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乡愁 教案(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4 乡愁 教案(表格式)

资源简介

乡愁教案
学科 语文 年级册别 九年级上册 共1课时
教材 统编版九年级上册乡愁 授课类型 新授课 第1课时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乡愁》是余光中先生创作的一首现代诗,选自《余光中选集》第一卷。全诗以“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意象为载体,通过时间线索的推进,层层递进地展现了诗人从童年到成年、从个人情感到家国情怀的深沉思念。诗歌语言凝练、结构精巧,采用回环往复的句式与叠词手法,形成强烈的节奏感与音乐美,被誉为“中国现代诗的经典之作”。在九年级语文教材中,本课承上启下,既是对七年级“现代诗阅读”能力的深化,也为后续学习《我爱这土地》等抒情诗奠定审美基础。其核心价值在于引导学生理解“乡愁”不仅是地理距离的隔阂,更是文化认同、民族归属的精神纽带。
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已具备较强的文本解读能力,能初步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与修辞手法,但对抽象意象的理解仍显表面化,常将“乡愁”简单等同于“想家”。部分学生受流行文化影响,对“两岸关系”等政治议题存在误解或回避心理。此外,由于缺乏真实离乡经历,难以体会“坟墓”“海峡”背后沉重的历史悲怆。教师需借助情境创设与跨媒介资源,引导学生从“个体之思”走向“时代之痛”,突破“为何用这些物象”“为何越写越沉重”的认知障碍,实现从形式感知到意义建构的跃迁。
课时教学目标
文化自信
1. 通过品读“邮票”“海峡”等意象,感受中华儿女对故土的深厚情感,增强对中华文化根脉的认同感与自豪感。
2. 在对比两岸文学表达中,理解“一国两制”背景下民族团结的深层意义,树立正确的国家观与历史观。
语言运用
1. 能准确提取诗中四个核心意象及其对应的时间阶段,并梳理出“童年—青年—中年—晚年”的情感发展脉络。
2. 能模仿本诗句式,选用生活中熟悉的物品(如钥匙、信笺、照片)创作一首微型抒情诗,体现语言的凝练与韵律美。
思维能力
1. 能分析“小小”“窄窄”“矮矮”“浅浅”等叠词的使用效果,理解其在强化情感张力中的作用。
2. 能结合“坟墓”“海峡”两个意象,推理出诗人情感由“亲情之痛”向“家国之悲”升华的逻辑路径,发展归纳与演绎能力。
审美创造
1. 能从“一枚小小的邮票”中捕捉诗意画面,进行个性化诗意描绘,展现语言美感。
2. 能以“我心中的乡愁”为主题,创作一段100字左右的抒情文字,融合视觉、听觉、触觉等多感官描写,体现艺术表现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 精准把握四个意象的象征意义:邮票(通信)、船票(团聚)、坟墓(生死阻隔)、海峡(政治分裂)。
2. 理解诗歌通过时间推进与意象叠加,实现情感由私到公、由轻到重的递进结构。
难点
1. 深入体会“坟墓”与“海峡”两个意象背后所承载的历史悲剧与民族创伤,理解其超越个体情感的公共意义。
2. 从“浅浅的海峡”这一看似轻描淡写的表述中,解读出诗人内心深处的沉重与无奈,实现从语言表层到情感内核的穿透。
教学方法与准备
教学方法
议题式教学法、情境探究法、合作探究法、讲授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诗歌朗诵音频、两岸地图、老式邮票与船票实物、投影仪。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情境导入,唤醒乡愁【5分钟】 一、时光胶囊:一封未寄出的信 (一)、教师展示一封泛黄的信纸:
“妈妈,今天我收到你寄来的信了。你说‘天冷了,记得加衣’,可我却不知道你在哪里……”
1. 教师手持信纸,语气低缓,仿佛在讲述一个真实故事:
“这是一封从未寄出的信。写信人是一位在大陆求学的年轻人,收信人是他远在台湾的父母。他写了整整三天,却始终不敢寄出去——因为,他不知道该寄往哪里。”
2. 提问:“如果这封信是你写的,你会怎么写?它最怕什么?”
3. 学生自由发言后,教师揭示:“这不是虚构,而是千千万万两岸亲人的真实写照。”
4. 过渡语:“今天我们要读的这首诗,正是这样一位游子的心声——余光中先生的《乡愁》。”
二、初读感知:四段旋律的流淌 (一)、播放诗歌配乐朗诵音频: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1. 教师播放音频时,同步展示一张老式邮票图片,背景为黑白老屋与炊烟。
2. 提问:“你听到了什么?哪些词语让你心头一颤?”
3. 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小小’‘这头’‘那头’——这些词像不像轻轻拨动心弦的琴音?”
4. 强调:“全诗没有一个‘想’字,却处处是‘想’;没有一句直白,却句句深情。”
5. 过渡语:“接下来,让我们走进每一个‘头’,去触摸那份跨越时空的牵挂。” 1. 专注聆听,观察信纸与图片,产生情感共鸣。
2. 思考“未寄出的信”背后的无奈与渴望。
3. 初步感知诗歌的语言节奏与情感基调。
评价任务 情感共鸣:☆☆☆
节奏感知:☆☆☆
关键词捕捉:☆☆☆
设计意图 以“未寄出的信”创设真实而动人的情境,唤醒学生对“分离”的生命体验;通过配乐朗读与视觉辅助,让学生在听觉与视觉双重刺激下,建立对诗歌“音乐性”的直观感受,为后续意象分析打下情感基础。
二、聚焦意象,解读诗心【15分钟】 一、邮票:童年的连接线 (一)、教师朗读第一小节: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1. 教师朗读时,语速轻柔,强调“小小的”“这头”“那头”,营造童年回忆氛围。
2. 提问:“为什么是‘小小的邮票’?它能承载多大的思念?”
3. 学生讨论后,教师点拨:“‘小’不是分量轻,而是孩子视角下的世界——一颗糖、一封信,就是整个宇宙。”
4. 过渡语:“而长大后,思念的方式变了。”
二、船票:青春的漂泊舟 (一)、教师朗读第二小节: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1. 教师播放一段轮船汽笛声,再朗读诗句,突出“窄窄”与“这头/那头”的对比。
2. 提问:“‘窄窄’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船票’比‘邮票’更难买?”
3. 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船票虽小,却要穿越江河湖海,象征着现实的距离与人生奔波。
4. 追问:“如果‘新娘’也去了台湾,这张船票还能用吗?”
5. 学生沉默后,教师缓缓道:“就像无数两岸夫妻,一生未能团聚。”
6. 过渡语:“可当一方离去,思念便成了无法跨越的深渊。” 1. 闭眼聆听,构建童年与青年的画面。
2. 分析“小小”“窄窄”的修辞效果,体会其情感张力。
3. 结合自身经历,分享对“距离”的切身体验。
4. 感悟“船票”背后的人生漂泊与命运无常。
评价任务 意象理解:☆☆☆
情感体悟:☆☆☆
语言赏析:☆☆☆
设计意图 以“邮票—船票”为切入点,引导学生从“个体情感”出发,逐步理解意象的象征功能;通过声音与提问设计,打破学生对“乡愁=想家”的单一认知,激发对“人生阶段与情感变化”关系的深度思考。
三、情境深化,突破难点【15分钟】 一、坟墓:生死之间的断桥 (一)、教师朗读第三小节: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1. 教师朗读时,语气沉重,语速缓慢,仿佛在墓前低语。
2. 提问:“‘矮矮’说明了什么?为什么‘母亲在里头’,你就‘在外头’?”
3. 学生回答后,教师解释:“这不仅是空间的隔绝,更是生死的界限。你再也无法喊她一声‘妈’。”
4. 展示一张老式墓碑照片,上面刻着“慈母之墓”四个字。
5. 过渡语:“而如今,最深的乡愁,是那一湾浅浅的海峡。”
二、海峡:时代的裂痕 (一)、教师展示两岸地图,用红笔圈出“台湾海峡”: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1. 教师用手指划过海峡,语气由平静转为凝重:
“‘浅浅’?它真的浅吗?它只有一百多公里,可它隔开了多少个家庭?多少次团圆梦?”
2. 提问:“为什么诗人不说‘深深的海峡’,而说‘浅浅的’?”
3. 学生讨论后,教师点拨:越是‘浅’,越显得讽刺;越近,越难归。这是诗人内心的撕裂与无奈。
4. 播放一段短视频:两岸老人隔海相望,手伸向对方,却无法触及。
5. 过渡语:“这不只是诗人的乡愁,更是整个民族的伤痕。” 1. 专注聆听,感受语气变化带来的震撼。
2. 分析“矮矮”“浅浅”的反差意味,体会语言的力量。
3. 观看视频,产生强烈情感冲击。
4. 理解“海峡”作为国家分裂象征的深层含义。
评价任务 意象升华:☆☆☆
情感穿透:☆☆☆
价值理解:☆☆☆
设计意图 通过“坟墓”与“海峡”两个意象的深度剖析,引导学生从“个人之痛”走向“民族之殇”;借助地图与视频资源,打破地理与历史的隔阂,让学生在真实影像中感受“乡愁”的重量,实现从文本理解到精神共鸣的跨越。
四、主题升华,链接现实【5分钟】 一、时光邮局:写给未来的自己 (一)、教师布置写作任务:
“请以‘如果有一天,我能回到故乡,我会对年轻的自己说……’为开头,写一段话,不少于80字。”
1. 教师巡视指导,鼓励学生写出真挚情感。
2. 请几位学生朗读作品,教师点评。
3. 结束语:“愿我们都能在心中建一座不倒的桥,连接过去与未来,连接两岸与五洲。”
二、课堂结语:乡愁,是回家的路 (一)、教师总结:
“《乡愁》不是一首诗,而是一条路——一条通往记忆、通往血脉、通往祖国的路。无论走得多远,只要心里有光,就能找到回家的方向。” 1. 动笔写作,表达对“故乡”与“自我”的对话。
2. 分享作品,倾听他人故事。
3. 感悟“乡愁”作为文化基因的永恒意义。
评价任务 情感表达:☆☆☆
思想深度:☆☆☆
语言流畅:☆☆☆
设计意图 以“写给未来的自己”任务,实现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建构”的转变;通过结语升华,将诗歌主题升华为“文化认同”与“民族复兴”的时代命题,完成从文学教育到价值引领的闭环。
作业设计
一、基础巩固
1. 请写出诗中四个意象分别代表什么?并简要说明其象征意义。
2. 请用“叠词+名词+比喻”的句式仿写一句,如“乡愁是一粒小小的种子,我在这头,春天在那头”。
3. 请默写“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并注明其在文中的作用。
二、拓展提升
1. 阅读余光中其他诗作(如《当我死时》),比较其“乡愁”主题的异同。
2. 采访一位长辈,了解他们年轻时的“离乡经历”,记录至少三个细节,写一篇300字的小记。
3. 以“我心中的乡愁”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运用至少两种感官描写,不少于600字。
【答案解析】
一、基础巩固
1. 邮票:通信的工具,象征童年与母亲的联系。
2. 船票:团聚的凭证,象征青年与新娘的分离。
3. 坟墓:生死的阻隔,象征中年与母亲的永别。
4. 海峡:政治的分裂,象征晚年与祖国的隔阂。
5. 仿写示例:乡愁是一片薄薄的雪花,我在这头,故乡在那头。
6. 作用:收束全诗,将个人乡愁升华为民族之痛,具有震撼力与号召力。
二、拓展提升
1. 《当我死时》也表达对故土的眷恋,但更侧重死亡后的回归愿望。
2. (略,根据学生采访内容作答)
3. (略,根据学生写作内容评分)
板书设计
【乡愁】
小小邮票 → 童年·母爱 · 通信
窄窄船票 → 青年·爱情 · 团聚
矮矮坟墓 → 中年·生死 · 隔绝
浅浅海峡 → 晚年·家国 · 分裂

→ 从“私情”到“大义”的情感升华之路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 成功创设“未寄出的信”情境,有效激发学生的情感投入,课堂氛围浓厚。
2. 多媒体融合使用(音频、视频、地图)增强了历史代入感,学生对“海峡”意象的理解更为深刻。
3. 写作任务设计贴近现实,实现了从文本到生命的迁移,价值观教育自然渗透。
不足之处
1. 部分学生对“两岸关系”背景知识薄弱,导致对“海峡”象征意义理解不够深入,需加强前置知识铺垫。
2. 小组讨论时间分配不均,个别小组发言较少,教师应优化分组策略与引导机制。
3. 对“叠词”手法的讲解稍显仓促,可增加对比练习,提升语言敏感度。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