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我的叔叔于勒》 教学设计 2025--2026学年《语文》九年级上册(统编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6《我的叔叔于勒》 教学设计 2025--2026学年《语文》九年级上册(统编版)

资源简介

16 我的叔叔于勒
教学目标
文化自信:激发爱善憎恶的情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语言运用:结合情节、形象、主题,体会小说叙事的技巧。
思维能力:梳理小说情节,把握人物形象,理解小说主题。
审美创造:感受理解文字之美、人性之美。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假如现在有两样东西——金钱和亲情,摆在你的面前,而你只能选择一种,你会选择什么?为什么?
是不是世界上所有人都会这样选择呢?为什么有的人遇到分离几十年的亲兄弟非但不去相认,而且避而远之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莫泊桑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
二、预习检测
1.走近作者
【莫泊桑】(1850—1893),19世纪后半叶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与俄国契诃夫和美国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
【代表作】代表作有短篇小说《项链》《羊脂球》,长篇小说《一生》《漂亮朋友》等。其作品都不同程度地讽刺和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罪恶,尤其是在资产阶级思想腐蚀下的人们精神的堕落,对后世产生了极大影响。
2.写作背景
本文最早发表于1883年8月7日法国的《高卢人日报》上。当时的法国,资产阶级不仅和工人阶级矛盾日益尖锐,也和小资产阶级矛盾日益激烈起来。小资产阶级贫困破产已成为普遍的社会问题。一部分不甘心破产的小资产阶级成员,纷纷踏上了漂洋过海的险途,企望在美洲、亚洲甚至非洲闯出一条大发横财的生路,梦想着有朝一日腰缠万贯荣归故里。
3.字词积累(见ppt)
三、新课教学
目标导学一: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要求:
悬念:是指在文章的某一部分设置一个疑问或矛盾冲突,以引起读者对事情的发展或对人物的处境产生关切的心理,使文章情节发展更具有引人入胜效果的一种手法。 悬念,是从读者好奇的角度来设置的。
预设:
1.盼于勒—赶于勒—赞于勒—遇于勒—躲于勒
追问一句:这是按照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来叙述的吗?这是一种什么叙述顺序?
预设:“盼”“遇”“躲”是当前发生的事情,而作者在叙述当前发生的事情时巧妙引入回忆——“赶于勒”和“赞于勒”,这是插叙。
插叙有什么作用?
插叙介绍于勒的经历,交代了事情的前因后果,更突出菲利普一家盼望于勒归来的急切心情,为情节的发展做了铺垫。
2.多角度梳理小说情节。
角度一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开端(1—4):菲利普一家人盼望于勒归来。
发展(5—19):介绍了于勒去美洲前后贫富不同的情况及菲利普夫妇相应的不同的态度和看法。
高潮(20—47):巧遇于勒。面对已沦落为穷水手的弟弟于勒,菲利普夫妇的态度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结局(48—49):菲利普一家弃于勒而去。
角度二:逻辑:原因——结果
菲利普一家生活艰辛,对于勒充满期待。
发现真相,幻梦破灭,遂弃他而去。
角度三:心理:期待——破灭
听到于勒发财的消息,一家人期待他归来解困。
发现于勒已成为又老又穷的水手,又急又气,害怕背上包袱,明知对方身份却不相认。
角度四:技巧:悬念——结局
①菲利普一家经济很拮据,为什么每周日还要衣冠整齐去散步?他们苦苦等待的人是谁?
②我的叔叔于勒在海外发财了,一家人盼他搭救。
③在船上巧遇一个与于勒相貌相似的水手,他是谁?
④原来就是破产的于勒,一家人希望破灭,失望而归。
第2课时
一、新课教学
目标导学二:合作探究
请同学们跳读课文:
1.找一找菲利普夫妇是如何评价或称呼于勒的?在原文中圈出来。
2.对这些称呼分类, 看一看,哪些称呼是在大致相同的时间下说的?
预设:
去美洲前:败家子、坏蛋、流氓、无赖、分文不值、全家的恐怖。
去美洲后:有钱人、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好心的于勒、有办法的人。
真相揭穿:穷苦的水手、这个小子、这个家伙、老流氓、这个贼、那个讨饭的、这个流氓。
3.“称呼”体现的是人与人的关系。透过菲利普夫妇,作者揭露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样子呢?这是怎样的社会现实啊?
马克思、恩格斯说:“资产阶级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金钱交易,就再也没有别的联系。” ——《共产党宣言》
小结:主旨理解(一)对小资产阶级金钱至上,嫌贫爱富的行为的批判和讽刺。
4.文章还有哪些地方也体现了这种关系?
预设: 我大姐那时28岁,二姐26岁。她们老找不着对象,这是全家都十分发愁的事。
终于有一个看中二姐的人上门来了。他是公务员,没有什么钱但是诚实可靠。我总认为这个青年之所以不再迟疑而下决心求婚,是因为有一天晚上我们给他看了于勒叔叔的信。
5.“我“对于勒的态度和父母一样吗?请找出最能表现“我”对于勒态度的一处细节说一说。
预设:
我看了看他的手,那是一双满是皱纹的水手的手。我又看了看他的脸,那是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满脸愁容,狼狈不堪。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我又给了他十个铜子的小费。他赶紧谢我:“上帝保佑您,我的年轻的先生!”
“我”对于勒饱含怜悯之意,对穷困潦倒的于勒充满同情。
三个同义词的反复连用。“父亲的弟弟”是针对父母说的,反映了若瑟夫对父母不认兄弟的困惑和不满;“我的亲叔叔”强调一个“亲”字,表明若瑟夫内心充满侄叔亲情。
“我”善良纯真,心灵中亲情尚存。
6.父母的“冷酷”从何而来?是菲利普夫妇的本性吗?为什么“我”和“父母”处于同一个社会同一个家庭,“我”却没有以金钱为标准来判断叔叔呢?
预设:①我小时候,家在哈佛尔,并不是有钱的人家,也就是刚刚够生活罢了。我父亲做着事,很晚才从办公室回来,挣的钱不多。我有两个姐姐。
②我母亲对我们的拮据生活感到非常痛苦。那时家里样样都要节省,有人请吃饭是从来不敢答应的,以免回请;买日用品也是常常买减价的,买拍卖的底货;姐姐的长袍是自己做的,买15个铜子一米的花边,常常要在价钱上计较半天。
菲利普夫妇的“以钱论人”,也并非完全是由于天生势利,而是被艰难生活扭曲了天性,有现实的无奈。他们既是这种金钱关系理念的践行者,也是受害者,这就使得小说在冷峻的批判之外,也对“小人物的辛酸”,展现出一种悲悯和同情。
小结:主旨理解(二)表现了对“小人物辛酸”的悲悯和同情。
由此可见,菲利普夫妇是怎样的人?
预设:菲利普夫妇一方面唯利是图、冷酷无情,另一方面他们工作勤奋、生活节俭、疼爱子女,渴望有尊严的美好生活,但贫穷异化了他们的善良,使他们沦为了金钱的奴隶。他们是可怜的底层小人物。
目标导学三:拓展延伸
1.小说是以第一人称“我”讲述的。思考:作者为什么选择“若瑟夫”这样一个小孩作为叙述者?
预设:从“我”的角度去叙述这个故事,更增加了小说的“可信度”,使读者能以最近的距离来观察故事中各个人物的表现,给人以现场感和真实感。
从儿童视角和成人视角的对比中,更能去批判以金钱为标准的人际关系。
通过涉世未深的我和饱经世事的父母的对比,更能体现社会生活中菲利普夫妇这类小人物的辛酸与无奈,让读者深入思考塑造冷酷人性的社会根源。
2.猜一猜:若瑟夫长大后,会不会变成父母那样的人?
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我给了他10个铜子的小费。
原来小说的开头是这样的:一个白胡子穷老头儿向我们乞讨小钱,我的同伴若瑟夫·达佛朗司竟给了他五法郎的一个银币。
小结:主旨理解三:在“我”的身上,寄托着作者对人性的期望。希望人与人之间能彼此关怀,对弱小者要有同情怜悯之心,并能够上升到“爱一切不幸者”的人道主义高度。
3.总结解读小说主题的路径:
(1)解读小说主要人物的形象。
(2)借助叙述视角。
叙述视角——观察和讲述故事的角度。同样的事件,从不同的角度看去,就可能呈现出不同的面貌,也会有不同的意义。《我的叔叔于勒》:“我”,也就是若瑟夫,是讲述故事的角色。在小说中,我们把这样的角色称作叙述者,他观察人物和事件的视角,就叫做叙述视角。
(3)还原了小说的开头和结尾。(视情况)
4.这篇小说最为人称道的是精到的细节描写。请同学们快速浏览20—47自然段,找出小说中描写人物语言、行动、表情的细节描写,分析效果。
提示:要回答第x段+原句。(某人)说了什么话,或者做了什么事,其内心活动是什么?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特点?
预设:
(1)父亲突然好像不安起来,他向旁边走了几步,瞪着眼看了看挤在买牡蛎的身边的女儿女婿,就赶紧向我们走来。他的脸色十分苍白,两只眼也跟寻常不一样。
这里是对父亲的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层次分明地表现了父亲认出于勒时的紧张、恐慌以致失魂落魄的心理状态。
(2)我母亲也怕起来了,吞吞吐吐地说:“你疯了!既然你知道不是他,为什么这样胡说八道?”
用神态描写和语言描写,写出了母亲不敢相信眼前的事实,害怕眼前的人就是于勒的恐慌心理。
(3)母亲回来了。我看出她在哆嗦。她很快地说:“我想就是他。去跟船长打听一下吧。可要多加小心,别叫这个小子又回来吃咱们!”
“哆嗦”一词传神地写出了母亲美梦破灭后的沮丧,表现了母亲的恐慌,但仍存一线希望,突出了她的自私、势利。
(4)我父亲脸色早已煞白,两眼呆直,哑着嗓子说:“啊!啊!原来如此……如此……我早就看出来了!……谢谢您,船长。”
他回到我母亲身旁,是那么神色慌张。
他坐在长凳上,结结巴巴地说……
父亲神色很狼狈,低声嘟囔着:“出大乱子了!”
这里的神态描写、语言描写以及语句的断断续续,都表现了父亲内心的恐惧,以及希望破灭后的绝望。
“煞白”“呆直”“哑着嗓子”“慌张”“结巴”“狼狈”“低声嘟囔”这些词细致而传神地表现出了父亲恐惧而绝望的心理。
(5)母亲突然暴怒起来,说:“我就知道这个贼是不会有出息的,早晚会回来重新拖累我们的。现在把钱交给若瑟夫,叫他去把牡蛎钱付清。已经够倒霉的了,要是被那个讨饭的认出来,这船上可就热闹了。咱们到那头去,注意别叫那人挨近我们!”
预设:因为她从于勒身上发财的希望彻底破灭了,甚至昔日的败家子如今可能重新拖累自己一家,旧怨新恨一齐发作,故而如此。这一举动,使母亲那自私、冷酷、唯利是图的性格特征表现得淋漓尽致。
细节描写揭示了人物丰富而微妙的心理活动,细腻的刻画人物的性格特点。
二、课堂小结
小说通过菲利普夫妇对待亲兄弟于勒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的描述,表现了在现实社会里金钱对人、对人性的扭曲,表达了对“金钱至上”思想的批判,对社会底层小人物的同情。
三、课堂作业
想象一下,菲利普在船上发现是一位百万富翁于勒,会发生什么有趣的事?试写成450字左右的短文。
四、板书设计
我的叔叔于勒
教学反思
可取之处   从“变”字入手组织教学,于勒的个人命运变了,菲利普夫妇对他的态度也变了,在“变”中探讨文章的主旨,在“变”中品评人物的性格特点。教学环节紧凑,有利于学生的理解。
不足之处   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圈出部分语段,进行情景式朗读,相信教学效果会更好。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