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美丽的颜色》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0课《美丽的颜色》教案

资源简介

第二单元第10课《美丽的颜色》教案
一、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了解居里夫人工作的环境和提取镭的过程,感受居里夫人的艰辛与快乐。(重点)
(2.理解标题暗含对居里夫人高尚人格赞美的深层含义。(重点)
3.品味语言,感受居里夫人刻苦钻研、坚韧执着、热爱科学、献身科学、乐于追求的精神和淡泊名利的崇高境界。(重点、难点)
4.了解本文大量引用传主的书信和日记内容增强人物传记的真实性和生动性的写作特点。(难点)
二、教学过程
【导语设计】
同学们,在科学的历史长河中,有一位杰出的女性,她不畏艰难,执着地探索科学的奥秘。她就是居里夫人。居里夫人和她的丈夫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经过漫长的努力,终于发现了一种新的元素——镭。这其中有着怎样的艰辛与故事呢?让我们一起从课文《美丽的颜色》中去寻找答案。
【背景介绍】
作家简介
艾芙·居里(1904-2007),法国作家,优秀的音乐教育家和人物传记作家,居里夫妇的次女,出生于巴黎。著有《居里夫人传》。
写作背景
1911年,居里夫人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由于长时间接触放射性物质,1934年7月4日,这位满载荣誉却又饱尝艰辛的传奇科学家因病去世。本文通过引用居里夫妇许多的信札和日记,详细叙述了居里夫人自强不息的一生,并着重描写居里夫妇的工作精神和处世态度。
【整体感知】
字词积累
wēi( )妙 燥热( )沥青( )zhòu( )雨
zhì( )息和yán( )悦( )色
领域:学术思想或社会活动的范围。
热忱:感情热烈诚挚。
谨慎:对外界事物或自己的言行密切注意,以免发生不利或不幸的事情。
筋疲力尽:形容非常疲乏,一点力气也没有了。
内容概览
(1)默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居里夫妇在棚屋里用四年时间提炼镭的过程。
第一部分(1-6):集中描写娄蒙路的棚屋(工作环境)。
第二部分(7-19):记述了居里夫妇在棚屋的科研工作(工作情况)。
第三部分(20-26):描写居里夫妇发现镭的场景。
(2)居里夫妇提炼镭是一个怎样的过程?表现在哪些地方?
艰苦而快乐。
在简陋的棚屋里,夏天燥热,冬天寒冷,还要忍受室外的严寒,繁重的劳动,提取时间的漫长,这些都是艰苦的;
新领域的吸引、工作棚里宁静、平静专注的气氛,以及最终成功提取镭,揭开镭的神秘面纱都是无比快乐的。
【文本探究】
(一)精读课文,分析细节
1.分析环境描写
(1)请学生找出文中描写居里夫妇工作环境的语句,如“娄蒙路的棚屋,可以说是不舒服的典型。在夏天,因为棚顶是玻璃的,棚屋里面燥热得像温室……若是下雨,就会滴在工作台上“。
(2)让学生思考这样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组织学生小组讨论,然后每组派代表回答。教师引导学生理解环境描写从侧面烘托出居里夫妇工作条件的艰苦,突出他们坚韧不拔的精神。
2.分析人物细节描写
(1)让学生再次默读课文,找出对居里夫人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的句子。
(2)例如:“玛丽在院子里穿着满是尘污和酸渍的旧工作服,头发被风吹得飘起来,周围的烟刺激着眼睛和咽喉。“请学生分析从这个句子中能看出居里夫人怎样的形象。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这句话通过外貌描写展现出居里夫人工作的艰辛和专注。
(3)再如“她小心翼翼地走上前去找,找到一张有草垫的椅子,坐下了。在黑暗中,在寂静中,两个人的脸都转向这些微光,转向这射线的神秘来源,转向镭,转向他们的镭!“这里的动作描写“小心翼翼“表现出居里夫人对镭的珍视和谨慎。教师可以多举几个这样的例子,让学生深入体会细节描写对人物形象塑造的作用。
3.理解“美丽的颜色“的含义
(1)提问学生:文中多次提到“美丽的颜色“,你认为“美丽的颜色“仅仅是指镭发出的蓝色荧光吗?组织学生讨论。
(2)教师引导学生理解“美丽的颜色“有多层含义:一是指镭发出的蓝色荧光,这是物理层面的美丽颜色;二是居里夫人对科学研究的热爱、执着追求以及在艰苦环境中坚韧不拔的精神品质,这些品质闪耀着人性的光辉,是精神层面的“美丽颜色“。
(二)合作共学
小组合作阅读课文进行讨论:文章的题目“美丽的颜色“有什么内涵?
活动一美丽的“镭”之颜色
1.快速默读课文,画出带有“美丽的颜色“这五个字的句子。
第18段:这个物理学家和颜悦色地回答:“我不知道……你可以想到,我希望它有很美丽的颜色。”
第21段:玛丽说:“你记得你对我说‘我希望它有很美丽的颜色’的那一天吗?”
第22段:镭不只有“美丽的颜色,它还自动发光!”
2.男女分角色朗读,感受文字中的情感,女生读居里夫人部分,男生读居里先生部分。
3.归纳:“美丽的颜色“指居里夫妇提炼的镭略带蓝色荧光的美丽之色。
活动二 美丽的生活之颜色
阅读课文相关段落,结合材料理解居里夫妇的生活选择。
1.播放介绍镭这种物质的视频,内容包含镭的作用
材料1:镭是一种化学元素,镭是银白色有光泽的软金属,为碱土金属的成员和天然放射性元素。镭在地壳中的含量极低,主要存在于铀矿中。镭具有强烈的放射性,能不断放出大量的热,并生成放射性气体氡,在实验室中镭化合物可以发出蓝绿色或黄色的荧光。镭的放射性可以用来治疗癌症等疾病,同时也是原子弹的材料之一
2.阅读文本和材料,感受居里夫人独立自主的人生选择,和富有责任感的人格魅力。
(1)第1段:“学生生活中最愉快的时期,是在顶楼里度过的““玛丽·居里现在又要在一个残破的小屋里,尝到新的极大的快乐了。这是一种奇异的新的开始,这种艰苦而且微妙的快乐(无疑地在以前没有一个女人体验过)“
(2)材料:18世纪欧洲女性地位相对较低,尤其是在社会和政治领域。女性的主要角色是家庭主妇和母亲。影响女性发展的三个方面,首先,社会和文化传统对女性的期望主要是围绕家庭和婚姻,这限制了女性在职业和社会活动中的参与。其次,教育和职业机会的缺乏也限制了女性的发展。最后,宗教和法律制度对女性的歧视进一步固定了她们的从属地位。
(3)材料:1867年法国女性获得选举权。这年居里夫人出生在波兰的一个教师家庭。父亲常常对孩子讲知识就是力量,还把波兰人民的斗争故事讲给她们听。“好好学习,拯救祖国“的火种埋在小玛丽的心中,对自己赋予一种神圣的使命,养成刻苦发奋的性格。1883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中学。1891年通过特殊办法考进巴黎索尔本学院。住在学院附近一间小阁楼上,条件极其简陋,严冬寒冷,酷暑炎热,饭食粗糙,常常忍饥苦读,她的作息总是排的很紧,清早起床,白天听课学习,课后钻图书馆,晚上回到阁楼读书到深夜一、二点才休息。经过三年不懈努力,取得了数学物理学双学历的优秀成绩。
学生时代的玛丽,在艰苦奋斗中找到了别人难以领略的乐趣,苦中有乐。为以后取得的光辉事业打下坚实基础。
(3)阅读归纳
生活条件:“残破““最简陋““简陋的旧棚屋““筋疲力尽““最困难“
生活状态:“极大的快乐““微妙的快乐““这个时期是我丈夫和我的共同生活中的英勇时期““最美好““最快乐““他们之间的柔情和他们智力上的热情,把他们结合在一起;他们在这个木板屋里过着‘反自然’的生活,他们彼此都一样,都是为了过这种生活而降生的。“
小结:“美丽的颜色“指居里夫人选择科学研究的生活之色。居里夫人选择了一条别人未选择的路,环境恶劣、设备简陋、工作繁重。选择科学研究作为自己奋斗的主色,过着独立快乐,实现了真正的富足,用自己炽热的生命之光融化女性被受限制的冰河。
活动三 美丽的精神之色
综合阅读,感受科学家精神
1.爱因斯坦曾说:“在像居里夫人这样以为崇高人物结束她的一生的时候,我们不要仅仅满足于回忆她的工作成果对人类已经做出的贡献。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
2.材料:居里夫人一生中获得了多项奖励,包括诺贝尔奖等。她将获得的奖金大部分用于科学实验,并且捐赠给了贫困的学生和需要帮助的朋友。此外,她还把研究的成果毫无保留地公之于众,不接受可能谋取巨额财富的专利权。居里夫人对荣誉的态度是逃避的,她认为自己的生活太忙,责任太多,不能浪费精力在荣誉上。她甚至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将她的诺贝尔奖章熔掉,用来打造武器,支持战争努力。她的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不仅体现在对科学的忠诚上,也体现在对社会的服务上 。
3.材料:大力弘扬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2020年9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讲话摘选。
4.速读课文,找到能体现科学家精神品质的语句。用文中““语句,体现居里夫人““的科学家精神。的句式回答问题。
预设:热爱科学、忘我奉献、不怕困难、坚韧乐观的科学家精神。
语文实践活动
微光双生:探照文本的璀璨内核
活动背景
在人类探索未知的长夜中,总有不灭的精神微光穿透物质的贫瘠。本活动聚焦于一段在极端困苦中执着坚守、最终迎来惊人发现的科学传奇。我们将走进那简陋的实验室,感受五年漫长岁月里坚韧的付出与纯粹的喜悦,并最终见证那划破黑暗、承载着梦想与母性光辉的幽蓝星芒。我们不仅要理解科学发现的伟大,更要探寻支撑这份伟大的、如星辰般恒久闪耀的人性光芒,体会文本如何通过精妙的语言艺术将这双重“美丽”融为一体。
任务要求
通过朗读感受文本情感基调,圈画对比关键词语体察人物精神世界的丰盈与物质条件的匮乏,研讨标题的深层意蕴与作者匠心,分析特定场景描写与人物身份转换的妙处,综合探究文本详略布局如何统摄科学发现、人性光辉与语言艺术之美,最终合作阐释文本核心魅力。
学习内容
课文内容:
《美丽的颜色》
活动内容:
快速浏览课文首尾段落,小组讨论:若你是出版社编辑,会选用《美丽的颜色》还是《伟大的发现》作为标题?结合文中至少两处细节说明理由。
明确:
《美丽的颜色》更聚焦情感体验。标题与第22段镭的视觉描写(“它还自动发光”)呼应,突显科学发现中的诗意美感。
标题暗含双重含义:既指镭的物理光泽,也象征居里夫妇在艰苦科研中闪耀的精神光芒;而《伟大的发现》仅强调成果价值,未能传递文本中“五年坚守”的人文温度。
课文内容:
毫不夸大地说,现在这个时期是我丈夫和我的共同生活中的英勇时期。
我常常就在那里做我们吃的饭……到了晚上,简直是筋疲力尽。
活动内容:
圈出反复出现的否定词(如“没有”“几乎”)和情感词(如“快乐”),思考:这些词语碰撞出什么矛盾?
明确:
物质匮乏与精神丰盈的对比:
否定词(①、③段)构建实验室的极端艰苦:资金短缺、设备简陋、体力透支。
情感词(②、④段)展现居里夫妇的科研热忱:“英勇时期”“最快乐的几年”等表述,揭示苦难中的精神超越。
传记的组材匠心:作者通过直接引语还原传主声音,使“苦乐并存”的真实性更具感染力。
课文内容:
感谢这种意外的发现……像是在梦里一样。
玛丽的身体前倾……像一小时前在她睡着了的孩子床头看着孩子一样。
活动内容:
细读第20~26段,化身“电影导演”设计分镜头:你会给居里夫人特写镜头吗?对比“科学家”与“年轻妇人”两个称呼,探究作者为何在此转换身份标签。
明确:
称呼转换的深意:“年轻妇人”(第23段)弱化科学家身份,强调其女性特质与母性本能。如⑤句将看镭类比为“看孩子”,揭示科研成果如生命孕育般神圣。
“一小时前”的细节强化角色转换的自然性,体现科学事业与家庭情感的共生关系。
场景描写的功能:从长时段“概述”(五年艰辛)突转为“特定之夜”的详写,使发现镭的瞬间成为情感爆发点。柔光中的“年轻妇人”形象,与前半部分坚韧的科学家形成刚柔并济的完整人格塑造。
课文内容:
镭不只有“美丽的颜色”,它还自动发光。
活动内容:
根据全文材料详略(概述艰苦vs详写发现之夜),分析《美丽的颜色》如何统摄“科学之美”“人性之美”“语言之美”。
明确:
标题与内容的契合性:
科学之美:⑥句镭的“发光”特性,是实证发现的具象化呈现。
人性之美:居里夫人对科研的赤诚(“像梦中”④句)与母性温柔(⑤句)交织,呼应标题中的“美丽”隐喻。
三、作业布置
查阅资料,了解更多科学家的事迹,写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介绍一位你最敬佩的科学家,并说说敬佩他/她的原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