城堡”,将“高、宽、粗、壮”独立出来,强调了大榕树在高度、宽度、粗壮程度等方面的特点,使大榕树外形的与众不同更加凸显出来;相比之下,改后的句子“其高度和宽度、其粗壮、其绵绵瓜瓞之状……简直不再是一棵树,而已变作一座城堡”,将“高、宽”合并为“高度和宽度”,“粗、壮”合并为“粗壮”,弱化了对大榕树各方面特点的具体描述。②原文“其高、其宽、其粗、其壮、其绵绵瓜瓞之状”在句式上更为整齐,五个“其”字的重复使用,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和韵律感,读起来朗朗上口。改后的句子则没有这种效果。
关注点五 词语分析
改句多会删去、压缩一些修饰性的词语,对原句的分析可以从这些省去的词语入手,分析词语的内涵及其所起到的表达效果。词语有动词、形容词、关联词等,不同词语,不同对待,不同分析。
◎原句:或许紫禁城的空间太过浩大,雨点是以慢动作降落的,似从天而降的伞兵。
改句:在紫禁城空旷浩大的空间中,雨点慢慢地降落,从天而降。
词语效果分析:①原句中“或许”是一种主观感受,增添了可能性。②原句中的“慢动作”凸显了雨点降落的姿态,与空间的宏大有关。③原句运用比喻,将雨点比喻成伞兵,生动形象。
◎原句:他们匍匐又起来,跳起再蹲下;他们往左边歪,他们往右边歪;他们不停地起伏,不停地斜歪,不停地狂喊,直搅得这一片天地河海轰鸣,尘烟飞腾!
改句:他们起来再蹲下,左倒右歪,不停地起伏、斜歪、狂喊,这一片天地山海呈现轰鸣、烟尘蒸腾的景象!
词语效果分析:①“匍匐”“跳”“蹲”“搅”这几个动词的使用,准确地描绘了黄河口的人们敲锣打鼓时的动作和状态,富有力量美和感染力;②“左边歪”“右边歪”重复,强调了人们舞动鼓槌时的动态美;③“不停地……不停地……不停地……”使用排比的修辞手法,突出强调了人们动作的连续,渲染了黄河口锣鼓的威力,这种震撼人心的力量与黄河一路奔波、浩浩汤汤奔流入海的壮观景象相一致;④短句的使用,使得此处韵律感非常强,读起来有气势,朗朗上口。如果换成修改后的语段,则不能突出这几个方面的效果,所以修改后的语段不如原句表达效果好。
5(2025·湖南长沙质检T20)文中画横线的两句话,若分别去掉“茸茸的”“羞涩的”,与原句语义基本相同,但表达效果不同,请任选一句,简要分析。(4分)
一天,当我们照例巡河时,发现靠岸边的河冰已经悄悄消融,退出一条灰色的曲线,宽阔的河滩上也渗出一片一片的湿地。枯黄的草滩隐约间有了一层茸茸的绿意。用手扒开去看,枯叶下边已露出羞涩的草芽。风吹在脸上也不那么硬了,太阳愈发温暖,晒得人身上痒痒的,再看远处的河面,亮晶晶的冰床,撑开了纵横的裂缝,而中心的主河道上已有小的冰块在浮动。又过了几天,当我迎着早晨的太阳爬上河堤时,突然发现塞满河的都是大大小小的浮冰,浩浩荡荡,从天际涌来,犹如一支出海的舰队。阳光从云缝里射下来,银光闪闪,冰块互相撞击着,发出隆隆的响声,碎冰和着白色的浪花炸开在黄色的水面上。开河了!一架值勤的飞机正压低高度,轻轻地掠过河面。
①枯黄的草滩隐约间有了一层茸茸的绿意。
②枯叶下边已露出羞涩的草芽。
答:示例一:①句,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将触觉与视觉结合(2分)。“茸茸的”突出了“绿意”的浅近与柔和,删除后仅从视觉上写出颜色的“绿”,较为平淡(2分)。
示例二:②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草芽拟作人(2分);“羞涩的”凸显枯叶下“草芽”刚露出地面时的稚嫩情状,表现作者的惊喜之情,删除后没有了这种情韵(2分)。
解析:选①句,原句中“茸茸的”一词,从视觉和触觉的角度生动地写出了初春草滩绿意的细微、柔软、毛茸茸的质感,运用了通感的手法,让人仿佛能触摸到那刚刚萌发出的新绿,充满了生机与活力,给人以清新、可爱之感。去掉“茸茸的”后,只是简单地表述草滩有了绿意,显得较为平淡,缺少了那份细腻的质感和生动的画面感。
选②句,原句中“羞涩的”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草芽人格化,生动地表现出初春草芽刚刚冒出时的那种小心翼翼、娇羞的状态,赋予了草芽以人的情感和神态,使草芽更加形象可爱。去掉“羞涩的”后,就只是客观地陈述草芽露出这一事实,缺少了生动性和感染力,无法传达出初春时节万物萌动的那种细腻而美好的感觉。
关注点六 语体(语言风格)
改句多平淡,原句的语体风格与原文相一致,更合语境。可从口语和书面语、长短句结合、句式灵活多变、语气节奏等方面思考,是否与原文语言风格和谐一致。
◎原句:饭后课余,在屋前小草坪上,各人搬一把椅子,又漫无边际地聊开了。昆明七八年,都只是一群游子,谁也没有想到在这里落地生根。
改句:饭后课余,各人搬一把椅子在屋前小草坪上又漫无边际地聊开了。
语体效果分析:原句多用短句,句式活泼灵动,与原文语言风格一致。
6(2025·湖北部分重点高中联考T21)画横线句子可改为“凡有田夫野老,蚕妇村氓,除了几个有封建思想的之外,大家都会为白娘娘抱不平,怪法海太多事”,改句与原句相比哪个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4分)
听说,杭州西湖上的雷峰塔倒掉了,听说而已,我没有亲见。一切西湖胜迹的名目之中,我知道得最早的却是这雷峰塔。那时我惟一的希望,就在这雷峰塔的倒掉。
现在,他居然倒掉了,则普天之下的人民,其欣喜为何如?
这是有事实可证的。试到吴、越的山间海滨,探听民意去。凡有田夫野老,蚕妇村氓,除了几个脑髓里有点贵恙的之外,可有谁不为白娘娘抱不平,不怪法海太多事的?
和尚本应该只管自己念经。白蛇自迷许仙,许仙自娶妖怪,和别人有什么相干呢?他偏要放下经卷,横来招是搬非,大约是怀着嫉妒罢,——那简直是一定的。
答:①语言风格方面:原句“脑髓里有点贵恙”是一种口语化、诙谐的表达,带有一种独特的讽刺意味。这种表述更加生动形象,能让读者在脑海中形成对那些迂腐之人的鲜明印象,改后的“有封建思想”则比较直白、书面,语言的趣味性降低了。②情感表达方面:原句通过对“田夫野老”“蚕妇村氓”的描述,以反问的形式强调了普通民众对法海的不满,情感表达更为强烈。而改句的表述相对平淡,缺乏原句那种强烈的情感冲击。(每点2分)
解析:语言风格方面:原文“几个脑髓里有点贵恙的”运用了口语,并且“贵恙”运用了反语,本意是讽刺有些人的迂腐,所以运用反语更增加了讽刺的意味,使表达更加诙谐生动,能让读者在脑海中形成对那些迂腐之人的鲜明印象。而改写后的“有封建思想”直接写出了某些人迂腐的思想特点,比较直白、书面,语言的趣味性降低了。情感表达方面:原文中为白娘娘抱不平、怪法海太多事是对“田夫野老”“蚕妇村氓”的描述,“可有谁不为白娘娘抱不平,不怪法海太多事的?”运用了反问的形式,具有加强语气的作用,强调了普通民众对法海的不满,情感表达更为强烈。而改句的表述为陈述句,相对平淡,缺乏原句那种强烈的情感冲击。
关注点七 结构安排
可以把原句放到整个文段中,从前文、后文的衔接紧密度(承前启后)的角度来审查,断定原句内容表达更恰当,更合语境;可以根据句子的位置,断定其内容表达更合文段结构安排;还可以从句子的内部结构顺序的逻辑性角度思考。
◎原句:在这样简陋的房屋之内,你只教把炉子一生,电灯一点,棉门帘一挂上,在屋里住着,却一辈子总是暖炖炖像是春三四月里的样子。尤其使你感觉到屋内的温软堪恋的,是屋外窗外面呜呜在叫啸的西北风。天色老是灰沉沉的,路上面也老是灰的围障,而从风尘灰土中下车,一踏进屋里,就觉得一团春气包围在你的左右四周。
改句:屋外窗外面的西北风,尤其使你感觉到屋内的温软堪恋。
结构效果分析:原句能更好承接上文,写在简陋的房子里感受到暖意;同时引领下文,写强劲的西北风带来的满身灰尘。
7(2025·青海西宁调研T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这是大快人意的。”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4分)
我门前池塘里的荷花,同燕园其他池塘里的,都不一样。其他地方的荷花,颜色浅红;而我这里的荷花,不但红色浓,而且花瓣多,每朵花能开出十六个莲瓣,看上去当然就与众不同了。这些红艳耀目的荷花,高高地凌驾于莲叶之上,迎风弄姿,似乎在睥睨一切。幼时读旧诗:“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爱其诗句之美,深恨没有能亲自到杭州西湖去欣赏一番。现在我门前池塘中呈现的就是那一派西湖景象,是我把西湖从杭州搬到燕园里来了。岂不大快人意也哉!
答:①原句采用反问句式,表达的情感更加强烈(1分);②与上文“是我把西湖从杭州搬到燕园里来了”的自豪情感一致,上下文衔接更和谐(2分);③改句只是一个普通陈述句式,表达不出强烈的情感(1分)。
解析:原句用“岂不”开头,构成反问句,反问句可以加强语气,强调所要表达的意思,为文章奠定一种激昂的感情基调。而改句只是一般陈述句,表达不出更深层次的感情。文段整体风格是雅致的,原句与原段的格调、文风更一致,改句则没有这样的特点。
任务二 表达效果分析题
——把握语段内容,进行全面分析
赏析句子表达效果题可从以下六个角度入手:
1.内容上
侧重表现什么(对象、方面等),突出什么(时间、地点、范围、程度、原因、目的、手段、特点等),强调什么(动作、情态、心理、主旨等)。
2.结构上
(1)在文段中的位置(不同位置的语句作用不同,如开头、中间、结尾)。
(2)与上下文的衔接、照应(考虑主语的一致,句式相似,时空顺序或逻辑顺序,首尾呼应,前后对比、照应,伏笔、铺垫等)。
(3)层次性(层次分明:总分式、并列式、递进式、对照式、纵横式,由表及里或从整体到局部等。分清各分句间的关系:并列、承接、递进、转折、因果、条件、假设、选择等)。
3.句式上
(1)长短句(注意长句的效果、短句的效果及长短句交错运用的效果)。
(2)整散句(整句和散句各有优点,有时单独使用,有时综合使用)。
(3)特色句(把字句、被字句、是字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等)。
(4)特殊句式(各类倒装、设问、反问、双重否定、排比、反复)。
4.风格上
(1)语言风格(平实质朴、清新自然、典雅庄重、浓丽华美、幽默诙谐、辛辣犀利、精练准确、含蓄隽永、寓庄于谐、口语化、自然亲切、活泼生动、有地方色彩、富有情趣、符合人物身份等)。
(2)语体风格(口语和书面语,谦辞和敬辞,白话文和文言文)。
(3)整体文风(与文段整体风格相协调,更切合语境)。
5.手法上
(1)表达方式(着重考虑描写、抒情手法,关注描写角度,尤其是感官角度)。
(2)表现手法(渲染、烘托、对比、想象、联想、象征等)。
(3)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对偶、借代、通感、顶真、双关、反语等)。
6.用词上
注意语句中的动词、形容词、叠词、拟声词、名词罗列、副词、介词等极富特色的字词及两字短语、四字短语等。
提醒:以上角度分类并不是绝对的,很多角度具有交叉包含关系;某一个角度上的特点,也会影响其他角度的表达效果。因此解答时,需要综合分析,从语句中体现较明显的角度优先作答。
8(2025·四川乐山质检T19)文中引用谚语“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不怕拦腰缠带,就怕山上戴帽”,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5分)
山河人间,气象万千。风雨过后的幸运彩虹,穿云破雾的道道金光,晨昏浮现的曙暮光带,暗夜闪耀的漫天繁星……变幻多姿的景观都是天空带来的惊喜,天象幻化出各种“信号”来指引人们的生活。例如看云识天气:透光高积云,形似一排排一列列的鱼鳞,是强冷空气到来时出现的一种云层,预示着近期天气状况不稳定;当下沉气流中温度较冷的空气与上升气流中温度较暖的空气相遇,将会形成如同一个个袋子形状的乳状云,它的出现往往预示未来可能有风暴或其他极端恶劣天气。日晕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成为天气变化的一种前兆,民间有“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的谚语。“不怕拦腰缠带,就怕山上戴帽”是久居山城的人们家喻户晓的民谚,意味着马上要变天了。山腰带的属性是“层云”,而山戴帽的属性是“积云”,属于荚状云。气流波动形成的荚状云聚集在高山之巅,往往预示着冷空气袭来。
答:①引用谚语,语言生动活泼,富有生活气息,增强文章的可读性(2分)。②运用拟人、比喻修辞,“拦腰缠带”“山上戴帽”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云的形态(2分)。③增添文采、丰富内容,突出不同天象与天气变化的密切联系(1分)。
解析:①谚语指广泛流传于民间的言简意赅的短语,具有口头流传、通俗易懂的特点。引用谚语,可以使语言生动活泼,富有生活气息,增强文章的可读性。②山腰带的属性是“层云”,而山戴帽的属性是“积云”,“拦腰缠带”“山上戴帽”运用拟人、比喻修辞,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云的形态。③不同的谚语表现不同的云状,反映不同的气象变化特点。引用谚语增添文采,丰富内容,突出不同天象与天气变化的密切联系。
课时作业43
时间:40分钟 分值:40分
1.(2024·湖南长沙联考)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看似既重复又矛盾,却极具艺术表现力。请结合文段谈谈你的理解。(4分)
一走出小小的县城,便是沙漠。除了茫茫一片雪白,什么也没有,连一个皱褶也找不到。在别地赶路,总要每一段为自己找一个目标,盯着一棵树,赶过去,然后再盯着一块石头,赶过去。在这里,睁疼了眼也看不见一个目标,哪怕是一片枯叶,一个黑点。于是,只好抬起头来看天。从未见过这样完整的天,一点也没有被吞食,边沿全是挺展展的,紧扎扎地把大地罩了个严实。有这样的地,天才叫天;有这样的天,地才叫地。在这样的天地中独个儿行走,侏儒也变成了巨人。在这样的天地中独个儿行走,巨人也变成了侏儒。
答:①该句重复出现“在这样的天地中”,实则是与前文相照应,凸显天地之空旷;又反复强调“独个儿行走”,借此凸显人之孤独寂寥,形成强烈的反差感。②“侏儒变成了巨人”,是指人在如此寂寥而空旷的天地间,没有任何参照物而显得巨大(或“物我两融,内心与天地浑然一体而巨大”);“巨人变成了侏儒”指人立于寂寥而广阔的天地中而显得渺小。看似矛盾而极具哲思。(每点2分)
2.(2025·贵州遵义适应性考试)请简要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4分)
黄昏斜阳横扫,草地异常放光。那时最美的草是一种纤细的白草,一根一根笔直地立在暮色中,通体明亮。它们的黑暗全给了它们的阴影。它们的阴影长长地拖往东方,像鱼汛时节的鱼群一样整齐有序地行进在大地上,力量深沉。
答:①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白草的影子整齐而富于动感的情景(2分);②“拖往”“行进”化静为动,写出了荒野的寂静与动感(1分);③表现出感受到大地深沉力量的慰藉(1分)。
解析:①从修辞手法来看,“它们的阴影长长地拖往东方,像鱼汛时节的鱼群一样整齐有序地行进在大地上”,运用比喻将斜阳下白草的影子描绘得更加生动形象。在黄昏的余晖下,白草的光亮与长长拖曳的阴影形成反差,使画面显得和谐而有序。比喻手法将白草的阴影比作鱼群,营造出一种整齐、动感的意象,赋予草地无限的生命力和自然的深邃感。②从用词来看,“拖往”“行进”把静态画面动态化了,可以更好地表现荒野的寂静。从句子内容来看,前半句写影子的长,后半句写影子繁多、整齐,富于动态感、力量感。③文段通过描绘草地上纤细白草的形象,以其在暮色中明亮的姿态和整齐有序的阴影,表现出黄昏时分大地的静美及大自然深沉有力的节奏。这种景象让人在荒野中感受到一种宁静和慰藉,体现了自然界无声的力量。从画横线句子关键词组“力量深沉”来看,作者从大地的力量中获得了一种慰藉。
3.(2025·广东广州综合测试)“杀时间”是英语“kill time”的直译,一般我们会把“kill time”翻译为“消磨时间”。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中直言“杀时间”,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低快乐高伤害,短视频已成“杀时间”利器。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短视频人均单日使用时间长达151分钟。短视频猛烈吞噬我们的时间,让人忽视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导致现实生活中的失控;也容易让人陷入“信息茧房”,过度依赖虚拟世界,只看“偏好”内容,逐渐失去对丰富世界的感知。
答:①原句中直言“杀时间”比“消磨时间”更直接也更犀利,说明沉迷于短视频对时间的浪费(2分)。②“杀时间”与“利器”搭配更合适也更巧妙,表达出对沉迷短视频的强烈谴责与批判(1分)。③“杀时间”具有陌生化效果,比“消磨时间”用词更新奇有趣(1分)。
解析:①由原文“我国短视频人均单日使用时间长达151分钟。短视频猛烈吞噬我们的时间”可知,短视频消磨我们的时间,画波浪线的句子不用“消磨时间”而直言“杀时间”,“杀”字更有冲击力,比“消磨时间”更直接也更犀利,说明沉迷于短视频对时间的浪费,突出其巨大的伤害性。②从前后词语搭配看,“杀时间”与“利器”搭配更合适也更巧妙,两者结合,更体现短视频对我们的伤害及力度,表达出对沉迷短视频的强烈谴责与批判。而“消磨时间”与“利器”搭配不恰当。③从效果来看,“消磨时间”是个常见词语,而“杀时间”则属于不常见的词语,具有陌生化效果,比“消磨时间”用词更新奇有趣,更能吸引读者。
4.(2025·山西吕梁开学考试)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是如何达到吸引读者的效果的?请简要分析。(4分)
在自然纪录片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一幕,在一处广袤无垠的大草原上,一个泥水坑边聚集着不少饮水的野生动物,有些动物还在泥水里欢快地打滚儿。看到这一幕时,你的脑海中有没有闪过一个念头,这水能喝吗?
世卫组织发布的数据显示,全球每年有超过50万人死于饮用不洁水导致的腹泻,超过两亿人因食用未煮熟的肉类或受污染的鲜食而患病,那为什么野生动物这么干就不会有事呢?
答:①用第二人称“你”,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引发读者共鸣。②用疑问句,引起读者注意,调动读者对个人体验的联想。(每点2分)
解析:①用词方面,“看到这一幕时,你的脑海中……”,采用第二人称“你”,仿佛是面对面与读者交谈,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引发读者共鸣。②句式方面,“这水能喝吗?”是疑问句,有疑而问,引起读者注意,使读者根据个人的经验思考这水是否能喝,这样表达调动了读者对个人体验的联想。
5.(2025·山东烟台质检)文段中有两处分别用了“或是……,或是……”,请简析其表达效果。(4分)
旅游资源同质化,其实质是旅游产品的同质化,也是旅游体验的同质化。人们为什么会到某个特定城市旅游?在观光旅游时代,他们需要一个“到此一游”的契机,或是某场活动,或是几个景点;而在休闲度假时代,他们更需要一个“住下来”“留下来”的理由,或是独特的体验,或是别样的生活。
答:①“或是……,或是……”分别构成了两组并列关系,强调了在不同的旅游时代,人们到特定城市旅游的不同理由。这样的表达使内容更加具体生动,让读者更直观地感受到不同旅游时代人们需求的变化,层次分明,逻辑连贯。②句式具有节奏感,读起来朗朗上口,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同时,它避免了单调的叙述方式,使语言更加丰富多样,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更容易接受和理解文章所传达的关于旅游动机的信息。(每点2分)
解析:①“或是……,或是……”是表示选择关系的关联词。“在观光旅游时代,他们需要一个‘到此一游’的契机……”句强调了在观光旅游时代,可能是因为某场活动或几个景点而“到此一游”;“而在休闲度假时代,他们更需要一个‘住下来’‘留下来’的理由……”句强调了在休闲度假时代,可能是因为独特的体验或别样的生活而“住下来”“留下来”。“或是……,或是……”分别构成了两组并列关系,强调了在不同的旅游时代,人们到特定城市旅游的不同理由。这样的表达使内容更加具体生动,让读者更直观地感受到不同旅游时代人们需求的变化,层次分明,逻辑连贯。②“或是……,或是……”的句式具有节奏感。这种整齐的句式结构,读起来朗朗上口,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同时,它避免了单调的叙述方式,使语言更加丰富多样,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更容易接受和理解文章所传达的关于旅游动机的信息。
6.(2025·广东六校联考)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如果改成“扇窗上各嵌了一块一尺见方的明亮的玻璃”,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4分)
小英子的家像一个小岛,独门独户。大门是桐油油过的,贴着一副万年红的春联,门里是一个很宽的院子。院子里一边是牛屋、碓棚,一边是猪圈、鸡窠,还有个关鸭子的栅栏。露天地放着一具石磨。正北面是住房,也是砖基土筑,上面盖的一半是瓦,一半是草。正中是堂屋,家神菩萨的画像上贴的金还没有发黑。两边是卧房。扇窗上各嵌了一块一尺见方的玻璃,明亮亮的。
答:①原文突出强调玻璃“明亮亮的”,更能体现小英子家人的勤劳;而改动后成了长句的定语,不能起到强调效果。②“明亮亮的”单独成短句,简短明快;原文句子也多为短句,语言风格更统一。③原句中“明亮亮”是叠词,富有韵律,节奏感强;改句缺少节奏感和韵律美。(每点2分,答对两点即可)
解析:①原文把“明亮亮的”独立出来,突出强调玻璃“明亮”,透过玻璃的干净,更能体现小英子家人的勤劳;而改动后“明亮”成了长句的定语,不能起到强调作用。②“明亮亮的”单独成短句,简短明快,和上文的短句句式一致,和原文的语言风格更统一;改句是一个长句,句子冗长,不符合原文的语言风格。③原句中“明亮亮”是叠词,不仅描摹出玻璃干净的特点,而且在阅读节奏上有一定的停顿和强调感,使读者的注意力先聚焦在玻璃的大小上,再被明亮的特点吸引,富有韵律,节奏感更强;改句缺少节奏感和韵律美。
7.(2025·江苏南京六校联合体联考)赏析画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4分)
“孔乙己”究竟该不该脱下“长衫”?
我们生活的世界像一片森林,其中有的人是乔木,有的人是灌木;有的人是参天的白杨,有的人是婆娑的杨柳。在对人格尊严一视同仁的前提下,让每一个人都尽量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职业,成就最好的自己,自食其力、服务他人、贡献国家,这是一个国家对每一个公民应该作出的承诺。
答:①运用比喻,将我们生活的世界比作森林,将人比作各种树木,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社会的多样性和个体的差异。②运用对比,“乔木”与“灌木”对比,“参天的白杨”与“婆娑的杨柳”对比,形成了鲜明的层次,展示了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不同角色以及他们各自的特质,激发读者的思考。(每点2分)
解析:①“我们生活的世界像一片森林”中“我们生活的世界”是本体,“森林”是喻体,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出社会的多样性。“有的人是乔木,有的人是灌木;有的人是参天的白杨,有的人是婆娑的杨柳”中“人”是本体,“乔木”“灌木”“白杨”“杨柳”是喻体,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人与人的个体差异。②“有的人是乔木,有的人是灌木”中把“乔木”与“灌木”进行对比,“有的人是参天的白杨,有的人是婆娑的杨柳”中把“参天白杨”与“婆娑杨柳”进行对比,乔木挺拔,灌木丛生,白杨参天,杨柳婆娑,两组不同的意象意在说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有自己的角色,人与人之间存在个体差异,引人思索。
8.(2025·河北衡水中学调研)文段拆解和化用了“高深莫测”这一成语,这样表述有怎样的效果?(4分)
晋唐以前书风高深莫测。好的艺术就是这样,往往高深也常常莫测。也有高深不莫测的,如庄子的文章,王羲之的行书,颜真卿的大楷。也有莫测并不高深的,譬如竟陵派、桐城派的文章,康有为的书法。还有不高深也不莫测的,譬如李白的诗歌,唐宋的传奇,李煜的词令,陆游的笔记,明清的话本,张岱的小品,曹雪芹的小说,极其家常,但一般人却难以触手可及。
答:①丰富了表达层次,从多角度分析艺术、拓展论述范围。②增强了表现力,使抽象特点更具体形象,增添了趣味性。③深化了主题,引发思考并强调观点。(每点2分,答对两点即可)
解析:①文本以“高深莫测”为出发点,将艺术作品进行分类拆解。如提到“高深莫测”的晋唐以前书风,以及“高深不莫测”的庄子文章、王羲之行书等,“莫测并不高深”的竟陵派、桐城派文章等,“不高深也不莫测”的李白诗歌等。通过这种分类,从不同角度对艺术作品进行分析,使读者能够更全面地了解不同类型艺术的特点。这种拆解丰富了表达层次,不再局限于单一地描述某种艺术的高深莫测,而是将其细化为多种情况,拓展了论述范围。②用“高深莫测”的不同组合来形容艺术作品,使抽象的艺术特点变得更加具体、形象,如“高深不莫测”让人对那些虽有深度但容易理解的作品有了直观的感受,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这种独特的表述方式使文章显得新颖有趣,避免了单调刻板的论述,更容易吸引读者的注意力,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③对“高深莫测”的拆解化用引发读者对艺术作品的深度、可理解性以及艺术价值的思考。不同类型的艺术作品被分类讨论,促使读者思考什么是真正的好艺术、艺术的高深与可及性之间的关系等问题,从而深化了文章关于艺术本质的主题探讨。通过对不同艺术作品与“高深莫测”不同组合的对应分析,作者更有力地表达了自己对不同艺术形式的评价和观点,使文章的主题更加鲜明突出。
9.(2025·广东江门调研)文中画波浪线的词语“活脱脱”很有表现力,请结合材料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世人爱荷花,多源于其高洁的品质。诗人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这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洒脱,活脱脱就是一枝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屈原甚是喜爱荷花,将自己比拟为气质高洁、超凡脱俗的荷花。他在《离骚》中写道:“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他要穿上用荷花制作而成的衣裳,以表达对荷花的爱慕及对高洁品质的追求。
答:“活”表示生动、逼真(1分),“脱脱”则强调了相似程度之高(1分),这里指屈原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品质与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特点非常相似(2分)。
解析:“活”指“活灵活现”,表示生动、逼真、传神;“脱脱”指“脱胎于”,指相似程度很高。根据原文,屈原身上的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品质与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特点非常相似,借荷花表达了对屈原高洁品行的赞美。
10.(2025·浙江名校联考)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如果改成“灯光秀越来越成为城市的形象元素,它让夜晚变得美丽,在这背后,灯光设计功不可没”,语义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4分)
灯光秀越来越成为城市甚至国家的形象元素,它讲述着夜的童话,在夜的画布上绘出绚烂篇章,而在这背后,灯光设计功不可没。灯光设计是一门技艺融合的综合性艺术,设计师不仅需要掌握专业的照明技术知识,更需要具备敏锐的艺术感知力和创造力。
答:①原句“讲述”运用拟人,“夜的童话”“夜的画布”运用比喻,表现了灯光秀的艺术性,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②原句“甚至国家”,范围上构成递进,更能凸显灯光秀的魅力与意义。(每点2分)
解析:①原句“讲述”的主体是“灯光秀”,此处赋予灯光秀以人的特点,运用了拟人修辞;“夜的童话”“夜的画布”运用比喻,把夜晚的灯光艺术比喻为童话,把夜的背景比喻为画布,表现了灯光秀的绚丽多彩,极具艺术性。两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化抽象为具体,启迪人想象灯光秀的绚烂多彩,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②原句多了“甚至国家”,扩大了范围,语义上构成递进,比改句更能凸显灯光秀的独特魅力与重要意义,令人印象更深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