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一轮复习】06.第五讲 打造片段:龙眼猪肚,凤头豹尾(讲义 教师版)-2026版语文统编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高三一轮复习】06.第五讲 打造片段:龙眼猪肚,凤头豹尾(讲义 教师版)-2026版语文统编版

资源简介

第五讲 打造片段:龙眼猪肚,凤头豹尾
任务一 拟写标题
——拟题一定精准,标题点明任务
俗话说得好:“佛靠金装,人靠衣装。”作文也靠标题装。这是一个重视包装的时代,像一本精彩的书要有一个好的封面,优质产品要有精美的包装。好的标题能达到引人入胜、先声夺人的效果,同学们切莫等闲视之。近几年来,高考命题者总是提供一些材料,提出某个话题,让考生根据材料,自拟题目作文,这既考查了同学们选择角度确立中心的能力,又能够考查同学们的概括表达能力。
好的标题应该做到简明、新颖、别致,耀眼夺目,富有文采,并遵守以下三个原则:
符合文体要求 高考作文的题目首先要充分体现文章的文体特征,让人一读标题就可以感受到所写文章的文体样式。写议论文,标题要深刻、鲜明;写记叙文,标题要形象、生动;写散文或小说,标题要含蓄、有诗意
体现关键词 考生要尽可能地在拟写标题时将话题或材料中的关键词明示或暗示出来,让阅卷老师了然于胸,增强好感的同时减小误判的可能
传达主旨立意 考生在拟写标题时,要表明自己的观点态度,让阅卷老师在看到标题的第一时间确定所写作文是否符合题意
类型一 实力型标题
此类标题以无招胜有招,有大道至简的底气,质朴无华,亮出的都是“干货”。因洗尽铅华,故能让阅卷者一目了然;因有的放矢,故能让阅卷者了解主旨。
方法一 亮出观点
考生在标题中直接表明自己的态度,亮出自己的观点,提出自己的见解,旗帜鲜明,先声夺人。如:
①作别眼见为实
②打破定式,走向创新
③不忘根本,放眼未来
人们肉眼见到的往往是事物的表象,而非真相,为此,例①用“作别”二字明确地表达了作者对“眼见为实”这一习惯认识的否定态度;例②破的是“定式”,立的是“创新”,先破后立,观点鲜明;例③“不忘根本”是“继往”,“放眼未来”是“开来”,鲜明地表达了作者“要在传承中发展壮大”的深刻见解。
方法二 亮出内容
考生在标题中直接亮出文章的叙述缘由、核心意象、主要素材等写作内容,标题中的人、事、景、物,各异其趣。如:
①花袭人的暖心世界
②钱塘潮涌奇,我自泛扁舟
③水应深潜,酒应细尝
例①亮出的是叙述缘由,用《红楼梦》中的花袭人之言展开议论,她要求宝玉答应的三件事既体贴,又理性,正是“情切切良宵花解语”,因而富有事趣;例②亮出的是带有水乡特色的意象——钱塘潮、扁舟,抒发了作者勇做时代“弄潮儿”的豪迈情怀,因而富有情趣;例③亮出的是水、酒两个事物,借对二者“深潜”“细尝”的态度,表达了“浅显之知浮于表面,深处挖掘才获得真知”的主旨,因而富有理趣。
方法三 亮出层次
考生提取写作提纲中的关键词,在标题中直接亮出文章的行文思路、结构层次,使文章构思清晰,布局分明。如:
①立大志,成大器,担大任
②变时·变识·变实
③新路·心路·兴路
例①中的三个短语形成了严密的逻辑推理链,“立大志”是“成大器”的重要前提,而“成大器”又是“担大任”的重要前提,逐层推进,展示出文章严谨的论证思路。例②和例③均采用“一字立骨”的方法,选择三个音近而义丰的词语,巧妙相连,缀而成题。例②展示出文章从时间在变、认识在变到精神在变的总体架构,例③展示出文章从除旧布新、凝心聚力到民族复兴的总体架构。
类型二 新锐型标题
此类标题“新”在与时俱进,与时代的主旋律、时尚的新潮流同频共振,“锐”在别出机杼,独辟蹊径,带给阅卷者扑面而来的“新”气、“锐”气。
方法一 镶嵌热词
考生在标题中镶嵌一些年度热词、网络热词等,彰显其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担当意识和与时代同行、倾听时代声音的使命感。如:
①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②走好长征路,领航新时代
③丢弃“佛系”扬“儒系”
例①中的“初心”和例②中的“新时代”取自年度字词,这两个词语传递的是正能量,洋溢的是家国情怀;例③中的“佛系”取自网络流行词,标题鞭策了“佛系”不争不抢、不问输赢的消极“出世”态度,倡导“儒系”自信昂扬、奋发进取的积极“入世”精神。
方法二 点击时事
考生在标题中点击一些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时事,彰显其“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情怀和对时事的敏感度、认知度。如:
①雄安的绿色长征路
②且看少年芳华,助力国之成长
——一封“时光瓶”中的信
③只问使命,无问西东
——2035年的一份成人礼
例①的拟题灵感来自中国政治、经济领域中的一件大事——设立雄安新区,此举乃千年大计,举世瞩目;例②和例③的拟题灵感来自两部国产影片——《芳华》和《无问西东》,这两部影片奏响了“青春注定历经磨难,青春必然风雨兼程”的热血乐章,勃发的是“青春无问西东,奋斗自成芳华”的筑梦豪情。
方法三 焕发新论
考生运用发散思维、逆向思维以及批判性思维,打破成见、定论,在标题中焕发出独到的见解、新论,彰显其辩证、发展的眼光和逻辑思辨的能力。如:
①己所欲慎施于人
②浮云不遮慧眼,众议难掩明心
③器,善用者赢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孔子的名言,但作者却对其进行了反向思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出发点是“利他”,“己所欲,施于人”的出发点则可能是“为己”。“利他”与“为己”是划分“被需要”动机和效果的标准。例①为此焕发出“己所欲慎施于人”的新论。“浮云遮望眼”“众口铄金”观照的是“浮云”“众口”等外因的作用,但作者却换一个角度进行了思辨,“眼”“心”等内因不够强大也可能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例②为此焕发出“浮云不遮慧眼,众议难掩明心”的新论。“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是孔子的名言,但作者却对其进行了延伸思辨,“利其器”只是前提,“用其器”才是关键,人们应该做“器”的驾驭者,让“器”帮助自己成大器,而不能被“器”绑架,沦为“器”的奴隶。例③为此焕发出“器,善用者赢”的新论。
类型三 巧思型标题
此类标题“入乎其内,出乎其外”,考生将长期积淀的文学素养幻化为标题中一抹极具文采的云霞,妙手偶得,溢彩流光,让阅卷者拍案叫绝。
方法一 留意押韵
此类标题句式整齐,尾字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既得词句结构之美,更得汉字音韵之美。如:
①以梦为马,不负韶华
——写给2035年的你
②以大国之泱泱,添天下之风光
——给“十八岁的你们”的一封信
③巍巍浙江,日月争光
例①主标题上下句的尾字“马”“华”押a韵,意深韵长;例②主标题上下句的尾字“泱”“光”和例③上下句的尾字“江”“光”均押ang韵,铿锵有力。
方法二 机智集句
此类标题看似集词、集句,实则集思、集智,出于原句而不拘于原句,既得原句之妙,又融新意之胜。如:
①变通则久
②粗粝能甘,纷华不染
——寄往2035
③上善若水,烟雨平生
——写给2035年的你
例①从名句“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周易》)中集词而来;例②从警句“粗粝能甘,必是有为之士;纷华不染,方称杰出之人”(《围炉夜话》)中集句而来;例③上句集于“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老子》),下句集于“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定风波》)。这些集词、集句不着斧痕,浑然天成。
方法三 妙用修辞
此类标题运用各种修辞手法来增强词句的表达效果,既扣文题之隐旨,更化平淡为神奇。如:
①握崭新机遇,担永恒使命
——致新时代青年
②多元思维,破解问题的利刃
③三“味”浙江人
④在时代的浪尖上舞蹈
例①中,“机遇”“使命”扣题旨,“崭新”“永恒”显特色,“握”“担”明态度,富有见地,对仗工整;例②运用比喻揭示多元思维在破解问题时的重要作用,深入浅出,形象生动;例③既可以理解为三次“品味”浙江人,也可以理解为浙江人身上的三种“味道”,一语双关,意蕴丰厚;例④以“舞蹈”喻成长、发展,典雅而生动形象,富有诗的意境和韵味。
方法四 巧妙引用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广大考生在拟题时对“引用”这一手法运用得出神入化。如:
①江山代有才人出
②不畏浮云遮望眼
③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此类“引用”源于与作文题目要求在意蕴上的契合,例①、例②和例③分别成为引用较多的诗文。言其“出神入化”,是因为广大考生在拟题时能够直接引用,将抽象的主题表达得通俗而含蓄,新颖而别致。
1(2025·湖北高中名校第一次联合测评T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2分)
古诗文在不少同学的写作中越来越成为装饰品了:举例论证必是三个“君不见”导入,联系现实言必称“揆诸当下”,结尾呼吁必引“追风赶月莫停留,平芜尽处是春山”……这种现象不仅在写作中出现,现实生活中也屡见不鲜。那么,在当下,我们究竟为什么要读古诗文呢?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
要求:请任选拟题方式,写一个标题。
答:示例:《借诗词一苇,凌万古江河》《且放青春诗文间,莫因装饰凋朱颜》《循诗词之雅,描风骨之姿》《尽用诗文,不如无诗文》《不以诗文做虚饰,要以风骨洗铅华》《探寻诗海深处,共绘文化长卷》《借古人之智,映今日之景》《诗意人生:古诗文中的处世之道》《文化寻根:古诗文中的历史与智慧》《情寄诗行,意融古今》《古典流韵,现代回响》《诗心文胆,古韵新风》《揽古韵入怀,照今人前行》《以诗为镜,照见风华》《浸润诗香,涵养心灵》《融合古今,诗意地栖居》《古诗文之韵,时代精神之魂》《探寻诗文瑰宝,共话文化传承》(任意写出一个即可)(2分)
任务二 拟写开头
——梳理开头思路,突破写作困局
高考作文写作上,很多同学在文章开头浪费很多时间。不会使用开头写作技巧,没有文采,开头过长,观点不明确……导致写作文章时从开头就失去写作的信心,结果不尽人意。文章要想得高分,写好开头是关键,“万事开头难”,精彩的开头是获胜的关键,今天就和大家分享几个技巧。
要领:通常在第1、2段点明任务,亮出观点,最好再照应标题。
做法:材料作文是借助反映现实的材料,考查学生透过生活现象看出问题本质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从材料入手,在叙述和揭示主旨中入题为文就是很好的开头方式。
方法一 材料概述式
文章开头直接对题干中的材料作概括的叙述,之后旗帜鲜明地表明态度,亮出观点,这样可以达到简洁洗练、开门见山、直接进入题干要求的任务情境中的效果。如《修身立义塑品格,实干奋斗展虹霓》的开头:
汉代的扬雄说过:“修身以为弓,矫思以为矢,立义以为的,奠而后发,发必中矣。”这句话启示我们,青年人追求理想离不开“修身”“矫思”“立义”。追求理想的道路上,我们要时刻谨记:修身立义塑品格,实干奋斗展虹霓。
开头先引入试题关键材料“修身以为弓,矫思以为矢,立义以为的,奠而后发,发必中矣”,再对其进行简要说明,然后提出自己的观点。笔法简明,针对性强。
方法二 中心词创设情境
围绕任务材料提炼核心立意,再据此创设形象的画面,这样让观点在形象的描绘中得到自然的阐释,同时也使文章开头呈现出摇曳多姿、文采斐然的特点。如《让墨香在心间氤氲》的开头:
素手研墨,红袖添香。从砚台上饱蘸一笔浓墨,铺开柔软如云的湖宣,笔走龙蛇,墨迹纵横。铁画银钩既成,横似千里阵云,点如高峰坠石。一缕淡淡墨香在空气中氤氲,久久不散。
这一带有浓厚风雅气息、文化韵味的场景,在当代几近沦为陶庵梦忆,可望而不可即。在键盘与手机的洪流冲击中,无论硬笔还是软笔书写,都已似浪中浮萍。为了寻找书写文化,我们需要重新拾起失落的笔,存一缕墨香于心田。
此文是针对键盘与手机对手写汉字的冲击现象而写的,作者针对核心立意——“要重新拾起失落的笔”——在开头部分创设了一段泼墨挥毫的生动画面,使书写的恣意洒脱之态跃然纸上,让人赞叹,令人神往,作者的观点也水到渠成,自然合理。
方法三 排比、对偶、比兴巧引入
运用排比、对偶、比兴等修辞手法,既有利于表明自己的观点态度,增强语势,也有利于展现文采,激发读者的阅读热情。如《以墨香传递千年古韵》的开头:
当我们习惯了残月的亏缺,圆月的充盈就会给我们无限的欣喜;当我们习惯了冬日的枯枝,点缀枝头的雪梅便鲜艳了我们的双眸;当我们习惯了电子屏幕上的一份份邮件,习惯了油墨印刷的一纸录取通知书,那一张以毛笔运墨、亲笔书写的录取通知书定会带给我们不一样的震撼与感动。
此篇开头,在排比、比兴修辞的基础上亮出观点、叙述材料,既让文章以文采吸引了读者,也让道理在通俗的比喻中一目了然、深入人心。
方法四 名言警句来助力
高度凝练的名言警句不仅通俗易懂、富有哲理,使文章的说理更加深刻有力,而且也易于引发读者的热情与关注。如《文化薪火代代传》的开头: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如果绽放五千年的传统文化之花失去了颜色,一个民族的灵魂必将在干涸的河道中苟延残喘。因而,唯有将文化之薪火代代相传,才能使民族的心灵润泽如初。
开头引用名言,简洁明了,直奔主题,富有说服力,也使文章显得更有文化底蕴。
2(2025·江苏苏州调研T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10分)
2024年巴黎奥运会上,中国奥运军团既有如潘展乐、郑钦文等健儿创造历史突破,也有巩立姣、石智勇等老将遗憾未能蝉联冠军。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会见巴黎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时说:“我们不以胜负论英雄,同时英雄就要敢于争先、敢于争第一。”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请任选两种开头方式,写两个开头片段。
答:材料概述式引入:当郑钦文、潘展乐创造历史,夺得金牌的那一刻,你是否在屏幕前振臂高呼?当石智勇、巩立姣留下汗水,遗憾离场的那一瞬,你是否也曾为他们的结果感到惋惜?当举国欢迎奥运英雄凯旋时,请不要忘记,“巩立姣”们,“石智勇”们,也是英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我们不以胜负论英雄,同时英雄就要敢于争先、敢于争第一。”胜负不是衡量英雄的唯一标准,何谓“英雄”?“英”姿勃发,“雄”壮有力。私以为,不以胜负论英雄,敢于争先方为勇。
排比、对偶、比兴巧引入: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一个个英雄的故事汇集成人类辉煌的史诗,点染出一次次绚烂的“人类群星闪耀时”。(10分)
任务三 拟写主体段
——字数相对固定,分析说理透彻
一个标准的议论主体段,一般来说包含五种功能不同的句子:观点句、阐释句、事例句、事例分析句、结论句。
1.必要环节:观点句、事例句、事例分析句。
2.非必要环节:阐释句、结论句。
(1)观点句,也叫段落中心句,放在段首或段末。
(2)阐释句。阐释句的表述分为两种,一种是对中心句的内涵作补充性阐释,一种是对材料的内容作概括性或具体化阐述。(讲道理的一种形式)
(3)事例句,用来证明观点的事例,包括名人典例、生活事例、名人名言等。
(4)事例分析句。从原因、影响、实质等角度,对事例进行分析,揭示事例与观点之间的关系,是论证的重要环节,不可缺少。可以独立于材料句之后,也可以与材料句互相融合,以夹叙夹议的方式呈现。
(5)结论句,是段落的收束句,是对观点句的强调,多从做法、意义、作用角度重申观点。
3(2025·广东六校第一次联考T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10分)
现实中,人们既要正确评价自己,也要理性看待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这对于立身、处世有怎样的影响?如何把握两者之间的关系?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请参照标准主体段的写作方法,写一个主体段。
答:示例一:善评己以立身,是正心诚意、精神自洽的自我修养。在现实中,我们要在自我的修行中,寻瑜探瑕,明自我之长、察自我之短。上蔡李斯昔为小吏,见仓中鼠而知己怀大才,非池中之物,毅然西入秦关,终成千古一相;东吴孙策临别之际告诫孙权“用人,我不如你”,让孙权安心接管东吴,终雄踞一方,促三国之势;齐桓公问计鲍叔牙,鲍叔牙坦言治天下者非管仲莫属,使管仲出任齐相,齐列七雄。正是他们对自我能力的清晰认知,才使秦并诸侯、三国鼎立、七雄之势的局面出现。现实中,我们应当善评己,明己之瑜而可毛遂自荐,察己之瑕可诚荐他人,在评己中认识自我,正心诚意求精神自洽。(10分)
示例二:明他评以处世,是从善如流的美德,也是弃恶如草芥的自信。明辨他评,并不意味着要全盘接受他人的评价,而是理性看待、有所取舍。韩国韩非于稷下学宫潜心学习,不理睬同窗的讥笑,痴心学问,终著《说难》《孤愤》显法家之名;中国选手潘展乐不理会美国权威教练“中国人练100米自由泳没前途”的“劝告”,毅然苦练不被认可的项目,终在巴黎赛场夺得金牌,惊艳世界。若不是众多的中国科研工作者不理会西方媒体与权威的嘲讽,又何来如今的“嫦娥”上九天揽月、“蛟龙”入深海戏波呢?现实中,我们要明辨他人之评价,不困囿于他人的眼光,既要有从善如流的谦虚,也应具弃恶如草芥的自信与傲气。(10分)
任务四 拟写结尾
——结尾干脆有力,进行再次点题
文章的结尾忌草率收兵、拖泥带水、不了了之,更忌结尾浅陋、空发议论、淡而无味。人们把好文章的结尾誉为“豹尾”,是说结尾要干脆有力。一篇好文章,作者无不在“严谨、自然、和谐、统一”的结构原则上,根据文章的内容和表达需要,选择恰当的结尾,给人以“余音不绝”之感。
方法一 首尾呼应,总结全文
议论文结尾如果能巧妙照应开头,首尾圆合,文章读来便能气韵流畅,既有视觉上的和谐对称,又有思维上的起承转合,严密周全。
开头:“身体虚弱,它将永远不会培养有活力的灵魂和智慧。”正如大思想家卢梭说的这样,无论是谁,想要取得非凡的成就,抑或是拥有有趣的灵魂,强健的体格是首要条件。因此,强身健体于个人而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愚以为青年何以强,当强体以为先,唯有锻炼好身体,才能更好地全面发展。
结尾:“一个民族,老当益壮的人多,那个民族一定强;一个民族,未老先衰的人多,那个民族一定弱。”现代奥林匹克之父顾拜旦的这句话,不能不令人警醒。吾辈青年应增强体质,用健康的体魄,打造一个拥有无限可能的未来!以强身铸青年之强,以青年之强铸祖国之强!
(《青年何以强,强体以为先》)
文章开头先引用名言,突出身体强壮的重要性,然后加以解说,指出强身健体的意义,最后提出中心论点:“愚以为青年何以强,当强体以为先,唯有锻炼好身体,才能更好地全面发展。”结尾则以“吾辈青年应增强体质,用健康的体魄,打造一个拥有无限可能的未来!以强身铸青年之强,以青年之强铸祖国之强!”作总结,与开头相照应,首尾圆合,有力地突出了中心论点。
方法二 引用名言,深化中心
名言警句是经过时间检验而沉淀下来的精粹语言,言简意赅,内涵深刻。在结尾处引用名人名言,既能有力佐证自己的观点,又能借精彩的语句助阵,达成文章自身的精彩,让人眼前一亮。上面的例子在结尾段的开头引用顾拜旦的话,就恰到好处。再看一例:
陶行知说得好:“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自己干,靠人、靠天、靠祖上,不算是好汉。”是的,只有靠自己才能走得更稳,行得更远,看得更广,获得更多,才能顶天立地,笑傲苍穹。
(《依靠自己走四方》)
陶行知是教育界的名人,他的这句话强调的是人需自力更生、自食其力,思想深刻,耐人寻味。在语言形式上,生动形象,通俗易懂,流畅押韵。引用这样的名言作结,不但可以增强文章权威性,便于突出和深化中心,而且增加了文采,使文章更具艺术性。
方法三 反诘设问,引人反思
这种结尾方式采用问句形式,或设问,自问自答;或反问,发人深思。其优势是提醒读者进一步关注文章论及的问题,在变换表达方式的同时,有效地拓展了思维的空间。
百家争鸣,各有其芳华。你的歌声若不现出最独特的嗓音,只能湮没于喧嚣的人世。大海的浪花有澎湃的时候,群峰的走势有起伏的时候,个性岂能遵守那人为的束缚?走在繁华的闹市之中,看到那高耸入云的大厦,全是一个模式,岂不单调?生活在人群里,看到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只是一种表情,一律板着面孔,抑或一律嘻嘻哈哈,岂不悲哀?
(《百家争鸣,各显其芳》)
文段后面三个句子,本来都可以用肯定句来直接表明自己的观点,但作者用“岂能”“岂不”反问,大大增强了语气,观点越发鲜明,表达越发有力。反诘句作结,起到了很好的强调和肯定的作用,这种结尾具有启发性、感染性,能给人留下感情真挚、论证有力的印象。
方法四 表达愿望,呼唤号召
情感真挚,是考场作文发展等级的一项要求。在文章的结尾通过呼吁性的语句写出自己对真善美的呼唤,对假恶丑的鞭挞,是一种很好的方式。这种情感不仅鼓舞自己,还可以号召大家一起去追寻美好未来。这种方式,能够有力地突出主题,给读者以强烈的心灵震撼。
守拙,就是要守住做人的底线和根本,守住那点素朴之心、真诚之念、清灵之性。让我们坚守一颗平常心,脚踏一片真山水,养育一股浩然气!我们的人生经历有差异,守拙却应当是我们共同的秉性,为学则扎扎实实,当官则光明磊落,处世则堂堂正正,经商则坦坦荡荡。
(《与其弄巧,不如守拙》)
结尾连用排比句发出呼唤:“让我们坚守一颗平常心,脚踏一片真山水,养育一股浩然气”“为学则扎扎实实,当官则光明磊落,处世则堂堂正正,经商则坦坦荡荡”。句式整齐,气势磅礴,感情真挚,颇有感染力。
4(2025·湖南名校联考T23)阅读下面的材料,拟写题目、开篇和结尾。(10分)
常言说“作文如做人”,是说写文章体现人的修养,要有认真的态度,不能自欺欺人。写作要说真话,抒真情。其实,做人也是这样。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联想?
答:示例:(题目)浮名可贵,不及真诚(2分)
(开篇)“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桂花无艳丽之色,却以其淡雅之香、质朴之美成为花中翘楚。做人亦当如此,不慕浮华,秉持真诚,方能书写精彩人生。(4分)
(结尾)真诚,是心灵的灯塔,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真诚,是人生的底色,绘就我们绚丽的画卷。让我们秉持真诚之心,认真做人,说真话,抒真情,在人生的舞台上书写属于自己的华章。(4分)
课时作业53
时间:50分钟 分值:50分
1.(2024·山东济南模拟)阅读下面的材料,拟写标题、开头段、结尾段。(10分)
霜 降
秋用霜的语言
作最后的告别
霜一打
残枝剥离
落叶粉碎
霜一打
柿子糯了
枣儿甜了
(改编自一方见地的文案)
大自然会以自己的方式给我们以启示。读了上面的诗歌,你有怎样的联想和思考?
【审题指导】材料以霜降这一自然现象为切入点,展现了霜降之后万物的变化。一方面,霜带来了残枝落叶的凋零与破碎,这是一种衰败与消逝的象征,意味着生命在自然规律面前的脆弱与无常,就如同生活中我们会遭遇挫折、困境,经历失去与告别。这启示我们要理解生活中的起伏变化,敬畏自然规律并从中汲取面对生活的智慧。另一方面,霜又促使柿子糯甜、枣儿成熟,这体现了在看似严酷的环境或经历中孕育着美好与收获,如同生活里困境可能促使事物向更好的方向转化,压力之下可能诞生甜蜜的成果。这启示我们面对艰难困苦,要能坚定信心,乐观面对,相信风雨后见彩虹,历经磨难的洗礼,必能有好的结果。霜降的双面结果启示我们要辩证看待生活中的挫折与机遇,不因挫折而沮丧,也不因机遇而忘形。
【参考立意】磨难孕育美好;霜降之后才能品尝果实的甜蜜;辩证看待挫折。
【答案示例】
标题:霜华尽处,韵意悠长(2分)
开头段:霜降,是秋与冬交接的一场盛大仪式。在这个时节,大自然宛如一位深邃的智者,用霜的语言,诉说着生命的哲理与奥秘(4分)。
结尾段:在这霜华尽处,让我们聆听大自然的教诲,以从容之心迎接生命的每一次洗礼,用坚定的信念在岁月的霜痕中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让我们在自然的启示下,明白生命的意义不在于一帆风顺的旅程,而在于无论风霜雨雪,都能怀揣希望,勇往直前,去品味那历经磨砺后的甜蜜与芬芳(4分)。
2.(2025·湖南常德联考)阅读下面的材料,拟写标题、开头段、结尾段。(10分)
《沉思录》里有一句名言:“我们所听到的不过只是一个观点,而非事实;我们所看到的不过只是一个视角,而非真相。”
这句话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
【审题指导】材料借助《沉思录》里的一句名言,揭示了与常人所言“眼见为实”相反的一种现象或理念:所见非实。我们经常说,眼见为实,强调的是亲自观察和发现,莫轻易相信道听途说。但其实每一个人看问题的角度不同,看到的情形也不一样。我们看到的可能只是事物的一个方面,或者说一个层次。眼见并不一定为实,这是因为现实是复杂的,我们的眼睛所看到的不一定是真实的,有时会背离事情的真相。若轻易相信自己的眼睛,就会有被假象欺骗的可能,从而影响自己对事物的正确判断。主观的心境自然会影响我们视角的客观性,导致有时眼见为虚。除了内在的心理因素之外,外在的环境因素也能影响“眼见为实”。由此看来,这一名言启示我们:面对问题,在自己观察和发现的基础之上,还必须用心去思考鉴别,要有质疑精神,才有可能了解事物的真相。
【参考立意】眼见未必为实;人会更关注心中所想,故“心想”即“眼见”;突破“眼见”局限,窥见真实世界;不为主观情绪所惑,客观公正认识事物。
【答案示例】
标题:眼见未必为实(2分)
开头段:常言道,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但正如《沉思录》所言:“我们所听到的不过只是一个观点,而非事实;我们所看到的不过只是一个视角,而非真相。”(4分)
结尾段:我们所谓的眼见为实,看到的可能只是表象,我们要通过智慧的观察和分析去把握本质和规律。用最真实的心灵去体会事物,感知事物,作出理性的判断,看清这个纷繁复杂而又多姿多彩的现实世界(4分)。
3.(2025·四川绵阳诊断)阅读下面的材料,拟写标题、开头段、结尾段。(10分)
在全球化的今天,跨文化、跨国界的交流已成为常态。面对多元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人们往往在“自我”与“他人”的认知之间徘徊。有人主张应站在他人角度看世界,认为这能促进理解与沟通,化解矛盾,达成共识;也有人坚持无须刻意如此,以避免在无尽的他人视角中自我内耗,甚至迷失自我。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
【审题指导】材料首先陈述了全球化背景下跨文化、跨国界交流的时代变化,然后由此引出了多元背景下“自我”与“他人”的关系讨论。对此,材料还给出了两种不同的看法。前者强调“他人”,认为我们应该积极为他人考虑,在理解、包容与沟通中化解矛盾、达成共识。后者则认为,我们无须过于看重他人的意见,因为只关注“他人”而忽视了“自我”,反而会让我们在差异中产生内耗情绪,甚至因为一味盲从他人而迷失自我。因此,他们提倡追求自我,不必在意他人的目光,遵循自己的心愿,做真正的自己。由此看出,在充满嘈杂声音的世界里,我们常常迷失自己。在与他人互动的过程中,我们经常面临的难题是有些人可能会赞同你的观点,有些人则会持相反的看法。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是否应该改变自己,以取悦他人?试图迎合所有人的期望通常只会让我们迷失自己的方向。因此,我们应该放下他人的评价和期望,勇敢地去做自己。与其被他人的标准束缚,不如秉持自己的价值观和原则,走自己的道路。但需要注意的是,做自己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不顾他人的感受和需要,而是在追求自我价值和满足的同时,尊重他人的存在和思想。在成为自己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保持与他人的良好沟通,学会理解和尊重不同的观点。
【参考立意】认清自己,做好自己;善则听之,恶则弃之;坚定自己,尊重他人。
【答案示例】
标题:以求同存异为基,铸自我判断之石(2分)
开头段:揆诸当今社会,时代风云诡谲,国际形势的复杂多变、社会关系的纷繁缠绕,皆使“自我”与“他人”这一深刻论题愈发突出。然在当今嬗变的时代潮头之上,我认为吾辈青年当以求同存异为基,站在他人角度看世界,又保留自我独立空间,逐步建构起自我的体验与认识观(4分)。
结尾段:独立思考并不意味着孤芳自赏,独断专行;尊重他人的观点和立场,也不意味着轻信盲从,放弃自己的原则。我们要在独立自主、保持独立思考的同时,尊重他人的观点和立场。一个独立自主的人能够以成熟和自信的态度面对交流,能够坚持自己的原则和立场,同时也能尊重和听取他人的意见和建议。而这,才是吾侪在当今时代潮头之上谋求自身更好发展的最好武器(4分)。
4.(2025·上海复旦附中教学质量评估)阅读下面的材料,拟写主体段,不少于200字。(10分)
物以稀为贵。生活中,“限量”的事物往往更容易引起人们的关注。
对此你有什么认识和思考?
【审题指导】材料围绕“物以稀为贵”以及“‘限量’的事物往往更容易引起人们的关注”展开。“物以稀为贵”是常见的社会现象和价值判断,而“限量”强调了稀缺性在吸引人们关注方面的作用。这提示我们思考稀缺性与价值、关注之间的关系。辩证地看,“稀”与“贵”未必总成正比,如文物等真的因稀而贵,但限量版商品可能更多的是基于品牌策略和市场炒作,而非因其本身品质的稀缺性而“贵”。在人才领域,那些具有独特技能和创造力的人才往往是稀缺的,也因此备受重视和珍视,这体现了真正的“物以稀为贵”。然而,有时社会对于某些热门职业的过度追捧,导致大量人员涌入,反而使原本稀缺的优势不再突出,这又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稀”与“贵”的动态变化。在资源分配方面,某些地区由于自然资源稀缺,经济发展受限,人们更加意识到保护和合理利用资源的重要性。但也存在一些因资源分配不均而造成的人为“稀缺”,引发社会不公。总之,对“物以稀为贵”和“‘限量’引发关注”这一现象,我们需要以辩证的眼光深入分析,结合现实中的具体情况,理性看待稀缺性与价值、关注之间的关系,避免陷入盲目和片面的认知误区。
【参考立意】以稀为贵,用独特才华绘就青春画卷;摒弃“限量”虚荣,塑造当代青年本真自我;莫让稀缺蒙双眼,且以智慧辨价值;稀缺非价高,内涵定价值。
【答案示例】
当今时代,诱惑众多,保持清醒,用智慧审视稀缺至关重要。苏轼的诗词因独特风格和深刻内涵流传千古,乔布斯的创新产品因理念和洞察创造巨大价值,袁隆平的高产杂交水稻因解决粮食问题成为稀缺成果。然而,有人为抢购限量手机彻夜排队,为网红美食耗费大量时间金钱,为热门游戏荒废学业,实应反思其所追求之物有无实质价值。高铁曾是全球稀缺技术,面对这一稀缺,我国科研人员顽强拼搏,不懈创新,让中国高铁从无到有、从追赶到超越。它不再是遥不可及的稀缺,而是中国向世界展示实力的名片。可见,稀缺并非固定不变,通过努力可将其转化。在这纷繁复杂且充满诱惑的时代,我们需要用智慧去甄别稀缺的真伪与价值,努力去创造有价值的稀缺,生活才能更加充实且富有意义。(10分)
5.(2025·河北部分学校调研)阅读下面的材料,拟写主体段,不少于200字。(10分)
古罗马著名的哲学家爱比克泰德说:“对于不可控的事情,我们要保持乐观;对于可控的事情,我们要保持谨慎。”
对于以上材料,你有什么感悟和思考?
【审题指导】材料中古罗马著名的哲学家爱比克泰德的名言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对于不可控的事情,我们要保持乐观;二是对于可控的事情,我们要保持谨慎。这是针对不同情况的辩证法。
生活中有很多我们无法控制的因素,比如自然灾害、社会大环境的变化等,面对这些我们要乐观对待,不被其扰乱心神,以致做出不理智的行为,出现不好的结果。而对于自身行为、学习、工作中的细节等可控因素,则要谨慎为之,这样才能在复杂的生活中保持积极向上的状态。当然,能够明白什么是自己能改变和掌控的,什么是自己无能为力的,是一种生活的智慧,需要我们的历练。例如在人际关系中,别人的看法很多时候不可控,那就乐观接受不同观点;但自己对待他人的态度是可控的,要谨慎友善,这可以让我们更好地在生活中找准方向,减少烦恼。面对不可控的事情的时候,除了乐观,我们也需要谨慎,在不可控和可控之间找到最好的结果。例如家庭出身不可控,但我们可以乐观面对,并通过谨慎规划自己的发展路径,如努力学习、培养技能等可控因素,来实现成长与突破。
【参考立意】以平和心态应对生活;区分可控与不可控,智慧生活;乐观谨慎,在可控与不可控间成长。
【答案示例】
乐观,是面对不可控之事的勇气。人生之路,坎坷崎岖,有太多不可控的因素如暴风雨般向我们袭来。命运的捉弄、突如其来的灾难、时代的洪流,这些都可能将我们卷入其中。然而,若我们能以乐观为盾,便能在风雨中屹立不倒。苏轼一生仕途不顺,被贬黄州、岭南、儋州等地,命运的轨迹远非他所能控制。但他乐观豁达,“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在黄州赤壁留下千古名篇,在岭南“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他将不可控的苦难化为诗意的生活,以乐观之心书写生命华章。正是这种对不可控之事的乐观,让他在困境中也能绽放光芒,为后人所传颂。(10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