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6.2共筑生命家园 课件(34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新课标】6.2共筑生命家园 课件(34张ppt)

资源简介

(共34张PPT)
教材编写原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作为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目标,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居于最高层次,对其他层次的价值理念具有统领作用。本册教材是国情国策教育专册。
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材的内容结构:
第三单元 文明与家园
第五课 守望精神家园
5.1 延续文化血脉
5.2 凝聚价值追求
第六课 建设美丽中国
6.1 正视发展挑战
6.2 共筑生命家园
单元导语
本单元结构
单元解读:从“守望精神家园”和“建设美丽中国”两个视角,展现了我国文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所面临的现实挑战和所作出的积极应对,并引导学生将我们对文明进步与发展的殷殷追求化作守望与建设美好家园的实际行动。
新课导入:
思考:材料及视频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两山”理念生根结果,美丽中国“点绿成金”
2025年今年8月15日,是第三个全国生态日,也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20年前的今天,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安吉县余村调研时,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理念。廿载光阴书蝶变,山水城乡焕新颜。在“两山”理念的引领下,新时代中国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类福祉,珍爱地球、保护地球是我们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要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守护人类共同的家园----共筑生命家园。
第六课 建设美丽中国
第三单元 文明与家园
6.2 共筑生命家园
1.政治认同:认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增强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道德修养:树立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资源意识,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热爱大自然。
3.法治观念:正确理解并遵守党和政府制定的坚持绿色发展道路的各项政策,与违反政策的各种行为作斗争。
4.责任意识:在生活中以践行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资源的理念,倡导低碳生活,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核心素养目标:
教学重点: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重难难点: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一、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1.为什么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2.如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二、坚持绿色发展道路
3.为什么要走绿色发展道路?
4.如何走绿色发展道路?
5.美丽中国的时代图景是什么?
一、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天星桥(节选)
梁衡
这是一个多么美妙的有机的结合。你看石临水巧妆,极尽其态,因水而灵;水绕石弄影,曲尽其媚,因水而秀;而这树呢,抱坚石而濯清流,展青枝而吐绿云,幻化出一团浓烈的生命。这种生命的力量和美感充盈在这条不大的山谷之中,令你流连忘返,回肠荡气。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运用你的经验
下面是一位同学摘录的诗文,让我们大声朗读并感受它们的意境。
阅读诗文,你能想象到怎样的生活图景?
冰川融化
雾霾
干旱
酸雨
病毒威胁
极端天气频繁
一、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总有人想征服自然,做自然的主人。然而恶果……
1.为什么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①自然是生命之母,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
京新高速全线为保护野生动物迁徙,专门修建了20多条野生动物通道,并开展了荒漠戈壁高速公路建设野生动物保护关键技术研究。
②自然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滋养和必要条件,人类也有责任避免自然受到不必要的伤害,同时要为开发和利用自然做出必要的补偿和修复。
一、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以上材料和图片给了我们哪些启示?
人类
自然
生命共同体
自然养育:提供滋养和必要条件
人类责任:作出必要的补偿和修复
地球向人类发出警告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干旱
高温极端天气
洪灾
山火
2025开年之初,暴雨洪水与干旱干裂便同时上演,这绝非偶然。看似孤立的极端天气背后,实则暗藏联系,这是大自然对人类敲响的紧急警钟,预示着2025年气候异常或许将贯穿全年,一场关乎人类生存环境的气候危机,已然拉开帷幕。
一、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③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人类面对生态危机作出的智慧选择。
生态系统破坏
冰雹导致农作物受损
毁林开荒造成土地荒漠化
一、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④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人类可以开发和利用自然,但不能肆意凌驾于自然之上,必须遵循自然规律。
2024年7月份,我国自然灾害以暴雨洪涝、台风和地质灾害为主,风雹、地震、森林火灾等也有不同程度发生。各种自然灾害共造成全国2639.8万人次不同程度受灾,因灾死亡失踪328人,倒塌房屋1.2万间,损坏房屋15.7万间;农作物受灾面积2420.6千公顷;直接经济损失768.5亿元。
一、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1.为什么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①自然是生命之母,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
②自然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滋养和必要条件,人类也有责任避免自然受到不必要的伤害,同时要为开发和利用自然做出必要的补偿和修复。
③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人类面对生态危机作出的智慧选择。
④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人类可以开发和利用自然,但不能肆意凌驾于自然之上,必须遵循自然规律。
1952年12月5日开始,一场大雾在英国伦敦持续了5天。当时伦敦冬季多使用燃煤采暖,市区还有许多以煤为主要能源的火力发电站。煤炭燃烧产生的污染物在城市上空蓄积,整个伦敦城笼罩在烟尘煤气中。据英国官方统计,在大雾持续的5天里,死亡者多达4000人。在大雾过去的两个月内,陆续又有8000多人因毒雾死亡。英国媒体将这次污染事件称为“杀人雾事件”。
这场灾难让英国走上现代意义上的空气污染治理之路。1956年,英国出台了世界上第一部空气污染防治法--《清洁空气法》,第一次以立法形式控制家庭和工厂排放废气。该法明确规定:大规模改造城市居民的传统炉灶,采取冬季集中供暖;在城市设置无烟区,禁止烧煤;发电厂和重工业设施迁到郊区;等等。此后,英国又出台一系列空气污染防控法律,加大控制空气污染力度,伦敦逐渐告别烟雾,摘掉了“雾都”的帽子。
探究与分享...…...…...…...…...…...…...…...…...…...…...…...…...…...…...…...…...…...…...…...…...…..
“伦敦杀人雾”事件是人类文明的悲剧。请你分析造成这场灾难的原因?
表面上是天灾,实际上是人祸,是燃煤采暖、燃煤发电所产生的污染物蓄积所致。根本原因是人类缺乏环保意识,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
伦敦空气污染的治理经验对我们今天治理雾霾有什么启发?
靠牺牲健康换来的发展并不是社会的进步。必须建设生态文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1972年6月,联合国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在全世界范围内研讨保护人类环境的会议,会议形成并公布了著名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宣言》,规定每年的6月5日为“世界环境日”,让世界各国人民永远纪念它。
1992年6月3日至14日,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会议通过了《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和《21世纪议程》两个纲领性文件。
1997年12月,在日本京都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第三次会议通过了《京都议定书》,2005年2月16日正式生效,这是历史上首次以法规的形式限制温室气体排放。
2015年12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1届缔约方会议在法国巴黎通过《巴黎协定》,为2020年后全球合作应对气候变化指明了方向。
2021年12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5届缔约方会议在云南昆明举行,大会的主题是“生态文明,共建地球生物公共体”。
生态文明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会文明形态,是人类的共识,也是时代的选择。建设生态文明就是造福人类。
相关链接
①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设生态文明,要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目标。【坚定目标】
一、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2.如何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②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使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基本国策】
一、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半个多世纪以来,三代塞罕坝人艰苦创业、接续奋斗,建成了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人工林场,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塞罕坝已经从“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变为“河的源头、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
③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新发展理念】
一、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2015年10月29日,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鲜明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①要以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目标。 【坚定目标】
②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使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
【基本国策】
③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新发展理念】
一、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2.如何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二、坚持绿色发展道路
习近平:我们要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
二、坚持绿色发展道路
回顾:总书记讲话:2018年5月,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召开,正式提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高高举起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旗帜。
2022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概括了中国式现代化5个方面的中国特色,其中之一是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为什么要走绿色发展道路?
二、坚持绿色发展道路
3.为什么要坚持绿色发展道路?
①生态文明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会文明形态,是人类的共识,也是时代的选择。建设生态文明就是造福人类。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
②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绿色发展道路,建设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的发展共识。
③新时代,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
第一次致富之路
第二次致富之路
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余村的致富之路
两条道路不同
践行理念不同
鼓了“钱袋子”伤了“居住环境”。
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
对资源过度开发,粗放利用和无节制消耗。
关停污染企业;发展生态旅游经济;建 设“美丽乡村”;引进无污染、高效益企业。
既获得经济效益又获得了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绿色惠民、绿色富民。
二、坚持绿色发展道路
4.怎样坚持绿色发展道路?
余村两条不同的致富道路说明应如何走绿色发展道路?
①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余村转型路上经历过阵痛期,关停矿山和水泥厂,让余村的村集体收入从一年300多万元,断崖式下滑到20多万元,村干部工资都发不出。有人说与其没有收入还不如继续开矿。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了余村人转型的底气,据统计,2024年,余村累计接待游客122万人次,旅游收入达6000万元。
城市森林公园
海绵城市
美丽乡村
②走绿色发展道路,要坚持绿色富国,绿色惠民,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效益。
二、坚持绿色发展道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绿色低碳生活理念已然深入人心,正逐渐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
③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之路,要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大力倡导节能、环保、低碳、文明的绿色生产生活方式,让绿色发展理念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细节中,成为每个社会成员的自觉行动。
二、坚持绿色发展道路
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
《环境保护法》
《水污染防治法》
严守生态保护红线
环境质量底线
资源利用上线
④建设生态文明,必须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必须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快完善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体制机制。
二、坚持绿色发展道路
4.怎样坚持绿色发展道路?
二、坚持绿色发展道路
①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②坚持绿色富国,绿色惠民,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效益。
③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大力倡导节能、环保、低碳、文明的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④必须严守资源消耗上线、环境质量底线、生态保护红线。
“美丽中国” 强调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二、坚持绿色发展道路
5.美丽中国的内涵和时代图景?
内涵:不仅是山清水秀、天蓝地绿,而且是留住乡愁、守望相助的生命家园。
时代图景:走绿色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繁荣、生态良好、人民幸福,是建设美丽中国的时代图景。
建设美丽中国的基本理论:
基本国策:
发展理念:
发展道路:
发展战略:
“两型”社会:
科学理念
计划生育、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生态文明理念
绿色发展道路
可持续发展战略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共筑生命家园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坚持绿色发展道路
课堂小结:
原因:智慧选择、生存发展 、共生共荣、免受惩罚
措施:
尊重自然规律
基础、准则、目标
基本国策 发展理念
原因:当代中国的发展共识
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坚持绿色富国、绿色惠民
走绿色、循环、低碳之路
严守红线、底线、上线
措施:
建设美丽中国的中国方案
1.近年来,中国走出了一条符合自然规律、适应国情的中国特色防沙治沙道路,相继实施“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退耕还林还草、京津风沙源治理等一批重点生态工程,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这表明( )
①要减少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
②我国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③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
④绿色发展理念成所有人共识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C
课堂练习
2.国家水网是以自然河湖为基础,引调排水工程为通道,调蓄工程为结点,智慧调控为手段,集水资源优化配置、水生态系统保护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体系。2025年,我国持续推进国家水网建设。这一举措的意义在于( )
①解决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问题
②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③有利于极大改善我国生态环境
④可以彻底解决我国的缺水问题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C
课堂练习
3. 全国生态日前夕,《加快构建碳排放双控制度体系工作方案》、《关于进一步强化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建设行动方案(2024—202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等文件接连出台,推动资源的高效利用、能源的清洁低碳发展和生产生活方式绿色变革。由此可以看出,我国( )
①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②将环境保护摆在一切工作的首位
③生态环境现状已得到全面改善
④着力改善生态环境共筑生命家园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B
课堂练习
4.给游客发放垃圾袋,鼓励他们在看景赏物的同时,协助捡拾沿途垃圾,并可凭此兑换文创小礼物……不久前,甘肃敦煌鸣沙山月牙泉景区发起垃圾换礼品活动,吸引不少游客参与。这一举措( )
①可以减轻环卫工人的压力,体现对人与自然的尊重
②引导人们从小事做起,从细节做起,倡导文明的社会风尚
③可根治游客随手扔垃圾的问题
④呼应了人们内心的文明意识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B
课堂练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